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的《道德经》英译本研究

合集下载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作者:万向兴杨芳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

关键词:《道德经》;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作者简介:万向兴(1979-),男,汉族,云南宁洱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杨芳芳(199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一、引言《道德经》虽只有五千余字,却词意锤炼、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著作的源泉,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其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二、《道德经》节选英译赏析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

老子唤醒人们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得安足。

根据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原文中“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五颜六色。

“五音”:宫、商、角、徵、羽,概指种种音乐声响。

“五味”:酸、苦、咸、辛、甘,泛指美味佳肴。

深度翻译与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以Arthur Waley《道德经》的翻译为例

深度翻译与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以Arthur Waley《道德经》的翻译为例
读 者 看 了注 释 一 目 了然 ,会 领 悟 这 句 话 的 含 义 ,能 积 极 引 导 西 方 读 者 进 一 步 了解 中 国 古 典 文化 。
了解 中 困 古 典 文 化 的 四 方 读 者 看 了这 个 翻 译 会 困 惑 不 解 ,
不 知 道 “v o r” “ v on s 。 “ v s s i fecl s , f esu d” o i i ae f et t ”是 指 哪
第 1 8卷
, I朗 V { 6 ’
琼 州学 院学报
J un l t o gh u1 iest o ra o Oi zo i v r v ’ n . n i
Vo . 1 . No 1 1 8 . F brll e a・ 2 ・ v. 01l , l
21年 2 0 1
深度 翻译 与 典 籍 英 译 的文 化 传 递
理 解 文 本 产 生 时 的 社 会 文 化 背 景 。 作 为 一 种 翻 译 方 法 ,深 度 翻 译 为 目 的 语 读 者 了解 源 语 文 化 提 供 了 一 条 新 的 路 径 , 那 就 是 在 翻 译 文 本 中列 举 各 种 注 释 和 评 注 ,尽 力 去 重 构 源 语 文 本 产 生 时 的 历 史 氛 围 ,帮 助 目 的 语 读 者 更 好 理 解 源 语
以 A tu a y 《 r r l 道德 h W e
王 丽
( 南 农 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河南 郑 州 河 4 00 ) 5 0 2
的翻译 为例

要 :本文 以 Atu l 《 r r e 道德经》 的翻译为 例 ,结 合深度翻译理论 ,解析深 度翻译策 略在 典籍 英译 中 h Wa y
() 第 六 十 章 : “ 大 国 ,若 烹 小 鲜 。 2 治 ”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比较《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比较《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26期总第622期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比较《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摘 要: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出现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日趋得到翻译理论界的重视。

译者主体性主要从阐释学和目的论两维度进行理论探究。

阐释学强调在文本理解过程中译者因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阐释和译文。

目的论关注在翻译实操中译者受具体翻译目的的影响,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入手,选取阐释学和目的论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具体理论支持,从理解原文和具体翻译操作上比较《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即理雅各、韦利和汪榕培的译本,分析各译本对《道德经》的不同诠释,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诠释背后的原因。

通过对三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源于各译者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目的论;多样性 《道德经》作者简介:徐静姿(1982.08-),女,江西九江人,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外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翻译的实践。

一、译者主体性的基本理论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角色与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依附于作者,译文严格依附于原文。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其主要任务是从语言分析、文本对照逐步转向译文的产生与作用。

倡导“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学派代表人物赫曼斯指出翻译是一种原创性的文本操纵活动,巴斯奈特也认为译者的地位不低于作者。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的学说。

从理解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目的论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提倡翻译活动所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the Skopos rule)。

据此,翻译行为由翻译目的决定,也就是说,“目的决定手段”。

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以《道德经》英译为例

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以《道德经》英译为例

2322020年28期总第520期ENGLISH ON CAMPUS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以《道德经》英译为例文/代元佩【摘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典籍翻译的难题,影响着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巨著,在国内外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英文译本功不可没。

本研究以文化图式理论为指导,通过文化图式重合、缺省以及冲突三大角度来分析韦利在翻译该著中文化负载词时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意在促进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文化图式;文化负载词;《道德经》【作者简介】代元佩,男,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翻译硕士。

其他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廖七一,2000)。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重点需要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译者的文化观念和目标语读者群的文化接受心态等因素。

为了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不同文化图式的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从文学作品的翻译角度而言,译者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是一个难题,因为翻译文化负载的难点不是词汇本身,而是其文化负载词内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三、《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较多,针对这些特殊词汇要采用合理的翻译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意译法、音译法、注释法等来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意译法。

