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合集下载

胡适的语言观

胡适的语言观

h a g g h n e a a u g e r h ec , te ln a e c a g d l g a e rs a c t . r - l cd t g hs te r fn w l e a r v me t n e c l r v — u n n e e eu ia n o y o e tr t e mo e n d n w u t e mo e i i h i u a u
进 行 的 语 言研 究 和 他 对 语 言 研 究 方 法 的 探 索 对 中 国现 代 语 言 学 的 发 展 产 生 了深 刻 的 影 响 。 因此 ,对 胡 适
的 语 言 观 进 行 考 察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本 文 主 要 从 语 言 的性 质 、 言 的 变革 、 言 的研 究 等 三 个 方 面 对 胡 适 语 语 的 基 本 语 言 观 进 行 全 面 考 察 和 重 新 审 视 ,并 通 过 对 其 语 言 观 的 考 察 来 重 新 解 读 他 的 新 文 学 和 新 文 化 运 动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内涵 是 丰 富 、 杂 的 . 史 上有 复 历 很 多 学 者 从 不 同 的 视 角 对 它 进 行 研 究 。 曼 君 19 黄 9 0年 在 《 归 中 的 超 越 — — 对 “ 四 ” 化 精 神 的 反 思 与 辨 回 五 文 析 》 的 文 章 中 指 出 ,0年 来 对 五 四 新 文 化 的 基 本 观 念 7 主 要 有 四 种 : 一 是 主 要 从 政 治 和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的 角 度 “ 去 评 价 ‘ 四 ” ; 二 是 侧 重 于 从 文 化 思 想 、 的解 放 的 五 ’“ 人 角 度 来 评 价 ‘ 四 ” ; 第 三 种 ‘ 四 ’ 是 力 图 超 越 政 五 ’“ 五 观

有关胡适白话文的小故事

有关胡适白话文的小故事

有关胡适白话文的小故事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明确提倡使用白话文,他还说:"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胡适先生一语成谶,白话文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一直使用到现在。当初,为了推广白话文,胡适他们一帮人可没少费心思。白话文在推广之初,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有很多人就"看不惯"白话文,和胡适等人唱反调。这其中,黄侃是比较有名的一位。

胡适在北大任教,一次公开讲课中,他说白话文比古文简洁。有学生提出反驳。于是,胡适就出了一道题,就如何回绝行政院秘书一职草拟电文,学生用古文,胡适用白话文,看谁使用的字少。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用了十二个字。胡适给出的答案则只有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学生们听了,无话可说。

胡适白话文学观再评价

胡适白话文学观再评价

胡适白话文学观再评价

胡适(1891-1956)是中国近代语言学、文学及教育思想家,一生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推动新文学的发展。他在1940年代提出的“白话文学观”极富影响力,成为文艺史上一项重要的主张,直到今天也仍然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以实现新文学发展为目标,以古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两种语言文字为中介,集中研究如何将古文言文转换为简明易懂的白话文字,并将白话文字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字材料来实现社会文化变革。胡适以中国文学史上古文言文,以及市民白话语言为根据,提出以下三点:一是回归本源,从建构性的角度出发,以古文言文为根据,把古文言文的精华融入白话文字中,使白话文字更简洁和意境更丰富;二是尊重传统,把古文言文的人文哲学思想融入白话文字的建构,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是文体创新,采用用满足当代读者需求的塑造白话文字,从而使新文学不再受到古文言文语言观念的约束,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文字结构,实现新文学发展的目标。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主要满足了当时社会变革对新文学发展的重要需求,一方面他认为新文学需要将古文言文的精华融入,以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白话文字的文体创新,可以更好的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使新文学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新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胡适白话文学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白话文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种,仍然具有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它的简洁清晰、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体裁广泛等特点,使它在现代文艺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也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引导新文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找到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方向。

胡适白话文学观再评价

胡适白话文学观再评价

胡适白话文学观再评价

胡适,[1]在大中华历史上留下了丰硕的贡献,在思想上,他以

兼容东西文化的思维,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极大的影响了当代的研究与发展,在文学方面,他的白话文学观也得到了广泛好评。本文将从思维模式、语言表达以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评价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以概括其文学思想所蕴含的内涵与法意。

