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安全专业课程与课程体系设置应用研究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一等奖(13篇)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铁站务专业为例李宇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昌平卫校应对生源素质变化的基础管理研究刘春玲高剑以制度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周建松提高质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周建松基于数据采集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王国庆李畅王书润王浩给排水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刘振华浅议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郭俊炜赖展翅杨新宇阮班录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沈建根石伟平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探析谭旭高维春林泽玲丘翠芬“产品引导,三层递进”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葛红美徐超以实训实习基地为基础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屈善孝黄勇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刁瑜二等奖(181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朱璟高职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31年(1980-2010)和4种职教类核心期刊3年(2008-2010)论文的统计与分析胡军雷达图法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文智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究于运会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进一步辨析何农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段谟意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段谟意高职对外贸易专业基于行动导向课程系统的构建叶华光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主要边界研究叶华光高职教育文化的反思与建构刘兰明张金磊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关键能力”与职业基本素养刘兰明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逻辑搭配与模式重构周志红史新浩民办职业院校招生的变革与发展常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基于中国传媒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屈善孝高职双语教学方法革新之---“乐学”教学环节的设计周遊范世森以物流行业英语为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研究鲍庆弘对接湖南省中小企业的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周惠陈剑利柳劲华基于行业学会的三元制高职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刘辉珞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学科中的运用郑培建高职外语能力取向的发展性评价教学实证研究刘晓华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几个问题易洁高职语文教学民俗语汇应用探析袁耀辉基于创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路径研究王平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孙云志何玉宏在中职导游技能教学中发挥技能尖子学生的传帮带作用王蓓芳高职教育园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常州为例杨善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缘起与特点杨旭辉天津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探索——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酒店管理(邮轮乘务)专业为例吴肖淮张颖衍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基于案例的视角朱虹陈卫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十年述评卿中全高职“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建设刘峻朱敏红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视频互动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徐晓玲楼建列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张翠英张英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下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以云南农垦属地化管理改革为例杨国顺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张英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高利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营养“点菜式”教学模式左培林基于“专业+实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机电类专业为例方忠民李敏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探索欧阳建友王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展望——兼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张宏志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白洁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战略的整体建构陈霞基于SWOT分析法的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周经纬中职送教下乡《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靳荣丽在校企合作中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面向企业的问卷调查与思考梁乃锋基于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唐高华新余市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现状及对策研究郑群哲蒋意春龚晓飞“行知合一”教学模式在儿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任建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护理英语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以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孙燕论当好“三员”是高职班主任服务意识的落脚点何顺莉何顺畅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闵建杰王世荣岳辉李雪松高职教材开发及“4912”模式实践应用研究许新华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发展与评价机制研究张洪春宋振云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原则黄绮冰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谈存在问题与完善意义王生根王卉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孔德兰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董瑞丽邱俊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辨唐林伟方华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提高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王琴着眼教学实效探索高职思政课与专业教育融合新路径邹宏秋浅谈高职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的培育——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例谈征宇高职层面汽车电子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黄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四大特色邢智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汽车类高职学生“3+1”顶岗实习模式的探讨与实践范茜尹力会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文秘实践教学改革——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胡亚娟胡秦葆中职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研究沈兆钧将精细化教学引入课程——浅谈《前厅服务》精品课程建设刘瑞琪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陈翠玉高职服装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改革与实践黄格红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学实践再思考黄丽清基于网络平台一体化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黄秋萍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归因分析及对策丁际群高职生职业价值观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关荐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闫寒乙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供