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化学教案.doc
高中化学必修课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课教案
主题:化学基本概念
教材:《化学》必修1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难点: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饮用水的净化、动植物的生长等,引导学生探讨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探讨化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区别。
3. 给学生展示一项简单的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
第二课时:
1. 继续进行化学实验,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解决方法。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作业安排: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
2. 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对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在实验设计和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
高中化学全教案必修一
高中化学全教案必修一第一节: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1.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 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 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1.2 周期表
- 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 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
-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
第二节: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2.1 化学键
-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
- 化学键的能量和稳定性
2.2 分子结构
- 分子的形成和特点
- 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
- 分子的几何构型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3.1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组成
-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 化学方程式的四则运算
3.2 化学计量
- 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
- 原子量和摩尔量的概念
- 摩尔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化学反应和化学能量
4.1 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活化能
-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
4.2 化学能量
- 化学能量的类型和特点
- 热力学系统和热力学定律
- 热能变化与反应热的计算
以上是必修一的化学教学大纲,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课题:化学基本概念引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掌握化学中的量、质量、物质和性质的概念;
3. 能够从化学角度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和定义;
2. 化学量、质量、物质和性质的概念;
3.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起源和定义;
2. 认识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化学中的质量和量的概念;
2. 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图片或视频展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授:介绍化学的起源和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化学量、质量、物质和性质的概念,并整理分享讨论结果。
4. 整合: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5.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化学基本概念引入
1. 化学的起源和定义
2. 化学量、质量、物质和性质的概念
3.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化学现象,并思考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上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上册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一上册
单元名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2.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3.掌握物质的性质分类与常见性质。
教学内容: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3.物质的性质分类及常见性质。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性质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讲解: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
3.示例分析: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分类及其常见性质。
4.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并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5.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实例的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必修一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本概念与方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建立对化学的兴趣和认识
2.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常用的基本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操作的技巧
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化学试剂、教学PPT、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化学实验视频或化学现象提出问题引入化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化学反应等
2. 讲解实验常用的基本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如量筒、试管等
3. 展示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操作试管、玻璃棒等仪器,进行反应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四、实验总结(10分钟)
1. 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师总结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和方法,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篇一: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篇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
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
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
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
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
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
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化学教案高一(精选8篇)
化学教案高一(精选8篇)化学教案高一篇1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
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
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2×15832,x==0.6g。
高一化学教案(精选9篇)
高一化学教案(精选9篇)高一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醇、酚、醛、羧酸等极为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相互转化关系;2、在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挖掘题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讲解】一、官能团:基团指化合物分失去某种原子或原子团剩余部分,而官能团是一类特殊的基团,通常指主要决定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官能团有:—X、O O—NO2、—OH、—CHO、—C—OH、—NH2、C=C 、—CC —、[R—C—(酰基)、R— OC—O—(酰氧基)、R—O—(烃氧基)]等。
O O O思考:1、H—C—OH应有几种官能团?(4种、—C— 、—OH、—C—OH、—CHO)OH2、—CHO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常见)CH=CH—COOH(提示:属于酚类、醛类、羧酸类、烯烃类)二、卤代烃(R—X)1、取代(水解)反应R— X+H2O NaOH R—OH+HX 来源:Z__]这两个反应均可用于检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检验时一定要用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
三、乙醇H H1、分子结构H—C—C—O—H 用经典测定乙醇分子结构的实验证明④ H ③ H ② ①2、化学性质:(1)活泼金属(Na、Mg、Al等)反应。
根据其分子结构,哪个化学键断裂?反应的基本类型?Na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哪个更剧烈?乙醇钠水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2)与氢卤酸反应——制卤代烃(分析乙醇分子中几号键断裂)NaBr+H2SO4+C2H5OH △ CH3CH2Br+NaHSO4+H2O思考:该反应用浓还是较浓的H2SO4?产物中NaHSO4能否写成Na2SO4?为什么?(较浓,不能,都有是因为浓H2SO4的强氧化性,浓度不能太大,温度不能太高)(3)氧化反应:①燃烧——现象?耗氧量与什么烃燃烧耗氧量相同?②催化氧化(脱氢):CH3CH2OH —H2 CH2CHO +O2 CH3COOH(式量46)(式量44)(式量60)即有一个—CH2OH最终氧化为—COOH式量增大14③强氧化剂氧化——KMnO4/H+褪色(4)脱水反应:①分子间脱水——浓H2SO4、140△(取代反应)②分子内脱水——浓H2SO4、170△(消去反应)以上两种情况是几号键断裂?思考: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消去反应:A、CH2=CH→CHCH+HXB、CH2—CH—COOH→CH2=C—COOH+NH3X O NH2 CH3 CH3C、CH3—C—O—CH2—C H— →CH2=CH— +CH3COOH(以上均为消去反应)(4)酯化反应:断裂几号键?用什么事实证明?(同位素示踪法)例:R—CH=CH—R’+R—CH=CH—R’ →R—CH=CH—R+R’—CH=CH—R’对于该反应① ② ② ③有两种解释:一是两分子分别断裂①③键重新结合成新分子,二是分别断②键再两两结合成新分子。
