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事件
实验室事件、事故处理的规定和程序
实验室事件、事故处理的规定和程序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一般生物安全事件、重大生物安全事件和生物恐怖事件。
(一)一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二)重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或泄漏,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三)生物恐怖事件生物恐怖事件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施或菌(毒)种库(或保藏设备)被蓄意破坏;高致病性菌(毒)种或样本及其他感染性材料被盗、被抢;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故意播撒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出现不明原因或人为造成的火灾、断电、爆炸事故;在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人群中发生的蓄意投放病原微生物事件及其它可能涉及生物恐怖的事件。
(四)信息报告1、责任报告单位或人1)实验室设立单位的实验室负责人及有关人员2)卫生行政部门(五)报告时限和程序1、报告时限为2小时。
一般事件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重大事故同时报告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卫计委);疑似生物恐怖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局。
2、实验室设立单位发现实验室重大生物安全事件或疑似生物恐怖事件,应案属地化原则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报告;对于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实验室设立单位可直接上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件处理和报告制度
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件处理和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处理和报告程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人员安全和环境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相关人员。
三、意外事件分类实验室意外事件分为小型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具体分类标准如下:1. 小型事故:对人员、环境和设备造成一定影响,但未造成重伤和环境污染的事件。
2. 重大事故:对人员、环境和设备造成严重伤害或污染,影响实验室正常运行的事件。
3. 特大事故:导致人员死亡、大规模环境污染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四、意外事件处理流程1. 小型事故处理流程:(1)发生小型事故时,现场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事故源,防止事故扩大。
(2)现场人员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
(3)现场人员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实验室负责人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并完善。
2. 重大事故处理流程:(1)发生重大事故时,现场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停止事故源,防止事故扩大。
(2)现场人员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
(3)现场人员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实验室负责人向院科室负责人报告。
(4)院科室负责人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组织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
3. 特大事故处理流程:(1)发生特大事故时,现场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停止事故源,防止事故扩大。
(2)现场人员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
(3)现场人员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实验室负责人向院科室负责人报告。
(4)院科室负责人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组织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
(5)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配合政府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五、意外事件报告程序1. 小型事故报告程序:(1)现场人员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样本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有效的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污染, 有效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 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 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 防止实验室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特制定本预案, 确保一旦发生实验室污染事件及安全事故时, 能及时、规范、科学、迅速有效地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危害科室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
主要包括:1.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污染事件;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侵害;3.病原微生物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
4.由于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其它污染事件。
当出现以上适用范围中的任意情况, 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管理小组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小组, 科主任任组长, 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导方针, 规划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 决策指挥, 调动人员, 全面部署。
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急处理小组全体成员, 应立即按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处理的技术规范,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调查原因,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防措施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 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 对于传染病病原样本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3.增强安全意识, 合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
把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 消除安全隐患。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4.提高警惕, 加强安全保卫, 防止不法之徒盗窃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 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 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损害, 影响社会稳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生物安全事件是本预案的首要任务。
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实验室管理和操作流程,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用品等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第十条实验室应当建立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生物安全事件的情况进行预判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预警信息应当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应急专家小组报告。
第十一条实验室应当建立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应急专家小组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应当详细、准确、及时,包括事件的起因、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信息。
