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年代——20世纪末中国小说叙事范式透视

合集下载

20世纪晚期中国小说伦理(参考模板)

20世纪晚期中国小说伦理(参考模板)

20世纪晚期中国小说伦理导论20世纪是世界不断走向一体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初步形成的时代”。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在这样一个大碰撞、大融合、大分化的世纪里,中国小说作家作为后发民族的一分子,感受过巨大的鼓舞,更品味了落后者无法排遣的屈辱与痛苦。

他们也曾消沉过,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焦虑而埋头创作。

他们的不懈努力使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出现了几个创作繁盛期。

其中之一就是20世纪晚期。

从1980年代初开始,20世纪进入它的晚期阶段。

在这个逼近世纪末的时段里,中国小说创作逐渐走出“文革”专制意识形态的阴影,呈现出名家辈出、佳作迭现的爆炸势头。

1981年1月,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在《长江》第1期发表,标志着“乌托邦神话”的败颓和“个人主体性的回复”(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8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小说创作繁盛期的到来。

自此以后,一个又一个优秀作家的名字响贯读者的耳膜,如莫言、余华、刘震云、铁凝、王安忆、严歌苓等,一部又一部优秀小说作品叩开读者的心扉,如《红高粱》《现实一种》《一地鸡毛》《哦,香雪》《小鲍庄》《雌性的草地》等。

这些优秀的作家和小说共同组成20世纪晚期文学创作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何来梳理、评价20世纪晚期中国作家丰富多彩的创作实践和他们形态各异的小说作品呢?最先挑动人们批评神经的可能是“文学性”话语。

它在1980年代前期就被移植到中国的文学批评界。

“文学性”的英文名字是“L iterariness”,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雅各布逊(Roman Jacobson)创造出来。

他在1919年提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王岳川《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文化症候》,转引自文化研究网)“文学性”一词体现了雅各布逊对文学形式和文学独创性的热情关注。

当代中国经验的对应性——《欲望》的叙事探索

当代中国经验的对应性——《欲望》的叙事探索

在 收获 、( ( 花城 、( 《 十月 、 芙蓉 、 江南 等 玉和 黄秋雨都是 颍河镇 人 ,这个 颍河镇也是 以墨 白 不同年 份的 文学期 刊上 刊登过 , 欲 望 三部 曲的 的 出生 地淮 阳的新站镇 为原型的 。因此 ,这 部系列 写作 大约使用 了十九年 的时间 ,其 中的 “ 红 卷”写 长 篇小说 , 自然也 就带 有一些 潜在 自叙 传的 色彩 , 于l 9 9 2年 1 1 月至 1 9 9 9年 5月之 间 ,“ 黄卷”写于 进 一步 增加 了文 本 的客观 真 实性 。 2 0 0 0年前后 ,直到 2 0 l 1 年的秋季 ,“ 蓝卷”才最终 不为过的 ,在这 部沉旬 甸的大书里 ,集 中反映 了 自 新时 期以来广 阔的 中国社 会生活 。这 次集 中起来 阅
而不容 回避 。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 ,能不能够 为其写
的肉体到精神 的扭 曲和 裂变 ,来 自于个体 内部并升
作找到 当代中 国经验 的对应性 ,成为检验 当代作家 华 为精 神 史的孤 独与挣 扎 ,囚闭与突进 ,哀伤与狂 的叙事作 品的艺术性高低 的一个重要砝码 。 欲望》 欢 ,沉沦 与救 赎 ,无不 透 出了新 鲜的生 命气息 。在 “ 欲 望”的 主题 下 ,这些 宏大 的精神 领域 的探索 既 为我 们提 供的就 是 这样 一部 探索 性 的典范 文 本 。 欲 望 三部 曲 当中 出现的 人物 活动 的主 体时 带 有作家个人 生命经验 的审美理 想 ,同时也深入 到 间是从 l 9 9 2春天到 2 0 0 5年 3月初 ,但其外延 伸展 了 中华 民族 在一个伟 大复兴时期 的心 灵史 ,完成 了 到 了整 个 2 0世纪的后半 叶 ,还包括改革 开放前期 、 文革等时 间段 ;在 “ 蓝卷” 当中 ,这种时 间的外延 甚至扩 展 到 了新 民 主 主义 革命 以来 的所 有 社会 时

国产犯罪片现实主义传统再探

国产犯罪片现实主义传统再探

2022/4上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国产犯罪片现实主义传统再探阴田笑妍摘要:国产犯罪片从1921年的《阎瑞生》上映起便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但回溯西方电影史上犯罪类型电影第一次兴起的20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禁酒令的实施导致抢劫、贩卖私酒的黑社会形象在银幕上得到观众审美上的盲目崇拜,在不断美化罪犯的社会氛围下使得犯罪片本身离现实越来越远。

