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探究的整合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大班教案创新实践分享交流探讨: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实践与反思
大班教案创新实践分享交流探讨: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实践与反思
一、背景介绍
在幼儿教育领域,探索式教学和游戏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它们能够激发孩子
们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在大班教学环境中,如何创新实践探索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成为广大教师们共同面对的挑战。
二、实践分享
1.活动名称:动手DIY游戏板设计
2.活动内容: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板、规则,培养他们的
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角色:引导者、激励者,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鼓励。
4.实践效果:孩子们积极参与,收获快乐与成就感,学会了合作、动
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探讨
1.分享经验:教师们分享在探索式教学与游戏融合中的心得体会,互
相学习分享。
2.课堂反思:反思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空间,探讨更有效的教学
方法与策略。
3.未来展望:共同展望未来探索课程设计、活动创新等方面的可能性,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大班教案创新实践中,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可以为孩子们带来更愉悦的学
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通过分享交流与反思,我们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孩子们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以上是大班教案创新实践分享交流探讨: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实践与反思,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启发与参考。
幼儿园探究式教学活动案例与师生互动效果分析
幼儿园探究式教学活动案例与师生互动效果分析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探究式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它通过让幼儿自主地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幼儿园探究式教学活动为主题,分析其师生互动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活动案例分析1.案例一:种植实验在幼儿园中,老师组织幼儿们进行种植实验,让他们选择喜欢的花卉种子,并亲自动手进行播种、浇水、观察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观察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2.案例二:团队游戏在团队游戏中,老师组织幼儿们参与团队合作的游戏,例如拔河、合作传球等。
老师通过游戏情境引发幼儿们合作交流,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师生互动效果分析1.促进师生情感沟通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能够建立更多的情感连接。
老师通过引导和互动,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支持,在情感上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2.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促进认知水平提升师生互动不仅是情感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水平提升。
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幼儿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探究式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而优质的师生互动更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该重视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师生互动的质量,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对幼儿园探究式教学活动案例与师生互动效果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五、师生互动的改进策略1. 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氛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单元整体化教学探索基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单元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大单元整体化教学探索基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单元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旨在探索大单元整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通过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整合,构建以单元教学为核心的案例研究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期望能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首先将对大单元整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明确其内涵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构建符合教学需求的大单元整体化教学框架。
随后,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分析大单元整体化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优势和不足。
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大单元整体化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体系,还能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本文还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单元整体化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大单元整体化教学,尤其是在数学课程整合方面的探索。
大单元整体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将学科知识、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以实现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单元整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得到了广泛探讨。
在理论层面,研究者们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大单元整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和优势。
他们认为,通过整合学科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大单元整体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实验探究的整合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生 的主体 性 ,提高学 生 的科学 素养 ,符合 建构 主义 的思 想 。
2 整 合 教 学 模 式 的 案 例 研 究
