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刍论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摘要】通识教育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这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还缺乏对于通识教育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那么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通识教育还正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教育大学精神【正文】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一词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大高校给予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那么通识教育到底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国的通识教育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困境又将何去何从?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通识教育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译来,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
从表面含以上来看,通识教育应该是对立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即让学生了解除专业之外的知识。
比方说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可以针对其相对薄弱的人文社科领域,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
当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还不仅仅在于其所传授的内容上,从本质上来说,专业教育重在“教”而通识教育重在“育”。
我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影响,它可以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和精神气质。
教育从来就不是像生产流水线那样制造相同模式的人才,而通识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西方国家普遍给予大学通识教育广泛的关注,我国的大学又为什么要开设通识教育,要解答这些困惑,我们就应该从通识教育的意义开始谈起。
首先,着眼于国外的通识教育,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简要剖析:1.哈佛委员会的通识教育观1943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任命了一个由12位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委员会,潜心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
两年之后,该委员会基于对美国民主和美国教育全景的理解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极大的推动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一、通识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学知识和学做人。
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两部分,“即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专业知识主要通过专业教育获得,而相关知识则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获得”,“大学通过开设通识必修课、选修课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涵盖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以及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健全大学生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健全的人格、广阔的社交能力的阶段。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可以启迪人智慧的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德行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0世纪末,很多高校开始开设通识教育,在课程科目选择、师资配备等方面做了尝试,但是,通识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远远没达到有预期的想法。
笔者认为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学生从主观上认为通识课不重要由于通识课一般为选修课,而很多大学生又在头脑中自动将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了主次,“重必修,轻选修”。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们上选修的课的状态很随意,多半是将通识课当做一个可以“混”学分的地方,没有认真去对待通识课。
(二)教师从思想上对通识课不重视大学教师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科研和其本专业的教学上,教师很难拿出更多的心思在通识教育上。
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多半是迫于学校压力,往往有应付交差的心理,这样就会产生教师拿自己的专业课直接作为通识课开设的现象,这样势必会让很多非专业的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另外,通识教育课远比专业课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高,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用一种通俗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那么教师就得有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量的精力,怎么还会有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如何上好一门通识教育课呢?因此,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对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同时,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具备全面的知识,又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通识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以培养更多具备全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一、概述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广博知识、深厚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相对较短,但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理念层面,通识教育被赋予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多重使命。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逐步形成了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在内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