文章意图从中西方犯罪片历史发展的梳理对照中找到国产犯罪片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缘起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犯罪片传统叙事现实主义犯罪类型电影可以追溯至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此片依据当时轰动美国社会的真实抢劫事件改编,此后好莱坞电影一直倾心于具有黑色电影气质的侠盗题材,将强盗美化为向命运反抗的“英雄”,但在长达30年间忽视了以现实主义手法描摹犯罪事实的类型发展,而这一类型在中国大陆却备受关注。

回溯中国电影史,初具犯罪类型样貌的《阎瑞生》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犯罪片产出。

《阎瑞生》和《火车大劫案》在两国几乎都是突然出现的带有犯罪元素的影片,并极具现实主义倾向。

由此可观,社会真实案件似乎是触发犯罪电影的开关之一,再探犯罪片发展历史对于新世纪国产犯罪题材影片的空间扩展与延伸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与现实(1921-1924)20世纪初国产电影呈现出全面的现实主义面貌,如《劳工之爱情》(1922年)、《孤儿救祖记》(1923年)、《马路天使》(1937年)以及《阎瑞生》(1921年)。

不同于同时期的西方电影所呈现的夸张现实、解构现实的倾向,国产电影从1913年的《难夫难妻》开始便依托于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加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

电影《阎瑞生》延续了这种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段为国产犯罪类型影片奠定了现实主义根基。

在好莱坞工业体系下犯罪电影与改编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西部片或是侦探片不同,20世纪30年代前后正处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同样经受了黑社会最猖獗的时期,禁酒令的颁布使得盗窃、偷运、贩卖私酒的黑帮群体成为美国公民的“侠客”,而这也成为美国30年代十分普遍的犯罪现象。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作者:何翠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作家纷纷担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纷纷将目光转向历史,希望从历史中找到借鉴的东西,试图照亮国家民族前进的道路,于是掀起了一股“利用历史,借古讽今”的潮流。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人物,他挣脱了政治的束缚,开始纯文学的道路,试图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就是施蛰存。

正如海明威所言,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有幸会获得成功。

施蛰存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他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李欧梵称其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

他将目标瞄向了全然陌生的人类内心世界,将人物的潜意识作为描写对象,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不断的改进创新自己的写作方式,兼收并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从1929年起,施蛰存先后创作出《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黄心大师》等历史小说,这些小说,一开始就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创作特征,那就是将日本“私小说”、显尼志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纳入其叙事过程中,本文就尝试着对其探讨。

一欲望叙事欲望叙事就是以对人的欲望的表现为基本线索或叙述核心的叙事。

在这种叙事中,作家最先注意的是叙事动力的寻求与表现。

施蛰存的几篇历史小说,无一例外都是跟着欲望这一线索在走。

也就是说叙事动力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又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欲”。

情欲本是人的一种正常欲求,一种起源于自然本性的生命冲动,它不仅仅是肉体的需要,同时也是情感和心理的需要。

它常常与社会理性、道德和宗教相冲突。

在小说集《将军的头》的序言里面,施蛰存说道:《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了。

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而最后的《阿褴公主》,则目的只简单地在乎把一个美丽的故事复活在我们眼前。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如果与其它文体样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甚至散文相比,20世纪中国的报告文学研究是相当落后的,不要说用新的理论方法,就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事研究者也为数不多。

本文从叙述模式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其目的既是为了这一文体样式研究的深入,又具有方法论探索的意义。

也就是说,通过这一研究,把握其内在模式及其流变的运行规则,揭示其与其它文体——譬如小说叙述模式的相似点与差异性,以此来探讨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文体在叙述方式上的丰富性和活力,以及所蕴涵的审美文化意味。

一、叙述视角的选择对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模式研究的第一步,即是对其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化趋态的考察。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暂以帕西•拉伯克的“视角”(perspective)来取代对这一事物的其它多种说法,也无论视角的指称有多种多样,它们在指涉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或人物观察、讲述故事的角度——即热奈特所言“选择(或不选择)某个缩小的…观察点‟”(注:杰拉尔•热奈特:《论叙事文话语》,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40页。

)这一核心内涵上却并无太大的语义阻隔。

视角之于报告文学,与其之于小说等虚构性叙事文本,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对后者,英国批评家路伯克曾这样说过:“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以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

”(注: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我以为这段话也同样适用于报告文学,这意味着,视角的类型、选择及其变化在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无疑是一个具有前提性意义的存在。

至于视角的基本类型,我仍然想以热奈特的叙说为依据,将其作全知视角、限制视角和客观视角的划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类视角在叙事文本中往往发生相互作用,即产生交叉与转换,导致同一文本中存在两种视角,此可看作视角的变异,可称之为“转换视角”。

