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药物,广泛用于为止疼痛和减轻发热。

此外,它还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心肌梗塞和中风。

自从1897年首次合成以来,阿司匹林一直在被积极研究,以逐渐揭开这种药物的神奇之处。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还可以预防多种癌症。

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从而预防结肠癌。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减少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患癌的风险,特别是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除了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降低,阿司匹林还具有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这是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根,进而减轻疼痛和减轻肿胀。

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提高治愈乳腺癌的成功率。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从而使治疗更加有效。

发展前景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已经被证明对许多疾病有益的药物,其未来的前景非常光明。

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多种疗效,表明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改善癌症的疗效和预防作用。

除了治疗疾病以外,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未来将会成为预防性药物使用的主流。

预防性使用该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和中风等。

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显著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

总结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其研究进展使我们越来越能够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和潜力。

我们相信,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阿司匹林在未来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 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Aspirin)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其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命名为阿司匹林。

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1 阿司匹林的结构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式为C9H8O4,分子量为180.16。

2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选择性地使细胞内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下丘脑中致热因子前列腺素E的合成,恢复正常的体温调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亦用于抗风湿性关节炎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栓的特性,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1(COX-1)可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生成血栓素A2(TXA2)以及前列环素,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并使血管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甚至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的TXA2合成明显增加,血小板受体(TP受体)的表达也增加。

阿司匹林作用于COX-1活化部位附近的丝氨酸529,可使其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而失活,从而减少TX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可能通过阻断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小板激活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3 阿司匹林的临床及其他方面的应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有许多用途.可用于治疗痛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流行性出血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先兆流产、代谢性肥胖、巴特综合征、腹泻、春季结膜炎、急性肺炎、胆道蛔虫病、足癣、血小板减少性龋癜、镰状细胞性贫血、不孕症等。

阿司匹林研究现状与进展

阿司匹林研究现状与进展

药物化学论文题目: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课程:药物化学系(部):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班级: 12应卓BS学生姓名:杨超洪学号: 14121821511指导教师:刘立超完成日期: 2014年 12月 8日1.【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化学名称:阿司匹林化学结构:性状:白色结晶粉末。

熔点:136-140℃沸点:321.4℃水溶性:3.3g/L(20℃)蒸汽压:0.000124mmHg at 25℃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氢氧化碱溶液或碳酸溶液,同时分解。

2.【历史过程】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标签:阿司匹林;药物研究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2AR的可能机制虽然目前对AR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AR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2.1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这种情况目前被认为是产生AR的主要原因。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某些疾病状态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 阿司匹林的反应减弱或出现抵抗。
03
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剂量
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 。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不 足以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高剂量 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药物制剂
不同制剂的阿司匹林可能对血小板聚 集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例如,某些 阿司匹林缓释制剂可能在体内释放速 度较慢,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从而 影响疗效。
并发症
某些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 异常等,可能影响阿司匹林在体内的 代谢和排泄,从而导致阿司匹林抵抗 的出现。
04
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与评估
检测方法
血小板功能检测
01
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评估阿司匹林对血
小板抑制效果。
生物标志物检测
02
检测血液中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环氧化酶-1
药物剂量不足
药物代谢与排泄异常
个体差异导致不同人对阿司匹林的反应不 同,部分人可能需要更高的药物剂量才能 获得预期效果。
某些人可能存在药物代谢酶或排泄途径的 异常,导致阿司匹林在体内的浓度降低, 影响其抗血小板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疾病状态与遗传因素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阿司匹林的 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其抗血小板效果 。
和血栓烷B2等,以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基因检测
03
通过检测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基因突变,预测个体对阿司匹
林的敏感性。
评估标准
血小板功能评估
根据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判断阿司匹林 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是否达标。
生物标志物评估
根据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变化,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及抵抗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及抵抗研究进展

林产生的抑制效果的敏感性极不均,从而影响阿司匹林的抗 血小板作用。还有学者提出了3种方法:一是加大阿司匹林
的用量,二是用氯吡格雷等新型抗血小板药取代阿司匹林,三
是新型抗血小板药与阿司匹林同时使用[9|。研究发现L一精
氨酸、L一门冬氨酸盐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其作用机制不同于
阿司匹林,可能不影响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而与促进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和NO有关。L一门冬氨酸盐出血时
间延长作用不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血栓作用明显,预
示其出血不良反应可能会较轻,因此有希望作为口服血栓药
单独用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或与阿司匹林合用加强其作
用【1 0J。
抗5一羟色胺受体的作用,从而减少CD62P信号系统传递作
用及其对组织因子途径凝血系统活化作用【4 J。但大剂量或长 期应用时可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环氧酶活性,减少了血管壁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黏膜下注射复方曲安奈德(按曲安奈德3 生作用,本品能促进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 多功能细胞成长因子,对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具有修复和再
痛,而维生素B1:能营养末梢神经,促进末梢神经功能恢复。
金因肽的活性成分是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溶液,是一种
mL,维生素B1 2 2mL,2%利多卡因l mL配制),每周1次,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 Joumal ofIntegrated TraditionaJ Chinese and westem Medidne 2009 0ct,18(28)
・3527・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及抵抗研究进展
乔 华,贾兴平 (陕西省神木县医院,陕西神木719300) [关键词】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抵抗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12009)28—3527—02

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

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

的临 床 诊 断 明 确 的急 性 脑 梗 死 患 者 ( 符 合 1 9 全 国第 四 均 95年
次 脑 血 管 病学 术 会 议 修 订 标 准 ) 2 14例 : 7 男 8例 ,6例 ; 4 年 龄 3 ̄8 7 9岁 , 均 6 平 8岁 。1个 月 内 未 用 过 其 他 影 响 血 小 板
者 A 或 A R 患者 中女 性 敏 感 者 居 多 ; 有 吸 烟 者 较 AR或 A R 者 居 多 ( 15 % V . 5 ) R S 如 S 1.3 S5 0 。结 论 AR在 脑 梗 死 患者 中确 实存 在 。AS 用 于抗 血 小 板 治 疗 及 预 防 动脉 硬 化 事 件 的 脑 血 管 病 患 者 , 有 A 若 AR 存在 . 应及 时挟 用其 他 安 全 有 效 的抗 血 小 板 制 剂 , 阿 司 匹林 需要 长 期 应 用 , 后 预 测 AR 及 抗 血 因 今
件之一即可l。 3 】
1 5 统 计 学 处理 .
2 结果
连 续 变 量 用 ( 土 5 表 示 , 同 组 间 计 量 z 1 ) 不
资 料 比较 用 方差 分 析 , 数 资料 用率 表 示 , 行 卡 方检 验 。 计 进 2 1 血 小板 聚 集 试 验 结 果 A 发 生 率 为 8 8 (1 1 4 , . R . 7 1 /2 )
14 评 价 标 准 阿 司 匹林 抵抗 即用 A P使 血 小 板 MA ≥ . D R
(3 5 . ) , AA 使 血 小 板 ≥ ( 14 6 7 。 阿 司 匹 8 . ±7 2 % 用 9. 土 . )
林 半 抵 抗 (si nsmi so dr, R) 合 阿 司 匹林 抵 抗 条 apr e r p n esAS 符 i e

