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
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经验及启示【摘要】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在美国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分析了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经验及启示。
首先介绍了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重要性和美国高校教学的特点。
然后从学科交叉课程设置、跨学科研究项目推动、知识融合的实践案例、多元化的教学团队构建以及跨学科实习经验分享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
最后总结了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推广必要性,教育模式革新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的高校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和发展。
【关键词】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美国高校教学、跨学科研究、教育模式革新、教学团队构建、实践案例、实习经验分享、教育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重要性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多方面。
学科交叉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领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知识融合能够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更为完整和深刻的理解。
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变化。
推动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在高校教育中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美国高校教学的特点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美国高校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小组讨论、实践教学、个性化学习等。
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扮演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批判性思考。
2. 注重实践与应用:美国高校教学强调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许多课程都会设置实习或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3. 鼓励学科交叉:美国高校鼓励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学习和研究,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领域的视野。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大学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并对我们的课程观念做整体性变革,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妨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结合我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通识教育更能卓有成效的开展。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归纳,并给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总是首当其冲,通识教育课程也随之不断经历变革。
国外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通识教育历史的研究,鲍温(Stephen H.Bowen)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对普通(general)、核心( core)、大学(university)与自由(liberal)这四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1996年美国学者联盟(Natinoal Asosciation of Scholars)选取了50所有影响的学院和大学对1914、1939、1964、1993年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个报告影响较深远,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艾诺默斯(Annomyuos)专门对这个报告进行过简介。
艾诺默斯还介绍了美国学院和大学协会对美国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夫(Frederick RudolPh)对1636年以来的美国本科课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
第二,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斯特斯(Peter Stema)认为在大学里通识教育仍旧是一个活跃的主题,要有效的开展必须更好地设计计划、选定范围和控制规模,同时有学校领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
融合案例中西教育现状(2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西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中国教育则强调知识的传承和道德的培养。
本文将从案例入手,分析中西教育现状,探讨二者融合的可能性。
一、中西教育现状1. 西方教育现状西方教育以培养独立、创新、开放的个体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西方教育强调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方法上,西方教育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案例: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识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2. 中国教育现状中国教育以传承知识、培养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
在课程设置上,中国教育强调基础学科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教育以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案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教师通过讲解、提问、作业等形式传授知识,学生则通过记忆、练习来掌握知识。
二、中西教育融合的案例1. 案例一:中美合作办学中美合作办学是中西教育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清华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联合研究生院为例,该学院将中美两国的教育资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案例二: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英课程融合在英国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学校开设中英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种课程融合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国际竞争力。
三、中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1.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西教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碎, 本科生课程改革的动力和 目的在于提高其连
贯性 。[34 2- 13 3