《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单选题

《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单选题

无关变量
质的研究和量 现场研究和实验室
化研究
研究
实验变量
相对无关变量
61 直接从原始材料中发展理论的一种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
实验理论研究 调查理论研究
62
目前能够区别扎根理论最有三种类型,形成 了三种不同的设计思想即:系统和显现和:
建构主义者的设计
实验主义的设 计
63
扎根理论在设计中的三个级别的编码是开放 式、主轴和:
综合研究范式
量化研究
质的研究
过程部分
高潮部分
结尾
正文
科学----例证 实证-----范例
物的研究方法 综合研究范式
质的研究范式 物的研究方法
89
更加符合教育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 点的范式是:
综合研究范式
90 社会科学研究界一般有纯正派、情景派和 实用派
91
一种兼有哲学、定量、质的研究的综合研究 范式是:
定性和判断
定性研究
类属部分
高潮
例证----范例 复杂性研究范 式 复杂性研究范 式
物的研究方法 监视派 综合研究范式 后现代只以知 识观 复杂研究 综合性 复杂实验 分析设计 对现象的分析 描述 扎根研究 他们的观点
隐名
始的右面可以忽略,不用填写
权重 限答 限时 HTML 题目详细 考题分析 单项权重1 单项权重2 单项权重3 单项权重4 单项权重5
质的研究和量化研究, 两者结合的研究
质的研究和量 化研究
调查主义的设计
罗列性编码
扎根理论 一次访谈和重复性 访谈 他人是教师 现场研究和实验室 研究
68 现代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是:
相关研究
量化研究
质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历史叙述的三种范式及其问题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历史叙述的三种范式及其问题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历史叙述的三种范式及其问题雷鸣(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摘要:当代小说的历史叙述形成了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戏说历史的通俗小说等三种潮流。

21世纪以来,当代作家试图摆脱历史叙述方法之“影响的焦虑”,表现重述历史的新姿态。

基于文学场域的变化,近20年长篇小说的历史叙述,亦呈现三种范式:“大女主”成长史诗、大时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书写、革命历史的“考古学”叙述。

这三种书写范式,虽然表现出历史叙述的新质,但却隐含着趋影视化、拟世情小说、仿悬疑叙事等消费主义文化视界,由此亦引致了历史在场的虚化、人物形象同质、历史主体精神的缺失、价值取向雷同、陈旧等诸多问题。

如何不让历史沦为简单的情感道具与消费符码,在历史书写中注入深度思考,是未来小说历史书写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关键词:新世纪;长篇小说,历史叙述;三种范式中图分类号:1207.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1-0159-008众所周知,中国是极为重视历史的国度,对历史的叙述一直是中国文学不曾间断的顽念。

就当代文学史而言,则形成了历史叙述的三种范式:一是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旗谱》《红岩》《红日》《林海雪原》等,这类小说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历程,从而求证新中国之合法性与合理性。

二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潮流,如格非的《迷舟》、叶兆言的《大年》、陈忠实的《白鹿原》、李锐的《银城故事》等,新历史主义小说最显著的特征,是表现出与革命历史小说的对抗性(或曰反拨性),即有意颠覆历史的宏大叙事,解构历史的必然规律,突显历史的偶然性与神秘性,多以个人化的欲望作为说解历史嬪变的动机。

三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戏说历史的创作潮流(这里不包括影视化的通俗类小说如邹静之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如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卢寿荣的《孟姜女突围》等。

