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学生版

合集下载

高二必修五重点句子翻译(学生版)

高二必修五重点句子翻译(学生版)

高二必修五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班级姓名得分《陈情表》1、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项脊轩志》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报任安书》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2、而世又能与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3、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5、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6、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渔父》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逍遥游》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期已矣。

5、彼于福致者,未数数然也。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兰亭集序》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第10课《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0课《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0 课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了解书序的特点。

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背诵全文。

3.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4.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5.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陶渊明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1.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探究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4.理解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王羲之 生平: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成就: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品:《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生平:陶渊明,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诗人、辞赋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归隐田园。

成就: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代表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探寻背景】兰亭盛会写序文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

会上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

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初中生《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案

初中生《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案

《兰亭集序》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文学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品之一。

在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学生需要学习并了解这样的文化遗产,因此在中学阶段,学生也需要学习和领悟《兰亭集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生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书法、文学知识和技能。

3.学生能够通过创作表达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的文化艺术品、推荐相关的文化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兰亭集序》。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书法、文学知识。

3.书写练习引导学生用毛笔、墨汁等器材,跟随书法专家的示范,练习《兰亭集序》的基本书写技巧。

4.文学鉴赏通过导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讨论,深入解析《兰亭集序》的文学内涵和艺术升华。

5.创作表达引导学生以《兰亭集序》为灵感,创作一些有关课文的杂项或者小作文作为答案。

6.展示评价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经过导师和同学的讨论和评价,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兰亭集序》。

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展示、模仿、创作、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引导式教学为主,以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为辅助,在班级内形成互动、探究和交流的氛围,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等工具及设备,辅助教师进行现场的讲解和展示。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后,需要反思本次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及策划思路,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精彩和有效。

六、教学效果此次教学方案的结果是良好的,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兰亭集序》中所幻含的文化和艺术内核上均有所收获,对书法和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创作表达,学生更加深刻和具体地感受到了《兰亭集序》想表达的情感层次深度和人文价值。

教学反馈良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升,教师也感到愉悦和自豪!通过此次教学方案,初中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兰亭集序》中所代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也赢得了这些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兰亭序楷书全文简体

兰亭序楷书全文简体

兰亭序楷书全文简体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

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

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兰亭集序(学生版)

兰亭集序(学生版)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和“其”等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脉络。

3、激情投入,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并借助“教材助读”,能大致理解文意,翻译课文。

2. 20分钟左右完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 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4. 限时、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Ⅰ教材助读一、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二、《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兰亭集序学生读书笔记作文5篇

兰亭集序学生读书笔记作文5篇

兰亭集序学生读书笔记作文5篇兰亭集序学生读书笔记作文1《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到今浙江绍兴兰亭“俢禊”时,会上各人作诗,其为之诗集写的序文。

该序文不仅仅描述了兰亭周围的美丽景色,也描述了王羲之他们聚会时的欢乐之情,而又抒发了对人生生死无常的感慨,也在隐隐约约间告诉了我们“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进取入世”。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有诗文集十卷,但又兼以擅长书法名世。

而他所创作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我国书法界的珍品,也是我国文坛上的杰作。

千百年来这序文这书法,为世人所称赞和传诵。

那为何这片序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赞和传诵呢?由于喜欢,所以深读。

略悟。

其序共三段,第一段作者不仅仅描绘了他们在浙江绍兴兰亭“俢禊”时的兰亭聚会的情景,并如其同时也写出了与会者的真实感受。

其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亦写出了此次聚会的资料和此行最终的目的,畅叙幽情。

第二段,经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的描述。

提出并讨论了人生的无常,并不由的发出了无情的感慨。

浅悟,其中提到,人与人的相处,要学会圆滑周旋。

因为有的人喜欢和朋友畅谈,无拘无束;而有的人则喜欢把兴趣,寄托在所喜欢的事物上,旷达开朗,也同时无拘无束。

虽然他们的取舍点不一样,可是他们都在表达他们自我真实的想法,因高兴而高兴,因满足而满足,这样似乎衰老与他们就毫无半点关系。

可是等到他们厌倦这些事情的时候,以往的喜悦倾刻就会成为过去的事情,那么就像“生和死”,这样的大事情,还是会不由的发出感慨的。

人生其实真的就是这样无常,那怎能不令人悲痛呢?也同时无意中透露着人生的无奈。

第三段,证明了作者写序的缘由。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前人的感慨和今人的感慨是这样的如出一辙,能不让人感慨吗?生和死是一样的虚无,长寿和短命一样的荒谬,后代的人看待我们当代的人,也像我们当代的人看待古代的人一样,这可真是可悲呀!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

