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抑制实验报告文档3篇

合集下载

血凝抑制实验实训报告

血凝抑制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凝抑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血凝抑制实验在禽流感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凝抑制实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IT)是一种检测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的方法。

该实验原理是利用禽流感病毒对鸡红细胞具有血凝活性,当病毒与鸡红细胞接触时,红细胞会发生凝集现象。

如果血清中含有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则抗体与病毒结合后,会抑制病毒与红细胞的凝集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鸡红细胞。

2. 实验试剂:禽流感病毒抗原、标准阳性血清、标准阴性血清、血清样品、PBS 缓冲液、1%鸡红细胞悬液、微量移液器、酶标板、振荡器、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96孔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每孔加入25μL PBS缓冲液。

2. 将标准阳性血清、标准阴性血清、血清样品分别进行倍比稀释,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依次加入孔中,每孔25μL。

3. 在每个孔中加入25μL禽流感病毒抗原,混匀后室温静置30分钟。

4. 在每个孔中加入25μL 1%鸡红细胞悬液,混匀后室温静置30分钟。

5. 将酶标板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0秒,使红细胞充分混合。

6. 室温静置30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7. 根据红细胞凝集程度,判断血清样品中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

五、结果与分析1. 阳性对照:红细胞凝集,表明禽流感病毒抗原具有血凝活性。

2. 阴性对照:红细胞未凝集,表明标准阴性血清不含有禽流感病毒抗体。

3. 标准阳性血清:红细胞凝集,表明标准阳性血清含有禽流感病毒抗体。

4. 血清样品:根据红细胞凝集程度,判断血清样品中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了血清样品中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为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提供了有力手段。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避免人为误差;(2)保证实验材料的质量,如鸡红细胞、禽流感病毒抗原等;(3)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振荡时间等;(4)观察结果时,注意红细胞的凝集程度,以便准确判断抗体水平。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doc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doc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篇一:凝血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探究不同因素物质对于血液凝固的影响。

【方法】采用颈动脉放血取血,用不同的因数处理各试管中的血液,记录凝血时间。

【结果】肝素,2%的草酸钾,石蜡会导致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

棉花,肺组织浸液会大大加快血液凝固。

【结论】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石蜡油、肝素、草酸钾使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

并且外源性凝血时间比内源性凝血时间短。

关键词:抗凝;内源性;外源性引言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

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固过程。

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

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1]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1.1.1 实验动物:家兔1.1.2实验仪器: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

1.1.3实验药品:氨基甲酸乙酯,石蜡油,冰块,草酸钾,肝素,生理盐水,棉花,肺组织浸液。

1.2实验方法1.2.1用200g/L 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兔子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1.2.2切开颈部皮肤后(先去除颈部兔毛),分离颈外静脉,采血10ml,制备血浆和血清。

1.2.3分离一侧的经总动脉,头部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

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个“V”字的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

以备取血之用。

1.2.4取10支试管,编号1-10.按照下图预先加入各个准备物。

1.2.51-8号试管各加入血液2ml,9号管有纤维蛋白,10号去除纤维蛋白。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实验报告一:血凝抑制药物A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评估血凝抑制药物A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通过血小板聚集检测、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测量,我们发现药物A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

引言:血凝抑制药物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用于治疗各种凝血相关疾病。

血小板聚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究血凝抑制药物A对这些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1. 实验药物:血凝抑制药物A2. 血浆样本:从健康人士收集的血浆样本3. 试剂:ADP激活剂,凝血酶试剂,纤维蛋白原试剂4. 实验仪器:光学密度计,凝血时间测定仪5. 实验组设置:将血浆样本分为对照组和药物A处理组结果:1. 血小板聚集检测:药物A处理组显示较对照组明显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表明药物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 凝血酶时间测量:药物A处理组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表明药物A能有效延缓凝血过程。

3. 纤维蛋白原时间测量:药物A处理组纤维蛋白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表明药物A可抑制纤维蛋白原合成和聚合。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血凝抑制药物A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发挥抗凝血作用。

这些发现与前期研究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药物A的抗凝血机制。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究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

结论:血凝抑制药物A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时间发挥其作用。

这些发现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并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

实验报告二:血凝抑制药物B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血凝抑制药物B对凝血通路的影响。

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因子测定,我们发现药物B可显著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时对凝血因子Xa和II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3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3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通用3篇)血凝抑制试验报告篇1一、原理流感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具有识别并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HA试验由此得名。

