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逍遥
2023年《逍遥游》读书笔记
2023年《逍遥游》读书笔记2023年《逍遥游》读书笔记1《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
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__的主要风格。
“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
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__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
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
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
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
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
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
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
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及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子《逍遥游》鉴赏“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表示逍遥自在洒脱的诗句
表示逍遥自在洒脱的诗句纵览古今文坛,文人墨客常借诗词翰墨,抒发其胸中逸兴豪情,寄寓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志向。
且撷取其中精华,细细品味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此句出自陶潜的《饮酒》,描绘了诗人隐居田园,远离尘嚣的闲适心境。
采摘菊花于篱笆之下,不经意间抬头便望见了南山。
这幅画面恬淡宁静,寄寓了诗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李白《暮秋独游曲江》李白的这首诗刻画了一幅秋日江南水乡的清幽画卷。
青山隐约,江水辽阔,秋意渐浓,江南的草木却依然繁盛不凋。
诗中流露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寄情自然,逍遥自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此句出自李白的《将进酒》,是诗人豪情万丈、及时行乐的经典名句。
人生得意之时,当尽情欢乐,不要让美酒空对明月而虚度光阴。
这句诗体现了李白洒脱不羁、恣意人生的旷达襟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李白的《月下独酌》描绘了诗人孤身对月饮酒的场景。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作陪,与自己的影子相对,便有了三个相伴之人。
月光澄澈,清风徐来,诗中流露出诗人孤高旷达的情怀,即便独酌也能自得其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刘禹锡的《陋室铭》借陋室自喻,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志趣。
山不在于高峻,有了神仙便出名;水不在于深邃,有了龙便有灵性。
这句诗寄寓了诗人即使身处陋室,也能怡然自得,不慕荣华富贵的豁达胸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醉翁自比,阐述了游山水、寄情自然的乐趣。
醉翁游山并非贪杯,而是陶醉于山水之间的美景与情趣。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闲适心境。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王维《竹里馆》王维的《竹里馆》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饮酒的幽静场景。
一壶酒在花间,诗人独自饮酌,没有知己相伴。
诗中流露出诗人淡泊宁静、怡然自得的心境,体现了其超然物外的高雅情怀。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逍遥游》知识概要重点难点突破《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已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课文选取的是第一部分。
首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接着,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最后,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庄子的文章有极强的艺术特点:他善于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庄子的文章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甚小。
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
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
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
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知识延伸检索】1.课文中“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的具体内容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形容人逍遥自在的句子
形容人逍遥自在的句子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总是忙碌于工作、生活、学习等各种琐事,很少有时间去感受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然而,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却是许多人向往的境界。
形容一个人逍遥自在,可以用以下句子来描述:1. 他总是面带微笑,仿佛心中没有任何烦恼,轻松自在地生活着。
2. 每当他行走在大自然中,身姿优雅,仿佛与风和阳光融为一体,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3.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总是从容不迫,从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左右,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4. 他拥有一颗宽广的心灵,对待世界和他人总是充满着宽容和善意,不受外界的影响,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5. 他喜欢独处,享受孤独的美好,不需要依赖外界的任何事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内心充实而满足。
6. 他总是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
7. 他喜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中还是在宁静的乡村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
8. 他善于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无论是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还是一段悠扬的音乐,都能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9. 他喜欢追求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的桎梏和束缚,保持着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态度。
10. 他懂得放下,不执着于物质和名利,能够超脱世俗的纷扰,享受着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不仅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需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宽容。
只有在内心深处找到平静和自在,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拥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满足。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颗逍遥自在的心,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美好。
论庄子“自然”与“逍遥”审美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于 山林之中” 《 (庄子注 ・ 逍遥游》 。因此 , ) 包括《 庄子》 在
内的古典 文献 其 “ 自然 ” 词 , 不可 以理 解 为 “ 一 绝 自然
物” 自然界” 或“ 。
所忘 而忘其所不忘 , 此谓诚忘。” 《 (庄子 ・ 德充符》换 言 )
之 , 们如果不遗忘 应当遗忘 的 , 遗忘所 不应 当遗忘 人 而 的, 就是 真正 的遗忘 。这种 世俗之人所说 的“ , 忘” 庄子 是反对的 , 因为这 种忘是对人生真谛 的“ 。他认为世 忘” 俗之人 的这种 “ ”是 一种 沉迷 世 间的存在 而忘掉 了 忘 ,
