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各国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以及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
这包括口头传统及表达、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等。
这些文化表现形式不仅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1.传承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果不加以保护,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
2.促进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可能导致一些小众文化被忽视或消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3.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并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例如,通过节日庆典和传统工艺的展示,吸引游客,提升地方知名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1.法律法规: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实施细则,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地方社区的参与。
必须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教育和宣传: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活动和媒体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利用现代科技:现代科技的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传承传统技艺,使其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在全球化大潮中,我们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传承那些蕴含着智慧和价值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化政策与法律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政策和法规可以包括鼓励传承、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禁止侵犯和剥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提供经济支持和激励措施等。
2. 认定与登记:国家可以通过认定和登记制度来识别和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制度可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式地位和保护,促进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3. 传承与培训: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培训机构、组织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项目,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
社区居民应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通过实践、经验分享和社区活动等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5. 国际合作与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
国家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经验、资源和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6. 数字化保护与记录:现代科技的应用可以帮助保护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使其更广泛地为大众所知。
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包括政府、社区、学术机构和个人等的积极参与。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
1. 尊重与尊重原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尊重参与者的意愿和自主性,不侵犯其人权,尊重其传统知识和价值观念。
2. 社区参与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建立在社区的参与和协助下,包括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持有者在内的所有相关利益相关者。
3. 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考虑集体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
4. 文化多样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尊重和促进文化多样性,避免文化单一性和同质化。
5. 传承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关注知识、技能、表演和实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确保其持续存在和发展。
6. 可及性原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确保公众能够参与、了解和享受,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分享。
7. 知识和研究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基于科学研究和知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
8. 成立国际合作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来加强保护和传承的能力,促进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务
的合作和共享。
以上原则可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践,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独特性得以保存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是指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和传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口述和表演艺术: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等口述和表演形式的艺术,如京剧、京韵大鼓、评剧、黄梅戏等。
2.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宗教仪式、传统节日等,如婚礼、葬礼、春节、清明节等。
3. 知识与实践:包括传统手工艺、传统医学、传统农耕等传统知识和实践,如织锦、银饰、中医、农谚等。
4. 语言和文字: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等口头传统,以及方言、楹联、对联等文字传统。
5. 传统音乐乐器:包括传统乐器的制作、演奏和传承,如古琴、二胡、笛子、锣鼓等。
6. 传统房屋和建筑技术:包括传统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保护,如木结构建筑、土楼、园林等。
7. 传统饮食和烹饪技艺:包括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如饺子、糕点、传统茶艺等。
保护范围还包括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群和组织,以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此外,保护范围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传承的、与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的、非物质的文化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艺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该加强立法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标准、方法和责任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在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其次,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记录和研究工作通过系统的调查、记录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存质量再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和宣传工作通过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各国共同参与保护在国际层面,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保护标准和策略,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以上内容为整篇文章的相关左右为了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1. 强化社区参与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强化社区参与,意味着要鼓励和支持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这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研讨会和工作坊等形式来实现,以确保当地社区能够真正参与到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中2. 提高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教育项目和社区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保护热情3. 实施保护和振兴项目实施具体的保护和振兴项目,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实质性保护的关键这些项目可以包括对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对传统表演艺术的扶持、对口头传统的记录和保存等项目的实施应该基于科学的评估和规划,确保其符合遗产本身的特点和需求4. 促进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文化遗产,更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通过保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5.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工具和互联网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记录、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保护6. 加强法律和政策支持法律法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撑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确保法律政策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规范行为,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7. 促进国际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的共同财富,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经验的交流、最佳实践的共享,以及共同面临的挑战的解决通过国际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8. 