HA蛋白的抗体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能够干扰HA蛋白与红细胞受体的结合从而消失抑制现象。

二、应用该试验是目前WHO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纳的试验方法。

可用于流感病毒分别株HA亚型的鉴定,也可用来检测禽血清中是否有与抗原亚型全都的感染或免疫抗体。

三、缺点只有当抗原和抗体HA亚型相全都时才能消失HI现象,各亚型间无明显交叉反应;除鸡血清以外,用鸡红细胞检测哺乳动物和水禽的血清时需要除去存在于血清中的非特异凝集素;需要在每次试验时进行抗原标准化;需要正确判读的技能。

四、试验步骤1 阿氏(Alsevers)液配制称量葡萄糖2.05g、柠檬酸钠0.8g、柠檬酸0.055g、氯化钠0.42g,加蒸馏水至100mL,散热溶解后调pH值至6.1,69kPa 15min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

(3.8%枸橼酸钠(3.8g枸橼酸钠,100ml超纯水),101 kPa,20min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保存期1个月)。

2 10%和1%鸡红细胞液的制备2.1采血用注射器吸取阿氏液约1mL(3.8%枸橼酸钠),取至少2只SPF 鸡(假如没有SPF鸡,可用常规试验证明体内无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的鸡),采血约2~4mL,与阿氏液混合(3.8%枸橼酸钠),放入装10mL 阿氏液(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混匀。

2.2 洗涤鸡红细胞将离心管中的血液经1500~1800 r/min 离心8分钟,弃上清液,沉淀物加入阿氏液(生理盐水),轻轻混合,再经1500~1800 r/min 离心8分钟,用吸管移去上清液及沉淀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再重复2次以上过程后,加入阿氏液20 mL(生理盐水),轻轻混合成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不超过5天。

2.3 10%鸡红细胞悬液取阿氏液保存不超过5天的红细胞,在锥形刻度离心管中离心1500~1800 r/min 8分钟,弃去上清液,精确观看刻度离心管中红细胞体积(mL),加入9倍体积(mL)的生理盐水,用吸管反复吹吸使生理盐水与红细胞混合匀称。

血凝抑制实验_实验报告

血凝抑制实验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凝抑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血凝抑制实验在禽流感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3. 学会通过血凝抑制实验结果判断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情况。

二、实验原理血凝抑制实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IT)是一种检测病毒感染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存在和效价,来判断动物是否感染过某种病毒。

在禽流感病毒检测中,该实验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从而判断禽流感病毒感染状态。

实验原理:当禽流感病毒与含有抗体的血清混合后,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与抗体结合,导致病毒颗粒聚集,血凝素活性降低,从而使红细胞不发生凝集。

通过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可以判断血清中是否含有禽流感病毒抗体。

三、实验材料1. 禽流感病毒抗原2. 1%鸡红细胞悬液3. 0.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4. PBS缓冲液5. 96孔V型酶标板6. 微量移液器7. 振荡器8. 恒温培养箱9. 移液器吸头四、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1)将禽流感病毒抗原用PBS缓冲液稀释至适当浓度。

(2)将鸡红细胞悬液用PBS缓冲液稀释至1%。

(3)将PVP用PBS缓冲液溶解,浓度为0.5%。

2. 血凝抑制实验(1)取96孔V型酶标板,每孔加入25μL PBS缓冲液。

(2)在第一排第1孔中加入25μL禽流感病毒抗原,混匀后,从第1孔吸取25μL加入第2孔,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24孔,最后弃去25μL。

(3)向每孔加入25μL 1%鸡红细胞悬液,混匀后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0秒。

(4)将酶标板置于室温(20-25℃)下静置30分钟。

(5)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记录结果。

3. 结果判定(1)完全抑制:红细胞不发生凝集。

(2)部分抑制:红细胞发生凝集,但凝集程度较轻。

(3)未抑制:红细胞发生凝集,凝集程度明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果记录根据实验结果,记录每孔红细胞凝集情况,并计算抑制率。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一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血清中抗体水平的监测,也可用于判断未使用疫苗群体的感染状态等。

该试验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动物健康组织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因其具有经济、快速、可靠、操作简便、能够处理大量的样品,并能在短时间内报告禽流感抗体水平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兽医实验室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但因该试验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经常因操作不规范、不严谨等造成结果偏差大、重复性差等问题,现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该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做一探讨。

