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观课报告
比的意义观课报告--数学
比的意义观课报告 - 数学一、引言比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孩子们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在本次观课中,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比的意义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比的概念和应用,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比这一重要概念。
二、概念讲解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的基本形式是 a:b,读作 a 与 b 的比,其中 a 称为比的前项,b 称为比的后项。
在讲解时,我们通过实际物品比大小的例子,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了比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更容易记住比的概念,也更容易运用比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应用举例在应用方面,我们介绍了比的三种常见用法:比的大小关系的比较、比的等价关系的确定、比的数量关系的计算。
1. 比的大小关系的比较比的大小关系的比较是比的应用的基础,也是孩子们最容易掌握的部分。
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数量和大小,同学们能够轻松地练习比的大小关系的判断。
例如:文具盒里有4支彩笔、6支铅笔和2个橡皮,问铅笔和彩笔的比是多少?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铅笔和彩笔的数量,得出铅笔和彩笔的比是3:2。
2. 比的等价关系的确定比的等价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比的值相等。
同学们可以通过比的等价关系,将一个较大的数字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数字相乘的形式,更好地掌握数学运算的技巧。
例如:某班学生男女人数比为2:3,如果女生有45人,那么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同学们可以先求出男生的人数,再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得出班级总人数。
3. 比的数量关系的计算比的数量关系是指通过比的比值,计算出具体数量的技巧。
孩子们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根据已知条件,使用比的计算方法来推算出需要求解的答案。
例如:图书馆有动画片和小说,动画片和小说的比是7:3,如果动画片有210本,那么小说有多少本?同学们可以先求出动画片和小说的比值,再利用比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得出小说的数量。
四、总结本次观课中,我们以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比的概念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比的意义和应用。
比和比例观课报告
比和比例观课报告一、观课背景本次观课是在某市第一小学初一数学课堂中进行的。
教师针对“比和比例”这一主题展开讲解,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课堂分析1. 课前准备教师在上课前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按照课标要求列出了对比和比例的定义、意义和计算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预习。
2. 课堂互动本次课堂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互动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前所学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联系,学生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教师还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黑板板书、幻灯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互动方式,让学生形成了对比和比例这一知识点的概念和应用的认识,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课堂启示本次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发了我对于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则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实验、讲解、互动、实践等,尽量丰富教学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系统化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以系统化为目标,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全面、科学地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能够进行实际应用。
通过本次观课,我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在快乐、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并愉快地接受知识,这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比和比例的观课报告
比和比例的观课报告一、课程信息本次观课的课程为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比和比例”部分,是学生学习比与比例的必修内容。
本节课的授课教师是XXX老师,教学班级为初二(3)班,学生人数约为50人。
通过本次观课,对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比和比例”部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师教学过程1.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包括:•能正确区分比和比例的概念;•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进行数学运算;•能发现与运用比例关系;•能熟练应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此次教学,教师希望学生们能够对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正确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板书、教案讲解、示范演示、师生互动等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
在板书环节,教师做了大量的示范演示,同时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在示范演示环节,教师采用学生合作演示的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比和比例的运算,并在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按照易于理解的顺序,逐步地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们都能够尽可能地跟上课程进度。
3.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能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完成数学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们通过互动学习,增强了对自己学习方法的认识,使学习更有效率、科学化。
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有耐心回答,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关注。
三、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理解了比和比例的概念,明白了比和比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了多种方法来运用比和比例,通过实例的演示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
同时,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请我们发表意见,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这让我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关注,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总之,我从本节课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更加地了解和掌握了比和比例的运用方法。
比的意义观课报告--数学
比的意义观课报告–数学前言本文是对我在数学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对比的理解和应用情况的总结。
比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仅是一种量的关系,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对比的理解和应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增强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比的概念和性质比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它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数学中,比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小数比:用小数表示两个数的比,比如2:3的小数比为0.67:1;2.分数比: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比,比如2:3的分数比为2/3;3.百分数比:用百分数表示两个数的比,比如2:3的百分数比为66.67%。
比的性质包括:1.形式比的大小比较:相似比的大小关系与形式比相同;2.逆比的概念:两个数的比的值为m:n,则数n与数m的比为n:m,称为m:n的逆比;3.合比的概念:两个比的相同项相等,并成比例,比如:给定a:b=3:4,b:c=4:5,求a:c的比值,先求出比例系数,则4/3=b/a,5/4=c/b,故a:c=3:5。
这些性质对于理解比的本质和应用非常重要。
二、比的意义比的一般意义是两个量的大小关系,除此之外,它还有以下意义:1.量的比较:比是进行量的比较的一种方法,能够进行尺寸的对比和量的估算;2.数的比较:比可以用来比较数值,也可以用来表示数值大小关系;3.数据的分析:比还可以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如对物价指数、收入水平指数等的比较分析;4.几何意义:比还与几何有密切关系,比可以用于表示线段、角度和面积的比较关系。
深入理解比的本质和应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与其数学成绩直接相关,还与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关。
三、比的应用比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这里主要列举数学领域中常见的应用:1.利率计算:在金融领域,常常用到利率计算,借款人需要向贷款人支付一定的利息,利息可以用借款金额和利率的比例来计算;2.数量关系:比可以用于表示各种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比如人口增长率、温度变化率等;3.图像处理:在图像处理中,比可以用于衡量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4.概率统计:比可以用于计算概率和统计数据的分析。
《比的认识》观课体会
核心问题“体育场上的比分”究竟是不是数学上的“比”?