可持续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确保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保障保护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政府、私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都应该成为资金支持的来源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全面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财富以上内容为整篇文章的前60%左右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1. 地方政府的积极行动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并为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提供了财政支持2. 社区文化活动的兴办社区文化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节日庆典、文化展览和传统表演,社区不仅能够庆祝和展示自己的文化遗产,还能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参与3.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通过建立手工艺合作社、举办手工艺展览和销售活动,成功地复兴了传统手工艺,并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4. 教育体系的整合教育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遗产5. 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媒体和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认知6. 国际会议和交流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各国可以分享保护经验,学习最佳实践,并共同解决面临的挑战7.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8. 年轻一代的参与年轻一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通过鼓励年轻一代参与传统活动和学习传统技艺,可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持续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财富以上内容为整篇文章的剩余部分。
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05 文化遗产保护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关系探讨
相互依存关系分析
物质基础与精神内涵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这些物质遗产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技艺传承 。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生态。
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则赋 予了文化遗产以生命力和活力,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创新传承方式
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方法,推动文化 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例如,可以通过数 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实 现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 化保存和展示;同时,也可以鼓励传 承人开展跨界合作和交流,推动传统 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和创新。
06 未来发展趋势及 挑战应对
04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策略与措施
传承人制度建立与完善
认定与评估
建立科学的传承人认定和评估机制,确保具备优秀技艺和传承价 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
培训与教育
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确保非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正确、全面的传承。
激励与保障
制定传承人激励和保障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社会荣誉,激 发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传承与合理利用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 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参与与教育普及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 间的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 遗产的良好氛围。
教育普及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普及工作,提 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培养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以口头、音乐、舞蹈、戏剧、节庆、社会习俗等形式传承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表现,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意识到其独特性和珍贵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传承,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
政府应当通过立法、颁布政策等手段,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方式,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跨国性和跨地域性,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和智慧,其传承需要通过口口相传、师徒传授等手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的培养和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和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常是老年人或者是已经较为年迈的长者,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爱和扶持,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和能力。
三、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与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与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形式表达的、具有历史、文化、社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了语言、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口述历史、民间传说、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等方面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和传播,以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保存并得以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维护人类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以及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它涵盖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国的京剧、太极拳、昆曲等,韩国的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泡菜制作技艺等,日本的歌舞伎、茶道、和服制作技艺等。
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传承国家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包括了各个社区和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个社区和群体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某个村庄的传统节日、某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某个手工艺人的传统工艺等。
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维护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政策和经济支持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和经济保障。
其次,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国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传统、信息量大、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人们能够共同认知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技能、文化场所及相关文化制品等形态和具有代表性的传播载体。
这些具有典型性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人类智慧和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指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口头和实践行动形式,将一种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的过程。
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口传心授这是最古老、最基本,传承方式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
口传心授,就是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祖先们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一代代人口相传,可以避免文字形式带来的误解和失误,从而更好地继承和保存这些文化。
2.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既可促进一种文化的传承,也可有效防止知识和技艺流失。
在传统文化中,通过师徒相传,能够使后代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使学习者更好地品味和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3.家族传承家族传承是一种特定的传承方式,是指某一家族代代相传某一种文化,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传授、实践等方式,将这种文化内涵代代相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对于保护,我们不仅只是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风险评估,更要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对于保护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记录收集与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记录具体包括:记录相关人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收集相关的物品、图书档案资料、录制音像资料等等。
通过记录、收藏和口头传承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广泛而复杂的,需要各方面的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与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如下:(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可以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工作。