2 1 案例 的选 择 . “ 二氧化 碳 的性 质 和 用 途 ”是 “ 程 标 准 ” 中 课 明确 要求 掌握 的重点 内容 。二 氧化碳 是 与学 生生 活 实际 联系极 为密 切 的一种 重要气 体 ,它是联 系各 物 质 之 间 的重 要纽 带 ,与很 多物质 之 间存 在相 互反应 关 系 和转 化 关 系 ,因此 是初 中化 学 的核 心 物 质 之 与学生 科学 素养 的培养 息息 相关 。学生 对二 氧 化 碳 的认 识 主要来 自于生活体 验 ,因此 必须 在原有 知 识 的基础 上更加 全 面 、系统 的认 识二 氧化碳 的性 质 和用 途 ,为后续 学 习酸 、碱 、盐等其 他物 质 的性 质 做准备 。另外 ,二氧 化碳本 身来 源广 泛 ,研 究其 性 质 时所 需 的实验 材料 简单 易得 ,实验 原理 、装置 和操作 步 骤 相 对 简 单 ,适 合 初 中学 生 进 行 实 验 探 究。 基 于 以上原 因 ,本研 究选 取 “ 二氧 化碳 的性质 和 用途 ”为研 究案 例 ,探讨如 何应 用基 于实验 探究 的整合模 式进 行教 学 。 2 2 案例教 学 的设 计 与实施 . 在义 务教 育 阶段 ,化学教 学 的主要 任务是 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帮助学 生 了解科学 探究 的基 本过 程 和方法 ,培 养学 生 的科 学探 究能力 ,帮助学 生获 得 进 一 步 学 习 和 发 展 所 需 的 必 备 化 学 知 识 和 技 能 _ 。这就 要求 教师 在教学 设计 的过 程 中 ,应该 以 】 ] 学 生 的原 有认 知为 出发点 ,注 重从 日常生 活 中选取 学 生熟悉 的素 材 ,创 设 能够引 发学 生 的认 知 冲突 的 教学 情境 ;引导学生 通过 观察 思考 、小组合 作 、 自 主 学 习和动手 实验 等 多 种 学 习方 式 完 成学 习任 务 , 认识 物质 的性 质及其 变化 规律 。 因此 ,本研 究对 教学 内容 进 行 了整 合 ,选 取 2 个平 行班分 别设 置 为实验 班和 对 比班 。在 实验 班设 计 了多样 化 的 活 动形 式 ,充 分 发 挥 实 验 探 究 的 优 势 ,将教学 活 动延伸 到课 堂之外 ,使 学生有 多种 学 习体 验 ;在 对 比班则 按照 常规方 法进 行教学 。实验 班具 体 的教 学过 程及 板 书设 计见 表 12] [ 。 。
科学教育优秀案例
科学教育优秀案例
有关科学教育的优秀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名称:探索式学习与实验结合的科学教育
背景:某小学针对科学课程进行改革,尝试引入探索式学习和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
方案及实施:
1. 教学内容设计: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验任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比如,针对化学领域,设计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对物理领域,设计了摩擦力和压力的实验。
2. 学生探索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
3. 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课后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的知识进行讨论,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成效和评价:
1. 学生积极性高:学生对科学课程充满兴趣,参与积极,自主探索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2. 学习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科学原理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成绩提升明显。
3. 培养科学思维:这种探索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该案例展示了一个成功的科学教育案例,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实验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題》课题研究课题报告山东荷泽牡丹区北城中学周全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此次课程改革中颇有特色与创意的一部分而倍受关注,科学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此,我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并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題,以《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題提出的背景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搅,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題”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初中物理新课程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満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大班教案创新实践分享交流: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实践与反思
大班教案创新实践分享交流: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实践
与反思
一、引言
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享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实践经验,并对实践效果进行反思,希望能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带来启示。
二、背景
大班教学中,幼儿的特点是好奇、活泼、喜爱玩耍,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尝试将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相结合,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三、实践内容
1.探索式教学:设置探索任务,让幼儿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其
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引入: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
学习的兴趣。
3.小组合作: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
力。
四、实践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 - 幼儿对学习兴趣大大增加,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游戏活动。
- 提高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了幼儿的社交技能,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协作、交流。
五、反思与展望
尽管探索式教学与游戏融合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 教师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设计教学活动。
- 存在一些幼儿无法专注、不愿合作的情况。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实践方案,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六、结语
大班教案创新实践的分享交流,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之道。
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能为幼儿教育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提升教学质量,造福幼儿成长。
研究型教学初探
研究型教学初探【摘要】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
本文从理论基础、实施方式、优势和挑战、案例分析、未来发展等方面对研究型教学进行了探讨。
研究型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型教学也存在师生配合难度大、评价方式不确定等挑战。
通过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研究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未来,研究型教学有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
在论述了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性、应用前景以及价值,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初探, 理论基础, 实施方式, 优势, 挑战, 案例分析, 未来发展, 重要性, 应用前景, 价值1. 引言1.1 研究型教学初探概述研究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和实施研究项目,研究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型教学初探旨在探索如何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方式、优势和挑战、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和特点,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型教学初探不仅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起到积极作用。
2. 正文2.1 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学习社会文化理论。
首先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的主动建构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观念,从而形成对世界的理解。