子 眼中,无 为” 为” “ 是“ 的一种特殊方 式 , 是一种理想 的 审美化生存方式 , 是一种理想 的生 活追求及态度 。庄子
人生意义问题又是 紧密相连 的。忘记 了时间 , 也就意味
着超越生死 。忘记 了世间的是 是非非 , 也就超越 了现实
的有 限性 。因此 ,忘年忘义 ”之人也就 是游于无 的境 “ 界, 而无的境界也即“ ” 道 的境 界。在庄子看来 , 只有“ 忘
事 的法则 , 人才能 真正地 体会“ ” 道 的始 源性意义 , 从而 不 使人生偏 离正确 的人生 目的和意 义 。在庄 子看 来 ,
“ 自然 ” 是人的 内在本性 , 是人应 该生存 的方式 , 是人 同 天地万物一体而“ 冥本契宗 ”《 (庄子疏 ・ 天下》 。“ ) 自然” 是人 同于“ , 道”进入审美化生存境界的生存方式 。在庄
掉 世俗之 人所 主张 的“ 仁义礼 智 ”甚 至连 生死 、 , 存亡 、
穷达 、 贫富 、 是非 、 毁誉 、 荣辱 、 得失 等都要忘掉 , 从而实
现“ 逍遥” 的审美生存 方式 。唯有如此 , 体生命才 能实 个
【高三语文《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全文赏析
【高三语文《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全文赏析【高三语文《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全文赏析《逍遥游》是庄子文章中的重要篇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逍遥游》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我们首先惊讶于庄子超出寻常的想像力。
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何等宏大!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如此巨大的艺术形象呢?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
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进行对比。
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鲲鹏,还有冥灵、大椿、彭祖。
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
那么,庄子是在褒大贬小吗?不是。
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进行大小的对比呢?这样的对比和下文的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所在。
作者写完大小的对比后,接着写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
为什么?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的界限。
然而,庄子对他仍然存有遗憾,“犹有未树也”,就是说,宋荣子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
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仍然达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
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的最高理想。
至此,我们明白庄子对比的意图了:大对于小,是相对自由的;宋荣子无视毁誉,较之“征一国者”相对自由;列子御风而行,免受行走之劳,较之于徒步者,是相对自由。
但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他们都“有所待”。
最后,作者推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中最为著名的部分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对于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和表达,它包含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逍遥游的概念逍遥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它是庄子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的表达。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和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逍遥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境和境界。
二、逍遥游的内涵1. 自由超越逍遥游的核心是自由超越,即超越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升华。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名利等世俗的追求,摆脱对外在事物的依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只有当人们不再被外在的因素所困扰,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2. 自然合一逍遥游还包含了自然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抗。
只有当人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逍遥。
3. 心境转化逍遥游也强调了心境的转化。
庄子认为,人应该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们能够超越一切烦恼和困扰,达到心境的平和和宁静。
三、逍遥游的意义1. 追求内心的自由逍遥游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内心追求。
逍遥游提醒人们要摆脱这些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2. 呼唤人们回归自然逍遥游呼唤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追逐物质的繁华和功利。
逍遥游提醒人们要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逍遥。
3. 提倡心灵的升华逍遥游强调了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各种烦恼和困扰之中,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超越一切,崇尚自然,企盼逍遥
超越一切,崇尚自然,企盼逍遥作者:李雪华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4期博大精深的《庄子》,只靠一篇《逍遥游》是不可能领会到其精髓的,但在课堂上去完整地解读完《庄子》也不现实。
笔者试图通过对庄周故事和《庄子》中的成语典故的讲解,让学生用一堂课的时间了解庄子“超越一切,崇尚自然,企盼逍遥”的思想,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让学生多角度、全面而客观地理解、批判地继承庄子思想。
一、导入我们学习了庄子的《逍遥游》,觉得庄子是一个遗世独立、可望而不可即的人。
其实《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庄子思想深奥玄妙,人活在世上接受一些庄子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庄子的内心,感受一番逍遥的境界。
二、庄周故事——超越一切(一)不屑楚威王的千金和相位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于是派了两人带着千金去请庄子做卿相。
当时庄子穿着破旧的蓑衣,拿着钓竿,面朝江水,头也不回地说:“千金可算是很高的报酬,宰相也算是很高的地位。
但你们看见过祭祀的牛吗?人们精心饲养它,给它穿上绣着花纹的衣服,但它总有一天会被宰了送到皇帝宗庙里去当祭品。
到了那时,它就是想变成一只小猪,自由自在地在泥巴里打滚也来不及了。
你们还是快快回去吧,不要玷侮了我呀。
”〔故事寓意〕超越名利(二)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非但不悲伤,反而坐在地上敲着盆子唱歌。
老朋友惠施去吊丧(唁),看见这情形,责怪他道:“她和你过了一辈子,现在她死了,你不哭倒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这太不像话了。
”庄子反驳说:“你不懂其中的道理。
人死了,生命和形体都没有了,这是自然的变化。
我妻从自然而来,现在又回到自然中去,这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流转,没什么奇怪的,更不值得悲伤。
”〔故事寓意〕超越生死(三)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
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道法自然之逍遥英语作文