4,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5,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有什么评定标准?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领域中的代表作,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无常规可循,无法以任何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表达自由和创造天才。
代表作的具体标准如下(1)适于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所有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特别要符合联合国于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2)该项目具有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3)该项目根植于相关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4)该项目在民族与文化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作为灵感与文化间交流的源泉和凝聚各民族或各群体的手段所表现的重要性,目前在该群体中所起的文化与社会作用;必须考虑到文化通常处于不断变化的这样一个事实,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能够反映相关民族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5)该项目具有超凡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6)该项目具有唯一见证某个鲜活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本国或其它地区的同类文化现象相比,该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创造;(7)该项目因缺乏拯救和保护措施、或因迅速变革的进程、或城市化、或外来文化切入而面临消亡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国都付出了许多努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存一种文化,更是传承和弘扬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方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重要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律保护措施法律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各国需要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另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二、社区参与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和培育社区意识,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此外,通过社区文化节庆活动和宣传教育,增加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参与度,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三、科学保护和修复措施科学保护和修复技术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
应该制定科学的修复方针和方法,尽量保持原貌和风格,同时要考虑到保护对象的材质特性和可持续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传统技艺和工艺,让修复工作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而不只是简单的修复行为。
同时,还需要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培养一支专业的修复人才队伍。
四、数字技术保护措施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研究,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
五、文化教育与传承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更要传承和发展。
文化教育和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
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以及庆典活动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
1. 记录和研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步是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研究。
通过记录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建立起详实的档案资料,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
2. 社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在特定社区或群体中传承和发展的,因此社区参与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庆典和传统节日等方式,可以增强社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3. 教育和培训。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知识,培养一批传承人和爱好者,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还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课程,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4. 国际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
各国可以共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和成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传承和交流。
5. 制定法律法规。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措施,从法律层面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记录和研究、社区参与、教育和培训、国际合作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永久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某一个族群或某一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实践与知识体系,包括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庆典、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医药和自然环境与宇宙知识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补充和丰富,是维护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尊严的应有之责。
下面将分别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
一、法律保护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对于有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象,一般都有相关法律进行保护。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等,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有明确规定。
同时,这些法律也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和具体保护措施。
二、记录保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记录保存。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环境等信息都记录下来,能够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漏和失真。
同时,可以通过记录保存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特点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三、传统方式传承传统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最能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是通过老一辈人传授给后代,由传承人亲自示范,让后代一步步学会。
这样的传承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最完整地保留下来。
其实,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承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如传统武术、传统节日等。
四、现代化传承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传到网络上,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承。
现代化传承方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可以通过视频、live直播等方式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爱上它们,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社会大众传播和宣传。
五、教育传承教育传承方式是针对青少年一代开展的。
在学校、社会团体等场合,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接触、理解、学习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因此在保护上难度较大,必须加强保护才能使得其可以一直流传下去,非遗保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保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进行保护工作的时候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应广泛进行非遗普查工作,然后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收集保存,这是最直接的保护方式。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
建立国家、省、市、县级四级名录,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个保护体系,国家的政策措施可以有效传达到下级部门,并且有效实施,从而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
3、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形式,其载体是人,因此要加强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4、建设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尽可能本真性的进行传承,就要建设生态保护区,实现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5、宣传展示
让非遗传承在公共场合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现,例如非遗音乐传承人登台演出、非遗技艺人现场表演制作过程等,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发展成为团体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大文化的传承性和影响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包括:
1.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
