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一)原理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二)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三)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 X 109/L
新生儿15〜20 X 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四)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50%〜70%),因此它的数
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白细胞增多可达15X 109/L,分娩时疼痛和产伤可使其
进一步增高,如无合并10症于产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刺激也可见白细胞增多。
以上一过性白细胞增多在去除影响因素后不久则可恢复正常,系边缘池内的白细胞过多地进入循环池所致,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白细胞增多则与贮备池加快释放等有关。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
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多>10 X 109个/L并可伴轻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常>20X 109个/L并出现明显的核象左移。感染过于严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但伴有严重的核象左移。
ws t 246 2005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ws t 246 2005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2005年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是指在2005年,医学领域中
常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类细胞,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通过对这些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和疾病情况。
2005年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可能包括以下步骤:
1. 取血样本:通常会从患者的静脉中抽取一定量的血液作为样本。
2. 血液制备:血液样本经过适当处理,如溶解红细胞,使白细胞能够更容易被观察和计数。
3. 白细胞计数: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通常需要使用马里奥计数室(规格为1.5mm×1.5mm)上的网格,
通过数数并计算单位面积内白细胞的数量来估算白细胞的总数,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进行分类计数。
4. 分类计数比例:根据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将计数结果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2005年的参考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可能有新的更准确的方法被引入和使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或改进。
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参考方法
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参考方法英文回答:
Red blood cell (RBC) and white blood cell (WBC) counts are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assessing the health and
function of the blood. These count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variou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help in
the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diseases. There are
different methods available to determine RBC and WBC counts, and here are two commonly used reference methods:
1. Manual Hemocytometer Counting:
This method involves the use of a hemocytometer, a specialized slide with a grid pattern. A small volume of blood is mixed with a diluent to prevent clotting and then placed on the hemocytometer. The cells are even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grid, and the RBCs and WBCs are counted under a microscope. The counts are then multiplied by a dilution factor to obtain the final cell count.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一、项目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二、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溥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
根据各类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细胞数量、质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三、试剂:
B aso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Ⅰ液:曙红、甲醇、亚甲蓝2瓶250ml
Ⅱ液:缓冲液2瓶250ml
四、器材:玻片、显微镜
五、操作步骤: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膜应呈舌状,头、体、尾
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冷或潮湿时,
应于37℃保温促干。
3、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
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待干。
4、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
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确
占比值(百分率)。
六、参考值:
七、标本要求病人准备:血片推成舌形、厚薄适宜。新鲜静脉血或
末梢血.采血应顺利,不应有溶血和凝块。对病人无特殊要求,特殊病人由临床医生告知注意事项
八、临床意义:
1、增多:
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尿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烧伤等。
3)、嗜碱性粒细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诊、隐脉炎、结核、传染性肝炎。
5)、单核细胞:结核、伤寒、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注意事项
白细胞总数在(3.0~15.0)×109/L之间者,分类计数100个白细
胞。总数在15.0×109/L以上时,应计数200个白细胞,而总数
低于3.0×109/L时,应选用2张血涂片计数50~100个白细胞。
分类中如见血涂片上有幼红细胞,应逐个计数但不计入100个 白细胞内,以分类 100个白细胞见到幼红细胞多少个来报告, 并应注明其所属阶段。
淋巴
0~1
20~40
0~1
0.8~4
单核
3~8
0.12~0.8
白细胞分类计数
原
理
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 氏染液染色,并根据各类细胞的形态特点和 颜色差异将白细胞进行分类并计数。通常分 类100个白细胞,计算得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 百分率。
源自文库
器材:载玻片、推片、洗耳球、显微镜、香柏油、 拭镜纸、清洁液
试剂:瑞氏染液
标本:EDTA抗凝静脉血
操
1. 涂片,待自然干燥后,染色。
作
2. 染好的血涂片晾干,低倍镜下观察白细胞的分布和染色情况 。
3. 油镜观察 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着色良好的
区域,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1个白细胞进行分类,