基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教学研究——以“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的教学为例
基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教学研究——以“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的教学为例发布时间:2021-03-29T04:52:25.092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3月总第374期作者:黄婉琴[导读] 以“菠菜中铁元素的检验”为实验基础,进一步检验“速力菲”(主要成分:琥珀酸亚铁,呈暗黄色)中亚铁离子的存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第十高级中学311200 摘要:以“菠菜中铁元素的检验”为实验基础,进一步检验“速力菲”(主要成分:琥珀酸亚铁,呈暗黄色)中亚铁离子的存在。
一方面调集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创新,促使其参与实验的设计,在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实验结果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理性分析、解决问题,使Fe、Fe2+、Fe3+的相关性质在研究学习中再次呈现。
将所学得以所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探究创新学科素养一、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重视‘素养为本’的教学,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看出,新课标倡导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提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育学生时从不正面给出答案,而是采用启发或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横向能力。
人教版教材设置的《研究与实践》栏目设置的内容就是拓展学习内容的课题、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
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靠现代互联网技术,配合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抽象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和面向未来处理复杂事物的综合能力。
美国学者菲利普斯认为:“有用的学习是在社会情境中发作,是在学习者与其他个别沟通或尽力进行协调活动中发作的。
”下面笔者以“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这一课例进行教学研究。
二、教学案例教学与评价思路教学流程1.宏观辨析,感受新知。
大班教案精选分享: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实践
大班教案精选分享: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实践
一、引言
在大班教学中,如何结合探索式教学和游戏元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分享了一些大班教案中探索式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实践,希望给教师们带来启发和灵感。
二、实践案例分享
1. 主题:动物园探险
•教学目标:通过游戏化的动物园探险活动,培养幼儿对动物的认知和兴趣。
•实践内容:引导幼儿依次在“动物园”中寻找各种小动物标本,并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进行互动学习。
•游戏设计:设置不同任务关卡,如“找到大象标本”、“观察狮子的特点”等,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2. 主题:城堡建造大赛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
•实践内容:组织幼儿分组合作,使用木块、积木等材料,设计和建造自己的城堡。
•游戏设计:设置时间限制,增加竞赛氛围;评选最具创意和合作精神的团队,激励幼儿展示和分享成果。
三、总结与展望
在大班教学中,探索式教学和游戏元素的融合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以上实践案例的分享,我们希望教师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尝试结合探索式教学和游戏,为幼儿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欢迎教师们积极探索和分享更多创新教学实践,共同促进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由Markdown格式编辑完成。
大学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案例
大学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在大学教育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大学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案例。
案例一:生物学实验在生物学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学习实验。
学生们被要求观察不同温度下细胞的反应。
他们先制备了细胞溶液,然后将其分别放置在高温、低温和常温的环境中。
学生们记录下每种温度下细胞的变化,并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原因,并让他们自己提出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和假设。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细胞的特性,还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案例二:历史研究在历史学课程中,教师布置了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事件,并撰写一篇关于该事件的研究报告。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他们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如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等。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最终,学生们完成了一份深入的研究报告,同时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案例三:工程设计在工程学课程中,学生们接受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挑战:设计一个能够承受地震的建筑物。
教师提供了一些基础知识,并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然后,学生们组成小组,开始设计并制作他们的建筑物模型。
他们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强度、结构的稳定性和地震中的振动等因素。
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尝试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终,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锻炼了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大学教案中的几个探究性学习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并培养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探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初中数学“图形的轴对称”为例