欲望叙述下的场景隐喻——以王安忆、陈染、卫慧文本为例

欲望叙述下的场景隐喻——以王安忆、陈染、卫慧文本为例
痕, 预示 着 主人 公未来 的走 向。
在《 山之恋》 “ ” 荒 中,她 深谙男人的心理 , 会逢场 作戏 ,用男人来填补精神的、身体的空虚。自从与
禁果 , 会伦 理道 德在 性欲 的冲击 下荡 然无 存 。 社 在情 欲 的无 以 自拔 中 ,这对 男女 又被 沉重 的原罪感 折 磨 着 , 欲 望 的冲动 为罪恶 。在 这不 和谐 的音符 中 。 视 主 人公 经受 着性 的 煎熬 , 时甚 至是 一种 “ 有 自我 虐待 ” 。 两篇 作 品都弥 漫着 性 的迷漾 氛 围 ,本 能冲动 和欲 望 情结 始终支 配 着女 主人 公 的饥 渴 心理 。她们无 法抵 御 来 自身体 的巨大诱 惑 ,对 自我 身体 的充 分享 用 实 乃 是对 原来 宏 大叙 事的 道德樊 篱 的反抗 。纵然 ,荒 《 山之 恋》 中的金 谷巷 女孩 和 “ ” 他 冒险 出轨 , 随之 而来 的是怯 懦 、 害怕 、 惊惶 不安 , 至产生 一种犯 罪感 。 甚 这 里 当然 有道 德 、 理性 在作怪 , 品尤其 突 出了他们 之 作 间的 冲动对 家人 的影 响 , 放大 的却 是人 的情 欲 , 但 淡 化 的是社 会 因 素 。小城 之恋》 , 团 的一 对男 女厮 《 中 剧 打过 、 怠 过 、 倦 仇恨过 , 压抑 的年代 和环 境 中 , 在 他们 强 烈 压抑着 身 体 ,身体 依然 以不屈 不挠 的状态 展 开
方女 性 主义批 评 理论 的影 响 ,身体 作为一 种 消费符 号在 文学 作 品 中不仅被 作 为话语 对 象来建 构 ,而且 其 自身 的 内涵 、 值和 意义 也 日益丰 富 。受 此影 响 , 价 女性作 家往往 采 取身体叙 事 的写 作策 略 , 女性 、 将 身 体、 欲望 同一 化 , 过身体 叙 事颠 覆传 统男性 经验 写 通 作、 男权 话 语 系统 对 女性 的遮 蔽 、 锢 和扭 曲 , 禁 以女 性 的 眼光 、心理 重 新审 视世 界 。在 欲 望叙述 的过 程 中 , 性往 往通 过对 特定 场 景的 隐喻描 写 , 说身 体 女 述 的丰 富经验 , 示 内心深 处 的隐秘 情结 。这其 中 , 揭 王 安忆、 陈染 、 卫慧 文本 中 的场景 具有 独特 的文 化意 义 指向。

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导言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以其奇特的叙事方式和审美倾向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小说屡屡冲破传统叙事的边界,挑战读者的认知和审美习惯。

本文将以叙事学的角度审视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并探讨其在叙述狂欢和审美变异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部分叙事的狂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以其大胆而激进的叙事风格而有名。

与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截然不同,这些小说屡屡接受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多角度的叙述视角和非线性的时间序列。

《炉端》、《路易十五的情人》等小说都展示了这种冲破性的叙事实践。

起首,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屡屡接受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突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束缚。

小说《炉端》通过多个碎片化的场景和人物来叙述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叙事世界。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面临着一种拼凑和解谜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增强了对叙事的主动性。

其次,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屡屡接受多角度的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策略冲破了传统小说只有一个叙述者的限制,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故事。

例如,在小说《路易十五的情人》中,作者通过多个视角的切换,让读者从不同的人物视角去感受故事。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第二部分审美的变异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不仅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小说有所差异,其审美倾向也带有鲜亮的变异特征。

这些小说屡屡涉及边缘化的社会群体、非主流文化以及反传统的审美观念。

起首,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屡屡关注边缘化的社会群体。

这些小说通过刻画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传达了强烈的社会关怀。

例如,《红楼全传》通过准确的细节描写,呈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逆境,引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对等和不公正的关注。

其次,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屡屡关注非主流文化。

这些小说通过表现非主流文化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传统的审美标准提出了质疑。

例如,《折页》以折叠纸艺术为主题,体现了一种不受传统审美规范所限制的审美观念。

透视挑战鲁迅的三种手法

透视挑战鲁迅的三种手法

透视挑战鲁迅的三种手法前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鲁迅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洞察而著称。

作为文学大师,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蕴含着丰富的所思所想和艺术探索。

在其小说作品中,透视是鲁迅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手法,本文将从透视的角度,深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三种手法,试图揭示鲁迅的创作耕耘。

倒叙叙事透视鲁迅小说中常运用的一种透视手法是倒叙叙事透视。

所谓倒叙叙事透视,就是把整个故事的时间轴倒转,先讲结局,再叙述前因后果,将原本已经发生的故事曝光出来。

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倒叙叙事透视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故事的开篇就从主人公“我”的死开始,再通过“我”留下的日记和回忆,讲述了他疯狂的成长和失落。

这种透视手法,让读者先了解故事的结局,再把前后由乱变清。

此外,鲁迅小说《故乡》也采用了倒叙叙事透视的手法。

整个故事是由“我”离开故乡后,又回到故乡时所发生的点滴事情所组成。

通过这种透视手法,鲁迅不仅描绘了生活的残酷,也表达了对他故乡的深深思念。

后见之明透视除了倒叙叙事透视,另一种常用的手法是后见之明透视,即主人公在事情发生后才能看清真相。

鲁迅小说《阿Q正传》就运用了后见之明透视。

阿Q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物,他在一片凌辱中反抗,即使失败了,也能自我安慰。

当阿Q在做家丁时,因了自尊心和傲气而决定不再做下去,转而参加会馆。

在会中表现出的英勇和雄壮,令阿Q感到自豪,并认为自己又成功了一次。

但在会后他却很快发现自己的孟夫子并没有出现再现,人们却千方百计地回避他,需要他拣起地上的脚蹼。

“后见之明”的透视手法,让我们更加理解阿Q的内心,同时也揭示了鲁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内在感受透视鲁迅小说中还有一种透视手法是内在感受透视。

