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考古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
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44)人次| 投稿| 收藏]在中国汉人社会的研究中, 从民间宗教人手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
祭祀圈在其中就是一个研究者都耳熟能详却又莫衷一是的概念。
究其原因, 并不是研究者对祭祀圈在取代或补充施坚雅(W. Skinner)“市场体系”来认识中国这样一个有国家的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上存在分歧, 而是对祭祀圈内涵的认识存在分歧。
这一分歧可以从另外一个倍受冷落的概念——信仰圈中进行探讨。
本文虽然主要是就前人对祭祀圈和信仰圈的定义进行梳理, 目的却并非要界定两个严密, 完备的概念, 而是去揭示民间宗教祭祀中存在的义务性和自愿性这两个特质, 由此去引发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神祗领地的观念对民间宗教可能存在的影响。
由于涉及到本文所要探讨的两个特质的研究主要限于台湾学者的研究, 下文的讨论就集中在他们所作的研究上。
[1]一、理论形成的背景早在1938年,日本学者冈田谦在对台北近郊士林的研究中就提出了祭祀圈的概念,但其在台湾汉人社会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则迟至70年代。
原因可以从一些台湾人类学者回顾台湾人类学研究发展史的文章中探知。
[2]70年代以前,在台湾人类学研究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术取向是历史学派,其研究对象主要是高山族, 研究方法上偏重解释历史,重建过去,详于描述,疏于理论建构,且不注重现状研究。
此一状况由两方面因素造成。
一是学术传承。
台湾早期的人类学研究机构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实际上承袭了1949年以前大陆上的中央研究院,尤其是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民族组的学术传统。
史语所中的李济、凌纯声、芮逸夫等著名的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都是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和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的领导骨干,保持了史语所研究少数民族、注重历史解释的传统。
二是政治敏感造成的人为禁区。
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对农民革命噤若寒蝉,有关汉人农村的研究成为禁区,少数原先从事台湾汉人研究的学者也只能三缄其口。
粟明鲜主编多元文化园地的耕耘者昆士兰华人社区杰...
谦谦学者杨君实博士洪 丕 柱认识杨君实(Conrad Yang) 博士的人,对他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即在他身上可以体会到一名中国学者特有的谦虚、温和和诚恳。
多病而动荡的青少年时代1929年3月16日,当时的河北省天津市的日租界一个大户人家杨家,诞生了一名男婴。
父亲给他取名杨君实。
他是这个家庭的四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上面有一个姐姐,还有两个哥哥。
当时的北方,教育尚不太发达,所以这家人虽然富裕,却没有让这名小男孩早早进学校读书,甚至也没有让他上幼稚园,虽然他早已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
终于,小君实长到六岁,进了福婴小学学习。
可是幼小的他,并不太有福,体弱多病,六年的小学学习都没法顺利完成,其间病休两次,每次一年,都是所谓的肺门淋巴发炎。
勉强读完小学,然后进木斋中学初中学习。
这家中学是清末教育家卢木斋所创办,在天津当时颇有名气。
可是初中一年级还没念完,小君实又病倒了。
这次,医师从X光透视发现,他的肺部其实患有结核。
小君实只好再休学一年。
一年后,全家搬到北京居住,小君实复学进了名校辅仁附中,重读初一课程。
岂知辛辛苦苦升到初二,他再次病倒,又休学了一年。
一年后,再复学重读初二课程。
刚升初三,又再次辍学!这次却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逃难。
抗战已经胜利,还逃什么难?逃避共产党!杨君实的祖父杨以德做过警察、侦探、侦辑队长、清末巡警道道台、一直做到天津市警察厅长、河北省警务处长和营务处长;祖父的哥哥杨以庄则是实业家,从事工商业,开过汽水厂、煤矿、百货公司,还做过国会议员。
兄弟俩在天津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
他的父亲在北洋政府做过直隶省长公署副官,后来经商,虽从未为汪伪或国民党政府做过事,却仍可能是共产对象,所以特别害怕共产党。
共产党还没打到北京,他就带著全家逃到了南方的上海。
在上海住不到半年,又逃到台北。
在台北住了一阵,因为局势不稳,还是感到不放心,又让家庭的一部分留在台湾,自己带著小杨和另一些家庭成员逃到香港。
在香港住了二年半,正值五十年代初的韩战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奉行保护台湾的政策,老杨才放心从香港回到台湾,还不敢在台北居住,而是把全家迁到台中,生活才趋稳定。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
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
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
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
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摘要:60年代以来,史学中发生了“人类学转向”,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与此同时,人类学也出现了历史化的趋向。
本文主要围绕史学和人类学的结合,简要回顾两个学科互补发展的脉络和研究特点,并认为历史人类学这一研究视角有助于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
一、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勒高夫在20世纪七十年代论述新史学时,曾经这样描述史学的一种可能前景:或许是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这三门最接近的社会科学合并成一个新学科。
关于这一学科,保罗·韦纳称其为“社会学史学”,而我则更倾向于用“历史人类学”这一名称。
勒高夫使用“历史人类学”的理由,与年鉴学派的新史学理论倾向有关,年鉴学派除了史料的多元化之外,更关心整体的历史,或者说总体史的研究,勒高夫作为年鉴学派的第三代领军人物,认为“也许历史人类学作为扩大了范围的史学的代名词,能更好地表达这一愿望”。
无论勒高夫是否算作第一个“抢注”了“历史人类学”的学者,这个从名词上看似乎应该属于人类学分支的学科,至今在人类学中还没有成熟的发展。
