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从刑法意义上讲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常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不良文化等社会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的严峻形势,不仅给未成年人本身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

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 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特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手段越发复杂,总体上呈现以下一些特点:(1)未成年人犯罪多为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行为。

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2)未成年人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如2005年我院提起公诉的姜某、许某等抢劫案,被告人姜某等准备工具后,对出租车司机实施抢劫,将一名出租车司机砍成重伤。

(3)未成年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

在进几年我院提起公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的刚刚达到相对刑事责任年龄,14~15周岁,本应是在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年龄,却坐在了被告席上。

(4)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智能化的特点。

2004年我院报请上级院提起公诉的崔某、许某故意杀人案,二被告人在作案时一个是14周岁、一个是15周岁。

二人因无钱上网打游戏,对崔的堂弟实施了犯罪行为,二人以找钱为名将其骗至一仓库用鞋带将其勒死并搜身后,伪造了现场,丢弃了物证等掩饰犯罪的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在呈现出上述的特点的同时,还均有一共同特点,即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均不计后果。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岁的个体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心理和法律等方面。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和减少这一问题。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之一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大量的贫困、失业、家庭破裂、暴力等问题,未成年人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支持,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

此外,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还表现在法律责任的不充分。

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相对较低。

一些未成年人因为对法律的不了解或对未来后果缺乏清晰认识,容易以为自己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犯罪。

对此,需要积极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使其对犯罪行为及其后果有足够的认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对策可以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首先是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承担起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责任,并与学校、社区合作,形成整体的教育力量。

其次是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同时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外,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计划,如增加执法力度、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复工和社会融入等,全面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对策。

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渠县人民检察院张长春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含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问题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的公民为未成年人。

而我国有将近四亿的未成年人。

鉴于与成人年龄的区别未成年人犯罪有着自己的特点近年来犯罪手段趋向智能化、集团化、残忍化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并且犯罪人数逐年增加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

统计数据表明20__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整个刑事案件近10%这可谓一个庞大的数字。

人们常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成年人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而一些正处在花季年龄的少男少女已经沦为罪犯或者正在滑向犯罪的深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避免未成年人误入歧途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已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常我们常常会听到青少年犯罪但事实上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习惯用语。

在刑法理论中未成年犯罪才是其科学的概念。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具体概念是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

二、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1、犯罪势头逐年上升。

对近几年我院受理的刑事案件的统计20__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当年涉嫌犯罪总人数的3.16%;20____年上升至13.19%;20__年上升至18.6%;20__年上升至22.3%;20__年上升至22.6%;2021年上升至26.7%。

20__年与20__年相比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上升了23.54%。

这些逐年上升的数据不得不令人忧虑重重。

2、犯罪形式以团伙为主。

在这六年的刑事犯罪案件中团伙作案的明显增多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

其中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远远高于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

未成年人小的团伙一般不少于三、四人大的团伙成员多达十几人,且有的团伙之间相互交叉作案尤其是抢劫犯罪最为突出。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2.1. 认知发展水平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较差。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2. 情绪波动未成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在遭受挫折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行为。

2.3. 社交环境未成年人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他们研究不良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和管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

3.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3.1. 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可能因尝试新鲜感而走上犯罪道路。

3.2. 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可能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产生报复心理,进而采取犯罪行为。

3.3. 金钱欲望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未成年人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3.4. 自我价值缺失未成年人可能在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通过犯罪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4. 预防对策4.1. 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家庭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关爱的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社会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4.4. 法律制裁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5.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复杂,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采取有效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本文为您提供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控制与冲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缺乏,他们常常无法评估一些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从而盲目做出决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的恶劣将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经济保障等都可能促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风气虚浮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对法律的尊重和依从心理。

个人因素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不稳定,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保障和教育资源,减少因贫困而导致的犯罪情况。

再次,加强学校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监管,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要依法惩处,同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提供资源和支持,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要加入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救助、加强学校教育和加大社会监管,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实现健康成长。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居高不下的分析与对策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居高不下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犯罪行为偏向性比较显著,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以抢劫、偷盗、入室盗窃等财产犯罪为主。