应链优化研究桑雷马蕾职业教育与重点产业对接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以石化职业教育为例许建民基于资源整合优化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探索与设计——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为例许建民“园林树木”课程为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探索杨善云黎素平隆卫革林红汽修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考核模式探究傅千里高职院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研究——专业责任制初探吴扬创新高职学院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加强实效性的研究袁景高职院校“教”与“学”关系的再认识余小燕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王晓忠邵泽强基于ERG理论的高校酒店实习生激励机制研究鲍艳利浅谈高职院校仿真实训和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梁晓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林娜其实我懂你的心——浅谈沟通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林敏项目化课程开发初探——以中职金融事务类专业课程为例杨海丰高技能、学习型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庄小满国际旅游岛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谢彦波海南高职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现状和干预措施研究林成亮如何通过游戏教学帮助中职学生记忆单词廖锦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李莉模具专业实施“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周跃华组建特色职业教育集团助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童丰生张海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刍议周桥陈月梅优化职业培训与考核过程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傅毓赟史金铎中职生数学学习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洪志龙中职数学课堂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与研究张建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王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体设计方法研究——以《机械零部件设计》课程为例张金美顾金孚丰崇友周志宏浅谈内地西藏中职班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洪珊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系统思考汪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以嘉兴为例蒙维洋代绍庆影响中职生自我意识和谐的因素探析郭俊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生活化探析吴晓璇高职院校“基本素养模块”教学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以温州为例吴铜虎南洋理工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刘晔高职教育转型期的院校文化体系建设探析胡勇朱俊对接珠三角体育场馆产业开发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张艳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揭平英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马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行业英语的教改研究张燕如五年制高职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以江苏徐州地区为例尹红丽张红云龚梅周晓培张芳王静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与工业园区对接研究胡蓉周金业高职《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探讨陈桂先凌丁庞观龙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模型分析——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啤酒)专业为例刘凤东西部高职教育合作发展模型研究覃川王风茂李焰基于需求分析的广西高职外语教学模式研究农德昌郑瑾璇谢德荣罗妍顶层设计理念指导下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程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王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张燕王建华葛秀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问题研究彭东黎李柏林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招晓菊李健艺对农民职业教育选择行为的理性视角分析张力跃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陈农心语文与动漫专业相结合的“创意引导”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寿丽君赵婷基于高职教育理念的毕业设计创新分析韩凝职业认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刘利潘黔玲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彭振宇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基于武汉城市圈部分企业的调查向丽刘晓欢陶济东萧山二职园林绿化专业人才需求及课程改革调研报告汪凌龙陆宝金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吴文辉浅谈数学与艺术在课堂教学的整合徐锋基于能力本位的“岗位·模块·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岳国英于锋应英沈安衢李秀超对1360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张宇迪王延李晓邓先丽高职工学结合“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杨新月机电类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研究——以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为例李英欧阳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意蕴、属性及培育策略董海燕中职学校单片机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王衡从身边的数学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生活化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吴少华语文教学中“职业渗透”探究与实践赵美华中职生数学学习倦怠性成因的分析与对策崔新库中职数学项目化课后作业设计及应用研究张晓明基于项目导向的《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研究靳玲刘琼琼赵晓波刘太闯王艳秋以反思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李鹏冯翊朱慧琴基于《C#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徐超葛红美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验实训系统研究与实践朱涛吉智陕西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王晓江殷锋社姜庆伟刘引涛苏兴龙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软技能”培养的思考李培金从用人单位对英语需求角度看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郑琳靖基于资源共享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平台的研究与思考——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李世收王永红高尚荣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工场高效多赢模式的实践研究吴云基于信息化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BPR职业能力研究——珠三角中小企业需求与现状调查研究何珊关键能力对提高职院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基于经济学“钻石模型”的分析廖素清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曹庆旭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黄君录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初探冯莉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整合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缺陷和应对姜亚南当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得失之思考陈慧敏濮荣强邵杰曹玉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双重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贺小凤耿壮雷军高职体育课程评价理念的构建王永华刘杰刘继昌王迎春职业类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张世辉校企联群运动:美国新时期终身技能教育体系建构的奠基之力刘冬英国高等学徒制教育初兴现象探析王辉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利益诉求的有效载体王振洪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康彩凤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乔海燕区域高职先进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初探单桂军朱本坤唐红雨王明胡