美 国哈特研 究 协会 ( at eerhA sc ts H rR sac soie) a 在 20 08年 1 1月 ~20 0 9年 2月 对 9 6个 美 国大 0
标。 这些 目 标可操作性强 , 都指 向哈佛大学的通识
摘
要: 通识教 育课 程是 美 国高校 本科 教 育 中不 可缺 少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 美 国高校 实施 通识教 育的
类型 虽然 多种 多样 , 其 课程 目标 明确 , 程设 置 主要 以人 文社 会科 学为重 心 、 重全球 视 野与课 程 国 际 但 课 注 化 。美 国高校 的通识教 育课程 始终 处在 变革 中, 目前 主要存在 课 程 的个性 与共性 孰轻 孰 重、 课程 连贯 性缺 失 以及 与 专业课程 之 间有难 以调和 的 张力等 问题 。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 程 ; 程 目标 ; 际化 ; 贯性 课 课 国 连 中 图分 类号 : 6 G4 文 献标 志码 : A
39
求更加规范化 、 标准化 , 学生选课 的 自由减少 ; 教
育 的项 目评 价 和学 生 学 习评价 也 越来 越 普 遍 ; 但 通识教 育课 程 的主要症 结是 连费 } 生缺乏 和过 于零
活性 , 但其 目 标必须是 明确 的。
哈佛大学通识
教 育 的五次重 大改革 都充 分展 示 了 明确 的通识 教 育课 程 目标 。 20 如 07年 5月哈 佛大 学新 颁 布 的通 识 教育 改革 方案 中 , 出 了 4个 课 程 目标 , 提 在其 8 类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领 域 中都 明确 规 定 了 各 自的 目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作者:曹丽霞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对其的研究和讨论日趋热烈。
至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将其译成通识教育,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普及与改革,中美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导向上值得我们比较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美比较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CAO Lixia(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0)Abstract The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focu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 since Professor A.S.Parkard from Bowdoin College related genenal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In 1980s, Taiwanese scholars translate "general education" into "TongShiJiaoYu" and then general education comes to be popularized, and the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are valuable.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America and China; comparison1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1.1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淡化基础,加强基础”推动教育界提出“拓宽专业、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初见雏形。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1980年代《国家处于危机中》报告发表后,美国上下为之震动,并重新审查了从幼儿园直到博士一级的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在这个全国性的努力中,卡内基基金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该基金会1987年发表的《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1998年发表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两份报告为主要文献,并结合美国著名大学的改革动向,分析近10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
一、超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因为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知识爆炸,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的人。
今天,一个人只能希望成为精通有限领域学问的人。
这就向当代的高等教育哲学提出了怎样安排大学本科课程的问题。
”可以说,近百年来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观的演变,主要表现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
通识教育在理论上像是占了上风,但在实践上显然是“专长赢得了这场争论,尽管许多人推崇的是通才”。
据统计,近15年来,美国各地的文理学院较大幅度地减少了通识教育课程,处于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作抉择的尴尬境地。
虽然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成份并没有减少,但也超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避免争论“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比如是需要更多的科学课程、更多的数学课程、更多的外语课程。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这种争论更多的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没有科学意义上的正确或错误之分,继续争论的意义不大。
通识教育在心理学中可表征为“形式训练说”,“它认为,智力一旦得到锻炼,就可以迁移到任何学习领域中去”。
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迁移的程度大大低于最初的设想,基本否定“形式训练说”,认为“无知必无能”,要获得一项能力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信息。
尽管不少科学家仍认为“迁移的学说并没有像所说的那样遭到否定”。
其次,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材料,它具有专门化的性质。
“在迅速发展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率领下,学术界的专业发展日新月异。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 供稿)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趋势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所占比重一般为34%-35%。
(一)课程类别1、共同核心:通识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科际整合的方法,或有连续性的编排组织,并将课程分为若干类(通常以五至七类最普遍),学生必须在每一类当中必修或选修若干科目或学分。
典型:圣约翰学院,规定每一类当中均为必修;哈佛大学,规定每一类当中由学生自行决定选修科目。
核心课程比较适用于知识背景同质性较高的学生,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
2、分类必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也有人译为“分布必修”):分类必修是学校并未特别针对通识教育而另行编排设计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某几类(如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当中,自行到各学院各科系修满规定的科目数或学分数,学校仅规定各类应修多少学分,而未特别规划或列举出科目名称和内容。
