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第七章 固有免疫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课件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课件

补体调节
补体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包括补体调节蛋白(如C1抑制物 、C4结合蛋白、膜辅助蛋白等) 和细胞因子(如IL-10、IL-12等
)。
补体生物学意义
补体系统在防御病原体入侵、促 进组织修复和参与免疫调节等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种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 疫细胞分泌的调节分子,包括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 IFN)、肿瘤坏死因子(TNF
固有免疫系统的作用与功能
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
促进特异性免疫的产生
固有免疫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并清除入侵体 内的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
参与免疫记忆
固有免疫系统能够通过产生细胞因子等炎 症介质,激活和调节特异性免疫细胞,进 而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维护内环境稳态
固有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能够在初次 感染后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降低再 次感染的风险。
详细描述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涉及多个层面,包 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调节性T细胞等。 研究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调节固有免疫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功能,有助于揭示炎症 和免疫耐受的平衡机制。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相互作用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 两个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免疫 应答的完整画卷。
详细描述
树突状细胞(DC cell)是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提呈给T细胞,激活T 细胞产生免疫应答。DC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高效地激活初始T细胞,启动适 应性免疫应答。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总结词

免疫学固有免疫

免疫学固有免疫

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并参与特异性免 疫应答的启动、效应和调节。
第一节
屏障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分
物理、化学、微生物
种间屏障
皮肤黏膜屏障
结构
细胞
内部屏障
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NK、T、NKT、B1细胞 补体
细胞因子
分子 防御素
溶菌酶
CRP等
(一)屏障结构
1.种间屏障:种属免疫,由遗传决定的某些种 属对特定感染因子的抵抗性。 表达相应受体而被感染 突破种属屏障导致不同种属发病
巨噬细胞
寿命长,达数月 体大多形性 胞浆富含溶酶体 MHC-I/II和多种黏附分子
多种受体
中性粒细胞 寿命短 体小圆形
量大更新迅速
胞质富含嗜天青颗粒和 中性颗粒
MHC-I和黏附分子受体
吞噬细胞的分子识别
吞噬细胞表面受体 甘露糖、岩藻糖、磷脂受体 CR3、CR4 、CD14
识别分子 相应的糖类和磷脂 LPS
适量、大量释放
细胞因子:TNF-、IL-1、 IL-6、 IL-8、 IL-12、MCP-1
炎性介质:前列腺素E、LTB4、PAF、磷脂酶、过氧化物 局部炎症反应(TNF-、IL-1、 LTB4) 发热和急性期反应(CRP、MBL)
免疫调节(IL-1、IL-6、IL-12)
2、NK细胞
KIR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
KIR的胞外区→识别自身细胞MHC-I→KIR有ITIM (免 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基序→介导抑制信号
NK细胞生物学功能
抗感染:溶解、IFN-和TNF-
抗肿瘤:直接接触膜融合
肿瘤特异性抗体介导的ADCC
免疫调节
NK细胞是机体早期抵抗病毒感染的成分

免疫学-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学-固有免疫应答
②反应性氮中间物
(reac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s,RNI)
产生NO发挥对细菌、某些原虫和肿瘤细胞的杀伤或
细胞毒效应。
2) 非依氧杀菌系统
①抗微生物肽: 防御素、阳离子蛋白
②酶类: 溶菌酶
2. 抗原提呈作用 (1)单核巨噬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 (2)加工处理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具有免疫
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组成MPO 杀菌系统。 3. 在局部引发感染时,可迅速发挥吞噬杀伤 和清除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1)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外寄
生菌等)作用。 (2)ADCC作用。 (3)杀伤肿瘤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特点 1. 无需激活即能够发挥强大的杀菌作用,具有MPO 杀菌系统。 2. 中性粒细胞主要对抗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3. 无抗原提呈作用。
多种细胞
细胞表面
PGN ,LTA,Lipoprotein,
TLR2
lipopeptideLipoarabino mannan
Zymosan, HSP70
外周血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细胞表面
TLR3 TLR4
dsRNA, Poly I:C LPS, HSP60
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树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细胞
模式识别受体
1. 简介 1989年,美国免疫学家Janeway提出 模式识别理论,认为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共有在进 化上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这种高度保守的分 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PAMP能被固有免疫细胞 表面的相应受体,即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所识别,以保证免疫识别作 用的相对特异性。

