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4篇)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是企业为确保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安全与健康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该制度的目的是帮助企业识别和管理潜在的危险源,以消除或降低员工遭受伤害或致病的风险。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有效的组织结构:确立和识别危险源辨识管理的责任人和职责,完善危险源辨识管理的组织机构。
2. 危险源辨识管理的目标:明确企业的安全与健康目标,并将其纳入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
3. 危险源辨识方法:确定科学、可靠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和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现场勘察、风险评估、事故分析等。
4. 危险源辨识的程序和要求:确立危险源辨识管理的流程、程序和要求,包括危险源辨识的时间、地点、频率等。
5. 危险源辨识结果的记录和报告:要求将危险源辨识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6. 危险源治理措施: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危险源治理措施,包括预防措施、事故应急措施等。
7. 监督和检查: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加强对危险源辨识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8. 信息传递和培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和遵守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
9. 改进措施:通过定期的评估和总结,制定危险源辨识管理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危险源管理的水平。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需求的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可行和有效执行,以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地识别和管理企业内部的危险源,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人员进入企业内部的场所,并参与日常工作活动的情况。
第二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估第三条企业应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估工作,确保对每个工作场所及工作岗位的危险源有清晰的认识。
第四条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工作应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管理制度一、概述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物质、设备、环境条件或人的行为等。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公司制定了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
二、辨识危险源的方法公司采用以下方法来辨识危险源: 1. 工作场所检查:定期对各工作场所进行巡视,发现潜在的危险源并记录; 2. 事故案例分析:对以往发生的事故进行归因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岗位分析法:对每个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4. 现场调查: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环境进行现场调查,发现危险源并进行记录; 5. 参考资料: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规范等资料,获取危险源辨识的参考信息。
三、危险源辨识流程以下是危险源辨识的一般流程: 1. 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任务、设备、材料、环境等相关的信息; 2. 辨识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危险源的辨识。
可以使用辨识工具,如检查表、评估模型等; 3. 评估风险: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危险程度和可能导致的后果; 4.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5. 实施控制措施:执行制定的控制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性; 6. 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并评估其效果; 7. 不断改进: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进行不断改进,完善控制措施。
四、危险源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 1. 技术措施:使用安全设备、改进工艺流程、增加防护装置等; 2. 管理措施:制定合理的工作程序、提供培训和教育、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等; 3. 个人防护措施: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并进行培训和指导使用。
五、培训和教育公司将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以提高员工对危险源的辨识能力和控制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本制度旨在明确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管理要求,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所有相关岗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1. 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各岗位和工作区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并按照结果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2.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 化学物质的存储和使用- 作业区域的工艺安全风险- 电气设备的安全状况- 人员活动与行为的安全风险三、危险源控制措施1. 企业应按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的结果,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
2. 针对机械设备的控制措施:- 确保设备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要求-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 建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教育- 设置设备安全警示标识3. 针对化学物质的控制措施:- 建立化学品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分区分级存储要求- 购买符合安全标准的化学品-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进行培训指导- 建立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预案4. 针对作业区域的控制措施:- 确保作业区域通风良好- 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护栏、防护网等- 建立作业区域安全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演练5. 针对电气设备的控制措施:- 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保养- 确保设备安装符合相关要求- 建立电气设备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 设置电气设备操作警示标识6. 针对人员活动与行为的控制措施:- 进行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强化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 建立员工安全奖惩制度- 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评估四、危险源管理责任及培训1. 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工作,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 相关岗位员工应接受必要的危险源管理培训,了解危险源的特点和控制措施,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3. 危险源管理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估。
五、紧急情况处理1. 企业应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危险源辫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文(4篇)
危险源辫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为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轻事故后果,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危险源识别、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该制度将有助于企业对潜在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并通过管理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危险源识别、评价方法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具体制度要点。