一、血凝试验操作程序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 μL PBS液。

2、吸取25 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 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 μL。

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20-25℃)静置30 min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

6、结果判定:将板作45°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呈泪滴状流淌。

以完全凝集(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1个血凝单位(HAU)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程序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

(即1HAU抗原除以4)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PBS。

3、在第1孔加入25 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 μL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 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做两份),作对照孔。

5、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4单位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下静置30 min。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一、引言血液凝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

当人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会迅速凝固形成血块,以阻止出血。

然而,血液凝固过程的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准确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血凝实验血凝实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的凝固功能。

该实验主要通过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来获得结果。

常见的血凝实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

该实验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来测定。

正常情况下,PT 的时间范围为11-13秒。

若PT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

该实验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来测定。

正常情况下,APTT 的时间范围为25-35秒。

若APTT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4. 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参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原测定可以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在2-4 g/L之间。

若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三、血凝抑制实验血凝抑制实验是一种检测血液凝固抑制功能的方法。

该实验主要评估抗凝血酶、抗纤维蛋白聚合酶等物质对血液凝固过程的抑制作用。

1. 抗凝血酶实验抗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抗凝血酶实验通过测定血浆中抗凝血酶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酶功能。

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实验三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操作及应用二、实验内容H5亚型猪流感抗体检测与分析三、实验步骤(一)血凝(HA)试验1、用微量移液枪在微量反应板的第一排1-12孔均加入50μLPBS,换枪头;2、吸取50μL抗原,加入第一孔,反复吹打5次混匀;3、从第一孔吸取50μL加入第二孔,吹打混匀吸取50μL加入第三孔,如此稀释至第11孔,从第11孔吸取50μL丢弃,第12孔作为红细胞对照;4、各孔均加入50μL0.5%鸡红细胞悬液(已充分摇匀);5、轻轻混匀,室温25℃静置20min观察结果;(二)血凝抑制(HI)试验1、血清样品处理:先加150μL胰酶溶液于300μL血清中,56℃水浴灭活30min 后冷却至室温;加900μL高碘酸钾,混合,室温孵育15min;加900μL丙三醇盐溶液,混合,室温孵育15min;加750μL生理盐水混合,4℃保存;2、根据HA试验中测定的HI抗原效价配制4单位抗原;3、在微量反应板第5-8排的2-11孔加入25μLPBS,第12孔加入50μLPBS;4、吸取50μL血清(编号为2-4血清、阳性血清、编号为1-4血清、阴性血清)加入第1孔,混匀后吸取25μL于第二孔,混匀后吸25μL于第三孔,依次稀释至第11孔,第11孔混匀后弃去25μL;5、各排前11孔均加入4单位抗原25μL,第12孔作为红细胞对照,室温下25℃静置30min;6、各孔均加入50μL0.5%的鸡红细胞悬液混匀,轻轻摇匀,室温下25℃静置30min。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血凝(HA)试验,从第三个孔开始显示“滴泪”第一排为阳性对照第二排为阴性对照第三排,血清5-6第四排,血清6-6参考文献[1]GB/T 27535-2011,猪流感HI抗体检测方法[S].。

血凝抑制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既是抗体与血凝素结合,封闭血凝素,使之不 能与红细胞结合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1. 鸡红细胞 :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悬液
2. 4单位血凝素 3. 生理盐水 4. 免疫血清 5. 微量反应板、微量移液器、灭菌塑料吸头
四、实验步骤
1. 微量反应板1块置于水平实验台上,在第1排1-10 孔 内加入25ul生理盐水,第11孔不加。第12孔加 25ul生理盐水
++++
五、结果判定
1.在各组对照均正确的情况下,按下列标准判定
血凝抑制反应强度示意图
凝集特别显著:“++++” 凝集现象次之:“+++” 凝集清楚可见:“++” 稍显凝集者:“+” “-” 红细胞均沉于孔底呈小圆点状,边缘整齐。
2.能完全抑制血凝素的最高血清稀释度即为 该血清的血凝抑制价
六、意义
1.用于检测血清中抗体含量; 2.鉴定病毒的型、亚型; 3.血凝抑制价的测定。
如表:
孔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稀释度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弃
生理盐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X
25