鸟有些有些做比方英语作文The Astounding Adaptations of Birds: Nature's Aerial Acrobats.Birds, with their captivating diversity and remarkable adaptations, have long fascinated and captivated the human imagination. From the majestic soaring of eagles to the vibrant melody of songbirds, each species exhibits a unique set of traits that have enabled them to conquer the aerial realm. This essay delves into some of the most astounding adaptations of birds, exploring how these remarkable creatures have evolved to thrive in their diverse environments.Aerodynamic Mastery: The Shape of Flight.The very essence of bird life lies in their ability to soar through the skies. This extraordinary feat is made possible by their streamlined body shape, which minimizes air resistance and maximizes efficiency in flight. Thesleek, pointed wings of birds act as airfoils, generatinglift as they slice through the air. The arrangement oftheir feathers, meticulously overlapping like tiles on a roof, reduces turbulence and enhances wing flexibility. The interplay between body form and feather structure allows birds to navigate the skies with remarkable agility and precision.Specialized Beaks: Diverse Diets for Every Niche.Birds exhibit a remarkable diversity in beak morphology, each adaptation tailored to their specific dietary needs. From the powerful, hooked beaks of raptors designed for tearing flesh to the long, slender beaks of hummingbirds ideal for extracting nectar, every beak serves a purpose. The shape, size, and strength of a beak determine the typeof food the bird can access, shaping their ecological roles in the food web.Exceptional Vision: Navigating the Aerial Landscape.Birds possess extraordinary eyesight, far surpassingthe visual capabilities of humans. Their keen vision allows them to detect prey, avoid predators, and navigateintricate environments with remarkable precision. The eyes of birds are adapted for extreme acuity, allowing them to discern details at great distances. Many birds also have a wide field of view, providing them with a panoramic perspective of their surroundings. The exceptional vision of birds has been essential for their survival and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ir evolutionary trajectory.Vocaliz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The Symphony of the Skies.Birds are renowned for their complex and diverse vocalizations. Their songs and calls serve a multitude of purposes, including territorial defense, mate att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flock members. The intricate melodies and rhythms of bird songs have captivated humans for centuries, inspiring countless works of art and music.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throughvocalizations has been crucial for the social behavior of birds, facilitating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andreproductive success.Feathers: The Multifaceted Masterpiece.Feathers are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birds, and their functions extend far beyond insulation and flight. The intricate structure of feathers provides insulation, waterproofing, and protection from the elements. They also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rmoregulation, enabling birds to maintain a stable body temperature in vary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vibrant colors and patterns of feathers are often used for courtship displays, camouflage, and predator deterrence. Feathers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emarkable engineering of nature, showcasing a combination of beauty and functionality that has fascinated scientists andartists alike.Migration: Navigating the Globe.Many bird species undertake astonishing migratory journeys, traveling thousands of miles across oceans and continents to reach their breeding or wintering grounds.These migrations are guided by an array of adaptations, including an internal compass and an ability to sense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Birds use a variety of cues, such as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stars, and landmarks, to navigate these extraordinary journeys. Migration is a testament to the birds' resilience and their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seasons and habitats.Conclusion.The adaptations of birds are a testament to the boundless creativity of nature. From their aerodynamic body shape to their specialized beaks, exceptional vision, and diverse vocalizations, each adaptation serves a purpose in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life. By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their aerial mastery, we not only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se magnificent creatures but als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remarkable diversity and resilience of life on Earth. The study of bird adaptations serves as a constant reminder of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nature and the wonders that await us when we delve into the extraordinary world of these avian wonders.。
逍遥最精辟的十句话
逍遥最精辟的十句话
1. “逍遥就是想干啥就干啥,这不就跟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一样嘛!”例子:你看我,今天不想上班就不去了,这多逍遥啊,难道不比那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强多了?
2. “逍遥就是不被那些烦心事困住,就像鱼在大海里畅游无阻!”例子:他整天为了那点小事愁眉苦脸的,哪像我这么逍遥,想去哪玩去哪玩,就像那自在的鱼。
3. “逍遥就是能跟着自己的心走,管别人说啥呢,这有啥难理解的?”例子:我喜欢画画就去画,别人说我不务正业又怎样,我自己逍遥快活就行啦,这道理多简单啊!