在评价体系方面,通识教育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等。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通识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自其诞生之初便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拥有广泛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整体性、跨学科性和基础性,旨在通过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单一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通识教育通过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立论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Pack2ard) ,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 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 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
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个体素质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综合的学习思维方式。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还会接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综合的学习思维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他们需要学会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判断。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分辨真伪,还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通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法。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个体素质的教育模式。
通过通识教育,学
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同时,通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通识教育应该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
教 育 的 真谛 究 竟 是 什 么 ?有 学 者 说 是 “ 现 人 的 发
价 值 ,・ 挥 人 的潜 能 ,发 展 人 的个 性 ” 发 。这 确 实 把 握 了
本 质 ,说 得 比较 全 面 。如 果 说 人 文 教 育 侧 重 于 发 现 人 的 价 值 ,那 么 通 识 教 育 则 侧 重 于 发 挥 人 的 潜 能 。人 的
教 学 管理 和通 识课 的考 试 制度 ,把 通 识课 与 专 业课 放 在 同等 的位 置 ,鼓 励 和培 养通 识课 的教 师 。
【 键词 1通 识教 育 教 学 制度 关
一
、
通 识 教 育 的 定 义
专 精 于 自己 的科 系 。 “ 文雅 教 育 ” 开 始 在走 下 坡 路 了 。
业基 础 ,扩 展 职 业机 会 。通 识 教 育在 今 天 ,一 方 面 ,在 理 念 上 ,它 的 重要 性被 不 断地 肯 定 ;但 另一 方 面 ,在 实践 申 ,它 的 重要 性 叉 不 断地 被 淡 化 ,甚 至 被 忽 视 。 通 识 教 育 制度 困境 的 出路 :加 强通 识 课 的
模 式 。其 目标 是 培 养 完 整 的人 ,即 具 备 远 大 眼 光 、通
融 识 见 、博 雅 精 神 和优 美 情 感 的 人 ,而 不 仅 仅 是 某 一
狭 窄 专 业 领 域 的专 精 型人 才 。在 通 识 教 育 模 式 下 ,学 生 需 要 综 合 、全 面 地 了解 人 类 知 识 的 总 体 状 况 。 在拥
二 、 通 识 教 育 的 历 史 演 变
早 期 大学 教 育 的 主 要 内容 大 都 是 涉 及 精 神 和 思想 方 面 的 。在 西 方 ,古 代 希腊 柏 拉 图所 创 设 的学 同 ( — A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发布时间:2010-07-29 来源:中国信息大学学报作者:李江萍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
有的同学感到奇怪,我毕业后想当会计、程序设计师,为什么必须学习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课程呢?为什么要在专业之外学习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呢?我就想当个美术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习全球通史、音乐史呢?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学习上的需要来选择课程,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
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
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
对于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Derek Bok曾说:“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
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
大学生应该有清楚且具风格的表达能力,应该对数据资料有基本的处理及解释能力,至少对一种外国语语言达到起码的程度,并具有清晰的思考及批判能力。
” 1973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enry Rosovsky负责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
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导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在于训练优秀的律师、医生,或工程师,而在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成为一个律师或医生之前,这个学生必须先是一个人,一个受过教育、有能力而且明理的人。
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
3 0世 纪美 国的一些 著 名大学 是 明确 推 行 现代 “ 识 教 育 ” G n rl d — .2 通 ( e ea e u ct n 的重 镇 。哥伦 比亚 大学 较早 推出两 门颇 有 人文 特色 的 共 同必修 课 ( o — ao ) i C m
通 识教 育 , 当今 国 际高 等教 育 中 的一 大 潮 流 。由 于种 种 历史 的原 因 , 是 国
内通 识教 育 的复兴 和推 动 比较 晚 , 主要 是 近 十 年 来 的事 。在 大 学 本科 阶段 , 特
别是 在综 合性 的研究 型 大学 里 , 侧 重 于 培养 宽 基 础 意义 上 的各 类人 才 , 是 还是 侧重 于 培养专 业性 教育 基础上 的专 门人 才 ? 国 内长 期存 在 着疑 问和争议 , 过 走
维普资讯
1 0
北京 大 学 教 育 评 论
20 0 6年
文 主义 教育 的 同时 , 张施 行 “ 雅 教 育 ” 英 译 Lb rleu ai , 主 博 ( iea d c t n 中文 或 译 为 o “自由教 育 ” “ 识教 育 ” , 设 想 了包 括 人 文 学 科 和 自然 知 识 等 多方 面 的 教 、通 )他 学 内容 , 使受 教育 者兼 获 德 性 与 智 慧 , 以唤起 和 发展 人 的 多种 才 能 。他 把 这 种
践 与 研 究 中的 认 识 , 与 某 些 不 同 的理 解 商榷 。 兼 关键词 通 识 教 育 ; 宽基 础 ;沟 通 文 理 拓
中 图分 类 号 :G 4 文 献 标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17 — 6 (0 6 0 091 60 A 6 19 8 2 0 )3 0 —0 4
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
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传统的大学教育课程教法,主要根据指定的专业教科书,将学界取得高度共识的"套装知识"、以"软件包"形式传授给学生。
有些学校的课堂教育往往沦为某种概念游戏。
教师机械地讲、学生盲目地背、最后共同应付地考,皆大欢喜。
这种记忆性大于思考性的大学教育误区,尤其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