意译法(liberal translation)指的是“基于对源语含义的尊重,不拘泥于细节,将源语翻译得自然流畅即可。

”(刘雨彤,2016)。

比如,从“画蛇添足”译为“paint a snake with feet-superfluous”可以看出,由于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考虑跨文化视角下的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译者在运用意译法时,应当注重词义之间的文化对等,做到保留源语词汇修辞风格的同时,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

2.音译法。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因其能够弥补语言文化缺省可能造成的表达障碍而颇具优势。

《道德经》中文化词英译对比研究

《道德经》中文化词英译对比研究

意合 、 具体和象形的, 英语是形合、 抽象 , 由字母组成 的 。 比较威 利 和理 雅各 的译 本 可 发 现 , 利 毫不 在 威 意原文本古汉语传统句法结构形式 、 修辞和韵律 , 与 之 相反 , 理雅 各在 这方 面要更 为 注重 。
例 句 1 :
和苏格兰汉学家 、 牛津大学第一位 中文教授詹姆士 理 雅 各 (a sLge 11-87年 ) 人 的 Jme eg)( 8519 两
8 6
业 技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 之货令 人 行妨 。
cl awod r i e ls o i ot . y cmp r gtet n i es n fT o T hn a stdb a s u ul rsa ehr ot rd tr B t r e t s e d o ai n h woE l s vri so o eC i t l e y Jme 0h o gr a n
L g  ̄a d Arh rW ae , a n l d h tt e f r r o sb te h h at r e g n t u l y we cn c c e t a h o me d e et rt a t e l e . o u n t
wo l : o h n , ut r l r s E gih ta s t n c mp rs n n m To Te C iK c l a wo d ; n l r l i u s n a o o a io
可分为生态文化词 、 物质文化词 、 社会文化词、 宗教 文化词和语 言文化词。老子所著《 道德经》 作为 道家思想源泉 , 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中国人的文 对 化心理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 比较英国汉

美学视角下的《道德经》英译研究

美学视角下的《道德经》英译研究

美学视角下的《道德经》英译研究作者:傅煊翔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1期摘要:中国古典典籍的英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其对于译者的翻译水平和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对于传统文化典籍的英译也面临着新的要求。

《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中举足轻重的文化典籍,其英译版本颇多,各有所长。

本文从美学和翻译美学的视角切入,探讨《道德经》的优秀英译本是如何再现原本的审美,并兼论关键词:美学;翻译美学;《道德经》英译一、《道德经》英译版本概述《道德经》自初传入西方国家,至2010年学者统计,其英译版本已超过300种,有译本实物的网站收录了170多种。

老子《道德经》的广泛流传,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分不开。

但其在英语世界的广泛流传实际上是具有阶段性的,其中三次对《道德经》翻译的大高潮都各有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目的,所采用的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

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由来华传教士为主参与《道德经》的英译,在此期间出现了十余种《道德经》的英译本,主要是以西方的宗教文化解释道德经中的内容。

第二次《道德经》的翻译高潮主要是在1934年至1963年,在當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背景之下,西方学者由于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产生了质疑,因此开始将视野转向东方寻求优秀的文化良药。

这一时期诞生的英译本,基本上忠实原作,力图体现《道德经》原有的东方文化特质。

其中被学者反复探讨的u所译Lao Tzu Tao Te Ching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第三个翻译高潮则是上个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由出土帛书《道德经》所引起的一阵《道德经》的研究浪潮[1]。

《道德经》的英译无疑有了更准确的参照和样本,因此这一时期的翻译也是百花齐放的,译者不但追求对于原著的东方神韵的忠实,也以自身西方文化视角来为其译本添加更多的美学创造。

《道德经》的英译显然英语文化区的学者开始的最早,也因此一直经典译本层出不穷,反观《道德经》在中国的英译则是一直难以掌握话语权,但中国依然涌现许多学者的杰出译本,以林语堂、许渊冲为代表的译者所作的英译本,以“信、美、严”为翻译审美再现的要求,译本各具特点,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准。

从奈达对等理论看阿瑟·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道德经》

从奈达对等理论看阿瑟·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道德经》
解 释 性 的翻 译 方 法 ,将 “ ”解 释 成 W y 即道 路 、 方法 。 道 a,
T e S g 1 t e i e e s n h a s o m r h a e a 1 h t m s e a d e r n o e
ta n ifn e sa dh a S w ly 译 ) h n a n a tS e n e r .( a e
合 著 的 《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 (u e e A N d , 16 :2 ) 翻 E g n . ia 9 9 4