春花试论我国股份制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优化王安兴高职院校《过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黄永杰基于“任务驱动、分段考核”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办公自动化》为例覃伟赋高职“校地”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蔺俊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黄启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状况问卷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和新疆为例李华耿宝云“3G实景课堂”的新探索韩先满刘宝磊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张铭凯基于产学研结合的视角构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广东省为例黄鹏张宁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必要路径——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启示洪春华对中职教育教学“十二字法”及“十个关系”的探析王保顺三等奖(475篇)基于区域特色产业开发新专业的探索——以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淡水珍珠方向)专业为例马张霞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面点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谢丽玉中国陶瓷史模块备课方法初探余琪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究姚英论高职园林测量课程的有效教学——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陈彩军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沈雁飞实施分组讨论法之我见刘乔玲论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完善黄玉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邵丽史新浩基于工学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探讨严宽荣中职学校英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研究董文综合性大学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工作理念的新维度张永华构建“五位一体”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胡珍芬选课制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以定远县2010年中小学教师“评好课”专题培训为例陈必山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陈必山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单慧芳高职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丁红莲刘辉高职数学阅读教学的实验与探索聂守丰刘彦芬“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索聂守丰赵小东“问题—探究”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邵学芹基于就业取向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李连荣许栋刚“认知→项目→实战”一体化教学的《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与制造》蒙以嫦陈文勇向小汉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研究王平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6所交通类高职院校为例孙云志何玉宏高职二维式“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晓娟潘峰突破传统教学法提升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高俊虹高职模具专业“2+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苗君明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探索马长越案例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王晓燕王艳霞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探寻康知芳用博客激活语文课堂——运用博客进行语文教学的思考李启森高职体育课中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探讨鲁葵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航海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魏本超邵晓燕导致中职学困生英语成绩现状的非智力因素调查刘阳“职教界”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研究——基于4种职教类核心期刊的计量文献分析杨修平助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给力新生代农民工圆梦——构建面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广东模式肖启瑞高职“三校生”职业素养个性化培养模式探析王中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双证融合培训制度的实践研究王莉锋从人口普查看高职统计实践教学改革金惠红新教材新思路新教法——阜阳卫生学校护理英语教学中做、学结合的实践探索张珉在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模式的尝试石福成探究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徐雪莲基于教育活动优化的高职院校团建模式创新刘畅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校企合作策略研究阙红艳高职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任莉枫文化资本视角下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再思考张海峰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浙江文化为例徐晓芳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于正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李继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丁宏伟采用四层递进法强化做账训练曹利花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唐世海论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教化论模式邓明波基于工作岗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赵海艳实施激励策略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韩旭建设两个英语课堂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验与研究韩旭合作学习策略在高职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朱媛媛形成性评价策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朱媛媛关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培养的探索刘晓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探索宋臻臻高校“去行政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突破点刘颖高职体育教学中“竞争-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叶继强革命老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莫慧诚罗炫兆韦美萍班主任工作中增进中职幼师专业女生心理相容的实践与思考翁少华张瑞祥团体辅导在中职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实践与思考张瑞祥以创新精神探索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舒本平基于课程改革的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探析赵东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孙西敏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周庆华孙晓艳何柳佳汤玉霞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策略王海安对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陈雨职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李焕东中职动漫专业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桂志华中职文学经典作品教学调查与分析许朝娜个性化评价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索与运用周艳病例讨论与情境模拟结合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任建立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内涵与思路探讨曾少武高职学位与高职吸引力孔新舟全员参与德育工作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上海海运学校德育改革初探黄玉洁昌平卫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就业指导研究王秀和陈志国卫生职业教育德育课案例教学法探索赵晓波多层次、立体化培养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的实践探析凌海波郁国培教育规划刚要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王东升沈建锋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周斌。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第 34 卷 第 1 期2021 年 1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4 No.1Jan.2021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林俐(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学院,重庆 402160)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面对的安全威胁因素越来越多,给学生带来诸多安全风险,也给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带来重大挑战。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存在学校重视不够、课程教学理念陈旧、学生实践效果较差等问题,通过改革课程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形式等措施,使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为了促使课程教学改革持续实施,充分发挥课程教学改革效益,需要学校在政策、师资、网络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1)01-0075-020 引言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全面实施,高职院校已打破过去封闭式办学格局,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融合范围逐渐扩大,学生通过传播媒介、勤工俭学、见习实习等途径,可以随时实现与社会外界接触,给学生带来很多安全风险,也给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带来重大挑战。