免疫学固有免疫

免疫学固有免疫
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APC细胞,以及上皮细胞、肥大细胞、成 纤维细胞等。每种细胞所表达TLRs的种类有所不同。
主要TLR成员及其识别的PAMP
肽聚糖、磷壁酸(G+) 细菌脂蛋白 LPS(钩端螺旋体) 分枝杆菌细胞壁 酵母多糖
LPS(G-) 磷壁酸(G+) RSV F蛋白
dsDNA
鞭毛蛋白
非甲基化 CpGDNA
2.皮肤黏膜屏障:
(1)物理阻挡作用:上皮细胞,肠蠕动,上 皮纤毛摆动,液体冲洗等
(2)杀菌和抑菌物质:汗液里的不饱和脂肪 酸,胃酸等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屏障结构及其保护机制
屏障结构 皮肤 消化道

眼/鼻
屏障结构及其保护机制
物理屏障
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纵向的气体或液体流动 黏膜纤毛运 泪水/鼻纤
清道夫受体:结合细菌细胞壁某些组分,清 除血循环中的细菌
CD14:结合LPS
3.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
❖ 在果蝇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一个基因dToll,其编码的蛋白 称为Toll蛋白,参与果蝇胚胎细胞向背腹轴方向分化及果蝇 抗菌肽表达的调控,是果蝇天然免疫的重要因子。
吞噬细胞 phagocytes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s
单核细胞
monocyte
巨噬细胞
macrophage
小胶质细胞、库普弗细胞、破骨细胞
巨噬细胞 寿命长,达数月 体大多形性 胞浆富含溶酶体 MHC-I/II和多种黏附分子 多种受体
3.固有免疫与炎性疾病:肥大细胞脱颗粒,非 IgE依赖性过敏样反应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C7
C9

MAC 伤


C3转换酶激活
效应功能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及其功能
补体功能:A. 参与炎症反应。C3a和C5a片段可将吞噬细胞募集到感染部位,加速炎症反应。B. C3b可附着于 病原微生物,通过与吞噬细胞表达的补体受体(CR)结合,促进病原体的吞噬与分解。C. 补体级联反应最后 形成包括C5bC6C7C8复合体,再加上多个C9,在病原体膜上构成攻膜复合物(MAC),杀伤病原体。 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Ficolin:聚糖素,结构与MBL相似,参与启动凝集素途径。
1
N
A框结构域
79 89
B框结构域
163
酸性尾部
186
215
C
结合DNA部位 拮抗物结合部位 诱导细胞因子部位 具Ck活性的最小肽段 与RAGE结合部位
DAMP 典型分子 1型高速泳动族框蛋白(HMGB1)的结构功能
RAGE:非酶促糖基化末端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病原体黏附于上皮
局部感染穿越上皮层
局部组织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组织M
组织DC
血管
借助正常菌丛、局部分 泌的化学因子和机械屏 障,阻止病原体入侵。
现存补体、细胞因子、趋化 因子及损伤诱导的抗菌蛋白 和抗菌肽清除入侵病原体
动员和激活 NK、M 和 DC, 吞噬病原体,通过识别PAMP 启动炎症反应,清除病原体。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固有免疫显示三个特点
①产生于系统发育的早期和出现在宿主抗感染应 答的初始阶段;
②以抗原非特异性方式识别和清除各种病原体; ③发生于所有个体和所有的时间段,在抗原入侵

免疫学固有免疫课件

免疫学固有免疫课件
03
激活:通过吞噬、接触或信号分子激活
04
树突状细胞
功能:识别、捕获、处理和呈递抗原
01
特点:具有树突状突起,可识别多种抗原
02
作用:激活T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反应
03
发现:1973年由Ralph Steinman发现
04
自然杀伤细胞
功能:识别并清除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等异常细胞
特点:无需抗原刺激,直接识别并杀伤异常细胞
固有免疫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固有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先天性:与生俱来,无需后天学习
快速反应:在病原体入侵后立即启动防御机制
广泛分布:存在于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包括皮肤、黏膜、血液等
固有免疫的作用
抵抗病原体:固有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
保护组织:固有免疫能够保护组织免受损伤,维持组织正常功能
调节炎症反应:固有免疫能够调节炎症反应,防止炎症过度反应
促进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能够促进适应性免疫的产生和发展,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01
02
03
04
2
固有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功能:吞噬、清除病原体和异物
01
特点:具有吞噬、消化和抗原呈递功能
02
作用: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02
激活机制:通过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异常细胞,激活信号通路,释放细胞毒性物质
作用:在抗病毒、抗肿瘤、抗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04
3
固有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
产生: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也可由其他细胞产生
功能:抗感染、抗肿瘤、抗炎等
类型: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免疫学-固有免疫