第四章应急响应措施第十二条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由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启动响应级别。
第十三条在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后,实验室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事故,保证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安全。
同时,应当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应急专家小组报告,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处理。
第十四条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确保应急响应措施的有效性和适时性。
第五章善后处理和评估第十五条生物安全事件处理结束后,实验室应当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第十六条实验室应当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善后处理情况,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对于造成损失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七条本预案解释权归___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所有。
本预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三年。
本预案解释权归___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所有。
第三条规定,当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人员报告。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精心整理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有效的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污染,有效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实验室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管理,根据《中华1234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
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急处理小组全体成员,应立即按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处理的技术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调查原因,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防措施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对于传染病病原样本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34567理措施,控制危害的蔓延。
1.综合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1.1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接触人员的发病情况、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
1.2对污染的物品、区域、感染的人员进行采样和检测,对可疑生物进行样本检查,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以确定事件的性质与危害。
1.3对污染区及其周围的地区进行卫生监测。
对于病原微生物的丢失或被盗事件,应监测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现场调查和取证人员应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2.现场控制措施,预防2.7出现大量或毒性极大的病原微生物丢失、并有迹象出现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事件时,立即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必要时进行人员疏散。
3.追踪监测追踪事件可能波及的地区的高暴露人群,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上报与部门协调及时上报,报告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
对于病原微生物丢失事件,立即上报公安部门,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尽快查明下落。
对于受到感染侵害的实验室人员,积极与医疗部门协调,提供有关资料,尽早确诊,尽早治疗,把危害降低到最小。
微生物室标本溢洒处理流程
微生物室标本溢洒处理流程微生物室标本溢洒是指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处理微生物标本时发生的意外溢洒事件。
由于微生物标本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溢洒事件可能导致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或接触传播,对操作人员以及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微生物室标本溢洒事件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份处理微生物室标本溢洒事件的流程:1.基本安全措施在处理微生物室标本溢洒事件之前,操作人员应确保自己已经穿戴了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护目镜和口罩。
这有助于降低病原微生物从溢洒物中通过呼吸道、眼睛或皮肤进入操作人员体内的风险。
2.疏散人员如果发生较大的溢洒事件,导致微生物实验室中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岗位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操作人员应迅速通过紧急广播或其他方法通知实验室内的人员尽快撤离现场,确保他们的安全。
3.溢洒物的处理在开始处理溢洒物之前,操作人员应先制定一个清理计划。
首先,根据实验室的规定,确定溢洒物的处理方法和处置地点。
同时,准备相应的物质和设备,如消毒液、吸管、垃圾袋和封闭容器。
操作人员应小心、缓慢地处理溢洒物,以避免进一步的溢洒。
4.消毒处理处置溢洒物之前,操作人员应先将溢洒物周围的区域进行消毒。
这可以通过使用含有75%酒精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来完成。
消毒应包括溢洒物周围的所有表面,包括工作台、地板和墙壁等。
消毒剂应保持接触时间足够长,通常为10-15分钟,以确保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
5.清理溢洒物清理溢洒物时,操作人员应先将大块物质用吸管或清洁布纸迅速收集起来,放入垃圾袋中进行封闭。
然后,使用湿抹布擦拭溢洒区域,将残留的溢洒物收集到湿抹布上,然后将其放入封闭的垃圾袋中。
如果溢洒物已经附着在设备或器具上,应将它们彻底清洗和消毒。
6.废弃物处理溢洒物处理完毕后,操作人员应将垃圾袋中的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
根据实验室的规定,将封闭垃圾袋送往专门的处理场所,以确保其不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任何威胁。
7.设备消毒在处理微生物室标本溢洒事件之后,应对可能受到污染的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感染性样本溢洒应急处置流程
感染性样本溢洒应急处置流程一、目的感染性样本溢洒事件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难以完全避免,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样本溢洒事件的危害,防止工作人员感染和实验室环境污染,特制本流程。
二、原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样本溢洒可能发生在生物安全柜内、外,也可能发生在感染性生物样本的离心操作时。
溢洒的样本量可能较多、也可能较少,不同情况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规范处置。
三、处置流程(一)极少量溢洒处置方法(溢洒量不足1ml)1.可直接用消毒巾(如含有过氧乙酸粉末、含氯消毒剂、醇类消毒剂等高效消毒剂的吸水材料)擦拭污染区域,使用后的消毒巾丢入盛有消毒剂的污物桶里。
2.用消毒巾或抹布擦拭污染区域1~3 遍后,擦干台面上的液体;3.用干净抹布浸透清水至不滴水状态,至少擦拭3遍,再擦干即可。
以清除消毒剂残留,防止腐蚀。
(二)生物安全柜内发生少量溢洒处置方法此处指溢洒量10mL以下或面积小于5*5cm2。
1.停止工作,保持生物安全柜继续运行。
2.呼叫实验室内其他工作人员见证意外情况,并共同处理,其他无关人员应快速离开实验室。
3.共同处置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和隔离衣或围裙,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眼罩或面罩,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4.防止扩散:用含有过氧乙酸粉末、含氯消毒剂、醇类消毒剂等高效消毒剂的吸水材料直接覆盖溢洒污染区域,从外围到中心小心倾倒适量的5000mg/L 含氯消毒剂覆盖溢洒区域,消毒30分钟后,及时处理。
若没有含有高效消毒剂的吸水材料,也可以用抹布或其他吸水材料代替。
5.后续消毒和清洁:应在生物安全柜运行状态下清理。
若有玻璃碎片或其他尖锐碎片,宜戴2层手套,使用镊子、小刷子和小簸箕将各种碎片、吸水材料清理到盛有消毒剂的防刺透容器(污物桶)内;用具有清洁、消毒功能的吸水材料擦拭污染区域1~3 遍后,擦干台面上的液体;然后用干净抹布浸透清水至不滴水状态,至少擦拭3遍,再擦干即可。
6.从生物安全柜内移出废弃物和其他物品。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物资资源保障
