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最佳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最佳范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并记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工作情况,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调研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2. 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现状3. 相关保护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文献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同时走访相关地区,与当地居民交流并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以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调研发现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
2. 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具特色,但大部分项目受到了外部文化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
3. 虽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需要加强监管和落实力度。
4. 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但缺乏专业知识和资金支持。
五、调研建议1.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2. 引导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3.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工作,增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合力。
六、结论本次调研深入了解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工作情况,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希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内容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了解
通过文献资料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了解并分析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2. 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走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项目的保护现状、传承情况以及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3. 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他们对于保护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三、调研结论
1. 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制定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
2.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困难,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3.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保护意识。
四、建议
1.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训和传承,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
3.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保护水平和专业能力。
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丹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丹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作者:黄智勇来源:《卷宗》2015年第07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化新丹徒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于2015年3月至4月间,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对丹徒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访问148人,有127人接受了调查。
从事非遗工作的人员有19人,其他人员108人。
其中12岁到18岁之间的人数占11%,18岁到30岁之间的人数占62%,31岁到40岁之间的人数占12.6%,40岁以上的占14.4%。
1 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我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是内容丰富,分布广泛。
从总体状况看,丹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量、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都是十分喜人的。
总资源从105条线索中普查到76项,涉及到10大门类。
丹徒区政府2008年7月公布的全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徒政发〔2008〕73号),共计44项,分布在全区下辖的7个乡镇、2个园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宝堰镇、世业镇为主。
二是喜闻乐见,群众喜爱。
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上党挑花”,流传于镇江南乡上党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当地妇女日常习作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
它以土布或麻布做底布,以棉线做绣线,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纬线网格上,形成色彩绚丽、明暗错落有致的各种图案,洋溢着浓浓的乡间情调。
三是底蕴深厚,特色显明。
如“董永行孝”之事,始见于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
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魏.曹植《灵芝篇》。
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神女开始演变为织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并不断发展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和表演形式,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戏剧、手工艺、民俗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保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本次调研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深入分析。
调研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到位,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相关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很多保护项目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再次,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素质,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最后,应加大资金投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来源,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发起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支持。
其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旅游业相结合,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再次,一些专业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了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最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新技术手段进行宣传和传播,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各个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口头表演、传统医药、民间工艺、习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风景,在文化转型期中更显得愈加珍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探讨,从保护面临的问题、现有的保护手段、保护工作中的成效等方面入手,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保护面临的问题1、技术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传统舞蹈、歌曲等元素的维护和传承,需要对音乐的传递和转换进行至少一次录音。
但不妨碍当地的文化传承活动并不那么便捷,这鲜明地表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先强化制定的调控、标准,制造一种形式的保护体制。
2、市场化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化采纳了更多先进的产业方式,而具有非物质性质的文化元素总体处于较为停滞状态。
这也意味着在现代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市场压力变得很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那么实用,难以转变为现代产业,这也就是保护的第二个问题。
二、现有的保护手段1、非法市场销售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市场销售已经成为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加入下游款项,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产业中开展市场活动,发展以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而在此操作的过程中,黑色产业链的各环节也得到了保护。