免疫血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x 清
2. 在第1孔内加入免疫血清25ul,混匀后吸出25ul 加入第2孔内,再混匀后吸出25ul加入第3孔内,依次 类推至第10孔时弃掉25ul。第12孔不加作阴性对照孔。
3. 在1-12孔均加入25ul的4价血凝素,混匀后、 室温静置5min 。 4. 在每孔内加入25ul1%的鸡红细胞悬液,震 荡,室温静置15-30min,每5min观察一次结果。 5. 计算血凝效价。

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过程之一。

血液凝固的失调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严重疾病。

为了深入了解血凝的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因素。

实验一:温度对血凝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分别将两个试管中的血液置于不同的温度下,并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一个试管放置在室温下,另一个试管则放置在冰箱中冷却。

结果显示,在较低的温度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血凝的因素之一。

较低的温度可能会减缓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影响血液的凝固过程。

实验二:pH值对血凝的影响我们调整了两个试管中的血液的pH值,一个试管中的血液pH值为7.4(生理正常范围),另一个试管中的血液pH值为6.0(较低)。

实验结果显示,在较低的pH值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延长。

这说明血液的酸碱度对血凝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较低的pH值可能会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延缓血液的凝固。

实验三:离子浓度对血凝的影响我们分别在两个试管中添加了不同浓度的钠离子,一个试管中的钠离子浓度为正常范围(135-145mmol/L),另一个试管中的钠离子浓度为高浓度(>145mmol/L)。

实验结果显示,在高浓度的钠离子存在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缩短。

这表明离子浓度对血凝有一定的影响。

高浓度的离子可能会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加速血液的凝固。

实验四:药物对血凝的影响我们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添加了肝素和阿司匹林,观察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肝素显著延长了血液凝固的时间,而阿司匹林则显著缩短了血液凝固的时间。

这说明药物对血凝有着不同的影响。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延缓血液的凝固。

而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加速血液的凝固。

结论: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我们发现温度、pH值、离子浓度和药物等因素都对血液凝固有着明显的影响。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导语】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以下是文库小编整理的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供大家借鉴!【篇一】血凝抑制实验报告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血清中抗体水平的监测,也可用于判断未使用疫苗群体的感染状态等。

该试验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动物健康组织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因其具有经济、快速、可靠、操作简便、能够处理大量的样品,并能在短时间内报告禽流感抗体水平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兽医实验室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但因该试验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经常因操作不规范、不严谨等造成结果偏差大、重复性差等问题,现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该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做一探讨。

一、血凝试验操作程序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μLPBS液。

2、吸取25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 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μL。

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μL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20-25℃)静置30min 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

6、结果判定:将板作45°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呈泪滴状流淌。

以完全凝集(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稀释倍数为1个血凝单位(HAU)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程序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

(即1HAU抗原除以4)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μLPBS。

3、在第1孔加入25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μL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做两份),作对照孔。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一血凝试验操作程序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μLPBS液。

2、吸取25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 μL。

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μL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静置30min观察结果。

6、结果判定:将板作45°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呈泪滴状流淌。

以完全凝集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1个血凝单位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程序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

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μLPBS。

3、在第1孔加入25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μL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作对照孔。

5、在第1~12孔各加入25μL4单位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下静置30 min。

6、每孔加入25μL1%的鸡红细胞悬液。

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静置40min后观察结果,若环境温度过高,可于4℃条件下进行,红细胞将呈明显的纽扣状沉到孔底。

7、结果判定: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log2,阳性对照孔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

将酶标板作45°倾斜,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最大稀释倍数判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

当被检血清效价大于等于4log2,判为禽流感抗体阳性。

三、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样品的保存及试验前处理1.1采集的血液样品应及时分离血清,最好分装至离心管中,标记清楚,离心后吸出血清,对应编号冷藏送检,并禁止运输过程中剧烈震动。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一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血清中抗体水平的监测,也可用于判断未使用疫苗群体的感染状态等。

该试验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动物健康组织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因其具有经济、快速、可靠、操作简便、能够处理大量的样品,并能在短时间内报告禽流感抗体水平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兽医实验室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但因该试验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经常因操作不规范、不严谨等造成结果偏差大、重复性差等问题,现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该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做一探讨。

一、血凝试验操作程序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 μL PBS液。

2、吸取25 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 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 μL。

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20-25℃)静置30 min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