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 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消杀用品、检测试剂等,确保在发生 生物安全事件时能够及时提供所需的 物资。
物资调配机制
建立应急物资调配机制,确保在发生 生物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将储备的应 急物资调配到事发现场,满足应急处 置的需求。
技术支持体系建设
预案体系构成
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 事件报告、初步处置、现场调查 、风险评估、处置措施、后续处 理等环节。 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 实验室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响应程序 资源保障措施
培训与演练计划
建立应急指挥部,明确指挥、协 调、执行等各级组织的职责和人 员构成。
确保应急所需的人员、物资、装 备、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到位 。
采用问卷调查、实操考核、专家评审 等方式进行评估。
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应急预案和实验 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依据,针对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进行及时整改和完善。同 时,将评估结果纳入实验室人员的绩 效考核和奖惩机制中,激励员工积极 参与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生物安全 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组织架构与职责
Chapter
应急指挥部设置及职责
应急指挥部
由实验室主任担任总指挥,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副总指挥
由实验室副主任担任,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处置的具体工作。
成员
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医疗救治部门等相关人 员,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指挥部设置及职责
防止疫情扩散
维护实验室安全
确保实验பைடு நூலகம்设施、设备和菌(毒)种 的安全,防止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对 实验室造成损害。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为预防和迅速控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环境的生物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山东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方案(以下简称《应急处置方案》)。
一、使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泰安市疾控中心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事件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常抓不懈;专业处置,专群结合;依法办事、科学规范。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成立以疾控中心主任为组长,相关领导和负责人为成员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应急小组,中心主任为生物安全事故第一责任人,实验室负责人具体负责督导和落实各项应急处理措施。
应急小组职责:明确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职责,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开展人员培训、应急演练、检查督导方案;组织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应急事件突发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方案,指挥、协调应急事件的处置;及时上报有关信息。
四、切实做好应急保障工作(一)安全应急队伍建设。
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置队伍。
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保持通讯畅通。
对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防范和应急事件处置培训,使其了解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报告程序和应急处置技术,并做到每年进行应急演练。
(二)物资、装备保障1、根据实际需要,储备必要的现场防护、洗消、排污和抢险救援器材物资。
2、做好现场医疗救治设备和应急药品、疫苗的准备。
3、配齐必要的监控设备以及现场处置时勘查取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
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储备足够的与风险水平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如手套、防护服、实验用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用品等),并配备其他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防溅罩、移液器、一次性接种环或接种环加热器、螺口盖瓶子或管子、微生物样本及废弃物的运送容器运输工具等)。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在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有效遏制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健康,保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一、二类的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本预案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宜春市第七人民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和向实验室外泄露或扩散事件。
(三)由于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或扩散事件。
第四条当第三条中的任意事件发生,启动本预案。
第五条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设施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依法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第二章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第六条医院成立由应急办公室、疾病预防控制科、卫生监督科、医政科、中医科和科教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第八条设区的市和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专家小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要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事件处理小组,明确职责。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1. 编制目的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涉及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
4. 事件分级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将生物安全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生物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 职责分工(1)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指挥和协调应急响应工作,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发现生物安全事件及时报告,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3)应急队伍:负责现场处置,包括采样、检测、消毒、隔离等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1. 预防措施(1)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3)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 预警机制(1)建立预警信息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生物安全事件相关信息。
(2)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分析研判,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四、应急响应1. 响应程序(1)接报与初步判断:接到生物安全事件报告后,应急指挥部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初步判断,确定事件级别和应对措施。
(2)启动应急响应:根据初步判断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调动应急队伍和资源。
(3)现场处置:应急队伍赶赴现场,开展采样、检测、消毒、隔离等处置工作。
