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人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药人参煎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中药人参煎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山东省曹县庄寨镇中心医生院,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药人参煎剂治疗,从治疗方向上看,重点环节心功能问题以及血浆脑钠肽水平,致力于患者病情的好转,并有效地提升生活质量。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择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观察组则为中药人参煎剂治疗。
对比疗效。
结果:从治疗上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7.8%,具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在心功能指标上,观察组LVEDD和LVEF水平结果在治疗后则优于对照组,同时,我们还对比了血浆脑钠肽水平,观察组患者较优,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药人参煎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首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其次可以帮助患者降低关键指标,如血浆脑钠肽水平,最终有助于缓解心功能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人参煎剂;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血浆脑钠肽水平心力衰竭属于心脏结构性、功能性疾病,并以此导致射血功能下降,是心血管患者的病情终末期【1】。
目前,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人数增多,治疗方向也不断改进,特别是以改善心脏生物学特性的治疗措施得到了重点关注。
将本院收治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9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以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
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收治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9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以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且年龄在18-75岁,平均年龄为(46.3±4.7)岁,其中,男49人,女 41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年龄>75岁;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患有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等终末期疾病;对研究药物有过敏反应和(或)不能耐受;依从性差的患者。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专法治疗研究概况

有效率9 . 5 8%。张铭熙等 [ ] 1用温阳利水活血法( 1 方用炙 附子 、 干姜 、 白术 、 猪苓 、 茯苓等 ) 治疗 慢性心力 衰竭 , 另设对照组 采 用 临 床 常规 治 疗 ,结果 显 示 临 床证 候 总 有效 率 治 疗 组 为
中 图分 类 号 : 41 文 献 标 识 码 : R5 . 61 A 文 章 编 号 : 0 8 7 8 ( O 0)4 0 6 — 2 10 — 4 6 2 1 0 — 0 1 0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 HF 也 称 为 慢 性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 各 C ) 是 种 心 血 管 疾 病 由 于 长期 负荷 过 重 、 肌 损 害 及 收 缩 力 减 弱 、 心 所 致 的心 功 能 不 全 ( 代 偿 期 ) 一 种 综 合 征 , 各 种 心 脏 病 的 失 的 是 严 重 阶段 , 发 病 率 高 , 其 是世 界性 日趋 严 重 的危 害 健 康 的 主要
21 益 气 活 血 法 .
益 气 活 血 法 是 目前 治 疗 心 衰 最 为 常 用 的
方 法 。唐 剑 林 6 以益 气 活血 利水 法 治疗 心 衰4 例 , 用 党 参 、 8 药 丹参 、 苓皮 、 冬 、 茯 麦 益母 草 、 年 青 根 、 米 须 、 兰 、 苈 子 、 万 玉 泽 葶
法 治 疗 心 衰 , 临床 所 用 药 物 疗 效 肯 定 ,但 某 些 药 物 安 全 系数 低 、 应 范 围 窄 、 副 作 用 较 大 , 其 治 疗 C 的 效 果 受 到 了 适 毒 使 HF
一
2 . 泻肺利 水法 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心病科慢性心力衰竭多见于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将持续走高。
中医药对于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延长寿命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中药治疗心衰在临床和实验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笔者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综述如下:1、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抑制心室重构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是慢性心衰发生的最重要环节,而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是RAAS被激活的主要效应物质,能够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
血浆心钠素(ANP)是由心房分泌的一种扩血管活性物质,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主要是当心室负荷增加时由心室肌细胞分泌,BNP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血管、抗心肌纤维化作用,三者均能有效抑制RAAS。
吴伦等[1]研究发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附属刘莉教授研制的参芪利心方可抑制心衰大鼠血中 ANP、ALD、AngII过度分泌,从而改善心功能。
李成浩等[2]发现冯辉名老中医自创的强心液能缩短心衰大鼠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逆转心肌重构,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衰大鼠血浆ALD和AngII水平有关。
而加用益气活血中药针剂能在较短疗程内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及 NT- pro BNP 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AAS激活有关[3]。