二、危险源识别方法1. 设备设施检查法通过对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的检查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应重点检查设备设施的工作正常性、维护保养情况、使用年限、安全装置等方面,及时发现并记录可能的危险源。
2. 工艺流程分析法通过对企业工艺流程的分析,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应重点关注工艺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火灾、爆炸、中毒、溺水等潜在危险,发现并记录可能的危险源。
3. 工作岗位调查法通过对各个工作岗位的调查和观察,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应重点关注工作岗位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危险,如高处作业、热作业、机械作业等,发现并记录可能的危险源。
三、危险源评价方法1. 风险矩阵评价法将危险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相交,得到不同风险级别。
根据不同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例如,高风险级别的危险源应采取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措施,中风险级别的危险源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低风险级别的危险源应进行常规管理。
2. 初步危险性评价法通过对危险源的初步评估,确定其危险性等级。
评估时应充分考虑危险源本身的危害程度、可能的事故后果、事故发生的概率等因素,确定危险源的优先级。
四、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要点1.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和范围明确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对不同类别的危险源进行分类,根据其风险等级确定管理要求。
2. 重大危险源的标识和记录对已识别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标识,在危险源附近设置警示标志和提醒标识,以提醒相关人员注意。
同时,建立重大危险源台账,记录重大危险源的名称、位置、性质、危险等级等信息。
3. 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的重大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与管理制度(6篇)
危险源辨识与管理制度班组长的职责(1)负责本班组的危险源控制管理,熟悉各级危险源控制的内容,督促各岗位人员(包括本人)对各级危险源进行检查。
(2)对本班组查出的隐患当班不许整改完毕,确实无力整改的应及时上报车间,同时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临时性措施。
(3)对本班组内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对隐患整改或信息反馈方面出现的失误及由此引发的各类事故承担责任。
5、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1)必须熟悉本岗位有关危险源的检查控制措施内容,当班检查控制情况,严禁弄虚作假。
(2)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班组,并协助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则应采取临时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对因本人在危险源检查、信息反馈、隐患整改、采取临时措施等方面延误或弄虚作假,造成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
(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1、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1)督促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制定并实施管理办法,负责综合治理。
(2)负责____本单位对相应级别危险源危险因素的系统分析,推行控制技术,不断落实、深化、完善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3)分级负责____危险源辨识结果的验收与升级、降级及撤点、销号____。
(4)按期深入现场检查(或抽查)本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5)负责危险源控制点的信息管理。
(6)按规定的期限及时填报危险源隐患汇总表。
(7)督促检查各级对查出或报来隐患的处理情况,及时向主管经理报告。
(8)对危险失控而引发的相应级别伤亡事故,____认真调查分析,按本规定查清责任人并及时报告领导。
(9)负责按本规定的内容进行危险管理的考核。
(10)对因本部门工作失误或延误,造成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造成的相应级别工伤事故负责。
2、总公司职能部室职责(1)参与a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____,并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____实施对相应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2)负责本部门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职责,对下属矿分公司无力整改的危险源缺陷或隐患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安排处理。
重大危险源辨识、控制管理制度(4篇)
重大危险源辨识、控制管理制度一、背景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源,这些危险源可能对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严重风险。
为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工人的安全与健康,必须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辨识、控制和管理。
本制度的目的是在工作环境中明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控制和管理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范围与方法1.辨识范围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覆盖工作场所的各个环节和岗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设备和设施:对设备的制造、安装和日常运行进行辨识;(2)物质和化学品:对工作场所使用的化学品和危险物质进行辨识;(3)作业流程与方法: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4)人为因素:对人员的行为和操作可能引发的危险进行辨识。
2.辨识方法(1)文献资料收集:收集相关的技术规范、操作手册、安全数据和事故案例等文献资料;(2)实地勘察:对工作场所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各种设备和设施的工作状态、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情况;(3)专家评估:组织专家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充分发挥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三、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1.重大危险源的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那些在工作环境中,一旦发生事故可能有严重后果的危险源。
危险源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可能导致工人死亡的;(2)可能导致工人重伤或永久性伤残的;(3)可能导致大规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4)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并影响公共安全的。
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方法(1)危险源辨识:根据辨识方法,对各个环节和岗位的危险源进行辨识;(2)危险源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包括危险程度和可能性的评估;(3)风险评估:结合危险程度和可能性评估结果,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级别。
四、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1.控制措施的制订根据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级别,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应包括以下方面:(1)技术措施:包括设备改造、安全设备的配置等;(2)管理措施:包括工作程序的制定、操作规程的编写等;(3)人员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并确保其具备应急处理的能力。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制定本《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的所有员工,包括劳动者、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
第三条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四条本制度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控制、应急预案制定、危险源检查与评估等。