并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器作好记录,共计数100个白细胞。要避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对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手工计数和自动计数。手工计数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手动计算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数量。这种方法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操作难度较大,容易出现误差。自动计数则是利用血液分析仪器进行计数,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出白细胞数量和种类。自动计数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五分类和十分类。五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类。十分类则是在五分类的基础上,将中性粒细胞分为普通中性粒细胞、杆状中性粒细胞和分叶中性粒细胞,将淋巴细胞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将单核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浆细胞。十分类方法可以更加精细地分析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时,需要注意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计数结果。
例如,血液样本的保存时间、采集方法、药物使用等都可能会对计数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计数前需要对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分析,以确保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在进行计数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计数方法和分类方式,并注意可能会影响计数结果的因素。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是人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具有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的功能。通过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可以了解
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状态,辅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感染、过敏
等疾病。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白细胞分类及计数方法。
一、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嗜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类白细胞,占据总白细胞数的60-70%。它们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能通过吞噬和杀死病原体来保护机体
免受感染。计数嗜中性粒细胞的常用方法包括:
1. 血液常规检查:通过自动化检测仪器对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进行
分类和计数。结果以绝对计数(白细胞计数)或百分比(白细胞分类
百分比)的形式呈现。
2. 酶标仪法:利用特定抗体标记嗜中性粒细胞表面的抗原,然后测
定抗原与抗体的反应来计数嗜中性粒细胞。
3. 流式细胞术: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样本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
性质。
二、淋巴细胞(Lymphocyte)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占据总白细胞数的20-30%。它
们在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能生成抗体来识别和攻击具体
的病原体。计数淋巴细胞的方法包括:
1. 流式细胞术:将样本中的淋巴细胞与特定抗体结合,然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相应的细胞群体,从而计数淋巴细胞的数量。
2. 酶标仪法:与嗜中性粒细胞类似,使用特定抗体标记淋巴细胞并测定抗原与抗体的反应来计数淋巴细胞。
三、单核细胞(Monocyte)
单核细胞占据总白细胞数的3-8%,是一类具有吞噬能力的免疫细胞。它们主要负责清除细菌和死亡细胞,同时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计数单核细胞的常见方法有: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通过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可以了解人体的免疫状况。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一、血液细胞分类计数
血液细胞分类计数是一种常见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通过对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可以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情况。常用的血液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有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片染色法。
1. 血细胞分析仪
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自动对血液中的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快速得到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这种方法快速、准确,且可以同时检测多种血细胞参数,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之一。
2. 血片染色法
血片染色法是一种传统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通过染色血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计数白细胞的种类和数量。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吉姆萨染色和偏碱性染色。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相对于血细胞分析仪,它的计数速度较慢且存在主观性。
二、骨髓细胞分类计数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是一种更细致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通过对骨髓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可以了解人体造血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情况。常用的骨髓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有骨髓涂片染色法和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
1. 骨髓涂片染色法
骨髓涂片染色法是一种常见的骨髓细胞分类计数方法,通过染色骨髓涂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计数骨髓细胞的种类和数量。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骨髓细胞的分布和比例,对于一些骨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
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先进的骨髓细胞分类计数方法,通过利用流式细胞仪对骨髓细胞进行染色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骨髓细胞的种类和数量。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高通量的优点,适用于复杂骨髓细胞疾病的检测和研究。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 /L
儿童(5~12)×109 /L
新生儿(15~20)×109 /L
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
相对值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109 /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109 /L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109 /L
嗜碱性粒细胞 0%~1% (0~1)×109 /L
淋巴细胞 20%~40% (0.8~4)×109 /L
单核细胞 3%~8% (0.12~0.8)×109 /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下限为白细胞减少。其增多和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可将白细胞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项重要的检验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
诊断炎症、感染等疾病。白细胞的分类计数需要准确可靠的方法和标
准参考值,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本文将介绍白细胞分类计
数的参考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检验结果。
一、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有手工计数法和自动计数法两种。
手工计数法是最传统的方法之一,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标本,手动计数各类白细胞数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
于小样本量和基础设备薄弱的实验室。然而,手工计数法存在操作者
主观性强、计数误差和速度较慢等缺点,容易产生结果的不稳定性。