除了加强日常管理外,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必要选择。
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教条化倾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1]。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着力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安全素质能力培养,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1.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忽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只在新生入学阶段进行短期集中培训。
而部分已经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院校,也只是将其作为一门一般性公共课程,授课任务交给课时较少的教师,作为平衡教师间教学工作量的一种手段。
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简介
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简介一、概述: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是干嘛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该专业的修业年限是四年。
从事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维护以及信息安全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离散数学、操作系统原理、Windows安全配置与管理、Python 项目实战、路由交换技术、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网络渗透测试与防御、网络安全设备配置与防护、密码学原理与技术、Linux操作系统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等17门课程。
职业技术实践课程:专业认识实习、劳动实践课、Linux 系统实战、网络安全技术实战、网络渗透测试与防御实战、信息安全综合实战等实践教学环节。
三、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工艺设计、技术实践能力,能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胜任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解决较复杂问题、进行较复杂操作,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依托产学研协同合作,紧扣行业及社会需求,以网络安全风险管理为主线,结合“岗课赛证融合”、“校企合作”等制度,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主要培养面向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行业的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人员、网络安全技术人员、信息安全攻防对抗技术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网络安全运维、Web 安全管理与评估、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可以到IT企业、政府、金融行业、公安部门、各类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维护以及信息安全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具有从事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研究开发的基本能力,并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职业院校安全教育方案设计
职业院校安全教育方案设计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职业院校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责任。
因此,设计合理有效的安全教育方案,对于职业院校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安全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等方面,对职业院校安全教育方案进行设计。
二、安全教育的意义职业院校是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及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安全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降低校园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其次,安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
再次,安全教育有助于增强师生的安全管理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三、安全教育的目标1.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安全第一”的道理,增强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安全,还要关心集体的安全。
2. 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
通过安全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尊重公共秩序,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养成安全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 加强学生的安全技能培养。
通过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应急处理技能,提高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4. 健全安全管理机制。
通过安全教育,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校园安全。
四、安全教育的内容1. 交通安全教育。
学校要定期组织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的交通出行行为。
2. 防火安全教育。
学校要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演练,加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培养,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火源和灭火器材,提高学生的火灾逃生能力。
3. 校园安全教育。
学校要注重校园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校园安全知识教育和校园安全常识培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4. 食品安全教育。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实用性。
以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职业需求的能力。
课程设置应与行业需求密切相关,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职场中快速适应和成长。
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包含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综合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人文社科课程、体育健康课程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与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相衔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应及时关注行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调整,更新课程内容,使其紧跟时代潮流。
第四,课程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
职业教育的核心特点是注重实践,因此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操作的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还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需求设置相关的实训课程和实际案例分析。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可以通过与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也可以参考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和教学方法,借鉴其成功经验,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具有科学的结构和内容,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标准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及任务1.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全工程学科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
