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历史地理学类博士论文简况表
博士论文汇总
博士论文汇总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优先流机理研究= Study on Preferential Flow of Dark Coniferous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Upper Reach Area of Yangtze River[博士学位论文]/牛健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余新晓// 2003。
本文所述研究内容是以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地被物层、根系层生长发育特点水分运动状况为基础,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在研究区域四个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开展室内土柱实验,并与野外实地示踪影像分析相结合,通过实验手段探讨研究区域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构建研究区域优先流分类体系,进行优先流发生判定及其特征分析等理论分析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融入弥散波的运动波模型(KDM优先流模型),将此模型与实地实验检验分析,认定所构建的优先流模型实用性强、可靠程度较高。
在具体分析研究区域优先流发生及运移规律之后,对研究区域优先流运移过程的影响因子进行论述分析,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
(国家重大基础规划项目子专题(2002CB111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3993013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0002009)资助)三峡库区理水调洪型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Study on the Spat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ing and Flood-Controlling Oriented Protection Forests and Its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vior area[博士学位论文,中]/饶良懿(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朱金兆//2003。
本文以三峡库区为例,在分析该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库区不同尺度高效理水调洪型防护林植被空间配置模式。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I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
本年度出版的专着和论文集有:谭其骧着《长水粹编》、侯仁之等着《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王北辰着《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朱玲玲着《文物与地理》、葛剑雄着《碎石集》、翁俊雄着《唐后期政区与人口》、景爱着《沙漠考古通论》、李治安着《行省制度研究》、王妙发着《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胡阿祥着《“中国”古今称谓研究》、阙维民着《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张伟然着《湖北历史文化地理》、鲁西奇着《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等。
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
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
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
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
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召集人:华林甫王社教主编按:在众多作者和读者的关爱之中,本刊编辑发行第一百辑了。
史念海先生主编第一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问世于1981年,于今竟有三十年矣。
32开188页、B5开160页、A4开160页的变化,最为体现的还是学者的追求一贯,学界的发展不断,以及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的支持坚定。
本刊自2001年实行匿名审稿规则后,刊名又广布于学界内外,所载论文或精雕细琢,或入木三分,兼具此二项神情者又所在多有,均可谓彰明较著之作。
因由此故,本刊编者自感责任不轻,编务工作不能稍有懈怠,当努力将“把好稿子发出来”的办刊理念落在实处,为学术求得积铢累寸之功效。
当此百辑号编辑之时,恰有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本刊编辑部主任王社教两位教授提出回顾十年研究的设想,一组文章从动议终变为文字作品,正可为一份礼物,奉献于本刊,奉献于学林文坛。
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王社教冯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2)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建设的探讨,大致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
与对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的变化及其规律研究相比,近1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要薄弱得多,虽然很多学者在自己的著作和论文中对有关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就此进行专门总结的理论著作和论文很少。
就目前所见公开出版和发表的论著而言,专门讨论历史地理学理论的专著仅有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阿兰·R. H.贝克著、阙维民翻译的《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①和林頫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②以及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充实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③,而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只有60余篇。
下面从学术总结和学科发展的思考、学科属性和分支学科的讨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索3个方面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介绍和总结。
人文地理学论文目录
人文地理学论文目录序言1. 研究背景介绍1.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1.2 过去与现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趋势2. 研究目的和意义2.1 探索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2.2 分析人文地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3.1 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3.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3.3 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第一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1.1 气候和气象条件的作用1.2 地形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3 水资源和土壤的利用与管理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馈作用2.1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2 工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2.3 人口增长对资源分配和环境承载力的压力第二章:文化与地域认同1.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作用1.1 地理边界与文化传播1.2 自然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影响1.3 地方性文化与地域认同的形成2. 地域认同对地理环境的改变2.1 地域认同与地方发展2.2 文化旅游与地域经济发展2.3 文化保护与地域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重构1.1 城市扩张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1.2 城市功能区划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1.3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协调2. 城市化对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的影响2.1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差距的影响2.2 城市生活方式变迁与社会价值观的调整2.3 城市化对社会交往和社会网络的影响结论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2. 对未来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展望2.1 基于技术创新的研究方法拓展2.2 人文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前景2.3 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的重要性参考文献(根据实际引用的文献,按照规范的引用格式列出)附录(如有需要,添加实地调查的照片、问卷调查的结果等)以上为人文地理学论文目录的一个示例,通过呈现清晰的章节结构和内容概要,为读者提供了整体论文结构的把握。