二是犯罪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常见的是青少年犯罪,尤其是15至17岁的人群。

三是社会影响较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生频率高,不仅给受害人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损失,还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

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犯罪。

二是社会环境。

社会现象复杂多样,未成年人很容易接触到各类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示范,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观念的认同度降低。

三是学校因素。

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不力以及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四是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与不良同龄人的交往,导致他们犯罪。

针对以上的特点和原因,下面提出一些对策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社会教育。

社会应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普及,使其充分了解法律的约束和制裁。

三是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沟通,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加强社会监管。

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控和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避免其沉迷于不良环境和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策略-法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策略-法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策略-法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精选10篇)之第六篇摘要: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入手,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认为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社会危害性日趋加剧,且呈现出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化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法学,成年人,犯罪,预防我国一贯重视未成年益保护和少年司法工作,同时努力推进少年审判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少年法庭工作。

我国初级、中级、高级、最高院四级法院已经建立少年审判专门机构或者专人审理机制,共设立少年法庭2 253个,合议庭1 246个,少年刑事审判庭405个,综合审判庭598个,审判机制专业化、规范化取得重要进展。

一、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现状分析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依托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汇聚的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对近几年涉及未成年益保护案件的审理情况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分析,现状如下。

(一) 未成年益保护案件呈上升趋势20132017年,我国涉未成年益保护案件呈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8.3万件增加至2017年的11.8万件,年均增长率10.46%。

涉未成年益保护案件主要包括:抚养关系、抚育费、监护权、探视权纠纷等民事案件和拐卖儿童、猥亵儿童、嫖宿幼女、组织儿童乞讨、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秽物品等刑事案件。

(二) 涉未成年益保护刑事案件居多2013年至2017年,全国法院共依法审理涉未成年益保护案件49万件,抚养扶养关系纠纷、抚育费纠纷、监护权纠纷、探视子女权纠纷等民事案件占比达94.54%。

(三)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以盗窃、故意伤害和抢为主20152016年,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罪名多集中在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和抢罪。

涉诉罪名方面,涉盗窃罪和寻衅滋事罪的案件数量在2016年有所上升,涉抢罪、故意伤害罪和强罪的案件数量有所下降;犯罪手段方面,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呈多样化,其中和窃取为作案最常见手段;年龄方面,抢罪主要分布在14~15周岁,盗窃罪常见于16~17周岁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措施未成年人犯罪不单单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待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家庭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自身的责任,打击仅是低层次的方法和手段,预防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只有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做深、做实,真正取得实效。

一、提高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打击是低层次的防范,加强预防才是最有效地手段。

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和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员,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成立帮教小组,加强帮教和做好安置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好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

要办好工读学校和未成年人劳教所、少管所。

我国现在的工读学校、未成年人劳教所、妇教所、少管所和收留的在校学生、未成年劳教人员、少年犯与有轻微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实际人数远不相适应。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工读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育经验,总结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少年犯的教育、管理、改造的好经验,提高办校办所和教育、改造水平。

另一方面,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工读学校、未成年人劳教所和少管所的工作,从领导精力、人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投入和支持,发挥其在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中的作用。

二、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按照一种方法来解决,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要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

三、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子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源头。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案范文四篇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案范文四篇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案范文四篇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案范文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案1一、未成年人主观特点1.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首先是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成长时期,无论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逐渐形成阶段,故在此期间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自控能力弱,情绪易走向偏激,易产生逆反心理,易盲目崇拜,其思想和行为常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一触即发且不计后果的特点。

其次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群体文化素质低,认知鉴别能力差――文盲加法盲。

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文化结构偏低,小学、初中一年级以下的居多,有的几近于文盲,由于文化水平低,势必影响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极易被不法之徒威逼利诱,误入歧途有的未成年人参与杀人、抢劫、盗窃等犯罪被捕获在接受公安人员讯问后竟然说:我该说的都说了该让我回家了吧?文盲加法盲,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他们知识水平的局限和社会经验不足,认识问题偏重于直观和感性,理性判断能力差,因而遇事易冲动,行为缺乏自制力,从而导致犯罪,这是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是非不明,荣辱不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建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甚至铤而走险,误入歧途,往往是那些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奋斗目标,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少修养,不懂得自尊自爱,思想品德差,学业成绩落后的双差生。