第五条企业应当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工作,并向员工提供相关培训。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档案,定期进行更新和备份。
第二章危险源辨识第七条企业应当对各工作环节进行危险源辨识,并进行重要性排序。
第八条危险源辨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工作场所内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二)工程设备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电气故障、漏电等;(三)生产化学品可能带来的危险源,如有毒、易燃等;(四)作业人员可能引发的危险源,如操作失误、安全意识淡漠等。
第九条危险源辨识工作应当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工作组按照《危险源辨识评估方法标准》进行。
第十条企业应当制定危险源辨识报告,并向员工和相关部门公示。
第三章危险源控制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制定危险源控制措施并实施。
第十二条危险源控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一)修正不安全的工作场所布局,保证通行道路畅通;(二)安装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消防设施、防护栏等;(三)配备操作人员所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四)建立和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操作规范。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定期检查危险源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记录相关情况。
第十四条对于无法完全消除的危险源,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第四章应急预案制定第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和控制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程序;(二)责任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分工与职责;(三)人员疏散和救援措施;(四)事故处理所需的设备和物资准备。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5篇)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____,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控制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实现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三条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第四条存在重大危险源的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第二章重大危险源监控评估第五条各部门应对重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第六条应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重大危险源档案应包括:(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四)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五)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第七条应该每两年至少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第八条安全评估工作应由注册安全评价人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主持进行,或者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格的评价机构进行。
第九条安全评估报告应包括(一)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四)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五)重大危险源等级;(六)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七)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八)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第十条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所属企业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情况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4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责,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涉及危险源的工作岗位和生产环节。
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1. 危险源辨识(1)各级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对各部门和工作岗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以发现隐患和未控制的危险源,确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2)危险源辨识要全面、细致、准确,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操作程序等方面。
(3)危险源辨识要视具体情况制定辨识周期,一般不少于一年一次。
2. 风险评估(1)危险源辨识后,对于发现的危险源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后果等级。
(2)风险评估要综合考虑事故发生可能性、可能的损害程度、是否有保护措施和应急措施等多个因素。
(3)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危险源的风险被控制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四、风险控制措施1.危险源控制原则危险源控制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控制:(1)优先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危险源,如改进设备设施、改进工艺流程等。
(2)其次采取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如制定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范等。
(3)最后采取个体控制措施控制危险源,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行岗前培训等。
2. 危险源控制文件和制度的建立(1)建立并完善设备设施的维护和完善制度,定期检查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2)建立并完善工艺流程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工艺的顺利进行。
(3)建立并完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规范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和处理,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
(4)建立并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消防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等工作,确保消防安全。
(5)建立并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制度,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3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一、引言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了确保工作场所安全和保护员工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该制度主要目的是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预防和控制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危险源辨识评价1.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引发事故和职业病的各类因素进行系统的辨识和分析。
其目的是找出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了解其性质和内在联系,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辨识的对象:对工作环境中所有可能引发事故和职业病的因素进行辨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各类危险源。
(2) 辨识方法: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采用不同的辨识方法,如调查、观察、测量、检测等方法。
(3) 辨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对辨识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是否存在风险和危害,并给予相应的风险等级。
3. 危险源辨识评价的要求危险源辨识评价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 全面:对工作场所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辨识,确保辨识结果的全面性。