(4)信息报告与发布: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适时向社会发布信息。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精心整理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有效的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污染,有效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实验室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管理,根据《中华1234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
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急处理小组全体成员,应立即按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处理的技术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调查原因,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防措施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对于传染病病原样本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34567理措施,控制危害的蔓延。
1.综合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1.1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接触人员的发病情况、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
1.2对污染的物品、区域、感染的人员进行采样和检测,对可疑生物进行样本检查,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以确定事件的性质与危害。
1.3对污染区及其周围的地区进行卫生监测。
对于病原微生物的丢失或被盗事件,应监测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现场调查和取证人员应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2.现场控制措施,预防2.7出现大量或毒性极大的病原微生物丢失、并有迹象出现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事件时,立即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必要时进行人员疏散。
3.追踪监测追踪事件可能波及的地区的高暴露人群,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上报与部门协调及时上报,报告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
对于病原微生物丢失事件,立即上报公安部门,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尽快查明下落。
对于受到感染侵害的实验室人员,积极与医疗部门协调,提供有关资料,尽早确诊,尽早治疗,把危害降低到最小。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级及依据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级及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与生物相关的实验活动中,预防生物危害和保障实验室安全的一系列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与生物相关的安全事件,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可以将其分级。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分级及其依据。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分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生物安全咨询委员会的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1. 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对人体无害或只对个别人员造成轻微影响的事件。
这类事件通常是实验失败、操作失误等导致的,对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实验室环境的安全没有实质性威胁。
2. 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对人体可能造成轻度疾病或暂时性伤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可能涉及较弱的致病性微生物或具有一定毒力的生物材料,但一般情况下对大部分人员不会造成生命威胁。
3. 三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三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对人体可能造成严重疾病或重度伤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通常涉及具有高致病性的病原体或毒力较强的生物材料,对实验室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4. 四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四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对人体可能造成致命疾病或严重伤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涉及高致病性且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原体或高度毒性的生物材料,对实验室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级的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分级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体或生物材料的致病性和毒力:根据病原体或生物材料的致病性和毒力大小,可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不同级别。
一般来说,病原体或生物材料越具有致病性和毒力,事件的级别就越高。
2.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不同病原体或生物材料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不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危害程度也有影响。
病原微生物泄露的应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确保病原微生物泄露事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降低事件对人员健康、环境和公共安全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单位。
三、事件分级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致病性和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泄露事件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 一般级:泄露的病原微生物对人员健康、环境和公共安全危害较小,可采取常规措施控制。
2. 较重级:泄露的病原微生物对人员健康、环境和公共安全危害较大,需采取特殊措施控制。
3. 严重级:泄露的病原微生物对人员健康、环境和公共安全危害极大,需采取紧急措施控制。
四、应急响应1. 事件报告(1)发现病原微生物泄露事件后,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并按照规定时限上报相关部门。
(2)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2. 应急处置(1)隔离泄漏区域:立即封锁泄露区域,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进入。
(2)消毒处理:对泄露区域进行彻底消毒,确保病原微生物被有效杀灭。
(3)人员防护:对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和救治。
(4)环境监测:对泄露区域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病原微生物不扩散。
(5)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消除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3. 应急救援(1)医疗救治:对感染病原微生物的人员进行及时救治,防止病情恶化。
(2)心理疏导: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
(3)物资保障:确保应急处置过程中所需物资的供应。
五、后期处置1. 调查评估:对泄露事件进行调查评估,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 责任追究:对泄露事件负有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3. 改进措施: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对相关设施、设备和操作流程进行改进,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1目的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试验活动的顺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2适用范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事件的处置3职责3.1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中心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策划、管理、重大问题改进措施的研究决定,本预案的启动和组织进行生物安全事件向上级报告、处置。