他们不求上进,一味追求吃喝玩乐,没有心思学习,从厌学发展到逃学,再发展到弃学,过早步入社会,在不良因素诱惑下,走上歧途。

3.交友不慎现代青少年追求时尚,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现代传媒发达,交友方式多样,他们交际广泛,既有小朋友,又有成年朋友;既有在校生,又有社会青年;既有遵纪守法的好朋友,又有坏朋友,一旦交上坏朋友,就容易受其不良影响,甚至同流合污,走上犯罪的道路。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是指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

这类案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复杂。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在犯罪行为中往往存在认知误区和情绪冲动。

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前并未深思犯罪行为的后果,因此其犯罪动机常常较为随意和不可预测。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多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愈发广泛,他们学会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犯罪,如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

与传统犯罪方式相比,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段更具隐蔽性和侵犯性。

再者,未成年人犯罪的受害者多为同龄人。

未成年人之间缺乏对社会责任感和后果预判能力,因此在犯罪行为中常常选择同龄人作为受害者。

这种情况给案件侦办和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及时的心理矫治。

总的来说,涉未成年人案件的特点主要包括犯罪动机复杂、犯罪手段多样和受害者多为同龄人。

应对这类案件,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增加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同时,对于犯罪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应当采取更多的教育矫治手段,促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某区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的情况,结合该院2011年-2012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两抢一盗”侵财型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沾染上抽烟、喝酒、上网等不良习好,为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容易实施侵财性犯罪。

近两年,该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5件101人,其中“两抢一盗”案件32件74人,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人数58.19%和73.27%。

2.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单独作案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加之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力差等原因极易结伙作案。

该院办理的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共同犯罪的有9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3.07%。

3.犯罪主体文化水平低、自食其力能力不足。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其中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93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92.08%,因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自食其力的能力不足,为了贪图享受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4.侵害对象、作案区域相对固定。

由于未成年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多选择学生等作为其犯罪侵害的对象,以学校为中心所辐射的周边网吧,以及通往学校的道路、城郊结合部等地点作案。

如该院2012年办理姚某、宋某、乔某抢劫案,三名被告人多次在晚上以翻围墙、爬窗户的方式进入某镇初级中学男生宿舍,或者在校园周边采取殴打、搜身及威胁的方法,抢劫20余名学生200余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家庭原因1.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心理扭曲和个性畸形,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因而走向犯罪。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有3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31.68%。

如,2012年5月,16岁的王某盗窃一案中,由于母亲过早去世,从小形成了一种自卑、自闭的心理,其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因此导致其上网成瘾,当缺钱上网时便产生了偷盗的想法,进而走向了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改造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改造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是年龄较小。

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未成熟,对于行为后果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有限。

他们通常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冲动和冒险心理比较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诱导和压力的影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还在于心理方面的问题。

犯罪行为常常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如自卑感、逆反心理、受虐待等。

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学业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睦、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他们的犯罪行为。

再次,未成年人犯罪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贫困、失业、家庭问题和教育资源不足等社会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增加。

此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新的犯罪机会和挑战。

对于未成年人的改造,重点应放在教育和心理辅导上。

首先,教育是未成年人改造的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意识。

此外,家庭教育也很关键,家长应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

其次,心理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改造手段。

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逆反等,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进行指导。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访谈和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理解自己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

另外,社会帮助也是改造未成年人的重要环节。

社会应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际关系,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风险。

社会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机会、文化娱乐等方式,激发未成年人的积极能量。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年龄、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改造未成年人的重点在于教育、心理辅导和社会帮助。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才能帮助未成年人摆脱犯罪的阴影,重新融入社会。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作者:刘月莹来源:《活力》2009年第19期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比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因此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怎样结合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为其营造健康的良好外部环境,是我们全社会应予重视、应予行动起来,时不我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犯罪原因和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未成年人犯罪特点1.从犯罪类型上看,侵犯财产类犯罪占很大比例。

