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第三课时
《苏武传》第三课时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新新学案
教 学 过 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导入
检查预习
回顾上节课内容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武不应。\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死于前!”\武闻之,南乡号哭,呕血,旦夕临数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①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而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
科目:语文教师:叶瑞授课时间:第周 星期2016年月日
单元(章节)课题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本节课题
《苏武传》第三课时
三维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苏武传》第三课时导学案
《苏武传》第三课时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赏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知识导学】实词:请解释下面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引虞常果引张胜引佩刀自刺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节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常恐秋节至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守节情不移.会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论虞常单于召会武官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使数通使相窥观故使陵来说足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
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单于使使晓武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副有罪,当相坐。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二、虚词:请解释下面的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即即谋单于,何以复加昭帝即位数年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就在/当以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学生活动二: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学生活动三: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
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学生活动四: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
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苏武传》3
苏武传(第三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孟艳使用日期: 2016 年 3 月 15日备课组:高一语文备课组备课组长(签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言文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掌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预习案一、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9-10段,同桌自行翻译这两段。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3、在15分钟内完成《预习案》,并将你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二、预习内容。
1.知识准备:指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空自苦亡人之也--------------- (2)与旃.毛并咽之信义安所见乎----------------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蹈.其背以出血(4)前以.降及物故头县.北阙2.教材助读:1、使动用法(1)宜皆降.之(3)单于愈益欲降.之(2)屈.节辱命(4)反欲斗.两主(5)单于使使晓.武(6)尽归.汉使路充国等2、名词活用(1)天雨.雪(3)杖.汉节牧羊(2)羝乳.乃得归(4)惠等哭,舆.归营3.预习检测:翻译下列句子:①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②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③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④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4.我的疑问:探究案本堂课学生探究思考的重点..问题:1、(A)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2.(A)试着找出文章中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最少三处)3.(B)收集关于气节的名句。
《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1(第3课时)
《苏武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现象。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3.学习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重点难点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鉴赏人物形象,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2.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时安排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分析人物性格及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重点难点合作探究,分析并掌握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能显出英雄本色。
面对威逼利诱,是坚守本心还是放弃原则,这是关乎生命尊严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面前,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汉朝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忠贞不屈的人。
(设计意图:从传主精神导入,定下基调,培养学生景仰先贤的意识,为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人物精神品质打下基础。
)二、分析人物性格1.学生分析和总结次要人物性格。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部分的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明确:卫律:骄横无耻、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的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却又后悔不已。
这说明李陵十分懦弱,意志不够坚定。
4.学生讨论:文章并没有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件事,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
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面对恳切的劝说,很多人都可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但苏武始终坚定不移,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苏武传》教案(第三课时)
《苏武传》教案(第三课时)《苏武传》教案(第三课时)静风凝海第三课时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一、详略得当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精炼提示】目的在于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1.找出课文中描写苏武的相关语句“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武不应。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复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
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
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3.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苏武传(第三课时)》课件
总而言之,无论是求死还是求生,都是不屈的抗争。都是苏武在匈奴维护国
家民族尊严,践行崇高使命,恪守民族气节的表现。
《苏武传(第三课时)》
《苏武传》以叙事为主,不发议论,却通过精妙的选材、合理 的裁剪、鲜明的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顾炎武《日知录》卷 二十六),表达了对苏武的敬佩、赞美与高度的评价。
叙事艺术
1.精妙选材,恰切剪裁 2.对比鲜明 3.于序事中寓论断
精妙选材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凡十九年,其间可写事情无数,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 络清晰,却并不平铺直叙,而是选取其中一些重要节点事件,详加描绘,表现人物在 艰难环境中的人生选择和理想坚守,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其他无关紧要事情,则一 笔带过或略述几句;使得文章摇曳多姿,极富可读性。
三言两语就把苏武卷入一场事关生死的矛盾中心。
恰切剪裁
2.会论虞常 原文: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
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虽说是会同判罪,但是判罪过程不费一笔一墨,一句“ 剑斩虞常已”交 代结果后,马上把矛头指向张胜,刚一举剑,张胜已经投降,其贪生怕死 的本性显露无疑。更加突出苏武的英勇不屈。虞常和张胜原本就是卫律用 来恐吓苏武的棋子,无关紧要之人,作者惜墨如金。
二、苏武两次自杀未遂,却在北海荒芜之地忍辱负重地活了
十九年,
二者是否矛盾?
叛变事发时苏武意识到一旦自己作为汉史被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
以想自杀避免受审。被劝止后未施行,也有一番考量,因为未被讯问先行自杀, 不加辩驳,无异于自陈其罪,有畏罪自杀的嫌疑;此次当着卫律面自杀,反可显 其坦荡无私。
部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第三课时)
知识阐释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考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将文化知识的考查 列为独立考点,足以体现教育部命题中心对传承古代文化、培养语文素 养的重视。综观近三年的考情可以发现,主要考查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 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的、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且出自文本的一 类古代文化知识。
赏析艺术特色
对比反衬
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劝归李陵
李陵的计较个人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 盾,痛苦。
苏武的忠君报国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 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 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 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 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技法攻略
第一步 根据积累初步判断
第二步
联系推断排疑解难
第三步 依据要求确定答案
根据平时积累的文化知识,对选项做出初步判 断,排除某些错误选项。
一可联系选文内容,综合相关信息,推断疑难 选项正误。 二可联系所学教材和历史知识,联想与疑难选 项相关的文化知识,类比推断其正误。
审清题干,抓住题目要求,正确选出答案。
详略得当
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 苏武宁死不降(卫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
李劝降)、卧雪牧 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
羊……
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
略 苏武为於革干王赏 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第3课时)教案必修4
苏武传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苏武传 第三课时
议——5分钟
● 1、核对挖空字词; ● 2、讨论以下问题,形成答案: ● (1)、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展——8分钟
● 核对重点字词:
❼李陵劝降Leabharlann 读第七、八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汉代在其本官职外的加官
2、不敢求武
访求
3、久之 .