诸多人类学辞典或者百科全书中,都难觅“历史人类学”词条,而更多出现的是“历史与人类学”。
在一些人类学家眼中,人类学研究从来都关注历史,古人类学自不待言,像考古人类学,本来就是文化史的研究。
在中国,考古学甚至就是史学领域的分支学科。
至于很多地方的民族志研究,则多多少少会涉及当地的历史。
即使大的理论流派,也不乏对历史的关注,像19世纪晚期的文化进化论,从印地安人的研究中直接对大时间跨度的历史作进化论的解释;上个世纪20-30年代以博厄斯为首的美国历史学派的文化相对主义则由比较去建构历史的逻辑。
至于30-50年代的民族史的研究,本来就是人类学的领域。
60年代萨哈林斯等人的新进化论,也反映出对历史的关注。
巴格比曾经在《文化和历史:文明的比较研究绪论》中,试图建立人类学和史学的整体关联。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4、1927年七八月间,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这是国内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机构。 1928年3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内 分4组,第一组是民族学组,组长由蔡元培亲自兼任, 成员有凌纯声、颜复礼、商承祖、林惠祥等人。 另一个重要研究机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北平后,分为历史学、 语言学和考古学3组。人类学研究最初放在考古学 组, 1934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改归历史语言 研究所第四组,即人类学组。
1933年,凌纯声、芮逸夫、勇衡对湘西苗族进行调查, 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这“是20世纪前半期中 国民族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国内学术界对湘西苗 族的第一部专著”,是“我国民族学发展史上的一座 里程碑”。
1934年10月,凌纯声、陶云逵还对云南傣族、彝族、佤族等进行 了调查。1935年,方国瑜调查滇西傣族、拉祜、佤族等,出版 了《滇西边区考察记》(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1943 年印行)。
二、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 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
(二)、 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
(三)、 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四)、 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
在中国人类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
在创立和发展的初期,人类学和民族学 没有严格的区分。 20世纪初至1937年,是中国人类学的创 立阶段。这个阶段人类学在中国的传 播和初步发展,表现在西方人类学学说 的介绍、田野调查的开展、相关教学 机构和研究机构的设立、中国民族学 会的成立4个方面。
中国是从20世纪才引进的人类学。最初是梁启超、严 复等人翻译了一些西方的人类学着作。1907年,蔡元 培在德国攻读哲学和人类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开 设人类学讲座,一般认为他是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 奠基者。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开展历程中国考古学的开展历程一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
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开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开掘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发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随后,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
1933年由裴文中和贾兰坡开掘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项开掘1928~1937年间进行了15次开掘,累计开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
开始开掘小屯遗址的时候,开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标是有字甲骨,还缺乏分辨复杂遗迹的能力。
1930年,在国外专攻考古学专业的梁思永学成归来,不久参与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开掘,辨识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梁思永后又进行安阳后冈遗址的开掘,从地层上解决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
他还参加小屯遗址的开掘,在开掘方法上有明显的改良。
从此,殷墟开掘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在小屯村一带,先后发现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22022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贵文物;又在侯家庄商王陵区开掘10座规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珍贵的科学资料。
与此同时,又开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以及日照两城镇、永城造律台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
中国考古学的开展历程二北平研究院和其他单位的考古工作除对燕下都遗址进行过调查开掘外,主要是1933~1935年在陕西渭河流域的活动。
其中徐炳昶领导进行的宝鸡斗鸡台附近的开掘,曾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时期和汉代的墓葬。
简述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路向
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由一群孜孜不倦且饱含爱国情怀的人 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开辟新的研究。
类学者在学习国外理论的同时不断探析中国社会需求、
而 21 世纪的今天,处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
