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逆反心理浅析

合集下载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一、中学生逆返心理的特点1.盲目性。

中学阶段是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

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

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

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

现在的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

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时期,一些人趁机搞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也给中学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之产生消极情绪,而他们往往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容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产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3.感应性。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力量,而这种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所产生的感应作用,它对先进层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对后进层来说是转化的阻力,影响着两头,具有感应性。

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教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

他们把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

这种逆反心理的感应性对班内影响很大,如不善加引导,会影响班级建设,妨碍学生的进步。

4.自发性。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遇事感情上接受不了而产生一种抵触情绪造成的。

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而又不能自我调控时所表现出的强烈低触情绪,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

一、逆反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1)超限逆反。

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个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所引起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

(2)情境逆反。

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或做其他事情,以示不满。

(3)信度逆反。

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与不信任。

(4)禁果逆反。

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于是便出现“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5)自主逆反。

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

(6)归因逆反。

即他人的说教、做法错误或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

(7)失衡逆反。

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或自相矛盾,不能自园其说,失去平衡。

(8)人格型逆反。

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心理疾病或品行不端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成因(一)理论成因:(1)哲学依据。

人的认知差异是形成逆反心理的哲学依据。

(2)?遗传因素。

人的遗传素质是形成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条件。

(3)社会因素。

逆反心理是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4)主观因素。

就主体的逆反心理而言,主体需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社会表现出主体对客观环境要求的逆反心理现象。

(二)直接诱因:(1)就学生而言,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学生的性格、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认知水平以及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2)就教师而言,教师的人格品行不端、教学水平低下、教育方法不当、教师形象不佳等因素都能成为引发学生逆反心理的导火线。

如教师言行不一,传授知识出现错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与学生感情格格不入等都是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蔡云飞摘要: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及时、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1.超限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

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

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

小题大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

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2.主逆反心理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

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

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

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3.情境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的逆反心理。

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

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书包等以示不满。

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认识

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认识

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认识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常常有一些学生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

他们常犯错误,且不服从教育,甚至出现恶作剧般的唱“对台戏”、“顶牛”等现象。

在这些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生的“逆反”情绪形成的原因,固然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现就学校教育方面存在问题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一)个别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态度和强制要求手段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引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二)教师处理学生问题不公正造成学生反感和对立。

有些教师往往对学生先入为主的思想定势影响而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他们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依据以往经验草率判断处理,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

试想,受到错误批评的同学感到委曲不说,就连受到庇护的同学也会对教师的公正产生怀疑。

(三)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有的教师不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往往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

个别教师往往会对问题生说:“你如果有某某同学一半认真,也不会是这种成绩,如果有他一半的成绩,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产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怨恨,甚至自暴自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疏导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疏导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疏导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往往会碰到一些犟头倔脑的学生。

他犯了过失,你苦心教育,但就是不见效果,甚至还会摆出一副与你唱对台戏的架势,教师常常觉得不可理喻。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

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研究,它对于保证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保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1.1 自主型逆反心理。

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强烈地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力。

如果教育者在教育、对待学生时,过分地对学生加以控制,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1.2 自负型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小的性格,特别是进入中学后,更显得固执己见。

听不得劝告或批评,别人一提起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烦躁、发脾气,甚至会记恨在心,故意和教师对着干。

1.3 困惑型逆反心理。

中学生正处于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眼见的现实与教育者以前所教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所受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产生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育者欺骗和戏弄了自己,于是便产生一种困惑型逆反心理。

1.4 失落型逆反心理。

有些中学生,或因人格受到侮辱,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2 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2.1 从认知发展情况看,中学生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增强。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他们一改过去老是缠着大人问“为什么”,当“跟屁虫”的习惯,开始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老师、家长或其他长辈的教导,也不像童年期那样轻信、盲从,而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疑问。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

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

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

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

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

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

与她的父母取得 了联系, 通过多次交流 , 她的父母终于同意 让她继续上学, 并表示: 果她成绩优秀 , 如 能顺利考上高中,
期 从而健康的成长 。 磁 的困惑 ,