4. “逍遥不就是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嘛,就像那随风飘荡的云!”例子:她把家里布置得温馨又舒适,每天过得逍遥自在,可不就像那飘逸的云嘛。
5. “逍遥就是能随时放下烦恼,这多容易做到啊,咋好多人就不行呢!”例子:我昨天和人吵架了,今天就当啥事没发生,照样逍遥,这有啥难的呀。
6. “逍遥就是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跟花开花落一样自然!”例子:咱别老想以后咋样,就现在,开开心心的,多逍遥,就像花该开就开该落就落。
7. “逍遥就是别给自己那么多压力,你看那小猫小狗多逍遥自在!”例子:他整天逼自己做这做那,哪像那些宠物,整天无忧无虑的,多逍遥啊。
8. “逍遥就是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这难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吗?”例子:不管遇到好事坏事,我都能坦然面对,这就是我的逍遥之道,你们也可以试试呀!
9. “逍遥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例子:别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才叫逍遥呢,就像我一样。
10. “逍遥就是让自己快乐,这还用说嘛,多明显啊!”例子:我每天吃好吃的,玩好玩的,过得逍遥极了,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呀。
逍遥自在随心所欲的意思
逍遥自在随心所欲的意思
“逍遥自在随心所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自由、自在,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选择和行动。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和掌控力,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资源,而不受外界限制。
它强调了一个人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而不受其他人或环境的影响。
“逍遥自在随心所欲”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它强调了个体对于生命的掌控权和选择权,认为人应该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其他人或环境所限制。
拓展:
1. “逍遥自在随心所欲”这个成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道家强调个体应该追求自然、自在、自由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在这个成语中,“逍遥”指的是自由自在地行动和生活方式,“自在”指的是不受其他人或环境的影响,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和行动。
3. “逍遥自在随心所欲”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而不受其他人的限制。
4.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逍遥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带来更加自由、自在、快乐
的生活体验。
舞蹈的自然与逍遥
舞蹈的自然与逍遥引言舞蹈是一种以身体动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形式,它以优美的动作、舞台表演和情感交流,向观众传递着自然与逍遥的美感。
舞蹈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展现出一种与自然、与心灵相融合的境界。
本文将从舞蹈的自然与逍遥的角度探讨舞蹈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舞蹈的自然之美自然与舞蹈的结合,使得舞蹈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无限的魅力。
舞蹈的动作往往模仿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的姿态和舞蹈,如水波荡漾的舞蹈、顶天立地的树木舞蹈等等。
舞蹈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将自然的美感融入到舞蹈中,使得舞蹈更加自然、流畅和美丽。
舞蹈的自然之姿舞蹈的自然之美表现在舞者身体的姿态和动作中。
舞者通过优美的身体语言,展示出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相似的动作和姿态。
例如,像蝴蝶翩翩起舞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了蝴蝶翩翩飞舞的轻盈和自由;像大海奔腾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了波涛汹涌的力量和气势。
舞蹈的自然之音舞蹈的自然之美也表现在音乐中。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它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声音和气息。
舞蹈的音乐常常采用自然界中的声音,如鸟鸣、风声、水流声等,与舞蹈的动作相呼应,使得舞蹈更加贴近自然,给人一种与大自然相融的感觉。
舞蹈的自然之情感舞蹈的自然之美也体现在舞者的情感表达中。
舞者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自然情感。
舞者在舞蹈中表现出的喜怒哀乐,都是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的体现,让观众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
舞蹈的逍遥之境舞蹈的逍遥,是指舞蹈能够使人们摆脱束缚和烦恼,进入一种自由、快乐的境界。
在舞蹈的世界里,人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灵魂,忘却一切困扰和拘束。
舞蹈的逍遥之舞者舞者在舞蹈中可以释放自己的激情和情感,表现出内心深处的世界。
他们可以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才华。
舞者在舞蹈中可以完全投入,忘却一切烦恼和束缚,享受舞蹈给他们的自由和快乐。
舞蹈的逍遥之观众观众在观赏舞蹈的时候,也可以进入一种逍遥的境界。
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诗句
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诗句以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诗句为题,列举如下:1. 万物自有天命轮回,凡事顺其自然才能安宁。
2. 世事无常似流水,顺其自然方能逍遥。
3. 心中无欲顺其自然,人生快乐何须谋划。
4. 自然之道无需追求,凡事顺其自然方有成。
5. 逆水行舟难前进,顺其自然方可通达。
6. 人生苦短顺其自然,放下执念心自由。
7. 无欲无求顺其自然,心灵才能真正宁静。
8. 凡事强求心生累,顺其自然方能轻松。
9. 自然之道无需争斗,顺其自然方能和谐。
