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5)文学评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 学批评专论,。
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 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 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 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 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 发展。
陈,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一.政治状况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
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 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 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二 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 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 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 “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 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重要 现象。
三 文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 的一个门类。
文史分开,把文章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曹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自特点 和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 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建安时期,受经学思想影响,文人重新审视自我, 抒写人的感情、欲望和个性。
魏晋之际,环境险恶。士人为逃避祸端,开始从 老庄那里寻求精神寄托,他们喜好清谈,发言玄 远,正始玄学便是这一产物。他们推崇《老子》、 《庄子》和《周易》,并称之为“三玄”。他们 用玄学理论和清谈方式来讨论“名教”与“自然” 的关系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知识点概要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羣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羣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结合作品理解魏晋时期,已不断有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出现,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等。
到了南朝,由于文学创作的繁盛,文学日益成为一个独立部门,文学观念也日趋明晰。
宋文帝开始立文学馆,与儒、玄、史三馆并列。
宋范晔著史单位文苑传。
这时发生的文笔之辨,更是一场关于文学界限的争论,这些无疑都对文学研究起着促进作用。
加以形式主义文风的盛行,激起了一些进步文人的不满。
在这样情况下,刘勰、钟嵘继承了前人文学批评的成果,创作了《文心雕龙》《诗品》两部文学批评巨著。
它们都有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倾向,同时也把文学研究推到新的阶段。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对文体、创作、批评各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
《诗品》品评了众多诗人的成就与风格,其序言论述诗的起源和发展,颇有独到见解。
这两部著作对后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还注重个体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情感和个体的表达。
他们通过描写内心的痛苦、欢乐和纷争等各种情感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代表作之一是曹丕的《观沧海》。
这首诗以壮志未酬的曹操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疑问和对壮志未酬的无奈。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文学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悟性实现心灵的自由。
因此,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和题材的作品,如陶渊明的《饮酒》、佛印的《紧那罗塔的梦》等。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还出现了不少世俗主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强调人间的欢乐和世俗的快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是一位农民诗人,他的作品饱含对农村生活和自然界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怀疑。
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不同风格和思潮。
它在文学思想、哲学与文学的融合、个体情感和佛教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历史环境(即时代基本特征):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二是政权更迭频繁三是社会动乱四是民族矛盾二、魏~时代基本特征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这些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比如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有大量的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文人的生活方面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起,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
三、文学的自觉的6个表现方面(即南北朝文学特征)1、作者的创作个性增强,文学作品的抒情性加强2、发现了许多新的审美对象,开掘了许多新的文学题材(山水诗)3、在文学语言的运用方面,这时期的作家或注重语言的辞采美、韵律美、对称美,或注重语言的自然美,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4、文学形式的不断演革变化5、作家风格多样化6、文学理论和批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四、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称为一个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五、山水诗:在南朝晋宋时期兴盛,以山水为独立审美对象的诗歌,代表作家谢灵运。
六、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
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
三曹的代表作:曹操《蒿里行》、《短歌行》、《薤露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丕《燕歌行》~七、曹植前后期诗歌对比(内容及特点)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汉献帝建安元年196—魏明帝太和 六年233)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 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 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 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 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 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 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 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 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 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 的一面旗帜。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又一个突出成就,是出现