㊀㊀㊀149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08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项目式学习的 探究 整合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㊀㊀㊀ 以初中数学 图形的轴对称 为例Һ路少荣㊀(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浙江㊀杭州㊀310000)㊀㊀ʌ摘要ɔ项目式学习是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文章以 设计轴对称图案 为项目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借助角色转变,通过准备轴对称图案素材㊁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㊁研究轴对称图形的作法㊁设计轴对称图案等环节深入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整合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在项目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㊁空间观念㊁应用意识㊁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究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信心.ʌ关键词ɔ项目式学习;初中数学;轴对称一㊁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探索 探究 整合 教学新模式(一)项目式学习背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㊁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点通过大量重复性的讲授和练习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属于被动式学习,学生掌握知识点较快,更适合于考试,但没有时间进行高阶思维训练,缺少和现实世界的互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相较于传统教学,最近几年 探究与实践 学科间整合的探究与实践 等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㊁知识的掌握程度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项目式学习是初中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真实多样的情境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多学科的知识自主探究㊁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作品的过程中,根据任务的需要会主动学习一些知识,并且进行组织整合.学生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用处,学习起来就会有动力,会感觉到学习的内容有意义㊁有价值,会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项目式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将其和 学科间整合的探究与实践 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针对出现的低教学效率和低目标达成率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二)基于探究 整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流程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一套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㊁整合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及思想方法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 探究 整合 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探索数学课教学新模式.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图1整个过程从教师的角度分为课程目标分析㊁项目任务分解指导㊁项目执行督导㊁执行评价和整合提升四个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估本次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整个项目进行整体式设计,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整个过程从学生的角度看,分为接受教师给定的项目任务,在教师参与下确定子任务㊁班级分组后在教师督导下执行任务,最后接受教师的执行评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合提升到高阶思维.现以 图形的轴对称 一节为例,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式学习.二㊁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一)教学内容分析及提出项目任务轴对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变换, 图形的轴对称 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综合应用.这节课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传统教法容易导致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掌握图形的轴对称这一概念由来的基本规律,即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事物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2)由于缺少必要的训练,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没有深刻体会,没有完成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缺少空间想象力;(3)学生欠缺对轴对称有关的思辨能力,和其他知识结合时出现困难,即高阶思维能力欠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比如,故宫雄伟壮观的轴对称布局体现了建筑中的轴对称之美.基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通过设置 设计轴对称图案 项目,明确项目目标(即驱动性任务),按照图1所示通用性方法进行实际操作.(二)教师指导下的任务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项目 设计轴对称图案 的核心任务,即通过观察多幅轴对称图形概括出图形轴对称的概念,精确描述出对称轴的定义,探究轴对称的诸多性质,㊀㊀㊀㊀㊀150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08并应用于实践.学生为完成这一核心任务,需要经历素材搜集㊁素材分析㊁归纳总结㊁应用验证4个阶段,最后获得4个关键子任务,即准备轴对称图形的素材㊁探讨对称轴的概念和定义㊁探究轴对称图形性质㊁轴对称图形的作法(见表1).表1㊀学生任务:长方形轴对称图案设计任务驱动学生核心任务探究分析生成性问题,激发再学习如何设计轴对称图案子任务1:准备轴对称的剪纸,体会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符合轴对称的定义,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折叠的次数不同,得到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如何设计轴对称图案子任务2:通过剪纸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折叠,对称轴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能够重合的两个点为对称点.问题1:如何找对称点?问题2:连接对称点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问题3:连接对称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子任务3:研究轴对称图形的作法.对称轴垂直平分连接对称点的线段.问题:如何找已知点的对称点?子任务4: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完成设计图.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问题:选择不同的比例尺会影响广场施工吗?(三)教师指导下的任务执行子任务1:准备轴对称图案素材,体会轴对称的概念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图案素材,让学生通过剪纸和收集轴对称图形,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可以加深其对轴对称特点的体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中国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准备的部分轴对称图形如图2所示.图2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两个特例:(1)五角星和矩形㊁圆等图形相比不直观;(2)一条线段和传统的轴对称图形差别更大.借此引导学生找到轴对称的规律,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切实感受对称的内涵.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㊁比较足够多的样本,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对称轴概念的见解.经常碰到的说法有:对称轴是一条中间平分线,通过对称轴平分的图形两边能互相重合,有些图形有多条对称轴.学生搜集并对这些见解进行归纳概括,进一步抽象出定义.子任务2:通过剪纸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在合作学习中给了两个对称点关于一条对称轴构成的简单图形样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寻找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点,如对折后利用笔戳洞的方法可以找到任何一个点的对称点,然后连接两个对称点,观察对称轴和连接两个对称点的线段的关系,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㊀图3如图3所示,直线CD为对称轴,点A㊁点B为对称点.由折叠知线段AO和线段BO可重合,所以AO=BO,即CD平分AB;øAOD和øBOD完全重合,故øAOD=øBOD.而øAOD+øBOD=180ʎ,所以øAOD=øBOD=90ʎ,所以ABʅCD.综上所述,CD垂直平分AB.