把灌输人文知识等同于人文精神定位为教学目标。
而通识教育课程那么致力于开发出不同个体的潜在精神气质,培养完整的人:有能力的工作者、懂得生活、了解社会的知识分子;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为目标。
这种追求全人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安排,是追求学生的知识构造趋于合理。
因此其课程涵盖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根底性的、普适性教学内容。
无硬性的专业划分,给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通过鼓励学生从自己实际出发,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以开展个性,自主学习。
在这一思路下,当前在我国各大学均开设了通识课程。
随便搜索一下,就可看到很多大学都有一份很热闹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表,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例如:广州大学开设的《生死课》、厦门大学的《爬树课》、中山大学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国杀攻略教程》、广东金融学院的《爱情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以及一些大学的魔法课、僵尸课……。
各类新奇的"潮"课,以秒杀的速度,爆满的热度,在象牙塔里风行开来。
这些寓教于乐的课程颠覆了传统的大学授课模式和教学理念,颇受学子们追捧。
但是,开设新潮课程并不直接等同于通识教育。
也并非所有的"潮"课都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些课程的定位,形式重于内容,娱乐性太强,科学性缺乏。
与通识教育追求的教学目标貌合神离。
如果不能保证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不强调其教育价值,新奇之名就会沦为噱头之实,就是哗众取宠的伪科学。
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区别
通识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专业课程则更注重专业 知识的学习,为特定职业领域做好准备。
联系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背景,有利于 他们在未来专业领域中的发展。同时,专业课程也需要通识教育的支撑,以实 现全面的知识构建。
通识教育的多元文化与全球视野
国外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案例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以“红墙学院”为代 表,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校设置多种类型的课程,包括人文艺术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鼓励学生跨学科 选课和学习。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以“知识集成、创 新实践、社会服务”为特点,通过设置综合 课程、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方式,加强学生 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与企业 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
多元文化
通识教育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 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全球视野
通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 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议题, 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
通识教育中的道德与价值观培养
道德培养
通识教育注重道德和伦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价值观塑造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为基本原则,通过构建综合课程体 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学校还成立“清华学堂”等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加 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培养机会。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为特点,通过设置综合课程、核心 课程和交叉课程等多种类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注重国际合作 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资源。
研究当下大学的通识教育
研究当下大学的通识教育一、通识教育的起源及概念内涵19世纪初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college)教授帕卡德(A.S.Packard)首次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
当时帕卡德教授是在“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否需要一些共同的部分(commonelements)”这一争论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大学的课程应该有共同部分,并且撰文为他的观点进行了辩论,他曾在文章中提到:“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这便是通识教育的最初内涵界定。
但在当时并未唤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到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及价值。
有关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因而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述的思想观点颇具多样性,至今尚未达成一个公认的统一规范的界定。
汪永铨和李曼丽两位教授通过对有关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研究表述的侧重点不同,将不同的表述归纳为从三个核心概念来认识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
首先,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界定其内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中非专业性的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也可以指大学的办学理念。
其次,从通识教育目的角度来定义其内涵。
通识教育是培养健全个人和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的非职业性教育。
第三,从通识教育内容角度来界定其内涵。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包含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个组成部分,各自都有其相应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识教育为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基础。
然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许多了问题,未能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的真正宗旨。
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的报告
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的报告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的报告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的报告目前,应中山大学甘阳教授邀请,我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七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做了一个主题报告。