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观察

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观察
1 2 仪 器 与试 剂 .
2 结

17例 患 者 中发 生 AR 的 1 1 l例 , 生 率 为 9 4 ; 生 发 .% 发
A R的 4 S O例 , 生 率 为 3 。其 中 健 康 组 发 生 A 的 2 发 4 R
例, 占健 康 组 的 4 ; 患 组 发 生 AR 的 9例 , % 疾 占疾 病 组 的
6 7例 患 者均 来 自 2 0 0 9年 3月 至 7月 本 院 门诊 内 科 , 包 括脑血管疾病 、 外周 血 管 疾 病 、 心 病 、 尿 病 等 , 均 年 龄 冠 糖 平
6 . ± 4 5 , 为疾 病 组 ; 检 正 常 者 5 50 . 岁 设 体 0例 , 均 年 龄 5 . 平 8
预 防 , 报 告 _ 称 其 可 以降 低 2 的 心 脑 血 管 事 件 如 死 亡 、 有 I 5 心肌梗死、 中, 卒 降低 4 的 血 管 搭 桥 及 动 脉 栓 塞 事 件 , 8 减 少 6 的 肺 栓 塞事 件 和深 静 脉血 栓 事 件 。然 而 l 观 察 中 7 临床
旁路 途 径 实 现 , 司 匹林 通 过抑 制环 氧化 酶 而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阿
组 , 示 疾 病 组 AR发 生 率 高 可 能 与 其 自身 高 凝 状 态 有 关 。 提
AR 形成 的原 因较 多 , 括 环 境 和 遗 传 的交 互 作 用 ] 因此 包 。
应 针 对 引 起 AR发 生 的各 种 原 因 , 采取 积极 、 效 措 施 , 免 有 避
发 现部 分 患 者 应 用 阿 司 匹 林 后 仍 会 发 生 心 血 管 血 栓 事 件 , 即 存 在 阿 司 匹林 抵 抗 ( R) 象 , A 患者 死 亡 危 险高 于 阿 司 A 现 且 R 匹林 敏 感者 。本文 通 过 检 测 不 同 诱 导 剂 所 致 血 小 板 聚 集 率 ,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发热和炎症。

它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药物特点: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COX-1和COX-2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炎、镇痛和退热的作用。

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集,具有抗血栓的效果。

阿司匹林在口服后可迅速吸收,通过肝脏代谢,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2. 主要适应症:阿司匹林常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同时,由于其抗血栓的作用,也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脑血管病。

3. 注意事项:阿司匹林不能与其他NSAIDs类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对于有消化道溃疡、出血倾向、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用阿司匹林。

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和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

4. 临床研究: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临床实践。

多个临床研究表明,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和癌症的发病率。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急性痛风发作等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对于患有哮喘、特定过敏史或正在进行手术的患者,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发热和炎症症状。

由于其抗血栓的作用,还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然而,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发生。

阿司匹林抵抗的现状及展望

阿司匹林抵抗的现状及展望
( sinrs t c R 的概 念 。 ap ia eA ) n esn

治 疗 的 心 脑 血 管 病 患 者 产 生 了 明 显 的 不 良影 响 , R者 再 发 A
心脑 血 管病 的几 率 明 显 高 于 A R敏 感 者 。 Sop等 在 回顾 S ne
总结 了 l 论 文 及 1篇 会 议 摘 要 后 指 出 , 验 室 所 体 现 的 5篇 实
受 体 结 合 。 G Ⅱb P /ma复合 体 的 多 态 性 在 于 Ⅲa 单 位 的多 亚
态性 , 位 在 1 染 色 体 上 的 血 小 板 糖 蛋 白 la亚 单 位 基 因 定 7号 l I 出现 单 核 苷 酸 变异 , 致 二 等 位 基 因 P 的 产 生 。 P 阴性 导 I I 的患者 , 易产生 A 临床再发血栓事件几率增加 。 容 R,
1 与基 因 多 态性 有关 ( ) 氧 化 酶 基 因 多 态 性 , 致 . 1环 导

阿 司 匹林 抵 抗 的概 念 及 分 类
1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 及演 变 .
在 规 律 服 用 治 疗 剂 量
A R的 情 况 下 , 有 心 脑 血 管 事 件 的 发 生 , 目前 国 内 外 多 S 仍 是
事 件 的发 生 率 没 有 得 到 预 期 的 降 低 ” 故 有 学 认 为 A 并 。 R
不 能完 全 承 担 服 用 A R人 群 所 发 生 的 心 血 管 事 件 责 任 , 是 S 于 提出了“ 治疗 反应 变异 ” “ S 、A R治 疗 失 败 ” 概 念 。 等 2 阿 司 匹 林 抵 抗 的 定 义 目 前 比 较 公 认 的 19 . 9 8年 P ̄ n 等 在 C et 志上 撰 文 给 A 的定 义 , 3 面 :1 aoo hs杂 R 有 方 ()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1.1名称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简写:ASR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结构式为:C9H 8 O4分子相对质量:180.161.2药品简介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与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与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血栓素A2 ( TXA2 )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1.3药物药理1.3.1药物效力动力学①镇痛作用:要紧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者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者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要紧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阿司匹林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药物,其抗血小板作用在临床上长期应用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血栓形成的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的用量和其服用的禁忌症、抵抗性做较为全面的说明,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栓进展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血栓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一处血管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血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据统计[1],由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主要死于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动脉事件,其次为其他外周血管病;也可有两处、甚至三处血管病变共存。