所谓内在感受透视,就是主人公对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内心的心理变化表现。

在鲁迅小说《孔乙己》中,透视手法非常清明地隐含在孔乙己的内在感受中。

孔乙己是一个酒肆的矮小而贫穷的酒鬼,在一个强大的威胁下,他不得不在酒坛中作诗。

论格非小说欲望批判的叙事伦理

论格非小说欲望批判的叙事伦理

论格非小说欲望批判的叙事伦理作者:王雪颖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7期摘要:格非在小说中对欲望的审视颇具慧眼,从《欲望的旗帜》到《山河入梦》再到《春尽江南》,他始终对欲望滥觞后人的异化做出深度揭露。

尤为体现格非对“欲望异化”批判思考的是,其欲望叙事有着鲜明的伦理导向。

在这些小说中,格非针对欲望异化的症候提出“绝对价值尺度拷问欲望原罪”与“重现对纵欲的全景敞视型监控”的当代价值重构方案。

尽管,这一矫正欲望异化的方案中也存在着某些过犹不及的吊诡之处。

但从长远而言,格非这一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反思体现了作家的洞见。

关键词:格非小说欲望批判叙事伦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当代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对“欲望”的探讨上。

作家格非对“欲望”问题更是有着长期的关注与思考,其作品的欲望叙述更有着独到之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文学思考放逐了政治意识形态对人的制约,转向从身体的欲望力量中探寻人的价值。

出于对身体中欲望本质力量的体认,法国哲学家福柯与巴塔耶都认为,“人的欲望是人类对抗并抵消工具理性对思想控制的重要力量,且也是表现个人特质、风格、个性和特殊情感的关键领域,是抗拒政治和社会同一性的重要场所”?譹?訛。

欲望因其内蕴“争天抗俗”的潜质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关注个体内在生命舒张的感性现代性的崛起。

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的文化转折,当肯定个体生命欲求的感性现代性也随之成为主流的价值取向时,这一新的生存探索却生发出吊诡之处,具有反抗潜能的欲望在膨胀之后反过来操控人的生存。

基于对这种境况的认知,格非始终以当代中国现代性的视野审视欲望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欲望的旗帜》到2007年的《山河入梦》,再到2011年的《春尽江南》,对欲望解禁之后人的被操控与异化这一悖论进行了深度揭示。

一、对欲望异化困境的深刻呈现在作品中,格非选择以“知识分子”的形象来揭示欲望滥觞对人的生存之异化危机的严峻性。

_欲望叙事_的勃兴与认识批判

_欲望叙事_的勃兴与认识批判

“欲望叙事”的勃兴与认识批判蔡 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昆明 650034)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眼花缭乱的消费时代。

消费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强烈的物质欲望成为新的图腾,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取向构成了最深刻的影响。

伴随着整个社会从生产向消费的转型,政治理想主义渐为世俗消费主义取代,人们的消费意识迅速膨胀,享乐置换了奋斗,快乐取代了奉献,人们以快乐和消费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欲望便成了这个时代最眩目的一道风景,需要我们很好地认识研究。

一、欲望面面观欲望,即人的欲求与希望,也叫“原欲”。

欲望是人体内部一种有指向的驱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致动力、激活力。

人生来就有欲望,比如吃、喝、睡、玩、乐等需要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自然本性。

欲望又是后天习得的,通过在人群中或社会上学习模仿得来的。

比如人生来并不会有追求社会地位、名誉的欲望,不会有获得金钱,成为富豪的欲望,也不会有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之类的欲望,此类欲望是从群体,从社会生活中逐步建立的,而非先天的。

欲望由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所引起,欲望是行动的源泉。

身体作为一架“欲望机器”,从来都在不断地分裂产生着各种欲望,如饥、渴、空虚、烦闷等来自生理的需要会引起人要觅食、解渴、找事、解闷等行动,外部世界的声色犬马和利益诱惑,则会激起人们去奋斗拼搏,去追逐享受。

一种欲望萌生后,人便会为实现它而开始行动,当获得满足后,另一种新的欲望又会产生,欲望总是朝着更多、更大、更好、更快乐的方向扩张,生生不息,无穷无已,因此管子认为:“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

”弗洛伊德则把人的本能欲望视为人的本质,马尔库塞也把爱欲和情欲视为存在的本质。

人的生命不仅是一种自然生命,也是一种情欲生命。

人类的欲求和希望在数量上是无穷的,在种类上是多样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学家拉康认为:“欲望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性欲或者其他生理性的欲望,而是所有欲望和需要———从食欲、性欲到审美需要和伦理要求的渊源和本体。

