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
(以上海为例)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上海为例,结合上海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
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过程学案 湘教版必修2
城市化过程一、考点突破1.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标志及意义;2. 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类型及表现;3. 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4. 理解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城市化含义及主要标志;2. 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难点:城市化进程及阶段的判读。
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1. 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 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在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综合分析城市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项目原因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产业结构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二、乡村—城市转型 1. 概念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它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型过程,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
2. 类型在我国,乡村—城市转型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 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3. 具体表现①景观:乡村景观(阡陌纵横、民居分散)→城市景观(烟囱林立、楼房密集); ②社会:文化教育、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改变; ③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④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2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准备】自制PPT 由集中国及外国城市化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 展示“北京城市用地的扩展”图,展示1949年以前、1965年、1990年和2002年北京城市用地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学生活动](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小结]北京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 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
1·沱江城的发展图片:1980年,1995年,2005年 2·深圳发展的图片:1978年,1988年,1998年 3·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思考: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点拨]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 第2章 第2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知识梳理一、城市化1.城市化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城市化的意义(1)能够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交流,缩小差距。
(2)带动广大乡村的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3.乡村—城市转型(1)含义: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2)实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
(3)类型: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动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对比表2-4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处阶段饱和期发展期启动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快发展水平高低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城市化与经济相适应不相适应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后果中心区衰落,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并建立卫星城和工业区、大都市连绵带,注重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5.中国的城市化表2-5现阶段城市化特点在城市化速度方面速度快在城市化动力方面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农业产业化在人口流动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城市建设方面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文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疑难突破1.为什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剖析: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城市化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
城市化特点一、考点突破1.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2. 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重要提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随堂练习】1.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 中小城市迅速发展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放缓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D.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加快答案:C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2.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 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B. 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C. 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发展,重视城市发展D.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超过了发达国家答案:B思路分析:“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独立,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较快。
例题1(无锡联考)读下面四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含解析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自学导引】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①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4、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城市化水平:大多在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
②城市中心区的变化:城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城市居民陆续,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的迹象。
③商业和制造业分布的变化: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向迁移④市区范围的变化:市区范围,城市边缘地带发展。
⑤城市分布的变化: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
⑥居住环境的变化: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5、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①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
②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分布在。
③“虚假城市化”:突出: 洲,表现: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
④“滞后城市化”:表现: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分布:如、、等国.问题:大量流人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压力,进而导致大幅度下降。
6、中国的城市化:①状况: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②意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③要求: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合理利用,切实保护,全面实施战略;要求以人为本,加强建设,努力改善。
[自学答案]:1、乡村城市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3、社会经济的发展;4、75% 90% 渐趋恶化向外迁移衰落市中心区边缘区明显扩大较快连绵带5、低亚洲和非洲南美洲南美洲工业化水平落后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6、快速增长急剧增加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和城镇农村、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图表解读】1.教材图2—13世界城市化的推进,据图分析:(1)从1900年到2000年,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的数目和城市化水平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是什么?(3)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3)第一产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程标准: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理解城市化的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形成条件及其与三大产业的关系。
3.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情景导学]河南省输出农民工数量在中国各省区中长期居于首位(2012年为2100万),其中省外输出量达到6成,且9成以上的外出务工者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思考] (1)促使农民进城打工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农民工进城打工怎样促进了城市化?[提示] (1)城乡间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2)农民工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为从事工业或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甚至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教材导学]1.城市化(1)含义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①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②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③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④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⑤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2.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二、城市化特点[情景导学]康巴什城距老城区22 km,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打造的一座豪华新城,面积达32 km2。
据报道现居住人口不足3万,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容纳100万人的目标,被人们称为“鬼城”。
[思考] (1)出现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2)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示] (1)说明当地城市化进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刻被关注着,而且是人文地理中四大板块即人口、城市、产业、环境核心知识点之一中的内容,所以,不管针对常识还是考试,学习这一节比较重要。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三是城市化的特点,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共三节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二节,是前面《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化和延伸,也为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了知识铺垫,与第三节是一个内容的俩个方面。
从章节内容来看,这节内容与前面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中的《人口迁移》有相关性,并为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后面《区域产业活动》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前面第一章已经学了“推拉理论”影响下的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相关知识,对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也理解了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以及与城市相关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因学生思维有差异,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生而宜。