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启动环节是血小板激活。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血管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4年公布的“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指出,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并推荐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中。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一、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1、血栓的形成机制按照1856 年Virchow 血栓形成理论,血管因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血流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

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病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

在斑块未破溃之前不易形成血栓,一旦动脉血栓形成即可出现缺血和坏死。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

血管壁大多无明显病变,由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 等刺激血小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与组织因子结合,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从启动凝血过程。

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远端的栓塞[2]。

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由细菌内毒素、促凝物质、血小板增多症等引起。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发布时间:2022-10-28T02:39:40.018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4期作者:赵月李国春(通讯作者)[导读] 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阿司匹林能够控制患者体内的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效果。

赵月李国春(通讯作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阿司匹林能够控制患者体内的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效果。

阿司匹林不仅能够调节血脂,同时还能抗氧化,改善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

同时,阿司匹林还能调节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使患者平滑肌增殖,对于患者的血管内皮保护以及自由基清除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能够使患者的斑块稳定度得到提升,进而使患者的大脑血流通量得到改善,降低患者脑梗死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并探讨对应的药学监护方案,进而保障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药理分析;药学监护阿司匹林是一种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已有百年以上的临床应用历史,但医学界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从未中断。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头痛、发热和风湿痛等疾病,同时这种药物对于血小板聚集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凭借自身的药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和心血管事件的防治中,大大降低了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其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中针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药学监护方向,旨在为我国现代化的阿司匹林应用提供方向与管理方案。

