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案一:《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分析和鉴赏文本。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乐或视频等方式引入课题。
2.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20分钟)老师进行课文导读,解读文章的主题、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等。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学习《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15分钟)4.文学鉴赏讲解(20分钟)老师以具体的文本细节为切入点,分析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鉴赏技巧。
5.学习写作技巧(20分钟)老师以《琵琶行并序》为范文,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如何选材、如何展开、如何构思等,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6.分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琵琶行并序》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鉴赏,然后在班内进行讲解和交流。
7.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提醒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自主学习,留下必要的作业。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互相合作和交流,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2.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准确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鉴赏。
3.学生的作业:学生能准确写出《琵琶行并序》的概括和评价,能独立撰写一篇篇章或鉴赏文章。
教案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2.学习分析和鉴赏《琵琶行并序》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分析和鉴赏文本。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1.2 教学目标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诗歌的形式与结构介绍《琵琶行(并序)》的诗歌形式,包括诗体、韵律、节奏等,并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章节分布。
2.2 各章节内容概述分别对诗歌的各章节进行简要概述,包括主要情节、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琵琶女形象分析从外貌、性格、经历等方面对琵琶女进行详细分析,阐述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诗歌中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如主人公、听众等。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社会风俗的反映探讨《琵琶行(并序)》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如音乐文化、女性地位等。
4.2 人性的探讨分析诗歌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主题思想。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5.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鉴赏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细致的鉴赏和分析5.2 教学活动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背景知识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诗歌朗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深度分析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参与讨论和朗诵的表现力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课后作业的质量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教材和相关注释解读古典音乐和琵琶演奏音频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7.2 教学材料准备诗歌的全文和相关extracts提供书写纸张和文具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环境8.1 教学安全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注意学生的个人安全和健康8.2 教学环境提供安静和宽敞的教学空间确保教学设备和材料的完好和充足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与反馈9.1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9.2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空间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评价学生的整体表现和进步情况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评价标准应明确,涵盖诗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修辞手法运用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
朗读并解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琵琶行》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琵琶行》诗文解析2.1 教学目的: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的解读和评论。
第三章:《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3.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了解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分析《琵琶行》诗中的音乐描写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邀请音乐教师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结合诗文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琵琶行》的影视改编4.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的影视改编及其对原诗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观看《琵琶行》的影视改编作品片段。
分析影视改编对原诗的忠实度及其对情感和主题的处理。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看影视改编作品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改编的亮点和不足。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5.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表达对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提供指导和反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一、教材解析《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名篇,作者白居易。
诗中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由唐明皇在位时期的凉州刺史韦应物引述。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琵琶音乐来概括女子艺人的生活悲剧,反映唐代低层女性的贫困、艰苦生活和弱势地位。
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旷远的“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则描写了生动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雄浑的创作风格,与读者分享了优美的诗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诗歌欣赏和诗歌写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体会唐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要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选修一《琵琶行(并序)》的时候,老师可以介绍一下古代文艺形态——琵琶。
琵琶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乐器,也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民间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而《琵琶行(并序)》就是绝佳的琵琶曲创作,不仅是唐代文学的名篇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文学作品。
2. 读文本环节要点: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先让学生静读全篇,再指导学生重读“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等经典语句,让学生尝试去理解抒写作品中的含义,找寻表达表情的语言。
此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琵琶行(并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和抒情主旨。
在读文过程中,老师也要对重要的生词、独特的句式和有代表性的环境背景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写作诗歌。
3. 文学欣赏体验环节要点:开发学生的精神直觉和想象力,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学原文和表达艺术。
① 观看文学题材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观看曾吴演唱的《琵琶行》节选视频,此为依照白居易最著名的《琵琶行》改编的作品,演唱者虽然没有现身,但通过舞者的精彩表演,观众可以充分体验到白居易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情感和整个故事的传达。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领悟诗歌中表现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白居易会写下《琵琶行(并序)》?”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5 欣赏与拓展:让学生欣赏《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性,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诗歌鉴赏。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和感受。
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与互动: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互动。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8.3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明确本课知识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请同学们为这幅对联断句,体会其对仗。
这副对联所提到的诗人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人公——白居易。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掩抑深沉情思的琵琶曲。
(二)整体感知【作者简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诗风:叙事直切,描绘真实;明白晓畅,平易浅显。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写作背景】江州被贬《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2、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3、描写音乐的艺术二、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白牡丹》《买花》《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观游鱼》《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宫词》知识点:“元白”(元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锡和白居易的并称)“元轻白俗”-- 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诗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轻淫.后人“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于元”,故苏轼讥之为“元轻白俗”。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新乐府》6、琵琶行(并序)教案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能够默写《琵琶行(并序)》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琵琶行(并序)》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生活的同情,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
2. 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中意象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出《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3.4 欣赏与感悟1. 分析诗中的意境,让学生感受美的享受。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3.5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第四章:作业布置1. 默写《琵琶行(并序)》。
2. 选取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第五章: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4. 针对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琵琶行(并序)》与其他诗歌的差异。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6.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诗人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对诗歌中描写琵琶音乐的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和鉴赏。
对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琵琶行(并序)》原文及其注释。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
学生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作品,引发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琵琶音乐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原文,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描写琵琶音乐的部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第一章节: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3. 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4. 掌握并运用《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1.2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朗读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3. 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4. 学习并运用《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第二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 《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1. 对《琵琶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琵琶行》中韵律美的感受和分析。
