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式教学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高中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示范、学生复制实验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实验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探究的机会。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1.明确教学目标。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之前,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等实践能力,也可以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原理和反应机理的理解。
2.选择适宜的实验课题。
实验课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实验任务。
可以选择与学生已学知识相关的实验课题,或者是一些比较新颖和有趣的课题,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的动力。
3.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要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同时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实验器材的可行性。
实验方案可以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等内容,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实验的目标和具体操作过程。
4.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装置。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装置,以及操作指导和安全提示等。
在提供实验材料和装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自己的疑问。
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续的实验探究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2.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究。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提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和探究。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收集实验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例设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探究式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设计一节探究式教学实践范例,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植物生长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有哪些部分吗?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二)探究活动1. 观察植物(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盆植物,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
(2)引导学生描述植物根、茎、叶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2. 实验探究(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根植物的根、一段植物的茎、一片植物的叶。
(2)让学生分别用放大镜观察根、茎、叶的微观结构。
(3)引导学生分析根、茎、叶的微观结构与它们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3. 讨论交流(1)让学生结合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小组讨论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
(三)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结构呢?(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调查不同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植物的根、茎、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方式也在向更加探究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转变。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因此,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在此模式下,学生通过在实验中的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呈现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爱好自然形成的学习特点。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1.主体性: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为了自己的学习主体,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2.实践性: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和过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例结合起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并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
3.探究性: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首先需要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再进行问题探究;在实验的探究中,学生摸索出不同的实验规律,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形成了学生自我评价和监督的探究习惯。
1.确定探究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一个好的探究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关键。
探究问题应该满足可行性,即实验条件能够配合探究问题的完成。
实验探究问题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智力特点以及教学目的的要求,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又要适应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学习。
2.制定实验计划:在实验过程中,正确制定实验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质量。
实验计划要紧扣学生学习进度,选定实验器材和试剂以及实验方法,详细说明实验步骤。
3.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模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掘实验规律,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验方案设计中加入一些思考性实验,即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让学生摸索出实验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4.确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数据处理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应该充分利用电脑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践探究式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本案例以小学科学课程《植物生长的条件》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组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植物生长的条件》。
(二)探究活动一: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不同种类的种子分别放入装有不同温度、水分和空气的容器中,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
4.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三)探究活动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自身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充足的养分和适宜的休眠期。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同一品种的种子分为两组,一组浸泡在水中,另一组不浸泡,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
4.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四)讨论与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了解它们生长的条件,并记录下来。
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案例以“光合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知识点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什么意义?(二)探究实验1. 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2.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材料:光合作用实验装置、二氧化碳、水、光、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等。
b. 将实验装置放置在阳光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 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d. 改变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e. 改变实验装置中的水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数据分析:a.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和水。
b.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
c.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在黑暗环境中无法进行。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3. 反思:如何将光合作用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等。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数据分析能力等。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步探究式教学模式
五步探究式教学模式第一步:立足疑惑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和疑惑。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或实验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主动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第二步:引导探究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实验资料、文献资料或观察材料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调查或观察等活动。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观察现象,并帮助学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第三步:合作交流在这个步骤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展开合作探究,通过交流和合作,促进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验或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分享,并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四步:讲解探究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系统知识的讲解。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和讨论内容,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指正,并对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解释。
通过讲解探究,教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步:拓展应用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或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拓展应用,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五步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立足疑惑引导学生探究,引导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探究和拓展应用等五个步骤的有序安排,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探究式实践教学案例设计(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探究能力,本案例设计旨在通过探究式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环境特征,掌握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对象本案例适用于高中地理或环境科学课程,适合15-18岁的学生。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球环境变化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探究式教学工具(如PPT、白板、地球仪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地球环境变化相关知识,收集相关案例。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探究地球环境变化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地球环境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探究活动一:地球环境变化的原因- 教师分发地球环境变化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并总结地球环境变化的原因。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探究活动二:地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
-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地球环境变化的具体影响。
-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对地球环境变化的认识。
第二课时:探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地球环境变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2. 探究活动三: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可持续发展策略,如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生态保护等。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建构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建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下面将对“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建构。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活动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内容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操作和主动探究的机会。
而“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探索和构建“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建立适合学生实践探究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实验室设备和实践场地,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
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设计符合“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再次,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反馈。