2、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育专业艺术人才的实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其能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统宣传技巧的再次育成,从而达到传承文化、加强艺术宣传的目的。
三、保护工作中的成效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通过在本土的非常育种跟进行艺术表演和技艺开发,使得传统文化悠久历史再次得到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知识技能、艺术表现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报告旨在调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关键。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对经济、旅游、教育等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政策层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规范,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实践层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申报世界遗产、编制非遗名录、建设非遗示范基地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视野,各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不协调、片面性等问题。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商业化倾向、传承体系不完善等。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建议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和政策研究,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保护措施,加强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鼓励大中小学和相关专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强保护工作的研究和传承。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传承并作为社会共同认同和认识体系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人类的有关知识、技能、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表达。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政策支持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实施不力。
2.传承环境缺失。
传统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化影响,许多受访者认为传承环境不友好、社会对传统文化不重视,这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传承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耳相传,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制约。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较高,没有后继。
同时,由于传承方式的限制,很难吸引年轻一代对其进行传承。
5.基础设施不完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
但是,现实情况是基础设施仍有缺陷,资源分配不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本较高、保护效果较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建立法规保障。
建立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切实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有效性,避免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出现。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对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场所和文物进行维护和修缮。
3.拓宽传承方式。
与时俱进,采用科技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4.培养传承人才。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传承人专业知识和技能,吸引更多有志于参与传承的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环保意识,特别要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基础设施完善。
调研报告非遗
调研报告非遗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通过代代相传的口述、表演和实践形式所创造、发展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各种措施。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保护情况和传承活动的展开情况。
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等。
三、调研结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代表性经过实地访问和资料收集发现,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和传统节日等。
其中,著名的传统音乐有民歌、戏曲和器乐等;传统舞蹈包括舞龙、舞狮和舞蹈剧等;传统手工艺则涵盖陶瓷、刺绣和木雕等;传统节日则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在当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相关的传统艺术团体和学校提供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和教育机会。
并且一些艺术家和传统工艺师在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授给年轻一代。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和问题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境。
其次,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技艺逐渐失传,原材料的匮乏和高昂的成本也限制了其发展。
最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四、建议和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识。
2.加强传统手工艺的培训和推广,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加强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保障。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数据库,为相关机构和研究者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资料和信息。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8月15日至29日,我听取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申报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查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先后到等乡镇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与部分普查员、传承人、非遗管理人员等进行座谈,广泛了解非遗挖掘和保护方面的情况,同时走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一)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为了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2007年10月县文化部门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普查。
普查中,共获得非遗线索总数近4万条,经过遴选,确定挖掘和保护价值较高的调查项目总数2600多个。
其中,民间文学类508个,民间音乐类67个,民间舞蹈类27个,戏曲类36个,曲艺类28个,民间杂技类50个,民间美术类48个,民间手工技艺类388个,生产商贸习俗类105个,消费习俗类116个,人生礼仪类180个,岁时节令类99个,民间信仰类368个,民间知识类108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59个,传统医药类383个,其它90个。
完成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县卷和原33个乡镇卷的编辑工作。
这次普查工作,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
同时,通过普查,也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国家、省市保护是我县“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县“非遗”项目知名度,服务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借助名人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有利的条件,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调查整理了40来个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省市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了解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们深入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无形的、非有形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及其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示范性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手工艺技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代表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
然后,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了梳理。
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名师传承工程等项目。