(2) 科学:采用科学的辨识方法和评价标准,确保辨识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及时:对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定期辨识和评价,确保辨识结果的时效性。
(4) 可行:对辨识结果的控制措施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帮助企业实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危险源监控管理1. 危险源监控的目的危险源监控是指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实时掌握危险源的变化和动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和职业病发生。
2. 危险源监控内容危险源监控包括以下内容:(1) 监控对象:对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监控,包括各类设备、装置、物质和工作过程等。
(2) 监控方法:采用各种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如传感器、摄像头、实时监测系统等。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5篇)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1.管理职责____项目部安全保障体系小组建立符合本项目部实际状况的危险源辨识制度,负责指导检查各施工工地危险源辨识工作,并制定相关控制措施。
2.内容及要求2.1危险源辨识的主要范围危险源辨识覆盖企业生产活动、产品或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1)作业地质及环境条件。
2)作业场所平面分布。
3)建(构)筑物。
4)采购服务过程。
5)作业设备、装置。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场所。
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8)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2.2危险源辨识条件2.2.1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1)正常态: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按照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2)异常态: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周期性或临时性的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维修等。
3)紧急态:指发生火灾、爆炸、人员伤亡等状态或其发生的临界状态。
2.2.2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1)过去: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2)现在: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态。
3)将来:指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退役等活动时产生的安全控制状态变化。
2.2.3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生物能。
2.2.4四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
2.3危险源辨识方法2.3.1进行危险源辨识所必须的知识和经验。
1)关于对象系统的详细知识,诸如系统的构造、系统的性能、系统的运行条件、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情况等。
2)与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等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标准、规范、规程等。
3)关于对象系统中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方面的知识2.3.2危险源辨识方法可以粗略地分为对照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两大类:1)对照法。
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危险源a安全检查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一、基本原则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公司危险源管理制度。
2. 建立危险源分类建档、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3. 加强对危险源与环境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
二、危险源辨识的内容1. 建立公司危险源清单,并定期更新。
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详细辨识,包括可能带来的伤害类型、频率和严重后果等。
3. 定期开展危险源稳定性评估和可操作性评估。
4.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危险源的模拟和预测。
5. 将危险源辨识结果纳入公司安全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工具1. 对现有工作流程和作业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2. 利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检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 进行人员访谈和调查,了解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体验。
4. 依托专家评审和参考相关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
5. 利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
第二部分:风险评价一、基本原则1.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3. 风险评价需要依据科学、客观和可重复的方法进行。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2. 进行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频率。
3. 采用专业软件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和计算。
4. 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评估危险源可能引发的灾害后果。
5.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更新和修订。
三、风险评价的内容1. 对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2. 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措施。
第三部分: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 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
2. 采取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实施风险控制。
3. 风险控制需要进行有效的宣教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3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1、目的通过对危险源的正确辨识,系统地诊断机械设备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约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发展,特制度本制度。
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询问、交谈。
对于站内的某项工作要主动与有经验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现场观察。
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其存在的危险源。
(3)查阅有关记录。
查阅组织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记录,从中吸取经验,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4)获取外部信息。
从有关似组织、文献资料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识本组织存在的危险源。
(5)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
3、风险控制管理(1)依据《重大危险源清单》,根据重大危险特性和属性,组织、制定与站内相适应的管理方案或风险控制措施。
(2)选择风险控制实施应考虑:a列入目标,管理方案改进;b列入技术改造措施改进;c以程序或操作规程规范行为;d教育培训;e列入设备维修计划f制定应急计划(预案)g采取个体防护h保持现有措施(3)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在实施前由公司组织评审以下内容:a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b是否可能产生新的风险;c是否已选定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d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e计划措施能应用实际工作中的可能性大小等。
(4)兼职安全员负责检查监督方案和控制措施实施进程,车队在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结束后对完成效果进行检测和验证。
(5)加油加气站对潜在的重大危险源,制定详细的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加以控制。
(6)对可以承受的一般风险,可采用运行控制或测量和监控进行控制,以避免转化为重大危险源。