高一化学教案(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优秀6篇)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化学指示剂及其变色的情况,都会设计一个教案,里面写满了详细的教学过程,我们也来写一份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教案(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认知性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三)体验性学习目标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一)实验用品(二)教学用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过程:【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
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较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
高一化学教案(优秀8篇)
高一化学教案(优秀8篇)高一化学教案篇一一、探究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三)情感价值观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探究重点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三、探究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四、探究过程阅读与思考板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请阅读课本第四章引言,对照元素周期表回顾你所知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空气中的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之一;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大气质量的气态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no2、co等。
食盐中的氯元素等。
思考与交流1.同学们想象一下,所展示的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2.计算机的芯片,传导电话的光缆,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你能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那末,自然界有没有游离的硅?自然界有没有硅的化合物呢?没有的怎样制取?有的怎样利用?请同学阅读课本p.62板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1.物理性质:请同学阅读课本p.63内容,将你阅读的内容整理成知识小卡片。
整理归纳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是沙子、石英等的主要成分,可用来装饰、制造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
思考与交流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请你分析以下问题: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练习1①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塞?②实验室盛放氢氟酸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瓶?①因为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碱液反应生成对应的硅酸盐,将瓶塞与瓶口粘合。
关于高一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0篇)
关于高一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0篇)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一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
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
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
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
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
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
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
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
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
高一上册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高一上册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高一上册化学教学设计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本节课是化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
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
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高一上学期化学必修一教案
精心整理高一上学期化学必修一教案【一】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念。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对!它们都很小!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板书课题:物质的量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
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题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板书: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量(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5)注意:例:(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E)0.5摩大米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
约为与粒子数(N=n×NA即:n=N/NA板书:二、基本公式N=n×NAn=N/N强化练习: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6.02×1023;2、2molO2含1.204×1024个氧分子;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6.02×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含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0.5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6.02×1023个铝原子;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204×1024个铝原子;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 (g.mol-1)练习: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Al的摩尔)和摩,那么解:m=ρ×V=1g/mL×380mL=380gM=18g/moln=m/M=380g÷18g/mol=21.1molN=n×NA=21.1mol×6.02×1023mol-1=1.27×1025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高一上册化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一上册化学教案优秀5篇高一上册化学教案篇1【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
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教学重点】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高一上册化学教案
高一上册化学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一上册化学教案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用途。
必修一高中化学教案
必修一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掌握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
1. 反应速率的定义;
2. 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2. 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催化剂等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实验药品:氧化铁粉、氢氧化钠溶液等;
PPT课件。
教学程序: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2. 测定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时间点上的反应物质量或生成物量,从而计算出反应速率。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选择合适的反应物质,进行实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
四、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探讨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催化剂
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掌握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升化学实验
能力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册化学教案篇一:高一化学上、下册教案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1979年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纵观化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化学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多么巨人的作用。
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y,1912-1999)是美国核化学家。
