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第9单元--溶液
人教版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九讲--溶液(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汇总:B :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C :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D :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4)溶液的注意事项: A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B :溶液不一定无色,含有铜离子溶液一般显蓝色,含有二价铁离子溶液一般显浅绿色,含有三价铁离子,溶液一般显棕褐色。
C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不一定只是一种物质,可以是多种的。
D :溶剂可以使固体,液体,气体,但是溶剂却只能是一种物质。
E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2)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向溶液中加入溶质,如果不能在溶解了,就为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为不饱和溶液(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注意事项:A :必须强调是在什么温度下,因为不同温度下,即使是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也不一样。
B :溶剂的质量是100gC :条件必须是达到饱和状态D:溶解度指的是质量,是有单位的(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A: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本身性质B:外因:温度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分三种形式: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不是很大,如:氯化钠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4)溶解度曲线的物理意义:123tE:确定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1.气体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注意事项:A:条件是: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离开温度和压强谈气体的溶解度是不正确的B:在1体积水C::达到饱和状态D:气体溶解度最后求的是体积,是有单位的(3)气体溶解度和固体的溶解度的差别:A: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条件:温度和压强,因为压强对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影响固体溶解度的条件:温度。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4.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5.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课时)- 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 讨论溶质、溶剂和溶解的关系。
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1课时)- 分析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 探讨温度、溶质粒子大小和溶液的浓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课时)-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分析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原因。
- 讨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 浓度的计算方法(2课时)- 讨论浓度的概念。
- 掌握质量百分比、体积分数、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
- 能够计算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溶质的摩尔量和溶液的浓度。
5. 溶液的分类和性质(2课时)- 分析溶液的分类。
- 探讨酸碱盐溶液和氧化还原溶液的性质。
- 练习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
四、教学方法1. 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利用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溶液的特性和性质。
3.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1.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2.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3. 设置相关练习和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溶液的定义、特点和性质,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溶液这一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4.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饮料调配、药物溶解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该单元涉及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溶液的配制、稀释与浓度计算,以及溶液的净化与提纯等。本单元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溶液的稀释规律是什么?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如何比较?等,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2.强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料调配、药物溶解等,让学生认识到溶液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疑问,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确保学生对溶液单元的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溶液知识。例如,从溶液的定义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组成、制备方法、性质等方面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注重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核心,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回顾溶液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溶液是一种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组成及各种成分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溶剂和溶质的概念。接着,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溶液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并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解释溶液的性质。最后,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溶液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了解溶液在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态度。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溶液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2.溶液的酸碱性质及判定: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酸碱理论,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并能运用pH试纸等方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3.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理解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平衡反应,如酸碱中和、沉淀溶解等,并能运用平衡常数等概念进行分析。
4.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实验中需要掌握准确的称量、量取、搅拌等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安全规范。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计算给定溶液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
-判断给定溶液的酸碱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2.学生解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练习题。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液的定义、组成、特点、制备方法、浓度计算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面对问题时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品质。
4.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溶液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
结,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5.反思评价,促进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互评,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学习状态和进步空间。
-通过定期的测试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章节的教学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生活中的溶液现象为例,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水清洁伤口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溶液的定义、组成及分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浓度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3.帮助学生掌握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原理,理解溶解热、溶质溶解度等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_溶液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课题:溶液一、复习目标1、认识溶液的组成、特征,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二、复习要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 2(SO 4)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黄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九单元导学案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导教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⒈认识溶解现象,认识溶液的构成⒉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⒊知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⒋知道溶质质量分数的观点⒌认识结晶现象⒍知道配制必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⒎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课前预习】【讲堂导学】知识点 1溶液的形成⒈溶液⑴观点:或分别到里形成的、混淆物叫做溶液。