子任务3:研究轴对称图形的作法学生探索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性质完成图形的另一半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应用,为后面设计轴对称图案做好铺垫,并通过画图巩固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学生也可以通过画图想象图形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轴对称变换中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核心素养.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对称轴垂直平分连接对称点的线段.找出点A,线段AB,әABC关于直线m的轴对称图形(见图4).图4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得到图形的轴对称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子任务4:选择适当的比例尺,完成设计图学校操场有一块长方形场地,长18米,宽15米,请同学们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轴对称图案,美化校园.借此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分草图设计和最终图形设计两个阶段,在设计中发现问题㊁修正问题.教师可提示学生在图形设计中先进行整体轮廓设计,再进行细节设计.(四)整合与提升教师可通过改变情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再次体验成功,同时促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可以依次提出以下几点,供学生探讨,进一步夯实已掌㊀㊀㊀151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08握的知识.问题1:如何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方法一:引导学生找到一组对称点,分别以两个对称点为圆心㊁以适当长度为半径画弧,得到两个交点,过这两个点画直线,即可得到对称轴.方法二:引导学生找两组对称点,分别连接得到对应线段,过这两条线段中点的直线即为对称轴.问题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该问题整合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了解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哪些是轴对称的,即正方形㊁长方形㊁菱形是轴对称的,其他不是.问题3:如何将平移和轴对称组合起来设计轴对称图形?将基础图形作轴对称得到一对图形,然后将这对图形平移,得到两对图形,整体图案仍是轴对称图形.这种方法也可被用于平面镶嵌.三㊁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本案例的主要知识点是对称轴的概念㊁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称轴垂直平分连接两个对称点的线段)㊁图形的轴对称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本次教学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以往出现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项目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解任务,把全班学生分成4 5人一组,按照子任务逐步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最后对子任务执行中的缺陷进行完善,并引入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提升,实现了由 以教为中心 向 以学为中心 的转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㊁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实施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后带来的促进作用1.促进师生进步在新课教学中融入项目式学习,可促使教学设计从 教的设计 转变为 学的设计 ,课堂内外相结合.项目式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情境的真实性,体验探究的过程㊁问题的解决㊁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个体和团队对新知有了新的理解和尝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此次项目式学习,学生的作业质量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作图题,大多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尺规作图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遇到开放性的题目时,学生会自觉地进行讨论,会主动动手实践.比如下面这道题,学生就把每个小正方形都移动了一次,放在所有可以放的位置进行尝试,把所有的图形都画出来了.如图5,在4ˑ4的方格中有五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移动其中一个正方形到空白方格中,与其余四个正方形组成图5的新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的移法共有多少种?请画出图形.2.促进思维发展思维的发展是从直观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由低阶逐渐向高阶发展.在新课教学中,教师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通过知识的探索 整合 实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克服了知识学习与思维实践的割裂状况,使学生能像数学家一样, 做学用 结合,在与真实情境的持续交互中构建知识㊁能力和价值观,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产生创造性的数学理解成果.3.促进多元评价在项目式学习中,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运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评价学生发现问题㊁提出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小组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二)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1.项目式学习的不足之处虽然在核心素养时代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教师要用很多的时间准备设计和材料;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有兴趣㊁有信心,但是往往会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就会影响正常学习的进度.2.项目式学习重在过程尽管事先已经有了一个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但是师生㊁生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是自由开放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和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探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引导能力,防止问题不能聚焦.3.项目式学习关注整合提升项目式学习把大部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如预期.对此,教师需要通过整合提升,把整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对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做到 学的设计 和 教的设计 有机结合.结㊀语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能够契合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展规律,模拟大样本数据观察㊁特征分析㊁归纳定义㊁实践应用几个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有始有终,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㊁学习能力㊁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教师应积极了解㊁学习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ʌ参考文献ɔ[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叶立军,徐蒙恩.数学项目化学习的特征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4):62-64.[3]夏雪梅.素养时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J].江苏教育,2019(22):7-11.。
《中职学校汽车制造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题申报书
