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区域经济发展的DEA有效性研究

合集下载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的 良好 开 端 。
关键 词 : 安徽 省 改革 试验 区 自主 创 新
合肥、 芜湖 、 埠 三 市 集 中 了安 徽 省 力 图通 过 体 制 机 制 的 突破 , 索 多的研 究表 明产 业 集聚特 别是 产 业 蚌 探 徽省 大部分的4 新资 源 , 4 是我 国中西 依 靠 自主创新 引领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 集群 对 于整 个 区域 经济发 展 有很 强


合 芜蚌试 验 区建 设分 析
暨建设 “ 艽蚌 自主创 新综合 配套改 合 革试验 区动 员大会”。此举标 志着安
1 论 依 据 . 理
过 不 同地 区拥 有 的 区位优 势 以及 自
( ) 1 从产 业集 聚理论 看 , 来越 然 资源优势建 立合理 的经 济群 , 个 越 整
9 部产业结 构 , 促进 各种产 业 自身的发 市 场 已形 成 自己的 品 牌 , 试 验 区建 6%。三 市登记技 术合 同交 易额共 有 是
1 .亿 元 , 72 同比 增 长 了 8 %, 中转化 _ 其 2 试 验 区 成 员 中 的 芜 湖 其 三 大 支 本 地 和 引进 外 省 技 术 成 果 9 0项 , 3 占
部 地 区 科 技 资 源 较 为 密 集 的 地 区之 新 路 径 , 立 比 较 完善 的 区 域 创 新 体 的 拉 动 作 用 。从 这 一 思 路 出发 , 徽 建 安


三市共 有 10多所 高等 院校和科 系 ,成 为 中 西 部 乃 至 全 国创 新 型 人 省 区域 发 展 的 关 键 就 是 在 区 域 内部 3
创 新 综 合 试 验 区 可 以 认 为 是 安 徽 省 经济飞跃 。而在合 芜蚌 自主创新综合 在 的 不 足

基于DEA的产业效率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

基于DEA的产业效率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
率及其 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 明 :安徽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 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效率呈现波动的
特征 , 整体趋势表 现为上升 、趋 于平稳。规模 效率是影 响安徽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 其它电子 设备 制造 但
业综合 效率的主要 因素。并据提 出相 关对策与建议。 ( 关键词 】 产业效率 D A 对策建议 E
以安徽省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
王贵权 许鹏远 朱 云鹃
( 安徽 大学 ,合 肥
[ 摘
203 ) 309
要 ) 基 于 D A效率评价模型 ,本文选取 2O 20 年期 间,安徽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 其 它 E O0 09
电子设备帝造业的产业工业增加值 、利 润总额 、资产总值 、在职职 工数据作为投入产 出指标 , 行产 业效 】 进
第5 ( 期 总第 2 1 ) 1期 2 1 年 5月 01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o I d s il e h oo ia f n u t a c n lgc l r T B∞n mi8 0 c
N. C o5( 锄岫 l o2 1 ,N .1 )
Ma 2 1 y. 0 1
基 于 D A的产业 效 率 评价 及 对 策研 究 E
作者简介 :王贵权 ,许鹏远 , 徽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 区域经济发展 。朱云鹃 ,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 , 安 硕 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技术创新与 区域经济发展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

5 — 0
第5 ( 期 总第 2 1 ) 1期 2 1 5月 01年
施与安徽社会和经济又好又快 的发展。
如表 l 所示 ,列举 了 20 ~ O9 00 2O 年间安徽省 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的主要 经济效益 指标数 据的变 化情况 。总资 产贡献 率 20 — O9 08 2O 年为 1. %,高于 2O —2O 的 16 2 00 09年 平均值 87 %;工业成本 费用利润率 20 — O 9 . 8 08 20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跟踪评价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跟踪评价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跟踪评价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评价研究课题组【期刊名称】《安徽科技》【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3页(P12-14)【作者】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评价研究课题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安徽合肥、芜湖、蚌埠3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合芜蚌示范区)。

为发挥示范区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作用,国务院批准在合芜蚌示范区内实施多项中央试点政策。

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结合安徽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创新试点政策,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

在政策的指引和执行下,合芜蚌示范区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政策出台情况1.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时期合芜蚌示范区早在前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时期,就已形成包括创新载体、人才激励、科技金融、创新创业、财政税收、成果转化等创新要素全覆盖的政策体系。