安全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以系统工程、可靠性工程方法、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方法为手段,以安全学原理为指导,辩识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和评价系统安全状况,调整系统的相关因素,降低系统风险,以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为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属于安全工程的方法论范畴。
课程重点放在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等问题,皆在满足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课程设计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本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设计,通过对该课程的知识能力层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并经过了多次修订,形成了由7个课程核心能力模块、18个单项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应知知识和应会技能,从而构建该课程的课程体系。
3.课程任务通过各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学会辩识系统危险因素,分析和评价系统安全性,有计对性地提出控制系统风险、消除事故隐患的技术措施和方法;掌握安全评价的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根据被评价系统的具体情况,选用或设计合理、有效的安全评价方法体系;培养学主分析、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将从事的安全管理或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职业岗位标准1.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通过现场调研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服务于煤矿“一通三防”工程施工和管理以及一般企业的管理,对应的职业岗位有:煤矿技术员及各种管理岗位。
2.岗位标准表1 安全系统工程岗位标准三、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安全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与安全系统分析方法;通过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运用事故成因理论、事故预防和预测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指导安全生产的能力,具备自我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项目(CEAC)认证体系介绍
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项目(CEAC)认证体系介绍项目简介及发展: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项目为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于2002年批准设立的全国性信息技术认证项目。
项目按照国际规范和信息技术培训标准设计、推出符合中国政府、企业、行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训、解决方案。
目前已经面向全国推出了包括高级管理类、技术管理类和技术应用类三个层次在内的70多门课程和近50个专项技术认证项目,与30个地方政府部门、340余所大专院校、750余所中专院校和260余家专业培训机构开展了培训、认证合作,每年培训各类信息技术人员35万余人次,积极推动了各地信息化建设和IT人才的培训工作。
CEAC项目依托其信息产业系统的强大行业背景逐渐成为国内电子信息行业培训认证最大规模的国家品牌。
职教教改及专业方案:CEAC项目的职业教育计算机公共课教改课程在方案设计中把职业认证证书标准嵌入到公共课程中,使职业技术公共课程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在电子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各行业基本技能的现状下,使各个专业的学生在不延长学时的情况下,在获得学历的同时,可以获得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技术认证证书。
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CEAC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双证专业和课程项目”和“CEAC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公共课程教改方案”由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IT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参与研发。
双证方案是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IT领域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与教材改革的研究与试验”的子课题,现已作为优秀案例列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的“银领工程”系列丛书中,向高职高专院校推荐。
该重点课题已经于2004年10月18日通过教育部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部级鉴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研究总报告(郭扬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题名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DJA010337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4万元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3月课题负责人:郭扬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成员:张晨、郭苏华、王琴、黄芳、胡秀锦张家寰、任君庆、张明慧、黄克孝、雷正光研究总报告一、简介部分1.标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研究2.序言——基于现代课程论的几个概念界定:第一,什么是“课程”?这是我们研究课程模式开发的首要问题。
国际上关于课程的定义有很多种,但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出发,一般认为课程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安排的总称,亦即学习者在学校和学习机构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
在我国,“课程”一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并具有教学科目及其讲授顺序和时间的含义;到宋代更发展成为既包括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又包括封建伦理道德的培养在内的大概念,与今天我们对课程的广义理解相类似。
本课题即采用这种广义的大“课程”概念,来探讨课程模式开发的基础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从1953年起引进了“教学计划”的概念并一直延用了多年。
但是由于汉语中的“教学计划”一词,从字面上看容易被误解为局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制订的各科具体教学工作的计划,而难以概括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
为此,自1992年起,原国家教委在有关正式文件中开始用“课程计划”一词取代了“教学计划”,这样无论其内涵和外延还是其功能和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拓展,同时也更加突出了“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什么是“课程模式”?基于上述的广义“课程”概念,课程作为达到一定的预期教育的结果(即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案,也就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从人类知识经验和实践活动中选择出一部分适合特定教育对象的内容,并加以精心组织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所使用的“课程模式”一词,即可认定为与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义。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
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一一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
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教育部16号文
教育部文件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现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质量安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交通土建专业群为例
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0. [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 [S].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3] 唐苏西.BIM技术在装配式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回.合
肥:安徽建筑大学,2020. [4] 渠立朋.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及施工管理中的应
用探索[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5] 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Z].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20.