免疫学-固有免疫

第七章固有免疫内容•7.1 概述•7.2 固有免疫的物质基础•7.3 固有免疫应答机制•7.4 固有免疫的生物学作用7.1 概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中天然存在的、固有的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天生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之为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是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中特异性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后,参与活化、增殖、分化并转化为功能性的淋巴细胞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

表 7-1 免疫与进化之间的关系动物进化免疫系统发展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鳗环节动物软骨鱼硬骨鱼两栖类兔鸟家畜猴人固有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IgM √√√√√√√√IgG √√√√√√IgA √√√√√IgD √√√IgE √√√固有免疫特点:•先天固有,可稳定遗传给后代•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不针对特定抗原,没有特异的选择性,作用范围广•反应迅速,率先与入侵异物起作用,将其从体内清除,但作用强度较弱,持续时间短。

•无免疫记忆性表7-2 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识别特点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识别对象种类仅识别微生物及其产物的组分(PAMP)既可识别微生物分子抗原,也可识别非微生物抗原识别的特异性非特异性或泛特异性高度特异性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不同抗原表位识别受体基因在胚系中编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BCR体细胞基因突变)识别受体分布非克隆化克隆化反应强弱一般较弱强7.2 固有免疫的物质基础 屏障结构•皮肤•粘膜•血-脑•血-胎屏障☐机械作用•机械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体内。

•上皮的自我更新•毛囊是相对薄弱的地方,容易招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化学作用汗腺分泌乳酸、脂肪酸,营造酸性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

基础免疫学-固有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

基础免疫学-固有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
❖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后4~96小时 • 巨噬细胞募集 • 巨噬细胞活化 • B-1细胞活化 • NK、γδT细胞及NK T细胞活化
❖ 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感染96小时后
趋化因子
适应性 免疫应答 T细胞应答
集和激活保护性细胞及分 子,如:补体
全身性反应, 如:发热
固有免疫应答的分期
❖ 即刻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最初的0~4小时 • 屏障作用 • 巨噬细胞的作用 • 补体激活 •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 抗细菌和真菌感染 ✴ 绝大多数病原体感染终止于此
固有免疫应答的分期
固有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
抗感染免疫概述
物理屏障
病原体(如:病毒) 化学屏障
皮肤或黏膜/腺体的上皮层
酸性pH及抗微生物蛋白及多肽
被NK细 胞杀伤
NK细胞 病原体的清除
被感染的细胞
破损或感染 病原体
巨噬细胞 吞噬和降 解
与细胞结合树突状细胞 Nhomakorabea抗菌物质 如:多 肽、干扰素等
细胞因子
激活 分泌抗体
炎症反应:在感染部位募

固有免疫-免疫学

固有免疫-免疫学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获得方式
固有性(先天性)
获得性
无需抗原激发
需要抗原刺激
发挥效应时间 早期,快速(几分钟至几天)4-5天后起效
识别受体 特异性 免疫记忆 举例
模式识别受体(TLR等)
TCR、BCR等



有(记忆性免疫细胞)
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 T细胞:细胞免疫
吞噬细胞、NK细胞
B细胞:体液免疫
物理屏障
皮肤 黏膜上皮细胞更新 纤毛摆动 黏膜分泌液
化学屏障
皮脂腺汗腺分泌物 胃酸 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
微生物屏障
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 分泌杀菌、抑菌物质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丛 毛细血管壁、胶质膜,保护 中枢神经系统
血胎屏障:基蜕膜和绒毛膜 滋养层细胞
病原体相关模式病分子(PAMP)
胞膜型PRR
甘露糖受体(MR) 清道夫受体(SR)
细菌或真菌甘露糖/岩藻糖残基 G+菌脂磷壁酸、G-菌脂多糖
TLR2/TLR6 或 TLR2/TLR1 异二聚 G+菌肽聚糖/脂磷壁酸,细菌或支原体脂蛋白/脂肽、酵母菌的