2.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包括文化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地方文化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
3.传承和传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机制,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4.科技手段: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如建立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
5.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包括学术界、企业、民间组织等。
6.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7.教育和宣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8.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
9.融合创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鼓励融合创新,探索新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10.预防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防止其受到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破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多样性原则:尊重和保护各个文化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对其进行歧视或排他性的评价,鼓励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2. 社区参与原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性和社区性,鼓励相关社区和群体积极参与保护传承工作,确保他们具有决策权、参与权和所有权。
3. 可持续性原则:着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确保其在今后的传承与发展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管理,以保证其继续存在和传承。
4. 适应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考虑到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并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应,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5. 文化权利原则:强调所有人都有权享有和参与文化,并且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现文化权利的密切关系,保障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由和平等的享有和参与权利。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多样性的文化遗产,确保其可持续性,并将社区参与和文化权利作为核心原则。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遗产中的独特性和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民俗、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音乐和舞蹈等,对于社区和国家的认同感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认识和记录了解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和传承的第一步。
社区、学者和专家应该对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了解其意义、历史和传统。
这些研究可以通过采访老年人、观察和参与传统活动以及研究相关文献来完成。
2.宣传和意识提高宣传和意识提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社区和国家层面都需要进行。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向公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其保护的意识。
此外,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展览和讲座等活动,也能够增加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了解。
3.教育和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广泛参与,包括年轻一代。
在学校和大学设立相关课程,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兴趣。
同时,培训传统艺术家和工匠,传授他们相关的技能和经验,以确保这些技艺得以传承。
4.多方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社区组织、学术界和非盈利机构等。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社区组织可以提供支持和资源来推动保护项目的实施。
学术界可以进行研究和调查,提供专业知识和意见。
非盈利机构可以提供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支持。
5.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关乎记录和传承,还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确保传统技艺和文化表演的传统性和可持续性,需要提供相关的支持和保障。
这可以通过提供艺术家和工匠的工作机会、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式实现。
6.国际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越国界,对于国际合作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
摘要: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例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正文: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工作的管理,我国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于2006 年12 月1 日起施行,旨在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例子
1.汤瓶八诊:这是一项有着一千三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汤瓶八诊是一种通过揉脚和按捏身体某些部位来减轻疲劳和消除疼痛的按摩方法。
2.渔灯节:这是烟台地区的一个民俗节日,是烟台开发区及蓬莱沿海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
渔灯节流传于辖区内的十几个渔村,具有鲜明的渔家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这项技艺发源于秦汉时期,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酿造工艺。
泸州老窖酒以其独特的浓香型口感和酿造工艺,成为了中国酒类行业的代表之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责任。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为独特和珍贵的一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戏剧表演、民间舞蹈、传统民俗等各种形式,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其定义、保护措施以及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特定社群中代代相传、并通过不同形式传承下来的社会实践、表演艺术、仪式、庆典、口述传说、习俗和技能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物质实体。
它包括但不限于民俗、传统音乐、舞蹈、戏曲、传统工艺、传统医药、中医诊疗、传统体育、传统杂技、传统戏剧、传统美食等多种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存过程中承载了一个社群或区域的文化认同和记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价值。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成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和传承工作。
其次,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具有代表性和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以确保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通过支持相关研究、培训和宣传活动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丰富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和吸引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收入和就业机会。
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得到了积极的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3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精选3篇(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技艺的重要举措。
以下是一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案:1. 系统性保护: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立法、政策、法规等制度建立,确保保护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 持续性传承:通过培训、教育和交流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知识和价值观念给年轻一代,确保其得以延续。
3. 社区参与: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者和相关社区参与保护工作,使他们成为保护的主体和推动力量。
4. 文化保护区建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为传统技艺的理论提供场所和环境,并确保其传承者的生活和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开展。
5. 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传播与共享,进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和价值。
6. 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媒体手段记录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原貌和细节,并提供更广泛的传播渠道。
7. 社会认知和推广:加强宣传和教育活动,进步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增强社会对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度。
8. 尊重和保护权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尊重传承者和相关社区的权益和意愿,与他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9. 紧急保护措施:对于受到自然灾害、社会变迁等危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紧急保护措施,防止其受到进一步的损害和丧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精选3篇(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仪式风俗、知识与理论、自然与宇宙知识等非物质方面的文化遗产。