还 可以继续上学 。我又根据她的实际, 鼓励她参加学校 田
径 队的训练, 争取考特长生, 以弥补 自己的不足。事后, 杨
汉南
4 0 9 30 0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 , 中学生开始逐渐有了 自己的 思考与想法, 不再像小学生一样温驯听话 , 不再满足于老师 和 家长 的说 教。他们开始 用批判 的眼光来 看周 围的人和 事, 喜欢索隐猎奇 , 甚至从问题 的反面进行思考, 容易产生 固执 、 偏激 的不 良倾 向。 这种不 良倾 向发展到一定程度 , 便 产 生了逆 反心理 。如果处理不当, 便会对学生成长造成极
给 学生 朋 友 般 的理 解

总 第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 , 中学生对家长还把 自己当小孩子的
乔激动的说:董老师 , “ 您就像妈妈一样 的关心我, 我一定努
力, 决不辜负您 的期望 !” 我班还有一名叫游振泽 的单亲孩子 , 因为没有妈妈的
行为特别反感, 他们开始有了 自己的小秘密, 不愿与家长和
老师说, 为了显示 自己的力量, 他们还会与人冲撞 , 甚至还
会为 了哥们义气去为朋友出头打架。 面对青春期如此燥 动 的中学生, 老师此时就要如春风细雨般 的走进学生的心里, 如朋友一般, 去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信服你,
建构 。因此在进行 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生 的心理 特 点和教学需要选取课件的材料 , 切不可盲 目地加大容量
或 过 分 地追 求 表 面 的华 丽 而 忽视 了实 际效 果 , 则 就会 事 否 倍功半。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来自2.逆反心理的主要两种表现
(1).一般社会成员反抗权威、反抗现实的心理倾向。如“唯上是反”、“唯制度是 反”、“唯先进是反”等等。作为社会心理现象,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反抗性、偏 激性、自发性、盲从性等特点。它往往与社会腐败、不正之风、经济利益分配不公、 政治民主不落实、教育方法不当、个人思想认知偏差等诸多因素有关。应从净化社会 氛围,建立良好的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入手,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 来加以解决。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对官僚主义、不正之风所产生的逆反心 理,实际上是对社会腐败的一种反对、抵制,但也有些是消极的。它不仅成为教育工 作的阻力,而且对社会安定、和谐的发展具有负面作用。对此应勇于引导,敢于进行 有力度的教育,纠正错误认知,树立健康心态。
五、总结
Summarize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先生 的话,这番话明确地告诉我们青少年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 性。而在现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 题愈发突出,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要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同时也是要求我 们多方结合,齐心协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青少年成长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或师长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如你让他向 东,他偏向西;你让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让他做,他偏要做。作为发展心理现象,它 具有鲜明的年龄的阶段性、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特征,青少年较为突出。对此既要正视 和尊重他们的要求独立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处于幼稚无知的一面。消除青少年 逆反心理的关键在教育者的正确对待和教育机制。
三、课题研究过程
研究于2022年新入学初中班级部分学生为对象,以其余学生为对比组, 通过多方参与问卷调查观察思考,面对面交流及研究总结等多环节多 渠道操作,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和成因,探寻抑制和消除逆反心 理的有效途径,完成课题任务,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心理健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浅议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应变措施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

“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第一、超限逆反。

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

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

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

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面对中学生表现出的逆反心理,要认清其实质与心理构成,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就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 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有关专家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归纳为“五性”,即冲动性、盲目性、从众性、执拗性和攻击性等。

一、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1.主观因素(1)中学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中学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

由于性的发育而导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

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己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

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中学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

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客观因素(1)错误的舆论氛围。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摘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对抗权威、挑战规则的心理状态,常见于青少年期。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严厉,学校教育环境的单一和压力过大,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是有效的对策。

家庭和学校应该多方合作,共同努力预防和调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引导,逆反心理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的。