10. 世事无常皆因命,顺其自然才能解脱。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努力去追求一些东西,希望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然而,生活不总是如我们所愿,有时候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一些事情的发展。
这时候,我们需要学会顺其自然,接受生活的安排。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无法逆水而行。
如果我们一直强求逆水而行,只会使自己疲惫不堪,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河流的流向。
相反,如果我们顺应水流的方向,顺其自然地随波逐流,我们会发现生活变得轻松愉快。
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努力,而是在努力之后,能够接受一切无法改变的事实,并且学会从中寻找快乐和满足。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天气、他人的态度、一些突发的事件等等。
如果我们一味地强求改变这些事情,只会使自己感到痛苦和焦虑。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顺其自然,接受这些事实,并且积极寻找适应的方法,我们会感到心情舒畅,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
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追求理想和目标,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可以为自己设定目标和方向,但是具体的路线和景色并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掌控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顺其自然地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成长和收获远比我们追求的结果更为珍贵。
顺其自然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它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的接纳。
大山逍遥生活
大山逍遥生活大山,是自然的馈赠,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的家园。
在大山的怀抱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体验到逍遥生活的美好。
大山逍遥生活,是指在大山中过着自由自在、舒适惬意的生活。
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忙,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和悠闲的时光。
在大山中,人们可以追随自己的内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验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大山逍遥生活,意味着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大山中,人们可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他们可以通过徒步、登山、露营等活动,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美丽。
在大山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拥有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大山逍遥生活,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大山中,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远离物质的追逐和功利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他们可以享受简单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大山中,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拥有更加自由、快乐的生活。
大山逍遥生活,是一种健康、积极、快乐的生活方式。
在大山中,人们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净化心灵,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们可以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拥有更加健康、积极、快乐的生活。
大山逍遥生活,是一种追求自由、平和、幸福的生活理念。
在大山中,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体验到自由的快乐。
他们可以通过与大自然的交融,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拥有更加平和、幸福的生活。
大山逍遥生活,是一种向往、追求、实践的生活方式。
在大山中,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宿,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体验到逍遥生活的快乐。
他们可以通过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获得生命的滋养和激励,拥有更加向往、追求、实践的生活方式。
大山逍遥生活,是一种珍贵、独特、可贵的生活体验。
在大山中,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验到逍遥生活的价值。
他们可以通过与大自然的交融融合,获得生命的滋养和启迪,拥有更加珍贵、独特、可贵的生活体验。
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
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思想之一就是逍遥。
逍遥,即自由自在地生活,摆脱一切束缚和烦恼,心灵得到彻底的解放。
庄子将逍遥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对人生最终目标的追求。
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各有不同,下面将以几位名家的观点为例,来探讨他们对逍遥的理解。
第一位名家是王弼。
王弼是庄子思想的重要解释者之一,他认为逍遥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弼认为,人生如同一场梦境,要想达到逍遥的境地,就必须超越物质的欲望和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升华。
只有在心灵的境地中,才能真正体验到逍遥的快乐和满足。
第二位名家是庄子的弟子董仲舒。
董仲舒认为逍遥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他认为人生的痛苦和困扰主要来自于对现实的执着和对物质的追求。
只有通过修行和悟道,才能超越生死,实现逍遥的境地。