截至2016年6月16日,合芜蚌试验区共开展科技创新试点政策超194项,如图1所示。

其中综合类政策超59项,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24项,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14项,财政税收政策39项,科技金融政策19项,人才激励政策14项,创新创业政策22项;其中国家层面出台政策71项,省级层面出台政策51项,市级层面出台政策73项。

2.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图1 合芜蚌试验区政策体系图2016年,合芜蚌示范区获批的同时,安徽省正式进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期。

无论是安徽省还是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都围绕这两大战略布局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

截至2017年10月31日,合芜蚌示范区共出台科技创新试点政策31项,其中,省级层面出台10项、合肥市出台3项、芜湖市出台15项、蚌埠市出台3项,重点在国有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政策、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缴纳政策等方面有所变化。

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技术创新效率研究作者:庞莹李敏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运用两部分实证分析,选择安徽省高技术产业5个行业和17个地市为决策单元,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建立了相应DEA模型分析技术创新效率,从而得到了两部分实证结果。

结果表明:部分行业有下降趋势,17个地市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和比例存在问题。

关键词:技术创新效率 DEA模型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区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

在此背景下,对安徽省整个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研究,综合测度、评价安徽省的技术创新效率,对安徽省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科技活动效益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基于DEA 方法对安徽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一)评价模型的选择根据评价目的和经济背景,本文选用的是基于产出的C2R模型,也称作是产出导向型模型。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

这n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是同类型的决策单元。

①决策单元j记为DMUj,其中1≤j≤n, Xmj=DMUj表示对第m种输入的投入量,Xmj>0;Ysj=DMUj表示对第s种输出的产出量,Ysj>0;Xj和Yj 分别为DMUj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数值是已知的。

vi=第i种输入的权重;ur=第r种输出的权重,其中,1≤i≤m,1≤r≤s,vi和m分别是对应的权向量,是两个变量。

(二)选择决策单元基于本文所构建的技术自主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这一部分所选择的数据来源于安徽省高技术产业相关指标,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的划分标准,高技术产业分为五大类,分别为医药制造业H1,航空航天制造业H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H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等行业,这一部分的研究就是以这五类产业作为决策单元来进行实证分析的。

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认识

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认识

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认识【摘要】近年来,安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对产业支撑作用有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去年达到3907亿元,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创新型企业,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

但也应看到,我省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相比还不适应,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多数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对此,笔者基于调研,就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一些构想。

【关键词】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一、合芜蚌试验区背景、发展及现状开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合芜蚌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推进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

自2008年10月安徽省设立合芜蚌试验区以来,试验区已经在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仅2009年一年,试验区新兴产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户,占安徽省总数的70%以上,在全省新认定的99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试验区累计达589家,占全省总数近60%。

试验区三市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占全省的55%和64%。

在创新要素的带动下,去年1―11月份,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43.5亿元,其中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3个百分点。

近期,国家已同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由此“合芜蚌试验区”将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稳定增长速度和中部大多数城市一样,主要不是源于自主创新,而是由投资驱动带动的高增长。

由于无法或很少获得核心技术,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购进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65%以上,70%以上设备投资依靠进口。

同时,由于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使得大部分企业宁愿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也不愿意在技术和人力资源上投资。

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加快,而产业结构升级却不明显。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政策探索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政策探索

· 10 ·丝路视野【摘要】“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抓手,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积极落实执行国家试点政策的同时,安徽省及合肥、芜湖和蚌埠三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措施,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以创新试点政策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经验总结。

【关键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省份;合芜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政策探索张文君(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0)一、合芜蚌试验区创新试点政策概述2008年10月,安徽省合肥、芜湖和蚌埠三市紧紧围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国家各项试点政策的实施,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股权激励试点,协同推进财税支持、科技金融、管理创新、人才特区、创新创业等各项试点工作,合芜蚌试验区试点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见图1)。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月还批复同意《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要求安徽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肥)芜(湖)蚌(埠)地区为依托,与建设创新型省份、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统筹结合,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行创新改革试验,授权安徽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普惠性税收政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在合芜蚌试验区开展的科技创新试点政策有170多项,其中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23项、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12项、税收政策28项、财政科技投入政策10项、科技金融政策17项、人才政策14项、创新创业政策18项、综合类政策50多项;其中国家层面出台政策60项、省级层面出台政策49项、市级层面出台政策67项。