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持。
接着,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
我们走访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手工坊和传承人,了解了他们的传承经验和困境。
我们发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较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面临困难。
同时,一些传统工艺手艺面临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现代化工艺的冲击,需要进行创新和转型。
此外,缺乏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和机构也是一个问题。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建设,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和制度保障。
再次,加强传统技艺的培养和传承,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传统工艺的学习和发展。
最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才的建设,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总结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报告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的特点,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文化之魂、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的基础。
但随着紧急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的威胁。
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进行调研。
先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我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是内容丰富,分布广泛。
据调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主要分为: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
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有四脚龙舞等民间舞蹈和剪纸等民间美术。
传统工艺主要有北派墨玉影雕制作工艺、铜制品錾画工艺、丰镇月饼、隆庄月饼暨隆庄干货系列等民间食品工艺以及刺绣等民间工艺。
另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主要有隆盛庄六月二十四庙会等。
二是喜闻乐见,群众喜爱。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丰镇月饼,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口味和繁多的品种花样,并通过成立丰镇月饼协会和注册商标,成为中秋节馈赠好友、探亲之最佳礼品。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显明。
如四脚龙舞,起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至今四是技艺精湛,知名度高。
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如北派墨玉制作工艺,受到国外艺术家和收藏爱好者的一致青睐,享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况意见1、资金保障(1)、设立专项基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记录、收集、整理、建档、展示。
传承和发展都需要巨大的资金,这首先是政府的资金的投入,同时鼓励民间团体、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的捐款,专款使用,设立专门管理的机构,制定专门的使用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的调研报告
本次演示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首 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其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和相关专家发放问卷,收集 他们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看法和建议。最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北京非遗的生 产、流通和销售等情况,为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逐渐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 一些学者认为,生产性保护是指在保持非遗原本形态和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生产、 流通、销售等环节,实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实践中,北京的非遗生产性保护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承人的老龄化是非遗生产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非遗项 目的传承人年龄偏高,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数量较少,导致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面 临困境。其次,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不够充分,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 使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缺乏可持续性。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的调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非遗生产 性保护实践对于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当前我国非遗生产性 保护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是仍存在过度商业化、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 意识等问题需要解决。
2、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 导和支持力度,为非遗项目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强创新意识 和市场意识的培养,引导传承人、从业者等群体市场需求和变化;三是加强资源 整合和区域合作,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加强宣传推 广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2、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企业和 社会力量参与非遗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推动非遗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经营,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现状以及保护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不属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手工艺、知识和实践等。
这些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是人类创造的精髓,拥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许多威胁。
例如,城市化推动了城市中心的现代化改造,老城区以及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物逐渐消失;城市化还增加了人口流动性,使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另外,全球化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对传承人进行培训等。
此外,还建立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博物馆,用于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1. 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国家和社会应当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宣传。
例如,通过庆祝传统节日、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 建立相关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除政府部门外,社会组织也应该成立自己的机构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博物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博物馆,用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背景,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服务,以提高公众的认识和了解。
4. 扶持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环节,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支持传承人,例如对传承人进行培训,提供一些相关的资助,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一个日益受到重视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该领域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例如修缮古老文物、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举办文化活动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失窃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保护措施不够完善,文化遗产利用和开发不够合理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包括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创新保护措施,加强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和支持等。
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传承。