未成年人犯罪多为家庭条件不好,或离家出走,生活无着落,还有一部分是贪图玩乐,又无经济能力消费,而走上犯罪道路。

2.从犯罪组织形式上看,结伙作案数呈上升比率。

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发育尚未成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作案,并且多为无明确分工,以抢劫、盗窃类犯罪居多,抢劫犯罪多以胁迫手段为主,暴力手段不明显。

3.从犯罪年龄上看,犯罪年龄出现低龄化。

现在由于未成年人接触社会较早,接触面较广,而心理、生理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其模仿性较强,而抵制能力又较差,往往出现犯罪低龄化特点。

4.从犯罪作案方式上看,利用网络犯罪数有所增加。

许多未成年人利用网络结识网友,对其进行诈骗、抢劫犯罪,给被害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身心损害。

5.从犯罪作案手段上看,暴力性犯罪比例加大,具有不计后果的行为特点,其作案手段和性质愈来愈残忍和严重。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家庭原因:多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家庭原因是一个重要因素。

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残缺家庭型,多由于家庭的变故和父母不和睦,使未成年人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出现自暴自弃,而感染恶习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不良家庭型,包括对未成年人的过分溺爱,一味的娇惯放纵,和简单的粗暴型教育,以打骂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父母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经常酗酒、赌博,表率作用不好等情况,都会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出现偏差,走上犯罪道路。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1.家庭因素: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问题,如家庭矛盾、父母
离异、父母缺少对子女的关注和支持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
反常的行为。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也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如网络暴力、恶劣的校园氛围、犯罪文化等等。

3.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成为犯罪的原因,如自闭症、注意力不足、抑郁症等等。

针对未成年犯罪的对策可以包括:
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支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
观和行为准则,以改善家庭环境和减少犯罪发生。

2.学校教育:加强学校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未成年人自
我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社会关怀: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支持,针对未成年人犯罪
的原因,提供心理咨询、社会援助等服务,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4.犯罪惩罚: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按照法律规定,从轻或
减轻处罚,同时对其进行辅导和教育,帮助其纠正错误思想、重建价值观
和人生观。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旳心理特点及防止措施(狄胜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春130024)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旳一种普遍问题。

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旳社会时期,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旳花朵,他们不愁吃穿、衣食无忧,本该专心学习。

然而却为何有如此多旳犯罪问题呢?面对这些已经发生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措施来防止更多旳未成年人去犯罪呢?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探讨与总结。

一、未成年人犯罪旳基本状况及重要特点(一)基本状况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旳总体形势展现出如下特点:(l)急剧上升旳犯罪态势。

据有关记录,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青少年罪案占所有涉案人员旳比重一直在70%以上,约为23年前旳3倍。

(2)不停恶化旳犯罪性质:一是暴力犯罪上升,其中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

二是预谋犯罪上升。

这首先反应出未成年人,在作案过程中,手段凶狠、残忍,另首先又展现出明显旳成人化和智能化特点。

(3)团伙化旳犯罪方式。

据有关资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一人或结伴作案旳只占20%,其他均为团伙作案。

此类犯罪能量大,范围广,得逞率高,社会破坏力强。

(4)偶发性旳犯罪动机和低龄化倾向旳犯罪构造。

(二)重要特点未成年人作为社会旳一种特殊群体,在犯罪特点上也展现出与其他全体所不一样旳地方,有其独特旳犯罪特点与规律,详细体现为:1.犯罪年龄偏低在此前,假如听说有十四五岁旳少年由于何问题杀了人,一般人也许都会感到非常旳吃惊。

然而,在目前由于未成年人成熟期旳提前,犯罪旳年龄也是越来越小,展现出明显旳低龄化。

一项山东省某监狱旳调查显示:在押188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旳初次犯罪年龄分别为:14周岁旳22名,历周岁旳61名,16周岁旳72名,门周岁旳对名。