6、结果判定:将板作45°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呈泪滴状流淌。

以完全凝集(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1个血凝单位(HAU)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程序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

(即1HAU抗原除以4)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PBS。

3、在第1孔加入25 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 μL 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 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做两份),作对照孔。

5、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4单位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下静置30 min。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血凝抑制实验是一种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的常用方法,主要用于监测禽流感等病毒感染。

该实验通过检测血清中抗体的存在和活性,可以判断个体是否感染过某种病毒,以及疫苗免疫的效果。

本实验旨在通过血凝抑制实验,监测禽流感病毒感染情况,评估疫苗免疫效果。

二、实验目的1. 掌握血凝抑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检测禽流感病毒感染情况;3. 评估疫苗免疫效果。

三、实验原理血凝抑制实验是利用病毒对红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吸附,导致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现象。

当血清中存在抗体时,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与红细胞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凝现象的发生。

通过观察血凝现象的变化,可以判断血清中抗体的存在和活性。

四、实验材料1. 禽流感病毒抗原;2. 鸡红细胞;3. 血清;4. PBS缓冲液;5. 微量移液器;6. 酶标板;7. 振荡器;8. 酶标仪;9. 实验室温度计。

五、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将禽流感病毒抗原、鸡红细胞、血清、PBS缓冲液等实验材料准备齐全,并置于室温下平衡。

2. 血凝抑制实验操作:(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μL PBS液。

(2)吸取25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μL。

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20-25℃)静置30分钟,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

(6)将酶标板放入酶标仪,设置波长为540nm,读取各孔的吸光度值。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果判定:(1)以血清最高稀释度抑制50%红细胞凝集的抗体滴度(ID50)为血清抗体水平。

(2)ID50越高,说明血清中抗体水平越高,病毒感染情况越严重。

血凝试验试验报告

血凝试验试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二) 实验对象:家兔(三) 实验步骤:(略)(四) 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 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 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 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 所示。

表9-3素实验条件1. 加少许棉花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 °C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 所示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ni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n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 8 ' 15' ' 2 ' 15''6' 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0.2 ml 2 ' 15''试管2 0.2 ml 0.2 ml0.2 ml 3 ' 45''试管3 0.2 ml 0.2 ml0.2 ml 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药物对血凝过程的影响,评估其血凝抑制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药物B对血凝酶的抑制效果最佳,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引言:血凝是机体产生凝块阻塞血管,进而停止出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然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液过度凝固会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寻找有效的血凝抑制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实验旨在评估不同药物对血凝过程的抑制效果,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所需材料:- 血浆样本- 药物A、B、C- 离心机、显微镜等实验设备2. 实验步骤:1) 取血浆样本,并分为若干小组。

2) 分别加入不同药物,设立对照组。

3) 动态观察每组血液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凝固情况。

4)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对血凝过程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药物A、B、C分别对血凝过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中,药物B对血凝酶的抑制效果最佳,血液凝固时间较长,形成的凝块较小。

对照组血液的凝固时间较快,凝块较大。

而药物A和C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弱。

针对药物B的抑制效果较好,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B的作用机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与分析,可以剖析药物B是通过何种方式抑制血凝过程,为其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药物B的剂量效应关系:将药物B的剂量进行调整与变化,观察其对血凝过程的抑制效果是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或减弱,从而确定最佳用药剂量。

3. 药物B的安全性:对药物B的毒性与副作用进行评估,确保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药物B对血凝酶的抑制效果较佳,具有较大的潜力用于血凝抑制治疗。

进一步研究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和安全性,可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文档3篇Report document of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编订:JinTai College血凝抑制实验报告文档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血凝抑制实验报告文档2、篇章2:血凝抑制实验报告文档3、篇章3:血凝抑制实验报告文档篇章1:血凝抑制实验报告文档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血清中抗体水平的监测,也可用于判断未使用疫苗群体的感染状态等。

该试验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动物健康组织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因其具有经济、快速、可靠、操作简便、能够处理大量的样品,并能在短时间内报告禽流感抗体水平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兽医实验室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但因该试验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经常因操作不规范、不严谨等造成结果偏差大、重复性差等问题,现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该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做一探讨。

一、血凝试验操作程序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 μL PBS液。

2、吸取25 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 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 μL。

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20-25℃)静置30 min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

6、结果判定:将板作45°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呈泪滴状流淌。

以完全凝集(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1个血凝单位(HAU)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程序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