(7)对Ⅳ级风险较小的风险,不必采取特别或附加的控制措施,由站长组织应用现场整改或日常控制的方法予以解决。
4、危险源标识的管理对危险源应做出相应的及时的整改措施,对不能及时做出整改的应予以公示,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危险源应放置明显的标识。
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管理制度一、危险源辨识1.识别危险源:全面梳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工艺、物料流动、设备设施等,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3.评估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潜在风险等级。
4.编制危险源清单:将识别和评估的危险源进行整理,编制危险源清单,明确各个危险源的名称、位置、风险等级等信息。
二、危险源分级管控危险源分级管控是指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进行管控,以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危险事件。
危险源分级管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制定管控措施: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安全操作规程、防护设施、应急预案等等。
2.实施管控措施:根据制定的管控措施,确保其有效实施。
包括培训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工具,加强监督和检查等。
3.监测与检测:定期对危险源进行监测和检测,例如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等,确保危险源的状态符合安全要求。
4.风险评估和改进:定期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和改进管控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等级。
三、管理制度要求为了确保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的有效实施,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一些管理制度的要求:1.制定环境、安全和健康政策:明确企业对环境、安全和健康的管理目标和原则,并将其落实到相关的管理制度中。
2.设立责任部门和岗位:明确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的责任部门和岗位,并为相关责任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培训。
3.建立危险源清单:编制清晰明确的危险源清单,对危险源进行跟踪和管理。
4.定期检查和评估:定期对危险源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5.培训和宣教: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并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6.建立记录和档案:建立健全的记录和档案系统,保存危险源辨识和管控的相关信息,便于监督和检查。
总结: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是企业保障员工安全和生产环境安全的重要制度,通过对危险源的全面识别和分级管控,可以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危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运营。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一、背景与目的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稳定进行,公司制定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消除或控制潜在的危险源,降低与危险源相关的风险。
二、范围适用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以及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办公区域、实验室等。
三、术语定义1.危险源:指可能对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物质、设备、环境或工艺。
2.风险评价:指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过程。
3.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程度,一般包括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
4.管理措施: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控制风险、防范预防、应急处理等措施。
5.责任人:指被指定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管理措施的人员。
四、制度要求1.危险源辨识(1)各部门负责人要组织员工对所辖区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将辨识结果记录并进行归类分析。
(2)对于发现的新危险源,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或消除,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3)辨识结果应明确危险源的名称、位置、性质、影响范围等信息,并进行文档化保存。
2.风险评价(1)辨识后的危险源要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2)风险评价要综合考虑潜在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暴露时间以及员工的易感性等因素。
(3)根据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行文档化记录。
3.管理措施(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明确责任人。
(2)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培训教育、设立防护设施、完善应急预案等。
(3)责任人要负责组织、执行和监督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4.监督与评估(1)公司要定期组织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组织相关部门、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能力。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提供一份危险源管理制度的范本。
该制度范本旨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危险源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分析,以确定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危险源辨识的具体步骤如下:1. 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规模,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类别;2. 列举每个危险源类别下的具体危险源;3. 采用专业工具、方法对每个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包括物理危险、化学危险、生物危险、设备危险、工艺危险等;4. 归纳总结危险源,生成危险源辨识报告。
三、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以确定各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危险源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危险源评价的目标和方法;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观察,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3. 运用定量或定性的工具和方法,对各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4. 生成危险源评价报告,包括评估结果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危险源是指可能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重大风险的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水平。
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1. 确定重大危险源的标准和判定方法;2. 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3. 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监测和巡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4. 定期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和复查,及时更新管理措施。