张苏洁等[4]观察到参附强心汤能有效降低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也有研究证实益气利水方也能降低心衰患者的BNP水平[5]。
2、抗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化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基础,影响其发生发展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氧自由基等,干预这些因子不同信号通路介导的心肌纤维化发生、进展,可以延缓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综 述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王 扬 陈希芬 杜立建1(河北师范大学医院内科,河北石家庄 050016) 【关键词】 慢性病;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疗法;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 R -05;R 541.6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7)09-858-03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 5作者简介王扬(66)女,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 2ure ,CH F )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近几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
现将中医学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
《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
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
近年来,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探讨。
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CHF 最主要病机。
心气虚、心阳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环节[1]。
毛春燕[2]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用“虚”、“瘀”、“邪”三字来概括,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是为诱因。
邓铁涛教授强调,“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3]。
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力衰竭。
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干预研究进展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 H ) 各 种 心 脏疾 病 导 致 心 功能 不 全 的一 C F是 种 综 合 征 , 床 上 以肺 循 环 和 ( ) 循 环 瘀 血 以及 心 排 血 量 降 临 或 体
低 组织 血 液 灌 注 不足 表 现 为 主 。 本病 是 以 心脏 功能 异 常 、 动耐 运 力 下 降及 神 经 内分 泌 系 统 激 活为 特 征 的 临 床综 合 征 .是 大 多 数 心 血管 疾 病 的 最终 归 宿 , 是 此 类 患 者最 主要 的 死 亡原 因之 一 。 也
中图 分类 号 : 5 1 文 献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 2 0 9 — 2 R 4 .1 6 A 10 — 4 X( 0 1 0 — 2 3 0
[ 关键 词 ] 慢 性 心力 衰 竭
神经 内分 泌 中药
张莉 莉 等 [ 观 察 复 方 苈 桑 饮 ( 苈 子 、 菔 子 、 泻 、 白 】 。 葶 莱 泽 桑 皮 、 仁 、 朴 、 苓 、 皮 、 归 、 通 ) 心 衰 大 鼠血 流 动 力 学 杏 厚 猪 陈 当 木 对 指标 及神 经 内分泌 的影 响 。 实验 结果 表 明复方 苈桑 饮 能抑 制R A A S
到 一 定 的作 用 . 而 达 到改 善 心 衰患 者 症 状 、 从 提高 生 存 质 量 和延
主要 包 括 交 感 一 肾上 腺 素 系统 、肾 素一 血管 紧 张 素一 固 酮 系 统 醛 (A S 、 R A ) 下丘 脑 一 经 垂体 系统 激 活 。 部 性 因 素 如血 管 床 内皮 神 局
的过度激活. 降低 血 浆 中 的 A g n 一Ⅱ、 L 水 平 , 用 强 度 依 次 为 AD 作
复方 苈 桑饮 + 贝那 普 利 组 > 方 苈 桑 饮 大 剂 量 组 > 方 苈 桑 饮 小 复 复 剂 量 组 . 见 复 方 苈桑 饮 和贝 那 普 利 具 有协 同作 用 。孙 兰军 等 可 ”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进展

3 辨证分型研究
辨证 分型是 中医治疗 的基础 ,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 《 中 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慢 性心 力 衰竭进行分型,具体分为 6型 :心肺气虚 、气阴两亏、气虚血
都数心血管疾 病的最终 归宿 , 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 因。中医药治疗 cHF研 究取得 了丰硕成果 , 尤其是在控制症状 、 改善 心功 能、
降低病死率等 方面疗效显著 ,而且 已经开始从 细胞 、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水平上 阐明 了中药治疗心衰的作用及其机制 。
【 关键词 】 慢性 心力衰竭 ;中医药治疗;临床研 究进展
肩背及上肢放射性疼痛 ,甚至手指麻木等为特点 ,推拿方法较
多,虽有一定 的治疗效果 ,但 部分患者疗效仍不理想 。通过现 代医学影像 学研 究证 明 ,在颈部 脊柱 病症 的患者 中, 有程
度不 同的颈部脊柱生理 曲度变 浅、变直或后凸等异常现象 。这
种现象的发生 , 依据颈部脊柱生理 曲度形成 的意义来说 , 是 颈部脊柱不平 衡的一种表现 而加速颈椎体退变 , 造 成骨质增 生 , 刺激神经根 的病理变化 ,要 改变这种状态必 须要矫正颈 椎的生理 曲度 ,矫正 的方法大 多为整 复推拿手 法,但颈部有丰 富的神经与血管,还有脊髓 中枢 ,所 以治疗的安全性显得十分
C 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年第 3卷第 2 JM 01 3期 4 .7 好转 9例 , 66 %; 好转率 3 %, 0 无效 : 例 , 1 总有效率 9 . %。 66 7 3 讨 论
.7 .. 2. 这两种方式进行牵 引治疗颈 部脊柱病症 , 都对 颈部脊柱正常 生理弯 曲有不利 的影 响, 特别是后一种方 式,使颈部脊柱呈 前屈 1 ~1 。进 行牵 引, 这样更加进一步破坏 了颈部脊柱 的 O 5 生理弯 曲, 从而造成颈部脊柱一种新的不平衡状态 , 同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3月第5卷第5期•综述与进展•中药人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硏究进展叶康,顾嘉霖,高俊杰,周华,王肖龙,薛金贵摘要:人参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明显正性肌力作用,能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心室重构,改善心衰病人血流动力学,均有利于心脏功能及结构的改善。