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 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 小说。 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 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
陶翁不知何处去?田园诗意无处觅
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式的 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 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 示着,那种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 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 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 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那么就是朝着穷途末路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 的诗意世界。
东晋南北朝文学
西晋灭亡以后,在南方经历了东晋、宋、齐、 梁、陈这五个朝代,在北方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许 多的变动,最后由北周平北齐,隋又取代北周并平 定了南方的陈而统一全国。这中间经历了从公元3 17年到589年,共272年的分裂。东晋南北 朝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朝代 不断更迭的大背景下发展的。其中有的朝代比较长, 如东晋(317~420)历时103年;有的朝 代很短,如齐代(479~502)只有23年。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
3、文学集团的活跃
魏末“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 刘伶、阮咸。)p246
西晋有陆机、左思等在内的“二十四友”, 东晋前期,在会稽一带有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
交游, 齐竟陵王萧子良周围有著名的“竟陵八友”,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各自组成的文学集团。
《典论·论文》说:“诗赋欲丽。” 《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
第三、追求美的创造。
(1)题材的开拓。
(2)文学形式不断演革变化。 “永明体”是律诗的开端。
第四 小说初具规模,出现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作品p238
2、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
生死主题、 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锺嵘《诗品》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述:
三国两晋(220~420) 三国(220~280)、西晋(265~、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 ~ 589)
东晋灭亡到隋统一,南北对峙。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基本特点
1、全国长期动乱分裂。 2、门阀制度的存在。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二、魏晋南北朝社会思想
1、提倡老庄“自然”哲学的社会思潮。 2、佛教达到极盛的状况。 3、信奉道教。 4、儒学仍是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文学的自觉
第一、文学成为独立的门类。
P239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的 《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
第二,对文章文体的特点有明确的区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摘要:魏晋南北朝文学这段时期历史情况复杂;文学发展也有许多变化..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因而形成了长期大动乱、大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不断遭到破坏;发展缓慢而又不平衡..豪门贵族垄断政权;寒士被压抑、受屈辱;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在思想领域和社会风气方面;玄学、清谈兴起;佛教、道教盛行..这些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五言诗尤为卓越;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魏晋南北的辞赋同汉赋相比;题材、内容有所扩大和充实..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不断地发展变化..萌芽于先秦;两汉的小说;到了六朝开始兴盛..文学理论的兴盛和文学批评的展;是这期文学重大建树之一..关键词: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一、建安、正始文学一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主要成就是诗歌..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一生戎马生活;对现实有较多的接触;他的作品如蒿里行、苦寒行等诗都能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活;在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作品中则抒写了他要求建功立业的意志..他的诗歌全部采用乐府旧题抒写实事;感情深沉;情调苍凉悲壮..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年轻时显示出文学才华;他的一生以曹丕即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思想积极奋发;早期作品如白马篇、杂诗抒发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曹丕即位后;政治上受到了压抑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作品就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自己受压抑的不满情绪..他的作品注意用词的形象生动和词采的华美;对后世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七子中一些诗人亲身经历了社会动乱;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部门行反映社会现实..七子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曹氏父子及其周围的文人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抒发建立功业的抱负;风格慷慨悲凉;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与“七子”相颉颃的女作家蔡琰..代表作五言悲愤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写作者自己在汉末战乱中被虏入南匈奴的痛苦经历和晚年回乡时同儿子分别的悲痛心情..通过自身不幸遭遇的叙述;控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二正始文学正始是魏王曹芳的年号..正始诗人有所谓“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伶..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生活在魏晋政权变易的时代;对司马氏集团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他的诗表现了愤世嫉俗、反抗虚伪礼法的思想;也流露了虚无厌世、全身远祸的消极成分..代表作82首咏怀诗;内容大都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自己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由于生活在尖锐复杂的魏晋易代之际;表达时采取了隐晦曲折的手法..嵇康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他的作品见解精辟新颖;笔锋犀利;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表达了自己不源与司马氏合作的耿介态度..