图1 合芜蚌试验区创新试点政策体系图二、合芜蚌试验区政策突破点和成功经验“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合肥、芜湖和蚌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别构建了扶持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辫
§ 藏 il
区 域 经 济
匕 】建 设 舍 芜 蚌 自主 创 新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试 验 区是 安 徽 摘
经 济发 展 战略 的重 大 举措 。本 文介 绍 了合 芜 蚌 试 验 区 的发 展 概 况 , 析 了发 展 中的 突 出 问题 , 提 出 了相应 的对 策 。 分 并
以上工业企业达 3 5 家 , 0 4 较试验 区建立前增长了 1 倍 。 0 试验区
高新 技术产业 产值 、 利和发明专 利授 权量 、 专 新增 高层次人 才
数、 技术合同交易额等均 占全省 6%以上 , 0 多项指标大幅提升 。 2 1 年 ,试验 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5 8 01 2 4亿元 ,增加值 占
G DP的比重 由试验区建立前的 1. 4 %上升到 2 . 4 1 %。试验区的 8
骨干 工业 企业 主要装备水平 6 %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0 新产
品产值率近 3% 0 左右 。 在科技部最近公布的 21 年度 国家重点 01
新产品认定结果中 ,安徽有 5 个产 品被 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 4 品, 其中合芜蚌 试验 区有 2 9个 , 占全省 5%; 利授权 量达到 4 专 2 47件 , 09 比成 立前增长 了 88 名牌 产品数达 到 2 6 , 0 %; 3 个 增长 了 22 5%;输 出技 术合同 42 8 2项 ,比上年增长 1. 3 %;成交额 5 5. 69 3亿元 ,比上年增长 3 . %,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的 42 5
占到了 1%。中小企业 的研发能 力十分薄弱 , 6 全省 9 : 35 %的企业
五年 内的申请量低于 1 件 ,中小企业创新 的主体地位还没有 o 确立 。龙头企业牵引力还不足 、 关联企业数量偏少 , 形成相 还未 对完整 的产业链 。总体来看 , 合芜蚌试验 区内创新 型企业增长 速度较 陕, 但在数量和实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实践探索与经验研究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实践探索与经验研究

一、合芜蚌示范区建设的十年发展历程1.创建起步阶段(2008—2010年)2008年10月,在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布局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的战略任务,启动合芜蚌试验区建设。

2009年12月,合芜蚌试验区部际协调小组成立。

合芜蚌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成为全国三大自主创新试验示范区之一。

2010年,合芜蚌试验区的3个高新区全部进入“国家队”。

这一阶段,安徽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出台了实施意见,成立了部际协调小组,合芜蚌试验区的整体架构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2.先行先试阶段(2011—2015年)2011年7月,合芜蚌试验区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进入国家“3+1”示范区序列。

2011年1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推进暨重大政策试点启动大会,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财政厅等部门出台了7个相关配套细则,形成了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1+7”政策体系。

2013年,合芜蚌试验区享受与北京中关村等3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合芜蚌试验区列入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摘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合芜蚌示范区”)建设十年来,以构筑先发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开展先行先试政策创新,不断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成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赢得更多竞争优势的创新高地、辐射带动全省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

文章梳理了合芜蚌示范区建设十年的发展历程,分析合芜蚌示范区建设的做法,总结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并对未来合芜蚌示范区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合芜蚌示范区发展历程实践探索经验启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实践探索与经验研究文/李南凯赵今明李红兵肖玲玲丁元欣(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创新平台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