第三章节: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琵琶行》。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4. 实践法:运用《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的文本、注释和译文。
2. 视频材料:播放《琵琶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
3. 网络资源:分享与《琵琶行》相关的文章和讨论。
第四章节: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琵琶行》的文本、注释和译文。
2. 搜集与《琵琶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文章。
3.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
4.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朗读: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琵琶行》。
3. 讲解:讲解《琵琶行》的文本、注释和译文。
4. 分析: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5. 讨论:分组讨论《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6. 实践:运用《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第五章节: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阅读《琵琶行(并序)》并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2.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琵琶行》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琵琶行(并序)》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指导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描绘了诗人赴任江州途中,偶遇一位弹琵琶的女子,倾听她演奏的曲子和诉说她的身世。
本诗以其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风貌、音乐艺术和诗歌创作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感受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歌手法及其美学价值。
难点:把握唐代音乐艺术、社会风貌与诗歌创作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曾任江州司马、苏州刺史等职,以政治家的身份积极推动文化教育改革。
其诗作以通俗易懂、关注民生疾苦而著称。
2.2 作品背景《琵琶行(并序)》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作者赴任江州途中,偶遇一位弹琵琶的女子。
诗人受其音乐感染,倾听她的故事,并以此题材创作了这首长诗。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琵琶行(并序)》分为三个部分:序、正诗和尾声。
序言交代了诗人与琵琶女相遇的场合和感受;正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琵琶女的演奏、身世和离别之情;尾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惋惜和自身的感慨。
3.2 诗歌意象本诗通过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形象和身世,展现了唐代音乐艺术的魅力,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以诗人的感慨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韵律特点《琵琶行(并序)》采用了七言古诗的形式,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4.2 表现手法本诗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琵琶女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唐代音乐艺术的特点和社会风貌。
第五章:拓展与思考5.1 文化背景拓展了解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对比其他时期音乐艺术的差异,深入挖掘《琵琶行(并序)》中所体现的音乐美学价值。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
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
“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
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
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
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1.1.2 掌握并运用重要词语、典故和古文句式。
1.1.3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文学素养。
1.2.3 提高文本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1.3.2 认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体验文学的魅力。
1.3.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1.2 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的掌握。
2.1.3 作品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2.2.1 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的理解。
2.2.2 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
2.2.3 个人观点的阐述和创意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进入文本学习。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文本,了解大意。
3.2.2 解答疑问,互相讨论。
3.3 合作探讨3.3.1 小组合作,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3.3.2 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
3.4.2 解析文本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
3.5 课堂练习3.5.1 运用文本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3.5.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6 课堂小结3.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3.6.2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抄写并翻译《琵琶行(并序)》全文。
4.2 分析并阐述文本中的一个重要词语或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
讲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背景和作者信息。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1. 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和作者。
3.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逐句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逐句讲解课文内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 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讲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音乐、舞蹈、服饰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步骤1. 讲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音乐、舞蹈、服饰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四章:情感与意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琵琶行并序》中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4.2 教学内容讲解《琵琶行并序》中的情感和意境。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情感和意境的表达方式。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情感和意境。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1.1.2 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语言特点。
1.1.3 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1.2.2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解读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代音乐的美妙,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1.3.2 体会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
2.2 诗文朗读与翻译2.2.1 分组朗读诗文,培养语感和节奏感。
2.2.2 翻译诗句,理解诗文的大意。
2.3 诗句分析2.3.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3.2 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音乐的痴迷和对人生的感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音乐或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古代音乐和诗歌的兴趣。
3.2 诗文朗读与翻译引导学生朗读诗文,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大意。
3.3 诗句分析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理解与解读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4.3 知识掌握通过背诵和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小组合作6.1.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6.1.2 各组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6.2 创意表达6.2.1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如写作、绘画、表演等,表达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受。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p 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能够解读诗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2. 诗中复杂情感的表达和理解。
3. 诗文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琵琶、江州等。
(2)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练习。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深入了解诗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相关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文内容、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
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
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三.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
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
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
思考一个问题:
打出幻灯片:作者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
四.(幻灯片:思考题二)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1.(幻灯片:答案):
比喻特征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
鸟语花底音调宛转、流畅、轻快
泉流冰下音调尖细、阴塞、压抑、
冰泉冷涩音停顿、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
2.小结(点击):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声音。
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
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朗读片断):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五.扩展(幻灯片):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
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
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
《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
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
1.欣赏:(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
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
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2.比较:(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
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
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六.思考题三:
(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
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
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
琵琶女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来自京城
名属教坊第一部才能横溢大诗人出色才能同是天涯沦落
商妇京口守空船嫡居卧病浔阳城
七.归纳
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
心灵的震颤。
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作者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
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
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二.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
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八.作业:
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字数:三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