分类必修在各校的实施中又分为四种情形:(1)完全指定的分类必修(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学生按照指定的科目和分类修习,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如密歇根大学的Residential College要求学生必须修毕一门“大一研习”(Freshman Seminar)、一门“艺术实作”(Art Practicum)、一门外国语文、三门人文学科、三门社会学科、三门自然学科。
分类必修的学校中,大约60%属于此类情形(Catalog Study, 1976)。
(2)少量指定的分类必修(Minimally 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指定必须研习的类别和科目较少,例如班宁顿大学(Bennington College),指定某一门科目,可以在该校的8个学院中任选4个学院的任一门课抵充。
大约有24%的大学院校采取此种方式(Catalog Study, 1976)。
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经验及启示在当今世界,学科的交叉、知识的融合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重要趋势。
美国高校作为世界上最好的高水平学府之一,具有很多实践经验。
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的案例探究,总结经验和启示。
经验1. 设立交叉学科课程在美国高校,许多学校设有一些交叉学科课程,比如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课程,金融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课程等等。
这些交叉学科课程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出发,探讨共同问题,实现了知识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学习交叉学科课程的学生也更能够具有全面和多维度的思考能力和视角,这些能力和视角找到更广泛的应用。
2. 合作教学美国高校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也非常普遍。
例如,某些科目,比如数学或物理学是多数专业都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由多个教师合作教学,促进互学互通,知识融合。
另外,跨学科的教学也需要教师之间的配合。
教师之间的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知识的融合和交流。
3. 开设综合性课程美国高校一些学科专业几乎包罗所有,因此,这些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多种课程。
这样,学院就开设了综合性课程,比如管理学、信息科学等,来满足各类学生的跨学科需求。
这些课程涉及多个领域,如工程、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这种课程有望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启示1. 强调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是当前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大学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学科来提供全面的、复杂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各种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要重视跨学科教育,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教师之间的合作是跨学科教育的重要基础。
各领域的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协作,促进知识交流和融合,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慢慢提高。
因此,大学教师之间应该在教学方面协作,建立合作研究项目,共同制定跨学科的教学计划,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交流。
对于大学而言,开设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在未来的多种环境中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学科间的融合。
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
识; 同时还引入跨学 科通识 课程 , 帮助他 们选择 合适 的 主修 专业 , 认清职业取 向。总之 , 将通识教育 的学 习技 能 、 识领 知 域及结合学 习者 中心 的现代 技术教 育延 伸 到主修 专业 的学 习中 , 是这几所大学将通识教 育与专业 教育整合的 目标 J 。
以及对不直接对 应于 职业 的一些 实 际能 力的培 养 。美 国早 期 的通 识教 育 主要 是 从 欧洲 移植 而 来 ,8 8年 的《 鲁报 12 耶 告》 T eY l R pr 以 “ ( h ae eo ) 对学 生 的官能进 行 经常 的生 动 的 t
训练 , 以规范和完善学 生的心智 、 发展他们 的潜能 ” 为通识教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5期 总第 19期 6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e o g a gR sac e n H g e d c t n i n j n ee rh s ih r u a o l i o E i
No. 0 5 2 08
一
、
质教育或普通教 育 , 即对全体学生 进行基础性 的语 言 、 化 、 文
历史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知识 的传授 、 个性 品质 的训 练 、 民意识 的 陶冶 , 公
通 识教 育与 专 业教育 的整 合 目标 趋 向多元 ,
突 出主体 性
在2 0世纪 8 0年代初 就致力 于通识教 育改 革 的美 国大 学院校协会的引领下 , 国各 大学 的通识教 育委员会非 常重 美 视通 识教育 的不 断改 革和创新 , 特别是在 2 1世纪 , 以不 同的
报告》 G nrl d ctni reS c t) ( eea E u a o A Fe oiy 以培 养“ 人” i n e 全 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摘要:通识教育课程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合理的结构设置、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校本”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多样化的模式等特点。
它对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明确课程目标、规范课程设置流程、提高选课自由度、完善多方支持系统、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课程风格。
关键词: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1.明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泰勒(Tyler)曾说过:“我们如果系统地研究某一课程时,首先必须要确定课程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是“以生为本”的。
2007年5月15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表决会,对哈佛大学19世纪70年代核心课程计划实施了一次彻底的修正,并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提出了哈佛通识教育的一套标准,即“五个必须”: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必须能批判性地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文;必须全面地看待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文化;必须能深入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必须在某一领域内深入研究到介于广泛知识能力和专业层级之间的功力。
这次改革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教学目标:一是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二是学会用抽象的概念和思路解决具体问题;三是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能力理解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四是使学生意识到今天所学的课程对以后其人生的重大意义;五是充分地运用互动或者讨论的方式教导学生;六是能用具体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实验,完成具体的任务。