⑵基本特点:、、( 3)构成:由和构成。
注意:a.溶液不必定无色。
如:CuSO4溶液为色,FeSO4溶液为色,Fe2(SO4)3溶液为色b.溶质能够是、或气体;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 碘的酒精溶液)⒉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物质溶于水,水为。
②固体、气体物质溶于液体物质,物质是溶剂。
③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往常物质的是溶剂。
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氯化亚铁溶碘酒液盐酸生理盐水白酒石灰水注意: CuSO4或 CuSO4?5H2 O 溶于水,其水溶液中,溶质均是CuSO4,溶剂为H2 O知识点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⒈观点:在下,向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类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必定温度下,向必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类溶质的饱和溶液⒉判断方法:持续加入该溶质,看可否溶解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变:注: a. Ca(OH)2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降低b.最靠谱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 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①溶于水温度明显高升:、、②溶于水温度明显降低:③溶于水无变化:、知识点 3溶解度⒈ 固体的溶解度⑴溶解度的定义:在必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因素:①条件:必定温度②标准: 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⑵溶解度的含义:20℃时 NaCl 的溶液度为 36g 含义:⑶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大部分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高升,如KNO 3;少量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NaCl ;很少量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降低。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概括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了解溶液的稀释方法及相关计算。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定实验现象,分析溶液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浓度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溶液的浓度。
2.理解溶液稀释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2.运用溶液浓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单元。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溶液吗?可以举例子说明溶液的形成过程。
”2. 知识讲解•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解释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成分,区分溶液的饱和度(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溶质和溶剂:解释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举例说明溶质和溶剂在溶液中的角色。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浓度的计算方法:讲解溶液的浓度计算,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简要介绍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原理和方法,并说明相关计算过程。
3. 案例分析•案例一:某种药物的质量浓度为10g/L,试问制备100mL该浓度药物需要溶解多少克药物?•案例二:某实验中要求制备2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溶液,试问需要多少克盐酸?•案例三:某矿石中含有的金的浓度为2g/kg,试问从该矿石中提取5g金需要多少克矿石?4. 深化讨论讨论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浓度与溶液性质的关系。
5.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化学实验等相关书籍,拓宽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学习了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和稀释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案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案一、中考考点1、能正确描述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和溶质、溶剂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
2、正确领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记住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
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正确描述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并会简单的应用。
4、会用pH表示溶液酸碱度,牢记酚酞和石蕊在不同pH溶液中显示的颜色。
知道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
二、预习检测1、溶液(1)概念: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其中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被溶解的物质叫。
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通常情况下不指明溶剂时,水就是溶剂。
(3)特征:,。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或 或加入S = —————————————×100 g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g ) 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g )(4)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和溶液名称:温度升高,如 ;有些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 下,一定量的 中,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一般..规律: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有① ② ③ 。
溶液饱和、不饱和与浓、稀的关系是 , 在 时是“一定”的关系。
3、溶解性和溶解度(1)溶解性: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溶解性的大小取决于物质本身,还受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性质等)的影响。
(2)溶解度(常用S 表示):在一定 下,某固体物质在 g溶剂中达到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一般以“克”为单位),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固体溶解度的条件是 ,溶剂标准是,状态是 ,单位常常用 。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浓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3. 浓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四、教学过程: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1)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溶质溶解的条件和过程。
(4)总结: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1)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制备简单溶液。
(3)讨论:学生讨论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4)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类型的溶液。
3. 浓度的计算方法(1)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浓度的概念。
(2)讲解: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练习: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4)实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制备相应浓度的溶液。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讲解: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3)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及组成。
2、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认识溶解度曲线并会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1、溶液的组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掌握与灵活运用2、理解溶解度,并能看的懂溶解度曲线图,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看的懂溶解度曲线图,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溶液的概念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夜。
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 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相同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稳定存在混合物:凡是溶液都属于混合物问题与思考关于溶液的认识(1)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不一定。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
如水就不是溶液、酒精也不是溶液。
注意: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硫酸铜溶液(蓝色)——Cu2+氯化铁溶液(黄色)——Fe3+氯化亚铁、硫酸亚铁溶液(浅绿色)——Fe2+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MnO4-练习:略2、溶液的组成:(1)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2)溶质:能被其它物质溶解的物质3、质量关系M(溶液)= m(溶剂)+m(溶质)提问:是不是V(溶液)=V(溶质)+ V(溶剂)?不是,因为分子间由间隔,所以,V(溶液) < V(溶质)+ V(溶剂)4.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根据名称一般固体或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液体为溶剂两种液体组成溶液,量多的为溶剂有水时,水作为溶剂说明: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最常见的溶液就是水溶液2、汽油也可能做溶剂,它可以溶解油脂——用汽油洗油污.3、酒精也可做溶剂,如溶解碘形成碘酒。