基金项目: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
(FZYKnjC201804)o
作者简介:陈翠琼(1975—),女,福建南安人,硕 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管理。
(上接第廿6页)
在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还可以将
物资消耗情况随时录入BIM系统,用于比对物资使用 计划,帮助工程管理人员了解工程项目进展,实时掌握 物资储用动态,灵活调整物资供应与分配。 3.5 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可以运用BIM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 多方面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隐 患多,分布广,常见有高空落物、预制构件码放错误、预 制构件吊装不到位、塔吊碰撞、脚手架失稳、高空坠落 等风险。借助BIM技术可视化、可漫游优势,工程管理 人员可以在工程开工前,用BIM软件对工程项目的安 全控制点、有重大危险源的部位、关键施工环节等进行 模拟演示,从而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做好排除和应对 措施。
对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建议
2171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根据著名咨询机构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预测,人类社会产生的数据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大约每两年就增加一倍,2020年全球总共拥有35ZB 的数据量[2]。
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量,需要使用新技术对其采集、存储、处理以及分析,从而得到有价值的数据,这一系列的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为了培养相关人才纷纷申报了大数据专业,但因大数据专业为新兴专业,师资力量储备不足、教师经验不足,而大数据涵盖的知识技术广、难度大,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等等。
如何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增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整合力,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等是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
2 问题分析以下通过学情、岗位、技术三个层面分析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设置需综合考虑的问题。
2.1 学情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学制3年,但在校时间一般2年,2年中需要安排基本素质课、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时间有限,安排的课程即有限。
但是大数据囊括的技术非常多,难度也大,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课程设置的贯通性、整合性。
2.2 就业岗位业务需求分析通过对各大招聘网站调研,发现面向高职院校招聘的大数据相应岗位主要包括大数据开发、大数据运维、大数据分析与挖掘[1],分别占比67.5%、24%、5%。
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知识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综合分析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及知识技能要求,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Linux 平台应用、编程语言Java 及Python 的使用、Hadoop 集群及相关组件的安装、部署及应用等[3-4]。
课程设置时应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整体性,避免重复性,例如数据库学习可以有SQLServer、Oracle、MySQL 等,但是从整体性考虑MySQL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使用更广泛、衔接性更好。
表1 大数据就业岗位表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知识技能要求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数据清洗,数据平台各系统的性能分析与系统优化1、掌握Hadoop 集群的搭建部署;2、熟悉Hadoop 生态体系,包括HDFS/、MapReduce/Yarn/Hive/YARN/Spark/Pig/Impala/Storm 等;3、熟悉数据库MySQL、NoSQL(Redis,Mangodb,HBase);4、熟悉Linux 系统,精通Java 及Shell/Python/Perl 一种语言。
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
信息安全专业发展趋势
信息安全专业发展迅速,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 增加。
未来,信息安全专业将更加注重技术更新和升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威胁和攻 击。
信息安全专业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课程建设发展方向和重点
01
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 安全基础等,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选修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包括 网络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库安全等。同时,为了满足不同 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选修课程。
0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培养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 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机制,及 时收集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 ,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质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 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实践 机会。
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 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远程实践教学 和在线指导,提高实践教学的灵活 性和效率。
04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来源
教材与讲义
选用或编写适合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的教材和 讲义,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学资源建设:建设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库、试题库等 ,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02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需求导向原则
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基于实际需求,包括企业需求、学 生需求和岗位需求,以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安全人才。
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建设有效途径研究——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为例
当 前 ,在 专 业 建 设 方 面 ,职业院校的问题主要 有:未能体现特色理念,课 程 设 置多有雷同现象, 没 有 专 业 个 性 ,实 用 性 不 足 ,与当前企业岗位需求 脱 钩 ,专业优 势 不 明 显 ,无法突 显 职 教 特 色 ,课程 体 系 的 构 建 不 具 有 特 色 性 。《国 家 职 业 教 育 改 革 实施方案》明 确 指 出 ,职业教育由追求外延的规 模 化 发 展 转 变 为 提 升 质 量 的 内 涵 式 发 展 ,教学 模 式 要 进 行 转 变 ,不 能 照 搬 以 往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办 学 的 模 式 ,而 是 要 转 变 为 具 有 鲜 明 专 业 特 色 的 ,相关 企业参与的类型教育。因 此 ,职业院校要通过专 业 特 色 建 设 ,培 养 出 满 足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需 要 的 ,服 务 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具 有 一 定 专 业 知 识 的 技 能 型特色人才。 1 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SWOT分析
大专院校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
大专院校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标题:深入探讨大专院校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在当今快速发展且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国家安全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大专院校中,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大专院校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以期为读者带来全面的理解和启发。
1. 定义与背景大专院校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是指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教育要求,为大学生开设的国家安全相关课程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教学方法等一系列规范。
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深度探讨在深度探讨部分,我们将分析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在大专院校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探讨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具体规定,以及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