基于DEA方法的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效率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效率研究
因此,可以在厘清现有理论研究与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 上,确定指导安徽省科技金融发展的中长期指导原则与方向; 在宏观层面全面分析安徽省的科技金融融合现状,找准定位、 确定现阶段安徽省科技金融在融合路径上的重点问题与突破 口,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分析可预测的困难或问题,为 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建言献策。
本文通过 DEA 静态 BCC 模型,以全国 31 省市为研究对 象,对安徽省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效进行研究分析。宏观层面上 以全国及区域宏观总量数据从总体上对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 与实效进行分析:①比较分析安徽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 距;②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是否是一直有效的;③科技金融投入 与产出效率的技术与规模在 2011~2015 年期间是否保持有 效性,安徽省在这 5 年期间是否达到了规模有效,找到阻碍科 技与金融结合实效的若干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对科技金融做出最直观 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是学界主流的研究方法之一。借助 DEAP 软件可以得到如下结果,即综合技术效率 (主要用于评 价和计算科技金融融合效率,也就是所谓的综合效率,表示为 TE)、纯技术效率 (在评价过程当中主要依据是否充分利用了 生产技术的投入要素,表示为 PTE)、规模效率 (在计算的时 候需要考虑在特定规模效应下,能否充分利用生产状态投入要 素,表示为 SE),它们的值介于 0~1。当值为 1 时,说明决 策单元 DMU 科技金融已达到效率最优状态;反之则说明现阶 段并非效率最优状态,反映出投入要素的冗余或者产出值较 低,且其值越小,说明其与效率最优状态渐行渐远。在这种情 况下,借助于 DEA 静态 BBC 模型可以测度决策单元在同期 内的静态效率。
2.2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发展环境问题研究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发展环境问题研究
为 芜湖腾 飞插 上 了翅 膀 ; 蚌 埠市地 处淮 河 中游 , 面 向
从 政治 、 自然 、 经济、 社 会 与技 术 环境 五 方 面进 行分 析, 发 现创 新 区发 展 环境 陷 阱 问题 尚存 , 因而 , 如何 让 合芜 蚌 地 区跳 过“ 发 展 环 境 陷 阱” , 成 为创新 区未
在 南部 , 而蚌 埠市则 在北 部 , 它们分 别 为安徽 中 、 南、 北 部 的地理 中心 。其 中 , 合 肥市 为安徽 省会 , 是全省 政治、 经济 、 文化 、 信息 、 金融 和商 贸 中心 。合 肥市具 有 一定 的旅 游资 源 , 交通 运输环 境便利 , 尤其 是刚建 成通 航 的新 桥机 场 , 给 合肥 地 区带 来更 强 的地 理 区 位优 势 ; 芜 湖市位 于安 徽南部 , 滨临南 京 、 背 靠长 江 , 处于重 要 的经济 地理 位置 。 境 内 山石 资源 丰富 , 有 海 螺水 泥厂 入驻 。方特 、 马仁奇 峰等旅 游景 点 , 给 芜湖 旅游 业带来 了生机 。公路 、 铁 路 以及 长江水 路运 输 ,
善 传 统产 业 ; 三 是扩 大企 业创 新 内容 , 构 建创 新 型企 业 组 织 。
关键词 : 自主 创 新 区 ; P EE S T分析 法; 发展 陷 阱
中 图 分 类号 : F 1 2 7 ; F 2 0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2 0 0 6 ( 2 0 1 3 ) l O 一0 0 1 8 —0 4
合芜蚌 自主创新区发展环境 问题研究
张 磊, 查 华 超
安徽 电子信 息职 业技术 学院经 济管理 系, 安徽蚌 埠 , 2 3 3 0 6 0