2.合理的教育课程设置和结构。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以生为本”,兼顾学生的基础和特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比较科学,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为53%,专业课程比例不足50%;全面体现“和而不同”的原理,改变学生单一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双管齐下。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结构各具特色。
MIT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数理化、自然科学、外语能力等基础,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美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制度成因
种文 雅 教 育 。无 论 是 耶鲁 报 告 还 是 派 加 德 的
“ 通识 教育 ” 其 目的都 在 于维 护 古典 文 雅 学科 的 ,
主体地位 , 排斥实用性科 目。可见 , 时的“ 此 通识
制的作用下开始 了最初 的分化。 美国最早的选修课 出现于 1 世纪 2 年代的 9 O 个别学院, 而选修制度 的发展与完善却是在美国
第2 0卷第5 期 21 00年
济 南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UR A N V RST O I A S ca S in eE io ) N L OF U I E I Y F J N N( o i c c dt n l e i
V0 . 0 No 5 12 .
育的。
68
哈佛 大学 的校长 查尔斯 ・ 略特 ( h r s 艾 C al e W.Ei 不仅 为 自然 学科 和实 用性 学科 提 供 了广 泛 的 发展 l —
而且 为 现代 意 义 上 的 “ 业 教 育 ” 专 的形成 提 o) 89年 , t。16 年仅 3 5岁 的化 学 家 艾 略特 就 任 哈 空 间 , 佛大学 校 长 , 对 当 时 的 哈佛 大 学 不 能 像 以往 那 供 了必要 的平 台 。 他 样培养 美 国社会 所需要 的大量 领袖 人 物 感 到 十分 2 纪初 期 , 由选 修 制 度 在 发挥 其 优 势 的 0世 自 其弊 端 也 逐 渐 显 露 出来 。在 没 有 任 何 限制 不满 。他认 为 美 国需 要 受 过 专 门 训 练 的领 导 人 , 同时 , 学生 的 学 习缺乏 系统 性 , 趋 于 并 这些领 导人 要 能 够 管 理 复 杂 的 现 代 社 会 ; 国需 的 自由选修 制下 , 美 要 高等 学校 来 培 养 律 师 、 医生 、 程 师 、 质 学 家 狭窄化 , 工 地 并且 由于没有共同的必修科 目, 学生很难 和经济 学 家 , 他 们 来 控 制 和 领 导 新 的 社 会 环 形 成共 同 的文 化 。针 对 自 由选 修 制 度 的 这 些 弊 由 境。 … 为达到 此 目标 , 略 特 十 分 关 注 课 程 的 端 , 佛大学 开始 思考 自由选修 制 的改 革 问题 , 艾 哈 而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通 识 教 育课 程 实施 方 式 的探 讨 , 黄 明 东 、 惠敏 认 为 通识 教 育 的 实 如 冯 施 , 要 加 强通 识 课 程 师 资 队伍 和 相 关 规章 制 度 的 建设 , 需 除正 式 课程 就 性质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高 等教 育 的 组成 部 分 , 所 有 大 学 生都 通 是 外, 非正 式 课程 即校 园文 化 建设 也 是 非 常 重要 的一 条途 径 。 陶成 建议 应该 接 受 的 非专 业 性 教 育 : 目 的而 言 , 识 教 育 旨在 培 养 积极 参 与 就 通 大 学 可 以通过 设 立 分 类 必修 、 心 、 典 名 著 等课 程 和 开展 第 二 课 堂 核 经 社 会 生 活 的 、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 面 发 展 的 社 会 的人 和 国 家 的 公 民: 有 全 的途径实施通识教育。 刘少雪、 洪作奎指出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模 就 内容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广 泛 的、 专 业 性 的 、 通 非 非功 利 性 的基 本 式 已经成 为 当今 大 学 实 施通 识 教 育 的有 力 途 径 。三 是 对我 国高 校通 知 识 、 能 和 态度 的教 育 。 技 识教育课程 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 并提 出建议。如余凯对北京大学 、 清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已经有 1 O多年 的历 史 了 ,它在 美 国大 学 本 O 华 大学 、 江 大学 、 汉 大 学 , 曼 丽 等 则 对 北 京 大 学 、 华 大 学 、 浙 武 李 清 中 科教 育 改革 中总 是 首 当其 冲 , 识 教育 课程 也 随 之 不 断经 历 变革 。 国 通 国人 民大学进行研究 ,对我 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以及实施中 外对 美国 大 学通 识 教 育 的研 究较 多 , 的来 看 , 些 研 究 主要 可 分 为 总 这 的问题展开分析, 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三 个 方面 : 一 , 通 识 教 育 历 史 的研 究 , 温 (tp e .o n介 第 对 鲍 Se h n HB we ) 与 对 我 国 通识 教 育 课程 进 行 的研 究相 比 ,对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绍 了通识 教 育 的发 展 历 史 , 对 普 通 ( n r1核 心( oe、 学(n— 并 g ea 、 e ) c r)大 u i 课程 进 行 的 研 究 明 显偏 少 。 其 中李 曼 丽 的研 究 影 Ⅱ较 大 ,她 的著 作 向 v ri) 自 由《 ea这 四个概 念 进行 了比较 。1 9 美 国学 者联 盟 es y与 t l r1 i ) b 6年 9 《 通识教育一一种大学教育观》是国内首本研 究通识教育的专著 , 对 (ai a A o c t n o c oas 选 取 了 5 N t o l s s i i fS h lr) n ao O所 有 影 响 的学 院和 大 我 国通 识 教 育 的理 论 和 实 践做 出 了一 定 贡 献。 书 中 , 搜 集 了美 国 在 她 学对 1 1 、9 9 1 6 、9 3年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进 行 了比较 分析 。这 9 4 1 3 、9 4 1 9 数 十所大学 2 O世纪 7 O年代至 9 O年代的本科课程计划和其他 有关 个 报告 影 响较 深 远 , 国高 等 教 育专 家 艾诺 默 斯 ( n my o ) 门对 美 An o u s专 资料 ,据此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实践的现状及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这 个报 告进 行 过简 介 。 艾诺 默 斯还 介 绍 了美 国学 院和 大学协 会 对 美 国 如 通识 教 育 的 内容 、 课程 结 构 、 整 个 教 学计 划 中所 占的 比重 等做 了 在 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 分析。台湾学者黄俊杰教授在他 的专著 《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 夫 (rd r k R d lh对 1 3 Fe ei u oP ) 6年 以 来 的 美 国本 科 课 程 进 行 了研 究 , c 6 践》 则专门有一章“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考察 报告 ”其中详细介绍 了美 , 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第 二, 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 , 斯特斯 国 十所 较 著 名 大 学 的课 程 实 施概 况 , 并提 出 了考察 心得 和 具体 建 议 。 (ee tra认 为 在 大学 里通 识 教 育 仍 旧是 一 个 活 跃 的 主 题 , 有 P trS e ) n 要 其他 研 究还 有 : 少 雪 对 美 国 1 著 名 大 学 通 识 教育 课 程 概 况 进行 刘 0所 效 的 开展 必须 更 好 地设 计 计 划 、 定 范 围和 控 制 规 模 , 选 同时 有学 校 领 介绍。 