适时调整创新才日臻成熟的。李亦园先生曾指出:“一 不同宗教信仰和民风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个学科研究的‘本土化’或‘本国化’,不但应该包括 的人们如何才能和平共处、和谐发展?面对全球化浪潮
关于苏联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学的文章与著作。中国人类 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遭遇劫难,受我国当时 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类学学科建设受到巨大冲击。经过 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以后,于 70 年代后期,我 国社会科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在“六五”规划中, 社会学、民族学得到恢复并发展,人类学也处于宣传提 倡的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21 世纪初,人类学得以 重建和兴盛。随着人类学学会的成立,研究机构不断增 多,专业队伍也不断扩大,人类学的研究呈现出繁花似 锦的局面[1](P45-46)。
究对象的人类学,在全球文化变迁的潮流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人类学;学科史;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5-0295-02
中国人类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发展深受西方人类 学学术成果的影响。纵观人类学的历史,从进化论学派 的代表泰勒、摩尔根到功能主义的代表马林诺斯夫基、 拉德 - 克里夫布朗,从注重历史建构的历时性研究到注 重整体性的共时性研究,从 19 世纪末期的传教士到 20 世纪的本土人类学,西方种种不同的人类学理论反映出 特定文化土壤、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以及紧随时代学术大背景的研究转向。西方人类学史的 书写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前提和导向,无论是理论观点 还是研究视角,都可为中国人类学学科的独立和发展提 供服务。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
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
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
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
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
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
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
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
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
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
《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
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前景浅析
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前景浅析作者:石宗培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3期摘要:人类学最初诞生于西方,相对于中国而而言,人类学是一门外来学科。
由中国早期人类学先驱从国外引进,最初的引进方式主要是翻译相关书籍,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
人类学最终成为一门理论学科是在19世纪中叶,因此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历史仅仅只有一百多年。
但这一百多年里人类学的发展逐步完善,形成的理论流派众多,研究视角广阔。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仍巨大的空间。
本文主要探讨人类学诞生至今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人类学;发展历史;发展前景一、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1]关于人类学的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产生,如古希腊哲学家亞里士多德关于人性的思考。
人类学的相关思想产生久远,但人类一直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中叶。
在较为流行的北美人类学的知识构架下,人类学主要包括生物或体质人类学(biological or physical anthropology)、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或民族学(ethnology)[2]西方人类学理论流派主要有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年刊学派、功能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学派、文化相对学派、社会生物学派等。
进化论学派是19世纪中叶西方出现的第一个人类学派,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当时较为流行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摩尔根、巴斯蒂安、巴霍芬、麦克伦南以及弗雷泽等人。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类学家,如拉伯克、马瑞特等。
尽管这些进化论学派人类学家们彼此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都认同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社会文化进步的路线和阶段一致;社會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致。
作为独立学科的考古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体系之比较
然而,也有学者对古代法律文明持有批判态度。例如,社会法学派认为,古 代法律往往受到社会文化、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和 正义。而批判实在法学派则认为,古代法律存在着诸如等级制度、性别歧视和权 力压迫等问题。