首先,从胡适的思维模式来看,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劳动,而不是一种宗教或社会活动,因此他强调文学应该服从社会发展的要求,作品要有实际意义并服从公共利益。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社会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的传递具有广泛的意义。

其次,从胡适的语言表达来看,他主张文章要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弃掉僻拙的词句和复杂的句式,以服务大众的理解。他认为,让大众可以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文章,未尝不是文学创作者向读者服务的一种方式。在他的文字表达中,他力求客观地表达,一般不会刻意描写情节,而是以平静的态度描述文章内容,这让文章呈现出了一种淡雅、宁静的感觉。

最后,从胡适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他的文学启示。他认为文学创作要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贴近实际生活,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现实,用尽可能简单地语言来表述,以此来服务大众和促进社会发展。胡适的文学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当代文学研究者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一种思想。可以说,胡适的文学思想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洞见和丰富的内涵。

综上,胡适的文学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把文学与社会联系起来,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为推动中国文学进步做出了贡献。他的文学价值观以及它所蕴含的社会发展理念,都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白话文学史--胡适

白话文学史--胡适

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 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 蒋介石。 1928年 ,《白话文学史 》在新月书店出版 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937年8月19日要求 胡适即日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公元1938年,任 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 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毅然
故事诗精神在于说故事,只要怎样把故事说的津津有味 ,娓娓动听,不管故事内容与教训。这是长久受抒情诗训练 的文人阶级所不能承认的。 所以纯粹的故事诗产生不在于文人阶级,而在于爱听故 事又爱说故事的民间。
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是《孔雀东南飞》。
关于它产生时代有一个争论: 向来都认为是汉末作品; 梁启超认为《孔雀东南飞》起于六朝; 胡适则认为创作于 建安以后不远,该故事开始流传于民间,经过300年才收在《 玉台新咏》里。
公元1958年4月返回台湾定居,就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 院院长。 公元1962年1月从台大医院出院。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 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
二、导读(骆玉明)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写成于1927年,原计划完成上、 中、下三卷,但仅完成上卷。 《白话文学史》基本观点: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白话 文学”与“古文文学”的对立。前者是有生气的,富于创造 力的;后者是死的。“白话文学”经过文学革命,完全取代 “古文文学”。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内容提要】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特别是欧化语境下的产物。他的白话文学观包括白话文学的发展观和白话文学的语言观两部分。在发展观上,胡适受到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启迪;在语言观上,他又借鉴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俗语观及意大利文学变革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中。同时,本文从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对胡适白话文学观的文学史价值和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作为奠基中国现代文学大厦的基石之一,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产物。“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一个概念命题,由T?莱维于1985年率先提出,其原意指在经济的域限内,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人类的经济活动日益渗透,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的现象。今天,“全球化”早已跨越了经济内涵的阀度,进入了政治、文化、文学的学术研究空间。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化的进展可谓是漫长而艰辛。其中,五四时期和新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前者为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期,后者是80多年后的新时期文学的萌生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时期文学,才是中国文学全球化的正宗,而前者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全球化呈现出明显的单色调现象。今天,当我们回眸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全球化进程时会发现,对当时我国文学影响较大的是波兰、匈牙利、挪威、俄罗斯等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而西欧、美国等世界一流的文学资源却被忽略和遮蔽了……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与我国晚清以降的社会文化现实和作家的接受观念、接受心态有关,他们更容易与那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产生“共鸣”,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先天营养不良的症状,也为日后全面接受苏联文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全球化的日益单调化埋

胡适《白话文学史》及其本质主义文学观

胡适《白话文学史》及其本质主义文学观

作者: 蒋原伦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77-8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2期

主题词:�白话文学史》;本质主义;胡适;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观;三角关系;20世纪;进化论

摘要:本文通过对胡适《白话文学史》的细致分析,揭示出该文学史是怎样通过体例的安排和对具体诗人和诗歌的选择,勾勒出"白话—乐府—民间"这样一个三角关系,并建立起其本质主义加进化论的文学史研究观,论文认为《白话文学史》开创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新时期,即本质论和反映论的研究时期,这与20世纪20年代之前学者因袭的经验性和谱系性的文学史研究,具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胡适的白话诗集

胡适的白话诗集

胡适的白话诗集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他有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白话诗集。