化 , 自身 认 知 水 平 理 解 能 力 和 知 识 结 构 的 制 约 ,做 出 相 应
的反 应 。
三、奈达功 能对等理论在 阿瑟 ・韦利 与许渊冲英 译本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hpe ) 1 Ca tr1
和 “ 在 表 现 ” 。许 先 生 译 为 “ n e n l 外 i t r a m

“ x en lm n f sa in ”。而 上 句 中W ly “ 有 ” et r a a ie t to s ae的 常 与 “ 无 ”却 译 的是 欲 望 的有 无 。 “ ”可 以理 解 为 “ 常 有 存 在 ”, “ ” 则 为 “ 存 在 ” , 但 “ 有 ” 也可 以 理 解 为 无 不 常
T Way hat he t ca be ol of i not n t d s an nv yi U ar ng
Wa y;
中 用 最 切 近 的 自然 对 等 语 再 现 源 语 的信 息 ” 。奈 达 和 泰 伯 《 德 经 》 中 的应 用 道 书 中 对 “ 切 近 的 自然 对 等 ” 做 了 进 一 步 的 阐 述 。奈 达 最

《道德经》英译之误与复译之策

《道德经》英译之误与复译之策

翻译技巧的不足
直译与意译的取舍不当
翻译过程中需要在直译和意译之间取得平 衡,以保留原文的含义和风格。如果翻译 技巧不足,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VS
修辞手法的处理不当
修辞手法是文学翻译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部 分,《道德经》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 征等在翻译中需要恰当地处理,否则可能 影响原文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加强对《道德经》复译实践的研 究,拓展研究领域,包括对其他 经典著作的复译实践研究、跨文 化交流中的复译实践研究等。
提高质量标准
制定更加严格的复译质量标准, 提高复译本的质量水平。同时, 加强对复译本的评估和审核,确 保复译本的质量符合要求。
推广优秀实践
推广优秀的复译实践经验,为更 多的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鼓励更多的翻译工作者 参与到《道德经》复译实践中来 ,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
在对比分析中,应注重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结合,深入挖掘《道德经》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为准确传达原著 精神提供保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 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理解和传递原著的文化内涵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培养译 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 力。
复译可以探索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推动翻译理论的 发展和创新。
03
《道德经》英译的策略与 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01
语料库的运用
02
翻译共性研究
通过运用大型双语语料库,对《道德 经》的英译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观察翻译过程中的词汇、语法和语 篇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探讨《道德经》英译本中的翻译共性 ,即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和特 征,为翻译策略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道德经》英译研究综述

《道德经》英译研究综述

第30卷第4期2011年8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 a n a g e m e n t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0N o .42011.8收稿日期:2011-05-22作者简介:焦 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应用。

刘文娟,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应用。

《道德经》英译研究综述焦 艳,刘文娟(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道德经》是中国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分析了90篇《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相关成果,对《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现状,包括译本的分析与对比、译者视角、关键字词和风格的探索、《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总结,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本;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4-0148-04一、引 言《道德经》寥寥五千言,文约义丰,亘贯古今,囊括天人,包罗万象,是道家最经典之作,对中国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道德经》是公认的除《圣经》以外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邓巨,刘宗权,2009:116),它对西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的各种译本,这些译本是架构中西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传播了中国的灿烂文化,让西方更好地了解了中国。

丁巍在《老子典籍考:两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总目》中对《道德经》西行版本做了具体的统计:英文(182种),法文(109种),德文(240种),俄语(12种)、西班牙文(2种)、意大利文(11种)、捷克文(3种)等(转引自辛红娟,2008:9)。