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研究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我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对地科性质的讨论,自20世纪30年代即已开始,“文革”以前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①,至80年代初历史地理学界对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学科属性等基本理论问题已经取得共识。
不过学术讨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致说来,以往因学科刚刚确立而主要着重于对该学科的整体性讨论,1990年以来则侧重于各个分支学科的探索,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场景。
谭其骧1983年就已经指出:历史地理作为一门学科虽已存在几十年,但迄今尚未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区历史地理研究还基本没有开展起来,因此这门学科无论在纵的方面还是横的方面都还有很多空白无法填补②。
朱士光1999年指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滞后,不仅湮没消蚀了学科固有的理论光芒,还使学科属性与归依问题出现新的模糊认识,并且因学科今后的主导方向不明朗而影响到学科整体的顺利发展。
有鉴于此,朱士光倡议充分发挥历史地理学科特点,注意吸取有关学科理论原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抓好人地关系研究,应将研究对象时间下限延至当今,同时将研究内容扩大到包括对当前环境变迁动态的评估及对今后环境变迁趋势的预测等方面③。
下面分四个方面作一初步。
一、地理学的观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这个地理环境既指、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和方法而言,它又具有历史学科的属性。
所以有人说历史地理学“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学科”④。
侯仁之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
他着重说明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今天的地理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从以往不同时代的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今天地理上的一切现象都植根在过去的地理中,且有它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存在,因此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说明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而且还要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景观的形成和特点⑤。
《历史地理》论文发表期刊
历史地理简介《历史地理》创刊于1987年,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一本全国性学术刊物,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负责编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
《历史地理》主要刊载历史地理及相关领域理论、方法以及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该刊自20世纪80年代创刊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中科院院士谭其骧先生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邹逸麟、周振鹤、辛德勇先后担任主编,编委包括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主要学者,代表着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最高水准。
从该刊物录用的论文作者队伍来看,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先后在这一刊物上发表过数量不等的学术论文,从而使《历史地理》成为展现当今历史地理学界前沿研究成果的平台。
从每期所刊论文的质量之高与规模之大上来看,《历史地理》在现有的历史地理专业学术期刊中可谓是无出其右的,其中多篇论文获上海市历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各个等级奖。
《历史地理》辑刊的主要宗旨是以发展学术为目的,长期以来保持着专业刊物的特色,反映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态,在海内外学术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早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担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的何炳棣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施坚雅教授就给予高度评价,赞其为“第一流的刊物”,黄宗智等教授称之为“世界水平的杂志”、“国内最优秀的专业刊物”。
因此《历史地理》历来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历史地理》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历史地理学术辑刊。
主要刊载历史地理及相关领域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等专题论文,尤为欢迎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优秀稿件。
投稿须知1、《历史地理》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历史地理学术辑刊。
主要刊载历史地理及相关领域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等专题论文,尤为欢迎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优秀稿件。
地理小博士科技论文怎么写(2)
地理小博士科技论文怎么写(2)地理小博士科技论文篇三:《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科技论述》摘要: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念入手,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计划建设经管、农业气候计划、大气污染监测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医疗等七个方向的运用。
同时对地理信息系统将来的发展走向进行有关预测。
关键字: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发展走向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是一种确定的非常关键的空间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与别的系统不同的是它的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是经过地理编码的,地理位置和与该位置有关的地物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
地理信息系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
第二,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第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因而使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快速,精确,综合的对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运用事例2.1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城市管理既要保障大规模建设的顺利推进,更要服务于城市功能的整体提升。