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规范的标准,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国家安全相关课程,确保学生接受到系统、全面、科学的教育。
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还可以引导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为国家安全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将涵盖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国际形势、网络安全、危机管理等内容,全面而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国家安全知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和热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而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密切相关。
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责任意识,更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应对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3. 广度探讨在广度探讨部分,我们将联系实际,分析当前我国大专院校国家安全安全课程标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如课程设置滞后、实践教学不足、评估体系不完善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致力于通过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职业院校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以为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成为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更好地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发展。
研究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将对当前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我们将重点研究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
接着,我们将探讨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分析实践教学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摘要】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职院校在建设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首先对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岗位群并分析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最后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一、前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以及广泛应用,信息安全已经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信息安全的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公私财物和个人隐私的安全。
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必须有专门的人才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进行管理、使用和维护,目前不少院校相继开设了信息安全技术专业。
由于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面及涵盖面非常广,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首先对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再根据调研结果开发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当前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考虑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对社会的需求不够重视,这样使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立即做到学以致用。
2.重理论轻实践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技能较差。
3.未面向职业岗位群,专业口径较窄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只按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建设,较少面向实际的工作岗位,这样学生毕业后一般无法直接上岗;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面向实际的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但专业口径较窄,因此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
三、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1.以就业为导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当前发展状况来设置课程。
山西省职教教育课题立项名单
利用职业教育及学校资源开展培训服务研究
ZJ-07033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ZJ-07034
医药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研究
ZJ-07035
山西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与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人才培养
ZJ-07036
高职技能人才创新思维训练研究
ZJ-07037
视觉艺术专业人才实训培养方式探索
ZJ-07045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效率的对策研究
ZJ-07046
自我监控学习在中专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ZJ-07047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ZJ-07048
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ZJ-07049
中等卫生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实验的研究
ZJ-07050
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ZJ-07108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制研究
ZJ-07109
高职教师在工学交替模式下角色转换研究
ZJ-07110
高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ZJ-0711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ZJ-07112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ZJ-07113
高职高专教师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ZJ-07063
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调查研究
ZJ-07064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与对策研究
ZJ-07065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综合体系构建探索
ZJ-07066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
ZJ-07067
增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ZJ-07068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2期2010年2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Ch i na Safety Science Journa lV o l.20N o.2Feb.2010高等职业院校安全专业课程与课程体系设置应用研究*于殿宝 教授(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矿山建设与安全工程系,徐州221116)学科分类与代码:6202140(安全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X925 文献标志码:A摘 要 针对安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应紧紧围绕安全技术与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展开,各门课程的设置应充分体现劳动保护特点和教育规律。
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也要体现大学功能,安全专业应该传承中国传统安全文化。
同时根据现场安全工作要求,强调开设事故预测预防技术、安全管理文书写作和事故应急处置等课程的必要性,并结合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作了说明。