自动计数法则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主要利用血液细胞分析仪(Hematology Analyzer)实现白细胞的分类和计数。该方法通过光学、流式细胞术等原理,自动识别和计算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相比手工计数法,自动计数法具有高精度、高通量、快速便捷等优势,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是指正常人群中不同类别白细胞的数量范围。这些参考值是通过大样本的健康人群进行统计,经过相关统计学
分析和计算得出的。
一般来说,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包括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淋巴细胞(Lymphocytes)、单核细胞(Monocytes)、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等五种白细
胞的比例和绝对数量。
不同实验室或不同地区的参考值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运用时需要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
【方法】
1.白细胞计数显微镜计数法或自动血细胞计数法。
2.白细胞分类采血制备血涂片作瑞氏染色,在油浸镜下分类。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也可作分类。
【临床意义】
参考值:
白细胞数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B 异常增生性 1)粒细胞白血病 2)骨髓增生性疾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 ❖ 感染性疾病 ❖ 血液系统疾病 ❖ 物理、化学因素 ❖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 ❖ 其他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 核左移 ❖ 核右移
(4)中性粒细胞常见形态异常 ❖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棒状小体 ❖ 其他异常粒细胞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氏小体
棒状小体
2、嗜酸性粒细胞 ❖ 生理变化 ❖ 增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皮肤病 (4)某些传染病 (5)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 (6)内分泌疾病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 [原理]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 坏成熟红细胞后加入血细胞计数板中,在低倍镜下 计数一定范围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 中的白细胞数。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计数法 2、血液分析计数法 [质量控制]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月-2岁(11-12) ×109/L [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分类计数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原理]将血液制成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于 油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 种白细胞百分率。结合白细胞计数结果,可间接求 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ICS
备案号:
WS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Reference leukocyte differential count method
(报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4)
2总则 (4)
3方法 (4)
3.1 样本采集 (4)
3.2 血涂片制备和要求 (4)
3.3 血涂片染色 (4)
3.4 需分类的外周血有核细胞 (5)
3.5 血涂片检查步骤 (5)
3.6 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常见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计算公式 (9)
附录C(规范性附录)自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性能评价 (10)
参考文献 (16)
前言
为了保证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具有溯源性和准确性,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修改采用了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颁发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和仪器评价方法》标准(H20-A)。
本标准从20XX年XX月XX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政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晓波、许蕾、宋颖、方心驰、张锦锋。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解释。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有关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的要求、血涂片染色、血涂片有核细胞检查的步骤、对检验人员的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建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的实验室
2 总则
2.1 本标准采用手工目视显微镜计数法作为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
2.2 为了保证参考方法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建立参考方法的实验室必须进行比对。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分类的临床意义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需要专用稀释液破 坏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
镜下嗜酸粒细胞颗粒染橘红色,有立体感, 残存的中性粒细胞颗粒不受色。
计数遵循白细胞计数的基本原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红斑狼疮(LE)细胞的形成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 病患者的血液内,常含有抗细胞核的抗体 (属于IGG),在体内它可使受累的白细胞 核的DNA解聚,核溶解和破坏,失去原有 的致密结构而变得模糊,形成一种圆形云雾 状的均匀物质,称之为均匀体。均匀体可同 时吸引数个吞噬细胞于其周围,形成花形细 胞簇,也有的均匀体游离存在于血液中,最 后被一个中性粒细胞吞噬而成为红斑狼细胞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 体导致粒细胞破坏增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
1.嗜酸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源自文库 皮肤病 传染病 肿瘤 血液病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
2. 嗜酸粒细胞减少 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 较低,故其减少意义不大,在长期应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胺合成可间接导 致嗜酸粒细胞减少。急性传染病的早期亦常 见减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一、项目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二、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溥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
根据各类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细胞数量、质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三、试剂:
B aso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Ⅰ液:曙红、甲醇、亚甲蓝2瓶250ml
Ⅱ液:缓冲液2瓶250ml
四、器材:玻片、显微镜
五、操作步骤: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膜应呈舌状,头、体、尾
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冷或潮湿时,
应于37℃保温促干。
3、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
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待干。
4、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
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确
占比值(百分率)。
六、参考值:
七、标本要求病人准备:血片推成舌形、厚薄适宜。新鲜静脉血或
末梢血.采血应顺利,不应有溶血和凝块。对病人无特殊要求,特殊病人由临床医生告知注意事项
八、临床意义:
1、增多:
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尿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烧伤等。