李曼丽对哈佛核心课程进行 了述评 。 李成 明以哈佛大学 的课程 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斯科特(ee o t提 出随着社会变化 , P trS ct ) 变 化 阐释 了美 国 大 学通 识 教 育课 程 的历 史 发展 。 金生 比较 了 哈佛 、 易 美 国高 等 教育 进 入 大 众化 阶段 , 等 教 育 的 目的随 着 发 生 变化 , 识 高 通 麻 省 理 工 学院 ( T和 北 大 、 华 通 识 教育 的 课 程 设 置。 振 海 、 Ml) 清 何 杨桂 教 育 的理 念 也要 随 之变 化 。 迈克 多纳 德 (/ rc D n a ) 通 识 v . o k Ma c o l把 \B d 梅 对 麻 省理 工 学 院 本 科 教育 的教 育理 念 、 教育 目标 、 育 方 式和 课 程 教 教 育 应 概 括 为 以下 三 个 问题 : 生 应 该 知 道 什 么 , 生 应 该 掌 握 哪 些 学 学 设 置 等 方面 进 行 了研 究 并提 出 了相应 的启 示 。 刘拓 等 对 中 美几 所 著 技 能 , 应 该 分享 什 么价值 , 在 此基 础 上提 出课 程 的 不 同形 式。 他们 并 也 名 大 学 通识 教 育 实 践 进 行 了 比较 分析 。陈 建平 在 对 芝 加 哥 大学 的访 有 一 些学 者介 绍 了 美国研 究 型 大学 当前 的一 些通 识 教 育 实践 , 杰肯 如 问考 察 后 介绍 了芝 加 哥 大学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 。 ;巧 玲 通 过 在加 州 州 先 斯 ( h e k s通 过 自己 在 马萨 诸 塞 大 学 的 教 学 经 验 认 为 通 识 J nA J n i ) o n 立 大 学 访 问学 习 的亲 身 经历 ,介 绍 了 美 国加 州 州立 大 学 通 识教 育 值 教 育 对研 究 型 大学 的学 生来 说 是 必不 可 少的 。 国华 盛顿 大 学 的本校 美 得 我 们 学 习 的地 方。 航 空学 系最 近 为 非 工 程 学 的 学 生 开 设 了一 门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A 1 1 A 0 总 的来 说 , 国 内对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课 程 的研 究 局 限 于某 个 或 ( ra d S a e v he s,学生 很 感 兴趣 。 艾本 哈德 (o t E e— Ai n p c e il ) e S ct b r 某 几 个 研 究 型 大学 , 系统 化和 深入 程 度 需 要进 一 步 提 高 , 对研 究 型 大 h rt 绍 了这 门课 程 的经 验 , ad) 介 并认 为这 是通 识 教育 一 个 很好 的实 践。 学 通 识 教 育课 程 实施 存 在 问题 和 困难 以及 发 展 趋 势研 究 也 甚 少。 我 第三 , 对通 识 教 育 将 来 的研 究 , 佛 ( r af 他 的 文章 和 著 作 盖 J r GG f在 ey ) 国研 究 型 大 学 在 借 鉴 美 国 研 究 型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经 验 的 基础 上 , 中都 预测 了美 国大 学通 识 教育 课程 的发展 趋 势 。 定 要 注 意 它们 实施 所 存在 的 问题 和 发展 趋 势 ,从 而 寻 找 到适 合 本 改 革 开放 以来 , 识 教 育 在 我 国开 始 受 到 重视 并 不 断 发 展 。 其 通 尤 国和 本 校 的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内容 和 实 施 方式 。 在 19 9 4年 我 国提 出 “ 化 素 质 教 育 ” 一 术语 后 , 国学 者 对 我 国 文 这 我 参考文献 : 通 识教 育 课 程 进行 了较 多研 究 。 们 的研 究 主 要 可 分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他 n】 惠 敏 中国 现 代 大学 通 识 教 育 [ 武 汉 : 汉 大 学 出版 社 .0 4 冯 M] 武 2 0 是对 我 国 通 识 教育 课 程 实 施 中 的 问题 的 研 究 ,如 蔡 映辉 指 出 了我 [ 少雪. 2 J 美国著 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 J 比较教育研究.0 4() 20 . . 4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浅析英语专业通识教育何去何从
- 37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浅析英语专业通识教育何去何从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邹燕 李昂 王秋石【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借鉴其成功经验,反思中国通识教育存在的缺陷,尤其是英语专业通识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英语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学习课程,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更需要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通识教育 发展 英语专业 对比 反思一、美国通识教育简析通识教育在美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自19世纪初美国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连接起来后,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对它进行讨论和研究。
而今天,我们就先浅谈一下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影响。
1.通识教育的发展进程。
(1)萌芽阶段。
1830-1940年间是通识教育的萌芽时期,主要以古典文雅为尚,但是却一直存在着文雅与使用科学的争论。
(2)发展阶段。
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出版,标志着美国通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成熟阶段。
1960-1970年间,由于政治经济上的原因,美国大学校园动荡不安,通识课程在骚动中有各种尝试革新。
到了1980年,美国开始恢复保守的价值观,基本上确立了通识教育体制。
2.课程设置。
(1)制度要求。
美国大学大体上实行几种不同的校历制度:学期制(每学年分两个学期和三个学期两种)学季制(每学年分四个学季)校历制(每学年分二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要求学生毕业时修满32门课程的学分,共同必修课12门课和免修主修领域内的2门课。
(2)课程内容。
基本要求: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外国语文核心课程: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考、科学社会分析3.教育目标。
(1)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的宗旨是“培养20世纪有教养的人”。
这则需要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批判性的了解;能清晰有效的思考和写作;在某一知识领域里有深入的研究;了解并思考道德伦理问题。
从中不难看出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做一个适应社会并富有教育素养的人,并且对研究能力的培养给予很高的重视。
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立论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Pack2ard) ,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 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 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
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必须首先 接受共 同课程的训练 .冀使每一个受过大 学教育的人 .都兼具文化与科学 的知识和思考 与表
达 的能 力 这 门人 人 必 修 的基 本 课 程 .就是 通 识 教
育 他 与同校的 M rm r de 教授合编 《 oie A l t r 西方文 化 巨 著 丛 书 》 f h ra B o so s r C v T eG et o k fWet n i — e i
绍 了它 的 内涵和在 我 国的发 展 历程 ,以及 美 国几所 大 学通识教 育的 实践 经验 ,以期 为我 国高等 学校 的通识 教 育 提 供 一 些启 示和参 考 。 关 键 词 :美国 大学 ;通识教 育 ;实践 经验 ;启 示
此 次 赴 美 国马里 兰大 学 研修 培训 .是 难 得 的一
一
.