胡适的白话诗集主要包括《啸歌集》和《异域咏史诗》,这些作品都是用白话写成的诗歌。白话诗是指用通俗、白话的语言表达诗意,而不使用古典文言字句。

《啸歌集》是胡适最早发表的白话诗集,收录了他自1917年

到1921年的作品。这部诗集以抒情和写景为主题,展现了胡

适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入思考。他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感悟,情感真挚而深刻。

《异域咏史诗》是胡适的另一部重要白话诗集,收录了他对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咏史的作品。他以洋派的思维方式,用白话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解读和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历史的关注和理解。

胡适的白话诗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了对现实生活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打破了古典文言诗的束缚,为现代白话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白话诗作品给当代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和借鉴,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胡适文学革命论

胡适文学革命论

胡适文学革命论

胡适文学革命论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可谓领风气之先,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

胡适的文艺思想集中表达在他对诗歌的见解方面。作为一个诗人,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第一个用白话创作新诗的闯将;作为一个学者和理论家,他一面创作新诗,一面又不断地探讨和总结诗歌理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诗歌理论到达了顶峰,此后虽然也有不少诗歌评论,但根本上是对他早年诗歌理论的生发或补充。

胡适的诗歌理论虽无长篇巨制,又散见于?胡适文存?、?胡适留学日记?以及他的著述中,但是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这就是以文学革命为口号,以批判旧文学为前提,以八不主义为提纲,阐述了文艺进化、文艺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的通俗化等观点。因此,剖析胡适的诗歌理论,便可以对他的文艺思想、文学主张和审美意识有一个大致了解和恰当的评价,而且对正确阐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不无裨益。

评价胡适的文艺思想,不能不首先提到他的文学革命八事,即著名的八不主义。

1916年8月,胡适在给朱经农的信中便提出了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10月,他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又一次公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和文学革命八事: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日,不用典。二日,不用陈套语。三日,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日,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日,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日,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日,不摹仿古人,话语须有个我在。八日,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2021年整理)胡适与白话文

(2021年整理)胡适与白话文

胡适与白话文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胡适与白话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胡适与白话文的全部内容。

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

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与尖刻是出了名的。黄侃年轻时曾拜访大学者王闿运,王对黄侃的诗文激赏有加,不禁夸赞道:“你年方弱冠就已文采斐然,我儿子与你年纪相当,却还一窍不通,真是钝犬啊。”黄侃听罢美言,狂性立刻发作,竟道:“你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你的儿子。"好在王闿运通脱,并未计较.

如此狂狷之人,又是反对白话文最凶者,黄侃对胡适进攻的火力之猛可想而知,一有机会便冷嘲热讽。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此言。黄侃正色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

又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仅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白话文学史》中的文学观念对胡适诗歌创作的影响

《白话文学史》中的文学观念对胡适诗歌创作的影响

《白话文学史》中的文学观念对胡适诗

歌创作的影响

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除去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外,它还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浸透了胡适先生的心血与爱憎。此书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有新的认识;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了胡适先生的个人诗歌创作。

一、平民主义的文学观:形式与内容的平民化

胡适是一个持平民主义文学观的作家。他认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歌童舞妓,弹唱的,说书的,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①由此,他认为民歌与乐府诗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盛唐诗歌的辉煌,诸家多有评说,而胡适却有着与别人不同的观点:“盛唐诗的关键在乐府歌辞。”①他认为,乐府民歌的风趣与文体不知不觉地浸润、影响、改变了诗体的各个方面,使这个时代的诗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对于民歌与乐府歌辞的价值的认同,对于骈文,赋体、律诗的贵族化与文人化的厌弃,表现了胡适在文学形式上的平民化。

形式与内容相依相关,形式对内容有着一定的反作用,形式的平民化必然与内容的平民化共存。胡适是平民文学的提倡与坚持者。他不屑于庙堂的文学,因为“庙堂的文学可以取功名富贵,但达不出小百姓的悲欢哀怨:不但不能引出小百姓的一滴眼泪,竟不能引起普通人的开口一笑。因此,庙堂的文学尽管时髦,尽管胜利,终究没有生气,没有‘人的意味’。”①他所欣赏的,是有无上上品之誉的民间故事诗《陌上桑》;是写社会情形的平民文学《孤儿行》;是仅以80字,就塑造出卑劣前夫与贤淑民妇的形象的《上山采蘼芜》。