本文就人参有效成分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关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人参;人参皂苷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 5文献标识码:A d〇i:10.3%9/:j.issn.1672-1349.2017.05.012 文章编号:1672-1349(2017)05-055-04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
而慢性心力衰竭由于慢性心脏病变和长期负荷过重等因素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受损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
人 参自古以来就是名贵的中药材,在临床上能力挽狂澜,拯救沉疴,具有起死回生之功效,被称作是百草之王。
《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认为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 服,轻身延年……”。
可见,人参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
本文就人参有效成分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关机制进行综述。
1人参的分类人参种类庞杂,主要分为山参(野生人参)与园参(栽培人参)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许多种类,后人将山参分为野山参和移山参。
由于市场上对人参品种分类很混杂,笔者根据人参生长环境不同的原则,将人参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园参3大类。
1.1野山参野山参是指一直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生 长于林下20年以上的,无任何人为因素干预的山参,在森林中自然分布,自然繁殖,自然生长,种子被鸟类、动物吞食后排出而自然传播[2]。
中医对人参认识源于野山参,古今医药典籍中人参均指野山参,我国第一部草本专著《神农本草经》,明确将人参列为草中上品,其 味甘、微苦、性温,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
1.2移山参移山参是指经过移植的幼小野山参苗、园参苗、园参收获后遗留下并经过多年自然生长的人参。
移山参最大特征之一是经过移栽后的野山参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移栽方式多数是斜卧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通讯作者:薛金贵,E-mail:1329627285@引用信息:叶康,顾嘉霖,高俊杰,等.中药人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5)559-562.或平卧,失去大部分野山参的外观特征,主根全部埋在土内,常有病菌感染,因此移山参的外形还是药物功效和野山参比较都有差别[3]。
1.3 圆参园参是指人工栽培的人参。
园参的栽培由于各产地气候环境不同,人为栽培差异等原因,其质 量则参差不齐,产品品种混杂,可分为红参、边条红参、白糖参、白人参、生晒参、白干参、掐皮参、大力参等不同品种[4]。
2人参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人参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因此一直作为现代药理研究的重点对象,药理研究认为人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人参皂苷、多糖、蛋白质、挥发油、氦基酸、微 量元素等。
现代药理学主要针对人参两个主要活性成分一人参皂苷(包括原人参皂苷三醇型、人参皂苷二醇型)和人参多糖进行深人研究[5]。
2.1人参皂苷的现代药理学作用及生物活性2.1.1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王秋静等[6]在人参二醇皂苷对犬急性心源性休克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人参二醇皂苷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细胞比容,说明其具有抑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从而维持冠状动脉正常血流,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并减轻心肌缺血程度和降低心肌缺血范围的作用。
路航等[7]研究中发现人参三醇皂苷可能通过与激活N rf2/H O1信号途径转导的机制,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堆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心肌酶水平,达到减轻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
张文杰等[8]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 b1对缺血心室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I C a L)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表明抗心肌缺血的机制之一可能是人参皂苷R b1通过阻滞心室肌细胞钙离子通道C a2内流,降低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使心肌收缩力进一步减弱,降低心脏做功和心肌耗氧。
此外,进人 细胞内C a2降低,有利于线粒体将堆积的C a2排出,减轻钙超载,减少A T P分解,降低异常代谢物质(包括 自由基)在细胞内的堆积。
•560•C T H N E S E JO U R N A L OF IN T E G R A T IV E MEDICINE ON CARDTO /C E R E B R O V A SC U L A R DISEASE M a r c h2017V()l.丄5 N o. 52.1.2人参皂苷对血压的影响杨世杰等[]在对人参二醇组皂苷和三醇组皂苷对麻醉大鼠血压等作用影响的研究认为人参总皂苷可使血压呈双相变化,人参二醇组皂苷主要引起血压下降,其降压作用可被阿托品对抗,表明人参二醇组皂苷降压作用可能与拟胆碱样作用有关。
人参三醇组皂苷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升高,a和卩阻断剂均不能对抗人参三醇组皂苷的升压作用,提示其升压作用可能与a和卩受体无关,其升压作用影响心血管中枢。
人参总皂苷可引起血压呈双相变化,但对呼吸和心率均无明显影响。
人参总皂苷的双向调节作用,体现中医用药理论与西医不同,为中药 临床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2.1.3人参皂苷对糖尿病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有研究[1〇]认为人参皂苷R g i能显著保护糖尿病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及抗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实验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 g i对糖尿病的糖脂代谢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改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同时提高血清和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胧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明显增强心肌的抗氧化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心肌。