一、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展1.抵御炎症因子的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进展和不同及血管事件的发生,都与炎症标志物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阿司匹林可抑制IKKB炎症通道的中心蛋白质,抑制IKKB激活所致的肥胖、高脂肪饮食导致胰岛素抵抗,同时逆转肥胖和高脂饮食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阿司匹林相关基因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阿司匹林相关基因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DOI:10 3969/j.issn.1007 ̄5062 2020 10 025基金项目: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 ̄S ̄105 ̄2)ꎻ福建医科大学启航基金项目(2017XQ1206)作者单位:350009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戴亨纷刘云春)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郑彩云)通信作者:郑彩云ꎬ初级药师ꎬ研究方向:抗肿瘤临床药学ꎮE ̄mail:saiun1992@163.com 综述阿司匹林相关基因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戴亨纷㊀郑彩云㊀刘云春[关键词]㊀阿司匹林ꎻ相关基因ꎻ药物基因组学[中图分类号]㊀R54㊀㊀[文献标志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7 ̄5062(2020)10 ̄1282 ̄04㊀㊀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良好的作用ꎬ有研究表明ꎬ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ꎬAR)的发生率为8%~45%[1]ꎬ且存在明显种族差异性ꎮ近年ꎬ我国北京一项调查研究发现ꎬ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情况受患者的疾病类型ꎬ就诊的医院以及患者的认知等影响[2]ꎮ患者产生AR的机制主要有:药物的因素(包括药物动力学改变㊁药物剂型改变㊁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用药依从性差等)ꎬ机体因素(包括血小板活性上调㊁药物作用靶点的变化等)以及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ꎬ已有大量文献深入分析过ꎮ其次还有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aspirin ̄exacerbatedrespiratorydiseaseꎬAERD)或称阿司匹林哮喘(aspirin ̄inducedasthmaꎬAIA)的发生ꎬ为哮喘㊁慢性鼻 ̄鼻窦炎伴鼻息肉病的患者ꎬ在摄入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 ̄inflammatorydrugsꎬNSAIDs)后出现的急性上㊁下呼吸道反应统称ꎮ既往研究显示ꎬ不同基础疾病AERD的发生率不同ꎬ总体发病率为5 5%~12 4%ꎬ但临床上AERD的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3]ꎮ研究表明ꎬ基因多态性在阿司匹林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ꎬ主要集中在血小板受体糖蛋白PIA1/A2亚型(plateletre ̄ceptorglycoproteinPIA1/A2ꎬGPIIIaPIA1/A2)㊁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endothelialaggregationreceptor ̄1ꎬPEAR1)㊁前列腺素 ̄内过氧化物合酶(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synthase1ꎬPTGS1)㊁糖蛋白 ̄1BA受体(glycoprotein ̄1BAꎬGP1BA)㊁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activatorin ̄hibitortypeꎬPAI ̄1)㊁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ꎬGSTP1)和白三烯C4合成酶(leukotrieneC4syn ̄thaseꎬLTC4S)的基因多态性ꎮ应用血栓弹力图技术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差异性和影响因素发现ꎬ高脂血症ꎬ患者年龄及性别等都会影响AR的发生[4]ꎮ精准医学临床研究证据表明ꎬ阿司匹林的药效与不良反应ꎬ除了受病理㊁生理㊁环境因素影响外ꎬ也受患者自身的基因特征影响[5]ꎮ本文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知识ꎬ从药物基因组学角度探讨与阿司匹林相关基因位点的研究现状及其临床应用ꎮ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效相关的基因位点(1)血小板受体糖蛋白基因㊀GPIIIa是一种多型蛋白ꎬ等位基因亚型主要是PIA1和PIA2ꎬ体外研究发现ꎬPIA2基因突变可增加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对纤维蛋白原的反应ꎬ从而增加血小板聚集ꎬ是导致AR的主要原因ꎮ最新的一项Meta分析[6]研究的目的是ꎬ调查PIA1/A2基因多态性ꎬ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和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接受阿司匹林维持治疗的不良临床结果之间的关联ꎮ结果发现在CAD患者中ꎬ与具有PIA1/A1基因型的患者相比ꎬPIA2基因携带者具有相似的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29 7%vs.28 3%ꎬOR=0 94ꎬ95%CI:0 63~1 40ꎬP=0 74)ꎬ并且PIA2携带者与PIA1/A1基因型患者之间的不良临床结局无显着差异[7]ꎮ从而得出GPIIIaPIA1/A2的基因多态性既不用于预测实验室阿司匹林的反应ꎬ也不用于预测临床结局ꎮ(2)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㊀(PEAR1)是一种150kDa的I型跨膜蛋白和MEGF蛋白家族的成员ꎮ人类PEAR1是由1037个氨基酸(aa)前体合成的ꎬ其含有20个氨基酸的信号序列ꎬ735个氨基酸的细胞外结构域(ECD)ꎬ21个氨基酸的跨膜区和261个氨基酸的细胞质区ꎮFisch等[8]认为PEAR1是一种血小板受体基因ꎬ只在在血小板 ̄血小板相互接触形成时发出信号ꎬ不依赖于血小板活化ꎬ可继发于血小板聚集时段ꎮ通过PubMed网站搜索 PEAR1aspirin 共出现16篇文献ꎬ其中针对PEAR1这个基因研究的位点[9 ̄10]主要包括:rs12041331ꎬrs12566888ꎬrs2644592ꎬs2768759ꎬrs11264579ꎬrs11264580ꎬrs822441ꎬrs822442ꎬrs3737224ꎬrs41273215ꎬrs4661012ꎬrs56260937ꎬrs57731889ꎮ最近大量基因组学研究显示PEAR1rs12041331多态性会影响血小板反应性ꎬ我国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中国患者中约有15%为PEAR1rs12041331的AA纯合子ꎮ与非AA纯合子相比ꎬ这些患者的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约3倍[11]ꎮPEAR1A/G等位基因的检测已应用于临床ꎬ临床药师将针对患者基因型对患者进行疗效预测ꎬ并对高风险患者提前干预ꎬ以降低患者用药风险ꎬ保障临床用药安全㊁有效ꎮ(3)前列腺素 ̄内过氧化物合酶基因㊀PTGSꎬ也称为环加氧酶ꎬ是前列腺素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ꎬ并且作为双加氧酶和过氧化物酶起作用ꎮPTGS有两种同工酶:组成型PTGS1和诱导型PTGS2ꎬ它们在表达和组织分布的调节方面不同ꎮPTGS1主要调节内皮细胞中的血管生成ꎬ并可被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抑制ꎮPTGS1可参与细胞 ̄细胞信号传导和维持组织稳态ꎮ通过检索筛选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关于PTGS1&aspirin的文献ꎬ发现PTGS1基因多态性对阿司匹林反应性差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ꎬ可结果甚至相互矛盾ꎮ最近一项Meta分析[12]研究结果表明:PTGS1rs1330344多态性可以作为某些种族群体对阿司匹林反应性差的遗传生物标志物ꎮ临床应用于个体化用药建议:GG基因型ꎬ阿司匹林抵抗风险高(HR:10)ꎬ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HR:2 55)ꎮAG基因型ꎬ风险中等应密切关注阿司匹林治疗效果ꎻAA基因型ꎬ阿司匹林较敏感ꎬ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13]ꎮ(4)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㊀血小板抗体主要指的是GP1BA抗体ꎬGP1BA的变异有可能使得机体易产生相应的抗体ꎬ也可能使得血小板激活增加ꎬ导致血小板型假性血友病ꎮ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病毒感染有关ꎬ机体抗病毒时(病毒致敏)产生了GP1BA抗体进而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增加ꎮ一项利用实验室方法来评估阿司匹林耐药性的研究发现:GP1BA基因(-5T>Cꎻrs2243093)多态性可能阿司匹林的耐药发生率有关ꎬ但目前GP1BA( ̄5T>C)尚不能用于监测阿司匹林耐药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即富血小板血浆透光率聚集测定法(LTA)和全血阻抗聚集测定法/多电极聚集测定法(MEA)]中[14]ꎮ(5)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4G/5G基因㊀PAI ̄1是血浆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主要抑制剂ꎬ能编码磷酸核糖基邻氨基苯甲酸酯异构酶ꎬ该酶催化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三步ꎬ是PAI基因家族成员之一ꎮ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研究了PAI ̄1基因4G/5G多态性ꎬPAI ̄1基因研究较多是PAI ̄14G/5G插入或缺失多态性ꎬ并发现其与冠心病(CAD)相关[15]ꎮ已有资料发现某些病人基因上易产生血浆PAI ̄1升高ꎬPAI ̄1的升高而纤溶能力下降可增加冠心病的危险ꎮPAI ̄14G纯合子及4G/5G杂合子患者血浆PAI ̄1水平增高增加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ꎬ5G纯合子病人PAI ̄1水平低ꎬ心肌梗死危险性低ꎮ4G等位基因与PAI ̄1血浆水平升高有关ꎬ导致血小板聚集趋势增加ꎬ导致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发生风险增加ꎬ所以携带4G等位基因的患者比5G心肌梗死风险高5倍ꎬ需要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ꎮ2.与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相关的基因位点(1)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㊀GSTs是体内生物转化最重要的Ⅱ相代谢酶之一ꎬ是细胞抗损伤㊁抗癌变的主要解毒系统ꎮGSTs是一个家族酶体系ꎬ在还原性谷胱甘肽和许多疏水及亲电化合物的催化解毒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ꎮ基于生化㊁免疫㊁结构特异性ꎬ可溶性GSTs分为α㊁μ㊁π㊁θ四个亚组ꎻGST家族成员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活性ꎬ功能不同GSTP1变异蛋白被认为在外源性有毒物质的代谢和癌症易感性及其他疾病方面发挥作用ꎮ据报道ꎬGSTP1(Ile105Val)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相关表型如特应性和支气管高反应性相关[16]ꎮ韩国纳入88例AIA受试者中使用单一基于延伸的方法测定GSTP1Ile105Val多态性ꎬ该研究结果表明GSTPIIlel105Val基因多态性与韩国人群中AIA表型缺乏有关联[17]ꎮ近年日本学者使用TaqManSNP基因分型测定试剂盒和直接测序调查和确定小剂量阿司匹林诱导的小肠出血的药物基因组学特征ꎬ结果发现:GSTP1(rs1695)G等位基因(P=0 04)在小肠出血组中与对照相比显着更频繁[18]ꎮ目前GSTP1药物基因组学的检测尚未应用于临床ꎮ(2)白三烯C4合成酶基因㊀LTC4S是半胱酰白三烯合成通路中一个重要的酶ꎬ半胱酰白三烯是很强的炎症介质ꎬ广泛参与多种炎症病理过程ꎬ半胱氨酰白三烯能通过激活其受体半胱酰白三烯受体1(CysTL1)和半胱酰白三烯受体2(CysTL2)ꎬ改变内皮细胞通透性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ꎬ介导平滑肌痉挛㊁微血管渗透等ꎮ针对LTC4S基因中的 ̄444A/C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的关系ꎬ已有的大量研究报道了不确定的结果ꎮ在纳入13项对照研究中共包括3042例病例和1902例对照组的一项Meta分析[19]的结果表明ꎬ与纯合子AA相比ꎬ变异C等位基因携带者(CC/AC)并没有增加/减少哮喘风险ꎬ综合亚组分析结果表明ꎬLTC4S基因中的 ̄444A/C多态性将成为高加索人和阿司匹林耐受人群哮喘的危险因素[20]ꎮLTC4S基因中的AA基因型ꎬ使用阿司匹林发生荨麻疹的风险较AC和CC型低ꎬ突变患者应注意药源性皮疹的发生[21]ꎮ这个药物基因组学的检测可应用于临床个体化药物的治疗ꎮ3.