胡适关于白话文学的主要观点辨析

胡适关于白话文学的主要观点辨析

作者: 何辉斌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文学系

出版物刊名: 东吴学术

页码: 69-7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白话文学;胡适;白话文运动;哥白尼革命;中国现代史;中国文化史;廖仲恺;楚地

摘要:胡适等领导的白话文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廖仲恺曾赞扬道:“先生鼓吹白话文学,于文章界兴一革命,使思想能借文字之媒介传于各级社会,以为所造福德,较孔孟大且十倍。”①胡适自己也视之为“哥白尼革命”。②这场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但学界对胡适在提倡白话文运动时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没有很清楚地进行梳理,我们准备仔细地分析这些观点。

试谈胡适的文学观

试谈胡适的文学观

1、试谈胡适的文学观。(50分)

一、胡适的文学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用大量俗言俚语,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甚至晦涩难解的弊端。第二、平实,冲淡的意境。第三、托物寄兴。借蝴蝶,鸽子等来表达新文学拓荒者执着的追求和时感欢欣,时感孤寂的情怀。

二、胡适与白话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白话文学有力得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而在白话文学中心化的过程中,推崇最卖力、倡导最坚定的是胡适。对于白话文的倡导与鼓吹,胡适的确不是独一无二的开风气的大师。但他是一个最有系统,出力最大的一个推波助澜的领导人。有道是“时势造英雄”,在二十世纪初叶,中西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观点激烈碰撞,自由争论成为一时风气,伴随先秦时代那股朝气勃勃、自由探究真理精神的复苏,胡适以“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享誉海内外,其形象至今光辉依旧。胡适的中国文学观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为全面理解和宏观把握胡适的中国文学观,本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胡适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借助流变之方法,理清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分析胡适之中国文学观形成的历史环境的预备,在这两个大的前提下,再分析其主观思想之预备,以期避免在胡适研究中时常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然后在近现代大的环境下,分析其文学观之核心概念:“白话”、“活文学”、进化论、自由主义、实验主义、易普生主义等及其相关概念的具体使用方式。在梳理各概念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对其文学观的理论构架,以避免目前单纯侧重其文学观形式的讨论,或偏向其理论基础的研究,还其文学观以本来面目。最后,对胡适之中国文学观进行价值评判,提出:胡适在吸收西方文化基础上对文学革命的倡导,借助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呈铺天盖地之势,由此形成的他的中国文学观,实乃当时中国之客观需要;胡适的文学观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不在于当时有多少人皈依其思想,有多少人反对其传播,而在于是否能够使更多的中国人改变其行文甚至思想方式,这才是胡适的中国文学观对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意义所在。

白话作为媒介--胡适白话文学观及其意义

白话作为媒介--胡适白话文学观及其意义

白话作为媒介--胡适白话文学观及其意义

阮艳萍

【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5)002

【摘要】胡适白话文学观的核心观点有二:一是白话文学是正宗,二是白话文学是为国语的文学.胡氏从讨论、研究和实践上对白话文学现进行了论证,贯穿于其中的是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原则.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分析了胡氏的白话文学观,无论是作为传播环节之一,或是仅从媒介性质而言,其社会历史的意义都会更为深远.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阮艳萍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计信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胡适倡导白话文学“惟一宗旨”观背景探察 [J], 朱德发

2.富有"创造的思想力"的文学观——评胡适《白话文学史》 [J], 金鹏善

3.论胡适的现代白话文学观 [J], 李继凯;袁红涛

4.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与"五四"文学理念的建构 [J], 张红红

5.白话·媒介·讯息——传播学视野中的胡适白话文学观 [J], 阮艳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适与黄侃的白话文之争

胡适与黄侃的白话文之争

胡适与黄侃的白话文之争

“五四”时期的文学语言革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弃文言而用白话。在当时,主张使

用白话文写作的一批新潮文人,把流行几千年的文言丢到一边,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群体。

其中不遗余力、身体力行推行白话文的领袖人物,当属胡适。

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形成系统理论的,就是他首倡“八不主义”和“三白看法”。民国

六年(1917)一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他对当时文学的八项主张,被后人

归纳为“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语滥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八、不避俗话俗字。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一、白话

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

字眼儿;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

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儿。——这就是“三白看法”。

胡适主张:“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

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

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

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这段文字的语体形式可归入顺口溜、打油诗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摘要