模拟比赛
理清“比分”与数学中的“比”的区别
通过比分“1:0”、“2:0”这一反例,带领 学生质疑讨论,进一步厘清比的本质
2.渗透函数的思想
以照片引入情境,紧扣“像与不像与何有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 从数学的角度去自主探究发现“长与宽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比” 的本质概念。
3、练习设计巧妙,引导学生用概念做判断
举出4个信息,由表及里,由同类量的比过渡到非同类量的比,让 学生去辨析、去思考并注重比的本质特征。
学生出现分歧, 引发了思维碰撞
这个比值虽不是 倍数了,却产生 了新量:单价
《比的认识》观课体会
北园路涑河小学 宋华伟
给我触动比较大的是以下三点
1. 基于学生立场备课,细致全面,突出重 点,有的放矢
2.注重渗透函数的思想Biblioteka 3、练习设计巧妙,引导学生用概念做判断
1. 基于学生立场备课,细致全面,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课前测
着重解决: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
观课报告我的观课报告:比例的意义
我的观课报告:比例的意义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我的观课报告:比例的意义
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
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重视数学文化渗透。
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
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在学生与情境、问题的有效互动中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熟练、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课堂交流和教学评价;应用数字资源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的深度融合。
使用普通话,语言准确、简洁、富有逻辑性和启迪性,教态亲切和蔼。
评价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
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有亮点,具有鲜明个人教学风格。
学生双基掌握扎实,数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培养。
这是一节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高效课。
今后,自己也要学习、运用这节课杰老师的多种方法,使自己真正提高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目的:自己付出、学生收货满满。
《比的意义》观课报告
比的意义观课报告
本次观课的主题是“比的意义”。
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开始接触比大小的
概念,但是,孩子们对于比的意义可能还不是很深刻。
因此,这节课旨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
课程讲解
讲解内容
本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于比大小认识的回顾,二是比例的介绍,三是实
际应用。
首先,老师使用了小学生都熟悉的“比谁腿长”、“比谁手臂粗”等问题来回顾孩
子们对比大小的基本认识。
接下来,讲述了概念比例,帮助孩子们逐渐理解比例的意义,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符号、比例的计算等等。
最后,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制作糕点时的配比、绘画时的比例等等。
让孩子们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了演示、图解、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孩子们的
参与感和理解力。
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本次观课的核心目标在于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地使用
比和比例,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例的计算方法。
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的学习,孩子们逐渐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实际操作中,
孩子们也更加熟练地使用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同时也认识到了比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学习体会
本次观课,让我收获颇丰,更深刻地认识到比的意义,同时明白了比例在实际
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也意识到了教学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和
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观课报告
《认识比》观课报告今天,很荣幸听了烟台市芝罘区养正小学张天妍老师指教的《认识比》这一节课。
下面对这节课的一些初步认识做一下汇报。
《认识比》这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
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简明、切实。
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课堂上学生能自己做的,教师绝对不越俎代庖。
老师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比的价值与数学的美,用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数学眼光。
短短的三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觉得本节课的亮点如下:1、分析学情,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
课前通过交流,我发现学生们在以前的生活经验中已经对比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了,基本知道比的读法和写法,但是对于比的意义,和为什么学习比还存在着疑问。
所以,张老师以学生已有认知为抓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2、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对比的理解,体会比的价值。
整节课,张老师创设的情境都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理解比的意义环节,张老师通过直观的苹果与梨的图示,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
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比的基本性质观课报告
《比的基本性质》观课报告
于河实验小学官明静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后接着学习的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它跟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实际上是同一道理的。
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学习新知识。
本节课李老师让学生在思、讲、听、议、看并存的多种学习方式中去探究比的基本性质,鼓励学生多思、爱讲、善听。
在尝试练、启发练、板演练中去探究不同类型的比的多种化简方法。
使学生脑、眼、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部分的教学,我善于挖掘蕴涵在教材中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充分利用教材中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以及创新能力,实现“数学算法多样化”新理念。
]。
比的基本性质观课报告
比的基本性质观课报告前言比是一个很基础的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
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经常会在班级中进行比大小的教学。
但是,我们是否真的清楚比的性质呢?本次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观课内容本次观课的老师是数学系的李老师。
李老师讲解了比的基本性质,包括等比例、反比例和比例的性质。
等比例李老师首先和我们讲解了等比例。
等比例是指两个比值相等,即a:b=c:d。
因为等比例的定义中两个比值相等,所以有以下的性质:1.等比例的两个比值互相翻转后,仍然相等,即$\\frac{a}{b}=\\frac{c}{d}$等价于$\\frac{b}{a}=\\frac{d}{c}$。
2.等比例的四个数成比例,即a:b::c:d。
反比例接着,李老师讲解了反比例。
反比例是指两个比值相乘为1,即ab=cd。
根据反比例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的性质:1.反比例的两个比值互相翻转后,乘积仍然为1,即ab=cd等价于ba=dc。
2.反比例的四个数成反比例,即$a:b::\\frac{1}{b}:\\frac{1}{a}$。
比例的性质最后,李老师讲解了比例的性质。
比例是指两个比值相等,即$\\frac{a}{b}=\\frac{c}{d}$。
比例和等比例的区别在于,比例的四个数并不成比例,而只有其中的两个比值相等。
比例有以下的性质:1.如果a:b=c:d,且b eq0,那么$\\frac{a}{c}=\\frac{b}{d}$。
2.如果$\\frac{a}{b}=\\frac{c}{d}$,那么$\\frac{a+b}{b}=\\frac{c+d}{d}$。