个体化用药建议除患者自身因素外ꎬ影响阿司匹林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因素还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㊁代谢综合征和特定的miRNA等[22]ꎮ近年来ꎬ在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上ꎬ一些大医院的药学部纷纷开展了阿司匹林药物基因检测ꎬ主要用于预测阿司匹林抵抗ꎬ阿司匹林哮喘以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等基因(如GPIIIaPLA㊁PEAR1㊁PTGS1㊁GP1BA和LTC4S)的检测分析ꎮ早在2015年ꎬ山东千佛山医院㊁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联合发布的阿司匹林精准治疗指南中ꎬ发表了以GPIIIaPLA㊁PEAR1㊁PTGS1和GP1BA4个影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效的基因检测个体化建议ꎬ以及LTC4S1个影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基因检测个体化建议[23]ꎮ基于阿司匹林相关基因检测的个体化药物治疗ꎬ经过临床实践总结ꎬ得出使用阿司匹林的个体化治疗建议:①GPIIIaPLA[24]ꎬTT:对阿司匹林应答好ꎻCT:对阿司匹林应答中等ꎻCC:对阿司匹林应答较差ꎮ结合临床建议同时关注血小板凝集等指标ꎮ②PEAR1(rs12041331G>A)[8]基因表型GG:对阿司匹林应答好ꎬ心肌梗死风险较低ꎻAG:对阿司匹林应答中等ꎬ有一定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ꎻAA:对阿司匹林低应答ꎬ单应用阿司匹林心肌梗死风险为GG型的2 03ꎬPCI术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ꎬ发生心血管事件为GG型的3 97倍ꎮ低应答:结合血小板功能检测和临床情况ꎬ建议换药或者单用200mg以上剂量ꎮ③168PTGS1(-842A>G)[25]:GG基因型ꎬ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ꎬ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即抵抗风险)高(HR:10)ꎬ而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ꎬ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时ꎬ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HR:2 55)ꎻAG基因型ꎬ风险中等应密切关注阿司匹林治疗效果ꎻAA基因型ꎬ阿司匹林较敏感ꎬ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ꎮ如发生突变用药建议同上ꎮ④GP1BA(rs1045642C>T)[26]:TT基因型ꎬ阿司匹林抵抗风险低(高应答)ꎻTC基因型ꎬ阿司匹林中等抵抗风险(中间应答)ꎻCC基因型ꎬ阿司匹林抵抗风险高(低应答)ꎮ高应答:建议单用剂量75~100mgꎻ中间应答:建议单用剂量150mgꎮ⑤LTC4S(rs730012A>C)[27]:AA基因型ꎬ低风险ꎬ用药安全ꎬ不作提示ꎻAC基因型ꎬ一定风险ꎬ提示具有一定过敏反应风险ꎬ嘱咐患者注意观察ꎻCC基因型ꎬ高风险ꎬ建议密切注意不良反应风险ꎬ一旦发生换用其他药物ꎮ使用阿司匹林发生荨麻疹的风险AA型较AC型和CC型低ꎬ突变患者应注意药源性皮疹的发生ꎮ将患者基因特征纳入个体化治疗中ꎬ让我们得以更全面㊁更准确地把握影响阿司匹林药效和不良反应的因素ꎬ并能根据明确的指征实施精准治疗ꎮ因此ꎬ建议在使用阿司匹林前检测GPIIIaPLA㊁PEAR1(rs12041331G>A)㊁168PTGS1(-842A>G)㊁GP1BA(rs1045642C>T)和LTC4S(rs730012A>C)等基因ꎬ临床药师将针对患者基因型对患者进行疗效预测ꎬ并对高风险患者提前干预ꎬ以降低患者用药风险ꎬ保障临床合理用药安全㊁有效ꎮ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黄金药物ꎬ目前日常低剂量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ꎮ然而阿司匹林抵抗ꎬ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或阿司匹林哮喘以及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出血等是造成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疗效降低和不良反应增加的常见原因ꎬ降低患者用药的依从性ꎮ除了患者个体疾病因素和用药依从性因素以外ꎬ阿司匹林相关基因的突变也与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结局有很大的关系ꎮ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为阿司匹林的基因型检测提供了基础ꎬ可以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ꎬ对阿司匹林的临床用药进行个体化指导ꎮ临床上根据阿司匹林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ꎬ可预测阿司匹林的敏感度ꎬ为患者用到安全有效的剂量提供有力依据ꎮ参考文献[1]㊀MacchiLꎬSorelNꎬChristiaensL.Aspirinresistance:defini ̄tionsꎬmechanismsꎬprevalenceꎬandclinicalsignificance[J].CurrPharmDesꎬ2006ꎬ12(2):251 ̄258.[2]㊀左惠娟ꎬ邓利群.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ꎬ2018ꎬ37(11):953 ̄958+979.[3]㊀NarayanankuttyAꎬReséndiz ̄HernándezJMꎬFalfán ̄ValenciaRꎬetal.Biochemicalpathogenesisofaspirinexacerbatedrespiratorydisease(AERD)[J].ClinBiochemꎬ2013ꎬ46(7 ̄8):566 ̄578. [4]㊀任德旺ꎬ刘飞ꎬ夏经钢ꎬ等.血栓弹力图指导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抗血小板治疗差异性及因素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ꎬ2019ꎬ38(7):725 ̄730.[5]㊀黄攀ꎬ徐敏ꎬ何晓英ꎬ等.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抵抗现象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ꎬ2019ꎬ26(6):771 ̄773.[6]㊀WangJꎬLiuJꎬZhouYꎬetal.AssociationamongPlA1/A2genepolymorphismꎬlaboratoryaspirinresistanceandclinicaloutcomes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Anupdatedmeta ̄analysis[J].SciRepꎬ2019ꎬ9(1):1 ̄9.[7]㊀JastrzebskaMꎬLismanDꎬSzelepajloAꎬetal.Evaluationofplateletreactivityduringcombinedantiplatelettherapyinpatientswith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inrelationtodiabetestype2andtheGPIIB/IIIAreceptorgenepolymorphism[J].JPhysiolPharmacolꎬ2019ꎬ70(2).175 ̄185.[8]㊀FischASꎬYerges ̄ArmstrongLMꎬBackmanJDꎬetal.Geneticvariationintheplateletendothelialaggregationreceptor1genere ̄sultsinendothelialdysfunction[J].PLoSOneꎬ2015ꎬ10(9):e0138795.[9]㊀YaoYꎬTangXꎬZhangJꎬetal.AssociationofPEAR1geneticvariantswithplateletreactivityinresponsetodualantiplatelettherapywithaspirinandclopidogrelintheChinesepatientpopu ̄lation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J].ThrombResꎬ2016ꎬ141:28 ̄34.[10]㊀NieXꎬLiJꎬQinSꎬetal.GeneticmutationsinPEAR1associat ̄edwithcardiovascularoutcomesinChinesepatientswithacutecoronarysyndrome[J].ThrombResꎬ2018ꎬ163:77 ̄82. [11]㊀XuKꎬYeSꎬZhangSꎬetal.Impactofplateletendothelialaggre ̄gationreceptor ̄1genotypesonplateletreactivityandearlycardio ̄vascularoutcomesinpatientsundergoing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andtreatedwithaspirinandclopidogrel[J].Circula ̄tion:CardiovascInterventꎬ2019ꎬ12(5):e007019.[12]㊀YangJꎬChenXꎬZhouJꎬetal.Associationsofcandidategenepolymorphismswithpoorresponsivenesstoaspirin:ameta ̄analy ̄sis[J].ClinExpPharmacolPhysiolꎬ2018ꎬ10ꎬ1440 ̄1681. [13]㊀CaiHꎬCaiBꎬSunLꎬetal.AssociationbetweenPTGS1polymor ̄phismsandfunctionaloutcomesinChinesepatientswithstrokeduringaspirintherapy:Interactionwithsmoking[J].JNeurolSciꎬ2017:211 ̄215.[14]㊀UlehlovaJꎬSlavikLꎬKucerovaJꎬetal.Geneticpolymorphismsofplateletreceptorsin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ndresistancetoantiplatelettherapy[J].GeneTestMolBio ̄markꎬ2014ꎬ18(9):599 ̄604.[15]㊀LiangZꎬJiangWꎬOuyangMꎬetal.PAI ̄14G/5Gpolymorphismandcoronaryarterydiseaserisk:Ameta ̄analysis[J].IntJClinExpMedꎬ2015ꎬ8(2):2097 ̄2107.[16]㊀陈萍.环境因素控制与哮喘[J].中华医学杂志ꎬ2015ꎬ95(38):3091 ̄3093.[17]㊀OhJMꎬKimSHꎬSuhCHꎬetal.Lackofassociationofglutathi ̄oneS ̄transferaseP1Ile105Valpolymorphismwithaspirin ̄intoler ̄antasthma[J].KoreanJIntMedꎬ2005ꎬ20(3):232. [18]㊀ShiotaniAꎬMuraoTꎬFujitaYꎬetal.Novel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markersforlowdoseaspirin ̄associatedsmallbowelbleeding[J].PloSoneꎬ2013ꎬ8(12):e84244.[19]㊀ZhangYꎬHuangHꎬHuangJꎬetal.The ̄444A/CpolymorphismintheLTC4Sgeneandtheriskofasthma:ameta ̄analysis[J].ArchMedResꎬ2012ꎬ43(6):444 ̄450.[20]㊀Sánchez ̄BorgesMꎬAcevedoNꎬVergaraCꎬetal.TheA ̄444CpolymorphismintheleukotrieneC4synthasegeneisassociatedwithaspirin ̄inducedurticaria.JInvestigAllergolClinImmunolꎬ2009ꎬ19(5):375 ̄382.[21]㊀MastalerzLꎬSetkowiczMꎬSanakMꎬetal.阿司匹林诱发荨麻疹和白三烯C4合酶等位基因变异的家族性聚集[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ꎬ2006(Z1):21 ̄22. [22]㊀DuGꎬLinQꎬWangJ.Abriefreviewonthemechanismsofaspi ̄rinresistance.IntJCardiolꎬ2016ꎬ220:21 ̄26.[23]㊀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ꎬ2019(1):5.[24]㊀石秀锦ꎬ胡志旭ꎬ彭文星ꎬ等.GPⅢаPLA2㊁PEAR1㊁PTGS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临床抗血栓疗效关联性研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ꎬ2018ꎬ15(1):1 ̄4.[25]㊀LepäntaloAꎬMikkelssonJꎬReséndizJCꎬetal.PolymorphismsofCOX ̄1andGPVIassociatewiththeantiplateleteffectofaspirinincoronaryarterydiseasepatients.ThrombHaemostꎬ2006ꎬ95(2):253 ̄259.[26]㊀MatsubaraYꎬMurataMꎬWatanabeGꎬetal.Enhancingeffectofthe(145)Met ̄alleleofGPIbalphaonplateletsensitivitytoaspi ̄rinunderhigh ̄shearconditions.ThrombResꎬ2008ꎬ123(2):331 ̄335.[27]㊀HongXꎬChenSꎬYingYꎬetal.Simultaneousgenotypingofhu ̄manplateletalloantigen ̄1to28bwsystemsbymultiplexpolymer ̄asechainreactionsequence ̄basedtyping.VoxSangꎬ2017ꎬ112(4):360 ̄366.(2020 ̄05 ̄24收稿)(上接第1270页)[5]㊀林徐泽ꎬ王志坚ꎬ周玉杰.脂肪因子Omentin ̄1通过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抑制泡沫巨噬细胞炎症因子释放及凋亡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ꎬ2019ꎬ38(9):975 ̄981. [6]㊀XueBꎬZhangZꎬBeltzTGꎬetal.Geneticknockdownofestrogenreceptor ̄alphainthesubfornicalorganaugmentsANGII ̄inducedhypertensioninfemalemice[J].AmJPhysiolRegulIntegrCompPhysiolꎬ2015ꎬ308(6):507 ̄516.[7]㊀王仁俊ꎬ周琴ꎬ未晓巍ꎬ等.室旁核内花生四烯酰乙醇胺对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和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ꎬ2018ꎬ34(9):1537 ̄1545.[8]㊀SuQꎬHuoCJꎬLiHBꎬetal.Renin ̄angiotensinsystemactingonreactiveoxygenspeciesinparaventricularnucleusinducessympatheticactivationviaAT1R/PKCγ/Rac1pathwayinsalt ̄in ̄ducedhypertension[J].SciRepꎬ2017ꎬ7:43107. [9]㊀KobaSꎬHanaiEꎬKumadaNꎬetal.Sympathoexcitationbyhy ̄pothalamicparaventricularnucleusneuronsprojectingtotheros ̄tralventrolateralmedulla[J].JPhysiolꎬ2018ꎬ596(19):4581 ̄4595.[10]㊀YuYꎬXueBJꎬZhangZHꎬetal.Earlyinterferencewithp44/42mitogen ̄activatedproteinkinasesignalinginhypothalamicpa ̄raventricularnucleusattenuatesangiotensinII ̄inducedhyperten ̄sion[J].Hypertensionꎬ2013ꎬ61(4):842 ̄849.[11]㊀DuDꎬHuLꎬWuJꎬetal.Neuroinflammationcontributestoau ̄tophagyfluxblockageintheneuronsofrostralventrolateralme ̄dullainstress ̄inducedhypertensionrats[J].JNeuroinflamma ̄tionꎬ2017ꎬ14(1):169.[12]㊀李斌ꎬ董春禄ꎬ张文敬ꎬ等.二氧化硫在脓毒症大鼠尾端延髓腹外侧区的心血管效应[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ꎬ2019ꎬ36(2):369 ̄369.[13]㊀WuKLꎬChenCHꎬCheng ̄DeanS.Non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ofPI3K/Aktsignalingmediateshypotensiveeffectfollowingacti ̄vationofestrogenreceptorβintherostralventrolateralmedullaofrats[J].JBiomedSciꎬ2012ꎬ19(1):76 ̄76.[14]㊀王仁俊ꎬ周琴ꎬ未晓巍ꎬ等.室旁核内脂肪酸酰胺水解酶上调介导慢性心衰大鼠交感神经兴奋亢进[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ꎬ2018ꎬ34(3):385 ̄392.[15]㊀WenkerICꎬAbeCꎬViarKEꎬetal.Bloodpressureregulationbytherostralventrolateralmedullainconsciousrats:effectsofhy ̄poxiaꎬhypercapniaꎬbaroreceptordenervationandanesthesia[J].JNeurosciꎬ2017ꎬ37(17):4565 ̄4583.(2020 ̄04 ̄24收稿)。

