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一)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1.劝说李渊反隋;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3. 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二)如何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学思之窗】1.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

2. 玄武门之变就是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

但是玄武门之变使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的李世民登上帝位,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一)总体表现(含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二)总体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2.唐太宗的个人作用(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三)具体表现即具体原因:1.治国思想上: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2. 政治方面:⑴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人物: )⑵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⑶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⑷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权。

3. 经济方面: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⑵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⑶提倡节俭戒奢。

4.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⑴唐朝初年的民族形势: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因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⑵表现: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武力征服(史实?)②设立机构,加强管理:对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官,可以世袭对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④对吐蕃的和亲政策⑶作用:①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揭开了民族关系的新篇章;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③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学案: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学案: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提拔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2)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3)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罚,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4)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思维点拨“贞观之治”主要表现为选贤任能、善于纳谏、克制私欲、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派大将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 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高中历史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高中历史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收罗人才;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3)发动“”,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出现。

2、原因(1)吸取。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和为左右仆射。

(3)实行政策,不夺农时,推行,轻徭薄赋,反复强调“”的思想.(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制,提高地位.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的态度。

(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的策略。

(2)加强管理:①在东突厥设,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②在西突厥设,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4)和亲:唐太宗派入藏与和亲.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

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到天竺取佛经。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一、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及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1、善于用人与纳谏选官不避亲仇——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2、修养生息、爱惜百姓均田制、租庸调值、轻徭薄赋存百姓——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亦覆舟)3、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减仁义为本,刑法为末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共64页)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共64页)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 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如果 逆耳的忠言是为了我 那怕你说的是我的错 我也不要你沉默 如果 混乱跟争纷会演成祸 除非不能解脱 我 最爱是平和 但 我到底是我 坚守我的承诺 历史没有如果 只有看我将怎么做 看 这锦绣山河 给我已经很多 让我全心全意 昭陵六骏 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二、贞观之治
政治清明
什么是“贞观之治”?
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和发展 民族融合 中外交流繁荣
全方位的繁荣昌盛
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础,巩固并推 动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2
二、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A.吸取隋亡教训,减轻 人民负担 B.唐太宗励精图治,调 整统治政策
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年)共23年
个人简历
姓名:李世民 性别:男 职业:皇帝 朝代:唐朝 居住地:中国长安 父亲:李渊 妻子:长孙氏 主要经历:626年即位 精简机构,轻徭 薄赋, 重视农业……
高祖窦皇后四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李建成 李世民 李玄霸 太子 秦王 589-626 599-649 早夭
四子
李元吉
齐王
603-626
济世安民, 因此名为 李世民。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史称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1.背景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材料: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 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清·王夫之
统治阶级内部(兄 玄武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评价对 弟)争权夺利(皇 李世民贴切吗? 位)的斗争

教学设计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3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三维目标】一、教学目标:1.认识唐太宗,了解唐太宗的政治举措对“贞观之治”出现的作用;2.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中国的强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资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唐太宗“贞观之治”恢弘气度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2.通过对唐太宗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学会辩证思考。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唐太宗的生平、主要功绩,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

2.难点:唐太宗对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授课时间】:两课时【学情分析】“图说历史”是属于兴趣类选修,学生主要由理科生构成,因此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较低。

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主要是要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照片,介绍唐太宗名字的来源导入。

二、新课讲授(一)唐朝的发展历程唐朝自618年建立,626年统一全国,公元907年灭亡。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朝建立前,李世民在17岁时就从军,18岁时随父出征,多次平定各地叛乱。

19岁时,劝父在晋阳起兵,后攻入长安灭隋。

20岁时,协助父亲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后,唐朝尚未统治全国,李世民经常出征,平定各地的割据政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著名的有平定西秦霸王薛举父子、击溃刘武周、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李世民骁勇善战、强悍勇猛、屡立奇功,从而为李世民树立了强大的威望。

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后,李世民权利更大,而且收到人民拥戴。

且李渊又下诏秦王府可以自置官署,秦王府的权势可与太子匹敌,威胁到了李建成。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5: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5: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自主学习】1、唐朝“贞观之治”的表现:(依据教材内容归纳)(1)治国思想上:(2)用人策略上:(3)政治:(4)经济:(5)文化:(6)民族关系:(7)对外政策:▲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出现了“”的局面。

2、评价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在位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促使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阶段;(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特别是其晚年的自我反省,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和典范,对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唐太宗的统治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我检测】1、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3、“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西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③④4、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5、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2课_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教学设计_教案_6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2课_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教学设计_教案_6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融入情境,体验“贞观之治”的背景;聚焦贞观二年的具体事例,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多角度分析“贞观之治”的原因。

分析文字材料,提升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习得“重证据”的意识;分析《职贡图》,习得分析历史图片的具体方法。

感悟“贞观”内涵,探究评价政治家的标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融入情境,体验“贞观之治”的背景;聚焦贞观二年的具体事例,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多角度分析“贞观之治”的原因。

分析文字材料,提升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习得“重证据”的意识;分析《职贡图》,习得分析历史图片的具体方法。

感悟“贞观”内涵,探究评价政治家的标准。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学习文档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学习文档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入·目标与要求了解唐太宗在用人、纳谏、轻徭薄赋、慎用刑法、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举措。

理解“贞观之治”。

认识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材·梳理与拓展知识点一登上政治舞台1.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并为其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战争胜利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3.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除掉政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为太子,626年,登上皇位。