他们初次犯罪旳平均年龄为15.61周岁,比在押末成年非独生子女初次犯罪旳平均年龄低0.5l周岁,其中有8名在14周岁前就有违法劣迹行为。

可见,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旳低龄化,令人十分担扰。

整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对策

整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对策

整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对策一、概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和社会的稳定,需要采取措施来整改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加强教育、建立有效法律制度和提供综合支持三个方面,探讨整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对策。

二、加强教育的重要性1. 教育与预防提供健全而全面的教育是整改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任务。

通过教育,可以向未成年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行为模式。

此外,还应加强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同时,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2. 学校与家庭联动学校是培养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平台。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并与家庭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也要发挥作用,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督导和引导,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增进家庭和谐氛围。

三、建立有效法律制度1. 加强立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界定以及与其相关的司法制度,明确刑辞上当中的年龄标准和适用原则。

此外,还需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程序,并制定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惩戒措施。

2. 防范措施在法律层面上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未成年人参与犯罪行为。

例如,加大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通过普及知识、设立劝导机构等方式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四、提供综合支持1. 志愿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各界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学校等地设立青少年辅导站点或志愿服务机构,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支持服务。

这些机构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种社会链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连接。

2. 创造就业机会对于失学、辍学或无法融入正常学校环境的未成年人,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以减少他们产生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社会的目标。

3. 社区参与建立多元化社区参与机制,加强社区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监管和管理。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所面临的大事。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

究其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上讲,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1、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因素。

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诱,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具体而言,一是享乐至上的幸福观;二是哥们义气的友谊观;三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四是淡薄模糊的法制观。

2、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土壤。

第一、生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很多未成年人以“有钱”为荣,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信念。

社会上拜金主义、贫富差别的影响,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

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盗窃、抢劫、绑架等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

第二、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思想苦闷,精神空虚,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就会误入歧途。

第三、不良的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

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自然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3、家庭教育的失当,为未成年人犯罪推波助澜。

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影响。

在单亲家庭中,未成年人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再加上同龄孩子的歧视、欺负,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从而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甚至会走向极端,变得冷酷、残忍。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势在必行。

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一)作案动机单纯、盲目、初犯、偶犯多。

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就是为了报复、抢劫.盗窃财物就是为了非法占有,案情较简单。

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一般都未经精心策划,很多只在偶然环境中犯罪,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大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盲目为之,往往因一句话,一件事就可以诱发犯罪,在作案时通常无明确分工,主次难分,且大多数是共同犯罪、共同分赃。

(二)文化水平低,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绝大部分的未成年犯文化水平较低,初中以下为主要群体.许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过早离开校园,离开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诱惑下就胆大妄为,做出匪夷所思的犯罪行为。

他们心理冲突激烈,既想达到个人欲望,又对受害者有一定的同情心理,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极为多见,特别在侵权案件中作案者有时不是将受害人的财物抢劫一空,而只是取其一部分。

(三)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日趋明显。

未成年人喜欢结交朋友,盲目随从,容易拉帮结派,组成小团伙,他们在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往往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尤其是抢劫案中,大多是二人以上共同作案,其作案地点一般选择在学校附近或自由市场等繁华地段,所采取的作案手段通常是言语威胁或拳打脚踢等行为,多数是由流氓行为或不良恶习发展演变为犯罪行为或持械抢劫作案。

(四)未成年人犯罪涉财案件和累次作案居多.一方面,未成年人本身没有经济来源,为了追求享乐,满足超常消费,便把目标放在盗窃、抢夺、抢劫作案上。

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罪责感弱化,加之社会管理秩序方面存在的缺陷,未成年人初次作案得手后,犯罪心理不断强化,增强了犯罪成功的信心,产生了连续作案的欲望。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则和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则和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则和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有四项,即教育保护原则,及时防治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科学性原则。

(一)教育保护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保护原则,是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以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和保护,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这一原则是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而提出的。

未成年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处于成长阶段、知识不多,是非模糊、可塑性大。

未成年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未成年时期是一个自我抑制能力薄弱时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争夺期,是一个需要塑造、教育、保护的时期。