1、匈奴诡言武死
欺骗的话
2、具自陈过
完全、详尽
3、如惠语以让单于
按照、依照
4、谢汉使曰
道歉、谢罪
5、前以降及物故
“以”同“已”,已经。物故:死亡
6、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在……的时候
评——5分钟
● (1)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 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 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a.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b.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
● ②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
● 在两次劝降中,苏武不畏淫威不为利动,不为情动,崇高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
● ③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苏武被囚禁于大窖断绝饮食, 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但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 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死;c.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 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 ● 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 小结: 李陵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
时用攻心法。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尚未泯灭的羞 恶之心被苏武的大义凛然唤醒了——“因泣下沾衿”,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故友,双方 的心态都比较复杂。
《苏武传》教案(第三课时)
《苏武传》教案(第三课时)三维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3、学习苏武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设想: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由苏武牧羊图谈话导入二.整体感知通过对文章的预习,你认为作者抓住苏武一生中的哪一阶段在写?在这一阶段中重点写了他的哪几件事?明确:作者抓住他出使匈奴发生特殊变故这一阶段在写,其中重点写了他在这一变故中的自杀、反劝降、牧羊这三个情节,可以说这三个环节是苏武人生中最精彩的情节。
(板书:自杀反劝降牧羊)三.研读探讨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齐读“后月余……”找出两次自杀的内容:欲自杀-----引佩刀自刺分析自杀的原因:重负国------屈节辱命自杀产生的反响:卫律惊、常惠哭、单于壮2、默读课文,思考:卫律为何会吃惊?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对比中体会苏武形象。
3、赏读卫律和李陵劝降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分组讨论、探究、总结)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3)你认为李陵劝降和卫律劝降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体会威逼利诱,幽、放与离间感情对苏武的不同打击,从而凸显苏武这一形象的方法。
)教师小结: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苏武传--第3课时--用
第
还 宾语前置
希望
说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
七
被动句
栽培,提拔 即使
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
段
成为亲近之臣
牺牲自己报效朝廷
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
的确
侍奉
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同“无”
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十多 年了,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 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要发狂,自 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关押在保宫,你不想投降 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 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 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 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 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庭献 出生命。现在得到牺牲生命自己奉献的机会,即使遭受 斧钺和汤镬的极刑,的确甘心乐意。大臣侍奉君王,就 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遗憾的,希望 你不要再说了!”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
通过
做,结交为
你
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
第
哪,怎么
做
状语后置
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
五
同“叛”,背叛
宾语前置
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
段 语气词
让 决定,判定
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第七、八段重点词句
1、武使匈奴,明年 第二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被 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 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 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பைடு நூலகம்
(对比)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
不同?为什么?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 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 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 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 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 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 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 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 委婉通情。
《苏武传》 第三课时
导:3分钟
学习目标:
1研习课文7——8段。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翻译时注意文言句式。
思:(13分钟)
结合课本注释自主学习,完 成学案上相关内容。
议
---学生起立讨论(9分钟)
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思考结果核 对、复述、更正、补充以上的学习内容, 还可以讨论与以上学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 知识。
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栽培,提拔 ),位列将,爵通侯,兄 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 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 料想,断定 言。”武曰:“自分( )已死 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 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 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 泣下霑衿 沾湿了衣襟,霑,同“沾”,衿,同 ( “襟” 同 “ 诀”辞 ),
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 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 律原是汉人,但无节投降匈奴,成为国家 和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 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 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 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 系。两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回答的方 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 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 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
六、“检”——课堂检测。(3分 钟)
写出特殊句式 (1)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 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2)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 “以何复加”。 (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被动句 (4)皆为陛下所成就 被动句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 家。
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 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 能有所表现呢?
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 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3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展:
学生激情展示。 小组代表或老师随机指定部分学生展示。 (8分钟)
评:
老师答疑、补充、总结。请同学们认真记笔 记。 (8分钟)
自主学习课文7——8段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 第二年 ),陵降,不敢求(访求 )武。 (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一向关系很好),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 ( 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 同 “ 无” )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殿阶 ),触柱 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 以葬。
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 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 则是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 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 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蔵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 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 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 ( 妹妹 )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 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 自苦( 宾语前置 折磨自己 )如此!陵 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 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 (超过 )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 常,大臣亡罪夷灭( 消灭 )者数十 家,安危不可知,
两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 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 不同。卫律原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 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 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 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 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 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 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是看到苏武 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 羞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