合芜蚌实验区产业结构特征研究

合芜蚌实验区产业结构特征研究

表 1 合芜蚌实验 区三次产业结构及人均 GD P比较
地区
旨肥 芜湖 蚌埠
特色较为突出和合肥 、 芜湖之间产 业的 补性较强 . 经济结 合的空间 比 较大; 另一方 面也说明 , 市对某 一产业的依赖性较人 , 但 蚌埠 形成某一产
业独 大的情况 , 产业链较短 , 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 , 井没有很好带动柱 关 { 产业的发展 , 限制 了经济总量规模。所 以, 蚌埠m 合肥 、 芜湖之间产业 的差异性 , 在一定程度上是 不具有 竞争优势 。由此 叮妇 . i 蚌埠 与合肥 、 芜 湖之 闼的产 业“ 趋异“ 从某种意义上是非合意性的 而台肥 与苋湖之间的 产业问关联 程度相对较高 , 其产业结构杆i 似系数达到 08之多 主要是 . 因为合肥 芜湖 以电气机械及器材 制造业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主要 产业发展 例如交通运输 设备制造业 , 合肥有以汀准集团为首的多家汽 车制造企 业, 芜湖有以奇瑞为首 的汽 年及其椰关产业生广 的企业。这就 : 为丰 似的产业结构提供了现实 的物质和 业基础 , H 由此形 成 r 相似主要从产业结构和区域 分工态势上分析舍 芜蚌 实验 区
的 产 业 成 长 阶段 及 其 产 业 梯 次 特征 用产 业 结 构 相 似 系数 来说 明合 芜 运
蚌三市之 间的工业产业结构特征。 通过 区位商对舍芜蚌 实验 区工业 内部 产 业 的地 域 分 工及 地 区专 门化 态 势进 行分 析 。 而 分 析 合 芜蚌 三 市之 间 进 的 产 业 结 构特 征 异 同性 。 关键词 : 合芜蚌 产业结构特征 地域分工 中图分类号:2 7 F 0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4 4 1 f)n0 — 2 — 2 10 — 9 42 j)9 2 8 0 f 20 0 8年 1 0月 1 7日召开的全省推进 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 自主创 新综合配套实验 区动 员大会, 并出台 了《 于合 芜蚌 自主创新综合配套 关 改革实验 区的实施意见 ( 试行 )和《 》 关于推进合芜蚌 自主创新综合配套 改革实验 区工 作的若 干政策措 施( 试行 )两个 文件 , 》 标志着实验 区建设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蚌埠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蚌埠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蚌埠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蚌埠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1.15•【字号】•【施行日期】2013.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蚌埠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近年来,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社会科学研究规律,深入研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大批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为促进蚌埠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表彰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推动我市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根据《蚌埠市第六次社会科学成果评奖办法》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我市2005年至2011年的社会科学成果进行了评选。

经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定,决定评选《淮河文化导论》等15项成果为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评选《蚌埠方言志》等30项成果为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评选《文化蚌埠》等81项成果为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评选《中国共产党蚌埠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等4项成果为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荣誉奖。

希望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获奖人员为榜样,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创造出更多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为蚌埠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附件: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2013年11月15日附件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荣誉奖。

“合芜蚌”试验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合芜蚌”试验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合芜蚌”试验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作者:袁建明郭思炜王大伟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02期【摘要】当今时代自主创新已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自主创新中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文章从协同创新的支撑、投入、产出、成果转化能力以及效益五个方面构建配套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合芜蚌试验区和安徽省17个地市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比较。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合芜蚌试验区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合芜蚌”试验区1.引言自安徽省08年10月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提升本省创新能力并对其他各式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国家教育部安徽省资金项目《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AHST0184)的研究,从自主创新的协同创新活动切入,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合芜蚌试验区及安徽省17市进行实证分析,对试验区的协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为提高合芜蚌试验区协同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参考。

创新概念最早由熊彼特提出,他指出:现代经济发展根源于创新,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

刘凤朝(2005)从自主创新战略出发,强调关键技术的内源式供给,认为国家(区域)自主创新活动的标志是以自主解决本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

H.伊戈尔.安索夫最早提出有关协同概念的,他提出协同一是从静态协同到动态协同的演变,二是企业内部协同向外部协同的演变[3]。

在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楼高翔、曾赛星(2006)根据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成员、协同过程及协同形式形成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框架,对测度内容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可从实证角度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绩效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4]“合芜蚌”试验区在协同创新支撑、投入、产出、成果转化和创新效益各方面能力处于均衡平稳状态。

基于DEA的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DEA的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DEA的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投入产出主成分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明确了安徽省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的优势和不足,剖析了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标签: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1 概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缓的势头,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依靠低成本要素优势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已经无力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的今天,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竞争参与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只有通过加快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弥补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效率下降带来的损失,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立足改革攻坚,突出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提出把“建设创新安徽,加快转型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改革攻坚“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全面加快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导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导的转变。

从最初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再到创新型省份,我省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大,领域越来越宽,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由科技部发布的《全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3》显示,安徽省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创新能力结构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区域经济运行效率评估

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区域经济运行效率评估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 DEA model 作者: 周远翔[1] 马瑛琪[2]
作者机构: [1]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2]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出版物刊名: 长沙大学学报
页码: 90-9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区域经济 DEA模型 综合效率 投影定理 产出不足
摘要:针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作出一定评价,在合理的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之上,建立基于投入的C2 R和C2 GS2两种DEA模型,并以此对2008-2012年各决策单元进行分析。