董仲舒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超越,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第三位名家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韩愈在他的《庄子述评》中对庄子的逍遥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逍遥不仅是一种心灵的自由,更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韩愈认为,庄子的逍遥思想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他主张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世俗的追逐,去感受自然的美和生命的奇妙。
只有在逍遥的境地中,才能真正体验到美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
第四位名家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袁枚是庄子思想的研究者,他在他的《庄子集释》中对庄子的逍遥思想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袁枚认为逍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心态。
他认为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并不来自于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满足,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袁枚主张人们应当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动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逍遥的境地。
以上就是几位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逍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理解庄子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意思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意思《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是一句古文中的诗句,它出自《庄子·逍遥游》一篇。
这句诗的意思是指以自然的方式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逍遥自在的状态中和羊相依为伴。
下面我将对这句诗进行解释,并根据标题中心扩展下描述,以人类的视角来创作文章。
诗中的“折若木以拂日”一句,意味着折断像木头一样的身体,用来拂去太阳的光芒。
这里的“折若木”可以理解为舍弃世俗的身体束缚,不再受到尘世的干扰。
而“拂日”则代表着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升华。
接着,诗中的“聊逍遥以相羊”一句,表达了用逍遥的态度与羊一起生活。
逍遥指的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状态,与自然相融合,不再受到世俗的桎梏。
而与羊相伴的意思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动物共享自然的美好。
从整体来看,这句诗的意思是通过舍弃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句诗中得到一些启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压力和困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实现逍遥的状态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首先,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度假或旅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这些都能使人心情愉悦,放松身心。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与动物亲近,与宠物玩耍、散步,或者观察野生动物,与它们建立一种默契和亲密感。
与动物相处不仅可以增加乐趣,还能使我们更加接近自然,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除了与自然相处,我们还可以通过修炼心灵和提升自我的方式来实现逍遥和自由。
心灵修炼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平静内心,达到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绘画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创作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接近内心的真实,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
总的来说,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是一句诗中的诗句,表达了追求心灵自由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愿。
形容逍遥派的句子
形容逍遥派的句子
1、逍遥派,以自由为宗旨,追求心灵的逍遥和身体的自在。
2、逍遥派,崇尚自然,热爱生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逍遥派,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武学的更高境界。
4、逍遥派,尊重每个成员的个性和选择,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5、逍遥派,拥有卓越的武学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武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6、逍遥派,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门派,不断推动着武学的发展和进步。
7、逍遥派,以其卓越的武功和智慧,成为了江湖中备受尊敬的存在。
8、逍遥派,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门派,其成员常常以隐世高人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古汉语里表示闲适的字
古汉语里表示闲适的字在古汉语中,有一字能够准确地描绘出一种闲适的状态,那就是“逍遥”。
逍遥一词源自《庄子·逍遥游》一篇,意思是心灵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舒适自在。
逍遥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悠闲,更是心灵上的宁静。
逍遥的生活是悠闲的,没有繁忙的工作压力,也没有尘世的纷扰。
人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流连忘返,不受任何束缚。