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基 因多态 性以及血栓素非经血小板 旁路途 径形成 等 。现有 的针对 阿 司匹林抵抗 的实验 室方 法包括 对 T A 及其代谢产物 的检测 和血小 板功能 的测定 , X, 临床上应采 取措 施减 少阿司 匹林 抵抗 以取得 理想 的
预防和治疗效果 。
关键 词 :阿 司 匹 林 抵 抗 ; 血 小板 功 能 ; 基 因多 态性 中 图 分 类 号 :R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3 9 20 )80 8 -4 97 0 426 (0 8 0 - 1 4 0
Cl i a n a o a o y r s a c e f a p rn r ssa c CA e .W U F n . De a t n f G rar i c la d l b r t r e e r h s o s i i e it n e n IW i ag p rme to e iti c.
( n ne d.0 8,5:814 4) It Itr Me 2 0 3 4 -8 J n
阿 司匹林 作为 一 种 有 效 的抗 血 小板 聚集 药 , 在 防治 血栓 性 疾 病 中被 广 泛 应 用 j 。但 在 应 用 过 程 中人们 发 现 , 不是 所 有 接受 阿 司 匹林 治 疗 的患 者 都 能达 到预 期效 果 , 有 一定 比例 的患 者 会 发 生 血栓 仍 性 事 件 , 种 现象 是 近 年 为人 们 所 关 注 的 。 由于药 这
机制 、 检测 手段 和 预 防措 施 等方 面逐 一 阐述 。
1 阿司 匹林 抵抗 的定 义和药物 的反应或耐受性 降
低, 例如抗 生 素 抵 抗 是 指 细 菌 不 再 对 抗 生 素 敏 感 。 这通 常是 由 于药 物 的 过 度 使 用 或 使 用 不 当 所 造 成 的 。现 阶段所 谓 的 A R其 实质 应是 治 疗失 败 或使 用 剂量 不足 , 通过 调整 药物 使用 剂 量后 , 临床 A 就显 R