2.1.4人参皂苷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有研究[1] 发现人参皂甙R g 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可能的机制是动员其骨髓干细胞,使外周血中干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并促进其修复梗死部位,参与梗死心肌组织再生,从而缩小梗死面积,明显减轻心室重塑,达到保护缺血心肌的目的。
2.2人参多糖的现代药理学作用人参多糖组成多样,但主要成分由人参中性糖和人参果胶等构成。
人 参中性糖由结构较单一的淀粉样葡聚糖构成,而人参果胶是由一系列结构相对复杂的果胶类物质组成的混合物[2]。
2.2.1抗肿瘤细胞生长人参多糖中的人参中性糖,主要通过提高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但对肿瘤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因此,人参中性糖的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实现。
而人参多糖的另一活性成分人参果胶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两部分发挥作用[3]。
2.2.2抑制心肌肥厚人参多糖可能通过恢复正常心肌细胞产能机制,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产物、游离脂肪酸、乳酸的堆积,减轻细胞质酸化,降低线粒体膜两侧的p H梯度和电位梯度化,提高心肌线粒体的活力,增 加心肌的收缩力,从而抑制由后负荷引起心肌肥厚的发生[4]。
3人参的传统中医药研究人参系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一种珍贵药材。
自古作为滋补强身、扶正固本、开心益智、轻身延年的上品。
人参在我国最早的中草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明 确记载,原文为:‘人参,味甘,微寒。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 身延年。
一名人衔,一名鬼盖[15]”。
人参主要功效在于滋补五脏,进而达到安定精神,稳定情绪,制止心慌惊悸,祛除体内的外邪;人参还可清明眼目,开启心智,长期服用,也可使人身体轻健,寿命延长。
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有23方提及人参,在辨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篇章均有论述,在多方中合理运用人参,同时体现人参大补元气、固脱、补益中焦脾胃、滋阴生津止渴、益气滋阴等功效[16]。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 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 血崩,胎前产后病。
”由此可知,人参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改善病情是有效的,适宜身体虚弱,气血津液不足之人,故称人参乃补气之圣药。
清陈士铎著《本草新编》载:夫独参汤乃一时权宜,非可恃而常服也,盖人气脱于一时,血失于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他药缓不济事,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三四两,作一剂煎服,以救之,否则阳气遽散而死矣。
”可见人参对抢救急性心衰病人具有一定的疗效,亦用于元气虚脱,脉微欲绝之人,故称人参为活人之灵苗。
4人参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病人大多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脏病史,由于心肌梗死、血流 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证候。
慢性心力衰竭产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现已知神经体液调节紊乱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途径,心室重构是其分子基础,最终结果引起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
4.1人参对慢性心衰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引起左室泵血功能降低,导致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心脏向心性肥厚或离心性扩大,从而引起心肌重构的改变。
有研究发现[17]人参二醇组皂苷可增加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士dp/d tm a x),能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M A P),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L V E D P),改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
吕晓军[18]将人参二醇组皂苷、人参三醇组皂苷和人参多糖进行分离,分别单独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3月第5卷第5期•561 •给药后,结果表明,人参多糖对心衰大鼠的心肌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人参二醇组皂苷和人参三醇组皂苷能明显增强心衰大鼠左室内压(L V S P)、士dp/d tm a x。
又 将两者与多糖分别组合给药后,组合物不仅能增强大鼠L V S P、士dp /d tm a x,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与单独给药比较,表现显著强心作用。
由此可见,人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人参皂苷成分起主要作用,多糖成分起协同作用,提示人参作为整体人药可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而单独成分的治疗窗明显变窄。
孙文娟等[19]研究人参皂苷R g2对兔戊巴比妥钠心力衰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 g2组可 明显增高兔戊巴比妥钠心力衰竭的L V S P和+dp/dtm ax,表明人参皂苷R g2可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同时人参皂苷R g2也可引起一dp/d tm a x升高 和L V E D P降低,表明人参皂苷R g2也可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
4.2人参对慢性心衰心室重构的影响心室重构是心室由于心肌损伤或负荷过重引起心室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