五、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1. 引言1.1 管理目标1.2 适用范围2. 危险源管理的基本原则2.1 预防为主2.2 综合管理2.3 法律依据3.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3.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步骤3.2 危险源评价的目标和方法4. 重大危险源管理4.1 重大危险源的判定标准4.2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4.3 重大危险源的监测和复查5. 安全培训和教育5.1 员工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5.2 安全培训的计划和实施6. 安全责任和奖惩制度6.1 安全责任的界定和分工6.2 安全奖惩制度的规定7. 事故报告和调查7.1 事故报告和登记7.2 事故调查和分析8. 制度执行和监督8.1 制度执行的程序和要求8.2 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9. 附则9.1 重大危险源清单9.2 参考文件9.3 修订记录六、结论本文介绍了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提供了一份危险源管理制度的范本。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范文(3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范文1. 引言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制度旨在明确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的原则、目标、程序和责任,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得到规范和有效的执行。
2. 定义2.1 危险源: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损害的物质、能量和环境因素。
2.2 危险源辨识评价: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类,确定其对安全生产的风险程度和影响范围的过程。
2.3 监控管理:指对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测和控制的过程,以保证危险源不发生事故或发生事故时能及时进行处置和控制。
3. 原则3.1 预防为主: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旨在预防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损害。
3.2 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全员参与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必须积极参与,并具有相应的培训和技能。
3.3 规范管理: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必须以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为依据,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4 连续改进: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4. 目标4.1 辨识评价:准确识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源,评估其对安全生产的风险和影响程度。
4.2 监控管理: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测和控制,保证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5. 程序5.1 危险源辨识评价程序5.1.1 制定辨识评价计划:确定辨识评价的对象、范围和方法,制定实施计划,并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进度。
5.1.2 辨识评价工作实施:按照计划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包括数据收集、现场调查、风险评估等。
5.1.3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评价结果,对危险源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优先级。
5.1.4 编制报告:根据评价结果,编制相应的报告,包括危险源清单、风险等级划分和改进建议等。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制度一、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公司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公司的安全生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岗位及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三、职责1、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2、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的协调、监督和指导,以及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的监督。
3、各部门、岗位负责按照本制度要求,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四、危险源辨识1、危险源辨识应全面覆盖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设施、管道、车辆、船舶、仓储、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防护等方面。
2、危险源辨识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如危险源排查、风险评估等,以确保辨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各部门、岗位应定期组织危险源辨识工作,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五、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应采用定量或定性的评估方法,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评估其可能产生的风险程度。
2、风险评估结果应形成报告,报公司主要负责人审批,并向员工公开。
3、各部门、岗位应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六、控制措施制定与实施1、控制措施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等。
2、控制措施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确保有效落实。
3、公司应定期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
4、对于因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危险源,应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响应。
5、在新设备安装、工艺流程改变或公司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及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并重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6、公司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工作,并对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危险源辨识:1.企业危险源识别清单:制定一份企业危险源识别清单,并在清单上列出常见的危险源,部门负责人根据清单进行检查和辨识。
2.风险评估: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发生概率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以确定危险源的重要性。
3.现场巡查:定期进行现场巡查,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辨识存在的危险源,特别是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危险源,如设备老化、隐患等。
4.统计分析:对历年来的事故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以便辨识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
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在辨识出危险源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加以控制和管理,确保危险源不会演变为事故。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2.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对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落实和执行,确保每个部门、员工都能按照规程进行操作,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
3.安全培训与教育:加强员工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参与到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中来。
4.监督与检查:建立监督与检查制度,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纠正不合规的行为和做法,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5.事故调查与分析: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不足之处,并对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建立与完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保障员工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控制潜在的危险源,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
2.提高生产效率:及时识别和控制危险源,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可以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
3.降低企业成本:事故发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管理程序
1 目的与适用范围
1.1本程序用来辨识四川发展生产作业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工作活动过程和场所中的危险源,并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控制。