总的来说,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改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保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一、前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鼓励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结果进行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研包括了对多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和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三、结果展示1、地方戏曲地方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民间生活和文化活动中形成的。
经过我们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地方戏曲已经成为藏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保护方面,我们认为应该在教育中加强对地方戏曲的传承,同时还要通过演出等形式将戏曲文化传播出去。
2、扎染工艺扎染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其技术渊源悠久,技艺精深。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扎染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目前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扎染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扎染的传承和推广,为其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3、传统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传统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了许多地方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传统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加强对餐饮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寻找更好的宣传和推广途径。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值得大力推进。
我们的调查显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也要通过引进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四、总结经过本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这些遗产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人类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文化遗产正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
为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2.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3.提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意愿。
四、调研结果1.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专业人才,保护措施不完善,经费不足,环境污染等。
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当地政府缺乏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和丢失。
2.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根据实地考察和调研结果,我们总结了以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构和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交流,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3.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2)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交流;(4)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五、结论本次调研发现,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好我们的丰富文化遗产,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交流,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六、参考文献[1] XXX.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进展及问题探讨[J]. 文化遗产,2021(02): 32-36.[2] XXX. 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J]. 历史教学月刊,2021(03): 87-89.[3] XXX. 基于XX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R]. XX出版社, 2021.。
遗产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遗产保护调研报告范文遗产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当前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二、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报告和研究资料,收集和整理了解国内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成果。
2. 实地考察:选择了几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其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
3. 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相关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遗产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遗产保护的现状在国内,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被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等挑战。
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和修复,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
同时,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和资金问题也亟待解决。
2. 遗产保护的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对遗产保护的覆盖面较窄,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2)管理体制不健全:遗产保护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部分地方政府对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导致管理混乱。
(3)缺乏专业人员和技术支持:遗产保护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团队,但目前专业人员缺乏,技术设备也相对滞后。
(4)资金不足: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的资金来源有限,无法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
四、解决方案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高对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力度。
(2)健全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和合作。
(3)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遗产保护相关的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4)增加遗产保护的投入,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实现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本次调研对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这些调研结果和建议能够对实际的遗产保护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促进我国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与宣传工作,但其爱护的实际效果究竟怎么,还应当经过公众关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
我国现有的地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爱护与传承。
本文正是在调查咨询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关于非遗事情的认知以窥探爱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咨询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爱护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与宣传工作,但其爱护的实际效果究竟怎么,还应当经过公众关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咨询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爱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方面则起步较晚。
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爱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爱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爱护。
民众关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差不多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爱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经过。
《草案》将法律的爱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爱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造和场所。
