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之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债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之走向
国债作为一个财政范畴,具有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等特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以国债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维护财政的稳定性及消除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作用等方面,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凸现,尤其是全球经济萎缩,欧债危机,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继续运用积极财政政策来应付经济周期,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以图冲破经济发展中的“极点”,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所以,本文试以国债政策为切入点,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之走向谈几点看法。
一、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
通过发行国债,聚集民间资金来扩大内需,发挥其乘数效应,这不仅有理论支持,更有实践经验总结。但是,我们并非因此一谈扩大内需就油然想起要发债。国债空间大小,国债规模是否合理,这恐怕还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从债务依存度、债务负担率看我国的国债规模从债务负担率来看,我国尚存发债空间。但是,债务依存度,尤其是中央财政的依存度形势不容乐观。虽然目前财政收入受到制度外收费项目的排挤,经过调整之后,人们对此指标尚可接受。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费改税工程才刚刚起步,在未来3-5年内不可能有彻底改观。因此,笔者认为财政收入受到收费项目的排挤,侵蚀财源的现象在以后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债务依存度依然较高,政府在发债时,必须充分考虑其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发债空间。(二)从债务总规模看我国的国债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启动公债发行,尤其是1994年以后,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政府调配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些人把我国的国债规模与美国进行横向比较,得出让人放心的结论(与美国相比,我国国债总规模还比较小)。但是,我国的国债发行历史较短,且偿债方式基本上是借新债还旧债,依靠政府投资项目取得的收益和经济内生增长力量来还债基本上未能反映在偿债资金里。因此,把我国国债规模与美国进行比较得出让人放心的结论实质上并非让人放心。
(三)从政府的隐性债务看国债总规模
单纯从国债本身这个范畴来进行比较,我国国债规模尚未达到警戒线,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政府债务负担率的警戒线是45%~60%。这个指标只对各国的债务水平起警示作用,是—个参照标准。在现实中,我国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债务和各种不良资产,增大了政府发债的风险性。目前,影响我国的政府债务包括: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和国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公共担保的国有和私营企业外债;地方财政的隐性债务,例如欠发达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等。
综合上述五大要素看我国的国债规模,情况非常严峻,根据2008年中国财政年鉴的数据,2007年末,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为20.9%。
二、国债两大实质效应分析
(一)从应债主体上看国债的挤出效应国债的挤出效应在此主要是指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在资金上的争夺,有些人认为由于国债投资领域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独特特点(重视社会效应、周期长、回收慢等)决定了其投资具有不可替代性,民间投资根本无力在政府投资领域内分得一块自留地。其实不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和公共财政下明确的政府分工,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会越来越宽,门槛也会越来越低。如在此情况下仍对发债乐此不疲,则不仅会影响其资金的流向,更会打击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通过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事实上,民间投资对经济的真正“飞跃性”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二)国债风险效应分析
由于政府的主权地位,人们一般认为国债的风险较小,发展中国家往往利用政府的主权地位大规模在国内外举债来促进或保持经济的增长。事实上,也达到了举债主权国政府的举债目标。但国际经验表明,许多政府错把这种经济增长带来的表面繁荣误认为永久的繁荣,没有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表面繁荣带来的经济泡沫,结果陷入了债务危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国债风险主要内在于以下两方面:
1.从国债的偿债方式来看,我国的国债还本主要是通过举新债而完成偿还旧债,逐步滚动累积下去,政府不仅要承担更大的还本压力,更要承担巨额付
息的风险,尤其是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完善,投资者将面临更多的投资机会。那么,政府要参与与其他金融资产争夺市场,不仅要有信誉作保证,更要为投资者带来投资实惠,否则,政府很可能顾此失彼,而隐入债务窘境。
2.经济增长未见预期成效,以国债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并未达到政府的预期调控目标,乘数效应未能完全释放出来,这是众多专家、学者的一致意见,经济增长不稳定是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但其增长不是与经济发展同步,也不是通过严肃立法而取得的,对于税收增长的可持续性人们更持怀疑态度。因此,主要以税收收入来偿还债务,降低国债总规模在我国目前情况似乎前景非常黯然。同时,国债资金使用上的低效益性和任意改变资金用途,更加剧了国债的风险。
200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7.8%,虽有所回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下降了0.3个百分点。据专家估计,受美国经济缩水的影响,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外贸出口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积极财政政策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相机抉择的长期政策。但是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我国发债空间已经很小,财政风险较大,经济增长基础不稳固。因此,政府在运用积极财政政策时,必然要实现转向。在条件成熟时,国债应淡出积极财政政策体系,为积极财政政策体系中其它政策工具发挥效应腾足空间。
三、积极财政政策之走向
(一)减税应是刺激民间投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
美国经济学家拉弗用著名的“拉弗曲线”论证了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供给角度剖析了经济发展的另一源动力。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也应双管齐下,注重供给管理,这样,才能稳定经济增长基础,释放和化解财政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件早晚的事情。但是,从全球总体企业税负水平来看,我国处于偏高水平,且存在内外资企业两套税制,非常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虽然出口退税政策几经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激励,但在正式加入WTO后,自由贸易政策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