欲望化的历史叙事_莫言小说创作的三向维度

欲望化的历史叙事_莫言小说创作的三向维度

收稿日期:2010-09-10作者简介:李国(1981 ),男,山东省日照市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欲望化的历史叙事莫言小说创作的三向维度李 国(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莫言的小说创作中,欲望化的历史叙事成为关注的焦点,并据此形成了独特的话语实践方式。

这涉及个体的生命欲望、性爱欲望以及最具野性的权力欲望等三个主要维度。

生命欲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体现了现实中的想象书写、想象中的现实记忆以及非人性物体的人性化展露等三重变奏;性爱欲望实现了历史的主观把握与审美体验,不仅有野性与激荡同生的性爱,更有理性与俏皮并存的性爱;权力欲望下形成了一种生产与压制、控制与反抗、表彰与惩罚共存的生存状态,体现为逆境中抗争权力、外在的强加权力以及精心偷取的权力等内容。

可以说,这三向维度成了莫言小说中欲望化叙事的鲜明特点,成了他揭秘历史真伪叙事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历史叙事;生命欲望;性爱欲望;权力欲望中图分类号:I 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0)06-0048-07莫言在对以往历史怀疑与颠覆的同时,也试图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性思考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欲望化的历史叙述成为关注的焦点,涉及了个体的生命欲望、性爱欲望以及最具野性的权力欲望等,成为他建构历史的主要支撑点。

他将以往作品中所失掉的作为 人 之根本的 人性 重新拾起来,在那些人们似曾熟悉但又有一定的陌生感的人物和故事中,探寻一种新的话语实践方式;从人物的话语与表达的方式中,分析人的种种欲望及其心理特征;从人的生存与生命的双重角度中,赋予历史以某种文化意蕴。

这样,莫言借助一种从容不迫的叙述方式在复杂的结构形态中将人物的命运和欲望展现出来,人们为了生存、为了欲望、为了权力而付诸行动,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欲望化历史叙事特征。

一、立足脆弱的生命之基卡西尔说, 理解人类的生命力乃是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 [1](P233)。

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

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

作者: 陈国恩;吴矛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5页
主题词: 90年代城市小说;市民世态;历史文化;欲望叙事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主要通过城市表现出来。

这一时期的城市小说,可以分成三个类型:一是以写实风格描绘市民世态,二是历史文化意味浓厚的折射时代和现实,三是对城市作相对自由的欲望化表述。

从这些小说可以看到该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记录这一时期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一份历史档案。

20世纪中国文学性爱与欲望书写的文学史反省

20世纪中国文学性爱与欲望书写的文学史反省

20世纪中国文学性爱与欲望书写的文学史反省
杨洪承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0)004
【摘要】@@ 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过去时的存在,承传至21世纪当下,其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品格究竟何在?这是一个文学史内外均可谈论的话题.因为,这是一段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特殊文学历程,是一代现代知识分子经历痛苦蜕变和发生巨大震荡的精神心灵史.文学永恒的爱情、生命主题,作家从情感的真实到体验的真实,从故事到叙述,在这里获得了既丰富多彩又繁复摇曳的表现,从而创造了一篇篇一部部用真诚生命感悟、用热情浇灌的现代文本和文学作品.
【总页数】4页(P119-122)
【作者】杨洪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新世纪的文学期待: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的文化现象反省 [J], 杨洪承
2.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重构--对建国后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回顾与反思 [J], 温奉桥;李萌羽
3.从灵魂救赎到欲望高蹈--论三代女作家性爱书写的内涵及流变 [J], 雷鸣
4.刘永济的吴文英论述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 [J], 陈文新
5.浅谈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审美间性
——以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为例 [J], 任冬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欲望叙事:从暧昧登场到祛魅狂欢

欲望叙事:从暧昧登场到祛魅狂欢

欲望叙事:从暧昧登场到祛魅狂欢熟悉话剧的人,也许会对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小剧场话剧《情人》的演出记忆犹新。

1992年,上海青年话剧团的小剧场话剧《情人》(编剧[英]哈罗德·品特)在全国30多个城市巡演,火爆大江南北。

大量观众慕名走进剧场,探访“情人”o谁也没有想到,这出探讨西方社会中产阶级婚姻现状的话剧,会成为当时话剧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面对80年代末以来话剧演出的低迷状态,该剧的成功的确给话剧界带来了不小的“振荡”。

现在看来,《情人》之所以能吸引全国观众的眼球,取得较高的上座率,除了依托商业化的运作和大胆开放的演出形式,更为重要的是蕴含在其背后的对于欲望(情欲)的渴求和张扬。