逍遥的人可以选择在山间小屋中度过,或是在湖边草地上休憩,或是漫步于竹林之间。
他们不需要时刻顾及他人的目光,也不需要时刻担心外界的压力。
逍遥的人可以自由地倚着树干,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或是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白云,与自然融为一体。
逍遥的生活是优雅的,不受时间的限制。
逍遥的人可以悠闲地品味一杯清茶,慢慢地细嚼着美味的食物。
他们可以选择在炉火旁取暖,或是在窗边读书,享受知识的滋养。
逍遥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听一曲悠扬的古乐,或是弹一曲琴,让音符在空气中飞舞。
他们可以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共度欢乐时光,或是独自一人享受宁静的时光。
逍遥的生活是自由的,不受世俗的桎梏。
逍遥的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们可以选择在山间种菜,或是在水边钓鱼,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逍遥的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交往方式,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
逍遥的生活是宁静的,没有烦恼与忧愁。
逍遥的人可以放下繁杂的思绪,静心凝神。
他们可以闭目养神,舒缓身心,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逍遥的人可以在大自然中漫步,感受大地的脉搏,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们可以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逍遥的生活是一种境界,一种心灵的修行。
在逍遥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宁静,远离尘嚣与烦恼。
逍遥的人可以在闲暇之余,与自然为友,与自己为伴,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无限可能。
让我们珍惜每一刻逍遥的时光,让心灵自由飞翔,感受生命的闲适与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原字为视的左部右加真
@②原字为般下加木
@③原字为宛右加鸟
@④原字为铁的左部分右加升
@⑤原字为虫右加娟的右半部
@⑥原字为虫右加缳的右半部
@⑦原字为屯右加却的右半部
一、向往逍遥
郭沫若到日本后,这种儒、道互补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15年9月他钻研《王文成公全集》, 王阳明出入于道家和佛家,最后归本于儒家而建立起来的心学思想体系,使郭沫若对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精神有了新的领悟。他深有体会地说:“我素来喜欢读《庄子》,但我只是玩赏他的文辞,我闲却了他的意义,我也不能了解他的意义。到这时候,我看透他了。我知道‘道’是甚么,‘化’是甚么了。我从此更被导引到老子,导引到孔门哲学,导引到印度哲学,导引到近世初期欧洲大陆唯心派诸哲学家,尤其是斯宾诺莎。我就这样发现了一个八面玲珑的形而上的庄严世界。(注:郭沫若:《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沫若文集》第10卷。)
那么,他此时所了解的“道”究竟是怎样一个“八面玲珑的形而上的庄严世界”呢?他指出在庄子看来,宇宙万汇,一切芸芸众相都是出于一个超感官的主宰,也即是“道”的演变。“道”是“万汇的本体”,既不是能听、食、息的所谓神,也不是纯粹抽象的理念,而只是万象背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却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实有”。因为看不到、听不到和摸不着,故有时称之为“无”,但又并不是真无。时间、空间都不能范围它,它是无终无始,无穷无际,周流八极、变化不羁的。不过,郭沫若认为这“道”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由这本体演化而为万物,即生种种之差别相。这种种的差别相而言,是有始有终,有伦有序,有分有辨;在人则有彼有此,有是有非,有争有竟;但都是一时的,相对的,如自绝对的本体而言,万象出于一源,则一切的差别都可消泯。本体无终始,万物变无终始。本体无穷尽,万物亦无穷尽。因而是非彼此化而为一。(注:郭沫若:《蒲剑集·庄子与鲁迅》,《沫若文集》第12卷。)”他把新近从庄子著作中悟到的“道”与外国泛神论一比较,就发现“庄子的思想一般地被认为虚无主义,但我觉得他是和斯宾诺莎最相近的。他把宇宙万汇认为是一个实在的本体之表现;人当体验这种本体,视万汇为一体,摒除个体的私欲私念;以此养生则能恬静,以此为政则无争乱。他倒可以说是一位宇宙主义者。(注: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续篇》,《沫若文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8月版。)”这样,他再把道家文化思想和经王阳明所阐释的儒家文化思想与印度哲学、斯宾诺莎学说一参证,立刻豁然贯通,建立了自己的泛神论,并以泛神论为观照,看到了一个使一切宗教都黯然失色的形而上的庄严世界,“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人到无我的时候,与神合体,超绝时空,而等齐生死。人到一有我见的时候,只看见宇宙万汇和自我之外相,变灭无常而生生死存亡的悲感。(注:郭沫若:《文艺论集·〈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沫若文集》第10卷。)”他为自己发现了泛神论这个“八面玲珑的形而上的庄严世界”而兴奋了很长的时间,而庄了所阐释的“道”,则一直被他当作这个“庄严世界”之源。他在三十年代中期说:“在那个时期我在思想上便是向着泛神论(Pantheism)的,在少年时所爱读的《庄子》里面发现出了洞辟一切的光辉(注:郭沫若:《集外·我的作诗经过》,《沫若文集》第11卷。)。”在四十年代中期他仍然强调:“我在二十年前曾讴歌过泛神论,事实上是从这儿滥觞出来的。(注: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沫若文集》第15卷。)”
自然与逍遥
——郭沫若与道家文化
【原文出处】郭沫若学刊
【原刊地名】乐山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7~16
【分 类 号】J3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812
【 作 者】吴定宇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
【参考文献】
字库未存字注释:
二、道与文艺