3.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小分队:负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及时报送有关生物安全事件的信息。
3.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具体工作的管理,相关制度、程序的组织实施,生物安全事件的报告、处置。
3.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生物安全事件的识别和报告4内容4.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类: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的范围,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一般生物安全事件和生物恐怖事件。
4.1.1重大生物安全事件:4.1.1.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4.1.1.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4.1.1.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或泄漏,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4.1.2一般生物安全事件:4.1.2.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4.1.2.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材料10实验室意外事故防范及应急预案
实验室意外事故防范及应急预案GLSC_01-39实验室暴露事件的紧急处理“暴露事件”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执行本职工作时与潜在传染性物质的接触(眼、嘴、其它黏膜、经吸入方式进入呼吸道、破损皮肤、或非肠道)。
遭到已知的或潜在暴露事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以下相应暴露事件的处理措施,尽快脱去手套并处理被污染部位。
一、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
1、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0%乙醇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
2、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如75%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
3、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
4、眼、面部飞溅:用冲眼器冲洗或温水冲洗污染部位15 分钟。
5、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6、气溶胶暴露:屏住呼吸迅速离开房间,小心脱去个人防护用品。
当脱去个人防护用品时必须确保个人防护用品暴露面朝里,用皂液和水仔细洗手,在实验室入口处贴上飞溅标记,实验室排风至少1 小时。
实验室清洁后才准许人员再次进入。
大范围的污染,必须通知生物安全办公室,安排相关人员清洁实验室以便再进入。
二、报告事件1、发生重大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立即向主管领导和专家报告。
如怀疑HIV职业暴露时,应同时抽血检测HIV抗体,暴露一年内要定期检测。
2、发生小型事故时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报告主管领导和专家。
三、意外事故登记重大意外和事故必须进行登记1、意外和/或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详细经过。
2、处理方法和经过,包括专家或领导赴现场指导和处理的情况。
3、随访检测的日期、项目和结果。
四、医疗援助当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事发现场得到了第一时间的援助后应立即电话告知生物全办公室。
对于某一些暴露,如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叮咬、抓伤或蚊虫叮咬、或暴露在传染因子中,工作人员应及时接受评估。
当生物安全办公室无法联系或需更复杂的治疗时,工作人员应向医院急诊室求助。
生物安全实验室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生物安全实验室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各种生物实验的场所,涉及到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有毒化学品、生物制品等。
为了确保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制定一套完善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本制度旨在规范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处理程序,明确各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义务,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实验室的全体员工及临时工作人员,包括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实验员、技术员、清洁员等。
二、意外事件的分类及处理程序2.1 生物安全事件2.1.1 发现病原微生物泄漏、感染或其他生物安全问题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
同时,立即报告实验室主任和生物安全委员会。
2.1.2 实验室主任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封锁实验室、停止实验、进行消毒等。
2.1.3 生物安全委员会应立即调查事件原因,评估事件严重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预防措施。
2.2 化学安全事件2.2.1 发现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等化学安全问题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关闭阀门、通风换气、报警等。
2.2.2 实验室主任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化学安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疏散人员、隔离事故现场等。
2.2.3 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如环保部门、消防部门)并积极配合调查和处理。
2.3 机械设备事故2.3.1 发现实验室设备故障、损坏或其他机械设备事故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设备,并报告实验室主任。
2.3.2 实验室主任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2.3.3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制定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三、报告程序3.1 发生意外事件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实验室主任。
3.2 实验室主任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生物安全委员会和相关部门报告。
3.3 生物安全委员会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向上级部门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控制内容(完整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控制内容(完整版)1、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承担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应当具有与该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并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2、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同时派专人陪同及时就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将近期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如实告知诊治医疗机构。
接诊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救治;不具备相应救治条件的,应当依照规定将感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转诊至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接诊治疗,不得拒绝救治。
3、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4、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接到规定的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人员对该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发生实验室感染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的,应当依照规定进行报告,并同时采取控制措施,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封闭实验室,防止扩散。