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逆反心理、中学生、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策、预防、调解、合作共同努力1. 引言1.1 学生的逆反心理定义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产生反抗、抗拒、挑战和逆来顺受的心理倾向。

当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不满和抵触时,会表现出逆反的行为和态度。

逆反心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积累而成的心理特征,可能源自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逆反心理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积极性、导致自卑情绪、破坏师生关系等。

了解和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有效对策和多方合作,或许可以帮助学生走出逆反心理的困境,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1.2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校环境也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态度、学习压力等都可能让学生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影响。

谈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谈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谈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学生,他们缰头倔脑,软硬不吃,明明自己有错,就是不肯承认;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充耳不听,对教师的批评,他怒目相对。

这是什么原因呢?通常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常见现象。

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也有来自教育方式不当及其他外部刺激的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方面: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

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强烈,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

因而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过分强调自我,好奇心盛,偏激固执等。

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他们特别渴望像成年人那样参与各种活动。

他们的求知欲极旺,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

为了表现出自己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

但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求知欲虽旺但易转移兴趣,自尊心虽强但又很脆弱,批判事物也往往是盲目的。

这些正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方面,主要有教育方式的失当和不良的环境。

教师教育方式的失当,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

首先,如果教师小题大做或区别看待;学生有了一点过失,就揪住不放;其次有的教师以个人的好恶对待学生,凭成绩、印象,甚至以貌取人;甚至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等;其三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

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也会使学生反感。

高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高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高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反常情绪在中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高中生逆反心理调查笔者是高中生物教师,通过对高中生逆反心理的调查,分析逆反心理的表现、影响及其产生原因,从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并帮助青少年学生认识自身缺点,完善人格。

调查显示:逆反心理在高中生中普遍存在。

逆反行为多发生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很多我们认为正常的行为均在高中生身上引发反感。

具体为:教育活动时间过长,超过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行为。

过多地重复某些教育内容而引起的逆反行为。

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总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逆反行为。

对教育者缺乏信任而对其教育内容产生的逆反行为。

教育者教育方式不当而使青少年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逆反行为。

对某一事物的过度评价在青少年中引起的逆反行为。

在不适宜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行为时产生的逆反行为。

对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产生怀疑而发生的逆反行为。

二、高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看(1) 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 好奇心理。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

(3) 对立心理。

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

(4) 偏激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2、从逆反心理产生的社会客观原因看(1)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

当今的孩子确实存在着社会经验少,社会责任感淡薄等诸多不足,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忽略了对孩子们自立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违背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为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随着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成熟和独立,或担心别人无视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会用对抗的言行和态度来突出自我和确定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批判态度。

此种心理状态在中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方式,在学生中常会发生以与老师“对着干”来证明自己的“高明”、“非凡”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有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把遵守纪律当作是“缺乏造反精神”;把劝阻同学打架斗殴看作是“弄种,不够哥儿们义气”;把刻苦学习,努力为大家服务看作是“傻瓜,不懂得人生价值”等等。

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有三个因素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

一是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因而以.公理上要求改变少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总想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二是受学生主体内部的综合心理因素的影响。

综合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独立意识过强,过分强调自我,受好奇心的驱使,偏激地看问题等,它是产生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

浅谈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一)

浅谈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一)

浅谈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一)论文关健词:逆反心理青年学生不良因素论文摘要:通过了解青年学生成长进步中的心理砚象来了解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便及时来取有效的措施来通免或减小固逆心理而产生的危容。

引语:青年学生大多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经不起太多的挫折打击。

在家经常和父母赌气,对父母的教海不屑一顾,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在学校又对老师的教导产生叛逆,不服从老师的管教。

长此以往,影响了身心健康、学习成绩,而且对个体成长也不利。

为了避免或减小这种危害性,了解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调适的方法是必要的,下面我将就此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1.认识逆反心理的“知、情、意”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

另一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三者是辨证统一的,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关系,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对我们寻找途径,调适逆反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生叛逆心理浅析