胡适不但是一个文化巨匠,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中西文化思想被人们吸收学,传承着。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本文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他的中西文化观。

关键词:胡适;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

一、胡适对中西文化的研究比较与价值评判

(一)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胡适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统一体,并且始终未能摆脱这种在文化冲突中的彷徨。胡适对民族传统文化并非只有批评没有肯定、只有贬斥没有褒扬、只有虚无没有信心。从胡适的许多著述中可以找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誉和眷恋,找到他整理国故的决心和成绩。因此,尽管胡适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采取了彻底否定、大胆批判的态度,但始终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整理国故是他“再造文明”的途径之一。

胡适是不是彻底的反传统?胡适始终战斗在新文化运动最前线,他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主要集中在对孔家店、理学“以理杀人”、孝道、贞操观念等具体问题上,并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整个体系。尽管胡适时常语出惊人,但这并非他的一贯学术主张,而是他为推行其文化主张而“走极端”的方法策略,他所做的决非盲目地、彻底地反传统,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坚持一种“评判的态度”,进而重新评价一切价值。正如胡适自己表述的那样,他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与整理国故。胡适认为,只有用评判的态度,不盲从、反对调和折衷,然后用科学方法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输入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再度辉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的命题。“居今日而言文学 改良,当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一言以蔽之,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 学”⑤。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他总述道:“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一时 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 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⑥“古人已造古人 之文学,今人当造今日之文学。”⑦而关于今人之文学,胡适认为应是白话文 学。“性愚纵观古今文学变迁之趋势,以为白话之文学,故今日之文学,当以 白话文学为正宗。”⑧在对文学进化观念的理论和中国文学史进行了实证和历 时性的考察后,他得出结论:“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 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这样,胡适便将白话文学放 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来观照和考察,意在说明新文学作为整个中国文 学进化中的一个环节和成果,是文学自然进化的产物,它取代旧文学是文学发 展进化的必然结果。 实验主义哲学中的实验室态度,乃是“实证思维”的思想,这种思想具有 两大特性:“一是须有一种疑惑困难的情境做起点,二是须有思寻搜索的作用, 要寻出新事物或新知识来解决这种疑惑困难”⑨。胡适将实证思维分为五个步 骤,“即疑难的境地;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 法;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 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⑩。概括而言, 从具体的事实境地入手,将一切学说理想与一切知识,都看成待证明的假设, 用实验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试金石,也就是后来被胡适所津津乐道的:大胆的 假设,小心的求证。《尝试集》正是胡适为了实证其白话文学的发展观,而在 新诗创作领域,“假设”和“求证”的结果。 罗伯特?休斯在《文学结构主义》中指出:“思想的最显著特点是在过去似 乎仅存在着未加区别现象的地方看到了秩序和结构,其目的是试图建立一种关 于文学系统自身模式。” 11 依此思维方式去观照胡适的《尝试集》,我们便会 发现它不仅是我们的第一部新诗集,是新文学的第一个“宁馨儿”,更是现代 实验主义哲学中实验室态度观念在文学创作领域的运用和显现。如何将实验室 的思想运用到白话诗的创作中,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表述的非常明白:“实 验主义教训我们,一切学说理论只是一种假设,必须要证实了(Verified)然 后可算是真理,证实的步骤,只是先把一个假设的理论种种可能的结果都推想 出来,然后想法子来实验这些结果是否适用,或能否解决原来的问题。我的白 话文学论不过是一假设,这个假设的一部分(小说词曲)已有历史的证实了, 其余的一部分(诗)还等待证实试验的结果,我的白话诗实地试验,不过是我 的实验主来自百度文库的一种应用,所以我的白话诗还没有写得几首,我的诗集已有了名 字了,就叫做《尝试集》” 12。在 1915 年 4 月 9 日寄给陈独秀的信中写道: “私意欲借此实地试验,以观白话之是否可为韵文之利器。盖白话之可为小说 之利器,已经施耐庵,曹雪芹诸人实地证明,不容更辨,今惟有韵文一类,尚 待吾人之实地试验耳。自立此誓以来,才六七月,课余所作,居然成集。因取 放翁诗„尝试 成功自古无‟之语,名之曰《尝诗集》。尝试者,即吾所谓实地试验 也。” 13 在这种实验室思想哲学观念的催生下,1918 年 3 月,《尝试集》终