《中职学校汽车制造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题申报书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汽车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汽车制造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教授与实践训练常常是分离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同时,由于汽车制造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单一学科的授课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因此,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课题旨在探究中职学校汽车制造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具体来说,该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总结国内外有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2)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训练等;(3)对比传统教学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差异,并分析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4)以某中职学校汽车制造类专业为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本研究旨在从实践出发,探究汽车制造类专业教育的创新模式,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近年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己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章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有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
199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革试点”,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开始朝“理实一体化”方向发展。
2002年,教育部印发《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方案》,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同步推进,避免割裂和单纯的理论或实践教学”的要求。
此后,国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类专业。
基于情景探究的实验教学案例研究
一、概述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案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基于情景探究的实验教学案例的研究,探讨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情景探究式实验教学案例的概念情景探究式实验教学案例是指以实际生活中的情景为基础,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设计出来的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步骤,更注重学生在实验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探究式实验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和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三、基于情景探究的实验教学案例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1.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景探究式实验教学案例能够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探究式实验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和实验设计,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情景探究式实验教学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情景探究式实验教学案例通常会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合作解决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情景探究的实验教学案例研究案例分析以化学专业课程为例,通过设计情景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案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
《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探究式教学设计案例
《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探究式教学设计案例作者:吴晓红李海静高霞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10期【摘要】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对“硫的转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设计硫的转化【项目来源】2013年宁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化学师范生从师技能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68-02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三节《硫的转化》的第一课时。
学生已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碳和氮两种元素的相关知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的基础,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本节内容以硫的转化为线索,探索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在自然界中、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运用类比预测、启发探究、引导探究、问题探究法,使通过对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转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同一元素处于不同价态时相互转化规律的理解。
一、教学设计思路二、教学设计方案三、教学设计反思本设计通过小组实验探究硫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通过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硫的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等知识的理解。
(注:此教学设计改编自第三届全国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作品。
)参考文献:[1]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1-89[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9-134 ,210-273[3]黄都,李佳.建构-探究式化学教学初探.化学教育.2004(7)[4]张晓红.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中小学教育研究.2010(5)[5]李培启.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化学教育.2003(5)作者简介:吴晓红,硕士,教授。
基于“虚实结合探究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物《鸟》教学案例研究
题检测,教师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快 速、精准地掌握学情,进而在课堂 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 课堂上也有了更充足的时间进行 实验探究和知识拓展,这无疑大幅 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信息技术助探究——虚拟 观察
本课在以往传统的生物学教 学中,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教学难 题:一 是 对 复 杂的生命 现 象 及 生 物结 构教师难以用言语清楚、精 准地进行表 述;二是学生的实验 操 作 合 作 意 识不 强,实 验 时 间 难 以掌控,实验效果差,探究不够深 入。而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将 仿真 的生物结 构 模 式图呈现 给 学生, 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课堂上存在 的问题。
基本观点。
教师播放planet of the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 b i r d s 视 频,并 提 问:“鸟 类 通