通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5年间不同地区的经济变动情况。

同时,利用投影定理,对近两年来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详细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分析。

最终得出安徽大多数地区经济效率水平偏低,但有转好趋势等结论,同时,综合实证分析结果找出制约经济发展因素,据此给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基于超DEA 的皖江九市产业用地效率评价

基于超DEA 的皖江九市产业用地效率评价

基于超DEA 的皖江九市产业用地效率评价发表时间:2014-12-18T15:04:03.607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9月下旬供稿作者:倪楠[导读]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几点结论:淤2001 年至2010 年十年间,皖江九市总体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率不理想,不同程度的存在投入和产出冗余倪楠NI Nan(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合肥230601)(Anhui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Hefei 230601,China)摘要院本文以皖江九市作为研究区,在采用传统DEA 评价方法C2R 模型评价2001 至2010 年10 年间皖江九市总体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率的基础上,采用超效率DEA 评价法对2010 年皖江九市各市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排序。

结果表明:2001 年至2010 年10 年间,皖江九市总体上仅2008 及2010 年两年产业用地投入产出为DEA 有效,其余年份均存在产业用地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现象;2010年,产业用地投入产出达到DEA 有效的城市有六个,运用超DEA 模型排序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率,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合肥、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及池州。

Abstract: Taking the Wanjiang nine cities as the research area, by evaluating the nine cities'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generalindustrial land from 2001 to 2010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EA evaluation method of C2R model, this paper evaluates and orders the inputoutput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land of Wanjiang nine cities in 2010 by using the ultra-DEA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2001 to 2010 the DEA of input and output of industrial land are efficient only in 2008 and 2010, and there exist redundant of input andshortage of output of industrial land in other years; In 2010, there are only six cities whose DEA of input-output of industrial land areefficient, with the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land ordered using the ultra-DEA model, and the results from high to low are Hefei,Maanshan, Wuhu, Chuzhou, Chaohu and Chizhou.关键词院DEA;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皖江Key words: DEA;industrial land;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Wanjiang中图分类号院F293.2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7-0016-030 引言产业用地是相对产业类型划分而言的,是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一种方式,其是直接投入到国民经济生产的用地,对区域经济增长是有一定贡献的,但具体效益或效率大小如何,需要深入研究。

振兴蚌埠经济的想法及策略

振兴蚌埠经济的想法及策略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吸引优质资源 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供给体 系的质量和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环保投入,强化环境监管 ,严格落实环保法规和标准。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循环生产模式,促进资源 循环利用,降低能耗和减少排 放。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优化投资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吸引力 。
拓展招商渠道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招商活动,如举办招商推介会、参加国际会展 等。
强化项目对接
积极寻找与蚌埠产业契合的投资项目,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 交流。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蚌埠与周边地区和 外界的交通通达性。
社会稳定问题
蚌埠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需 要关注民生问题,加强社 会稳定和民生保障工作。
02
振兴蚌埠经济的想法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蚌埠市应加强科技 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投入,鼓励企业
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聚集,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金融支持等方面,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优化产业结构
蚌埠市应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 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 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 能源、生物医药等,提高产业 层次和竞争力。
加强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 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优 势产业。
人才流失问题
蚌埠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 流失问题较为严重,需要加强人 才引进和培养。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合芜蚌新区".全国四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安徽合芜蚌)之一。

合芜蚌新区筹备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

此举标志着安徽省力图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型人才、企业和产业高地。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出席动员大会并讲话。

王金山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促进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带动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目前国家先后批准了四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与其他地区相比,安徽省提出的“自主创新”主题为全国独有。

国家发改委对安徽省申请成立试验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指出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基础,可以作为省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开展相关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合肥、芜湖、蚌埠三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尤其是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通过5年实践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实际上就是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拓展和合芜蚌自主创新成功经验的放大。

试验区将实施创新产业升级等6大创新工程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等6项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安徽特色、能在全国叫响的区域创新品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65“合芜蚌”区域经济发展的DEA 有效性研究罗菲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本文以合肥、蚌埠和芜湖三个地区2004—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D EA 方法,分析了各市不同年度经济发展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