总的来说,法律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 人类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法 律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现代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学科交叉,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种研究资源,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 究效率。例如,考古学家可以利用历史学家的文献研究方法,对遗址和遗物进行 更深入的分析;人类学家则可以从考古学的物质文化研究中汲取灵感,丰富其社 会分析的理论框架。此外,三个学科的学者还可以共同参与跨学科项目,共同培 养具备多个学科背景的新一代学者。
当然,本次演示对于法律文明起源的探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于 不同地区和国家法律文明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对于古代法律文明与现代法治之 间的探讨也还有待深入。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跨学科研究,进 一步揭示法律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为社会文明和法治建设提供更为有益的参 考。
基本内容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集体讨论等。田野调查是 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参 与观察则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行为。集体讨论 则是通过组织目标群体进行讨论,探究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准则。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考据和个案研究等。文本分析是对历 史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挖掘其中的信息和意义。考据则是通过对史料的考释和 鉴别,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个案研究则是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究, 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人类学专业大学院校前十排名(2022最新)
人类学专业大学院校前十排名(2022最新)人类学专业大学院校前十排名北京大学(排名第1)、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2)、南京大学(排名第3)、清华大学(排名第4)、复旦大学(排名第5)、上海大学(排名第6)、中央民族大学(排名第7)、南开大学(排名第8)、吉林大学(排名第9)、华东理工大学(排名第10)。
人类学专业介绍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体质及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它与考古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学既研究传统社会,也研究现代社会,既研究陌生的异文化,也研究熟悉的*化。
本专业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田野调查和社会研究方法的整体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
人类学专业发展前景近年来,人类学专业也有了新兴的就业方向,比如游戏策划。
目前,一些国外的游戏公司选择在中国开发游戏时,会采用国外的游戏策划系统,聘请人类学背景学科的人士来做社会文化、游戏的受众群体的分析,以了解受众群体的整体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等方面。
看来,这也是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今后择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它是有极强应用价值的学科。
复旦大学就曾与英特尔合作,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中国农村的消费习惯作了广泛的调查,为其品牌实现本土化销售提供了依据。
并且人类学多学科领域的涵盖面,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为中国自古有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的传统。
人类学专业就业方向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能胜任民族、宗教、计划生育、文化、民政、旅游、宣传、政策研究等工作。
毕业后可以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担任行政、文秘和各项管理工作,主要以博物馆、民俗研究机构、考古方面为主。
有的学生还能进入相关的媒体机构担当记者、编辑的角色,进企业从事市场调查等。
同时因为学科体系与国际接轨,学生兼修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四方面的课程,故很多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赴国外深造。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第二版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第二版第一讲:考古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遗址、墓葬、文物等实物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和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
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讲: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考古学的基本原理是从实物出发,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细致观察和研究,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文化特征。
考古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发掘、清理、整理、分类和研究等环节,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大量的考古资料,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讲: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领域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分为古物考古学、遗址考古学、墓葬考古学、文字考古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
