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1

合集下载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制度,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土地制度之一,盛行于商、周时期。

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方块,周围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必须为公田耕种,收入归国家所有。

这种制度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2.屯田制:屯田制起源于西汉,是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而设立的。

国家将无主土地或收复的土地划为屯田,由军队或农民耕种,收成按比例分给国家和耕种者。

这种制度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

3.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即按人口分配土地。

男女老幼都能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规定了土地的买卖限制。

这种制度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4.不抑兼并:宋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家不再限制土地买卖,允许土地自由流转。

这使得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农民失地流离。

这些历代土地制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特点。

从清代徐沟县水屯营村田地买卖看土地兼并

从清代徐沟县水屯营村田地买卖看土地兼并

前些时候,笔者在古旧书摊购得一些清代房地契,其中有清代嘉庆年间山西徐沟县水屯营村(今属山西省清徐县)买卖地契18张(现存于太原市图书馆)。

水屯营村距今清徐县城6公里,村中现有1100余户、3000多人,田地1100余亩。

该村地下水位高,水源丰富,又因地处官道,古代常驻扎兵营,故名水屯营。

从现有的村庄户籍人口数推算,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该村居民最多数百余户,人口不到千人,是个规模不大的小村庄。

有趣的是,这18张买卖地契中的土地购买人均为贾连城一人。

笔者对清代水屯营村东于都四甲贾连城所购田地的地契进行了统计。

由以下地契列表可知,从乾隆六十(1795年)到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20从清代徐沟县水屯营村田地买卖看土地兼并◇ 张 舒 正 明年代出售人出售原因出售土地 价格公粮契种乾隆六十年贾发清粮紧无凑3分5500 文1升3合官嘉庆元年贾建才 5 分10000 文官嘉庆元年韩席珍12分半5500文 7升5 合官、白嘉庆元年胡庆泰粮急无处起办50分42000文22升白嘉庆八年赵德旺使用不足5分8000文2升2合嘉庆九年贾建福缺少使用13分半70000文16升官嘉庆九年贾任生使用不足20分50000文12升官、白嘉庆九年王杨氏及子使用不足35分59000文15升4合官嘉庆九年王世威使用不足35分57000文15升4合官嘉庆九年李彦凤使用不足8分16000文4升8合官、白嘉庆十年贾现章4分7500文2升4合白、官嘉庆十三年杨 顺缺少使用35分15000文11升官、白嘉庆十四年贾发碧无钱70分44000文30升8合官嘉庆十六年王世威使用不足3分4500文官嘉庆十七年贾盘龙使用不足8分1500文4升8合官、白嘉庆十八年王元柱使用不足14分22000文8升4合官、白嘉庆十八年贾永恒40分80000文20升官嘉庆十九年贾好义缺用55分231000文17升6合官文史月刊·2023年第4期年时间里,贾连城共购买田地18次。

高中历史农业 部分题目

高中历史农业 部分题目

专题概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试标准]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二、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2)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3)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

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总结: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变化: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农具(商周时期)→铁制农具(春秋战国)(2)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3)铁犁牛耕的变化:开始使用和推广(春秋战国)→耦犁、犁壁(西汉)→曲辕犁(唐朝)(4)耕作方法的变化: 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西汉(5)耕作技术的变化: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和南方水田的耕耙技术 (6)耕作制度的变化:一年一熟(两汉)→(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宋朝以后)(7)灌溉工具的变化:改制的翻车(曹魏)→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1)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材料三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
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 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 度的一个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 反映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一组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
解析
北宋史学家认为,唐朝时,政府不再有闲臵的土地,
不再进行授田,因此均田制成为一纸空文。分析各选项可判断, 均田制被破坏是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和土地 兼并。选择 B 项。
答案 B
9.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私有土地以外,还有地主私有 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 A.靠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B.土地兼并 C.将原来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 D.通过兼并战争强占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了解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 作业 古代土地制度的不同特征;②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土 目标 地制度演变的具体情况和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根本 原因。 作业 设计 限时:40 分钟 满分: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 《孟子· 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 田。 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 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 C.平民 ) B.贵族 D.奴隶
解析
通过“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该制
度实行于汉代以后,首先排除 A 项,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 度;这项制度实施的目的是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因此正确答案 为 B 项。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青岛期末]《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

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

”上述材料( ) 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2.[2022·山东临沂期末]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

这反映出当时( )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B.政府行政效率提升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D.分权制衡原则确立3.[2022·山东临沂期末]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

宋代录取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时代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人数平均每榜录取人数唐朝268 7448 28宋太祖15 188 13宋太宗8 1487 186宋真宗12 1760 147宋仁宗13 4561 351 A.C.文学水平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需要4.[2022·山东烟台二中考试]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