阿司匹林抵抗的现况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的现况研究
生保 健, 2 0 1 2 , 6 ( 8 ) : 9 7 - 9 8 .
[ 1 o 】敖 兵, 何 晓珍 , 关 惠军 . 保 温干 预对 老年 腹部 手术 患者生命 体 征 的 影响[ J ] . 国际护理 学杂志 , 2 0 0 9 , 2 5 ( 1 0 ) : 7 8 1 - 7 8 3 .
U n i v e r s E me ge r n c y T r a u m a C e n t e r i n S h a n g h a L S h a n g h a i 2 0 0 2 3 3 , C 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 Ma n y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s t i l l w o u l d h a p p e n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d u r i n g t r e a t m e n t w i t h a s p i r i n , w h i c h i s c a l l e d” a s p i r i n
【 关键 词】 阿 司匹林 抵抗 ;检 测 方法 ;血 小板 聚集 ;基 因 多态 性 中 图分 类 号 :R 9 7 1 .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3 4 - 0 0 6 5 - 0 2
St a t us S t udy of As pi in f Re s i s t a nc e
GEN G Le i , FENG 一 mi n g
( S h a n g h a i J i a o而 U n i v e r s i t yS c h o o l o f Me d i c i n e , De p a r t m e n t o f E m e r g e n c y , T h e A il f i a t e d S i x t h P e o p l e Ho s p i t a l ,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ining
WEI Li
Hospital
Mechanism
HOiology,No.401
ofPL4,Medical
College
ofQi,lgd,,o University,Qingda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34(2010)04-0595-04 DOI:10.3969/j.isan.1004-3934.2010.04.030 摘要:
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能够有效的预 防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血管死亡的发生。有的患 者虽然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75~325 ms)。 但实验室检测仍发现其血小板聚集能力未被很好的抑 制,称为生化AR【11|;有的患者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称为临床AR[陀】。Hankey等¨列认为生化AR诊断标
[29】刘浩字,目振成,倪银星,等.代谢综合征心血管危险性预测的临床研究
[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8):696-698.
[14]陈家伟.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j心血管疾病[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
3(2):2.-4.
[30]王征.向新乍.徐华泉,等.“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简易评估工
床实践中仍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0f prevention for complication
Abstract:
Aspirin resistance
describes