关键词 安全; 技术; 管理; 课程设置A pplicati on St udy on the Setti ng o f P ro fessi onal Curricu l u m Syste m ofSafety Eng i neeri ng Spec i alt y i n H i gherV ocati onal InstitutionsYU D ian bao,Prof.(Depart m ent o fM i n e Constructi o n&Safety Eng ineeri n g,Xuzhou Institute ofArchitectura lTechno logy,Xuzhou221116,Ch i n a)Abstract: For the course setti n g and the constructi o n o f curricu l u m syste m of safety eng ineeri n g special ty,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urse setti n g and constructi o n should be developed fir m ly around safety technol ogy,vocational hyg iene and safety m anage m en,t the course setti n g shou l d also e mbody t h 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protection and t h e la w s o f educati o n.The r unn i n g o f h i g her vocational i n stituti o ns shou l d e m body the f u ncti o n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sa fety eng ineeri n g spec i a lty should trans m it and i n herit China s'tradi ti o na l safety cu lture.A ccording to the require m ents of on site sa fety w ork,the necessity o f setti n g the cour ses of acc i d ent predicti o n and preventi o n techno logy,safety m anage m ent w riti n g and acc i d ent e m ergency hand li n g is e mphasized.Fina ll y,w ith Xuzhou I nstitute of A rc h itectura l Techno l o gy as an exa m ple,the course setti n g and course syste m constr uction for safe ty eng ineeri n g specia lty is expla i n ed.K ey w ords: safety; techno l o gy; m anage m en;t curr i c u l u m0 引 言目前,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居高不下,并且重特大事故不断发生。
在快速的经济建设中如何降低事故发生率,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1]。
为此,培养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了部分大中专院校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更成为安全科学界研讨的课题。
我国的高等学校自20世纪50年代设置安全专业,*文章编号:1003-3033(2010)02-0011-06; 收稿日期:2009-12-22; 修稿日期:2010-01-31现已发展到中等专业学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
由于各院校办学历史背景、行业条件等不同,以及安全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科交叉性,其安全专业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培养的人才难以真正满足社会需求。
探其根源,首先与培养安全人才的学校设置的课程体系有着重大关系。
其次,对课程或课程名称的设置相互矛盾、没有逻辑性或层次不清,容易误导或难以掌握。
为此,课程或课程体系的设置,关系到了培养人才的成效。
笔者以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现场20多年的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体会,以及对国家标准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关于∃安全科学技术%的理解,来讨论与研究此专业课程或课程体系设置,达到为国家培养更出色、更需要的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
1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和对安全专业的要求我国目前对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定位是,培养能够在现场从事技术与管理,以及具有一定发展能(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所以,这就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现场操作技术与管理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安全方面的专业,定名为∃安全技术管理%专业。
而现场所需要的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正是符合了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
现场安全技术与管理人员,除能够进行正常的技术操作外,还必须具有管理、监督检查、隐患治理和教育与培训的能力,以及应急管理能力和对事故的处置能力。
众所周知,正确地处理好任何一起生产事故或伤亡事故,不仅需要一定的现场知识与经验,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物理、化学、医学救护知识等。
一个现场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的安全技术与管理人员,往往能够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2]。
而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构成,正是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所必须培养的。
也就是安全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2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课程和课程体系设置根据2009年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开办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或与该专业相接近的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已经达到87所,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在这些院校中,开办安全专业的学校类型很多,有矿业、建筑、化工、石油、交通、环境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各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一般都与其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一些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以该校建校历史、涉及和依托的行业背景、学科优势、就业方向有关,难以达到千篇一律或通盘要求。
但笔者认为,其主干课程的设置不能与∃安全专业%相脱节,在开好公共基础课和学校特色课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安全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必须遵循安全科学的基本规律与知识体系[3],方能形成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是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重点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但是同样具有大学的功能。
大学是进行科学研究、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的殿堂。
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技术(能),具有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文精神。
为此,其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同样具有本科院校的功能,但不应该是本科院校课程的压缩,而应该是结合培养方向与企业(现场)需求,在参考、研究和浓缩本科院校课程的基础上,侧重于应用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培养。
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殿堂,而且还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阵营。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科学确定课程名称;课程设置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全面执行国家技术标准,应该是大学的最起码的准则。
安全专业或与安全相关的专业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很多课程还在探讨或研究中。
但是,对于课程名称、专业术语等叫法应符合中国汉语语言逻辑要求(如∃安全事故%、∃安全隐患%等叫法就不正确。
∃安全%与∃事故%是一对反义词,安全了就不会发生事故,发生事故就不安全,组合成一词就不符合汉语逻辑)。
所以,课程名称与专业术语编制应符合中国汉语逻辑,课程的设置与层次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倡导和执行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 T13745!2009)中的∃安全科学技术%要求,真正把安全专业办成传承中国文化、国家需要的品牌专业。
下面给出了∀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建筑安全方向)课程设置体系(图1)和课程名称与对此课程的要求:其专业建设紧紧围绕企业安全技术与职业卫生以及安全管理展开,各门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劳动保护特点、安全学科& 12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Ch i na Safe t y Sc i ence Journa l第20卷2010年要求与标准。
图1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2.1 部分公共基础理论课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和学生参加工作后分析(处理事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其物理和化学的实验课也不能缺少,但其内容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选作一些认识实验,主要是为后续的专业实验课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认识、处置职业危害做准备[4]。
2.1.1 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数学不仅是工程上的工具,而且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积分、概率论、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布尔代数)等,要求掌握事故统计和建立事故预测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与能力[5]。
2.1.2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要求掌握力学、电学和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导致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其他物理知识。
为工程力学、电子电工学的学习和预防事故,进行事故分析奠定理论基础与科学方法。
2.1.3 普通化学普通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其危害、金属腐蚀、生命物质和化学对人体健康影响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