酵母多糖
TLR4同源二聚体 TLR5同源二聚体 内体模型PRR TLR3同源二聚体
医学免疫学(第7版)
(三)树突状细胞
• 来源于骨髓共同髓样前体的经典DC: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激活初始T细胞启动适 应性免疫应答。
何种危险信号 (PRR, 细胞因子)
抗原
危险来自哪里 (细胞因子)
最合适的效应性 T细胞分化
医学免疫学(第7版)
(四)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 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粒细胞/巨噬细胞前体,主要分布于血液和黏膜结缔组织中, 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粒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抗寄生虫 感染和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

《免疫学固有免疫》课件

《免疫学固有免疫》课件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环境因素和免疫调节异常等均参与发病。
固有免疫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活化
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能够识别自身抗 原,并活化T细胞和B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
适应性免疫的调节
并触发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
信号转导过程
02
当RIG-I样受体识别病毒RNA后,通过MAVS等分子激活NF-κB
和IRF3等转录因子,诱导干扰素和炎症因子的表达。
生物学意义
03
RIG-I样受体信号转导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够诱导
干扰素产生和抗病毒免疫。
NOD样受体信号转导
NOD样受体概述
NOD样受体是一类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胞内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固有 免疫应答。
总结词
激活后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详细描述
巨噬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 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
总结词
参与抗原递呈作用
详细描述
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并消化抗原,然后将抗原信息呈递给 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树突状细胞
总结词
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详细描述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分布最广泛、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 呈细胞,能够高效地摄取、加工和递呈抗原信息给T淋巴 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介质,影响适应性免疫细胞 的分化、增殖和功能,从而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
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控制
固有免疫细胞能够修复受损的组织,并通过吞噬作用和细 胞毒作用等机制控制自身抗原的扩散和炎症反应。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
PAMP: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 (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 守的分子结构,其可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所 识别。
PAMP的特征有:
1、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
2、为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需
3、宿主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 PRR是一类主要表达在天然免疫细胞
小结与思考题
简述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其组成? 简述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3、杀伤和降解
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OIs
吞噬细 胞的杀 菌系统
氧依赖系统 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NIs
酸性PH,溶菌酶,乳 氧非依赖系统 铁蛋白,阳离子蛋白,
4、处理和提呈
弹性蛋白酶
NK细胞
效应机制:抗病 毒、抗肿瘤
(1)胞毒效应: ADCC, 穿孔素 和颗粒酶
(2)分泌细胞 因子:IFN-g增 强其胞毒作用, 诱导MΦ活化。
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 长
参与细胞:αβT细胞、 B-2细胞
第三节 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抗感染第一道防线 抗肿瘤 参与维持机体自稳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效应和调节 参与免疫病理:肿瘤、移植排斥、炎性疾病
固有免疫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参与并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二)、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握 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特点和组分; 固有免 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熟悉 固有免疫应答的识别机制。 了解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课件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课件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可以产生大量抗体和其他炎性因子,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γδT细胞是一类T细胞亚群,可以识别非主要抗原,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化学物质等。
固有免疫细胞的调节
固有免疫细胞的调节包括正负调节两种方式。
正调节是指促进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调节方式,例如通过激活信号通路来促进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等的活化和增殖。
NK细胞和NKT细胞是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一类淋巴细胞。
NK细胞可以识别和杀灭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同时还可以调节免疫应答。
NKT细胞是一类具有特定T细胞受体的T细胞亚群,可以快速应答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NK细胞和NKT细胞
γδT细胞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一类组织,包括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固有免疫分子的调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负向调节是指固有免疫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包括抑制性受体、抑制性细胞因子和调节性T细胞等。这些负向调节分子能够限制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避免过度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的负向调节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相互关联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需要固有免疫的激活和调节。固有免疫分子如Toll样受体(TLR)和RIG-I样受体(RLR)能够识别病原体并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又能够调节固有免疫分子的表达和功能,形成免疫记忆。
xx年xx月xx日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课件
目录
contents
引言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固有免疫应答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固有免疫的疾病相关性
01
引言
1
课程目的
2
3
理解固有免疫在抵抗感染和维持体内平衡中的作用