注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鸟类 过 怎 样 特 殊 的 结 构 特 征 来 实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 现 这 些 功 能 ?”今 天 我 们 一 同
的意识。
来 学习。
教学重点:概述鸟类的主要特
标——“说出鸟类与人类呼吸方式 上的差别”,人体的呼吸方式是以 往学习过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结 合虚拟的透视观察和微课的动态 过 程 展 示,化 抽象为具体,学生明 白了鸟的气囊像内置的“氧气袋”一 样,能够辅助呼吸,这样的呼吸方 式是鸟类所特有的双重呼吸,突破 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8.资料分析——鸟类其他适 于飞行的生理特征
进化的方向,从已学习过的鱼类和 爬 行 动物自然过 渡 到对鸟类的 学 习,进而引发思考:“鸟有哪些特征 适于飞行?鸟类如何进化而来?”为 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初识鸟类的外部形态特征 出示不同类群鸟类的图片,学 生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自主分析 说出鸟类的外部形态特征。 设计意图:对课前的自学任务 进 行总 结、交流,引导 学生归纳知 识,同时利用好学生的“前概念”, 正确地加以补充、夯实;通过呈现 反例激发认知冲突,实现错误前概
幼儿园学科融合教育实践案例分享
幼儿园学科融合教育实践案例分享
在幼儿园的一次活动中,老师主题为“探索自然”,旨在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融入了语言、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
首先,在教学前,老师准备了一些与自然有关的素材,例如树叶、花朵、小石子等,然后将幼儿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一种自然物品的观察和探索。
在数学方面,老师引导幼儿通过对自然物品的观察和测量,学习数学中的形状、大小、数量等概念。
比如,幼儿围绕花朵的大小进行了排列,观察了树叶的形状,并比较了不同大小的石子。
在科学方面,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了自然物品的特点和变化。
例如,幼儿在观察花朵时发现,花朵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展开或凋谢,从而学习到了生长和变化的概念。
在语言方面,老师通过与幼儿的对话和指导,帮助他们描述自然物品的特征和感受。
例如,幼儿用形容词来描述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用动词来描述花朵的变化等。
此外,老师还邀请了一位科学家来幼儿园给幼儿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原理,让幼儿通过亲自体验和观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界的奥秘。
通过这次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幼儿不仅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获得了丰富的数学、科学和语言知识。
同时,这种以情境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幼儿园学科融合教育实践的核心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相互交叉融合,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教育效果。
基于生物学科教室的探究实验设计教学案例研究
基于生物学科教室的探究实验设计教学案例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学科教室的探究实验设计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结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
基于生物学科教室的探究实验设计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设计在学生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生物学科教学中缺乏实践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存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探究实验设计的引入对于提高生物学科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生物学科教室的探究实验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为生物学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基于生物学科教室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法,并通过案例研究来分析其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探究实验设计对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还希望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总结,为未来生物学科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促进生物学科教学的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实验设计对生物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通过开展基于生物学科教室的探究实验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室探究实验设计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学科教室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案例分析,可以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应用,进一步提高生物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学科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学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基于生物学科教室的探究实验设计教学案例研究
基于生物学科教室的探究实验设计教学案例研究本教学案例的主题是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方法深入了解光合作用,探究植物对光的要求,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变化等。
下面是具体实验设计过程:实验名称:探究不同光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材料:-小白菜或其他类似植物苗-液体肥料-荧光灯-日照灯(光照度可调)-光照度计-干草草屑或其他透气吸水性好的材料-容器或盆-滴定管或尺子-化学药品(如氢氧化钠、盐酸、苏丹红2号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在盆或容器中放入草屑或其他透气性好的吸水材料。
将小白菜苗种在草屑中,并适当加入液体肥料。
等到小白菜苗长出一定的根和叶之后,即可进行后续实验。
2.实验前通过光照度计检测室内荧光灯的光强度,在不同距离下测量各种光强度(3000 lx,5000 lx,8000 lx,10000 lx)下的光照强度。
将日照灯的光照强度调整到与室内荧光灯相同的光照度并测量。
3.将小白菜苗分别放入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室内荧光灯的3000 lx、5000 lx、8000 lx、10000 lx;室外太阳光;日照灯的3000 lx、5000 lx、8000 lx、10000 lx。
每组实验设立两个孪生小白菜苗,一株为实验组,另一株为对照组。
实验组放置于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对照组放置于室内自然光照下。
注意对照组与整个实验的环境条件尽量一致。
4.在实验进行期间,根据需要定时测量小白菜苗的生长情况并记录。
每次测量时,都需先给小白菜苗注入足够的水,使其对空气含氧量和水分含量没有影响。
5.在实验结束时,分别取出每组小白菜苗进行光合作用速率实验。
将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的盛有苏丹红2号的盘子放于实验室台面上。
先将苏丹红染液与氢氧化钠混合,并滴定盐酸使染液变成粉色。
6.将一个小白菜苗的叶片置于并不全覆盖盘子表面的苏丹红方向。
需要保证叶片上的裂伤都面朝上,原因是让气孔保持向上以便进行光合作用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实验探究的整合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摘要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为教学案例,设计了家庭实验和分组实验等实验探究活动,改进了传统的演示实验与板书,并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整合研究,形成了基于实验探究的整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二氧化碳实验探究初中化学整合教学模式家庭实验分组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
