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然之道》、《黄河石怎样变化的》教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优秀5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优秀5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幻灯片、投影仪、录像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关系严重后果治理方案自然原因人类的破坏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板书设计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2000年中决口壹五00多次改道26次…… 数据数千年前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后来含沙最大是长江68倍查资料原因气候变寒暴雨集中开垦放牧森林草原治理保护森林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篇二一、聚焦“摇篮”1、知道什么是摇篮吗?一提到摇篮,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景象?给你什么感觉?[温馨、舒服、留恋……]2、曾经有人说,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2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
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
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中华民族的摇篮)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案三篇
篇一: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懂得要自觉地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重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课时: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了。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后来黄河变了。
那么,它是怎么变化的呢?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怎样变化,变化原因,怎么治理。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查字典理解释:摇篮、悬河、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
3.黄河是怎么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的治理方案是什么?4.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三、解答疑问:1.黄河的变化: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很好。
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后来黄河变得凶猛暴烈起来,经常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二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两方面原因的关系:自然条件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使得农作物减产;而农作物减产,人类就会多开垦荒地;开垦越多,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治理方案:(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四、小结: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这里曾经气候温暖,森林茂密。
可随着时间的变化,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
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水土流失和农作物减产,而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更多地开发荒地,水土流失就更加严重了。
为了治理黄河,科学家制定了许多方案,保护森林、恢复植被、兴修水利、合理利用土地,黄河变好一定会成为现实。
五、板书设计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变化前: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第1课时 单元预习课《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型】单元预习课【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在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
【教学重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
2.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语:大自然气象万千,充满生机。
它就像是我们眼里的一幅画,白云、青山、绿水、树林……这些充溢我们心灵的美丽风景,让我们期待、憧憬、愉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大自然,感受我们的生存环境。
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之”“道”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自然之道?(2)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自学。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课文读完了,词语是不是都掌握了?(PPT出示)谁来读给大家听?(2)谁来说说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3)重点指导:翘舌音——“侦、嘲、蠢、彻”;易错音——“吁、侵、营”;易错字——“幼和幻”。
3.检查读书情况。
(1)把词语放入句子中,谁来读读这几句话?(2)再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
三、明确方法,概括全文。
过渡:课文读好了,相信大家一定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标记文中段落,想一想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
1.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1)学生默读,标号批注,概括段意。
(2)同桌交流讨论。
2.根据段意合并法概括文中大意。
(1)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叫做段意合并法。
(2)根据段意合并法,谁来试着说一说这两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①《自然之道》主要讲了“我”和同伴们强行要向导把一只幼龟抱到海边,使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口中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最新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最新5篇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揭示课题1、(板书“河”)生齐读。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
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
(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
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
(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泥沙三、再次读文: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的省份。
2. 了解黄河的变迁过程及原因。
3. 了解黄河治理的方法和成果。
4.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5.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及流经的省份。
2. 黄河的变迁过程及原因。
3. 黄河治理的方法和成果。
教学难点:1. 黄河的变迁过程及原因。
2. 黄河的治理方法和成果。
教学准备: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和课后题。
2. 多媒体设备。
3. 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4. 黄河流域的图书、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出示黄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黄河的位置,并说出黄河流经的省份。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有关黄河的知识。
二、新课呈现(20分钟)1. 分段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并解读生词和短语。
2. 讲解黄河治理的方法和成果,并通过图片和地图进行展示。
3. 与学生共同总结黄河的变迁过程和原因。
三、讲解重点知识(15分钟)1. 黄河的变迁过程:依次介绍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变迁情况。
2. 黄河的变迁原因:讲解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黄河造成的影响。
四、训练与巩固(15分钟)1. 小组合作阅读课文,并回答课后题。
2. 分组展示,并提问学生对黄河治理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大型河流的变迁过程和原因。
2. 鼓励学生调查当地河流的现状,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寻找更多关于黄河的资料。
2. 组织学生进行黄河文化知识竞赛,以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3. 选读与黄河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黄河颂》、《鹅湖秋思》等。
黑板设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黄河的流经省份1. 通过地图找出黄河的位置2. 说出黄河流经的省份二、黄河的变迁过程及原因1. 黄河中游的变迁① 变窄② 沙土淤积2. 黄河下游的变迁① 弯道增多② 河床上升3. 变迁的原因①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壳运动等② 人类活动:开垦草地、放牧、过度取水等三、黄河的治理方法和成果1. 河道改道2. 河床疏浚3. 构筑河堤4. 化肥农药控制(备注:教案中____字,因为信息量较大,建议将其中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进行教学。
《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学习《自然之道》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导入。
师:刚才我们看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幼龟出巢还有哪些了解?(生答)过渡:在美丽的加拉巴哥岛上,有一只幼龟出巢了,咱们快去看看吧!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师:自由读三、四自然段,看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汇报)从他的汇报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海龟很危险、海龟很会保护自己)2、(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师:我们一起来细读这段文字,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欲出又止、踌躇不前、探)师:什么是“欲出又止”?为什么欲出又止?(生答)师:幼龟很想离开龟巢,奔向大海,但又很怕,此时心里很犹豫,这就是踌躇不前,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好,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经常用到。
(请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探”)3、指导朗读。
4、师:海龟处境这么危险,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救海龟、赶嘲鸫)师:老师是这样想的,同伴也是这样想的,他们比我们还紧张,听他们在说什么?(出示同伴的话指导朗读)师:同伴们很着急,那向导呢?(出示向导的话,理解“若无其事”)5、指导朗读游客和向导的对话。
三、学习第5——8自然段。
师:小海龟得救了,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可是作者却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8自然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学生自学并汇报)1、指导朗读游客和同伴的对话。
2、游客和向导此时会说什么?四、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过渡:正如你们所说的,大自然原本是那样神奇,每种事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存规律,我们应该了解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