免疫-第七章 固有免疫

免疫-第七章 固有免疫

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单核/巨噬细胞
血液中为单核细胞,组织中为巨噬细胞。
存活期长,在炎症部位可分裂。
胞浆中有溶酶体。
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树突状细胞
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 只在特定阶段有吞噬功能。 摄取抗原后可向次级淋巴组织迁移。
主要作用是抗原提呈。
二、δ T细胞 T细胞的TCR由和链组成。
T细胞组成性表达TCR-CD3复合受体分子,其TCR 缺乏多样性,可直接识别某些完整的多肽抗原,无 MHC限制性。
T细胞是皮肤黏膜局部参与早期抗感染免疫的主要 效应细胞;具有非特异性杀瘤作用。活化的 T细 胞可分泌IL-2、IL-4、IL-5、IL-6、IL-10、IFN-、 GM-CSF和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第3节
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一、固有免疫参与并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APC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1活化信号。 APC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2活化信号。
二、固有免疫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强度与类型 固有免疫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强度
B细胞应答:BCR-共受体复合物 T细胞应答:B7/CD28共刺激信号
固有免疫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巨噬细胞和NK细胞接受某些病原体或抗原刺激后,可产生IL-12 为主的细胞因子,从而诱导Th0细胞分化为Th1细胞,介导细胞免 疫应答;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受寄生虫刺激,可产生 以IL-4为主的细胞因子,从而诱导Th0细胞分化为Th2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应答。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分化和分布
骨髓
多能干细胞 髓样干细胞 单核母细胞 前单核细胞
血液
单核细胞

固有免疫的名词解释免疫学

固有免疫的名词解释免疫学

固有免疫的名词解释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外源性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的一门学科。

而固有免疫是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免疫反应方式,它在机体接触病原体后迅速启动,起到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固有免疫的名词解释,深入探讨固有免疫的机制、特点及重要性。

固有免疫,也称为先天免疫,是机体存在于胎儿期即具备的天然免疫力。

这种免疫力不需要延迟的时间以作出反应,而是通过机体天然存在的免疫细胞和分子,迅速产生免疫反应,阻止病原体进入或扩散。

相比之下,后天免疫则需要时间和特定刺激以形成抗体来应对感染。

固有免疫和后天免疫互为补充,并共同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

固有免疫的机制非常复杂,其中的关键细胞和分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巨噬细胞,它们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吞噬和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巨噬细胞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并产生杀菌物质,如过氧化物酶和NO,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巨噬细胞还能分泌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1(IL-1),以促进炎症反应和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

除巨噬细胞外,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也是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

NK细胞能通过识别并杀伤异常细胞,如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从而防止它们扩散和破坏机体正常组织。

N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和颗粒酶)或直接接触杀伤靶细胞,起到免疫监视和清除异常细胞的作用。

此外,NK细胞还能产生丰富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以调节和增强免疫反应。

固有免疫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炎症。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和损伤的常见反应,通过引发一系列生物学和化学变化来导致组织的修复和保护。

炎症有时会伴随明显的症状,如红肿、疼痛和发热,但这些症状反映了固有免疫在对抗感染时的积极作用。

炎症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吸引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迁移,以及释放炎症介质等方式,形成免疫防线,阻止病原体进一步侵入机体。

固有免疫的特点在于其迅速和广泛的应答范围。

免疫学之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学之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学之固有免疫应答
contents
目录
• 固有免疫应答概述 • 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 • 固有免疫应答的机制 •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 固有免疫应答与疾病的关系 • 固有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固有免疫应答概述
定义与特点定义ຫໍສະໝຸດ 固有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能够 快速应对各种病原体感染。
调节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能够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例如,通过分泌炎性因子或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 固有免疫应答能够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和记忆反应。同时,适应性免疫应答也能够通过产生抗体和细胞免 疫反应等方式,反馈调节固有免疫应答的强度。
02 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
组织屏障
1 2
皮肤和黏膜
构建固有免疫缺陷或过度激活的动物模型, 模拟人类疾病状态,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 实验依据。
研究成果与转化应用
固有免疫应答机制的揭示
阐明了固有免疫细胞如何识别、响应和清除病原体,以及维持组织稳 态的分子机制。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交叉调控
发现了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为免疫治 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能够识别并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 癌细胞。
树突状细胞
作为免疫系统的“哨兵”,能够识别 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
01
02
03
04
补体系统
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能够直 接杀死病原体或促进炎症反应