在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进行相应调整。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评估和总结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探索和建构“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和实际测试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本文将以“地球的磁场”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二、教学背景地球的磁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探究地球的磁场,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磁场的形成原理;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磁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2.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地球磁场相关的问题,如: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地球磁场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影响?地球磁场是否会发生变化?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问题。
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调查。
(1)探究地球磁场的形成原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观察等方式,了解地球磁场的形成原理。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铁屑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磁场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2)探究地球磁场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地球磁场对生物的影响。
例如,研究地球磁场对迁徙鸟类的导航作用、对地球生物生物钟的影响等。
(3)探究地球磁场的变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等方式,了解地球磁场的变化情况。
例如,研究地球磁场强度、地磁极漂移等。
4. 小组汇报各小组将探究结果进行汇总,形成一份报告。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需运用科学语言、图表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6.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磁场的形成原理、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地球磁场知识的理解。
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导(3篇)
第1篇摘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一、引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提问、实验、分析、讨论等活动,主动探究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探究式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以及应用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探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2.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 问题解决理论问题解决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形成策略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问题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步骤1. 选题与设计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设计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应具有以下特点:(1)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2)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3)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疑问。
3. 分组讨论与实验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
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实验环节,学生可以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观点。
探究式教学的七个基本步骤
探究式教学的七个基本步骤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探究式教学的七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展示一个激动人心的实验或者讲述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步:提出问题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需要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问题也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三步:制定假设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制定相关的假设。
假设是学生对问题的初步猜测和推测,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制定假设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
第四步:进行探究在制定假设后,学生需要进行具体的探究。
探究可以包括收集资料、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等活动。
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五步:分析数据在进行探究后,学生需要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通过分析数据,学生可以总结和归纳规律,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分析数据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六步:得出结论在分析数据后,学生需要基于所得到的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应该是基于实验数据和科学推理的合理推断,能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通过得出结论,学生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七步:展示成果在得出结论后,学生需要将他们的成果进行展示。
展示成果可以包括口头报告、海报制作、实验演示等形式。
通过展示成果,学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以上七个基本步骤,学生可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的五个步骤
探究式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步:提出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起点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提出令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答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引导性的,帮助学生逐步深入问题。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将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二步:收集资料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
这个过程可以包括课堂讲解、实验观察、阅读文献资料、采访专家等多种形式。
学生通过积极探索、查找、整理信息,进一步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一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第三步:创造性思考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对问题进行创造性思考。
他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学生在思考中不断理解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步:设计实验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现象,收集数据,进一步验证和探究问题。
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实验的结果不仅可以验证他们的观点,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在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展示。
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回顾和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理解问题和解决方案。
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合作学习。
通过展示,学生可以培养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的五个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创造性思考、设计实验以及总结和展示。
这些步骤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式教学通过创造性思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法
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法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探究式教学法则是其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来主动构建知识和理解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新力。
本文将就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的益处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行科学探究。
这种亲身经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引入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时,可以问学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问题的引导,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这个阶段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步骤。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通过实践来验证他们的假设,并且能够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推理。
他们需要通过整理和比较数据,找出规律和关联,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并解释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5. 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在小组或全班的形式下,互相交流和分享实验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师角色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像是学生的导演和引路人。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需要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指导,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论的准确性。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通过发现、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来主动学习化学知识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模式。
构建和实施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设计和确定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课题和实验方案。
实验的目标应明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2.实验设备和材料的准备:根据实验课题和实验方案,准备好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3.实验过程的引导和探究激发: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究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
4.实验过程的记录和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实验数据、观察现象和思考问题的过程,最后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并将实验过程、结论和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
5.实验结果和成果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成果不仅要看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要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究的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
1.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提出问题、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帮助他们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实验安全和规范:实验应选择安全性好、操作简单的实验课题和实验方案,同时要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规范。
4.实验材料和设备:实验材料和设备要保证质量和完整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学生要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得出实验结论,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规范,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探究式教学法(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实践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文将从实践探究式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实践探究式教学法的定义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三、实践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1. 学生主体:实践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2. 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实践性强: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创设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 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4.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5. 评价方式多元化,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中学开展的一次探究式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探究式教学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探讨了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策略,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教学效果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以某中学开展的一次探究式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策略。
二、案例背景某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大力推进探究式教学。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确定探究主题本次探究式教学以“环境保护”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设计探究活动(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如何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等。
(2)资料收集:各小组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收集与探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园、社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环境保护的现状。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以PPT、海报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 教师指导(1)引导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讨论,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2)指导资料收集:教师提供资料收集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高效获取信息。
