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9-11章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创造思维与学习迁移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性质(一)问题加涅认为问题必须是个体首次遇到的,且无现成的可回忆的经验加以解决的那种情境。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遇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分析其中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人们在自发地对所碰到的情境进行表征。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表征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中间状态。

当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已知的,但是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路径是未知的时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

(二)问题解决按照信息加工观点,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目标状态。

二、问题解决的步骤问题解决的步骤大体涉及如下几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2)寻求解决的计划或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多选)(1)问题情境(2)功能固着:问题解决者常常受物体常见作用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的作用(3)多余信息:多余的信息会给被试带来消极的影响(4)顿悟(5)迁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对另一个问题的解决(6)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7)动机(8)知识第二节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产品具有新颖性和社会价值。

任何文艺创作科学发现等创造活动中的思维都属于创造思维。

二、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开放思维等,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种特性。

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数量,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变通性是指发散的灵活性,是发散思维的关键;独特性是指发散的新奇成分,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本质。

在这三个特性中,变通性是关键因素是因为:变通既是高流畅的条件也是高度独特性的条件。

在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中,流畅性是对思维速度的评价。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9章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9章

心理学9章的知识总结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一、人际交往概述【识记】人际关系的概念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

【领会】三维人际关系理论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

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

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

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

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二、人际沟通和吸引【识记】沟通的概念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教师资格证培训(九至十一章)——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培训(九至十一章)——心理学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人际交往的需要:◆ 1.本能 :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 2.合群需要 :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 3.自我肯定需要:人们之所以喜欢交往,是因为人们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同时也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定在某些情景中自己的感受与情绪体验是否合适。

⏹米德: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

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1、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包容需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低社会vs超社会)•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专制型vs服从性)•情感需要: 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逃避接触vs接触过毒)2.根据个体在表现这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2、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

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还包括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心理估价)第二节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人际沟通的功能◆1、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平衡。

◆2、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权威性、吸引力•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可理解性、两面性、•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多通道•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原有观念、人格特质•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根据对方反应调整自己行为—发现差距、消除差距•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精良减少,不可消除•背景:沟通背景主要指沟通发生的情境—背景要适宜⏹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3、问题解决的过程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1.含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二)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

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已有的观点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

心理学每章节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每章节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每章节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灵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启蒙时期、心理学的建立和形成期、实验心理学的兴起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在现代,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实验法可以控制变量,验证因果关系;调查法可以收集大量数据,了解人群特征;观察法可以直接观察行为,获得真实数据;案例研究法可以深入了解个体案例,得出特定结论。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互为补充,有助于全面了解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第三章:感知与知觉感知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过程,知觉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意义的理解和认知的过程。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心理学盲点等。

感知与知觉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个体对外界的认识和了解。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学习是个体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记忆是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并随时能够回忆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继承、认知学习等;记忆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等。

学习与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关键环节,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第五章:情感与情绪情感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感受,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反应。

情感包括爱、恨、悲伤、快乐等;情绪包括愤怒、快乐、悲伤、焦虑等。

情感和情绪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人类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动机与需要动机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需要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而进行行动的动机。

动机的类型包括生理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等;需要的分类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等。

动机和需要是人类行为和行动的重要驱动力,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目标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根本概念、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

知识点梳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响是考试焦虑。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开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十一章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能力【考试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熟悉能力的基本概念,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分才能与天才;掌握能力的分类,识记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晶态能力、液态能力的概念;掌握能力的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懂得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和能力测量方法,重点识记一般能力测验中的智商计算公式;把握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识记信度、效度与常模;联系实际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能力(一)能力概念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活动的区别与联系能力与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能力表现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当然,能力与活动之间,并非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种能力可能会对多种活动起作用,一种活动也会需要多种能力。

(三)能力的分类能力包括已有能力和潜在能力。

1.已有能力:已有能力亦即现实能力,指已经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可以通过活动显现的能力。

2.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指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外部环境或教育条件许可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发展成为现实能力。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一)知识与技能的概念1.知识: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2.技能: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生理机制不同。

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

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理与机制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理学各章的知识要点。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问题解决等。

其中著名理论有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从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会通过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过程进行加工。

认知负荷理论则主张人的工作记忆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超过限制则容易出现错误。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其重要的观点包括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等。

例如,根据让-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期、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三个阶段。

4.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

其中的经典实验包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和菲利普·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权威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遭受权威压力下会服从不道德的指令,监狱实验则展示了环境对行为的重大影响。

5.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和个性发展。

著名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质是由潜意识和冲动所决定的,而大五人格理论则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6.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一种用于了解个体心理特点和问题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问卷等。

其中,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可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人格测验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可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

7.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通过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交谈来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方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解决患者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