急性反应蛋白
如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 白A,能够在感染或炎症时迅 速升高,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某些血浆蛋白(如C-反应蛋白、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等)能与微生物表面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微生物 的吞噬。

固有免疫PPT课件

固有免疫PPT课件

二、 固有免疫细胞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吞噬细胞(phagocyte)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NK T 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 γδT 细胞 B-1细胞 肥大细胞(mast cell),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常见的PRR与PAMP
膜型PRR PAMP
TLR2与TLR6/TLR1
CD14与TLR4 TLR3 TLR5 TLR7/TLR8 TLR9
G+菌肽聚糖,磷壁酸,细菌和支原体的脂 蛋白脂肽,酵母菌的酵母多糖
G-菌LPS,热休克蛋白 dsRNA G-鞭毛蛋白 病毒或非病毒性ssRNA 细菌或病毒非甲基化CpGDNA
(ii)反应性氮中间物 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诱导型NO合成酶(iNOS)--催化精氨酸与氧反应-- 生成NO,对细菌和肿瘤 细胞具有杀伤和细胞毒性作用。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② 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及其作用
酸性环境、溶菌酶(破坏菌壁)、抑菌肽裂 解病原体,溶酶体内水解酶水解(蛋白酶,核 酸酶,脂酶等) 消化产物大部分通过胞吐作用排出胞外. 有些被加工处理为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 肽段,提呈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5)免疫调节作用
巨噬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INF-γ:上调MHC表达,促进抗原提呈。 IL-12、IL-18:促进T增殖分化Th1,激活 NK细胞。 IL-10:抑制免疫反应。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2.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固有免疫课件

固有免疫课件
6
Skin
Mechanical barrier retards entry of microbes.
Acidic environment (pH 3– 5) retards growth
of microbes.
Mucous
Normal flora compete with microbes for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
(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 如C1、C3bBb
灭活的补体片段
(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 如iC3b。
18
4. 补体的理化性质
所有补体成分均为球蛋白,含糖,但不含脂质。 补体在血清中含量稳定。 电泳中,补体大多属于β球蛋白。 补体各成分的分子量变化范围很大。 补体在56摄氏度时30分钟可以灭活。 补体固有成分被激活后才能发挥作用。
14
第二节 补体系统
15
一、补体的概述
1. 补体的概念
指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 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或 补体受体所组成。
16
2. 补体的组成
补体的固有成分 指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级联反应的补体成
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旁路激活途径的B 因子、D因子、P因子及两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 C8和C9等共12种蛋白分子。
补体调节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具有调节和控制补体
活化作用的蛋白分子,包括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 蛋白、Sp40/40血清羧肽酸酶N、促衰变因子、膜辅因子蛋白、同种限制 因子等。
补体受体 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挥生物
效应的各种受体 (CR),如CR1~CR5、C3aR、C2aR、C4aR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识别 吞噬细胞表达多种受体。 (1)甘露糖受体——识别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
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
(2)IgGFc受体—FcγRⅠ (3)补体受体: (4)Toll样受体(TLR):刺激细胞杀菌活性并分泌细 胞因子。
3、吞噬:巨噬细胞通过其受体与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结合后,经吞噬或吞饮将病原体摄入胞内形成内体, 内体与溶酶体结合为内体溶酶体。
三、固有免疫影响B细胞记忆、阴性选择和自身耐受
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
阶段 瞬时固有免疫 应答阶段 04 h
屏障阻挡; M吞噬;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 炎 症 介 质 致 局部 血 管 扩张、通透性增强; 中性粒细胞浸润。 (通常多数感染终止 于此时相)
(一)PRR的生物学特征
1、较少多样性 2、非克隆性表达:同一类型细胞(如巨噬细胞) 表达的PRR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3、介导快速生物学反应:一旦识别,即刻被激 活并发挥效应,无需细胞增殖。 (二)PRR的类别:
分泌型PRR:MBL、C-反应蛋白
巨噬细胞内吞型PRR: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
信号转导型受体:Toll样受体
(3)生物学屏障:寄居在皮肤、 黏膜表面 的正常菌 群 ,通 过竞争结 合 、 竞争 营养或 分泌某些 物质 ,起 到了生 物屏障的作用。
3、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及包在其外的 星状胶质细胞组成,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2)血-胎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及胎儿的绒毛膜滋养 层细胞构成。不影响母子间营养物资交换,但可 防止母体的病原体及有害物资进入胎体。 (3)血-胸腺屏障: 位于胸腺皮质,功能是限制大分子抗原物质进 入胸腺实质。
NKp30/CD3ζζ、NKp44/DAP12,配体为非HLAⅠ类分子。
NK细胞主要生物学功能 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抗感染
抗肿瘤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第5节
其他免疫相关细胞
1.嗜酸粒细胞:超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
2.嗜碱粒细胞:介导超敏反应
3.肥大细胞:介导超敏反应 4. 红细胞:免疫粘附
5. 血小板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脾脏和肝脏,在淋巴结和其他组 织中也有少量存在 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 病毒感染细胞,而对机体正常自身细胞无杀伤作用 人TCR-、mIg-、CD56+、CD16+淋巴样细胞为NK细胞。
NK细胞杀伤功能相关的调节性受体
活化性杀伤细胞受体:其与相应配体结合可激发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分化和分布
骨髓
多能干细胞 髓样干细胞 单核母细胞 前单核细胞
血液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结缔组织:组织细胞 肺:肺泡巨噬细胞 肝:枯否细胞