文艺是文化的一翼。郭沫若所认同的道家文化思想,必然会对其文艺思想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他以老、庄的“道”的观念和“无为说”为观照,在对待艺术是否有功利性的问题上,明显地呈现出两重性。一方面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如诗人写诗、音乐家谱曲、画家绘画,“都是他们感情的自然流露,如一阵春风吹过池面所生的微波”,并由此断言“艺术的本身上是无所谓目的”,“艺术的根底,是建立在感情上的。(注:郭沫若:《文艺论集·文艺之社会的使命》,《沫若文集》第10卷。)”他把艺术创作同自然界万物联系起来,把物候万汇的变化,看作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诗人又“以宇宙全体为对象,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这样,他评价诗的标准,“总觉得以‘自然流露’的为上乘”,强调“诗的生成,如象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参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注: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10卷。)”仿佛有了目的,便不是“自然流露”,便会“矫揉造作”,便成为“园艺盆栽,只好供诸富贵人赏玩了。(注: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10卷。)”这里他谈的虽是诗歌创作,但其实也是对艺术功利性的否定。另一方面,他又承认艺术的社会功能,“文艺是社会现象,势必发生影响于全社会。(注:郭沫若:《文艺论集·文艺之社会的使命》,《沫若文集》第10卷。)”纯真的艺术品莫有不是可以利世济人的,总要行其所无事才能有艺术的价值。(注:郭沫若:《论诗》,《新的小说》第2卷1期,1920年9 月10日。)”照他看来,艺术的价值就存在于艺术的社会功能之中。他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视角审视艺术创作,又觉得“艺术本身是具有功利性的,是真正的艺术必然发挥艺术的功能。(注: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沫若文集》第10卷。)”于是,他提出肯定艺术功利性的命题:“文学是反抗精神的象征,是生命穷促时叫出来的一种革命(注:郭沫若:《文艺论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及其作者的性格》,《沫若文集》第10卷。),”“文艺是对于既成道德、既成社会的一种革命的宣言(注:郭沫若:《文艺论集·〈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沫若文集》第10卷。)。”笔者不同意有的研究者所提出郭沫若在对待艺术功利性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两重性是“郭沫若早期艺术功利观本身缺乏逻辑的一致性”,“理论观念本身的两重性,使得郭沫若早期艺术功利观显得模棱两可(注:李振声:《郭沫若早期艺术观的文化构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的看法。笔者认为, 郭沫若在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两重性,正好反映出他文化心理上道家的“道法自然”和“无为无不为”思想与儒家“内圣外王”、“经世致用”思想的激烈冲突。此时,道家思想占了上风,他说:“假使创作家纯以功利主义为前提以从事创作,上之想借文艺为宣传的武器,下之想代理文艺为糊口的饭碗,这个我敢断言一句,都是文艺的坠落,隔离文艺的精神太远了。这种作家惯会迎合时势,他在社会上或者容易收获一时的成功,但他的艺术(?)绝不会有永远的生命。”他后来对这句话又作了修正,“假若创作家纯全以功利主义为前提以从事创作,所发挥的功利性恐怕反而有限。(注: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沫若文集》第10卷。)这句话无论原句或修改句,关键词在于一个“纯”字。由于郭沫若认为艺术本身存在功利性,因此反对“纯以功利主义为前提从事创作”,不承认所谓“艺术上的功利主义的动机说(注: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沫若文集》第10卷。)”,为两年前他所说过的“我于诗学排斥功利主义,创作家创造时功利思想不准丝毫夹杂入心坎(注:郭沫若:《论诗》,《新的小说》第2 卷1 期,1920年9月10日。)”的话,作了最好的注脚, 映现出道家文化思想的投影。
郭沫若接受道家文化熏陶的时间比从儒家文化摄取营养的时间要迟几年。他在十三、四岁时开始读庄子的著作。众所周知,由于对“道”与无为思想的看法存在着分歧,道家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 世纪)分化成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作为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对“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认为人的形体和生命与天地万物一样,从冥冥无形中来,最后又复归到冥冥无形中去,什么得喜失忧,什么贵荣贱耻,到头不过是春梦一场。主张人要安时处顺,摆脱人事物欲,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在精神上追求绝对自由,“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注:《庄子·刻意》。),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注:《庄子·齐物篇》。)”的超脱人生、超脱万物的境界。两千多年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思想影响深远,几乎可以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相颉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如陆贾、王弼、何晏、阮籍、嵇康、陆机、张华、潘岳、左思、陶渊明、李白、施肩吾、孟郊、韩愈、元稹、杜牧、张籍、汪元量、秦观、周邦彦、朱敦儒、陆游、刘克庄、张炎、范成大、张载、程颢、朱熹、王阳明、刘基、王世贞、李贽、黄宗羲、王夫之、王士@①等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几乎都是儒道互补;白居易、苏轼等文化名人还是儒、道、释互补。郭沫若虽然很早就咀嚼、消化和吸收儒家文化,但此时道家典籍《庄子》激发了他酷爱个体自由的天性,使他看到另一个文化天地。所以他后来回忆说,“我特别喜欢《庄子》(注:郭沫若:《黑猫》,《沫若文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月版。)”,“《庄子》书是我从小时便爱读的一种,至今都还有好几篇文字我都能够暗诵”,“起初是喜欢他那汪洋恣肆的文章,后来也渐渐为他那形而上的思想所陶醉”,“在《庄子》之后,我读过《道德经》(注: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沫若文集》第15卷。)”。可见,他在少年时代已被庄子独特的文笔和独特的文化思想体系所吸引。本来,此时他已初步接受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论语·学而》。)”和“内圣外王”的儒家文化思想,胸怀学好本事、以期报效祖国、力挽狂澜的“修、齐、治、平”的大志,但注于睥睨世俗、超脱名利、是非、生死、遵循自然规律的文化思想,又使他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恶浊面,从而发生厌世和脱拔尘俗的喟叹:“我已久存厌世心,每思涤虑脱尘俗(注:《郭沫若少年诗稿·澡室狂吟》,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道家文化成为他在青少年时代放任自我、狂放倜傥性格的文化质点。在他的文化心理深层,开始形成儒、道互补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