高中生叛逆心理浅析

高中生叛逆心理浅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中生的叛逆心理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叛逆心理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反抗和不顺从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会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不小的困扰。

在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往往会更加显著,因为这个阶段是他们从孩子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就高中生叛逆心理进行浅析,探讨其原因、表现以及处理方法。

一、叛逆心理的原因1. 自我认同的建立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变化中,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他们常常会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和挑战,试图通过叛逆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感。

这种行为表现为一种对成人权威的挑战,以及对传统规范的质疑。

2. 自我价值的追求在高中阶段,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自己的价值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们渴望追求自由和独立,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重视和听见。

他们会通过叛逆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焦虑,试图在这种反抗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3. 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也对高中生的叛逆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抗。

而社会的影响则表现为各种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冲突,这些因素都会使得青少年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困惑和纷扰。

1. 情绪的波动高中生叛逆心理常常表现为情绪的不稳定和波动。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表现出暴躁、抑郁等情绪问题。

2. 行为的极端叛逆的高中生往往表现出一些行为上的极端,比如逃学、早恋、独立和自虐等。

这些行为往往会给家庭和学校带来很大的困扰。

3. 对规则的抵制叛逆的高中生会对规则和纪律产生抵制,他们可能会不服从老师的指导,甚至做出一些违反校规的行为。

4. 社交障碍叛逆的高中生往往会在社交方面出现问题,他们可能会远离家人和朋友,疏远社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三、处理叛逆心理的方法1. 尊重和关爱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高中生的独立性和个性,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同时也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温暖。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存在,在刚带一年级的一个月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就出现不听老师的话,顶撞老师,并具有一定攻击行为。

当然这只是个例,但却不容忽视。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不断地学习儿童心理学,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对各阶段的学生做过调查,对于学生的逆反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

一、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偏多,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的性格,进入学校后,就显得固执己见,优越感强,听不得劝告或批评。

一旦受到一点挫折,就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很多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另外还有很多,如:父母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反复唠叨,引起厌烦等等,都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2、自身因素。

这与学生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学生,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而且不太合群,他们一旦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更加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家长和老师失去信任,对社会出现偏见,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更有甚者,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付之行动。

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具有隐蔽性,教育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后果不可想象!3、学校因素。

不合理的教育也是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重。

如果老师们以“僵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仍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在个人圈子,“管”字当头,“套”字为先,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开放。

谈谈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谈谈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谈谈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摘要】高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包括情绪波动大、不服从权威、冲动行为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逆反心理形成和缓解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包括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加强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以及建立健康的学校教育环境等。

这些对策的实施对改善高中生逆反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加大对高中生逆反心理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逆反心理、教育、原因、表现特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策、重要性、发展。

1. 引言1.1 概述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现状高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逆反心理在高中生中的出现也逐渐增多。

逆反心理表现为高中生对传统权威的怀疑和反抗,对规则和纪律的不遵守,表现出对父母和老师的不听从和抗拒。

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犯罪行为、情绪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负面影响。

逆反心理的现状给高中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逆反心理的出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为高中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1.2 强调逆反心理对高中生的危害高中生逆反心理对学生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逆反心理会导致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影响到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生活。

逆反心理的学生常常表现出不合作、挑衅、顽固等行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逆反心理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成绩。

由于逆反心理学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和指导,不愿意按部就班地学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成绩下滑。

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和未来发展。

最重要的是,逆反心理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长期处于逆反心理状态下的学生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逆反心理浅析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高中生逆反心理常见的几种心理现象,并从教育、心理理论研究的角度对各种逆反心理行为的性质,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教育对策等问题作些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逆反心理、抵触、偏激、冲动、尊重、疏导
在高中校园里,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看问题比较偏激、片面,行为冲动,情绪变化多端,动不动就与人发生冲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难以接受教育规劝,令老师和家长感到十分头痛。

因此,为了高中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对高中生逆反心理进行探讨,研究这种心理的表现与成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疏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抵触情绪。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高峰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