脾与淋巴结:游走与固定巨噬细胞
浆膜腔:胸、腹腔巨噬细胞
神经组织:小胶质细胞
单核细胞
骨:破骨细胞 关节:滑膜A型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标志: CD14:相对特异
二、δ T细胞 T细胞的TCR由和链组成。
T细胞组成性表达TCR-CD3复合受体分子,其TCR 缺乏多样性,可直接识别某些完整的多肽抗原,无 MHC限制性。
T细胞是皮肤黏膜局部参与早期抗感染免疫的主要 效应细胞;具有非特异性杀瘤作用。活化的 T细 胞可分泌IL-2、IL-4、IL-5、IL-6、IL-10、IFN-、 GM-CSF和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第9章
固有免疫
第128页
第1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屏障结构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
(一)屏障结构
1、种间屏障,即种属免疫:指由遗传所决定某些种 属对特定感染因素的抵抗性。
2、皮肤粘膜屏障
(1)物理屏障:皮肤;黏膜上 皮细胞、肠蠕动、呼吸道 上皮纤毛的定向摆动、分 泌液和尿液的冲洗作用等。
(2)化学屏障:皮肤、黏膜的 附属器的 分泌物 , 其中含 有多种杀 菌 、 抑菌 物质 , 构成了化 学屏障: 汗腺分 泌的 乳 酸 、 皮脂腺 分泌的 不饱和脂 肪酸;粘 膜表面 黏液中的抗菌物质 、胃酸。
第7章
固有免疫细胞
95页
* 主要的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固有免疫样淋巴细胞、 NK细胞、树突状细胞
第1节
吞噬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中性粒细胞
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来源于骨髓,产生速率高,成人每天产生 1×1011个,但存活期短。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有中性颗粒。
第3节
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一、固有免疫参与并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APC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1活化信号。 APC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2活化信号。
二、固有免疫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强度与类型 固有免疫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强度
B细胞应答:BCR-共受体复合物 T细胞应答:B7/CD28共刺激信号
2、识别的靶分子结构:仅存在于微生物及其产物的某
些特征性结构,一般是特定类别微生物所共有、高度
保守的结构,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统称为病原相
关分子模式(PAMP),因此,天然免疫不会与自身组 织结构发生反应。 3、识别的泛特异性:仅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同 一种类的微生物表达相同PAMP。
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 PAMP——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 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且对其生存和 致病必要的分子结构,其可被固有免疫细胞所识别。 是一群或一类特定微生物所共有的恒定结构。
(二)固有免疫分子
1、防御素:是一组耐受蛋白酶的小分子多肽,对细菌、真菌 和有包膜病毒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2、补体系统:是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最重要免疫效应分子, 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效应。
细胞溶破作用:旁路途径或MBL途径。
补体活化产物的作用:
C3a/C5a具有趋化和致炎作用,可吸引吞噬细胞到达感染部 位,使之活化并增强其吞噬、杀菌作用; C3a/C5a可直接激活肥大细胞,使其分泌一系列炎性介质和 促炎细胞因子,引起和增强炎症反应; C3b/C4b具有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可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 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吞噬、清除。