人们不愿在欲望面前遮遮掩掩,开始公开表达对于情欲和爱情的追求。

剧作紧紧抓住了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变化,反映了市场化起步阶段个人欲望世界的觉醒。

可以说,《情人》同后来的《留守女士》一起,引发了中国话剧世纪末的一次“华丽”转身诗意的审美在文学光环退却之后逐渐凋零,话剧在市场和世俗化潮流的干预下向通俗的、大众的审美嬗变,一种以展示个人内心深层欲望为出发点的新的叙事方式开始取代之前宏大的、理性启蒙式的叙事模式,成为话剧创作的时代追求。

本文所关注的就是这一转变给1990年代以来话剧创作带来的影响及其表现。

1990年代:在暖昧中登场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为中国未来发展确立方向、规划蓝图的同时,也在重塑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心态。

人们在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产生困惑的同时,仿佛一夜之间意识到物质、金钱的重要性,并开始迅速从既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中挣脱出来,物质享受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

欲望,作为人的本能欲求,建国以来一直被贴着意识形态的标签,成为革命专制的对象,不断受到压抑与排挤。

但随着市场经济洪流的侵袭,以市场为主体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确立,欲望开始逐渐冲破意识形态的阻拦,在物质泛滥的时代蠢蠢欲动。

它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公开表达自己的存在,并试图借助市场经济的“合法”途径得到宣泄和释放。

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的开题报告

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的开题报告

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欲望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同时欲望的叙事也更加复杂和表象化。

因此,深入研究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对于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探究其发展过程、特征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与应对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探究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的发展过程、特征和影响。

其次,通过案例法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在个体行为中的表现和影响。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1.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的发展过程;
2.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3.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5.应对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的方法和策略。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市场化年代欲望叙事的表象化现象,将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个体行为的特点,并对提高人们对于欲望叙事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为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及为促进社会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贡献力量。