其实施(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5.[2022·山东烟台诊断]《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6.[2022·山东滨州期末]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7.[2022·山东金太阳联盟联考]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参考教案4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参考教案4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参考教案设计思路:首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然后再展示两位改革家管仲与商鞅的图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是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

师生互动首先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 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展示图片及材料设问 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学生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设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学生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设问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学生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设问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设问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学生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王朝更替的土地政治学

王朝更替的土地政治学

王朝更替的土地政治学2012.05.30 10:48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作者:王勇分享到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

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到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从国家兴亡的角度来回答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周期率的。

我认为,毛泽东的这个回答在最终意义上是正确的。

为什么说在最终意义上是正确的呢?这是因为,成熟的民主国家在其宪政制度的具体运作环节中就体现出了“人民来监督政府”(通过“权力制衡”而实现)、“人人起来负责”(通过“普选”和“社会自治”来实现)这样的民主实践精神。

但是,需要留意的是,成熟的民主国家是以发达的“民主社会”为基础的,民主国家是民主社会发育成熟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所以在国家民主的层面没有取得根本的建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民主社会或公民社会这样一个基础性工程的建构。

尽管迄今为止,我国民主社会的建设在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作为支撑民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的民主社会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令人欣慰是的,这个基础性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已经拉开帷幕——这就是以土地流转为中介、以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01 中国古代到现代土地制度-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到现代土地制度-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
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8.(2016年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
(二)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2、奴隶社会:井田制(沿革:成于商,盛于西周,解于春秋,废于战国——商鞅变
法、铁农具的使用;实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特点:受封者和耕作者只有使用 权没有所有权——分封制的基础)
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税收受到影响;唐德宗 ①此法,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得他们可以
建中元年,推行“两税法”,将原有的地税 比较自由地选择行业;②同时,政府也默认了土地
唐朝后 和户税统一在夏秋两季征收,交税的多少以 兼并现象的存在。

土地数量和财产为依据。
宋代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承认土地兼并 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
1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 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 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赋税不但是维持公共权力的经济基础,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政府通过对税种和税率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或鼓励某一经济行为或其他行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比如减免田赋,加重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和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其重农抑商的目的;严格控制盐、铁和茶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多次进行大幅度的税制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经济情势等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①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②随着封建经济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的一条鞭法为标志。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一条法、地丁银制,都是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上述三个转变表明;赋税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存在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剥削,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2、汉朝:编户制度
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代役税)、徭役、兵役等。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③影响: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编户齐民赋税日益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展开全文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新中国建立初的土改才被消灭。

第二,封建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1)王田制:王莽改制时实行王田制,是井田制外衣掩饰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2)屯田制:屯田古已有之,汉代实行过,曹操总结汉朝屯田经验实行屯田制。

曹魏的屯田制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其基本特点是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

后来,金朝、元朝、明朝都实行过。

(3)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始于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

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

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屡禁不绝,分析其原因,途径,及影响原因:1.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土地可以买卖。

4.封建地主经济实力不断装大。

5.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流向土地途径:1.土地买卖2.土地圈占3.官府剥削。

影响:1.影响封建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2.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不利于民生的改善。

4。

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土地兼并原因:①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②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③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不可遏制.土地兼并危害:①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③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历代限制兼并的措施:①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②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③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促使了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

解放前的土地制度

解放前的土地制度

1. 解放前的土地制度(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类型在我国历史上,同时存在着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有土地,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

其中国有土地和地主的土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就阶级性而言,均属于地主阶级所占有,都是对农民进行剥削的生产手段;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虽然具有截然相反的阶级内容,但却均属于私人所有的土地。

这三种类型的土地所有制结合在一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阶级斗争浪潮的一涨一落,阶级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其配置状况也经常发生变化。

①国有土地的界限土地所有权是产生地租的前提条件。

所以,应当主要根据地租归谁占有来判断土地所有权的属性,即谁取得了要求地租的“权利名义”,谁就是土地的所有者。

在一般情况下,运用这一原则划分土地所有权是没有问题的。

但社会现象极其错综复杂,除了典型的、单纯的所有权形态外往往还存在一些中间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沿用以前的方法,就会得出错误的判断。

在对待国有土地的界限问题上,我们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般来说,屯田、营田、官庄、没入田等,都是历代经常出现的国有土地。

此外,地主政权支付土地价格后买来的土地,不论其用途如何,也是国有土地。

在这类土地上产生的地租归国家所有。

这是最单纯、最典型的土地国有形式。

当涉及到官吏的职分田时,不能简单地根据地租归谁占有的原则来确定其归属权。

就实质而言,官吏从职分田上所取得的只是禄米,而不是地租。

所以官吏取得的禄米是国家地租的转化物,而不是土地所有权的直接体现。

北魏颁行均田制时规定:“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五十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在这种土地上收租的权利,与其说是属于作为所有者的个人,不如说是属于某种职位,这种“更代相付”的土地没有私有性质,其实就是国家的职田。