它是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承载着人们的认知、信仰、价值观等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味着保护人类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促进文化的传承、创造和开展。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社会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策略和机制。
其中最重要的是《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该公约于2024年通过,并于2024年生效,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学生姓名:谢奎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指导教师:符昌忠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
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
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
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
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
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
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
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
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
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
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
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
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喜欢上黄梅戏。
写意精神,以虚带实,以形传神,不追求绝对的真实,这是黄梅戏的写意性。
黄梅戏在舞台上的表现方式,多来自于生活实践,但会把生活中的东西经过锤炼,提取需要的素材,然后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这就是黄梅戏的精神所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中。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头的、质朴的、活态的存在形式,可以弥补官方正史之类史志典籍的不足、遗漏,可以揭破其中虚假的修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以及文化。
在此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当之无愧的被称之为活态历史。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和异于其他民族的特有价值,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独立生成的体系。
因此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在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作为人类的经历和期望的见证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以支持各种创作和建立各种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
“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时,不应忘记文化多样性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社会实践中产生和积累的民族特有的精神。
作为一种鲜活地保留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存活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使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价值在多元文化世界中以其独特性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尽管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具有当初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们作为民族形成过程的历史见证,作为民族珍贵的精神情感的活态遗存,在今天仍然以其与各民族生存发展的紧密联系表现出重要性,其意义和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由于生态文化环境的破坏,传承人的老龄化,许多文化资源已经灭绝或是正在消逝。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个巨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
这更加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目前,在我国所使用的八十多种少数民族和地方语言中,大约有十多种正处于濒危衰退的状态。
不仅如此,100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化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
现在,楼兰古城最完整的资料不在中国,而是在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最早发现的湖南滩头年画,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德国和日本的收藏家那里出现的。
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作为具有深厚地区文化底蕴的黄梅戏文化,无疑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有利于其传承、保护和发展”【1】五、黄梅戏的保护方法与措施1、立法保护,是保护和继承黄梅戏的根本保障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近年来,党和政府也采取措施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
安徽省委省政府更是把唱响黄梅戏作为现阶段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国家对黄梅戏的投入逐年增加,建立黄梅戏会馆连锁会馆和对各县市剧团的投入,使得黄梅戏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黄梅戏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好。
2、科学的管理机制,是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覆盖广阔、保护工作涉及到政府的许多行政管理部门,如文化部门、文物部门、民族事务部门、宗教部门、建设部门、旅游部门等。
职责不明的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相互推诿,各项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这种分工不定、多头管理的现状,主要是因为缺少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法的约定。
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充分认识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要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在经济活动与文化开发中,要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粗保护的理念,不能用牺牲民族文化资源的做法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
在开发和利用黄梅戏这种文化资源时要认识到黄梅戏作为一种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点,抓住文化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发掘出更多更优秀的黄梅戏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将黄梅戏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用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造就地区的产业经济文化,用文化效益带动文化保护。
3、加强选产教育,提高全民认知与保护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过去湖北安徽地区及其周边民众对于黄梅文化的了解不够客观,不能科学地认识它,总是把黄梅戏的历史发展与当初的沿街乞讨所唱的调子联系在一起。
而作为黄梅戏流行地区的群众也很少有让自己的子女去把学习黄梅戏当做今后谋生的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人不愿意学习黄梅戏,加之黄梅戏戏曲的影响范围较小,从而导致了黄梅戏的学校招收学生比较的困难,由于新鲜血液不能得到灌注,此时,黄梅戏的继承与发展曾经也到了几乎要停滞不前的边缘。
虽然专家学者们认识到黄梅戏潜在的研究问题和蕴含的经济价值,有关部门并没有对这种意见和建议进行有效的采纳,过去政府在资金、人力、财力上对黄梅戏的调查、整理、传承、研究都是有限的,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这是因为当地政府以及相关人员并没有认识到黄梅戏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使得黄梅戏挖掘整理工作进展缓慢,成效甚微。
如今,由于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的重视,政府逐渐加大了对于湖北安徽地区黄梅戏的历史文物、戏曲音乐资料进行了整理,并修建了许多名人故居以及文庙。
这不仅可以让看客在古建筑中感受浓浓的黄梅风情,还可以学习了解黄梅戏的历史文化,欣赏黄梅戏的曲艺唱腔、音乐舞蹈等等,这让更多的民众知晓了黄梅戏,从而有利于发展黄梅戏文化。
4、加大对于黄梅戏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划分区域保护责任。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持,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必要的保护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
目前在一些经济落后,人口贫困的湖北安徽等黄梅戏流行地区,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物质上的脱贫致富,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从事黄梅戏的传承保护以及建设工作,这种财政政策首先应当得树立正确合理的分配认知,国家或地方应当设立专项的黄梅戏保护与传承资金或基金,用来普查、出版、研究、传播以及培养专门的传承人才。
同时梅戏的流传范围在渐渐萎缩,所以建立一个以安徽安庆市和湖北黄梅县为中心的黄梅戏戏曲文化保护区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更好地保护黄梅戏文化遗产和从地方文化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激活传统黄梅戏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继承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这一地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优化皖西南、鄂东、赣北等文化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黄梅戏民族民间特色,从而使黄梅戏文化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参与世界文化。
同时我们还应抢抓战略机遇,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为黄梅戏的保护增添地方力量。
”【2】参考文献1、陈高明《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承——以安庆地区剧团会社为例》/云南民族大学. 20102、刘萍.《黄梅戏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学报3、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