1.2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业务运营部门(以下简称各单位)。
2 定义与术语
2.1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2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3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依据国家标准GB18218-2000进行辨识。
2.4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2.5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 管理职责
3.1安全环保部负责本程序的制定、修改,负责制订风险分级标准,组织审定各单位申报的改善型方案纳入安措项目,监督检查各单位Ⅰ、Ⅱ级危险源控制执行情况,组织重大危险源安全现状评价。
3.2各单位根据本程序的规定,负责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本单位的危险源,拟订Ⅰ、Ⅱ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
对Ⅰ、Ⅱ级危险源辨识涉及到原有设施进行改造的,按照维修工程或技改工程实施渠道,提出项目建议书。
同时监督检查相关方在本区域的工作活动过程和场所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情况。
3.3涉及相关方(四川分公司)的各单位根据本程序的规定,负责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本单位管理范围、区域和岗位的危险源,拟订Ⅰ、Ⅱ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
对Ⅰ、Ⅱ级危险源辨识涉及到原有设施进行改造的,
按照四川分公司维修工程或技改工程实施渠道,配合项目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
同时关注、配合、跟踪维修工程和技改工程项目的计划实施进度。
3.4运营管理部要在合同中明确提出相关方在公司范围内作业,必须开展工作活动过程和场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要求,并纳入相关方合同履约评价。
3.5运营管理部对项目单位提出Ⅰ、Ⅱ级危险源涉及原有设施改造的项目建议书组织审查,纳入安措项目投资计划。
针对项目单位的Ⅰ、Ⅱ级危险源涉及原有设施改造的安措项目投资计划组织实施。
3.7综合管理部(财务)负责落实Ⅰ、Ⅱ级危险源改善方案投资费用。
3.8各级顾客代表负责根据各单位与四川分公司等相关方相关的危险源与四川分公司等相关方的沟通与协调,同时,负责接收、索取、汇总、转交四川分公司等相关方的要求、规定以及双方的文件传递。
4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流程(详见附件一)
5 工作活动分类
5.1各单位对岗位的工作活动进行划分,其内容包括人员、设备、原材料、厂房、程序及其相关信息。
5.2工作活动的分类由班组人员共同进行,作业区审核,绘制工作活动过程图与作业点平面图,各单位最终审定,对整理出来的相关活动,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表(详见表格编号:DRFT010013-01A)。
6 危险源辨识
6.1在工作活动分类基础上,各单位以作业区为单位组织岗位人员针对所从事工作的活动内容和所在的工作场所辨识有关的危险源,由作业区组织汇总。
6.2各单位要成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对汇总的危险源进行审核、补充和确定,填写“公司危险源评审表”(详见表格编号:DRFT010013-09A),由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审定。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由三人以上组成,并有员工职业健康安全代表参加,小组成员应具备以下资质:
6.2.1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培训合格;
6.2.2熟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知识;
6.2.3具备下列工作经历(或职称)之一:
6.2.3.1从事生产技术工作五年(含五年)以上经历;
6.2.3.2从事生产操作或生产管理工作五年(含五年)以上经历;
6.2.3.3从事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五年(含五年)以上经历;
6.2.3.4工程师(含工程师)以上职称;
6.2.3.5技师(含技师)以上职称。
6.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6.3.1询问和交流;
6.3.2现场观察;
6.3.3查阅有关记录;
6.3.4获取外部信息;
6.3.5工作任务分析。
6.4危险源的辨识应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及组织活动的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下的各种潜在的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环境、管理的因素。
6.4.1三种时态是指过去、现在、将来。
6.4.2三种状态是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设备的开机、停机、检修等情况下,危险源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属异常状态。
紧急状态则是指发生火灾、爆炸、洪水等情况。
6.5危险源的辨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发生下述情况时,要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6.5.1新的法律、法规要求;
6.5.2企业自身业务发展、设备改造、工艺更新、原材料替代、新产品试制、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施工、投产等;
6.5.3相关方的要求;
6.5.4外审、内审中发现未被识别的危险源;
6.5.5事故、事件的发生。
7 风险评价
7.1各单位组织评价小组,对已辨识危险源在现有控制措施下进行风险评价,并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表(详见表格编号:DRFT010013-01A)。
7.2根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各单位判定的重大危险源,实施特殊管理。
7.3风险评价方法:直接判定法与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7.3.1直接判定法,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危险源,宜直接评价为Ⅰ级危险源,由各单位提出,安全环保部审定。
7.3.1.1不能满足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最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
7.3.1.2上级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通过改善方案解决的;
7.3.1.3相关方合理的投诉。
7.3.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7.3.2.1评价方法(详见附件二)
7.3.2.2危险源风险分级
按照作业条件危险性D值大小,将危险源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Ⅴ级。
各单位将评价出的危险源根据公司危险源分级标准(详见附件三)分级后全部报安全环保部(详见表格队编号:DRFT010013-07A)。
7.4公司将Ⅰ、Ⅱ级危险源列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将D值小于1的危险源列为可忽略的风险。
8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8.1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体防护。
8.2拟定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
8.2.1对评价为Ⅲ、Ⅳ、Ⅴ级的危险源,各单位要保持或改进原有控制措施;
8.2.2对评价为Ⅰ、Ⅱ级的危险源,各单位必须制定改善型方案或管理型措施加强控制,降低现有风险;
8.2.3对C值大于15的危险源,各单位还必须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来控制或减轻潜在的事故影响。
8.3风险控制措施应组织评审
8.3.1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将风险降至可接受。
8.3.2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是否可操作、具有实用性,是否产生了新的危险源。
8.3.3选定成本效益最佳的解决方案。
8.4改善型方案
改善型方案是指通过投资(技改、维修工程、零固、科研)可以达到消除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风险的控制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8.4.1要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填写危险源管理方案表(详见表格编号:DRFT010013-02A)。
8.4.2方案要求细化,对每项任务必须落实责任者,规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确定方法和时间表,落实适当的资源配置(财力、人力、设备等),以满足总目标与总时间表的要求。
8.4.3对于改善型方案,需要技改或维修工程立项的,各单位应申报安措项目,并报安全环保部、运营管理部审定后由运营管理部纳入下年度公司年度预算计划。
8.4.4改善型管理方案应定期跟踪、评审,必要时应进行修订。
8.5管理型措施
管理型措施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和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危险源风险进行控制的控制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8.5.1各单位确定风险控制的方法(培训、运行控制、应急响应)、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