(即1HAU抗原除以4)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PBS。

3、在第1孔加入25 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 μL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做两份),作对照孔。

5、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4单位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下静置30 min。

6、每孔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

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静置40 min后观察结果,若环境温度过高,可于4℃条件下进行,红细胞将呈明显的纽扣状沉到孔底。

7、结果判定: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 log2,阳性对照孔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

将酶标板作45°倾斜,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最大稀释倍数判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

当被检血清效价大于等于4log2,判为禽流感抗体阳性。

三、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样品的保存及试验前处理1.1 采集的血液样品应及时分离血清,最好分装至离心管中,标记清楚,离心后吸出血清,对应编号冷藏送检,并禁止运输过程中剧烈震动。

1.2 一般情况下,在5天内检测的样品可放置在4℃的冰箱中冷藏,否则低温冷冻保存。

1.3 在检测前血清样品应充分混匀,混匀时采用上下缓慢颠倒几次的方法即可,切忌剧烈振荡而引起产生气泡及血清中蛋白变性。

1.4 对出现胶冻状的血清样品,可采用反复搅动几下再离心的方法有助于缓解该状态。

胶状物是含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血清,可能是由于放置时间不够造成的血清未完全析出状态。

不建议直接吸取其中少量的清亮血清。

1.5 水禽等样品为排除非特异性反应,还应相应进行灭能反应。

具体操作方法:56℃水浴锅30min或加等量10%鸡红细胞,轻摇后静置30分钟,离心,收集上清液即可。

2.1 酶标板的选择:建议使用96孔90°V型板进行试验,通过反复试验证明:90°V型板相对于110°板及130°板来讲,具有红细胞沉降速度快,产生的凝集图像清晰、结果容易判定等优点。

2.2 移液枪的选择及使用:①单道、多道可调微量移液枪应选择合适的量程,以便精确度的提高。

②使用时应采用一档吸液二档排液的方法。

吸取液体时,枪头要深入液下缓慢平稳吸液。

加缓冲液时应加在板孔底部。

倍比稀释血清时,应每孔至少反复吹吸6次,以便混合均匀,还应注意尽量避免产生泡沫引起混合不均。

加抗原及红细胞时应在板内液面上方加样,以免交叉污染,影响试验结果。

③加样、倍比稀释时应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免漏加、重复加样等。

3.1 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所用的抗原、阳性血清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存和配置,试验前应提前将其恢复至室内温。

抗原的保存温度为-20℃,反复冻融会降低抗原的滴度,应避免反复冻融。

3.2 PH7.2、0.01mol/L的PBS液的制备②每次使用前应测PH值,以免时间过长而导致PH值发生改变。

③由于PH试纸跨度范围偏大,PH值不易准确介定,因此最好采用酸度计准确测量PH值,以提高试验的精确度。

④全部试验均采用同一种稀释液。

3.3 1%红细胞的制备①为避免有些鸡只的红细胞有自凝现象,因此配制1%红细胞悬液时应最好选择采取2-3只SPF鸡或未进行过任何免疫过的成年公鸡血液。

当然采血的前提条件是要按十分之一采血量比例在一次性注射器中加入抗凝剂,如肝素、枸椽酸钠、柠檬酸钠等。

②采血完毕后最好分装至2ml容量的圆底离心管中,因为通过2ml与1.5ml两种容量离心管相比较,放入1.5ml尖底离心管中的话,离心后,离心管底部红细胞不易与加入的PBS 液混匀,易沉积在管底部,达不到洗脱干净的目的。

③经20xx~3000r/min,5~10min,弃去上液和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再加入十倍以上血量的PBS液,上下缓慢颠倒(切忌用力过大使红细胞破裂),使其充分混匀,再离心弃去上清液,反复几次直至上清液清亮透明为止。

④在加红细胞过程中还须不断轻摇以确保红细胞均匀,使其每孔加入相同数量的红细胞。

⑤制备好的红细胞液如果放置后上清液变红,说明有溶血,不可再使用。

①先做血凝试验测定效价,以抗原与红细胞完全凝集的孔为1HUA抗原,配制4HUA抗原应往前推算两孔,即除以4后的值。

②每次做试验前,必须重新检测禽流感抗原的血凝效价,以免效价发生改变而导致抗原稀释倍数不准确,从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