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客观外界环境的好坏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无论从未成年人的特点来看,还是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来看,在制定和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都应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教育保护原则包括教育和保护两方面内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该法第二章专章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主体在对未成年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责任作了具体规定;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六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等部分在强调对未成年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治的同时,突出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为了保护,保护必须进行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保护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科学原则,它的确立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及时防治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及时防治原则,是指根据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特点,坚持治本和疏导,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对策法学专业学生:XX 指导教师:XX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着: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低龄化,暴力化、残忍化等特点。

未年年人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大部分是中小学在校学生,也有少部分是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

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未成年人犯罪就如一个毒瘤,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极易蔓延。

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让他们成为“恶之花”,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而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因此,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刑事责任年龄为14—18周岁。

近年来,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未成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据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统计表明,14—20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占全国青少年的1.36%,英国为3%,美国为5%,南朝鲜为2.2%。

如此大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就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1980—1989年的犯罪增长率已过24%(尚不考虑1992年起将立案标准上调的因素),而其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89年的10年间,14—25岁年龄段的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自1990年以来的10余年,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

这中间,十五六岁未成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1998—2002年,全国法院审判的未成年人犯占全国刑事犯罪犯的比例由1998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7.13%。

据南方某市教育局的老师估计,跨校、跨区的校园设施勒索事件占了整个校园设施勒索滋扰事件的六成左右。

而且杀人、抢劫、q####j、恶性伤害等案件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问题少年”一再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而有关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给我们的家庭教育现状带来了警示。

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正在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事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珠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进一步探析预防对策,仍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一)低龄化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在17岁左右,而现在未成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有的案犯甚至不到14岁。

2002年安徽省查处的未成年刑事作案人员,16周岁以下的比2000年增长70%以上;吉林省公安机关抓获的13岁以下的刑事作案人员,2002年比1998年增加一倍以上,据统计,某地区1998年以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13.5%。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总的方面讲,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

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使未成年人的身体素质大大增强,未成年人的智力也有很大提高。

由于未成年人成熟期提前,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出现了饿需要和满足之间的新矛盾。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使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并使犯罪年龄向低龄化发展。

近几年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如2003年2月12日,在瑞丽市安泰酒店旁巷道内发生了一起恶性群体打架斗殴案件,该案性质十分恶劣,有十余人被砍伤、打伤,其中10人伤势严重。

经过公安机关大量的侦查工作,次日将岩×等11名作案者抓获,这11人中除岩×年满18周岁外,其余均为15—17岁的未成年人。

在上海,14—16岁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的64.2%。

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竞占了其中的15.1%。

1991—1995年,河南省未成年人犯罪比率和在校生犯罪比率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一倍多。

如果算上违法犯罪情节轻微,或因年纪太小不以犯罪论处的,则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有的11岁、12岁就开始有劣迹,有的13岁、14岁就进行犯罪活动,甚至参与重特大犯罪活动。

据报道,目前我国黑社会犯罪团伙外围成员已出现中学生。

另外,在校生犯罪有增多势头,有的学生逃学、辍学、离家出走,流浪到社会后以盗窃、抢劫为生。

(二)成人化、智能化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案,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利用迷魂药、高级轿车、汽艇、对讲机、手机、电脑、手枪甚至无声手枪进行犯罪活动已越来越普遍,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未成年人年少气盛,在违法犯罪活动中,不仅不计后果,且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其具体表现为:第一,行凶杀人,严重伤害。

有的未成年人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有的因早恋矛盾杀(害)死对方;有的因邻里矛盾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甚至家庭矛盾上升为暴力犯罪。

第二,暴力抢劫。

近年来,未成年人抢劫犯罪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拳脚施暴、口头威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枪支等作案。

第三,暴力q####j。

这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分子手段恶劣,如中学生结伙拦截妇女的q####jL##J案件等。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不少犯罪手段成人化,且有不少是智能犯罪。