于 分娩诞生,48 篇诗作亦都可看作是现代哲学观念的产物,是现代文学观念和现 代话语方式和现代思维方式的结果。《尝诗集》的意义在于从文学创作实践的 角度,实证了白话文学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如果说文学的进化观念论,为白话 文学提供了理论依据的话,《尝试集》的成功则为白话文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创 作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胡适所倡导的白话文学运动,也就迥然相异于中国 历史上以往的数次白话运动,因为它是在西方先进哲学的影响下生发的,具有 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和价值。以往,我们总是分别在文学界、史学界、哲学界内 单独进行胡适研究,并没有将研究对象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特别是中国现代 文学发生期的欧化语境之中,更没有从实验主义与其白话文学发展观之间的联 系,从哲学与文学相结合边缘领域去观照研究对象,从而影响了胡适研究的深 度和广度。 我们也应看到,实验主义哲学在给胡适带来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 弊端和不足。例如,当他用历史的文学观念去考察中国文学史时,便得出了白 话文学古已有之的结论,为了给白话文学找到历史依据,他写了一部近三十万 言的《白话文学史》,将汉朝的散文、汉末魏晋的诗文、唐诗、佛经的翻译文 学统统都视为白话文学作品,这样便有意无意地抹煞了新旧文学的界限,颠倒 了现代白话语言的“源” “流”关系。同时,胡适根据“有用即真理”的实用 主义观,任意用为我所用的态度阐释历史,例如,为了提倡白话文学,他便宣 称,自古以来,凡有价值的文学都是白话的,完全否定了文言文学的成就,也 在某种程度上为日后新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先天发育不良的后果。 但丁与白话文学的语言观 在中华民族的文学长河中 汉民族语言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型 文言与白话。 , , 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语的摘要,早在先秦时代就己经出现,到西汉,封建统治者 独尊儒术,记载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楷模,语言发展的趋势 也就向着尊古的向度衍化,言文从此开始分离,并呈现出愈来愈烈的走向和趋 势。但在二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白话文学始终是一股时隐时涨的暗 流。 在我国的语言史上,不少学者从表达内容的真实可靠,从抒写性情的畅达 随意着眼,都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的统一,如东汉的王充、明代的李卓吾、清 代的袁宏道及清末的裘廷梁、梁启超等人。但他们或是借口语、俗字等白话的 生命力,以廓清复古的恶习,其目的仍在于延续文言文的生命;或是借白话的 通俗性来开启民智,维新改良。并没有提出彻底的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白 话文学取代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主张。在对中国传统语言史和文学史进行了 浏察和思考后,胡适形成了自己的现代白话文学的语言观。他的语言观与上述 观点具有质的不同。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真有价值真有生命的文学作品 的原因,在于语言。他说:“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用已经死了 的语言文字做的 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 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字, , 。 只有些没有价值的死文学。” 14 而现代文学的出路何在呢?胡适说:“用死了 的文言决不能做出有生命有价值的文学来。这一千多年的文学,凡是有真正文 学价值的,没有一种不带有白话的性质,没有一种不靠这个白话性质的帮助。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内容提要】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特别 是欧化语境下的产物。他的白话文学观包括白话文学的发展观和白话文学的语 言观两部分。在发展观上,胡适受到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启迪;在语言观上, 他又借鉴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 T 的俗语观及意大利文学变革的成功经验, 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中。同时,本文从现代语言学的视 角,对胡适白话文学观的文学史价值和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作为奠基中国现代文学大厦的基石之一,不但是中国 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产物。“全球化”(globalization) 作为一个概念命题, 由 T?莱维于 1985 年率先提出,其原意指在经济的 域限内,由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人类 的 经济活动日益渗透,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的现象。今天,“全球化”早 已跨越了经济内涵的阀度,进入了政治、文化、文学的学术研究空间。纵观中 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化的进展可谓是漫长而艰辛。其中,五四 时期和新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前者为 20 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期,后 者 是 80 多年后的新时期文学的萌生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时期文学, 才 是中国文学全球化的正宗,而前者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全球化呈现出明 显的单色调现象。