所以,职分田是国有土地。

②地主的土地③自耕农的土地(2)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在这三种土地所有制中,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钟鸣(一)奴隶社会“贡赋制度”实施背景:奴隶主建立国家政权后,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部落(夏、商)或受封的诸侯(周)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品(物)。

评价: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奴隶社会国家的分裂,年年战争不断。

(二)鲁国“初税亩”实施背景:1.铁器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2.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3.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交纳给国君。

实施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评价: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实行“初税亩”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端,其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后续:此后,列国纷纷仿效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干脆废除国君对贵族(卿大夫)分封、赏赐食邑的制度,而承认通过买卖所获得的土地所有权。

(三)西汉赋税制度实施背景:恢复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实施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编户农民向封建国家交田租,即土地税,交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

评价:将农民尽可能地固定在土地上,以确保封建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四)北魏新租调制实施背景:1.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砌有的财政收入。

内容: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

评价: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同时,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五)唐朝初期租庸调制实施背景:1.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作“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论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

论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

论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其中均田制是其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均田制旨在分配土地,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唐代,均田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土地分配制度,它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从而保证了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稳定。

均田制的实行,使得大多数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了自耕农,进而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税收和兵源。

在均田制下,土地买卖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

土地买卖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

土地买卖在均田制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如买卖土地需要经过官府的批准和审查。

土地买卖在唐代也受到了一些法律的限制,如禁止将有主的土地进行买卖等。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方面,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一些地主通过巧取豪夺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土地,进而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买卖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一些农民在急需资金时无法将土地变现,进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代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政府实行了“不抑兼并”的政策,即不限制土地兼并,但同时规定了兼并土地的人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还实行了“一税制”的税收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现象。

虽然均田制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对后世的土地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们而言,从唐代土地买卖的现象中可以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当前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徽州地区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徽州土地买卖盛行,而妇女在其中的权利与地位问题逐渐凸显。

讲义-土地兼并的来龙去脉

讲义-土地兼并的来龙去脉

土地兼并的来龙去脉
1、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危害: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矛盾尖锐,社会动荡,王朝危机。

3、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4、评价:短期缓解矛盾,因其有历史局限性,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明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这个矛盾的反复与消长维护的封建社会的存在。

对此点的明晰对于了解这个封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土地制度

中国的土地制度

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 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 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全国3亿多农民 无偿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 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纳约3000万吨以 上粮食的地租。
1955年夏,随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化三改”)的提出,为了避免小农经济方式和 局限和生产技术落后。新中国通过农业生产资料 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逐步使得个体 农民私有的土地改造为人民公社所有以生产队为 基础的集体所有制。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 社,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民对于 土地的产权弱化,并使得土地所有权虚置,土地 在运动当中逐步归集体所有,个体农民与土地不 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所以在这个时期, “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的流转方式已经 不可能实施,农村土地也就没有实现流转的可能。
名田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按户籍计口授田(此所 谓名田制的由来)的同时,又按军功大小分封不 同的爵位和不同数量的土地。国家授出的土地即 成为私人占有,国家不再收回。土地可以买卖。 按户籍授田实现了国家借用土地对农民的严密控 制;凡在户籍之民皆可得一定土地,也能使民休 养生息从而国家安稳、税赋充足稳定。按军功封 赏土地的制度打破了封建贵族的世袭特权,产生 了大批的军功地主,无疑对当时的封建经济社会 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2007年6月,建设部重申,小产权房不能办理房 产证等合法手续。 2007年12月,国土资源部重申,"小产权房可转 为合法"的说法失实,禁购小产权房。 2007年12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 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来一些地方违法违 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有蔓延上升之势, 必须坚决遏制。严格规范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进行建设,严禁非法占用(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 行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 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 租用、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 汉初实行“黄老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沿 用了秦朝的制度,刘邦称帝后,颁布诏令,释奴婢为庶民, 使大批民众获得自由民身份,同时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但是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至汉武帝 时已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农民因失去自己的土地而四 处流浪,或成为地主贵族的奴隶、佣工,同时这些大土地 所有者还千方百计逃避赋税的上缴,造成各种社会矛盾激 化。
1.商周土地制度产生的背景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
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 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 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 公元前11世纪,周取代商之后,改革了商代的 土地制度,将政府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其 亲密的盟友和功臣。
商周土地制度
“改制”新政,首先进行的就是推行“王田制”的土地制 度改革。 • 他认为西汉以来出现的严峻的土地兼并及农民贫困问题皆 归因于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
2. 王田制的内容及影响
• 王田制一方面改变原来单纯限制“名田”数额的做法,下 令严禁土地买卖;另一方面又试图恢复土地国有制,把全 国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称为“王田”,强行进行土地的重新 分配。
• 屯田制”主要包括民屯和军屯。
• 民屯是由官府招募流民,在国家控制的荒地上统一生产, 他们不仅要向国家缴纳地租,还要承担兵役和徭役。民屯 每 50 人 1屯,而且屯田民不得随意离开土地,没有人身 自由。
• 而军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军人进行的屯田。即 战时打仗,平时屯田,“出战入耕”,“且耕且守”;另 一种是由一部分军人专门从事屯垦,作为职业屯田兵。军 屯每 60人 1屯,军屯的士卒与屯田民一样要缴纳地租。吴 国、蜀国也都实行屯田制。