三、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和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乌海图示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及城市化动力机制,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2)通过比较法、阅读材料和图表,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快乐学案 湘教版必修2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讲学稿总第6 张姓名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二、课前预习1.城市化的含义:又叫,是指和在、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3个指标1.2.3.3.城市化的意义1.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缩小差距2.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3.城市文化向乡村和,影响乡村的方式4.城市化动力机制1.动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2.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提供广大的发展空间。
3.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逆城市化指7.虚假城市化指8.滞后城市化指9.引起逆城市化的原因10.引起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原因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城市化水平不断三、议一议1.下图表示的是上海市的城市化过程。
分析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一般从几个方面分析。
1990年用地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浦东新区四、课堂知识巩固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别加大2、乡村——城市转型是指A、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B、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C、乡镇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D、城市郊区面积扩大有过程3、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A、人口膨胀B、流动人口增加C、社会经济发展D、环境污染严重4、有关世界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却在不断下降B、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目不断下降C、出现了城市群、城市带及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D、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5、 读下图,回答⑴~⑵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3湘教版必修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湘教版)的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主要介绍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以及不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二、课表要求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城市化动力机制,掌握不同地区城市化特点。
三、教材分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必然过程。
是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乡村地区变为城市的变化过程。
他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为动力,以社会经济水平为标准。
由时间进程带来地区和空间变化。
我们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发展重心是怎样由农村逐渐转向城市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和学生一道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让学生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过程及其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
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学情分析本校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普遍不强,许多学生是随家长由农村来到城市的。
由于小学、初中在农村,学生没有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高一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
所以,我在教学中一方面教知识由浅入深,让学生学明白。
另一方面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分析。
把学习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
五、设计思路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湘教版必修2
答案:(1)B (2)晚 低 1950 (3)逆城市化 乡村居民点 和小城镇
3.中国的城市化 (1) 特 点 : 城 市 人 口 快 速 增 长 , _城__市__数__量__ 急 剧 增 加 , _城__市__化__水__平__不断提高。 (2)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大力推进农业_产__业__化__,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_非__农__产__业__和城镇转移。 (3)过程: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 的过程。
(4)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要求: ①城市化必须与_工__业__化__协调发展;
②合理利用_自__然__资__源__;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_大__中__小__城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_基__础__设__施__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易错排查](判正误) 1.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 过程就是城市化。(√ ) 2.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 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
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
故选 B 项。
答案:B
4.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解析: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幅度较小,速 度较慢,且 1995~2000 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故排除 A 项;1995 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且 比重在不断提高,导致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 故排除 B 项;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将导致 迁入安徽省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故排除 C 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所能吸纳 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 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提 高。故 D 项正确。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教学文档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掌握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含义。
(重点)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
(难点)3.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城市化阅读教材P36~P37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含义: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5)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误判断:(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 )(2)城市化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
( )【提示】(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与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教材整理2 城市化动力机制阅读教材P37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3.城市化与三次产业(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第二产业: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正误判断:(1)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 )(2)人口大量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 )【提示】(1)×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即经济还不算发达,但城市化水平已偏高了,如南美洲许多国家。
另外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第2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目标:1.知道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含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
(难点)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重点)一、城市化1.含义: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5)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三、城市化特点(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 )(2)城市化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
( )(3)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一定就越高。
( )(4)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较慢,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 )(5)城市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①建筑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③交通④信息技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提示】(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与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3)×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即经济还不算发达,但城市化水平已偏高了,如南美洲许多国家。
另外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4)×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虽然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却较低。
高中地理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重点难点】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自主学习】任务一:自主阅读教材P36:“城市化”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意义后,读下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2.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00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任务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教材P37—38“城市化特点”部分,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讨论后回答: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 2.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3.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问题1:通过读图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明显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英国更是高达9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仅有39.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化速度快,近5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发达国家的2.7倍,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
问题2:城市化进程各有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地带的郊区发展,出现了市区城市化;还有些国家,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探究二:读下面两图,结合课文阅读材料,思考::1. 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本节知识关系结构。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5湘教版必修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对比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小组活动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 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分析不同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原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图示,材料,通过小组活动,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章末小结与测评学案湘教版