就 是 目前 中 国一 些 大 学正 在 积 极 推进 的通 识 教
通 识 教 育 被 纳入 大学 教 育课 程 .始 源 于 上 世 纪 三十年 代 的美 国 。面对 市场 经 济和 技术 竞 争 的需 要 . 近代 大 学 逐渐 出现 了专业 化 教 育 的趋 势 .并 相 应 成
逻辑 、语 法 、修 辞 、数 学 、几 何 、天 文 、音 乐 等 古 典课 程 .构 成 了 自由教 育 的主要 内容 l工业 革命 发 _ _ 生 后 .大学 的专 业 教 育 受 到推 崇 .文 科 教 育相 对 弱 化 。此 时 。有人 提 出无 论 学 工 、学 农 、学 商 或是 学
lai 1 i tn.选 注 自古 希腊 至 近代 西 方 的文 理社 哲 经 典 z o 佳 作 .作 为必 读 的通 识 教材 。其 后 美 国多所 著 名 大 学 都设 计 了类 似 的课 程 .用 以训 练 接 受精 英 教 育 的 大学 生 通识 教 育 不 像 专 业教 育 从 一 开 始 就 限 定 了 学 生 的 自由发 展 .它 使 学 生 有 足够 的 自由接 触 到 专 业领 域 以外 的知识 .而 与 自己 的兴 趣 相 契 合 的 课 程 可能 就 是 学 生将 来 最 有 发 展前 途 的领 域 .学 生 可 以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30T11:43:25.58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作者:宋兆祥王南冰[导读]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宋兆祥王南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摘要: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们从建设完善通识教育平台、探索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一体的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加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措施,以期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分析一引言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源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继承并发展了亚氏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古典人文学为主要内容、以开发和培养人的理性为内涵的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首次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并应用于大学的教学。
其基本思想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古典人文的、社会的、科学的和综合的教育,主要内容是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加以系统和有机地整合,在学生致力于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如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学。
加强通识教育,培育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培养智慧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这些学校的共识(冯永刚魏敏敏2020)。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二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受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支撑,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
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分析及启示
、
三种通 识教 育课程 设置模 式
通识教育课程 的设置模式是指构成通识教育的
各种 课 程 ( 括 知识 或 能 力要 素 )进 行 搭 配及 组 合 包
自然和数学科学以及社会 科学三大类来设置 .但这 三大 类学 科 的 内容 不 是 随 意组 成课 程 .而是 进 行 了 全面合理的搭配。在每一类 中又分 了若干序列课程 . 这 些 不 同序 列 的课 程再 按 照 一定 的 比例 进 行组 合 .
随意选取 .学校 只规定在各大类所修的课程数或学
分 数 。在 美 国 ,一般 理 工 类 院校 多 采 用 直 接 模 式 , 如麻 省理工 学 院的通识 教育课 程包 括科 学 ( 6门 课) ,实验 ( 1门课 ) ,科 学 与 技术 类 的限 制性 选 修 课 ( 2门课 ) ,人 文 、艺 术 和社 会 科 学 ( 8门课 ,其 中包括 2门写 作课 ) 。第 二类 是组 合模式 .即每 一大
科教育极为重视的研究型大学普遍将通识教育课程 的设 置 作 为本 科教 育 工作 的重 中之 重 美 国 的研究
型大 学 在长 期 的 实践 中形 成 了较 为多 样 化 的通 识 教 育课 程设置 模式
一
类的课程经过搭配组合后再 由学生进行限制性选择 芝 加 哥 大学 是 这一 模 式 的 典型 芝 加 哥 大学 的通识
二 、三种模 式的 特点 美 国研 究 型大 学通 识 教 育 的三 种 课 程设 置 模 式
程。本科学院要求学生在人文学科 、文明研究 以及 圜 艺术这一大类 中要修 6学期课程 这 6学期课程必 须从 以上 三个选 择 中选 取
美国学季制高校中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2
82.2%
264
3
25.8%
6
68.2%
192
4
21.7%
8
59.0%
128
5
15.5%
9
58.1%
111
6
24.2%
7
60.9%
58
7
29.6%
3
57.6%
54
8
26.3%
5
58.7%
43
9
45.5%
1
—
35
10
29.6%
3
39.4%
第二学年学生 流失率排名 8 1 2 4 7 3 6 5 —b 9
82
36
2020 冬
63
34
64
李昊天 美国学季制高4.2%)的学生修完“中文 1”课程后放弃后续学习,第二学年继续修课人数 约为第一学年的 39%。据我们调查,仅约六成(60.1%)学生完成第一学年全部三门课程,达到学校规定的 外语课程修课标准。流失率高多与课程难度有直接关系,为保证学生可在不同高校间进行跨校选课及学分转 换,不同高校的中文课程难度基本保持一致,且多向知名高校看齐。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中文课程的教 学进度与难度超出了非汉字圈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放弃后续学习。
后方法理论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开放与融合,倡导“整体语言、意义优先的语言观,回归生活、实践
66
李昊天 美国学季制高校中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体验的教学观,互动协商、合作探究的学习观,赋权增能、自主决策的教师观(”刘凤娟,2017),其核心思想 为中文通识教育基于社会背景、课程定位、学习者构成等影响因素,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浅论美国通识教育——美国著名大学之旅对我院通识教育的启示
S ud n G e r lEd a i n i m e i a t y O ne a uc to n A rc
— —
I s ia in o m o n p r to fFa us Am e ia i e st ur f r Ge r lEd a i n o u i e st r c n Un v r iy To o ne a uc to fO r Un v r iy
第3 0卷
第 5期
广 州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g h u S o n v ri o r a fGu n z o p r U ie st t y
VO . 0 No 5 13 .