5、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接到关于实验室发生工作人员感染事故或者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的报告,或者发现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造成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依法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1)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其整改措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其整改措施一、引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检测和控制的重要场所,生物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频发,不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疫情的爆发。
为此,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整改,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1.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不完善:部分实验室设施和设备陈旧、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如:实验室通风系统不畅、生物安全柜性能不稳定、实验器材不符合国家标准等。
2.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如: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实验操作规程不明确、意外事故应急预案不足等。
3. 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生物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如:实验操作不规范、防护意识不强、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等。
4. 病原微生物来源不明确:部分实验室使用的病原微生物来源不明,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疫情的爆发。
如:实验室生物样本来源不清、实验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5. 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不到位: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不到位,难以确保生物安全。
如: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严、责任不明确等。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整改措施1. 完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升级改造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确保实验室通风系统畅通、生物安全柜性能稳定、实验器材符合国家标准。
加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明确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和岗位职责。
3.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
病原微生物处理紧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泄露、扩散和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单位和部门。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病原微生物处理紧急预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总体协调、决策和指挥。
(2)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消毒、隔离、人员疏散等工作。
(3)医疗救治组:负责感染人员的救治和隔离观察。
(4)信息宣传组: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报告、发布和舆论引导。
(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供应。
2. 各级部门职责(1)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病原微生物管理制度,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确保病原微生物安全。
(2)科研机构:加强病原微生物研究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3)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4)企业:加强病原微生物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生物安全管理。
三、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建立健全病原微生物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
(2)加强生物安全设施建设,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3)开展病原微生物安全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生物安全意识。
(4)加强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和处置。
2. 应急响应(1)发现病原微生物泄露、扩散或感染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现场处置组迅速赶赴现场,对泄露、扩散区域进行消毒、隔离。
(3)医疗救治组对感染人员进行救治和隔离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事件、伤害、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
1、目的
规定实验室职业暴露处理程序,规范发生职业暴露时处理原则、报告和登记流程。
2、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检查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3、职责
3.1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程序;
3.2 实验室负责人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3.3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试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3.4 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
4、内容
4.1 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暴露人员的医
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4.2 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4.3 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4.4 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理小组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4.5 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菌液、菌种)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以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
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4.6 记录对暴露现场和周围环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实施形式,人员、范围,评估防控处理的效果;总结和评估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当,发生暴露人员试验操作等过程是否存在失误,整改措施和实行。
4.7 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玻璃碎片扎伤,菌种的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
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4.7.1 化学污染
4.7.1.1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4.7.1.2 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4.7.1.3 在发生事件后的12小时内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
4.7.2 针刺伤,玻璃碎片扎伤
4.7.2.1 被污染的针头、玻璃碎片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4.7.2.2 用75%酒精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4.7.2.3 意外受伤后必须在12小时内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
4.7.3 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4.7.3.1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菌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4.7.3.2 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在12小时内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