二、两晋文学一西晋文学文学发展到西晋开始了明显的转变..西晋的土族制度加深了阶级鸿沟;土族文人远离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创作缺乏现实内容;只追求形式的华美;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只有个别作家在文学上表现了突出的成就..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由于出身寒微;被当时门阀世族轻视;八首咏史诗集中反映了他因才能受到压抑;抱负不能施展的不满情绪..二东晋文学东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陶渊明..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己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他看到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他的诗歌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大多数作品描写田园风;歌颂了田园生活的自然纯朴;开创了田园诗派;在诗坛独树一帜..他的一些辞赋和散文;如抒写弃官归隐时愉快心情的归去来兮辞;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等;都是历来传育的佳作..三、南北朝文学一南北朝文人诗南朝宋比较有名的诗人是谢灵运和鲍照..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开创山水诗派;鲍照出身寒微;一生不得意;在拟行路难等诗中;对世家大族垄断政权表示强烈不满;写了很多七言歌行;为七言诗体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南朝的齐、梁、陈三个朝代;诗歌的作者大都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内容比较空虚贫乏;唯有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比较清新自然;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形式上大都讲求声律的和谐和字句的整齐对偶;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庾信是由南入北的作用;早年出入梁朝宫庭;作品风格比较华艳;是梁朝的宫延诗人..后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后期的作品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和身世漂泊之感;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成为集南北文学成的优秀作家..二南北朝乐府民歌由于南北方的长期对峙;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习俗以及文学风格等方面;南北均有区别..民歌也有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曲”和“西曲”..内容比较单纯;大都描写男女爱情的恋歌..形式比较简短;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缠绵宛转;运用不少谐声双关语..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反映的内容偏重于社会现实;感情直率、粗犷;代表作木兰诗..三文南朝盛行骈文..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讲求对偶工整、音调和谐、词藻华丽;追求用典..散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着作;对后代游记文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最早可以溯源到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初具规模..两类:一类是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以开宝的搜神记为代表;一类是记人物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表..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茄思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士族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 形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南北 朝时期出现的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 文学集团,即与士族的文化承传有关。以世族 文人群体为特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 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 文义,其群体趣味与个体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 露,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两晋时 的陆氏家族,刘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的萧 氏父子、庾氏父子、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 是这方面的代表。
• 其三,士族由于其独特的地位与艺术素养,对 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 响。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有家族的使命感, 他们的作品中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 功德之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精工等审 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的形成产 生巨大的影响。 • (二)文学思潮 •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 各种思潮纷纷兴起。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 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 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约在东汉后期, 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 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 治上权利。汉末以后,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性很 强的社会力量。世族的力量在汉末曾一度受到 打击与削弱,但到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 由于中正官为士族所把持,从而又形成了“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至东晋时, 由于门阀势力的强盛,一些门阀士族控制了中 央政权而形成了政权由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局面, 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
• 2、正始文学 • 正始文学自齐王曹芳正始元年(240年)至魏末(264 年)。“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自240至248年, 但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一般也将正始以后至魏末包括 在内。这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权后为篡魏而形成 的政治上的恐怖局面,引起了文学面貌的变化。这一时 期的文人以“竹林七贤”(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而作家则以阮籍、 嵇康为代表。面对政治上的高压与黑暗,他们内心极为 苦闷,便以老庄的“自然”为武器对抗司马氏所提倡的 名教,作品大多表现为对礼教的虚伪的揭露与对黑暗政 治的抗议。就整个风貌而言,他们的作品没有了建安文 学慷慨悲凉的歌唱,而代之以韬晦遗世与忧生之嗟。但 就精神实质而言,正始文学仍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与建 安文学有其相通之处。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一)动荡的时局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
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