字幕翻译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字幕翻译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字幕翻译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和美剧字幕翻译有关的论文题目1、基于改写论的美剧《老友记》字幕翻译研究2、从文化翻译理论看字幕中的文化专有项翻译3、美剧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探讨4、对比分析人人影视字幕组和伊甸园字幕组对《生活大爆炸》幽默语言的字幕翻译5、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探究俄罗斯电影《烈日灼人》的字幕翻译6、论字幕翻译的娱乐化改写7、从目的论视角研究美剧《疑犯追踪》的字幕翻译8、美剧《绝望主妇》英文原声版和中文配音版传播效果对比9、从目的论看谚语在美剧《绯闻女孩》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0、目的论指导下《生活大爆炸》两个字幕译本的比较11、美剧《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评析12、网络时代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13、等效原则指导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14、丹麦电视连续剧《谋杀》第三季英语字幕翻译实践报告15、从模因论视角看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16、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汉字幕翻译17、传播新科技与弹性的志愿劳动18、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美剧《尼基塔》的字幕翻译19、译者的适应与选择20、接受美学视角下人人影视字幕组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研究21、字幕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及对策22、从文化角度看功能翻译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23、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组的幽默翻译策略24、目的论指导下的美剧字幕翻译策略分析25、目的论视角下英汉字幕翻译方法论26、功能对等视角下《老友记》字幕中的修辞手法翻译27、《生活大爆炸》字幕中美式幽默语言的翻译28、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看美剧DESPERATEHOUSEWIVES的字幕翻译29、《老友记》翻译报告30、目的论指导下美剧《绝望主妇》的字幕翻译研究31、美剧《地狱厨房》字幕翻译实践报告32、字幕组的网络传播路径与传播效果分析33、影视字幕中文化语词与语言幽默翻译策略研究34、从维索尔伦顺应论视角看《生活大爆炸》字幕的幽默翻译35、《老友记》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方向题目1、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2、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3、《围城》英译研究4、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5、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6、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7、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8、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9、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10、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11、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12、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13、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14、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15、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16、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17、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18、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演讲口译19、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20、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21、《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22、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23、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24、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25、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26、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27、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28、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29、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30、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31、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32、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33、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34、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35、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36、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37、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研究论文题目[1]归化和异化视角下《尼罗河上的惨案》配音与字幕版的比较研究[2]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3]中韩电影字幕翻译的明晰化特征——以明晰化和句长变化为中心[4]目的论视角下电影《真爱至上》的字幕翻译研究[5]字幕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探析——以电影《小妇人》为例[6]从目的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7]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研究[8]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译研究[9]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10]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红色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建党伟业》为例[11]文化翻译观下电影《寻梦环游记》中墨西哥元素的字幕翻译[12]影视字幕翻译的本地化浅析——以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为例[13]变译理论视域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绿皮书》为例[14]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我不是药神》为例[15]翻译传播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重庆森林》为例[16]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分析——以《玩具总动员4》为例[17]从目的论角度浅析国漫电影翻译——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18]目的论视阈下豫剧电影字幕翻译策略探析[19]电影中粗俗语翻译的意识形态视阈——以《闻香识女人》的字幕翻译为例[20]德国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21]变译理论视角下文学电影字幕的英译方法探究——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字幕翻译为例[22]美国动画电影中文字幕翻译改写研究——以《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为例[23]析译者图式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疯狂动物城》为例[24]电影字幕翻译在语境翻译教学中的应用[25]功能对等理论在《隐藏人物》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26]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囧妈》为例[27]英文电影《奇迹男孩》字幕翻译中的归化策略运用[28]基于风格标记理论对电影《囧妈》英文字幕翻译的赏析研究[29]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翻译研究[30]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31]我国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32]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权利的游戏》为例[33]中国引进电影字幕翻译质量调查——以2018年为例[3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冰雪奇缘2》字幕翻译探究[35]目的论三原则视域下的《沉睡魔咒》电影字幕翻译[36]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实践操作[37]翻译传播学视阈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及启示——以电影《绿皮书》为例[38]基于文化视角的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39]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40]译介学视域下的国产电影外译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字幕翻译为例字幕翻译论文题目与选题。

《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以S.Mitchell译本、林语堂译

《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以S.Mitchell译本、林语堂译

的诸 多新《 道德经 》 英 文译 本 。由此杨 鹏先 生融合 最新研 究 成果 , 推出《 道 德经》 全新译本 。 下 面 以三 个 方 面 为 着 眼 点 , 比较 分 析 《 道德经 》 S .
Mi t c h e l l 译本 、林语 堂译本及 杨鹏译本 语言文 字背后 丰富 的
不完整 ,是一种缺憾 。杨鹏译本 拎 出该句 ,并译 为“ e x p r e s s s i mp l i c i t y a n d e m b r a c e t h e n a t u r a l ” ( 1 9 章1 [ 猢 。这 里 以 “ s i m. p l i c i t y ” 喻指生 丝天然 、 不粉饰 的状 态 : “ t h e n a t u r l” a 是 为 自然 之本 真 。 “ 素” 、 “ 朴” 的精 准理解翻译 , 打破 了西方读者 接触中
中文的原汁原 味 。
数《 道德经》 英译 本以王弼版《 道德经》 为基 础译 成 。杨鹏将王
弼版 与王 弼以前各 版进 行 比较 , 发现有 1 2 处核心差异 , 如第 l 4 章 中先前版本 为“ 执今之道 , 以御今之有 ” 。王 弼版则为“ 执古
之道 . 以御今之有 ” 。虽 一 字 之 差 , 意思截然 相反 l 1 。
a n d Ea ch e x i s t e d,t h e r e wa s s o me t h i n g n e b u l o u s :S i l e n t ,i s o —
亚洲 中心访 问学者杨鹏先 生2 0 l 6 年 于美 国出版英译 本D a o D e J i n g , 在文化翻 译 的大背景 下 , 赋 予《 道德 经》 新 的文化 内涵 。以 往《 道德 经》 英译 对比研 究 多集 中在 译介 历 史及其发 展过 程 , 或借 翻译 理论探 讨 译本翻 译技巧 策略 。本 文 以杨 鹏翻译 的D a o