第2章城市与环境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城市化动力机制②城市土地利用③城市功能分区④城市空间结构⑤城市环境问题[学思心得]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
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
1.坐标图的判读2.立体图的判读3.等值线图的判读1.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D点房价和G点房价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A.3 900 B.3 300C.2 900 D.2 990(2)如果只追求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则选择购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A.E B.FC.M D.G(3)目前,一些城市选择在F点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
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价格B.政治因素C.交通条件D.土地利用效益(1)A (2)C (3)A [第(1)题,根据图示,D点房价数值在6 000到7 000之间,G点房价数值在3 000到4 000之间,则D点与G点房价差值在2 000到 4 000之间。
第(2)题,我国华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M点位于河流上游、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环境好。
第(3)题,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需在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
F点位于城市郊区,土地价格较低,适合建设公租房、经济适用房。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
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程标准: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理解城市化的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形成条件及其与三大产业的关系。
3.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情景导学]河南省输出农民工数量在中国各省区中长期居于首位(2012年为2100万),其中省外输出量达到6成,且9成以上的外出务工者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思考] (1)促使农民进城打工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农民工进城打工怎样促进了城市化?[提示] (1)城乡间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2)农民工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为从事工业或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甚至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教材导学]1.城市化(1)含义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①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②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③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④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⑤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2.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二、城市化特点[情景导学]康巴什城距老城区22 km,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打造的一座豪华新城,面积达32 km2。
据报道现居住人口不足3万,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容纳100万人的目标,被人们称为“鬼城”。
[思考] (1)出现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2)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示] (1)说明当地城市化进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多元化;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
[教材导学]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1)特点⎩⎪⎨⎪⎧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实质: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要求: ①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1.关于我国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正确表述是(双选)( )A.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表现为城市面积扩大和农业用地减少 B .工业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C .陆路交通的发展导致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D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城市的选址与拓展方向[解析]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并不必然表现为农业用地减少;“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的原因很多,陆路交通发展仅是其原因之一,其他原因有运河淤积、海运发展等。
[答案] BD2.以下关于世界城市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正以空前的规模不断增长 B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D.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出现停滞状况,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解析] 当前,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后期,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故A项错误。
目前,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晚,但发展中国家随着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突然加速,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相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出现停滞状态,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 C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B.城市数目的多少C.城市占地面积的大小D.城市人口比重的大小[解析] 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以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所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看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答案] D探究1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问题探究]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探究下列问题。
(1)与1985年相比,2000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2)镇江、无锡、杭州自1985年到2000年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3)图中信息能反映出上海自1985年到2000年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吗?随着城市发展,其用地规模应发生怎样的变化?[答案] (1)1985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到2000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1985年的2个增加到5个。
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2)1985年时,镇江只是小城市,而2000年时发展成了大城市;无锡和杭州在1985年时是大城市,到2000年都发展成了特大城市。
城市人口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
(3)图示只反映了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并没有反映出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会相应增大。
[归纳总结]1.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动力及结果2.利用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说明城市化的动力[对点训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解析] 由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的占地面积明显扩大。
[答案] B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郊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 从Ⅱ阶段到Ⅲ阶段生产企业大部分迁往郊区,原因可能有城区地价上涨、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交通拥堵等。
[答案] B探究2 城市化特点[问题探究]阅读下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二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1)结合材料一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异同。
(2)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答案] (1)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速度快,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可加速经济的增长。
[归纳总结]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2.城市化的空间差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明显(如下图所示):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对点训练]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表示的是( )A.逆城市化B.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解析] 读图甲,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中心城区、乡村或小城镇的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是郊区城市化阶段,C项对。
[答案] C2.乙图表示的是( )A.逆城市化B.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解析] 读图乙,箭头表示人口由中心城区、城市郊区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因为乡村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逆城市化阶段,A项对。
[答案] A一、教材P39 活动思考1.人们对环境质量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渐渐完善;私家车的拥有量增多。
2.不合理。
理由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存在“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情况。
“虚假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这种现象在南美洲国家比较明显;“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这种现象在南亚地区比较明显。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4.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的特点,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教材P40 活动探究1.2.必须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工业、农业、绿化用地的比例。
3.有助于提高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图有以下几种类型: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4.城市扩展和人口流动方向示意图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应用“五步法”读图]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该例题中的图名镶嵌在题干中,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该题图示包括两层,上层为面状示意图,下层为坐标统计图,这也是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最典型的两类图示。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本题未涉及图例,但是点线面的信息变化比较复杂。
在上面的示意图中,城区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A、B两城面积均不断增大;城区沿河流扩展;两城区连成一片。
下面统计图显示城市中心人口密度的变化,两城区均呈现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因此推断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问题设置主要集中在对阶段Ⅱ、Ⅲ的考查上,抓住关键词是“阶段”还是“特点”。
第Ⅰ阶段,分别在河流入海口处、干支流交汇处形成A、B城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