欲望化的历史叙事--对历史小说中欲望化叙事嬗变轨迹的一个描述

欲望化的历史叙事--对历史小说中欲望化叙事嬗变轨迹的一个描述

欲望化的历史叙事--对历史小说中欲望化叙事嬗变轨迹的一个
描述
陈娇华
【期刊名称】《文艺评论》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 "欲望化叙事"的正式登场是在90年代.典型的是新写实小说及之后的写作思潮,尤其是"晚生代"写作.当然,历史小说中的"欲望化叙事"概念与"晚生代"们的"欲望化写作"还是有一些区别(这里"历史小说"概念是狭义的,指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基础上加工创作的历史小说).
【总页数】6页(P34-39)
【作者】陈娇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欲望化的历史叙事——莫言小说创作的三向维度 [J], 李国
2.新历史小说的欲望化叙事 [J], 张洪杰
3.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欲望化叙事 [J], 陈连锦
4.精英立场与民间心态--也谈当前叙事文学中的"欲望化叙述" [J], 王玉宝
5.颓败历史中的家族寓言——对新历史小说家族叙事发展概况的一个描述 [J], 陈娇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 、 念” 欲 。为 了进 一 步说 明 问 题 , 深 读 者 印象 , 加 《 海》 《 记 ・ 辞 引 礼 曲礼 上 》 欲不 可 从 ( ) 例 , 调 “ 纵 ” 强 欲望 的 “ 恶性 ” 邪 。 由此 可见 , 官方 ” 在“ 文本 中 , “ 望 ” 不是 一 个 褒 义 词 , 反 , 总 是 灰 头 土 脸 欲 可 相 它 成 为人们批 判 的对象 。然而 , 恩格 斯早 在《 费尔 巴哈 和 德 国古 典 哲 学 的终 结 》 文 中 , 衍 发 了黑 格 尔 一 就 《 哲学 原理 》 《 教哲 学讲 演 录 》 法 和 宗 中的理 论 精髓 , 强 调 : 人们 以 为 ,当他 们 说 人 本 性 是 善 的这 句 话 “ 时, 他们 就 说 出 了一 种很 伟 大 的思 想 ; 但是 , 们 忘 他 记了 , 当他 们说 人 本性 是 恶 的 这句 话 时 , 说 出 了 是 种 更伟 大 得 多 的思 想 。 ” 聊 ’ 然 , 为 “ 明时 显 作 文
义相 当宽 泛 , 以简单概 括 。从绝 对 的意义 上说 , 难 人
的所 有想 法 都是欲 望 。进一 步 区分 , 合理 欲望 , 有 也 有 不 合 理 欲 望 ; 正 当欲 望 , 有 邪 恶 欲 望 … …鉴 有 也 此 , 文 只是 以新 时 期小 说 中出现 的作 为 思潮 和现 本 象的“ 欲望 ” 为观 照对 象 , 由此 揭示 新 时期 文 学 中业 已存 在 的“ 望叙事 ” 线 , 讨其 现实 “ 应” 欲 脉 探 效 。
收 稿 日期 : 0 6 5 5 2 0 —0 —2
的历 史编 纂人 员 。其 他 亚 洲 民族也 有 古 老 的传 统 , 但 不是 历史 。” n 为 什 么会 有那 么 多 的历 史 编纂 蜘 人 员 呢?王 又平教 授 一针见 血地 指 出 : 中 国人 看重 “ 历 史 又 有很 多原 因 , 真 正 的 奥 秘 或许 就在 于 ‘ 但 合
事 。这 可 以看 作 是 “ 纪 末 情 绪 ” 世 的一 种 规 律 性 凸 现 , 种 意义 上 也可 视 为文 学史 学 科 意义 上 的建 构 某 冲动 。不 过 , 者更 愿 意将 其 看作 是 中华 民族 固有 笔 的历 史 文 化想 象 的 “ 易 ” 续 。 正 如老 黑 格 尔 所 变 延 言 : 没 有 一 个 民族 象 中华 民族 那样 拥 有 数 不 胜 数 “
新 时期 小 说 中最 引人 注 目的 当属 历 史 欲 望 叙
代从 它 存 在 的第 一 日起 直 到今 日” 旧为 不 可忽 视 仍 之 “ 力 ” “ 劣 的情 欲 ” 在 恩格 斯 那里 得 到 了应 动 的 卑 , 有 的 认 可— — 在 恩 格 斯看 来 , 自从 阶级 对 立 产 生 “ 以来 , 正是 人 的恶 劣 的情 欲— — 贪 欲和 权 势 欲成 了 历史 发展 的杠 杆 ” 。即便 是 “ 艺术 、 文艺— — 小说 , 甚
中图分类号: 0. I 76 2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6 6 (060 - 18 0 17 - 2 X2 0 )4 0 1- 5
是 毫无 例外 的一 切职 业 和事 业 的牢 固基础 、 生命 力
按 照 《 代 汉 语 词 典》 现 的解 释 , 欲 望 ” 指 “ “ 是 想 得 到某种 东西 或想达 到某 种 目的的要 求 ” l 《 。【 辞 海》 在解 释 “ ” 欲 这个 字 ( ) , 词 时 判定 其 基本 义 为 “ 欲
至 悲 剧 ” 例 如谬 尔纳 的《 、 勒 的《 盗 》 ) ( 罪》 席 强 等 也 是 “ ”“ 恶 ( 欲望 ” 其 内核 ) 是 的产 物 。无 独 有偶 , 马 在 克 思那 里 , 是非 常 严肃 地 正视 “ ” “ 们 在这 个 也 恶 :我
世 界 上称 之 为 恶 的东 西 , 不论 道 德 上 的恶 , 是 身 还 体 上 的恶 ,都 是使 我 们 成 为社 会生 物 的伟 大 原 则 ,
欲望 的年代
2 纪末 中国小 说 叙 事 范式 透 视 O世
沈 嘉 达 (冈 范 黄 师 学院文 湖 学院,北黄冈4 0 ) 3 0 80
摘 要 : 欲 望 ” 为 人 类 “ 史发 展 的杠 杆 ” 在 新 时期 文 学 中 已经 占有 了 自 己的 位 置 并 得 到 了充 足 的展 “ 作 历 ,

和 支柱 ; 们 应 当在 这里 寻 找一 切 艺术 和 科学 的真 我 正 源泉 ; 旦 不再 有 恶 , 一 社会 即使 不完 全毁 灭 , 一 也 定要 衰落 。”I 国 【 4
“ 欲望 ” 然 作 为社 会前 进 的动 力 , 人也 就 具 既 个 有 了合法 的拥 有权 。换 言之 , 欲望 , 论 于社 会 还是 无 于个 体 , 都是 “ 必然 ” “ 和 必须 ” 。不过 ,欲 望” 的 “ 的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示 。 文 意在 通过 对 新 时期 文 学 中的 历 史欲 望叙 事 、 性 ( ) 义欲 望叙 事 和 暴 力 欲 望叙 事 的辩 证 分析 , 示其 本 女 权 主 揭
内核 、 端 和 现 实效 应 。 弊
关键 词 : 望 ; 史欲 望 叙 事 ; 性 ( ) 义 叙 事 ; 力欲 望叙 事 欲 历 女 权 主 暴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 第 4 第 4期 月 卷
V 1 N 4 J 12 0 o. o u. 0 6 4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J u n l fH b i ie s yo c n m i o r a u e v r i fE o o c o Un t s
法 性论 证 ’ “ 。” 合法 性论 证 就 是按 照 事先 制 定 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