随着基础设施容量的不断扩大,市民对城市交通、环境、居住等质量要求日趋增强,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和动态调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管理亟待通过管理变革、数字手段,将促进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从而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最佳效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不断满足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GIS技术能把现实世界中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用户对空间信息管理的要求,并借助其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进行各种辅助决策。
GIS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2.1.1GIS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GIS技术可以保证基础数据详尽、可靠、准确,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历史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历史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3)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历史地理学专业的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历史地理学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掌握历史地理学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而且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全面了解历史地理学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中国区域历史地理2、中国边疆历史地理3、城市历史地理4、中国地理学史三、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要求前两个学期修满学分,后四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
其中必修不少于11学分,选修不少于4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学位专业课。
前沿讲座5学分。
具体要求如下:(1)前沿讲座(或讨论班)的目的、范围和形式主要研讨本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课题与前沿性课题,从而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参与本学科前沿问题和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
形式以小型讲座和小组讲座为主,由导师或有关教师主讲,或外请相关专家主讲,亦可由博士生主讲,然后进行专题讨论。
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机构知识库
密级:博士学位论文强震区滑坡时空分布特征及活跃规律研究—以汶川震区为例作者姓名: 杨志华指导教师: 兰恒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高星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学位类别: 理学博士 学科专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研 究 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零一四年五月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s and their Long-term Activeness in the Meizoseismal Area—A Case Study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hit AreaByYang Zhi-huaA Dissertation/Thesis Submitted toTh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Doctor of Philosophy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May, 2014致谢随着博士学位论文行将付梓,20多年的学生生涯也宣告结束,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未来美好生活的画卷即将展开。
迈入人生新的阶段,心情是复杂的,除了对未来的期待,更多的是感恩和离别的伤感。
转眼四年的博士生活犹如一场精彩纷呈的话剧,一一落幕。
回首四年来的风风雨雨,有过痛苦和迷茫,也有过成功和喜悦,有过夜不能寐,也有过欢欣鼓舞,在我心中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温暖、欣慰和感激。
毋庸置疑,选择到中科院地理所攻读博士学位是我人生中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它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安排
培养单位:地质学系类别(博士/硕士)博士第(11)组
答辩会时间
11月23日11:00
答辩会地点
地质系楼
专家组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组长
张成立
教授
西北大学
成员
陈丹玲
教授
西北大学
朱赖民
教授
西北大学
刘良
教授
西北大学
袁洪林
教授
西北大学
学生组
序号
姓名
学号
专业
导师
拟定学位论文题目
1
陈开运
201010183
地球化学
袁洪林
飞秒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质谱进行原位微区铁同位素研究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安排
培养单位:地质学系类别(博士/硕士)博士第(12)组
答辩会时间
2011年11月25日(14:00)
答辩会地点
地质学系
专家组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组长
李文厚
教授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成员
刘池阳
教授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王震亮
教授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张小莉
教授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张金功
教授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学生组
序号
姓名
学号
专业
导师
拟定学位论文题目
1
黄雷
201010194
矿产普查与勘探
刘池阳
渤海海域新近纪以来构造特征及演化
2
邵林海
201010198
矿产普查与勘探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类和⼈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供⼤家参考。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范⽂⼀: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英⽂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内容提要】回顾⼆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取得了较⼤学术成就。
近⼆⼗年,尤其是进⼊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变化。
【英⽂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 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 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history is b Eing research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 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 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 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 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stages of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然、⼈⽂地理现象以及⼈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任则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获得了令人鼓舞的大丰收。
学术活动如8月11—14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安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代表约40多人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增强相互协作研究。
特别是出版了一些著名学者的文集与许多专题学术论文集。
如谭其骧教授的《长水集》,汇集了他治学半个世纪以来主要学术论文近70篇,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见解独特,无不发前人所未发。
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正林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育民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两书则填补了历史地理专业教材的空白,必将促进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基本建设。