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及其效应

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及其效应

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及其效应一秦商鞅变法首次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产权,但在中唐以前,这种私有产权受多种限制,国家干预较强。

在中古田制下,土地主要是一种等级的体现,是政治要素,没有取得纯粹经济意义,这一点我们从均田制中可明显看出。

均田制源起于鲜卑人的“计口授田”。

从表面来看,“计口授田”无疑具有平均思想,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口”就是“人”,而人是具有等级性和阶级性的。

所以,均田制下的土地授受,从本质上来说应是一种按等级授田,反映了在当时土地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政治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往我们多将均田制的瓦解归于土地兼并,这种认识还可进一步推敲,因为土地兼并远在均田制实施以前业已存在。

从本质上说,均田制的实质是按等级授田,而等级制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正是这点决定了均田制崩溃的必然性。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有利于私有产权成长的社会环境。

整个社会,特别是过去处于自然经济之中的农村地区更深程度卷入市场。

唐代以前,“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①,广大农村地区还处于较为封闭的自然经济之中。

到了唐代,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市场关系迅速向农村扩展。

于是我们看到,自中唐以来,草市镇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兴起。

到了宋代,这种草市镇已很普遍,“今夫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②。

当时,大多数草市镇是周围农产调剂余缺的场所,因此有一些学者将其仍视为自然经济的范畴。

但是,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草市镇的发展是市场去相就农村生产发展的结果。

这种相就,进一步增强了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是商品经济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重要发展的标志。

广大农产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增加了小农的商品意识,使生产朝交换价值方向发展,其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上形成一股强大的追金逐利之风。

对此,唐宋人每每感叹士风日下。

商品经济的观念,某种意义上就是产权观念,就是效益观念。

这是唐宋社会私有产权展开和深化的宏观历史背景。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开始突破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步入商品性生产阶段,其突出表现就是经济作物不断排挤粮食生产。

王玉茹 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

王玉茹 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

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

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

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

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

原因在于:(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

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知识点_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

知识点_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
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 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 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 代一以贯之的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
【典型试题】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 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 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 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
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
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 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
(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 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 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
【土地兼并现象】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
【历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目的: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利益和小农经济,限制 大地主利益,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以维系封建统治。
措施:
1.实行土地国有,不准土地买卖。 土地私有,必有买卖,而买卖是土地兼并的主要途径。 故限制私有,不许买卖,此为主要之法也。 如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
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 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知识点4中国封建社会的 土地兼并现象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
【土地兼并现象】
含义: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途径:买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
班级:20112312 主讲人:张银珊 组员:张银珊、黄冰燕、田静虹、赖海 珠、陈燕纯、章晓娥、林淑芬、赖丹妮
土地所有制形式
• 1、国有土地所有制 • 2、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 3、地主土地所有制 ↓ 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
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最基本的特点
一、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的含义 二、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的关系 三、地主为何热衷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 四、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的影响 五、盛世当思危局
•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 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 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 ——清· 陶煦《租核· 推原》
1、土地是一种 “不忧水火,不 忧盗贼”的财富 2、土地财富是各 种形态财富归宿, 也是封建国家重 农抑商的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 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 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 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 之食。 • ──《汉书•食货志》 •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
一、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的含义
1、土地买卖:是将土地 作为“商品”进行交 易的活动,是土地所 有者将土地所有权出 让给他人的行为。
土地买卖契约
2、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人的 手中,逐渐集中于大地主的过程。这实际 上是个贫富分化的过程,会导致社会的不 稳定。
土 地 兼 并
含义: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 程
方式: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原因: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二、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的关系
1、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存在,必然 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 (1)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 (2)自由竞争 2、土地兼并加剧了土地买卖 3、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基本手段,也是其 经济手段。
三、地主为何热衷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
1、政治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剧了 社会的贫富差距,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 起义爆发。 2、经济上:造成了农民的贫穷,地主更乐于 买田置地,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生。
五、盛世当思危局
土地问题法律援助
暴力征地
农民需要土地 官员滥用权力
五、盛世当思危局
土地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基本的社会 问题,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的 过去、现在、未来,都值得我们深思,每 当权利失去均等,土地转移到少数人手中 的时候,社会与政治,必起绝大的变异, 中国历史显示多数朝代的覆亡,皆以此 为主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