研究发现:各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DEA 非效率,横向比较而言,蚌埠与合肥、芜湖的差距较大,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投入产出效率低下;以时间为轴纵向比较而言,“合芜蚌”区域经济效益在5年间整体上有所提高。

同时,本文对影响DEA 非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地区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产出不足,合肥和芜湖在个别年份中还出现了投入冗余的情况。

最后提出了关于“合芜蚌”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DEA 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一、引言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果断做出决策:全面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合肥、芜湖、蚌埠三市集中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合芜蚌三市各自具备的独特优势成为他们联袂缔造“创新型”安徽的坚固基石。

然而,鉴于三市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基础条件也不同,要做到三个城市优势互补,充分开发与利用三个城市的资源,提高产出的最大化,我们首先需要对其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经济系统,DE A (da t a e nvel op m e nt anal ys i s )方法正是一种可以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相同类型的若干个生产或非生产部门(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

D EA 方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因此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应用DE A 方法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也无需事先给定投入和产出指标之间的权重分布,避免了确定个指标的权重所带来的主观性。

DEA 方法在评价部门间的经济相对有效性(规模和技术)具有独特优势,并已在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中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8],如:莫剑芳、叶世绮将DE A 理论用于经济系统的分析研究,利用R C 2模型对深圳特区18个年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效率分析]1[;姚先国、薛强军、黄先海基于DE A 方法测度了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及对G DP 增长的贡献率]2[;薛声家、韩小花使用D EA 方法对2000—2004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经济发展有效性的变化进行了评价]3[等。

然而,这些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是:有些仅对一个地区的时序数据进行纵方向比较分析,有些仅对多个地区一年中的横截面数据进行评价;虽然也有一些研究工作采取了面板数据,但分析也仅限于R C 2模型的判断是否为D EA 有效,对于非D EA 有效的单元未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还有一些研究工作未对结果进行投影分析,所得的结果不够深入、彻底。

鉴于此,本文采取统计数据,利用D E A 方法以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5年的面板数据,选用合适的输入输出指标构建D E A 模型,对“合芜蚌”经济系统运行相对有效性分别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分析,最后结合三市各地优势特点以找出提升经济发展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二、DEA 方法及模型介绍数据包络分析(DE A )的基本思路是把每一个评价单元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 M U ),众多决策单元构成了评价的群体,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决策单元各个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权重作为变量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有效生产前沿。

各决策的单元与最佳的前沿进行比较,进而来确定各个决策单元的运行效率和技术效率[2]。

1、R C2模型1978年C har n es 、C oo per 和R hod es 等人提出了第一个数据包络分析模型——R C 2模型]7[。

假设有n 个决策单元(D M U),每个决策单元j DMU (1,2,,j n =)都有m 种输入以及s 种输出。

分别用输入j X 和输出j Y 表示,则:j X =(12,,,),T j j mj x x x j Y =12(,,,)Tj j sj y y y ,1,2,,j n =.对于某个选定的0DMU ,判断其有效性的R C 2模型的对偶规划可表示为:上述模型中,θ为决策单元0DMU 的总体效率的有效值,即投入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jλ为相对于0DMU 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 M U 组合中j 个决策单元jDMU 的组合比例;S S+,为松弛变量。

我们能够用R C 2模型判定是否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技术有效,即相对于最优生产效率水平的目前投入要素的浪费情况;规模有效,即按照最优生产效率水平所能获得的最大产出情况):(1)当θ=1,且+S =0,S =0,则决策单元0j 为D EA 有效,决策单元的经济活动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2)当θ=1,但至少某个输入或者输出大于0,则决策单元0j 为弱DEA 有效,决策单元的经济活动不是同时为技术效率最佳和规模最佳;(3)当θ<1,决策单元0j 非DE A 有效,经济活动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也不是规模最佳。

此外,还可以用C C R 模型中的jλ判断D M U 的规模收益情况。

如果存在*j λ(1,2,,j n =)使得:(1)*11n j j λ==∑,则D M U 为规模收益不变;(2)*11nj j λ=<∑,则D M U 为规模收益递增;(3)*11n j j λ=>∑,则D M U 为规模收益递减。

2、22GS C 模型由于对于无效D M U ,R C 2模型不能判断是技术无效还是规模无效,此时若在上述模型中加入约束条件11nj j λ==∑,得到22GS C 模型。