总结观看完李老师的比的基本性质课程后,我对比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知道了等比例、反比例和比例的性质,我能更有效地进行比的教学,并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的知识。
比的意义_数学观课报告
比的意义-数学观课报告1. 前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比较大小、比较数量、比较多少等都需要用到比这个概念。
在本次观课中,我参加了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课程主题为“比的意义”。
本次报告主要介绍这堂课中所涉及的内容以及我的收获。
2. 课程内容2.1 比的概念比是指用除数表达被除数的关系,通常用“:”或“/”表示,如2:3或2/3。
在课程中,老师通过学生之间的身高、年龄等进行比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比的概念和比的意义。
2.2 比的大小关系当比的两个数相等时,比的结果为1:1或1/1,当比的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时,比的结果为大于1的分数,例如2:1或2/1,反之则为小于1的分数,例如1:2或1/2。
老师通过举例子和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比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大小关系。
2.3 比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比赛成绩、购物打折等等。
老师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应用。
2.4 相关练习在课程的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些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
练习包括比的大小关系的计算、注意事项等等。
3. 我的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比的概念和基本应用,对比的大小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且了解了比的具体应用。
此外,我也学会了如何计算比的大小关系,掌握了一些注意事项。
这些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4. 总结比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要掌握的理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比的概念和比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和利用比的知识,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比例的认识》观课报告
(完整版)《比例的认识》观课报告本文档是针对观课主题《比例的认识》所写的观课报告。
以下是对观课内容的总结和分析。
观课内容概述本次观课的主题是《比例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和比例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组实例和图表的讲解,学生们对比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观课总结在观课过程中,老师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实物比较、图片对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概念和相关性质。
同时,老师还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们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课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展示出了良好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观课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通过与老师的讨论和解答,他们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观课反思在观课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然而,有一些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强化。
因此,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并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巩固和深化对比例的认识。
观课结论通过观课《比例的认识》,学生们对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观课过程中展示出了良好的研究态度和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反映出了一些学生对比例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的问题。
因此,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比例相关知识的教学,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是对观课主题《比例的认识》的观课报告,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观课人:[你的名字]--- 观课时间:[观课日期]。
比例的意义观课报告博客
比例的意义观课报告博客1、引言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比例这个数学概念。
比例是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值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原理。
比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制定预算,计算比率,地图的比例尺等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结合实际生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更好地身处于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日,我参观了一堂高中数学课,以探究比例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特此报告。
2、观课内容这节课的主题是“比例的应用”。
老师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以生动的图像和实例来展示比例应用的场景。
首先,老师通过举例比例的应用,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比如,公共汽车的座位比例设计,人均用水量等等。
接下来,老师用图像形象的解释了比例这个数学概念。
老师还会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
比如,给出一道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请学生在小组中组织解决问题。
这种“带着问题学”的方式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于让学生自由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有很大帮助。
另外,老师还通过讲解如何深入理解比例来展现出同类比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背景色比例。
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些练习题,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3、观课感受通过这次观课,我深刻认识到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也看到老师通过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体验和感悟比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相比于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比例如何使用也是很重要的。
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重点突出这个问题、加深学生对比例知识的理解、掌握比例的应用技巧。
总而言之,在教育中,掌握比例知识的理论知识仅是开始,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比例知识,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
4、结尾在今天的观课过程中,我深入认识了比例这一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营造的课堂氛围,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对于任何学科的教育,都需要注重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的认识》评课稿[5篇]
《比的认识》评课稿经典[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认识》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认识》评课稿1听了熊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我受益匪浅,她能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完整的展现给我们,我认为这节课有两大亮点:1、联系生活,习旧引新教学开始,熊老师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又重新展现出来,为本节的教学重点作了很好铺垫。