第四讲:考古学的主要发现和贡献中国考古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贡献,例如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祖先——北京猿人和元谋人,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址、墓葬和文物,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第五讲: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考古学和历史学是两门相互关联的学科,它们共同研究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考古学通过对实物的研究还原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组织形态,为历史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而历史学则通过对文献和史料的研究,对考古学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论证。
第六讲: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关系考古学和人类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共同研究人类的起源、演化和文化。
考古学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的文化演化过程,为人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而人类学则通过对现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为考古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第七讲: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发展简史
考古学发展简史内容提要:现代考古学的历史,如果从1819年丹麦博物馆学家汤姆森率先按三期说布置国家古物博物馆的展览开始算起,大约有200年。
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的考古学产生时间并不长,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考古学率先是在欧美和北美地区发展开来的。
本章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欧美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简史。
欧美考古学简史古物学、三期说、类型学、新考古学、后过程主义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简史金石学、史语所、后冈、殷墟、考古学体系、中外交流郑重提醒在此,我们还要郑重提醒所有关注文博考研资讯的读者,目前平台没有将任何一份已经发布的考研复习笔记打包出售,各位读者如有碰到此类情况,请大家擦亮眼睛,谨慎购买,以防上当受骗。
欢迎大家将此类行为曝光给我们,我们呼吁大家共同联手抵制,共同维护我们的文博考研复习交流平台。
从古物学到考古学•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古物学1586年,都铎王朝的古物学家和历史学家威廉·卡姆登发表《不列颠》一书,古物研究之风率先始于英国。
书中首次对不列颠早期遗存作了全面有描述。
同一时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研究,从而促使欧洲古物学家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和铭刻的收集。
随着对探究民族起源问题兴趣的日益增强,人们不再满足于收集艺术品,而开始意识到关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史前史和早期史的知识,可以通过研究田野中发现的古物而获得。
•拿破仑远征埃及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人们初次感受到埃及考古学的魅力和诱惑。
随军远征的167位专家学者对埃及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埃及的地理、动植物、风土人情和古代建筑,发现了举世闻名的“罗塞达碑”,并于1809年出版了多卷本的《埃及的描述》,成为考察工作的记录。
随后兴起的埃及学系利用文献线索研究埃及文明,也关注考古发现的艺术和建筑。
埃及学的诞生可以说相比古典研究更加重视考古学资料的获取。
•温克尔曼与古代艺术史德国人约翰·温克尔曼在其著作《古代艺术史》中,首次对希腊和罗马雕塑做了全面的分析,并对雕塑艺术风格变迁的原因进行探讨。
考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与意义
考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与意义考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演变的学科,通过发掘和分析古代人类遗存和文物,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多年来,考古人类学家们从各个考古遗址中取得了重要的发现,并且这些发现对于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发展和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考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以及其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一、人类起源与进化考古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
通过对遗址中的化石、工具和其他文物进行分析,考古学家们揭示了人类从古代到现代的进化过程。
例如,露西(Lucy)化石的发现证实了人类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非洲,并且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
通过对古代人类骨骼和工具的研究,我们了解了从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的人类文明演进,并且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人类社会。
二、文明起源与传播考古人类学的研究还揭示了不同文明的起源和传播。