笔者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为教学案例,在对演示实验与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将家庭实验和分组实验等实验探究活动与改进后的演示实验和板书进行了整合,研究了如何应用基于实验探究的整合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应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学习环境的4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学习任务相对较为复杂,既需要动脑思考,又需要动手实验。
因此,学生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自主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选择所需的实验材料;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合作完成实验;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切实起到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实现对特定的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给予特定的指导。
如:教师预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查找、筛选学习资源,提供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做出评价等。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便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符合建构主义的思想。
2 整合教学模式的案例研究
2.1 案例的选择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
二氧化碳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的一种重要气体,它是联系各物质之间的重要纽带,与很多物质之间存在相互反应关系和转化关系,因此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物质之一,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
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生活体验,因此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等其他物质的性质做准备。
另外,二氧化碳本身来源广泛,研究其性质时所需的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实验原理、装置和操作步骤相对简单,适合初中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选取“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为研究案例,探讨如何应用基于实验探究的整合模式进行教学。
2.2 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必备化学知识和技能[1]。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为出发点,注重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动手实验等多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因此,本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选取2个平行班分别设置为实验班和对比班。
在实验班设计了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优势,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有多种学习体验;在对比班则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
实验班具体的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见表1[2,3]。
表1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教学案例研究的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阶段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课堂
教学前发放阅读材料——“死狗洞”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事件的原因,回忆已知的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并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将实验过程与结果以实验报告、照片、视频短片等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用故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用家庭小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不仅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还使教学活动延伸到了课堂之外,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非常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家庭小实验的成果,将学生已经通过实验验证过的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体现在板书上。
以板书形式将学生原本杂乱的已有知识外显,使
其条理更加清楚;凸显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验证猜想;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提出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确定课堂实验探究的问题——什么物质使紫甘蓝汁变红?给出必要的相关信息,启发学生合理猜想并根据实验用品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全班范围内进行小组实验探究,保证全体学生能够参与。
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与合作意识,使其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各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对本组实验方案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提高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改进了证明碳酸易分解的演示实验,运用改进后的演示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完成教学内容。
对以往的演示实验进行简单改进,使其效果更为明显,更容易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后回顾整理所学内容,总结收获与不足,撰写学习体会。
回顾整理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 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无色、无味、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CO2+Ca(OH)2=CaCO3↓+H2O
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灭火
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H2CO3=H2O+CO2↑制备碳酸饮料化工产品的原料
不供给呼吸食品包装填充剂
能参与光合作用气体肥料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制备致冷剂创建舞台的“云雾”效果
3 对案例研究过程的思考
3.1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使得教学活动突破了教室的束缚,不局限于学校和上课的时间,便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学生在家里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搜集材料进行实验,便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
在小组合作实验过程中,学生如何利用仅有的实验用品按照要求设计并完成实验,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验,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为每组只提供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蒸馏水和一条干燥的石蕊试纸,且不许撕开);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自由度较大,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在组间评价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使得学生在评价其他组的同时,也及时得到了别人的评价;在得到反馈后,学生可以反思并改进实验方案。
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