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
约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权利。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心雕龙·才略》:仲宣溢才,捷而能密, 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 之冠冕乎。琳瑀以符檄擅声,徐干以赋论 标美,刘桢情高以会采,应玚学优以得文。
3.代表作家及作品:
王粲《七哀诗》三首
刘桢的五言诗也很有名气,代 表作是《赠从弟》三首。
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赠从弟【其二】
《魏书》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释书, 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 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张溥《魏武帝集》:孟德御军三十余年,手不 捨书,兼草书亚崔张,音乐比桓蔡,围棋埒王郭, 复好养性,解方药,周公所谓多才多艺,孟德诚 有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曹丕
现存诗歌约40首,写游子思妇居多,题 材狭窄,缺乏风力。
“人的觉醒”,按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即 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 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 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二、乱世文学及其主题 生死主题 游仙主题 隐逸主题
三、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 政治文化因素
1.门阀士族制度 2.玄学的发展
打破经学的禁锢 确立了新的审美理想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魏晋风流与与艺术个性
有《曹子建集》,建安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 前期诗歌主要歌唱其理想和抱负,鄙弃庸俗
小人。如《名都篇》、《白马篇》、《薤露 篇》等。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 悲愤,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 《美女篇》等。 另外,曹植也写了不少游仙诗,表达了消极 出世和向往自由的思想。
二、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诗歌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 的转变。
对仗: 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赠丁仪》)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侍太子》)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渌池。(《公宴》) 工于起调: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干》)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经学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了自身的自觉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韵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我,显示自己的个性。
因而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更加鲜明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品抒情性的加强上。
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游仙形式,来慨叹咏怀。
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抒情文学走向低谷。
但到了南北朝时,文学的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比以往更为突出。
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种细微差别。
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其《别赋》就写出了种种“别”情。
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
作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
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沉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于这时的作家大多数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因而促进了作家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
以建安而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如幽闺思妇,流丽婉转;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桢则高风跨俗,挺拔清奇;王粲捷而能密,苍凉悲慨;蔡琰则长于叙事,凄婉深长。
建安以下,阮籍之遥深,嵇康之清峻,陆机之华美,左思之雄迈,刘琨之悲壮,陶渊明之恬淡,谢灵运之典丽,鲍照之俊逸,庾信之清新,各具风格,自成一家。
这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正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这一时期,文学的地位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2)
赏析
题解:“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 非泛述矣。”“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清· 朱乾) 赏析: “白马——驰”一开头两句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 概。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写马正是为了写人 ,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壮士地位尊贵,而 且也表现了骑术的娴熟、边情的紧急,表现出壮士豪迈的 气概。清· 沈德潜“曹植诗极之起调”。 这两句既警且奇,一着墨就扣人心弦,创造了令人紧张、 惊奇的浓郁气氛。
• 时代特征与文学基调
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可以 得到印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 文学的样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样式主要有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 小说、文学批评等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诗歌,五言诗的创作尤为兴盛 和突出。 建安时期的诗歌创作最为辉煌,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最能代表曹丕诗歌的艺术风格。
• 小说发展初具规模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 志人小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辉煌的 巨著) 钟嵘:《诗品》
“四声八病”
南朝齐、梁永明年间沈约提出的关于诗歌声律 方面的学说理论。“四声”指平、上、去、入四个 声调,“八病”指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 毛病。“四声八病”在永明体诗歌创作中,对于增 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 着积极的意义,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 弊病。
蒿里行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魏晋南北朝文学详解
(四)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 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 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 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 发展状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魏晋南北朝文学