人格心理学 第11章 人格测量人格测验、人格评鉴增加考研笔记-精品

人格心理学 第11章  人格测量人格测验、人格评鉴增加考研笔记-精品

第十一章人格测量(人格测验.人格评鉴)分类描述①可鉴别强迫症、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等O②项目为566个,其中16个项目为重复项目。

③包括10个临床量表和3个效度量表。

④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身体各方面的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对家庭、婚姻、宗教、政 治、法律、社会等态度。

⑤MM PI a 但胃用箱筒末上的诊断依据,而且也可用来评定正常人的人格,使人们 对一个人的人格有个概略的了解。

①以MMPI 为基础,不同之处在于它更看重对正常人格的测查。

②CPI 由480个项目构成,其中178个来自MMPI O③该测验在反映性格的人际关系特征方面是一种理想的工具。

④可以将18个量表分为四大类:自在性、优越性、自信心以及人际关系适应能力。

①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理论;②包括五个基本维度,即神经质(N)、外倾向(E)、开放性(0)、宜人性(A)和认真性(C); ③五因素调查表包括300个题目。

①主要是为了评价A 型行为。

②该量表的理论基础是弗里德曼和罗斯曼描述的AB 人格类型。

③共52个题目,构成四个量表。

常见自陈量表 的分类 (2)卡特 尔16种 人格因 素量表 (16PF)(3)艾森克人格 问卷(EPQ)(4)爱德 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①在当今众多人格测验中,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

②16种人格因素是彼此独立的。

③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均可接受本量表的测试。

©16PF 每套187个项目,分配在16个因素中。

①基于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理论。

②由四个分量表组成(P 、E 、N 和L),用于测量受测者在精神质(P)、外倾性(E)和 神经质(N)三个人格维度上的特征。

③儿童问卷共有97个项目,成人问卷共有101个项目。

①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莫瑞所列举的人类15种需要编制,有15 个分量表。

测量15种需要和动机。

②由这十五种需要量表和一个稳定性量表所组成,有225对由陈述句组成的题目。

心理学每章知识点

心理学每章知识点

心理学每章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理论。

以下是心理学的每章知识点的概述,以及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一章:心理学的历史和方法学在这一章中,学生将了解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方法。

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和学派、研究设计和方法、伦理原则和数据分析。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神经系统和大脑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大脑的解剖结构、神经元的功能以及神经递质的作用。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大脑如何控制我们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并了解神经系统的疾病和障碍。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是我们获取和理解世界信息的过程。

这一章介绍了感觉系统、感觉心理物理学以及知觉的构造。

学生将了解到感觉和知觉如何被我们的感官器官、大脑和心理过程所影响。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以及知觉错觉的形成非常重要。

第四章:意识和觉醒这一章主要涵盖人类意识和觉醒的研究。

学生将学习到意识的定义、意识状态的变化和意识的神经基础。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意识状态(如睡眠、梦境、催眠和药物影响)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学习学习是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章将介绍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认知学习的理论和实践。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学习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改善教育和培训方法。

第六章:记忆记忆是指我们将信息存储和检索的能力。

这一章将讨论记忆的组织、存储和检索过程。

学生将了解到记忆的类型、记忆的修正和记忆问题的原因。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记忆是如何影响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过程非常重要。

第七章:思维和语言思维和语言是我们生成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这一章将介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错误,并探讨语言的组织和发展。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一、1、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认知(知)、情绪情感(情)和意志(意)是以认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过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称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是人格的特征。

三、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四、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的萌芽(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

五、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有善有恶;告子的无善无恶。

为了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六、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铁钦纳,主张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连结成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R-S)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七、机能主义:詹姆斯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它1.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2.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因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西南大学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学习知识点总结

西南大学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学习知识点总结
经典条件作用与免疫功能老鼠糖精与削弱免疫反应药物联结实验经典条件作用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操作条件作用p345行为环境s0学习斯金纳的实验范式动物学习实验斯金纳箱实验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结果的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的第一个事件是有机体的行为其后紧跟着的就是行为的结果
强化物
③强化程式
2
3) 连续强化:每一次特定的正确反应出现后都给予强化 部 分 强 化 效
4) 部分强化:仅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后才提供强化物
果优于连续
部分强化分为固定时距程式、
强化
不定时距程式(能很好抑制消退的产生)、
固定比率程式、
不定比率程式(难以预测,而且很难消退)
先进行连续强化,再过渡到固定比率程式,最后进行不定比
第十一章 学习
1、 学习概述 (P335)
①含义
②学习的基本问题
③学习稳定性 的神经机制
学习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变化。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是行为相对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学习的产生:行为论——联结学习论(刺激—刺激联结、
行为—结果联结) 认知学习论 学习的影响因素:行为论和认知论都赞同环境的作用和 学习者的作用对学习产生影响; 但行为论强调环境;认知论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作用 一种存在于机体多种细胞表面,名为 SIRPα的蛋白质在 维持大脑细胞之间最为活跃的突触联系上扮演着重要角 色。
分化,是指只对一种条件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产生抑制作
用。
1
④次级条件 在一种条件刺激已经巩固的情况下,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情绪,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意识:一种自觉的,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清醒状态。