《简论》一书的特点是门类齐全、简明扼要,分上编“历史自然地理”和下编“历史人文地理”。
《概论》则较为详尽,内容丰富,现出版的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两编,作者注意反映学科最新水平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如在河流变迁问题上,不仅叙述了现存一些水道变迁情况,还把历史上曾有一定影响,以后历经变迁,现已改道或已湮废的水道也重加勾勒,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在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将编撰一套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
首先着手编写的有:《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研究》和《清代边疆开发研究》等专题论集。
该中心还主办编辑出版了内部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
周振鹤的博士论文《西汉政区地理》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开创了断代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先例,突破了前人的窠臼,描述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使前人几百年内对《汉志》的研究成果相形见绌,将成为研究西汉史和西汉政区地理时必读参考书。
谭其骧教授的《中国历代政区概述》(《文史知识》第8期),系统地概述了我国二千多年来政区演变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并指出近今时期在市制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田尚《唐代政区中的府制》(《郑州大学学报》第6期)一文,对唐代确立的府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详述了唐代十府设置时间、治所和辖区,还探索了唐代改州(郡)为府的原因、作用及特点,使我们对我国历史上所实行过的府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地理小博士科技论文怎么写
地理小博士科技论文怎么写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那么我们要怎么写地理小博士的科技论文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小博士科技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地理小博士科技论文篇一:《试谈如何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摘要]"十二五"期间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
刚召开的党的明确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硬件、软件的两手共同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走向,结合经济发展的动态,科学谋划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蓝图,丰富测绘地理信息的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实现自主创新的脚步,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测绘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字]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发展0 引言测绘工作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提保障性工作,是一个国家地信信息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
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其成果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重大灾害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从八十年代初期,测绘业开始着手对传统测绘手段和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了数字化测图、机助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卫激光测距(SLR)、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尽管我国测绘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整体技术水平同国际测绘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完整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测绘生产中生产速度慢、更新周期长、产品形式单一、地图印刷质量较低等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测绘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等领域,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测绘信息综合开发应用水平较低,测绘高新技术集成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参与全球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尚待进一步拓展。
优秀博士论文分析(5)
扬子陆核古老地壳及其深熔产物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1.题目分析:研究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是理解大陆动力学,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方向之一。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等研究目的;其次对研究区域地质背景进行了阐述;第三,介绍了对这种地壳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四,分别介绍了几种花岗岩及其相关信息的数据,结论。
最后做一总结。
2.目录:第一章导论1.1研究背景1.2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1.3工作量小结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2.1崆岭杂岩2.2黄陵花岗岩基2.3莲沱组砂岩第三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3.1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3.2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3.3锆石内部结构分析3.4锆石U-Pb定年3.5全岩Rb-Sr和Sm-Nd同位素分析3.6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第四章崆岭杂岩:扬子克拉通的形成与演化4.1引言4.2样品描述4.3锆石U-Pb年龄4.4主微量元素4.5氧同位素4.6锆石Lu-Hf同位素4.7全岩Sr-Nd同位素4.8讨论4.9小结第五章晓峰岩墙成因:太古代岩石圈的新元古代再造5.1引言5.2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5.3锆石U-Pb年龄5.4主微量元素5.5矿物氧同位素5.6全岩Sr-Nd同位素5.7锆石Lu-Hf同位素5.8讨论5.9小结第六章黄陵花岗岩基成因:对TTG岩石成因的制约6.1引言6.2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6.3锆石U-Pb年龄6.4主微量元素6.5矿物氧同位素6.6全岩Sr-Nd同位素6.7锆石Lu-Hf同位素6.8讨论6.9小结第七章莲沱砂岩:华南最古老的碎屑锆石 7.1引言7.2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7.3锆石U-Pb年龄7.4主微量元素7.5矿物氧同位素7.6全岩Sr-Nd同位素7.7锆石Lu-Hf同位素7.8讨论7.9小结第八章结论。
地理科学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论地理科学》简评
地理科学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论地理
科学》简评
《论地理科学》是由中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研究所所长梁玉堃教授于2009年出
版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书中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史、范畴、理论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了地理科学的理论结构,主要涉及地理科学发展史、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层次结构、地理系统理论、地理息系统和地理空间分析等内容。
《论地理科学》从新的视角,结合最新的理论和技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全面总结和系统阐释,在许多方面领先于国内外同类著作。