九年级下书法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九年级下书法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宋徽宗草书纨扇
掠 水 燕 翎 寒 自 转 , 堕 泥 花 片 湿 相 重
欣赏书写歌

单笔书写歌
露锋入笔最常见,粗细一样最难看,
运笔过程有提按,肥瘦相间才好看。
连笔书写歌
实连收起现轨迹,牵丝相连最好记;
意连收起隐轨迹,钩挑出去露锋接。
字法结构歌
字形结构要自然,随势赋形来体现。
左收右放最常见,敧正相依巧妙变。
丰富的入锋
单笔书写歌
露锋入笔最常见,粗细一样太难看。 运笔过程有提按,肥瘦相间才好看。




连笔书写歌
实连收起现轨迹,牵丝相连最好记。 意连收起隐轨迹,钩挑出去露锋接。
板书设计
第一课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欣 章法欣赏 —布局、行列、大小、长短
赏 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字法欣赏 —字形、收放、攲正、开合
帖 笔法欣赏 —形态各异的笔画、变化多端的连笔
{ 结构收放 ——
左放右收 上收下收
书 单笔书写
上放下收

写 要 领

{ 连笔书写
连— 牵丝连带,显现运笔轨迹。 意—笔断意连,隐藏运笔轨迹。

合作探究
笔画较多的字,在书写过程中连笔要注意哪 些方面?
的朗布 韵之局 味意章 。,法
行极 笔为 圆高 转明 流, 利气 ,势 颇弥 有漫 怀而 素又 草有 书疏
上收下放也常见,上放下收较普遍。
松紧收放有观念,张弛有度最好看。
章法欣赏歌
有行无列最普遍,映带呼应相顾盼;
疏密大小与长短,布局自然才好看。
第1课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简阳市芦葭镇九义校 朱钦洁

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同步课件 必修2 新课标

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同步课件 必修2 新课标
4.介宾短语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于所遇”,介宾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介宾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介宾后置)
第二十一页,共92页。
课堂探究 学贵有疑,疑则方进
第二十二页,共92页。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64)
一、感知文本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 晋书法家,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因与王 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精美流利, 号称“书圣”。
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同步课件 必修2 新课 标
2023/5/15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92页。
开篇记诵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第二页,共92页。
诗 歌 品 读(学生用书P62) 兰亭诗(其三)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①,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②。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③莫不均。 群籁④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第十五页,共92页。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环绕) ②一觞一咏(喝酒)
第十六页,共92页。
(2)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贤能的人;年轻人,年长人) ②死生亦大矣(大事)
形容词作意动
当其欣于所遇(感到高兴) 齐彭殇为妄作(以……为相等)
第十七页,共92页。
第四页,共92页。
名 言 名 句(学生用书P62) 课内名句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 外。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学生版

兰亭集序-学生版

高一级语文导学案学案编号: 026 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组别:姓名:【自主学习】1、序、跋类文体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自序),也有的是别人所写(他序)。

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作者介绍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4、课前预习:见资料71页“基础自主学习1-6题”。

【合作探究】1、本文第一、二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2、这次盛会让作者他们“信可乐也”,“乐”在哪些方面?3、读第3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3段所议论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痛”?4、读第3段,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抒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第4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赏析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8兰亭集序学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8兰亭集序学
一、背诵1—2段,简要复习1—2段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齐读课文第3段。
2.疏通第3段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怀抱,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静躁(安静与躁动。)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及其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旧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况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岂不痛哉!
3.小组讨论,第3段的议论与第1—2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而言;也是承上“,”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吴起高级中学“三案合一”高一语文导学案(学生版)
编号编写人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小学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小学语文