2023年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精选5篇)
2023年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精选5篇)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
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学习“预习”部分。
同学们,你们见过黄河吗?在你的眼中,黄河是怎么样的'?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中华民族的摇篮)2、可是,近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2教学目标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③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①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土高原的课件。
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②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精选12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篇1一、走近黄河1、听《大中国》录音导入师: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龙,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2、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a. 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b. 暴雨品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师:看过后,你最想说什么?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二、自学课文,自读自悟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了哪些变化;想一想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灾难。
三、围绕重点,全班交流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课文,感情朗读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拓展延伸,课外探究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2、小练笔:《黄河的自述》。
四年级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历史变迁的概况。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学习课文描述事物变化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学习课文描述事物变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黄河变化的内在原因。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实际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黄河的知识,如: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等。
(2)板书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思考: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注意读音、书写。
(3)思考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黄河变化的原因、影响等。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课堂讲解(1)讲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顺序等。
(3)引导学生关注黄河变化的现实意义,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5.实践活动(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过程。
(2)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四、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熟记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思考黄河变化的现实意义,写一篇短文。
3.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变化,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描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让学生了解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了描述事物变化的方法。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黄河变化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自然之道》、《黄河石怎样变化的》教案
《自然之道》、《黄河石怎样变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之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通过学习《黄河石怎样变化的》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黄河石的成因、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两篇文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自然之道》:本文主要介绍了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妙现象,如动物的迁徙、植物的生长等,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自然的规律和美丽。
2. 《黄河石怎样变化的》:本文主要讲述了黄河石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黄河石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之道》中自然现象的描述和《黄河石怎样变化的》中黄河石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难点:《自然之道》中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黄河石怎样变化的》中黄河石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自然现象和黄河石的成因。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自然现象和黄河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两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阅读《自然之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阅读《黄河石怎样变化的》,让学生了解黄河石的成因、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自然现象和黄河石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2. 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讲解的掌握情况。
3. 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自然现象,增强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
《自然之道》、《黄河石怎样变化的》教案
《自然之道》、《黄河石怎样变化的》教案第一章:《自然之道》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
2. 理解自然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1. 自然之道的定义: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2. 自然之道在生活中的体现:四季变化、生物生长、地理环境。
3. 自然之道与人类的关系:利用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活动:1. 引入自然之道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在生活中的存在。
2. 通过举例说明自然之道在四季变化、生物生长、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体现。
3. 讨论自然之道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作业:2. 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章:《黄河石怎样变化的》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石的来源和特点。
2. 理解黄河石的变化过程。
3. 培养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黄河石的来源:黄河流域的地质背景、黄河水的冲刷作用。
2. 黄河石的特点: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形状各异。
3. 黄河石的变化过程:水流冲刷、风化作用、沉积堆积。
教学活动:1. 引入黄河石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石的来源和特点。
2.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展示黄河石的变化过程。
3. 讨论黄河石的变化过程对黄河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黄河文化。
作业:1. 描述黄河石的特点。
3. 思考黄河石对黄河文化的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自然之道与黄河石》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之道与黄河石的关系。
2. 培养对自然环境和黄河文化的敬畏之心。
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之道在黄河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黄河石的变化与自然之道的关系。
3. 自然之道与黄河石对人类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与黄河石的关系。
2.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黄河石的变化过程中自然之道的作用。
3. 分享个人观点,讨论自然之道与黄河石对人类的意义。
作业:2. 思考自然之道与黄河石对人类的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
《自然之道》、《黄河石怎样变化的》教案
《自然之道》、《黄河石怎样变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自然之道》,使学生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黄河石怎样变化的》,使学生了解黄河石的形成过程,认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石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黄河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之道》:(1)自然规律的认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如季节变化、风雨雷电等。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讨论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生态环境。
2. 《黄河石怎样变化的》:(1)黄河石的形成:介绍黄河石的来源、形成过程及特点。
(2)黄河文化:分析黄河石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传承黄河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之道》: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黄河石怎样变化的》:黄河石的形成过程、黄河文化。
2. 教学难点:(1)《自然之道》: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2)《黄河石怎样变化的》:黄河石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的传承。
四、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河石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关系、黄河石形成过程及黄河文化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对自然环保、黄河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自然之道》、《黄河石怎样变化的》相关内容。
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
《自然知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第二课时说课稿三十四团中学邝雪华一、说教材《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