22GS C 评价模型,也称加法模型,是DE A 模型中一种适合评价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分析方法,是通过数学模型来对各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效率进行比较,适合于对具有多个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复杂系统的效率指标进行分析]5[。

由此可测定D M U 纯技术效率(P TE ),即在规模效益可变的情况下的技术效率。

同时由综合技术效率(T E )等于纯技术效率(PT E )x 规模效率(SE )这一关系,可直接计算D M U 的纯规模效率。

由此可见,对于无效D E A 决策单元,通过配合使用以上两种模型,可以进一步了解该决策单元的技术无效率有多少是来自纯技术无效率,有多少是来自规模无效率。

三、“合蚌芜”三市经济发展相对效率的DEA 实证研究1、指标的选取经济发展可以看做一个投入产出的生产过程。

根据数据口径的统一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借鉴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指标的经济含义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设置了如下输入及输出指标:输入指标:可将输入看做资本和劳动两部分。

用“从业人员数X (万人)”指标代表各市劳动的总投入量,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1min ..0,1,2,,s 0,0nj j j njjj j s t x s x ys y j ns θλθλθλ+==++==≥=≥≤∑∑201091经济研究.662X (亿元)”指标代表各市资本的年新增加的投入。

输出指标:本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G D P )1Y (亿元)”指标、“财政收入2Y (亿元)”指标代表各市经济系统的输出部分。

2、样本数据来源本文取合肥、蚌埠、芜湖三市2004——2008年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数据来自相应年度的《安徽省统计年鉴》。

我们将不同年份的同一个城市看作不同的决策单元D M U ,所以共有3×5=15个决策单元。

3、实证结果与分析本文采用D eap2.1软件对合肥市、蚌埠市、芜湖市的相对经济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见表1。

表12004——2008年合肥、蚌埠、芜湖三市经济比较评价过程的有效性评价结果合肥蚌埠芜湖年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20040.7420.8250.899(dr s)0.6010.6030.997(ir s)0.828 1.0000.828(irs )20050.864 1.0000.864(drs )0.5620.5770.973(dr s)0.749 1.0000.749(irs)20060.7010.9100.770(dr s)0.7000.7120.982(dr s)0.8800.9620.914(irs )20070.8250.9720.848(dr s) 1.000 1.000 1.000(-)0.8290.9660.858(irs)2008 1.000 1.000 1.000(-)0.980 1.0000.980(dr s) 1.000 1.000 1.000(-)均值0.82640.94140.87620.76860.77840.98640.85720.98560.8698注:“irs ”、“-”、“d rs ”分别表示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

由表1的计算结果分析可知:(1)从技术效率的均值来看,芜湖市的技术效率最高,为0.8572,蚌埠市较低,为0.7686;从各年的技术效率值来看,三市近几年效率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合肥、芜湖2008年的技术效率均达到了1,为D E A 有效,即同时达到了技术最佳与规模最佳。

这意味着这两市的投入产出在2008年是相对有效的,即输出相对于输入而言已达最大限度,且不存在投入冗余的情况。

而蚌埠在此方面,特别是前3年的情况很不佳,尤其在2005年技术效率只有0.562,说明其经济效益相对落后,总体上远远不如合肥与芜湖的发展。

这可能是由于蚌埠在省内属于工业型老牌城市,近年来发展停滞,旧设备过多,技术相对落后,正处于设备更新换代、技术改造与创新阶段,导致总体经济效率偏低。

但仅由技术效率我们无法分析其D E A 无效中有多少源于纯技术无效,有多少源于规模无效。

(2)从纯技术效率来看,合肥、蚌埠和芜湖的纯技术效率分别为0.9414、0.7784和0.9856,均比总效率值要高,说明总体上三市资源管理水平差强人意,能在减少投入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产出水平。

其中,芜湖的纯技术效率接近于1,说明芜湖市的现有资源近5年获得了较好的利用,投入产出相对有效,输入相对输出已达到较高的限度;而蚌埠在2005年前略显逊色,可能由于资源管理水平相对低下,资本和劳动力利用效率低,投入产出组合没有达到最优,存在相当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问题,因此强化管理效率是实现其D E A 有效的根本途径。

除了将各市的纯技术效率与总效率值相比,我们将各市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相比可发现,只有蚌埠的纯技术效率0.7784远远低于规模效率0.98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