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容易造成高中生内心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高中生逆反心理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看待问题时,常常陷入各种认识上的误区。

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时常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问题,他们的认识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片面性。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总喜欢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以自我情感为尺度去分析问题,当客观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尺度时,就会产生对立情绪。

情绪往往很不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常为一点小事而激动,并带有冲动性。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行为举止往往比较偏激、极端、怪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举动。

以上种种表现会令不少家长和教师不胜烦恼,甚至无所适从,要想解决问题必
须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么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根源是什么哪?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主观因素:进入高中阶段,伴随着生理上的逐渐成熟,高中生在自我意识、思维特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主观上决定了他们特别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7、8岁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

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和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高中生的独立意识非常强烈。

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摆脱父母的保护和管教,不愿别人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孩子。

琐碎的说教会使他们反感,过多的限制、粗暴的指责会激起他们的反抗。

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高中生在认识上有容易产生偏差。

不论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但由于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在认识上有容易产生各种偏差,看问题容易偏激、片面,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例如:他们常常把父母老师的管教看成管制、约束、压制,因而常把父母老师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上,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客观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现在的高中生90%是独生子女,不少从小娇生惯养,溺爱成性,早就宠坏了。

到了高中阶段,他们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物质上依赖父母,另一方面在精神上要求独立,渴望父母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可是很多父母长辈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中生已具有的强烈的成人感,以及他们要求独立,要求受到尊重的需要,从而在家庭教育方式上陷入了种种误区。

有的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自流,造成有的学生天不怕地不怕,天下惟我独尊。

还有的家庭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在教育子女时,采用高压手段,甚至不行就棍棒相加;有的对子女持不信任态度,常常无端猜疑指责;还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无形中给子女
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等等。

这些简单、粗暴、专制的教养方式,很容易挫伤子女的自尊心。

加上两代人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很多高中生还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多与父母交流。

双方互不了解,就容易造成关系紧张,隔阂增加,从而导致子女对父母的一系列说教产生抵触、逆反心理。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失误。

比如教育观念落后,对学生缺乏足够的理解。

有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习惯于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善于体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很少与学生平等交流,而是一味地对他们教训、压制,结果是学生往往接受不了,以致产生对抗情绪。

再比如,学校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高中生已接近成人,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有的老师不负责任的嘲笑、讥讽与蔑视,极易使他们难以忍受以致引起愤怒和反抗。

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发生顶撞时,老师很可能一怒之下当众辱骂学生,甚至将学生赶出教室,这样就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对高中生产生的坏作用更大。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都会影响着青少年学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打开了畅通的渠道。

这些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和发展有着强大的渗透力,但由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社会不良风气以及流行文化中的糟粕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

我们了解了当代高中生逆反心理的常见表现及其成因,接下来就可以对症下药,结合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等方面进行疏导。

一、进行学生个人的自我调节
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辨证
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特别是要认识到自己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之间的矛盾。

正确对待家长、老师的教育和帮助。

家长、老师的某些管教方法可能不恰当,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因此应该学会体谅他们。

二、学校方面,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工作教师担当着重要角色。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有的学生之所以有逆反心理与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有密切关系。

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要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有了进步时,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要看时间、看场合,并且用词要有分寸,适可而止,用好表扬与批评这两个武器对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三、除了学生个人的自我调节和学校方面做工作以外,家庭方面的能力也必不可少。

进入高中阶段,孩子与父母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疏远和冲突。

这一阶段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与对立的阶段,也是感到教育孩子最困难的阶段。

首先,父母应该理解、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孩子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应当满足,但是,由于孩子还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处理问题容易片面化、简单化,因此父母既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又不能放任自流。

其次,父母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经常耐心、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意见。

当与孩子产生分歧时,不要以强权或暴力强迫孩子屈从,要本着共同协商原则来解决,这样一种民主的气氛,能有效防止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社会因素比较复杂,在此不需多谈。

总之,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理个性和外部环境的原因,那么,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从学生个人的自我调节、学校、家庭等方面多想办法,想好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