3、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有多种心理现象组成,包含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下的学和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6、观察法:实际的教育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的或生理变化以获取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7、实验法: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8、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研究方法。

9、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其中个体心理结构又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10、高等教育心理学任务是什么,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意义何在? 任务: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习条件;意义: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1、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第一,人的行为是受其内心心理活动支配的,第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的,并且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第三,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人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12、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搜集资料的方法按其研究情境与真实教育情境的相似性,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按是否对有关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按照其获得资料的量化程度可分为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来源可分为总体研究、抽样研究和个案研究;按照问题来源与假设的种类,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

《心理学第十一章》课件

《心理学第十一章》课件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如课程设计、教学策 略、评估方法等方面,旨在提高 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 断更新,教育心理学也在不断发 展,如在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研究。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概述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心理学在工业和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 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和心理机制。
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心理健康问题 的增多,临床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 如心理创伤、网络成瘾等方面的研究 。
04
心理学研究方法
Chapter
实验法
总结词
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详细描述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为严格和科学的方法之一。在实验法中,研究者会人为地控制某些条件,操作自变量, 并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所得结果较为 准确可靠。
THANKS
感谢观看
学习标
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心理学第十一章应 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如理解基本概念 、掌握重要理论和应用等。
强调该章节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 意义和价值。
内容预览
简要介绍心理学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各个部分和知识 点。
提供对该章节结构的概览,帮助学生了解整体框架和逻辑关 系。
02
心理学理论
Chapter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概述
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成 因、评估和治疗。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 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等,以深 入了解心理障碍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点

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学习动机的性质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按动机的不同性质将其分为两大类(看看):一,生理性动机二,心理性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其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学习动机的类型P258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正确的或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低级的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的范围,可以把学习动机划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4,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P259(重要)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体上整个动机水平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影响,另一个方面是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动机高则效果好,动机低则效果差。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

(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有的学生动机好,但效果并不理想或学习动机差但学习效果却好。

这是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之外,还要受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努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教师的指导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因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

教师不能简单地只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判定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P261)•第一,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第二,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第三,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果的提高更为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 的发生;
2
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
生活质量;
3
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
性的学习与工作;
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的 社会适应性;
5
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
一、压力及其来源
(一) 压力的来源 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培训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本能
合群 需要
自我肯定 需要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舒茨提出该理论可分两部分,一是三种基 本的人际需要,二是三种需要的主动性和被 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6种人际关系的行 为模式。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归属)、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6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3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
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 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定位
群体的领导:个人特质论/情境特质论。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 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相反, 也可能出现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成 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完成任务 时偏少的现象。一般发生在群体为了一个共同 的目标而合作,而个体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 计算的情况下。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最基本的技术包含两个步骤:
一是社会测量 问卷或访谈; 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被广泛运用于工厂、机关、 学校等团体的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测查和人员选拔、 人事推荐等。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1
2 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 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科学健康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便开宗明义地指 出: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阿拉木 图宣言》:健康是基本人权,是身心健康,社 会幸福的完满状态。
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广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狭义上,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 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 社会。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沟通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 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 (1)表情 (2)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 (3)身体语言: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 (4)服饰 (5)讲话风格 (6)人际空间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群体极化 1、含义 :群体中原有的倾向性通过群体作用得到 加强,使一种观点被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2、原因: (1)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2)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多 的信息 (3)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4)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5)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6)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广义的沟通是指: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 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的信 息交流。 狭义的沟通是指: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 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促进人们之间 的相互了解
沟通功能
满足人际交往需要
协调人们的 社会生活, 使人能够更 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维 持社会生活 的动态平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相似性与互补性: 相似性起决定作用
接近性与熟悉性 接近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 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
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 深入,外在的因 素变得越来越不 重要,而交往者 的内在品质却变 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和假设 由心理学家莫雷诺首创。
2、产生的原因: (1)行为参照;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态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四、从众与服从:
服从 1、含义: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2、原因:一是合法权力;二是责任转移
第十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 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二)、去个体化
1、含义:在群体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 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 难以意识到自己 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底,导致 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 是破坏性的行动中。 2、原因:一是匿名性;二是个体处在群体中会受 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 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从而降低了自我意 识。
三条基本原则:同一性、完整性和协调性、相 对稳定性
心理健康等级: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 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标准 1 2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5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 1 途径
上的体验。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
(二)压力源
1
躯体性压力源
2 心理性压力源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群体思维 1 、含义: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 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 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2、如何防止:
首先、其次、第三、最后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四)从众与服从
从众 1、含义:个体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 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