吞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1、募集和迁移(前提) (1)吞噬细胞穿越血管内皮:感染发生的最初1-2小时,在炎 性细胞因子、某些细菌组分或产物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表 达E-选择素,粘附流经该血管的表达相应配体的吞噬细胞, 使之沿内皮细胞表面滚动。感染6-12小时后,吞噬细胞与内 皮细胞发生牢固黏附,最终导致吞噬细胞穿越血管而渗出到 组织间隙。 (2)吞噬细胞募集至感染灶: 趋化—免疫细胞可循局部环境中趋化因子的浓度梯度,向感 染灶定向运动。 趋化因子—能够介导免疫细胞定向运动的化学介质。趋化因 子包括:补体活化的碎片、病原体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细胞 因子、炎性介质的等。
4、杀菌:在吞噬溶酶体内,通过氧依赖和氧非依赖杀 菌系统杀伤病原体。 5、消化和清除:病原体被杀伤后,在吞噬溶酶体内多 种水解酶作用下,可进一步被消化降解。大部分降解 产物通过胞吐作用排出胞外,有些被加工成抗原肽, 经MHC提呈给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中性粒细胞吞噬红细胞
RBC
单核巨噬细胞
TNF-α分泌增加。活化巨噬细胞可有效杀伤肿瘤和病
毒感染细胞。
在特异性抗体参与下,巨噬细胞也可借助ADCC效应 杀伤靶细胞。
5、分泌功能:活化巨噬细胞可分泌多种酶类、细胞 因子、补体成分等。
6、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可对IR发挥正、负调节 作用 –促进IR机制 抗原提呈、启动IR 分泌多种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细胞因子 –抑制IR机制 过度活化的巨噬细胞可转变为抑制性巨噬细胞, 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IR 7、促炎作用:可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明显 致炎效应。
3、抗原处理及提呈: 巨噬细胞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4、抗微生物和胞毒作用:
静 息 巨 噬 细 胞 的 杀 伤 作 用 微 弱 , LPS 或 细 胞 因 子 (如IFN-γ和GM-CSF等)可激活巨噬细胞,使之:
PRR和调理性受体表达增加; 胞内溶酶体数目及反应性氧中间物、氮中间物和 各种水解酶浓度显著增高;
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单核/巨噬细胞
血液中为单核细胞,组织中为巨噬细胞。
存活期长,在炎症部位可分裂。
胞浆中有溶酶体。
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树突状细胞
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 只在特定阶段有吞噬功能。 摄取抗原后可向次级淋巴组织迁移。
主要作用是抗原提呈。
NK细胞杀伤作用。
抑制性杀伤细胞受体:其与相应配体结合可抑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K细胞杀伤作用。
抑制性受体:占主导地位
KIR2DL、KIR3DL;CD94/NKG2A。配体为HLAⅠ类分子。
活化性受体:当抑制性受体不能活化时才能起作用
KIR2DS/DAP12、KIR3DS/DAP12,配体为HLAⅠ类分子。
CD94/NKG2C/DAP12;NKG2D/DAP10;NKp46/CD3ζζ 、
3、细胞因子: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刺激免疫细 胞和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发挥非 特异性效应。 4、溶菌酶 是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广泛存 在于各种体液、外分泌液和吞噬细胞溶酶体中。 可直接导致细菌溶解、破坏。 5、其他效应因子:氧自由基、一氧化氮等。
第2节
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1、识别的抗原种类:通常为微生物及其产物
第2节
固有免疫样淋巴细胞
一、B-1细胞 B-1细胞表达CD5,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较早(胚胎期),具 有自我更新能力。主要定居于腹腔、胸腔以及肠壁固有层。 B-1细胞的BCR缺乏多样性,其识别的抗原主要包括:①某些细 菌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和葡聚糖等;②某些变性的自身抗原,如变性红细胞、变性 Ig等。 B-1细胞产生抗体的应答具有以下特点: ①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48小时内即可产生以IgM为主的低亲 和力抗体,这对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和清除变性自身抗原具 有重要作用; ②增殖、分化过程中不发生Ig类别转换; ③无免疫记忆,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其抗体效价与初 次应答无明显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