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通过介绍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及原因,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要自觉地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及原因,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法1、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体会文中的重点句子。
2、阅读体会法,指导学生抓关键句子,在读中感悟。
3、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阅读拓展,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四、说学法1、在朗读中学习本文语言的用法,理解自然之道。
2、自读自悟,让读贯穿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3、资料补充,了解绿龟。
五、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里都写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课件:我们幼龟向导食肉鸟】2、看着大屏,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食肉鸟啄幼龟,我们想救它,向导尽管极不情愿还是救了幼龟,但导致更多的幼龟受到伤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8个生字。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搜集相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课型:略读课课前准备:查找相关黄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1、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假如不按照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今天,阿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任务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出示课件①原来是要我们去接触黄河,看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看看这篇课文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板书课题,齐读)2、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相关黄河方面的资料,现在请你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一谈对黄河的理解。
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知道了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生: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万平方公里。
生:我认为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3、师演示课件②小结:师:同学们课前认真准备,收集到的资料很详细,大家都非常棒。
出示课件②简介黄河:黄河,中国母亲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呈“几”字形。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及练习
第9课《自然之道》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学习第9课《自然之道》1.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字音:幼龟侦察踌躇嘲鸫愚蠢鲣鸟气喘吁吁响彻云霄zhēn cháo chǔn chèxū侦嘲蠢彻吁字形:幼龟(幻)沙滩(摊)啄(不要丢掉一点)帽(右半部分注意笔画)词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
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
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踌躇:犹豫,文中指幼龟探头出穴欲出又止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
[练一练]填空:争()恐()欲()()止若无()()见()()救()()而出()不可()2. 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A. 整体读,大致了解B. 分步读,逐段理解C. 总结读,归纳整理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3. 精读课文,学习分析方法抓住向导的语言……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的分析法体会向导思想感情的变化。
4. 朗读全文,感悟思想思考:读完全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
——当人自作聪明时,就可能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聪明反被聪明误。
小学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揭示课题1、(板书“河”)生齐读。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
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
(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
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
(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泥沙三、再次读文: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
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语文教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语文教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黄河,我国第二大河。
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
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
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择(选择)衍(繁衍)锅(锅盖)译(译文)衔(衔接)沃(沃土)吨(千吨)迭(更迭)跃(跳跃)顿(顿时)跌(跌倒)蚀(腐蚀)构(结构)域(地域)浊(浑浊)钩(鱼钩)或(或者)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教案汇编:《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教案汇编:《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 要求 1.学习课文,从中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丰富见闻,引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了解海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 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明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2.理解向导的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19 自 然 之 道作者:伯罗蒙塞尔□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
2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在筑巢孵化小龟。
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yòu)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和同伴来海岛观察幼龟如何离巢入海。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幼龟一般在四五月份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点明幼龟入海的这段路很危险。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龟巢。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zhēn)察外面是否安全。
3[①“似乎”一词去掉可以吗,为什么?]正当幼龟踌(chóu)躇(chú)不前时,一只嘲(cháo)鸫(dōng)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1 知识点详解 ☜23 ①不可以,因为这是作者的推测,而且这推测也通过后面的叙述得到了验证。
如果是确切知道小乌龟正在侦察是否安全,就不会出现后面愚不可及的蠢事了。
4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我们”看到一只幼龟正面临危险。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自然之道学习目标: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1.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板书课题)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1.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 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3.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 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1.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a)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台表演。
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 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 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5.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1.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 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4.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 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 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1. 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 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1.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学习目标:1. 认识8个生字。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1. 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3.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1.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3.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 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
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
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
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1. 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11.蝙蝠和雷达学习目标:1. 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1.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教学设计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3.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
再指名上台介绍。
5. 小结:a)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b)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 听写本课生词。
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1. 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 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 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
(下列图示供参考)b) 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