《道德经》两英译本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评估

《道德经》两英译本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评估

ywjsxxk@《道德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涉及的内容广泛,从养生理论到治国策略,可以说它是东方哲学的重要代表。

为了让世界对《道德经》有更深刻的认识,翻译这一工作不可或缺,在其第一个英译本问世之后,各个译者从多个角度出发,都对《道德经》进行了翻译,这些译本在不同年代由不同译者完成,因而各具特色。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些翻译理论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在《道德经》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下面笔者将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对两个不同的《道德经》英译本进行具体的评估。

一、功能翻译理论简析交际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来源,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目的理论处于核心地位。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目的理论主要是倒转了翻译的程序,将语用作为重要起点,把译文功能、翻译目的作为重要标尺,在这一基础上确定翻译策略,进而有选择性地进行翻译。

从语用出发,先考虑译文功能、受众的交际需要与期待以及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翻译手法、传播媒介和原文理解等方面,这种翻译程序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在这种翻译中,翻译目的和原文功能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翻译具体分为两类,即工具式翻译和文献式翻译。

这两种大类别下又有很多小的类别,具体来说,工具式翻译主要是实现译文中的意料情景,而文献式翻译主要是将原文中的形式和内容予以再现。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避免一些翻译中的困境,即不需要在直译和意译中徘徊不定,可以根据不同功能,选择正确的翻译技巧,在译文功能这一目标下,可以忽略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在功能翻译理论下,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具有明确的翻译指令;二是要对翻译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有清晰的认识;三是要对母语训练给予足够重视;四是要对本民族文化特色进行充分了解;五是认识到语用上出现错误会远远大于语言上的错误。

功能翻译理论也重视文化背景的重要作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然有不同的视角,在此影响下所做的翻译也有所不同。

《道德经》英译译释模式的历时探索

《道德经》英译译释模式的历时探索

《道德经》英译译释模式的历时探索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道德经》简介 (3)1.2 英译研究现状 (4)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5)2. 理论框架 (6)2.1 英译理论 (7)2.2 文本历时性翻译方法 (8)3. 译释模式的初步探讨 (10)3.1 传统英译译释模式 (11)3.2 《道德经》文本特点与译释模式的适配性 (12)4. 《道德经》早期英译译释模式研究 (13)4.1 简赫译本(J.Legge,1861年) (15)4.2 理雅各译本(James (16)4.3 早期译本对译释模式的启示 (18)5. 现代英译译释模式研究 (19)5.1 马逸译本(Ma Yi,2012年) (21)5.2 林同惠译本(Lin Tonghui,1938年) (22)5.3 现代译本对译释模式的分析 (23)6. 《道德经》英译语料库建设 (24)6.1 语料库构建原则 (25)6.2 语料收集与清洗 (26)6.3 语料库应用案例 (27)7. 译释模式的未来展望 (28)7.1 数字化语料库在译释过程中的作用 (29)7.2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融合的可行性 (31)7.3 国际化视角下的《道德经》英译发展 (32)8. 结论与建议 (33)8.1 《道德经》英译研究现状总结 (35)8.2 后续研究方向的建议 (36)8.3 对教学与翻译实践的建议 (37)1. 内容综述《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智慧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老子所著,这部经典之作便以其简练而富有深意的文字,揭示了道与德的奥秘,阐述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至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道德经》的研究逐渐深入,英译本也层出不穷,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提供了理解这部思想的窗口。

译者们致力于探索《道德经》的英译译释模式,以期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同时,更有效地传达其哲学精髓。

这些译释模式涵盖了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包括直译、意译、注释翻译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侧重点。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一、本文概述《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自其诞生以来便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推动《道德经》的国际化传播和深化中西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本文将回顾《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翻译尝试到当代的多元化翻译策略,揭示中国学者在《道德经》英译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分析《道德经》英译的主要成就,包括译文质量的提升、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翻译实践的丰富多样性。

本文还将探讨《道德经》英译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国际学术竞争等。

通过对《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待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关注《道德经》英译研究,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交流。