(二)思想表征
1.谈玄——热衷清谈,以玄远超脱为人生最高境界。
玄学的基本特征:一种抽象思辨的哲学。
玄学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辨热情和对人类知性的重视。
从玄学论辩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机智,则促进了文学的 发展。
2.饮酒——纵情狂饮,蔑礼教而崇放达。 3.吃药——服用烈性药物,追求精神刺激。 4.隐逸——游山玩水,遗世隐逸成为名士们高雅流行的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民歌 魏晋南北朝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10
1.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 时代背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 主要成员:三曹、七子、蔡琰 ▪ 创作形式:五言腾踊 ▪ 风格基调:慷慨任气 ▪ 诗歌传统:建安风骨
三曹父子
曹操( 155~220 ),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 人。《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苦 寒行》。其诗多为乐府古题,“如幽燕老将,气 韵沉雄”。
曹丕(187 ~ 226),字子桓,曹操次子。220年 曹操死后,袭魏王位。十月废献帝,建魏国,将 都城自许昌迁至洛阳,谥文帝(220—226年在位)。 《燕歌行》(七言)、《典论·论文》(文论)。
曹植
曹植(192 ~ 232),字子建。“才高八斗”,下 笔成章。在文帝、明帝在位的12年中,受到限 制与打击,多次迁封,最后封地在陈郡,卒谥 “思”,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总体概况:1、五七言诗歌兴盛。
2、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3、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一些文学集团,从而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
4、成就最高的是陶渊明。
5、继承两汉文学将五言古诗和抒情小赋推到新的阶段。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和文学批评一、文学自觉的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二、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①(魏)曹丕《典论·论文》②(西晋)陆机《文赋》③(梁)刘勰《文心雕龙》④(梁)钟嵘《诗品》三、文学总集①(梁)萧统《文选》②(陈)徐陵《玉台新咏》第二节动乱中文人命运与风尚1、乱世与乱世文学2、文人的命运3、文学主题:①生死主题②游仙主题③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及其观念下的创作1、士族的形成及其与庶族的对立2、寒士的不平3、文学家族4、宗族与伦理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1、玄学的概念2、玄学的特征3、玄学对文学的影响①崇尚自然②言不尽意③得意忘言第五节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一、佛教的传入二、佛经的翻译三、佛教的兴盛四、佛教与文学的关系①有关佛教的著作②想象世界的丰富③故事性的加强④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⑤词汇的扩大⑥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太康——东晋——南北朝第一章建安文学指从汉末建安元年(196)到公元232年这段时间的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代表、以建安七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
建安文学的特点1、创作具有个性化;2、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3、五言诗创作达到高潮,3、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4、开启文人诗的时代;5、风格上慷慨悲凉,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论及此期的文学说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后世誉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2、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道攻儒):蔑视礼教,要求 顺从自然,反对人为,大倡“旷达”之风。代表人物 是阮籍、嵇康。
❖ (1)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
❖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 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 籍传》)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思想家们旳性 格冲突。一方面骄傲狂妄、自视甚高、有济世志,另 一方面又十分谨慎。阮籍与他内心鄙薄旳司马氏集团 也保持了长久旳良好关系。
❖ 自“党锢之祸”后,说话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 祸,士大夫就用清谈旳方式来讨论“玄之又玄”旳 抽象之理。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
❖ 2、玄学旳主题
❖ (1)“三玄”:《老子》、《庄子》、《周 易》——再加上《论语》,构成为玄学兴起 旳基本思想资料。 “三玄”代表着先秦哲学 思辨旳最高成果。
❖ (2)讨论旳主要问题:名教与自然之辨、本 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初流行旳隶书统 计下来旳经籍。
❖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 觉旳用先秦古籀(zhòu亦称“大篆”)文字写成旳 经籍。
❖ 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文旳“微言大义”,结合现实 讨论经学,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为代表。
❖ 古文经学偏重考证训诂,希望恢复古史真面目,与 现实政治问题联络较弱,以刘歆为代表。
❖ 最能代表其哲学成就旳著作有《大人先生传》、《通 老论》、《达庄论》、《通易论》等,其著作被后人 编辑整顿为《阮步兵集》。
❖ 用生命体证和实践玄学旳哲学家
❖ 为了敷衍司马氏,阮籍不得不出来做官。他要求去当步兵校尉,原因是 据说步兵橱营人擅长酿酒,且藏有许多好酒。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从东汉建安年代到隋统一这一历史阶段。
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四百年里,各种力量为了争夺统治地位或扩大统治范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政权更迭十分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
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是世族门阀制度的存在。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也引起了庶族对士族统治的强烈不满。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汉代还相当落后的东南地区,经过六朝的相继开发,使得中国经济的重心,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
各民族逐渐由征战走向融合,当时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后来大都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并以他们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汉族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带来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元化。
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道教的风行,使汉代定于一尊的儒学相对衰微,尽管这些思潮不可避免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在历史行程中,无疑是重要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乃至园林建筑尤其是诗歌,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称“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随着社会思想的变化,文学日益改变了它作为宣扬儒家政教工具的性质,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由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带来了文学的繁荣。