结合最近对国内部分一流大学校长以及学院院长的访谈和自身经历,我谈一些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通识教育的定位1.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开展通识教育就访问的情况来看,国内一流大学普遍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
例如,清华大学原来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的专业人才培养”。
现在《清华大学章程》里提得更加宽泛:“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又如,复旦大学在提出“坚持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后,全校开展通识教育,连专业课程都按照通识理念去设计。
再如,南京大学在实行“三三制”改革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重大调整。
过去,南京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各个专业的专门人才,后来把这个目标改为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
通过实施大类培养,让学生的眼光更宽,将来能够参与世界性的竞争,通识教育的课程就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设计的。
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由其大学的定位决定的。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就认为,通识教育可能不一定适合所有大学,而可能更加适合某些一流大学。
因为大多数高校主要是培养学生毕业后的生存发展能力的,而一流高校承担的是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领袖型人才的任务,对于这样的人才,首先要使他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不要用统一的专业教育的思想来衡量。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在学院开设通识课,他认为,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的补充,还是“三位一体”的,包括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
我理解的通识教育指的是现在国内这些综合型大学的做法。
对国内这些一流大学而言,人才培养定位的眼光要更加长远。
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断追求与探索,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许多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拥有广泛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生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大学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一。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概念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逐渐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实践。
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在大多数中国高校中被并入了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之中。
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多种形式,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科、通识技能等。
这些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多元化学习领域的机会,促进了跨学科思维和学科互相交叉的学习方式。
在实践中,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高校拓展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情操、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有效手段。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1、缺乏通识课程标准化。
目前,各大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化。
由于缺乏标准和指南,每个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都各有千秋,无法形成一套规范化的课程体系。
这导致了学生的通识学习难以协调和同步,以及学校之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因此,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开发统一的通识教育标准和课程体系。
2、缺乏合适的师资队伍。
许多高校的教授和课程总体保持较为传统的学科体系,并且缺乏在跨学科领域开展教育的师资力量。
这使得许多教师在提供多样化课程和跨学科教育方面缺乏经验和能力。
因此,需要建立起一支具备多学科背景、推动跨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师资队伍。
3、学生不够重视通识教育。
一些学生在学术成就和职业发展方面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兴趣和重视程度。
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度和认知度,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学校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凸显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性。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高等通识教育,即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对于我国来说,高等通识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关注和思考。
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意义上,高等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通识教育旨在使学生具备全球化眼光、跨学科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的更新。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当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学校普遍存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内容陈旧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追求知识的广博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并不明确。
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一些学校在通识教育中强调对学科知识的分科培养,与通识教育的初衷相悖。
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高等通识教育应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改进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要与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