2、“三疑三探”教学每一环节重点突出在设疑自探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的自探提示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
在解疑合探环节,熊老师检查学生自探情况,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于其中,符合新课改要求,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质疑再探环节,熊老师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课本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另外,熊老师能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收放有度。
在运用拓展环节,学生都能围绕学习目标编一些基础题或拓展题,熊老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做一些习题,并说出做题思路、解题方法,老师自己设计的练习题,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在拓展环节中,把学生编的题应收集在一起,有选择性的展示让学生共同探讨。
《比的认识》评课稿2张俊丽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正比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良好。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老师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
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老师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比和比例的观课报告
比和比例的观课报告一、课程概述我们所要进行观课的课程是初中数学的比和比例一章,该章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掌握好比和比例的概念和应用,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次观课我们旨在了解教学老师如何设计和实施比和比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二、教学环节1.引入环节教学老师首先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问题是“小明和小李一起去一家餐厅吃饭,小明吃了餐厅菜单上价格为20元的套餐,而小李吃了价格为28元的套餐,请问两人分摊,应该各出多少钱?”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教学老师成功的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们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2.知识点教学教学老师对比和比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通过实际问题对比例的应用进行了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引导学生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例的制定和运用。
3.巩固练习在教学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概念后,教学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们在解题中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并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表现在本次观课中,学生们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实际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思维和讨论成功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例的运用中发挥了创造性。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效果和掌握能力,并在合作中体现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
四、总结本次观课中,我们了解了比和比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学习表现。
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们在实际问题的引导下,认真学习和思考,最终成功理解和掌握了比和比例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和运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的认识》评课稿5篇
《比的认识》评课稿5篇听了张老师的《比的认识》一课,感受颇深,其教学设计新颖,且别具一格。
1.突出概念的本质“比”与“除法”不是等价概念,显然文本中描述的: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并不是“比”的本质概念。
于是,本节课将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配制糖水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探究的乐趣。
学生从三次配制糖水中理解了“比”是两个量对等关系的记录,“比”是一种对应。
知道了,在比中相应数量的糖只有一个相应数量的水与之对应,破坏了这种对应关系,比值就变了,即糖水的甜蜜度(状态)也随之变化。
糖水的甜蜜度(状态)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通过可测量的糖和水来记录的。
原本这是一个理解的难点,但因为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他们具备这样的生活经验,就能轻松地领悟了“比”的内涵。
2.渗透函数的思想现在学习的“比”是为后面比例的学习作铺垫,其实更体现了一种函数思想的渗透。
以照片引入情境,紧扣“像与不像与何有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自主探究发现“长与宽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比”的本质概念。
再通过多次在坐标中做照片、找照片的思考与想象,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比”是一种对应,一种状态。
在他们的头脑中还能够清晰地刻画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这正是函数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模型。
在探索研究中,通过按“前后项的相差数配制糖水”的教学环节,学生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今日之比并非是之前的比多比少”了,他们更加清楚的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
张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
如,新课开始时,张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比》观课报告
《比》观课报告在2016年研修中,我认真观摩了省平台推送的4节市级优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张丽美老师执教的《比》一课。
张老师在课堂中有效运用了设疑、猜测、验证、观察、操作、合作互助等策略,并在合适的时机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课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在情境中实现探究上课伊始,张老师用学生自己的照片引入,创设了立足于学生身边实际的“比例失调照片和正常照片”对比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把学生带入到了探究知识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整个课堂都为止振奋。
在探究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张老师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采用了“导、拨”的形式引导学生渐渐排除部分错误的分析方法,一次次缩小研究的范围,一步步得出了研究出结果,这个体验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而这个时间张老师给足了,张老师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对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
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在学习完比的意义后张老师大胆放手,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学的机会,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在教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张老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实现了自主学习。
三、将合情推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本堂课中,学生在教师明确探究要求的导引下,围绕需探讨的问题,将“猜想—验证—归纳”贯穿始终,展开了积极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整个课堂的中心部分都是依靠学生的讨论交流来完成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验证来确认。
比的认识观评课报告
比的认识观评课报告
背景介绍
“比的认识”观评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通过与其他学员的比较,让学