二、《道德经》英译的历史回顾《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英译历程也充满了曲折与辉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逐渐加深,《道德经》的英译便开始萌芽。

最初的译介工作多由传教士和汉学家完成,他们尝试将这部深奥的哲学著作介绍给西方世界。

这些早期的译本多以宗教视角解读《道德经》,其准确性和深度自然有限。

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学界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道德经》的英译与研究。

他们不仅注重译文的准确性,还努力挖掘其中的哲学内涵,以期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东方智慧。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经典的译本,如王弼本、帛书本等,这些译本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道德经》的英译与研究迎来了新的高峰。

不仅译本数量大幅增加,翻译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者们开始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和方法,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文化的普及,对《道德经》的英译研究也日益丰富起来。

在《道德经》的英译研究中,首先要提到的是亚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译本。

威利是20世纪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威利的译本以流畅、优雅的英文准确地传达了原作的含义,既展现了《道德经》的哲学深度,又让西方读者能够轻易理解。

然而,威利的译本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他的译本过多地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可能会误导读者将《道德经》的哲学与中国古代的观念混淆。

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英译本开始出现,试图更准确地反映《道德经》的原意。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理查德·巴赫曼(Richard Bachtiar)的译本。

巴赫曼的译本注重在语言和语义层面忠实于原文,他运用了大量的注解和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道德经》中的思想和概念。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他的译本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国的《道德经》英译研究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中国企业家和领导者开始研究《道德经》,并将其中的管理哲学应用于商业实践。

例如,《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就被许多企业家的管理策略所借鉴。

这种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强调领导者的指导和协调作用,而不是强制性的控制,这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的英译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道德经》的英译,西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哲学、文化和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多元文化。

《道德经》的英译研究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桥梁。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但随着更多学者和翻译家的参与,《道德经》的英译将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研究

《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研究

《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研究《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对其进行解释和翻译。

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既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又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

但《道德经》的某些英译本,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缺失就是被曲解。

本文通过比较陈荣捷和Peter Merel的《道德经》英译本,可以发现不同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不同处理。

标签:《道德经》文化负载词陈荣捷Peter Merel《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汉学家们普遍认为《道德经》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转向语言学层面,70年代,翻译转向了文化层面。

王佐良指出,“没有比翻译更能体现出文化的联系和交流的了”(王佐良,1991:80)。

正确翻译文化负载词,尤其是中国典籍文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向文化层面转向的现代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比较陈荣捷和Peter Merel的《道德经》的英译本,指出在翻译中国典籍文学作品时要重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文化负载词和《道德经》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必然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和障碍。

谭载喜将其称之为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世界观、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词汇空缺”。

按照《剑桥英语国际词典》的定义,文化是指特定社会或社会内部在特定的时期所拥有的特殊的生活方式,包括习俗、信念,以及持续不断的文学、艺术、音乐等传统。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短语。

按奈达的观点,文化负载词可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

因此,正确理解和翻译文化负载词对于打破跨文化交际障碍、传播文化、填补词汇空缺起着关键作用。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英译本和跨文化研究

《道德经》英译本和跨文化研究

《道德经》英译本和跨文化研究
谢志超;王茜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4(000)015
【摘要】作为道家文化的代表典籍,《道德经》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展开了研究。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文化交流活动,由于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认知方式等差异,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翻译效果往往相距甚远。

文章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道德经》四种英文译本的翻译和文化差异的内在关联性,纠正以往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译,廓清对《道德经》认识上的不足,促进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谢志超;王茜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道德经》英译本和跨文化研究 [J], 谢志超;王茜
2.从语义韵看《道德经》中\"玄\"之英译——基于《道德经》英译本语料库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分析 [J], 马嘉欣;吕长竑
3.《道德经》中"有"与"无"及其英译本的反合表征分析 [J], 黄跃进
4.中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多模态模式探索--以《道德经》冯氏英译本为例 [J],
陈子娟
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J], 路有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经》第三章四个英译本赏析

