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

【篇一: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

。。。。。。。。。。。。。。。。。。。。。。。。。。。。。。。。。。。。。。。

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学生,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

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魏姓学生,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

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

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学生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

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

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也

很省字。请学生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

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胡适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

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15分钟过后,胡适让学生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

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

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存在即合理,新出现的事物总是在一些方面超过以前的东西。这个白,我觉得是撇去了文言文中的那些虚无的东西,剩下一些直白简

练的,上面就是很有趣的例子。。。。。。。。。。。。。。。。。。。。。。。

为什么会干不了?相比文言文的回答胡适先生的话缺少事情的原因,我想要是一个不明白胡适先生的人看到这段话一定会追加提问这样

不但增加回电数量且会给人一种狂妄浮躁无诚意的感觉,而才学

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则不同既详细说明自身干不了的原因是

才学疏浅又以恐字表达自身的谦虚不堪从命就更是增加了尊敬对方

的意味,故我认为文言文并不比白话文差且在文化传承上较之更为

重要。如果在平时的语言环境中塑造一种不卑不亢柔和的氛围创造

一种个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那么重新恢复文明之邦的美名将不再是梦!而文言文我认为将是实现这个美梦的不二之选!。。。。。。。。。。。。。。。

毛与胡适的恩怨

本文作者:赵映林

如果生活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只要向任何一个知识青年提问:你喜

欢读什么杂志?他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新青年》杂志。如果再

问他:你最敬佩的人物是谁?他同样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胡适

和陈独秀。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毛泽东就曾这样回答过提问。

凡读过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的读者,势

必会记得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访问时说过的这么一段话: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

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

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

的楷模。

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胡适生于1891年,毛泽东生于1893年)。还在毛泽东读中等师范学校时,胡适早已因鼓吹和积极投身新文化

运动,提倡白话文和文学改良而声誉鹊起,成为当时以至后世最有

影响的著名学者。当毛泽东来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谋到了一个月

薪八元的图书管理员的职位时,胡适那时是北大最年轻的新派教授。毛泽东曾不失时机抽空去旁听过胡适的课。这也是毛泽东一度称自

己也是胡适学生的由来。后来,毛泽东同萧三等人经杨怀中先生介

绍专程去拜访过胡适,同胡适讨论新思潮的各种问题,并以新民学

会在京会友的名义,请胡适作过报告,解答问题。从这,我们不难

看出青年毛泽东对胡适的尊重和仰慕。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革命

团体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成立不久,会员中一些有抱负的青年怀着

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响应蔡元培、吴玉章在北京发出的号召,

积极组织到法国勤工俭学。为此,毛泽东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七、八个月来,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宣传、组织和准备的工作上。可到了临行前,毛泽东却决定不去法国了。

当时,许多新民学会会员很不理解。对此,毛泽东作了解释:我觉

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

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

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一年多后,也就是在1920年3月

14日,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一封信中又说到这件事:我觉得求学实

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一些人只是一种谜。中

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

是糊涂;仍旧是莫明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

胡适和黎邵西(即黎锦熙)两位,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

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因此,我想暂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

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由此可见,毛泽东之所以最后决定不去法国

勤工俭学,主要原因是在于他要了解中国的国情,研究国内的问题。他认为这样对国家、对民族是更为有利的。后来的历史证明,毛泽

东的确是中国共产党内最了解国情、最了解农民的领袖。中国革命

道路的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的形成,不

能说与此没有渊源关系。

毛泽东不去法国的第二个原因呢?则是与胡适的态度有关。毛泽东

为是否出国一事,专门问过胡适,胡适赞成、支持他留在国内研究

问题。因为胡适是赞成多研究些问题的。毛泽东在信中提到胡适的《非留学篇》一文,说明毛泽东读过这篇文章,受到这篇文章影响。毛泽东不去法国留学的第三个原因,还与那一时期刚好发生的问题

与主义之争有关。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反北洋军阀政

府的《北京市民宣言》被捕。胡适在危难中接办了以谈政治为主的《每周评论》,胡适不想谈政治,但这时已无法全然回避政治,于

是他就决定谈点基本的问题--不要空谈主义,而要研究问题。

当时在报刊杂志上见到的主义,在文人学者嘴里的主义是琳琅满目:无政府主义、过激主义、民生主义、社会主义等等;而社会主义也

是五花八门:基尔特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王揖唐的社

会主义、皇室中心的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等等。建国后把胡

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解释成单纯反对马克思主义,不免

有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不惜曲解他人之意贬低他人之嫌。胡适的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针对一切主义的,而非专对马克思的社

会主义;胡适对主义的抨击,其矛头针对的是当时普遍存在于中国

知识分子中的一种思想方法。在胡适看来,那种高谈主义而不研究

具体问题是思想上懒的表现,因为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

义是极容易的事,这是一;其二,胡适认为一切主义、一切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