1940年他与麦克米伦(E。
M·Mcmillan)等人共同发观了94号元素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1944年,他提出了锕系元素概念与它们的电子结构,这不仅使元素周期表趋于完整,而且为后来合成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
他和麦克米伦共同获得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中国”照片1.由原子组成的最小汉字“中国”的说明: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1993年底至1994年初,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
他们在室温下,用STM的针尖,并通过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硅晶体表面的原子拨出,从而在表面上形成一定规则的图形,如“中国”等字样,这些沟槽的线宽平均为2 nm(1 nm =1×109 m)是目前在-室温时,人们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
凹陷的地方是原子被拨出后显下的深黑色沟槽,凸起的亮点是散落的原子形成的,显白色。
2.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是1982年德国科学家宾尼(Gerd Binnig,1947-)与其同事共同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新型的表面分析仪器。
STM的研制成功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奥秘又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使人们第一次能够直接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他们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家鲁斯卡(Emst Ruska)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
STM具有原子级分辨率,可分辨出单个原子;还具有直接观测的性能,STM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的隧道效应。
将原子线度的极细针尖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针尖与样品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 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绝缘层流向另一电极,这种现象叫做隧道效应,产生的电流就称为隧道电流。
隧道电流的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
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
把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运动的轨迹直接在荧光屏或记录纸上显示出来,也就是说,STM是通过在针尖扫描时,控制针尖与样品间的距离恒定不变,从而使针尖随样品表面的起伏而起伏。
针尖运动的轨迹就表现了样品表面的形貌。
3.关于化学发展史的分期问题:化学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了她的近代化学时期?史家都称1774年拉瓦锡(A.L.Lavoisier)提出元素概念结束燃素论不久,道尔顿(J.Dation)于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使化学进入了这个持续至今以原子论为主线的新时期。
实际上,化学进入近代化学时期后,势如破竹的发展所依据的最基本的理论始终是原子--分子理论,简称原子理论。
它指明:不同元素代表不同原子;分子是由原子在空间按一定方式或结构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直接决定其性能;分子进一步聚集成物体。
原子理论结束了持续几个世纪炼金和炼丹家的盲目实践。
有人认为,炼金家之所以长时期与硫黄和重金属打交道,是基于他们的一个信念:只要把硫黄的亮黄色和重金属的高密度这两个性质掺和在一起就可炼出黄金来。
历史已经证明,在近代化学时期之前,化学并没有经历过像物理学发展进程中出现过的那个经典物理学时期(或牛顿力学)。
到近代物理两个时期。
同此.我们要有一个共识,一般说来,化学就是指近代化学。
板书:展示:板书:非金属材料(如:陶瓷)化学组成金属材料(合金)有机高分子(橡胶)橡胶、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这些物质称之为材料)实用技术?? 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冶金、火药、造纸)(原子-分子学说)(物质结构理论)材料使用功能复合材料(多功能)高功能材料(超导)结构材料(耐高温)信息材料(液晶)4.材料和材料科学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例如,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为时代主要标志的。
一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成功,可以引起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新的变化。
石器、陶瓷、铜、铁、玻璃、水泥、有机高分子(如塑料等)、单晶材料等的发明,为人类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没有半导体材料,便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便没有今天的宇航工业;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便不会出现光信息的长距离传输,也就没有现代的光通讯;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们的生活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
相反,有很多新技术,因材料不过关,很难实现。
例如,长距离输电,中途损耗很大,以致造成我国全国电力分布不均。
如果在室温工作的、价廉的超导材料研制成功,就会出现新的局面。
又如,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没有污染的一种能源,但我们目前还没有价廉、寿命长、光电转换效率很高的材料,把光能变为电能,因而太阳能现在还没有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
例如,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制造往往与许多极端条件技术,如超高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高速、超高纯、微重力和极低温等相联系。
问题: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①.化石能源有限,开发新能源。
②.环境保护。
③.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
④.维护人体健康(药)。
书图:板书:自然界存在光能转换:6 CO2+6 H26H12O6+6 O2↑ 叶绿素光P4图5,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实际问题。
构想:2 N2+6 H2O??4 NH3+3 O22 CO2+4 H2O??2 CH3OH+3 O2CO2+2 H2O??CH4+2 O2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的:1.在复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1.初中的两种不同分类方法①.从形式上划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课练:教与学P8注: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法是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Fe2O3+3CO=2Fe+3CO2)。
②.从得氧失氧(是否与氧气反应)的角度:氧化反应、还原反应*2、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分类有无电子转移有无离子参加热效应反应程度二、氧化还原反应1.狭义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2 Cu+O2 =2 CuOCu→CuO:物质得氧叫氧化反应。
CuO+H2=Cu+H2OCuO→Cu:物质失氧叫还原反应。
H2→H2O:物质得氧叫氧化反应。
课练:教与学P10注:得失氧的角度不准确:①、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两个过程分割开。
也就是说氧化、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不可能单独发生。
②、缩小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范围。
复习书P7、P8表格,讨论P82.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反应:CuO+H2=Cu+H2O (Ⅰ)2 Na + Cl2 =2 NaCl (Ⅱ)不同点:Ⅰ、有氧参加反应,有物质结合氧。
Ⅱ、无氧参加反应,无物质结合氧。
相同点: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可逆反应非可逆反应化学反应+HO同理分析2 Na + Cl2 = 2 NaCl结论:Ⅰ、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Ⅱ、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Ⅲ、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问: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之间有何关系?2H?2H共升高2价Cu?Cu共降低2价?200?Ⅳ、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等于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
思考: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有何更大的意义?分析一些没有氧气参加而化合价有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课练:教与学P10 2。
例:判断H2+Cl2、Fe+Cl2、Zn+HCl、CaCO3+HCl、Na2CO3+H2SO4、MgO+H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谁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的关系讨论:书P、书P图1-7,举例***问题: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元素得失电子有何关系?2 Na + Cl2 = 2 NaClNa-e?=Na,共失去2e?,升高2价+Cl2+2e?=2Cl,共得到2e?,降低2价-4.氧化还原反应:篇二: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编号:17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道德情感目标】1、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2、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难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三、教学器材投影仪、金属钠、蒸馏水、小烧杯、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金属铝片、氢氧化钠溶液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探究式教学,实验总结法〖引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
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金属为什么都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