《道德经》第三章四个英译本赏析
之一 。
词在老子生活的那个 时代 的真正含 义。 例一 不 尚贤 , 使民不争。 “ 无为 ” 实际包 含着 “ 自然 ” “ 与 无为 ” 两层 内涵 :自然 ” 一种 观 “ 是 以下是摘选 自其 四个英译本 的译文 : 念、 态度 和价值 , 也是 一种状态和效果 ;无 为” “ 则是 一种行 为 , 是实 现 辜 正 坤 : ep tep ol rm o tninb i eadn n o “ K e h epef o cnet y ds grigme f o r 自然” 的手段和方法 “ 自然” 无 为” 与“ 密不可分 、 相得益彰:自然” “ 的 a it s bl i ; ie 观念 、 态度 和状态 必然要求“ 无为” 的行 为; “ 无为” 的行为必然体 现“ 自 林语 堂 : xln th i ,Ota ep ol hl n t ce n 然” E a o tews S th epesal o sh mead t e h t 的观念 。 必然实现“ 自然” 的价值和效果。老子提倡清静无 为 , 主张 c n e d o tn ; 自然 的生活态 度。老子 的 “ 自然 ” 和现代的“自然界 ” 大 自然” , 或“ 大 Arh r W a e I t p lo i g f r ‘ e s ns o u e o r lt t e l y:fwe so o k n o p r o fs p r r mo a i i y’ 相径庭 . 自” “ “ 是 自己” “ ” “ 样” 如 此” 整个 就是 “ .然 是 这 “ , 自己如此 ” t u o e,h r i en oe e[uisa o gtep ol. op tnpw r teewl b om r a s m n epe i l j o e h “ 本来如此” 的意思 老子认为 : 宇宙是一个和谐 的、 平衡 的整体 , 这种 Jme e g No o v lea d e ly me fs p ro b ly i h 和谐 、 a sL g e: tt au n mpo n o u e ra ii ste i t 平衡的状态 . 通过构成这个 宇宙 的万 事万物 自 不受外界 强 是 身 wa o k e h e p e fo rv l mo h ms l e ; y t e p t e p o l r m a r a ng t e e v s i y 力干扰 的存在 与发展而形成 和维持 的。 其 中对 “ ”分别译 为 :m no it s ,tews” “ esn f 贤 “ e f bli ” “h i .proso a ie e “ 自然 ” 人为 ” 与“ 是一对矛盾 . 但又不是绝对排斥 的 . 关键在 于“ 人 spr r rly ,me f u e 0 bly 。 推之下 便可 发现 . 位 为” u e o ai ” “ n o p r ra it” 细 i mo t s i i 几 的程度 、 性质和其 产生的结果 如何 , 会不会破 坏事物 的 自然状态 。 译者都倾 向于 以一个方 面的品质来认定贤者 . 或是能力 , 或是才智 . 或 万事万物本身就具 有存在和发展 的一切潜 在的可能性 , 不需要外 界的 是德行 。而在先秦时期 , 所谓贤者一般应是才 . , 德 学三者兼备之人 。 事物制约它。 一般说来 .人为” “ 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 , 不至 都 老子提 出“ 尚贤” 不 的思想是有其深刻 的历史根源 的 在春秋 战国 于对事物的 自然状态造成 破坏。 只要不是勉 强的 、 强力的 , 不是违反 常 时期 , 诸侯争霸 , 战乱纷纭 , 国诸侯都极尽所能 网罗人 才 . 各 招募贤士 . 规的行 为 . 事物就可以保 持和谐 与平衡 状态 。 由此可见 , 老子“ 无为” 中 作 为争权夺利 , 王称 霸的资本 。 称 而究竟何 为贤者 . 评判 贤者 的标准是 的“ 字 . 为” 正是这种不必要的 、 不适 当的作为 , 并不是 我们 现代意义的 什么却很难界定 。 在老子看来 .尚贤” 导致争权夺利 . “ 会 社会动荡 如 不作为 . 决不是排斥任何“ 人为” 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 . 而是 指顺任事物 果领导 阶层不特别去 推崇 某一个榜 样 . 某一个典 型 . 么有 才能 的人 的自然状态 以及排除不必要 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 为.是无 意于为 . 那 是 会依循 自然趋势 而发展 ; 平庸 的人也会安 于现状 . 安定生活 而一旦有 “ 作焉而不辞 ” “ ,为而不恃 ” 为而不争 ”的 自 “ 然平 和 、无私 无欲的状 了贤者 得到君 王赏识 而步步高升的例子 . 则势必会引起各种争名夺 利 态. . 它实 际上是对 自然界 的无意志 、 目的的本质属性 的一种概括 。 无 的情况 , 而致使 国家不稳 定。 真正的贤者是安于平凡 。 大隐于市的 。 因 而在 以上 四个英译 本 中 “ 为”分别 被译 为 “ncin .at n 无 iat ” “ci o o 为尚贤而催生 的“ 贤者 ” 并不是真 正的贤者 . 而是 国家的祸患 “ 尚 不 wto t ed” “ co ls” “bt ec o at n 。从 以上 的分 析 来 i u e s .at nes ,asi n ef m ci ” h d i n r o 贤” 一观点并非 消极 , 这 而是有其深 刻的内涵 . 它与老子的 自 然观也 是 看 .i c o ” “c ol S 和“bt e c f m at n 都强调没有行动 . “ at n , t ne ” a sn ne o i " n i ai s i r co 致 的。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 , 任何带有欲望的行为都是伴随着祸患的 但此处 的“ 无为” 并非 是没有行 动 . 而是顺应 自然 . 自然 的要求而 为。 以 从 以上 的分析 可以看 出 , 老子所 说的 贤者应 是才 , . 德 学兼备 的 因此 “ci i o t ed” at nwt u e s似乎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at n 和 “ ed” o h d “ci " o de s 人 。而 且更偏 重 于道德 高 尚 ,安 于平凡 ,淡 泊名 利之 人 “ o 。 f 实一 虚 . 一抽象 一具体 . 虽然不 能完全 展现出原文 的内涵 . 但也 能使 a lt s bi i ”,“h s ” p r o s o u e o mo a i ”.“ n 0 u e i r ie t e wi e esn fs p r r i rlt y me f s D r o 读者 了解原文 的十之八 九 ait”这四种英 译都没有概括出老子所说的贤者应具有 的素质 诚 bly i 然, 四位 译 者都 是 根 据 自己 的 理解 来 翻译 , 于 历 史 文 化 的局 限 性 以 3 句 式特点及 其英译 赏析 由 及译者 主体性 因素等 等, 文与原 文有 出入是难 免的 但从 以时代 、 译 文 《 道德经》 短短五 千言 , 却是博大精 深, 奥义无 穷。文章句式简短 . 化背景为基础角度来说 , 此处 的“ ” 贤 应理解为才 能出众 品德高 尚. 学 近于格言 。 排比 、 等修 辞贯穿全书。 对偶 句式是体现作者写作风格 的一 识渊博之人 , 并且品德是最 为重要 的一方面 因此 . 者 认 为在 四个 译 笔 个重要标志 , 因而在翻译 中对原文句式 的考虑尤 为重要。下面 以第三 卒 中“ esn fspr r oa t” 然也只代 表了贤者的一面 但却 更 proso u ei rly虽 om i 章作为例子来分析英译《 道德经》 时在句式上应予 以考虑 的因素 加 贴 近 于 原 文 的 意 蕴 例三 是 以圣人 之治 , 虚其 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强其 骨 . 常使 民无 2 特 有 文 化 词 汇 英译 赏析 知无欲 , 使夫智者不敢 为也