关于非遗的调研报告
非遗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和技艺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现状、保护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考察、访谈等多种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非遗的定义、分类及保护意义;通过实地考察,观察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生存环境及市场需求;通过访谈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收集他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非遗现状我国非遗资源丰富,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断层、市场需求萎缩等问题。
一些传统技艺甚至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保护措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非遗。
例如,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对重要非遗项目进行认定和保护;设立非遗传承人制度,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举办非遗展览、演出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
存在的问题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非遗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其次,传承人才匮乏,许多非遗项目缺乏合适的传承人;最后,市场需求不足,一些非遗产品难以打开市场。
四、建议与对策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得以落实。
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培训等方式,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
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专业的非遗保护人才。
拓展市场需求通过创新设计、开发新产品等方式,拓展非遗产品的市场需求。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非遗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乡田歌
省 级 上 党 挑花
第一批
第 一 批
J S I I 一2
J S V I 一1 0
2 0 0 7 生
2 0 0 7 生
( 4 个)
董永传说
宝 堰 双 推 车
第一批
第二 批
J S I 一3
J S I I I 一2 0
2 0 0 7 生
2 0 0 9 -  ̄ -
南乡田歌 上党挑花
第一批 第一批
J S I I 一2 J S V I —1 0
2 0 0 6 生 2 0 0 6 正
2我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 以下问题 : 是认识 不深 ,保护 意识有 待增强 。近 年来 ,我区逐步 落实政 策 、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 ,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基础 。但是 ,我 区还有相 当一部分人 ( 包括少数部 门领导 ),对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 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深 。另一方面 ,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 近 出现 的名词 ,而且对其划 分还不是很 明确,加上宣传 不够到位 ,尤 其社会上,许多老百姓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 ,全 民保 护意识不强 ,民间文化保护还没有成为群众 的自觉行动 。 二是人 员缺 乏,保护工作有待落实 首先,我区现有 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 日常工作,就仅仅依靠 区文化馆一个 部门,工作人员也是 由区文化馆2 名工作人员兼任。这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 合性 、多部门协作性 、专业性 、广泛性 、长期性要求。其 次,没有非 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的专业人才 ,特别是摄录、照相 、记谱 、文字 撰写 、音像资料制作人员缺 乏,使许多资料不能有效的开发、保护和 利用。再次 ,传承后继 乏人 。目前我 区建档 的传承人两百余人,有2 0 % 已是古稀老人,尚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 民间艺人已屈指 可数 ,或年事 己高,或生活困难 ,再不做好传承的工作,将有失传的危险。 三 是经 费紧缺 ,保护财力有待投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 需财力支持远远不够 ,使这项工作 的有效开展遭遇 各种制约 。首先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 、整理、评审、研究等工作量大面广 , 如果经费得不到保 障,这些工作将无法顺利实施 。其次 ,珍贵资料、 实物 的征集 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抢救刻不容缓,急需经费支持 。 再次 ,重大项 目的传承因缺少资金扶持而面临断层。据 了解 ,我 区许 多民间老艺人生活窘 迫,平时仅能维持生计,根本无法 带徒授艺 ,加 之继承人匮乏,难 以发扬光大 。最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展示 、展演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等等 。而我区 ,除了上级补助 的少量经费 外 ,财政没有落实专项经 费,全靠文化部 门挤 占办公经 费勉强应付, 确实无法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 。 四是发展失衡 ,保护措施有待多样。我区第 一批 区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7 6 个项 目中,只有极少数地区的极少数项 目得到 了较好 的保 护 。如 “ 丹徒 田歌”。以孙阿英为代表的丹徒田歌手,近 年来将原生 态 的丹徒 田歌进行整 理加工再创作 ,把 田歌搬上艺术舞 台。三 山中心 小学 、三 山幼儿园将 丹徒 田歌纳入校本课程,在孩子中学唱丹徒南乡 田歌 ,带 出了一大批小田歌 手,使丹徒南乡田歌不断传承 与广大 。三 山中心小学致力于丹 徒南乡田歌 的搜集与研发,编排的田歌节 目四次 登上 中央 电视 台,五次荣获全 国一等奖 ,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大放 异彩 。
占1 4 . 4 %
加了第二届中 国艺术节 ( 华东片)的演 出,受到了中外行家和广大观 众的一致好评 。 《 南乡 田歌》参 ̄ J 1 f 2 0 0 7 年全国第十四届 “ 群星奖” 评 比,获群星大奖,同时获创作奖。 目前,我 区有4 个项 目被 列入了江苏省级非物 质文化 遗产保护名
录 ,8 个 项 目列入 了市 级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名 录 。
1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我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 、传 承、发展、变迁 ,构成 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是 内容丰富,分布广泛 。从总体状况看 ,丹徒区非物 质文化遗 产资源 的总量、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都是十分喜人的。总资源从1 0 5 条线索 中普查到7 6 项,涉及N l o 大门类 。丹徒区政府2 0 0 8 年7 月公布 的 全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镇徒政发 ( 2 0 0 8 )7 3 号),共 计4 4 项 ,分布在全 区下辖 的7 个乡镇 、2 个园区、1 个省级经济开发 区, 以宝堰镇、世业镇为主 。 二是喜闻乐见,群众喜爱 。我 区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多与 劳动人 民 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乡土气息浓厚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 的喜爱 。 如 “ 上党挑花”, 流传于镇江南乡上党镇及其周边地区,是 当地妇女 日常习作的传统 民间手工艺品。它以土布或麻布做底布,以棉线做绣 线,将 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纬线网格上,形成色彩 绚丽 、明 暗错落有致的各种图案 ,洋溢着浓浓的乡间情调。 三是底蕴深厚,特 色显明。如 “ 董永行孝 ”之事 ,始见 于东汉末 年武梁祠石刻 画像 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魏 ・ 曹植 《 灵芝篇》。东晋 ・ 干宝 《 搜神记 》中,神女开始演变为织女 。 《 搜神记》距今已有 1 6 0 0 多年历史,时间的流逝演绎出各种故事版本 ,但故事的发生地一一槐 荫 ,却始终没有 改变 ,故事的主要情节 也一直延续至今。 “ 宝堰双推 车舞”,是丹徒 区宝堰镇坞村一带在清 明前南宫庙会庆典活动 中表演 的传统节 目,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 , 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
文 化 艺术
丹徒 区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 告
黄 智 勇
( 中共镇 江 市丹 徒 区委 宣传 部 ,江 苏 镇江 2 1 2 0 2 8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 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 主义 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 、管理和合理利用好我区非物 质文化遗产,对深入贯彻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加快建设经济 强、 百姓富、环境美 、社会文 明程度高的现代化新丹徒具有 重要意义。 笔者于2 0 1 5 年3 月至4 月间,采取 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 召开座谈 会、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对丹徒 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及传承 问题进行 了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访 问1 4 8 人,有1 2 7 人接受 了调查 。从事非遗 工作 的人 员 有1 9 人,其他人 员1 0 8 人 。其中1 2 岁到1 8 岁之间的人数 占1 1 % ,1 8 岁到 3 0 岁之 间的人数 占6 2 % ,3 1 岁N4 o 岁之 间的人数 占1 2 . 6 % ,4 O 岁以上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