21 0 0年 9月
S p. 01 e 2 0
浅 论 美 国 通 识 教 育
有 学者 把 它译 为 “ 通 教 育 ” “ 般 教 育 ”、 通 才 教 普 、一 “ 育 ” 等 。 12 等 8 9年 帕 科 德 ( S P c ad 在 《 美 评 A . ak r ) 北
论 》 文捍 卫耶 鲁 报 告 , 中用通 识 教 育 ( eea E — 撰 文 G nrl d uao ) ct n 为共 同学科 辨 护 , 通识 教 育 一 词 初 始 亮 相 。 i 使
1 通 识教 育概 念和 分类
教 育 思想 , 高 等 教 育 的组 成 部 分 , “ 专 业 、 职 是 是 非 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
79
公民 、家庭成员 、消费者和生产者等多重角色的批判性反应 力 ; (5)人类的道德行为与社会责任心 ,维持人类的健康 ,对 社会 、环境 、本地及全球的经济作出贡献〔6〕。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V irginia Tech)于 2005 年提出了将 通识教育计划整合到大学课程的新目标 :使学生能够 : ( 1)为 终生而学习 ; (2)增强作为整体一分子的个人的力量 ; ( 3)培 养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 ( 4)了解自己及本地社区和全 球社会 ; (5)增强学科间的联系获取多种领域的知识 (知识 的宽度 ) ; (6)积累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域的专门技术 (知识的 深度 ) ,共同增强本校实力 ; ( 7)在 21世纪应用交叉技术 (科 学 、工程 、数学 )的能力和基于艺术 、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传统 的生活中迎接各种复杂的挑战的能力 〔7〕。
模式之三 :波特兰州立大学 (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的 通识教育强调将情感的和认知的学习模式整合到学生学习 的所有方面中 ,努力克服非正式学习的局限性 。通识课程包 括 :城市探索 (为新生设置的活动课程 ) 、一系列以管理和指 挥为重点的多学科课程 、由负责学生事务的教师开设的“新 生质疑 ”课程和“高年级顶石 ④ ( senior cap stone) ”课程 、与地 方社区学院合作开设的将学术支持机构与通识教育课程连 接起来的 跨 校 课 程 、“顶 石 ”课 程 和“学 生 快 讯 ⑤ ( Student Snap shot) ”。
一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目标趋向多元 , 突出主体性
在 20世纪 80年代初就致力于通识教育改革的美国大 学院校协会的引领下 ,美国各大学的通识教育委员会非常重 视通识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特别是在 21世纪 ,以不同的 方式纷纷提出了本校通识教育的新目标 ,以求逐步达到通识 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
摘要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 ,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懂技术 、具备科学素养 ,还要懂得如 何处理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拥有人文精神 ,使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同向发展 ,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文章探究了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目标 、课程和评估改革的趋势 ,希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 参考 。
南缅因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 aine )通识教育委 员会 2004年 10月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同等课程 /课程整合 的模式 :
模式之一 :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引入“一书通 ”形式 (“one book”experience) ,即在同类课程中采用相同的一本教材 ,
在教学中根据各门课程的要求和特点 ,将教材的使用与其他 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如 :讲座 、看电影 、实地考察 、成立讨论小 组等 )进行整合教学 。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教 材 ,可以帮助达到通识教育的一贯性目的 ; 而不同课程对教 材的不同使用方法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需要 。
亚利桑那公立大学 (A rizona’s University,包括亚利桑那 州立大学 、北亚利桑那大学 、亚利桑那大学 )共同致力于保证 所有毕业生掌握成就事业和公民生活的技能和习惯 。他们 认同“学习者中心 ”(Learner - Centered Education)理念 ,强调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自身的教育中来 ,让学生发展可转移性技 能 、为终身学习做准备 ,理解获得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如团队 合作的价值 、运用信息技术 、用批判的但又善于接受新思想 的眼光应对信息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等 。亚利桑那 公立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和创造 性地思考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语言 、数学等学习技能 ,引导他 们深入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艺术科学领域学习 ,使他们 养成应对多样化的文化 、技术的意识和全球环境保护的意 识 ;同时还引入跨学科通识课程 ,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主修 专业 ,认清职业取向 。总之 ,将通识教育的学习技能 、知识领 域及结合学习者中心的现代技术教育延伸到主修专业的学 习中 ,是这几所大学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目标〔5〕。