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人士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并影响到整个社会。
文学作品的日见丰富,使得文学逐渐与其他学术相区别,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上探讨关于文学创作的各种问题,评价历代作家的得失,也就提到日程上来,带来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
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另一标志是文学集团的空前活跃。
古代史第三编概述
二、替频繁,社会动乱 全国长期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严重,民族矛盾尖锐。 严重,民族矛盾尖锐。 (二)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门阀制度的存 在。 随着六朝开发发展, (三)随着六朝开发发展,中国的经济重心由黄 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尤其是东南地区成为较 发达地区,为日后江南文学的繁荣奠定基础。 发达地区,为日后江南文学的繁荣奠定基础。 各种学说并兴(玄学的盛行), ),思想自由 (四)各种学说并兴(玄学的盛行),思想自由 活跃,自然观的深化,佛教翻译及声律论等, 活跃,自然观的深化,佛教翻译及声律论等,尤 其是出现了一股重视个体价值的社会思潮, 其是出现了一股重视个体价值的社会思潮,是一 个全新的思想解放时代。 个全新的思想解放时代。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述 一、文学史分期 二、文学发展背景 三、文学重要表现 四、学期目标 附录:六朝诗文重点读写篇目.doc 附录:六朝诗文重点读写篇目.doc
一、文学史分期
(一)文学史意义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始 文学史意义的魏晋南北朝文学, 于东汉末年建安年间,至隋代统一, 于东汉末年建安年间,至隋代统一,历时 近四百年。(汉献帝建安年间、三国、 。(汉献帝建安年间 近四百年。(汉献帝建安年间、三国、两 南北朝时期。) 晋、南北朝时期。) 建安年间即公元196年 220年 (二)建安年间即公元196年~220年、隋 灭陈并统一全国为公元589年 灭陈并统一全国为公元589年。
四、学期目标
1、诗文诵读:范围参考或不限。 诗文诵读:范围参考或不限。 2、诗歌习作:10—20首,五言诗为主,古 诗歌习作:10—20首 五言诗为主, 体。 3、辞赋仿写一篇或文言书信一封。 辞赋仿写一篇或文言书信一封。 4、小说改写选一:韩凭夫妇、干将莫邪。 小说改写选一:韩凭夫妇、干将莫邪。 5、学期论文一篇:先读陶诗再定主题。 学期论文一篇:先读陶诗再定主题。 每次课前,诸生演练;每次课毕, 按:每次课前,诸生演练;每次课毕,师 生小结。 生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笔随意至,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方式。 清· 林云铭《庄子因》:“篇中忽有叙事,忽而
引证,忽有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 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有云气空濛,往 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这段评论既指出了叙事、引证、譬喻、议 论的写作手法,也指出了文章断断续续的 结构方式。
• (4)汪洋恣肆,奇诡谲怪,自由洒脱的语 言风格。 • 本文的语言体现了《庄子》的基本语言风 格,就是正如司马迁说:“其言洸洋自恣 以适己 • • • 第一,它是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第二、它是学者之文,严谨周详。 3、纯文学作品《成相篇》和《赋篇》 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 因而历来被认为是赋体的创始者(水天生、孙安邦 《荀子译注· 代序》)。据《汉书· 艺文志》著录, 荀卿赋原有10篇,今《荀子· 赋篇》仅存《礼赋》、 《知赋》、《云赋》、《蚕赋》、《箴赋》等五 篇,前两篇是说理之作,后三篇是咏物之作。
•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 子》、《庄子》二书为道家主要代表作。 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 晋。《老》、《庄》之文各具风采,文辞 富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独树一帜。特别 是《庄子》之文,不仅在当时堪称翘楚, 而且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 (一)庄子及《庄子》简介 •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前),名周,字子休,战 国时宋蒙县人。《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庄子 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之言。” • 唐玄宗大兴道教,天宝元年(742)封庄子为 “南华真人”,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 篇)、杂篇(十一篇)。
• “小说”二字的连用,最早就是见于《庄 子· 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 亦远矣”。可见,“小说”在这里是一个 短语,把“小说”作为文体的概念而加以 使用,是东汉的桓谭和班固。班固说: “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 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作品选讲:《逍遥游》
• 1.解题 • 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是最能代表庄子 思想精神和散文艺术的篇章之一。 • 2.串讲 •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 了“大小之辩”,并提出“逍遥游”的人 生境界。第二部分:以寓言故事进一步说 明“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 荀子讲学论道,融百家之长,在稷下学宫 “三为祭酒”,“最为老师”,似今天学 术活动的首席学者,可见影响之大,地位 之高。 • 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哲学、 经济、文学等方面 。 • 性恶论 • 主张以“礼治”为主,兼用“法治”。其 主要思想为“隆礼”和“重法 ”
• 诸子说理散文到了《荀子》,更趋成熟、 完善。它已不是语录体或对话的连缀,而 是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这在文体发展史 上是一个新的飞跃。郭沫若《十批判书· 荀 子的批判》说:荀子“在先秦诸子中与孟 子、庄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传是他的 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了。 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 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 千秋”。
七、韩非与《韩非子》
• 1、韩非的生平 • 2、韩非的学术思想 • 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 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 韩非学术思想的核心,就是以法为主,法、 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 • • •
3、韩非的文学成就 《韩非子》一书共55篇 第一,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第二,寓言故事的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位。
六、荀卿与《荀子》
• 1、荀子是集大成的思想家 • 荀子,姓荀名况,字卿,又称孙卿,孙卿 子。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郭沫若《十批判书· 荀子的批判》中说: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 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 家的大成的”,因而称他为“杂家的祖 宗”。有人说他属儒家,有人说他属法家。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背景