“三美论”视角下《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三美论”视角下《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三美论”视角下《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中国文化典籍,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文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作为翻译标准,对吴经熊、Sam Torode和Stephen Mitchell的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后,认为吴的译本更胜一筹,其不但忠实于原文与中国文化,而且较好地传递了《道德经》的“意美”、“音美、“形美”。

关键词:三美论;《道德经》;英译本对比一、引言《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其内容博大精深,结构工整分明,韵律优美动听,与中国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许渊冲的“三美论”正是针对诗歌的翻译标准而提出的,因此在“三美论”视角下对《道德经》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是可行的。

二、“三美论”的理论内涵许渊冲在《翻译的标准》一文中针对诗歌的美学特征提出诗歌的翻译标准,他认为,在这三者中,“意美”是最重要的,译文首先要忠实、准确地翻译出原文及其深层含义,然后还应该尽量让译文彰显出原文的“音美”,而“形美”相对于以上两者来说可以放到最后考虑。

“意美”,是指译者在翻译原作的过程中,不仅要传递原文的含义,还应做到像原作一样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感动,保留其中的意境美。

“音美”,是指译文要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目的语读者常见的格律,还可以借助叠韵、叠音、双声、押韵、重复等方法,从而传达韵律美。

“形美”,是指译文的结构形式应尽可能与原文保持相同或者相似,或者采取选词的典雅或通俗与原作一致等方式,传达形式美。

三、《道德经》三个英译本在“三美论”中的对比分析本文选取John C.H.WU(吴经熊)于1961年出版的英译本、Sam Torode2018年的修订本、Stephen Mitchell出版于1988年的英译本,对其中片段进行比较分析。

(一)意美原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吴译:As for holding to fullness,Far better were it to stop in time!Sam译:If you continue filling a pail after it is full, the water will be wasted.Stephen译:Fill your bowl to the brim and it will spill.原文“持而盈之”为比喻说法,意为自满自骄,吴译抽象、准确地翻译出了原文内涵,与原文风格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