③为保证配制的抗原准确,还要进行抗原回滴试验。

具体方法:做二排抗原回滴,在两排的第1~8孔各加25微升PBS,取4HAU抗原25微升加在两排的第1、第2孔,混匀,从第2孔倍比稀释至第4孔,弃去25微升,另一排同样。

从第2至第8孔补25微升PBS,以保持75微升总量不变,另一排同样。

两排的第1至第8孔各加25微升1%红细胞,震荡10秒钟。

静置30分钟观察结果。

这样在第1孔为4HAU抗原,第2孔为2HAU抗原,第3孔为1HAU抗原,第4孔为1/2HAU抗原,均为75微升总量,第5至第8孔为空白对照。

如果抗原回滴试验不成立,应相应调整抗原浓度直至回滴试验成立。

因为如果抗原浓度过高,则所测定的抗体效价水平偏低,如果抗原浓度过低,则所测定的效价偏高。

所以不调整抗原浓度至实验成立的话会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每次试验必须设阳性及阴性(空白)对照血清,判别试验是否成立。

判读结果时,将酶标板倾斜45°,以孔底沉淀的红细胞流动性好,呈泪珠样流淌,边缘无凝集颗粒为凝集完全抑制。

每次试验完毕后,应将酶标板中液体甩净,然后用自来水反复冲净每个孔,再放入3%NaOH中4小时,清水反复冲净,再放入3%Hcl中4小时,清水反复冲净,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几次,甩干水份,入干燥箱中干燥备用。

实验用烧杯、加样槽、量筒等也应充分洗净、干燥。

以免器具内有杂物、污物以及残留物从而影响试验结果。

四、小结在进行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时,应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提供的检测结果才会真实可靠,准确掌握禽类的免疫抗体水平,进而为科学防控禽流感提供理论依据。

篇章2:血凝抑制实验报告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一、原理流感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具有识别并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HA试验由此得名。

HA蛋白的抗体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能够干扰HA蛋白与红细胞受体的结合从而出现抑制现象。

二、应用该试验是目前WHO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试验方法。

可用于流感病毒分离株HA亚型的鉴定,也可用来检测禽血清中是否有与抗原亚型一致的感染或免疫抗体。

三、缺点只有当抗原和抗体HA亚型相一致时才能出现HI现象,各亚型间无明显交叉反应;除鸡血清以外,用鸡红细胞检测哺乳动物和水禽的血清时需要除去存在于血清中的非特异凝集素;需要在每次试验时进行抗原标准化;需要正确判读的技能。

四、试验步骤1 阿氏(Alsevers)液配制称量葡萄糖2.05g、柠檬酸钠0.8g、柠檬酸0.055g、氯化钠0.42g,加蒸馏水至100mL,散热溶解后调pH值至6.1,69kPa 15min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

(3.8%枸橼酸钠(3.8g枸橼酸钠,100ml超纯水),101 kPa,20min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保存期1个月)。

2 10%和1%鸡红细胞液的制备用注射器吸取阿氏液约1mL(3.8%枸橼酸钠),取至少2只SPF鸡(如果没有SPF鸡,可用常规试验证明体内无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的鸡),采血约2~4mL,与阿氏液混合(3.8%枸橼酸钠),放入装10mL阿氏液(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混匀。

2.2 洗涤鸡红细胞将离心管中的血液经1500~1800 r/min 离心8分钟,弃上清液,沉淀物加入阿氏液(生理盐水),轻轻混合,再经1500~1800 r/min离心8分钟,用吸管移去上清液及沉淀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再重复2次以上过程后,加入阿氏液20 mL(生理盐水),轻轻混合成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不超过5天。

2.3 10%鸡红细胞悬液取阿氏液保存不超过5天的红细胞,在锥形刻度离心管中离心1500~1800 r/min 8分钟,弃去上清液,准确观察刻度离心管中红细胞体积(mL),加入9倍体积(mL)的生理盐水,用吸管反复吹吸使生理盐水与红细胞混合均匀。

(此步可省略,直接配制1%红细胞)2.4 1%鸡红细胞液取混合均匀的10%鸡红细胞悬液1 mL,加入9 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即可。

(根据检测血清的数量,估算一下需要的1%鸡红细胞量,可按0.3ml/每份血清)3 抗原血凝效价测定(HA试验,微量法)3.1 在微量反应板的1孔~12孔均加入25μl PBS(生理盐水),换滴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