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建筑遗迹、陶器和文字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轨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以及中国的秦始皇陵等让我们了解了这些文明的伟大成就和卓越技术。
此外,通过对古代商业网络和贸易路线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对于我们了解文化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环境变迁与气候演变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以及气候演变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古代植物、动物骨骼和农业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过去人类社会的农业发展、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通过对冰川、孢粉和地层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还可以重建过去的气候变化和地球环境的演变,为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人类历史与社会变迁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历史和社会变迁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发掘,我们可以追溯到过去不同时代和文化的兴衰变迁。
例如,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我们能够了解到中世纪的城市发展、农业经济和社会结构。
通过对古代墓葬和陪葬品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还可以窥探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
李济 中国考古学之父
|大家|◎编辑|任红雨李济 中国考古学之父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这块广袤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范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
. All Rights Reserved.上世纪60年代初,李济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做破损铜器粘合试验。
图片|三联生活周刊1926 年3月,从太原一路南下的李济,在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看到了这样的情景:“突然间一大块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场所出现在眼前……”他们随手采集了86片,其中14片是带彩的。
—————————————————中国人的考古之始—————————————————1926年的李济,虽然只有30岁,却已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负责人类学、考古学课程,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五大导师”一年有余。
这一年的小年当天,李济离开北京奔赴山西,在介休考察窑房、对居民做体质调查,到绵山考察佛院,至临汾考察尧都……直至发现西阴村遗址后两天,李济才结束这次历时近两个月的调查。
未承想在归途中,李济患上了斑疹伤寒,返京后一病不起。
李济家人又错信民间偏方,一度耽误了医治,李济险些病危。
所幸赵元任的夫人断然做主,将李济送至协和医院,他才转危为安。
大病初愈,西阴村的情景又在李济脑中浮现,病榻之上,他便开始为考古发掘做起了准备。
李济为何要发掘西阴村,如今已有不同观点。
如考古史学者陈洪波认为,当时安阳殷墟已通过出土的甲骨文被确定为商代晚期都城,“西阴村所在的夏县是传说中夏朝王都的中心,李济看来想碰一下运气,看是否能够在这里找到夏的踪迹……”当时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先秦史抱有普遍的怀疑态度,寻找夏代的考古学证据,自此便成为当时乃至今天中国考古的焦点问题。
但也有学者如北大的孙庆伟认为,李济是想通过调查和发掘史前遗址,回应安特生——这位瑞典的地质学家根据他1921年在河南仰韶村发现的彩陶,发展出结论:中国的史前彩陶与欧洲的史前彩陶相似,中华文明可能“西来”。
当时中国学界自然无法认同这种观点,但因为尚未自己主持过考古工作,所以也拿不出可资反驳的实证。
“亮岛爷爷”的海峡考古情
“亮岛爷爷”的海峡考古情陈仲玉黄运明黄运明:陈先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第一个问题是,您是怎么走上考古这条路的呢?陈仲玉:怎么会走上考古这条路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还很复杂的,说来话长,这里只能长话短说了。
我1953年高中毕业,那时候的台湾,考大学非常困难。
整个台湾只有一所大学,就是台湾大学,其他全部都是学院。
学院也没很多,如台南工学院,台中农学院,台北师范学院等,其他还有一个工业专科也在台北。
那时候也没有联考,你每一个学校你要上的话你都要去考。
总之就是录取率很低,很难。
我第一年大学没考上,第二年又没考上。
我父亲只好叫我去工作了。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台湾南部的屏东,小职员的工作。
那时候我就在想,假如一直这样的话,我一生恐怕就完了。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他当时在台湾大学读书。
他说台湾大学有很多台北本地的学生,虽然学校都配有宿舍,但一般都空着。
我可以住在台大的宿舍里,一边工作,一边补习再考。
当时我父亲是小公务员,在台湾烟酒公卖局的屏东酒厂。
他在日本投降之后就从福州去了台湾,跟他的长官一起去接收屏东酒厂。
我如果要去台北半工半读,至少要先找到一个工作。
当时就在报纸上看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要招考一个画图技术员的消息。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对画图很感兴趣,所以就去报考,结果考上了,成为史语所的一名技术人员。
我进了史语所以后,就不太可能再去读书了。
而且又去服兵役,当了两年空军士官。
服役回来,就一直在史语所待到了1964年。
正好那时候台湾要走经济路线,发展贸易,要把纺织品手工艺品等产品推出去。
那一年的春天,在纽约有个“世界博览会”,我们史语所、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历史博物馆”这四个单位联合在博览会办了个文物展览。
所里派我去监护古物的展出,我就从1964年春天开始,去美国整整呆了21个月。
这个机会是我一生的转折点。
美国那时候正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到美国以后,感觉自己像井底之蛙,那时候我就立志,回到台湾以后一定要好好振作一下,还是做个研究人员比较好,反正我已经干了考古这一行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