关键词 :通识教育 ; 专业教育 ; 整合 ;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 : G64 - 05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 2614 (2008) 05 - 0078 - 03
通识教育 ( Gen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 质教育或普通教育 ,即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 、文化 、 历史 、科学知识的传授 、个性品质的训练 、公民意识的陶冶 , 以及对不直接对应于职业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 。美国早 期的通识教育主要是从欧洲移植而来 , 1828 年的《耶鲁报 告 》( The Yale Report)以“对学生的官能进行经常的生动的 训练 ,以规范和完善学生的心智 、发展他们的潜能 ”为通识教 育之目的 ,标志着美国通识教育的启航〔1〕, 1945 年的《哈佛 报告 》(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以培养“全人 ”为 通识教育目标 , 1978 年的《哈佛核心课程报告 》(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 )以培养 20世纪有教养的人为目的 ,大学 强调普通核心课程 ,推崇 : 宽度 (通识教育 ) +深度 (专业教 育 ) , 2002 年 的《更 大 的 期 望 : 全 国 迈 向 大 学 的 新 愿 景 》
收稿日期 : 2008 - 02 - 28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 (青年专项课题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批准号 : E IA030442 )的阶段性成
果。 作者简介 :谷建春 ,长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高等教育学硕士 ; 潘文利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科技处讲师 ,高等教育学硕士 。
2总00第8年1第69期5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 igher Education
No. 5 2008 serial. No. 169
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
谷建春 1 ,潘文利 2
(1. 长沙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3; 2.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
南缅因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 aine) 提出通识教 育 、专业教育应形成一个有目的的 、连贯性的整体 ,知识经验 将以累积的 、有序的方式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业生涯 。2005年 通识教育目标为 : (1)通过教学展示和论证已知的人类文化 和自然世界 ; (2)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 、联系 、推理的思维能 力 ; (3)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交流及表达 ; ( 4)人作为
模式之二 :新泽西学院 ( 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创设 的“第一学年体验 ”( the First - Year Experience)将通识教育 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居住在大学生公寓区 ,每一层楼 都安排了志愿助教 。助教 、学生生活指导员和学生共同计划 居住区的活动 。学生参加跨学科的核心课程 ,如“雅典到纽 约 ”,由教师和优秀的生活指导员在学生公寓区的教室讲授 , 并引入服务性学习 ( Service - Learning) ③ ,由社区 :做人意味着什么 ? 成为群体 (社区 )的一员意味着 什么 ? 做到有道德感 、正义感意味着什么 ? 社区是如何应对 差异的 ? 圣十字学院 (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的“第一年计 划 ”( First Year Program )主要以学术体验为基础 ,历时第一年 课程的四分之一 。每年的新主题都将围绕“我们该如何生 存 ”展开 ,并将这一问题与具体问题联系起来 。新主题给出 了本年度明晰的道德聚焦 ,是“第一年计划 ”中其他部分 (如 贯穿于两个学期的一组课程 、两个学期的普通阅读课程 、各 种由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同等课程 、普通行政区分体验 )的试 金石 。知识教育协同这类通识教育将课堂 、实践场所 、实验 室 、表现空间 、教师办公室 、学生公寓等融合在一起 ,为学生 第一学年提供共享的体验环境与经历 ,提供一个促进非正式 学习的框架 。
新的哈佛通识课程主要包括 : 既不适合并入核心课程 也不适合并入系部专业课程的原通识课程 、让大学生了解并 熟悉获得学士学位后顺利过渡适应职业生涯的课程 、不适合 并入任何一个系部的跨学科课程 、某些基础课程 ( broad cour2 se s,未能持续核心课程指导方针但系主任认为应该开设的课 程 ) 、系主任决定开设的新课程 。此外 ,哈佛等大学均开设了 新生研讨课 ,如哈佛学院 2005 ~2006 年度新生春季通识课 程为“智能 ,命令和控制 ———研讨课 ”( SEM INAR: INTELL I2 GENCE, COMMAND AND CONTROL ) ,该课程学习二战后美 国智能机构和军事团体的发展 ,联系国际安全政策和国内政 策进行研究 。该课程由 Donald Barthelme② (唐纳德 ·巴塞尔 姆 ) 、大象与盲人 、论文写作建议 、学习指导 、课程表 、指定阅 读材料 、教师传记 、客座演讲 、累积课程参考书目等九个部分 组成 。2005~2006年度新生秋季通识教育课程为“医疗保健 政策导入 ”,该组课程主要提供美国医疗保健的多样化体系 、 组成部分和政策挑战等概况 。从不同利益持有人的观点来 思考医疗保健系统 : 对患者 、提供者 (医院和医生 ) 、健康计 划 、付款人的角色进行分析 ,考虑宗旨 、限制 、诱因 、知识和品 行等因素 , 运用“知情人 ”( insider)和“局外人 ”( outsider)的 观点来评价每一组成部分所面临的问题 。思考“怎样改革能 令医疗保健更坚实完善 ? 我们将如何了解最近提案 ?”等 ,阅 读材料节选自医药社会学 、经济学 、政治学和伦理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