课程内容应时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具备前瞻性和创新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是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校应加大对通识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加强评估和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通识教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和调整。
高等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在发展中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改进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规范评估监督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改进,才能使通识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海 海事 大 学文理 学 院 张 敏
[ 要] 摘 通识教 育是 大学教 育的理 想 , 也是一种具 有实践意义 的课程 体 系。但是迄今 为止 , 国高校 对于通识教 育的 内涵等 尚存在 我 误 区。本文初步探讨 了现 代大学通识教 育的 内涵 , 并浅析 了我 国大学现行通识教 育课的现状 , 对大学设置通识教 育课程提 出简单设 想。 [ 关键词 ] 大学 通识 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 教育 的意义 和重 要性越 来越被 教育界所认 识 , 究也越来 越 研 深入 , 同时教育 课程 的建立在 现代高校 中也越来 越被重视 。但是 由于 我 国高校 通识教育 的发展 尚处在起步 阶段 , 于诸如通识教育 的内涵 , 对 通识教 育课程体系等基础 问题的理解还处 在表面层次 。大学 通识 教育 的实施 还存在着问题 。本文拟就通识教 育的内涵和通识教育 课程在我 国高校 的实施 现状做初步 的探讨 。 大学通识教育的 内涵 通 识教 育 的概念 在学 术界 至今还 没有 一个规 范性 、 公认 的表 述 。 尽 管学术界 对 于通 识教育 的内涵表述 不同 , 是基本上 都可 以从 狭义 但 与广义 两方 面进行 概括 。狭 义理解 是指 与专业 教育 一起构 成高 等教 育, 而不直接为教 育客体 的未来 职业 活动做准备 的那部 分教育 内容 , 实 质上狭义 的“ 通识 教育” 的是非 专业教育 。广义上 的理解是指既包括 指 专 业教育 , 同时也 包括非专业教 育 , 旨在为学生提供全 面的教育 。广义 上的“ 通识教育 ” 更多 的是把 “ 识教育” 通 看做一种教育 理念 。鉴于学术 界对于通识 教育这一概念还 未形成一个规范 阐述 。有学者通过分析 已 有的对通识 教育的界定 的若 干主要表述 , 用理想类 型的方法从性 质 、 目 的和 内容三个 角度对通识教 育的内涵做 了初步 建构 。认为就其性质 而 言, 通识教 育是高等教育 的组 成部分 , 是所有大 学生都应该接受 的非 专 业性 教育 ; 就其 目的而言 , 通识 教育 旨在培养积极 参与社会 生活 、 社 有 会责 任感 、 全面发展 的人和 国家公 民; 就其 内容 而言 , 通识 教育是 一种 广泛 的 、 非专业 的 、 非功利性 的基本知识 、 能和态度的教育 。 技 而 要全面 的领悟通 识教育 的内涵 , 当把它 看做是通 识教育 理念 应 与通 识教育 实践 的统一体 , 它既是在 现代高等 教育 中发挥 重要作 用的 种 教 育理念 , 同时也是 现代 高校课 程体 系 中某 种形式 的教 育实践 。 当然 , 首先 应当把通 识教育 看做一种教 育理念 , 通过制定 的相关 制度 , 构 建与之相 适应 的课程体 系来贯彻 这一理念 , 把通识 教育课程 当做培 养学 生的一种方法 和媒介 , 样才形成了通识教育实践 。 这 因此 , 我们认 为现代大学 通识教育 是通识 教育理念 与通识教 育实 践 的统一体 , 是所 有大学生都必须接 受的 , 一种广泛 的 、 专业性的 、 非 非 功利性 的基本 知识 、 技能和态度 的教育 , 他的 目的在 于培养有社会责任
一
值观 。在教授专 业知识 的同时 , 教会学生 如何做人 , 追求 真理 , 陶冶品 格, 提高 自身人 文素 养 , 得学生 的人 文精神 与专业 素养 同 时得到提 使 升 。在促进学 生全面发 展这一层 面上 , 识教育 的 目的与 大学教育 的 通 目标 内在 的统 一起 来了。 三、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
( ) 文 精 神 的 缺 失 一 人
、
当今 , 国大学 普遍都是 从开设通识 教育课程人 手, 我 来贯彻通识 教 育 理念 。但 是通识 教育课程 的开设却 只是简单 的从加强 人文课程 , 设 置最基 本人文课程 , 例如作 为大学辅修 的文 学赏析 , 音乐鉴 赏等课程人 手。这些通 识教育课 程实质 上还继续 充当着弥 补 自然科 学的地位 , 忽 视了真正地 人文精 神的培养 和建设 , 而且借 由简单 的人 文课程来 弘扬 人文精神是远远不够 的。 另外 , 国大学虽 然强调 了人文社科课 程在整个教育体 系 , 我 特别是 在培养学生人文精 神中的作用 。但是这 种按照一定 比例配 置人文课程 和 自然 科学课 程 的模 式从指 教育 的对立 局面 , 忽视 了两种 不 同性 质 的课 程之 间 的本质联 系 。
通识教育 并不否 定专业教育 及其合 理性 , 是强调 两种精神在 大学教 而 育 中的理解 、 沟通与融合 , 文精神渗透到 自 将人 然科学课程 之中。
( ) 二 缺乏专 门机构 实施通识教育 我 国大学的通 识教育课 程 的教 学计划 制定 、 程具体实施 包括 管 课 理和计 酬等都是 由学校 的教务处全 权负责 的。在我 国高校 , 教务处 的 职责 就在于全 面负责学 校的教学计 划制定 与实施 。因而 , 由学校 教务 处来 负责 全校性 的通 识教 育课程 是理 所应 当的 。但在 国外 的一些 高 校 , 了进一 步提 高通识教 育课 程的质 量 , 强通 识教 育课程 的实 效 为 增 性 , 面贯彻落实通识教育 的理念 , 全 大都建立专 门的通识教育委 员会或 通识 教育 中心 、 通识教育办公 室等机构, 全面负责通识教 育 。但 是在我 国类 似于通识教育 委员 会的职能部 门尚较少 见 , 即使个别 院校 设立 了, 其功 能也 没有充分发挥 。 (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三) 1 通识课程设置的 目的 、 目前 , 我国大学设 置通识课 程的 目的仅仅是 在较为 浅显 的层 面上 拓 宽学生知识领域 , 不同专业 的学生能 够涉猎其他专业领域 的知识 , 让 以此来满足学生 的好奇心。因而课程设置 大多是将各专业 的基础课程 简单相加 , 拼八凑 。 七 2 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 教师大多不是 专门的通识教育专业授 课教师 , 以在专 业素养 、 所 知 识结构 等方面往 往存在着 缺陷 。教 师大多是各 专业 的教师 , 识课程 通 的教授 也只是教 师将 自身的专业 知识加 以稀释 , 行一个泛 而浅 的教 进 授。 3 学生学 习 目的的功利趋向 、 般 大学对 通识教育课 程都有 着明确 的学分要求 , 因此学 生对 于 通识课程 的选择更多 的是从 现实因素 出发 , 了获得相应学分 , 为 在课 程 选择上趋易避难 的现象 也就不可避免 了。 四 、 于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的 设 想 关 ( ) 一通识 教育理念 , 一 统 明确通识课程 的使命 1补 缺 、 、 纠偏, 摆脱 狭隘与浅薄 当代 大学的第一使命 , 就是扩大学生 的知识 面 , 改变应试教育体 制 下学 生知识 掌握 的缺 失和偏狭 。加强文 理学科 之间的渗透 , 专业之 间 的渗透 , 到科技教 育与人文教 育相结 合 。使学 生摆脱狭 隘的视 野与 做 浅 薄的思想 。 2整合 、 、 贯通, 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慧 的领悟 通识 教育 不是 让 学生 什 么都懂 一 点 , 不是 单 纯的 懂得 越 多越 也 好 。而是 培养学生 融会贯通 的能力 。培养学 生的学科 整合能力 , 自行 探索 不同学科之间的 内在联系 , 让学生形 成知识的整体观 。 3 超越功利 , 、 弘扬新 的人文精 神 大学通识教育 的根本使命在于造 就全面发展 的、 于探 索 、 敏 善于批 判、 勇于创新 、 于奉献的新人 。过分 功利的 、 乐 实用 的 、 职业 化的大学教 育、 只能被 动地适 应社会 。大学通识课 程应该 坚持其相 对独立 的价值 系统, 反对过分功利主义 的价值 观。 ( ) 二 加强 隐性课程 教育 隐性 课程是 与显性 课程相 对应 的一个概 念, 隐性课程 不是 安排 在 具体 的教 学计划 之中 的, 是它对促 进学生 全面发展起 着“ 移默化 ” 但 潜 的作用 。通常 隐性课程主要指 的是 校园文化 。加强校 园隐性课程 的建 设 主 要 可 以从 以下 三个 方 面 人 手 : () 1学校校 园文化。包括学校 的物 质文化建设 、 为文化建设 和制 行 度文化 或者规 范文化 建设 。继承弘扬 本校优 良 ( 下转第 15页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