员在相互间比较、反思中,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竞争力。
本次观评课我参加了“比的认识”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以
下是我的体会和思考。
活动过程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先进行自我评价,就是用对自己的了解,给自己打分,然后参加小组活动,进行互相比较,从而确定每个小组的相对优劣。
在组内讨论中,我们将各组员相对的优劣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的排名。
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在讨论中表达对美女世界的认识,同时也要接受来自组员的批评和建议。
学习经验
通过这个过程,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和技巧。
其中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我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的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的弱点和短处,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他组员的优点来吸收学习。
另外,我还意识到与组员的讨论在我专业领域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我需要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后续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刻意练习和自我评估,通过“比”的过程来不断
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总结
总体来说,观评课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评价方式,它通过对小组成员的相互
比较、讨论和反思,让每个人在自我提升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组员们的优点和经验。
这种比较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员的竞争力。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这种方法,将其应用到我自己的工作和
生活中,不断地刻意练习和自我评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比的意义观课报告
比的意义观课报告本次观课主题为“比的意义”,通过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操作,对于“比”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认识“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的概念。
教师通过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衣服的尺码,引出“比”的含义。
通过衣服的尺码,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比”的意义:比是指两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二、比的意义通过多种比较方式,教师让学生逐渐理解“比”的意义。
教师将实物进行比较,如大小不同的棒球和网球、不同纵横比例的矩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列出比例式。
在比较它们的大小时,除了外部形状大小,还需要考虑它们的比例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比与数学概念的联系展开介绍“比”的意义。
教师特别强调了“比”的一些常用术语,如比值、比例、比例尺等。
教师通过多种实例和具体的场景来说明“比”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和作用。
三、比的运算在学习“比”的意义后,教师开始引入“比”的运算,包括比的加法和比的乘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要理解“比”的运算规律和操作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同时,教师还讲解了比的约分和比的化为最简式,让学生学会在计算比的过程中如何化简,避免浪费时间和出现错误。
通过多种不同难度的例子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比的计算方法。
四、实例演练在“比”的意义和运算方面讲解结束后,教师通过实例演练巩固学生的知识。
通过多种实例和具体场景的演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比”的作用和应用。
同时,教师还介绍了常见的比的应用,如比例尺在制图中的应用、疆域面积比较等等,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比”的应用远比我们平时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五、总结通过这次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比”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更加了解了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通过实例教学、实践操作和生动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这次观课,我收获颇丰,也意识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和使命,要通过更加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充满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认识》观课报告
李春兰老师上了《比的认识》一课,其教学设计新颖,且别具一格。
(一)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类比推理中抽象概括新知识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点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的方法是一致的。
李老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进行类比和推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有条理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二)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搭建充分表达自己思考过程与结果的平台。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单元许多知识的学习本身又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因此,李老师在教学时,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三)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比含义,并在实际应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比的意义之初,教材精心选取了“人体的
奥秘”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生活气息,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件中展示比在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应用,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社会价值
建议如下:
1、要渗透函数的思想。
现在学习的“比”是为后面比例的学习作铺垫,其实更体现了一种函数思想的渗透。
最好以照片引入情境,紧扣“像与不像与何有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自主探究发现“长与宽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比”的本质概念。
再通过多次在坐标中做照片、找照片的思考与想象,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比”是一种对应,一种状态。
在他们的头脑中还能够清晰地刻画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这正是函数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模型。
还可用地图、配制药水等实际生活中的题目巩固。
2、要设计一些练习。
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变,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1)学生在“判一判”的练习中既巩固了求比值的方法,也更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有序性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尤其是通过第6小题的辨析,学生深入理解了比是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
只要其中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只有确定了其中
一个量,另一个量才能被确定。
(2)学生在“找一找”练习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写出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比,还大胆创造出三个数的比。
这样,培养了学生类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时,也拓宽了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