(3)组织实地考察:教师提前规划考察路线,确保考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4)评价成果展示:教师从探究深度、广度、创新性等方面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案例实施效果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1.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基于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实践,从而促进深入思考和理解。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探究式学习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兴趣:通过提供真实的问题和情境,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增加他们对实验过程的投入。
•培养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加深理解:通过亲自经历实验过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原理和规律。
•提高动手能力: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技能和实践能力。
3. 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相关问题或观察现象。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设计并规划相应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进行实验:学生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测量数据等。
•分析结果: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并解释现象。
•总结反思: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思考可能存在的错误和改进方案。
4. 探究式学习的教师角色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起到指导者、促进者和引路人的作用。
教师应该:•引发兴趣:通过引入真实、有趣且与学生有关联的话题或现象来激发兴趣。
•提供指导:在学生进行探究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保证他们在正确方向上前进。
•激发思考: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提供资源: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实验器材和资料,以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
5. 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和挑战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探究式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课堂的活力。
•培养综合能力: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全面培养观察、思考、判断等综合能力。
•提高记忆效果: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实验式教学
实验探究式教学初探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探究方法,培养进取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实验已不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成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实际意义。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学生通过一系列比较、观察和记录,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猜想与假设,并在实验中得到检验。
一、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1 主体性原则。
即教学的设计必须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认知主体地位。
学生从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的探索者;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双向交流的引导者。
2 实验性原则。
即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实验展开。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是概念、规律得出的关键,一切猜想、假设和结论必须得到实验事实的支持,而不是依据于书本或教师结论性的描述。
二、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可以归纳为“设置实验、创设情境——感性认识、探究分析——上升理论、指导实践”。
下面结合《超重与失重》一课进行说明。
1 “设置实验、创设情境”。
这里的情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环境、教师的提问设疑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景应该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广泛而综合的系统。
该系统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体现在设置实验这个环节上,就是实验的设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学生的思维性格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等。
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站在台式体重计上,让学生来读教师的重量。
教师故意做各种各样的动作,甚至可以舞蹈起来,让学生读不准。
然后提出问题,人在称体重时乱动,为什么秤的读数会不断变化?进而提出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哪些动作可以使读数偏大?哪些动作可以使读数偏小?要求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时,有效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做好了准备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资源准备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探讨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
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通过一堂课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
在准备探究式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需要充分准备好所需的资源。
实验教学需要充分的实验器材、实验物质和实验场地等资源支持。
在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应当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实验物质的特性,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教师还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信息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指导。
只有充分准备好所需的资源,才能够支持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需要注意安全保障。
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对于化学和物理等实验更需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在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和排查,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障学生的安全。
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传达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实验物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只有确保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才能够让学生放心地进行实验探究,真正领略科学实验的乐趣。
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经验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实验任务和确定实验要求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实验的要求,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验中有所收获。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探究实验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效益。
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探究实验教学,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下面将从实验设计、教学资源准备、学生知识储备和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的有效准备。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实验的设计十分关键。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
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和方法。
实验的目的要明确明晰,实验的步骤要简单明了,实验结果要有意义。
教师还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教学资源准备也是关键的一步。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准备要与实验内容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实验的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收集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实例,制作相应的教具和实验装置,设计适合学生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等。
在资源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确保资源的质量和有效性。
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是探究实验教学的重要准备。
在进行探究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预习和知识导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指导他们开展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成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课堂管理也是探究实验教学的必要环节。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学生通常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秩序和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纪律,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责任,规范学生的行为和表现。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式教学”是以初中化学新课程中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当补充相关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实验,进行自主学习、讨论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实验事实——结论——应用”。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构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并积极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
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中初中化学教材编排的演示实验有64个,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就需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如:演示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后,提出问题:现有两瓶气体,其中一瓶是氧气,一瓶是二氧化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它们?
学生提出的探究方案:
1)在两瓶气体中分别放入燃着的木条,比较它们的燃烧程度。
2)在两瓶气体中分别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比较它们的浑浊程度。
3)在两瓶气体中分别放入一只活着的虫子,比较它们的存活时间。
4)称重两瓶气体的质量。
……
通过知识的学习,实验的演示,学生的观察并且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就能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有些不是很严密。
但实验探究的意识已经得到了培养。
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来支配时间,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性质后,提出“把二氧化碳通入同称为碱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能否发生反应?现象是否相同?”的问题后,同学们先是积极思考,形成了会发生反应,现象相同;会发生反应,现象不同;不会发生反应等几种观点。
这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下表的要求来设计实验探究它们是否反应?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
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产生白色浑浊的现象不同”,从而得出了结论。
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那么有什么实验方法能直观的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反应了?或者采用其它的方式,其结果都强烈的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所掌握的探究学习方法去探索化学的奥秘。
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重视对实验中出现的错误、疑问及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可以调整实验的次序、操作步骤,或将有关实验进行重组、整合,设计实验习题,以加强实验的探究功能。
家庭小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生活化
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知识的应用不仅是学习教材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用处,学有所用。
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要求学生自带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来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酸、碱溶液中颜色的改变,通过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并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特别是家庭小实验,如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保鲜膜的能力测试等更深刻地体现了探究的生活性。
例如,如何区分真假白酒,我们可以作以下的探究实验:
(1)取两支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真假白酒。
(2)分别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放入温水中水浴加热3分钟。
(3)取出观察,一支颜色变黄,一支无明显变化。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学生很容易就能区分真假白酒。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其它物品也能通过学习探究区分开来。
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当今社会生活、实际生产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去努力探询,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绿色化
在使学生了解化学重要性的同时,应使他们认识到化学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
人们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来消除和防止这些问题,而实际上,化学本身就具有这种能力。
这就是近年来人们提出的“绿色化学”,也就是实验清洁化。
在新教材中对实验的绿色化也非常重视,所选的实验从反应物到生成物都尽可能无污染或污染小,而对于污染较大的反应,则要求在通风橱中进行。
同时对产生的污染物做到有效地处理和回收。
在实验中也培养学生实验绿色化的意识,严格要求学生拿取药品的用量,实验操作中剩余药品的回收处理等等。
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实验探究式教学”,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由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强调、重视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选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样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要求,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因此,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