group of phenomenon
which includes:low efficiency
in
thmmbus。in prolonging bleeding time,in pro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and in the formation of thromboxane.In accordance with biochem- ie强LI methods
T.耽a1.c巨rdi州舶all盯morbidity and
sociated witIlthemetabolic
syndrome[J].Di如te8
infarction and
【9]
肖新华.胰岛索抵抗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选择[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
册。2005.25(3):179.18I.
Ninomiya JK。L’ltalien
具”在疗养院的应用[J].中闺疗养医学,2007。16(10):598-600.
【15】贾大林.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与心血管疾病[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l
(2):5-7.
【16]Egan [17]
BM.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sympathetic
nervous咖【J】.Curr
7.
[21]张丽霞.代谢综合征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6(2):172・174, [36] WJJ。Dekker JM,et
a1.Insulin
王迎梅,何索兰。汤建轩.等.行为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 [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3):262-263. 黄琼芳。韩全水,余志红,等.饮食、运动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质代谢 和体蓖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7):846-848.
准必须具有临床价值,其结果必须与临床应用阿司匹 林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相一致。 3.2阿司匹林抵抗的分型 通过联合使用血栓素(thromboxane,TX)测定法与 枸橼酸盐化贫血小板血浆(PRP)中血小板聚集测定方 法,Weber等¨41将AR分为三种类型:I型抵抗(药代 动力学型):增加阿司匹林剂量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 对此型抵抗的一种可能解释是,当给予小剂量阿司匹 林时,存在、显著的个体内与个体间药代动力学差异,因 此,这种类型的抵抗被称为“药代动力学型”。患者的 依从性差可能占此型抵抗病例中的大部分。Ⅱ型抵抗 (药效学型):增加阿司匹林剂量也不能抑制血小板聚 集。在这些患者中,阿司匹林与血小板环氧合酶COX- 1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受到了损害。Patrono等¨纠认 为COX.1基冈的多态性(影响Ser529或Argl20)是这 部分患者AR的基因基础。对体外阿司匹林抑制TX 生成作用受损的一种可能解释是血小板COX-2表达 增加,后者作为一种异构体,对阿司匹林不敏感。此型 抵抗似乎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主要抵抗类型。 Ⅲ型抵抗(假性抵抗):口服或体外条件下加入阿司匹 林,均无法抑制这些患者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 这些患者中,阿司匹林可以发挥其药效学效应(抑制 血小板TX生成),但低浓度胶原并不依赖于TX放大 路径来诱导血小板聚集。Ⅲ型抵抗用血小板聚集试验 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型抵抗似乎是急性脑卒中 患者的主要类型。 4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 形成AR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药物剂量不 足、血小板周转加快、药物依从性差、相关基因多态性 以及血栓素非经血小板旁路途径形成等。各型AR的 机制也不尽相同: 4.1药代动力学机制 由于阿司匹林的生物利用度在个体内和个体间有 明显差异,所以体内生物利用度低的患者将有可能因 为剂量相对不足而产生AR。除此之外,I型抵抗还 可因为血小板更新速度加快(外伤、手术、应激等),产
thromboxane production.
Key words:aspirin resistance;cyclooxygenase;thromboxane
A2;genetic
polymorphisms
l概述 阿司匹林(aspirin,acetylsalicylic acid,ASA)通过 不可逆乙酰化环氧合酶(cycloxygenase,COX)一l而减 少血小板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阿司匹 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已被大量循证医学 的资料证明,可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疾 病的发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然而,并不是 所有患者都能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中受益。临
2003.31(3):70-73.
2004.109:706-713.
[28]金雪娟.陈溅珠.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概述[J].中国实用内科杂
志。2006,26(I):54-56.
[13]齐国先,孔洪亮.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处理与再认识(J】.辽宁
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4):5-7.
[33]吴克明,朱莉珍。陆敏敏.等.社区饮食和运动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糖脂
代谢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6,6(1):700-702.
[34]李五英.饮食、运动f:预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患者糖代谢的影响[J].泰山
卫生,2006,30(I-2):22-23. [35]
[加]霍勇,李建平.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疾刊,2005,40(3):5・
HealtII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Circulation,2004,109:42-46.
[刀]Kip
KE.Marroquin OC,KeHey DE,et a1.Clinical importance of obesity syndrome in cardiovascular risk in
vⅫm
the
【11】朱钾明,杨晔.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J].人民军医,2008,51(1”:
715-716.
the metabolic
wolnerl:a≈p叫from
Women’8
lschemla
Syndrome
Evaluation(WISE)咖dy[J].Circulation。
[12]沈利哑.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图分类号:R973+.2
阿司匹林抵抗描述了导致阿司匹林在预防血栓并发症、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抑制血小板血栓
素形成等方面效力降低的多种不同现象。通过生化方法测定,我们将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此种分型有助于阐述阿司 匹林抵抗的机制,包括药物剂量不足、血小板周转加快、药物依从性差、相关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栓素非经血小板旁路途径形成等。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环氧合酶;血栓素A:;基因多态性
we
have classified aspirin resistance into three types which work
to
explain the
aspirin resistance mechanism.Possible c跚ses of
aspirinresistanceinclude under dosage
drome
G。Crlqui MH,et a1.Associa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 stroke in the third National
with history of myocardial
[10]尹巧香。赵五生.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
志.2003,5(6):421-422.
[31]李慧凤,王萍,-E鸿雁.等.“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
liy-
法”在青岛地区的临床应用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
pertena
Rep,2003.5(3):247-254.
178一l∞. [32]程字宁.焦宝明,杨向阳,等.“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
ofaspirin。increasedturnover ofplatelets-poor compliance-polymorphism ofrelated genes。and up reg-
万方数据
・596・
ulation of
alternate(non-platelet)pathways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