今天,当我们回眸 20 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全球化进程时 会 发现,对当时我国文学影响较大的是波兰、匈牙利、挪威、俄罗斯等东欧和北 欧的一些国家,而西欧、美国等世界一流的文学资源却被忽略和遮蔽了……这 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与我国晚清以降的社会文化现 实和作家的接受观念、接受心态有关,他们更容易与那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 学产生“共鸣”,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先天营养不良的 症状,也为日后全面接受苏联文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全球化的日益单调化埋 下了种子……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滥觞期的全球化格局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抛却 那些为学术研究带来“暗示”的预设性理论体系和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定势, 真正回到文学研究的历史现场和学术原点。若以这样一种思维视角去追踪中国 现代文学全球化的蹒跚步履,我们就有可能透过岁月的迷雾,发现它行走于历 史迷宫的真实身影。对 20 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而言,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全 球 化已呈现出多色彩的端倪,西方化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色素,因为在中国现 代文学呱呱賂地时,她就吮吸了西欧和美国文学乳汁的营养,并表现出了勃勃 生机,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就是代表之一。与鲁迅相反,就胡适而言,全球化更 多地表现为欧化,总而言之,他在建构白话文学观时,受到了美国实验主义哲 学方法论的影响,在语言观上,他又借鉴了但丁的俗语观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 利文学变革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文学的实践中。
实验主义哲学与白话文学的发展观 1917 年 1 月,胡适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吹响了 “五四”文学 革命的号角,其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文学改革的 进行程序》、《谈新诗》、《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历史的文学观念 论》等一系列有关文章,形成了他的白话文学观。其白话文学观包括“然以今 世进化眼光观之 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 , 可断言”①的白话文学的发展观和“死文言决不能产生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 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②的白话文学的语言观 两部分。其中,前者是在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完成的。 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现代西方哲学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 大类型,一类是以英美为主的实验主义哲学,一类是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 的生命哲学,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胡适和鲁迅。胡适的白话文学发展观,正是实 验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物。胡适于 1910 年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赴美,1915 年 7 月,开始对实验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 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研 究部,师从杜威,专攻哲学,从此,实验主义哲学成为胡适思想的基础,也成 为他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的座标。实验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 19 世纪自 然 科学发展的产物。其思想最初由皮尔士提出,詹姆士把它的思维方式、思想方 法应用到宗教范畴,并加以心理学、哲学的升华,舍勒又把它的范畴扩大到真 理论和实践论的“人本主义”领域。随着实验主义应用范畴的扩展,其影响也 日益增加,杜威则把实验主义哲学定位为“工具主义”或“实证主义”。实验 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实验室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所谓历史的态度即是历史 的进化论思想,胡适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将实验主义的历 史态度与中国文学的状况相结合,形成了文学进化观念论,并运用它来重新度 识中国的文学。胡适认为,自古以来,讲进化的人本不少,但总不曾明白主张 “物种”(Species)是变迁进化的结果。哲学家大概把一切物种认作是最初同 时发生的,发生以来,永远不变,古今如一,中国古代的荀子,古希腊的亚里 士多德等都是如此,只有到了达尔文方才敢大胆地宣言物的种类也不是一成不 变的,都有一个“由来”,都经过了许多变化,方才到今日的种类,到了今日, 仍旧可使种类变迁。种类的变化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真理不过是对付环境的一 种工具;环境变了,真理也随之改变……这种进化的观念,&从达尔文以来, 各种学问都受到他的影响。但是哲学是最守旧的东西,这六十年来,哲学家们 所用的进化观念仍是海智尔(Hegel)的进化观念、不是达尔文的《物种由来》 的进化论观念。到了实验主义一派的哲学家,方才把达尔文一派的进化观念拿 到哲学上来应用,拿来批评哲学上的问题,拿来讨论真理,进化观念在哲学上 应用的结果,便产生了一种“历史的态度”(Thegeneticmethod)。什么叫做 “历史的态度”,胡适解释道:“这就是要研究事物如何发生;怎样来的,怎 样变到现在的样子;这就是历史的态度。”③胡适的文学进化观念论,就是实 验主义哲学中历史的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实际运用。 结合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胡适认为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应包含四个层次 的内涵④。其白话文学的发展观,正是胡适运用实验主义的历史进化态度去透 视中国文学的结果。其价值在于,他否定了中国文学永恒不变的法则和权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