例:某地一起q####j 案,三个被告均为未成年人,一个才15岁,但在对付舞厅小姐实施q####j时,显得非常“老练”。

另据报道,2001年2月8日,北京海淀区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本市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报案,该公司在交纳上网费时,发现在北京电报局的163上网帐号被人盗用,累计损失达40余万元。

经公安部门认真排查,终于将本市第一个黑客——年轻的在校大学生卢某抓获。

实际上,现在很多制造病毒的“高手”都是未成年人。

例:某法院受理的一起q####j案,四名被告人年龄中最大的只有16岁,另一名刚满13名,还有一名因不满14岁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被告人犯罪的手段和主观恶性却非常之深,比如在张某q####j案中,被告人对年仅12岁的被害人王某实施q####j时,先是利用自己与被害人是邻居而对其欺骗、引诱;在犯罪过程中则对被害人捂嘴、蒙头;犯罪结束后担心事发,又对被害人实施恐吓、威胁。

再例:案惊中央的2003年“6.5”杨博盗窃高考试卷案。

杨在犯罪前进行反复酝酿,精心准备,周密计划;犯罪时破坏线索,毁灭证据,制造假相;犯罪后,巧于伪装,稳坐“钓鱼台”,用胶水涂在手上,妄图脱逃打击。

(三)暴力化、残忍化未成年人犯罪多实施诈骗、盗窃、抢夺、抢劫等侵财性犯罪。

近几年来,瑞丽公安机关侦破的各类刑事案件都有未成年人作案。

同时,随着其犯罪心理的日益成熟,在个别案件中,未成年人明显表现出“做了就做大做绝”的倾向。

另外,由于未成年人本身自制力、判断力较弱,平时容易冲动,暴力倾向比较强烈,案件性质较为严重,且表现为明确的犯罪动机,作案手段十分残忍,不计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如瑞丽公安机关侦破的2001年10月8日勐卯镇桥头旁的凶杀案中,案犯杨××和王××仅因在案发前与被害人发生口角,事后对此耿耿于怀,并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

10月8日,杨××邀约王××携带凶器,窜至瑞丽勐卯镇桥头旁,趁被害人不备将其杀害。

在该案中两名案犯平均年龄为22岁,而受害人仅17岁。

暴力型犯罪突出,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未成年人情感极易冲动,有些人作起案来心毒手狠,其手段之残暴令人惊异。

据统计,某地337件未成年人犯罪中,使用抢劫、q####j、故意伤害等暴力手段犯罪的就达201人,占41%。

如14岁的在校中学生程某,在一商店赊帐70余元,被催其还款,就潜入其祖父的寝室,在床枕头下盗70余元,当其继续打撬抽屉时,被其祖父发现。

趋其祖父不注意,用扁担反复打击其祖父头部,致其祖父昏迷倒地,程某怕其祖父没死,遂又拿一菜刀切割其祖父的颈部,致使其祖父颈部总动脉和静脉断裂大失血休克死亡。

据某市的统计数据表明,一年半中共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35件80人,而盗窃、抢劫、抢夺有29件57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83%,抢劫、聚众斗殴等暴力案件12件41人,占案件总数的51%。

(四)团伙化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团伙犯罪。

据统计资料显示,约40%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团伙作案范畴。

未成年人囿于自身的条件阅历,作案时,常纠集多人,或傍倚成年罪犯。

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犯罪与一般意义的犯罪集团不同,纠合在一起的多人中,多具有邻居、同学等关系。

它的组合过程更简单,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上的临时纠合,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但有的已具有犯罪集团的雏形。

如泸县破获的“新龙会”案件,该帮会有成员97人,大部分是学校在校生,且在16周岁以下居多,他们有头目、有分工,还有严格的帮规。

为了有活动经费,还收取会费,且在案发前实施了几次盗窃行为。

作为成立“新龙会”组织的目的比较单纯,就是对抗另一学生组织“飞鹰帮”。

其帮规戒律、组织结构是效仿电视上香港匪帮会形式而形成,该会在萌芽状态即被侦破消灭。

未成年人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

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未成年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

未成年人往往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容易相互影响。

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

据统计,60—70%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