一、楚国与楚文化简介 《史记· 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语涉神话传说时代事, 难以稽考。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 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荆蛮”(也称“楚 蛮”)之地。周成王时,封芈氏后人熊绎于楚 蛮,为楚子,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始 立为国。春秋时,楚开始兴盛,周桓王十六年 (前704),楚君熊通自号武王。其子文王熊 赀( zi)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已成为 独霸南方的大国。
作品选讲:《齐桓晋文之事章》
• 1、内容简介
• 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这是孟子晚年第二 次到齐国任客卿时,劝说齐宣王弃霸图王的一篇 谈话记录,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他的 “仁政” 学说。
• 2、全文串讲
• 3、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孟子的论辩技巧和行文 匠心。) • (1)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 “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 不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 地理、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 音乐等方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 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志下》) • 桓潭《新论》记载:“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觋 (xi,男巫师),祀群神,躬执羽帗(bo),起舞坛 前。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 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祐,不敢救 民。’”
• (4)排比、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助长文势,增强感染力。 (全文共七组排比句)
• 牛运震《孟子论文》 :“篇中勾勒顿挫, 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后归宿于王道。 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意在 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 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
第四节《墨子》
• 一、墨子及墨家学派 • 墨子(公元前480—前410),名翟,战国时期鲁 国人。《后汉书· 张衡传》说他“当子思之时,出 孔子后。” 《淮南子· 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 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子的学术理论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它不是 墨翟个人的作品,而是墨家学派的总集。《汉 书· 艺文志》称《墨子》有71篇,今本《墨子》存 53篇。
• (2)善用比喻和寓言。 • 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
而意已独至。”
• 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良人者,所仰 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 评点家说:“三字顿挫,无限烟波。” (《十三经评点札记》卷四十五)
• • • • •
2、气势浩然的文风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 孙丑上》) 3、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赵岐 :“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孟 子题辞》); 苏洵:“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 而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 二、墨子的思想 • 墨子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 “人相贼”的祸乱现实,提出了十项治国 方略,其中代表墨子思想个性的是“兼 爱”。 • 三、《墨子》的文学价值 • 1、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 • 2、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 • 3、语言质朴 、简洁
第五节 庄周 与《庄子》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内蒙古 兴安学院
fandongmei90@
•教学目的任务:了解楚辞产生的背景,屈
原的生平和思想。
•教学重点:《离骚》 •教学难点:《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作品鉴赏 •训练计划:①课堂鉴赏部分作品
• ②课外布置查阅相关研究资料
第五章
• • •
屈原与楚辞
• 孟子善于观察论敌、揣摩对方心理,进行启发式诱导;设置转换话题 灵活机巧,分寸把握适当。运用层层推进的论辩方式,擒纵开合,曲 折多变。
• (2)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锋犀利。(三个“不 用”,五个“不足”) • (3)善于譬喻,说理简洁生动,使抽象哲理形象化。
(“明察秋毫”“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 “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
2、想象奇特、虚构怪诞的浪漫世界
• 范垂长说:“《庄子》一书充满了丰富的 幻想,虚构的情节和奇妙的构思,具有浓 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汪洋恣肆,诗意盎然的语言风格。 • 汪洋恣肆,是历来人们对《庄子》总 体风格的评价,在语言方面尤其突出, 刘熙载《艺慨》称它“意出尘外,妙 生笔端。”
4、《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 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 (1)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如《梁惠王下》中孟
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 又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为人称道 的代表作之一。
• 牛运震:“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 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 筋节,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 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 文》)
1、寓言为主,“三言”并用的创作方 法
•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第二十七篇即 为《寓言》篇,开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三言”,就是指寓言、重言、卮言。对 “三言”的理解多有不同,我们教材认为: • 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 重言----长者、尊者、名人等令人庄重的言语; • 卮言----酒后之言,出于无心而自然流露的语言。 • 在创作方法上,“三言”各有各的作用,“以卮言为曼 衍”----用卮言来推论、推衍;“以重言为真”----引用重 言使人感到真实;“以寓言为广”----用寓言来推广道理。 •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全书有近二百则大大小小 的寓言,而且都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 (《天下》)写成的。
梦蝶图
(二)庄子的思想
• 1、哲学观: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 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 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 古而不为老。(《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