4、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如: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练习:略二.乳浊液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步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可和鼓励,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溶液相关的情境,如饮料制作、药物溶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和分离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与溶液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通过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课。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性质等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对于溶液的浓稀度、溶液的制备和分离方法等内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此外,学生对于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2.以溶液浓度计算为例,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置溶液稀释与浓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
4.结合溶液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溶液知识。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去理解和掌握溶液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溶液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学习溶液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巩固溶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每位学生提高。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课。在之前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以及制备方法等基本知识。通过前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在溶液的浓度计算、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本次复习课中,我将以溶液的性质和制备方法为主线,重点引导学生复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技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word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情境] 展示四种液体: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 看到这四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 如: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
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四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 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 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四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学案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导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系统。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看法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清单:一、溶液看法:分别到里,形成就是溶液。
特色:性;性。
溶质看法:叫做溶质。
组成状态:态、态、态。
溶剂看法:叫做溶剂。
水是常用的溶剂,但等也能够做溶剂。
二、溶解过程: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当吸取热量 <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高升。
比方:等。
〔2〕当吸取热量 >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
比方:等。
〔3〕当吸取热量 =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比方:等。
三、乳浊液1、看法:叫做乳浊液。
2、乳化功能:能使油脂分别成,而不齐聚成。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向必然量的里参加某种,当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还能够,叫做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变: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五、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看法:,某固体物质在里所溶解的,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 2〕溶解度曲线溶看法:表示物质的随的曲线。
解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
度曲意义点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相同。
线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相同下的或表示随而变化的情况。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和必然时,溶解在水里到达时的气体体积。
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含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之比。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100%溶液质量3、溶液的配制:步骤______仪器 ____检测习题溶A 例题:右图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答复:解度1、 M 点表示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g MN B2、当温度为 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依次为________,C_______。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第9单元--溶液
知识回顾: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溶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叫做溶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剂。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沉淀,不分层。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3. 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
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一种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小于放热时,溶液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之降低。
课题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饱和溶液的概念要素:① ___ :②:③ __________________ 。
上述条件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
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_________ 或___________ ,转化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转化为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6•溶解度概念要素:① 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单位:g o7.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难溶微溶—可溶________________ 易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如o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如o9•气体溶解度概念要点:①压强101KP ,②一定温度下;③1体积水;④饱和状态;⑤单位:体积。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
2.学习溶解、溶剂、溶质的概念及区别。
3.学习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的定义及特点。
4.了解固液、气液、气固、液液等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5.学习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应用。
重点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基本概念的运用。
2.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教学方法:1.学生讨论发言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盐溶于水时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盐在水中能溶解彻底,形成透明无色的溶液。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的课是关于溶液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呢?Step 2 理解基本概念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索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区别,并归纳总结。
2.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引导学生清楚溶液是什么。
Step 3 饱和溶液1.造成饱和溶液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2.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判断一下饱和溶液是不是稳定的。
3.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制备饱和溶液。
4.合并讨论学生的实验结果。
Step 4 浓溶液和稀溶液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索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及特点,并归纳总结。
2.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制备浓溶液和稀溶液。
Step 5 溶解度1.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利用示例让学生区分固液、气液、气固、液液等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2.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了解溶解度的计量单位。
Step 6 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了解溶解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亲和力等。
2.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固液溶解、气溶胶、液滴等的形成。
Step 7 总结归纳1.让学生归纳汇总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性概念的确立。