知识点拨:判断“叛乱”或者“政变”的实质,关键是把握“叛乱”者或者“政变”者的阶级属性,同时也要考虑“叛乱”或者“政变”的背景和目的。

“玄武门之变”应当属于政变,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斗争。

但其进步作用却是使深谙治国之道的李世民被立为太子,这为唐初“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前提。

知识点二“贞观之治”1.实行清明的政治统治(1)措施:①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②“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④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结果:经过唐太宗的治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措施:①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

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630年,西北各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④与吐蕃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

(2)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加强对外交流(1)鼓励对外交往:①政府在六部下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梳理】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1)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2)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3)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4)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5)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6)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1)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2)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原因(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③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进步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举措:(1)政治:①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②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③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的原则。

(2)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参考教案3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参考教案3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唐朝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唐朝自身博大而自信的胸怀,使之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令人永远缅怀和礼赞的绝响。

唐文化不仅滋润着中华文化,而且还惠及四方,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这一切都必须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立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密切联系在一起。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贞观之治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材正是从政治统治思想与经济、文化、民族与对外政策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措施及影响。

学习历史人物,除了解其活动及产生功绩外,还应进一步学史明智,并从历史人物身上借鉴一些优秀的品质。

在历史学习能力方面,要能够根据史料学习历史,并能初步学会对历史人物如何进行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开创贞观之治的措施及表现、分析贞观之治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评价唐太宗的功过。

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唐太宗的个人优秀品质、认识制度对人的影响、坚持民族平等和国家开放等。

教学思路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编写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重点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措施,尤其是民族政策,本课的难点是认识贞观之治及评价唐太宗。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必须通过大量的史料才能再现,这也就是论从史出,而教材的编写也正是建立在史料和史学家研究的基础之上。

现在历史考试也大量使用材料,这一点在选修学科上尤其明显。

所以本课也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制作课件,以唐太宗的话揭示其治国思想,以其活动体现措施,同时结合唐太宗自己及后人的评价深化对贞观之治乃至唐太宗本人的认识,进而得出自己的评价,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和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读史使人明智,但历史只是无言之师,历史的智慧体现在哪?不在大的历史观上,恰恰在具体的历史细节之中,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会和感悟。

本课设计以玄武门之变的换位体验感悟制度的影响,以突厥不愿北归的细节感受开明民族政策导致的民族情感和团结等,并自然由此得出一些历史的认识。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

姓名,年级:时间: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用书P4])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李世民果断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2.夺取皇位(1)不利因素:太子与齐王的联合排挤,使李世民在军事上处于劣势。

(2)玄武门之变①李世民成功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在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政敌太子和齐王.②李渊无奈,下诏立其为太子。

[特别提醒]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继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2.唐太宗的措施(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思想出发,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3.表现: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特别提醒] 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一、玄武门之变(阅读)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经过:略(☆注:如果要介绍政变经过,不可过分渲染太子恶毒,也不可过分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说明李世民诛杀同胞兄弟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结果)3、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结合教材P9学思之窗: 你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与玄武门之变?
该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 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 这种残酷性,但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 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
(三)影响 ①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促进朝鲜、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三、晚年过失 反躬自省 ——唐太宗的晚年生 撰写《帝范》(P12资料回放)
3.自我评价
其功大,益多损少
J专家点评: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 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 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 其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 典范。
2.“治世”“盛世”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 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②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③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 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⑤广大劳动人民辛勤的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
附:本册总结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原因
1.“治世”和“盛世”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让大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 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 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治世”或“盛世”。

2022高二历史复习学案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选修4)

2022高二历史复习学案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指导意见】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外阅读“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知识结构】一、“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1、概况:⑴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⑵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⑴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策略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西突厥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蕃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步辇图)评价①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民族团结,政权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民族融合;③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关系方面(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策中外交往概况影响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表现2.) ①来访人员频繁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③玄奘取经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吸收)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日本:大化改新)四、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问题导学』
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
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隋唐五代史》(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3)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并探究其有何影响?
二、客观评价唐太宗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1)依据材料探究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
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能够自我反省,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并对以后历朝治国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当堂检测』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之争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唐太宗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2.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3.观察下图,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步辇图》
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统治
B.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统治区域
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
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
4.假如你生活在唐太宗时代的长安,不可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是()
A.鸿胪寺官员接待朝鲜的使者
B.唐朝贵族迎娶罗马商人之女
C.日本人在唐政府中担任官职
D.唐太宗下令禁止摩尼教传播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即位不久对侍臣们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回答说:“臣闻古语云,‘君,舟也。

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君主、国家和人民三者之间是何关系?他是怎样认识君主个人欲望所造成的影响的?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导致他采取哪些措施?
(3)从材料三中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可以看出是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
参考答案
【问题导学』
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以册封的方式。

(2)提示:这是一种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提示:以和亲的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

文成公主入藏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促进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活动与探究:(1)提示: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善用贤人;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注重民族团结等。

(2)提示: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

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提示:不全面。

唐太宗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

但未能贯彻始终。

【当堂检测』
1.C
2.A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完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D 【解析』《步辇图》描绘的是松赞干布派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

4.D
5.【答案』(1)互相依存的关系。

君主为所欲为将危及国家的存亡。

(2)以民为本的思想。

采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误农时等措施。

(3)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之后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