课时: 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序、禊、暮、事”等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序”的文体特点。

2.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 教师:PPT课件、兰亭集序原文、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兰亭集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们知道这里有什么故事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三、学习生字词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并会写“序、禊、暮、事”等生字词。

2. 学生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四、学习课文内容1. 学生分组合作,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自然美景的句子。

2.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体会作者情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兰亭的美景?”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描写自然美景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文内容。

二、深入理解课文1.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兰亭集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描写自然美景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兰亭集序》。

(2)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学会欣赏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评价书法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兰亭集序》。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

4. 欣赏评价法:学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1.2 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兰亭集序》,理解文言文内容。

2.2 学生背诵《兰亭集序》,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3.1 教师讲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

3.2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如字迹流畅、结构严谨等。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

5. 欣赏评价5.1 学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

5.2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6.2 学生表达对书法艺术的看法和感受。

7. 作业布置7.1 学生回家后继续背诵《兰亭集序》。

7.2 选择一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学生用书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学生用书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亭集序辞采清亮,文思幽远“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这是唐人杜牧的诗句。

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人,其中包括许多当时著名的文士会集于山阴兰亭修禊,尽风物之美,人物之盛,吟咏之雅,称得上是东晋一代的风流盛会。

王羲之这篇记叙兰亭宴集的文章,辞采清亮,文思幽远,且有后人摹写的行书法帖流传于世,书家奉为圭臬。

其引人瞩目,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自然,体会整个宇宙与人生,体验最大的快乐与最大的悲哀,这些地方,显示了晋人的深情与超迈。

这是后人所难以企及的,也是后人最为称羡的。

《兰亭序》不仅文章俊逸优美,书法更是遒媚劲健,绝代无双。

全文28行,布白天然,错落有致;224个字,结体或修长,或浑圆,极尽变化之能事。

通观全篇,骨力寓于姿媚,自如又蕴含匠心,最集中地代表了晋人书法遒媚飘逸、萧散自然的风韵,以至被后人誉为永远不可追攀的书法高峰:“天下第一行书。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1.文学常识王羲之,东晋人,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军参军,人称“王右军”,其文随意挥写,自然有致,情意深远。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以书法家闻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盖,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

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

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博……2.写作背景兰亭,为东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水经注·浙江水》)。

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

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

穆帝永和九年(353),五十一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

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

高一下册语文课件《兰亭集序》

高一下册语文课件《兰亭集序》

高一下册语文课件:《兰亭集序》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学生版

《兰亭集序》学生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高一年级语文组【导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二、导学方法: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三、知识链接(一)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二)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三)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高中语文课文兰亭集序原文

高中语文课文兰亭集序原文

高中语文课文兰亭集序原文高中语文课文兰亭集序原文高中语文课文《兰亭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是一部经典之作,影响极其的深远。

作者王羲之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也抒发自己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文兰亭集序原文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拓展: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兰亭学生版

兰亭学生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第一课时课前展示王羲之(303--361):字。

善书法,有“”之称,世称“”。

是(朝代)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家。

其子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

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序:又名“”“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附于卷末叫”。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

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资料补充: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老庄的生死观:庄子的“齐物论”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

庄子的哲学固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他夸大了事物的相对原理,就倒向了虚无。

把生等同于死,实际上消解了生死对人的意义,这种达观的哲学似乎可以消除乱世之人惧死的痛苦,使人在生死问题上不动感情,但同时也否定了生命的价值,从而否定了一切价值。

这种观点的消极影响就在于使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虚无。

当时东晋的士族文人将它的消极影响发挥到极致,他们以此为口实,故作放旷,以玄谈为时尚,不屑事功,终成一代之风。

熟读课文分小组朗读第二课时阅读感悟一阅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给加点字注音,把划线词语的解释写在原文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
注意三“修”,二“犹”二“畅”二“所以”,二“虽”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
()毕至,少长
..()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
之.()盛,所以
..()游.(),使动用法)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
..()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
..
..()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
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
..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
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
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背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