Step 8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Step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 重新认识溶液 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重新认识溶液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和巩固关于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2.复习和巩固溶质、溶剂、溶解度、浓度等相关术语的定义;3.复习和巩固溶解的条件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4.复习和巩固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特点;5.复习和巩固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复习和巩固溶质、溶剂、溶解度、浓度等概念的定义;2.复习和巩固溶解的条件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复习和巩固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的特点;4.复习和巩固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定义复习•溶质:指在溶液中存在的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指在溶液中存在的能够将溶质溶解的物质。
•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溶剂在其溶解度上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2. 溶解的条件复习•温度: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常见的例子是在制备糖水和盐水时,需要加热水使溶解度增加。
•搅拌:搅拌可以增加物质间的接触机会,加快溶解速度。
比如,制备咖啡时,我们会用勺子搅拌咖啡粉和热水。
•粉碎:物质的粉碎使其表面积增大,与溶剂接触的面积增大,溶解速度会更快。
例如,我们会将砂糖研磨成细砂糖来制备糖水。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复习•温度: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温度升高,分子振动加剧,相互作用减小,溶解度增加。
•压力:溶解固体在液体中时,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主要取决于温度。
但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常见的例子是碳酸氢钠溶解于汽水中。
•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越大,溶解度越大。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似性也会对溶解度有影响。
4. 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的特点复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称为饱和溶液。
此时,溶质以快速而稳定的速度溶解和析出。
•过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其平衡溶解度,形成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一旦扰动,溶质会快速析出,形成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九单元溶液
知识回顾: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是指,
叫做溶质,叫做溶剂。
2.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沉淀,不分层。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3.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
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一种是
过程,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
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小于放热时,溶液温度,反之降低。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的概念要素:①;②;③。
上述条件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
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或,转化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或,转化为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
6.溶解度概念要素:①;②;③;④单位:g。
7.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难溶微溶
可溶易溶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b.,如。
c.,如。
9.气体溶解度概念要点:①压强101KP,②一定温度下;③1体积水;④饱和状态;
⑤单位:体积。
10.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都成与压强成
11.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12.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为:
13.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步骤:①;②或;③
;④装瓶(标签注明名称,化学式,质量分数。
)
若溶质为固体则所需仪器有。
若溶质为液体则所需仪器有。
典型例题
【例题】1、下列加速物质溶解的措施中,可以改变固体溶解度的是()A.搅拌B.振荡
C.粉碎D.加热
【例题】2、根据右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甲、乙两物
质的质量相等
C.将t3℃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
都会析出晶体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提纯甲
【例题】3甲、乙、丙分别是酸或碱的水溶液,PH值依次为1、5、14。
下列图形合理的是()A.图(1)表示甲中滴入丙B。
图(2)表示乙中滴入丙
C.图(3)表示丙中滴入乙D。
图(4)表示甲中滴入乙
【例题】4 很多同学都喜欢既别致又实用的叶脉书签,其制作方法如下:首先选取大小适当、稍老一些的树叶放在烧杯中,加入200g12%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10~15分钟(不搅拌),取出,冲洗,将叶片压平,最后系上各色丝带,漂亮的叶脉书签便做好了。
在制作过程中:
(1)需称取g氢氧化钠固体。
称取时,要将其放在小烧杯中,因为氢氧化钠易
称量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则应(填序号)。
A.增加砝码B。
移动游码
C.取出一些氢氧化钠固体D。
再加一些氢氧化钠固体
(2)指出上图装置中的两处错误:
①
②。
【达标训练】:
1.有些游泳池中的水呈蓝色,是因为加入了一种能杀菌消毒的物质。
这种物质可能是
()
A.明矾 B。
食盐 C。
硫酸铜 D。
熟石灰2.即食即热型快餐的内层是用铝箔真空包装的食物,外层则分别包装两包物质,使用时
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物质反应,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物质最适合的选择是()
A.硝酸铵晶体与水 B.浓硫酸与水
C.生石灰与水
D. 氯化钠与水
3. 一瓶化学试剂的标签如右图所示,阅读标签填写
(1)溶质的化学式为化学名称为
(2)其中溶液的质量为溶质的质量为
(3)实验老师要配制15%的稀盐酸1000g,需要量取浓盐酸mL。
4.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用,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用
生石灰放入水中所得溶质的化学式为,三氧化硫放入水中所得溶质的化学式为,胆矾放入水中所得溶质的化学式为,13g锌与100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溶质化学式为。
5.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杯食盐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未必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物质溶于水时,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D 。
75%的医用酒精消毒液,溶剂是酒精
6.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暴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品质,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500g5.4%的优级醋,生产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为()A.500g B.400g C.200g D.100g
7.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日晒使氯化钠蒸发B。
日晒使水分蒸发而使氯化钠结晶
C.日晒使海水发生分解反应D。
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
8. 研究表明,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
它具
有甜味足、溶解性好、放龋齿,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优
点。
右图是木糖醇和蔗糖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联想在牙膏中添加某种元素,也能起到防止龋
齿的作用,这种元素是。
(2)比较在人体体温37℃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木糖醇蔗糖(填“>、<或=”);通过比较溶解度曲线,请你说出这两种物质在溶解度方面的一个共同点。
(3)分析 40℃时,将30g木糖醇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0℃时木糖醇和蔗糖的两饱和溶液,欲使它们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且仍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写出其中的一种)。
【能力提高】:
1.下列能使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的是()
A.恒温蒸发部分溶剂 B。
增加溶剂
C.增加溶质 D。
升高温度
2.若将50g18%的NaOH溶液与50g18%的盐酸混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混合溶液的PH=7 B。
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不变
C.混合溶液的质量为100g D。
混合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8% 3.把60℃时4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不变 B。
溶液的质量不变
C.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溶剂的质量不变
4.“NaCl + CO2 + NH3 + H2O == NaHCO3↓+ 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
要反应。
下面是4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
其中不正确的是()
5.与固体的溶解度没有关系的因素是()
A.溶质的性质B。
溶剂的性质
C.溶液的温度D。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6. 我市有较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1)海水晒盐可获得粗盐,在实验室中粗盐经过溶解、、可制得精盐。
(2)晒盐后得到的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下图是它们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
①设t1℃时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
的溶解度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②卤水加热到t2℃以上,根据溶解度曲线,首先析出的晶
体是
(3)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
其主要步骤
如下;
①提取Mg的过程中,试剂A可以选用,试剂B可选用,
由无水MgCl2制取Mg的反应类型为。
②分离出Mg(OH)2后的NaCl溶液中还含有CaCl2、Na2SO4等杂质,为了获得NaCl 溶液,在分离后的溶液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
实验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是为了除去;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