3)、嗜碱性粒细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诊、隐脉炎、结核、传染性肝炎。
5)、单核细胞:结核、伤寒、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标准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标准操作程序
【目的】用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同时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变化。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组长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方法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簿膜涂片,用瑞氏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的比值,以观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试剂】
1、瑞氏染液
2、磷酸盐缓冲液
【操作程序】
1、用瑞氏染色法染血涂片。
2、先在低倍镜下浏览全片,了解染色好坏和细胞分布情况,观察有无异常细胞。
3、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再油镜下计数1个白细胞,按其
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参考区间】
【注意事项】
1、要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移动。
2、白细胞总数超过20 x 109/L,应分类计数2个细胞,白细胞明显减少的血片,可检查
多张血片。
3、分类见有核红细胞,不计入1个白细胞内,以分类1个白细胞过程中见到多少有核红细胞报告,并注明所属阶段。
4、除某些病理情况(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的数量不超过白细胞总数的2%。若破碎细胞仍能明确鉴别,应包括在分类计数中。在结果报告中应对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作适当描述。
5、分类中应注意观察成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染色及分布情况,注意有无寄生虫和其他异常所见。
6、白细胞形态变化较大,遇有疑问应请示上级主管或主任进行核实以减少错误。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多
1.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备案号:
WS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Reference leukocyte differential count method
(报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4)
2总则 (4)
3方法 (4)
3.1 样本采集 (4)
3.2 血涂片制备和要求 (4)
3.3 血涂片染色 (4)
3.4 需分类的外周血有核细胞 (5)
3.5 血涂片检查步骤 (5)
3.6 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常见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计算公式 (9)
附录C(规范性附录)自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性能评价 (10)
参考文献 (16)
前言
为了保证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具有溯源性和准确性,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修改采用了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颁发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和仪器评价方法》标准(H20-A)。
本标准从20XX年XX月XX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政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晓波、许蕾、宋颖、方心驰、张锦锋。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解释。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有关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的要求、血涂片染色、血涂片有核细胞检查的步骤、对检验人员的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建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的实验室
2 总则
2.1 本标准采用手工目视显微镜计数法作为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
2.2 为了保证参考方法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建立参考方法的实验室必须进行比对。
3 方法
3.1 样本采集
将静脉血采集于EDTA-K2抗凝剂(液体或粉末状)中(浓度为每毫升血液含1.5~2.2mg EDTA-K2·H2O)。采血后立即混匀,应拒绝分析有肉眼可见凝块的样本。
3.2 血涂片制备和要求
3.2.1 血涂片制备
3.2.1.1 每份样本制作3张血涂片。要求所用玻片清洁、干燥、无尘,大小为25 mm×75mm,厚度为0.8~1.2mm。并有明确标记。如果样本中白细胞数量少时,需要制备更多血涂片(如6张)。
3.2.1.2 使用EDTA-K2抗凝血液样本时,应在采集后4小时内制备血涂片。在制片前,样本应充分混匀。注意,样本不能冷藏。
3.2.1.3 用楔形技术制备血涂片。在玻片近一端1/3处,加一滴(约0.05ml)充分混匀的血液,握住另一张较狭窄的、边缘光滑的推片,以30º~45º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开,快速、平稳地推动推片至玻片的另一端(见图1)。
3.2.1.4 在1小时内,用Romanowsky类型染液染色;或在1小时内,用无水甲醇(含水量﹤3%)固定后染色。
3.2.2 良好血涂片的要求
3.2.2.1 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至少为5mm。
3.2.2.2 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
3.2.2.3 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
3.2.2.4 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所有这些情况会使白细胞集中在这些区域内。
3.2.2.5 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通常,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抗凝血会造成白细胞形态的改变,如胞浆内形成空泡,核分解破裂等。应将抗凝血液保存时间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除部分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外,镜检区域内破损白细胞量应<2%。
3.2.2.6 无人为污染。
3.3 血涂片染色
采用Romanowsky类染料染色。Romanowsky类染料由亚甲蓝和/或亚甲蓝氧化产物(天青B),和卤化荧光素(通常为伊红B或Y)组成。良好的染色能准确鉴别成熟和未成熟白细胞或异常细胞。
3.3.1 染料的性能
Romanowsky类染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染色效果。在pH6.4~7.0条件下,染料与细胞中特定成分(细胞核和细胞浆特殊颗粒)相互作用,产生典型的颜色,如细胞核染深紫色,红细胞染鲜亮的橙红色。3.3.2 可接受的染色情况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其他细胞必须能显示清晰的核浆分界,能识别核染色质成分和细胞浆的颜色差异。
3.4 需分类的外周血有核细胞
外周血可见多种有核细胞。常见的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中正常白细胞的形态描述见附录A。
外周血中少见的其他有核细胞在专业的血液学教科书和图谱中均有描述,本标准中不再叙述。3.5 血涂片检查步骤
3.5.1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
3.5.1.1 首先在低倍镜下(10倍~40倍)进行浏览,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和细胞分布情况。然后,在100倍油镜下,观察细胞浆内的颗粒和核分叶情况。
3.5.1.2 检查从约50%的红细胞互相重叠区域开始,向红细胞完全散开的区域推移。血涂片较薄的区域,呈羽毛状,为“血片边缘”。
3.5.1.3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为血涂片分类“可接受”区域。当白细胞总数正常时,在血涂片尾部和边缘,每油镜视野所见的白细胞数量不超过血涂片体部的2~3倍。
3.5.1.4 除某些病理情况(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的数量不超过白细胞总数的2%。若破碎细胞仍能明确鉴别(如破碎的嗜酸性粒细胞)应包括在分类计数中。在结果报告中,应设其他栏,以备填写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并作适当描述。
3.5.2 计数方法
3.5.2.1 采用“城垛式”方法检查血涂片(图1)。每个明确识别的细胞必须归入下列分类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其他有核细胞(除有核红细胞外)。能明确识别的破碎细胞,应恰当分类。
红细胞分布较疏红细胞分布较密
图1 外周血涂片制作方法和“城垛式”血涂片检查方法血涂片尾部,涂片太薄血涂片头部,涂片太厚
血涂片体部的检查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