梁玉堃教授在论述中,结合深入的历史研究以及对地理科学发展的深刻认识,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对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指导性建议,为推动地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梁玉堃教授还在著作中结合当前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实践,尤其是当前新科学范式下地理科学研究的新要求,重新审视了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对当前地理科学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科学本质、科学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建议,为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灵感。
总之,《论地理科学》以其独特的视角,系统的思想,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史、范畴、理论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为当前中国地理科学理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理论价值。
地史学-结课小论文-历史大地构造-地大
对历史大地构造主要学说的回顾与思考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槽台说创建以来,历史上各种关于历史大地构造的学说相继提出。
本文通过对槽台说、地洼说、断块说、地槽-地台多旋回构造学说等多种学说的概述,旨在大体上回顾历史大地构造的发展历史。
文章最后结合当前板块构造学说的最新发展情况,展望本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历史大地构造发展历史板块构造学说展望一、槽台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槽台学说是Charles Schuchert根据Hall and Dana的地槽理论,结合北美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提出地台概念后而逐步形成与发展1。
这一后来称为地槽的地区覆盖有大量厚层碎屑岩。
1841年,H. D. BOOERS 发现在阿帕拉契亚山东南部有碎屑岩物源区。
Hall于1859年提出这些沉积物聚集在大路边缘狭长的带状区域,随着巨厚沉积物的积累,随之褶皱成山。
Dana称其为地槽并由此发展出一套大陆增生的理论。
随着地质调查的深入,槽台说也在不断完善。
Schucher于1923年总结出槽台说基本观点:地台相对稳定,地槽是大陆的一部分,既不位于大洋边缘也不位于中间,地槽中的沉积物是陆源的并且多次抬升剥蚀和下降沉积。
槽台说最鲜明的特点是所研究的区域为大陆,并且强调地质现象源于地槽的垂直运动。
这一观点在包括北美和欧洲在内的很多地方得以证实2。
最近,有人也通过以蛇绿岩套为研究对象,将槽台说与大陆漂移说进行了对比3。
的确,槽台说的提出是有其背景的。
首先,19世纪末期,美国地质调查进入高潮,地质资料的积累逐渐增多。
其次,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阶段,由于力学、电磁学、基础化学等学科的较快发展,科学家掌握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和描述方法,将这套方法论引入地质学无疑会加速学科的发展。
再次,当时科学界对于山系的形成缺少统一的认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未受重视,造山理论呼之欲出。
这些都无疑促进了板块学说的发展。
虽然后来证明此理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无疑,它在传统历史大地构造学中依然有着重要地位,至今都在指导着我们去认识古地理面貌与古构造过程。
复旦史地所博士
复旦史地所博士
我是一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的博士研究生。
在这里,我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先进的学术观点,同时也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
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和地理问题。
我正在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文化的形成。
在复旦史地所,我不仅受益于教授们的指导,还有机会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课程,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交际圈。
我相信,在这里的学习和研究将为我未来的学术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
黄忠怀
16 清代湖南的矿业开发
林荣琴
17 清代云南(1711-1911 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
杨煜达
18 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
余同元
导师
谭其骧 谭其骧 谭其骧 谭其骧 谭其骧 谭其骧 吴应寿 邹逸麟 谭其骧 谭其骧 周振鹤 谭其骧 周振鹤 邹逸麟
2005 2005 2007 2007 2007 2007 2008 2008 2009 2009 2009 2010 2011 2012 2012 1996 1997 1998 1998 1999 1999 1999 1999 2001 2002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中国古代史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复旦大学
杨蕤 王加华 王大学 夏增民 张晓芳 吴轶群 路伟东 李嘎 谢湜 郑维宽 李强 蒋有亮 马孟龙 张宏杰 郝红霞 李晓杰 张晓虹 朱海滨 邹振环 刘影 林拓 赖青寿 华林甫 郭红 宣炳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陕西人民教育… 西北大学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台湾文津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87.8 1991.4 1998.8 1997
1993 1995.4 1996
1998 2002 2008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毕业时 间 1983 1983 1987 1988 1989
所属学科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1989 历史地理学
1992 历史地理学 1993 历史地理学
1994 历史地理学
1991 历史地理学
1993 历史地理学
石超艺 周晓光 高凯 刘龙雨 胡其苇 傅辉 孙景超 傅林祥 韩昭庆 安介生
侯杨方
张根福 赵发国 杜非 董龙凯 孙宏年 葛庆华 左鹏 王卫东 高蒙河 苏新留 李玉偿 吴淘 阚耀平 胡云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邹逸麟 张修桂 葛剑雄 彭希哲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葛剑雄
吴松弟
张伟然
9 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
靳润成
10 明清两淮盐业盛衰及其对苏北区域的影响
王振忠
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末至元代末(3.5KaBP-0.6KaBP)气候冷暖
11
满志敏
变化的初步研究
12 港口·城市·腹地
戴鞍钢
13 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研究
冯贤亮
14 云贵高原环境与社会变迁
杨伟兵
44 西夏地理初探 45 近代江南地区的农事节律与乡村生活周期 46 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 47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 48 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49 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 50 清代陕甘人口研究 51 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 52 高乡与低乡:11—16 世纪太湖以东的区域结构变迁 53 清代广西人地关系的演进与生态变迁研究 54 1930 年代东北地区人口研究 55 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 56 西汉侯国地理 57 晚清京官日常生活研究---以曾国潘为中心 58 中晚唐文学的南方化 59 东汉政区地理 60 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61 浙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62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63 山西地域文化变迁研究 64 福建文化地域性研究 65 唐后期方镇建置沿革研究 66 中国地名学史专题研究 67 明代都司卫所建置研究 68 两汉孝社会伦理及其传播
1996 200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5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三联出版社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9.5 1999.1
2001.1 2003
2002.1 2007.6 2004.9
陶明选 叶舟 张小坡 肖启荣 吴启琳 赵赟
潘威
牟振宇 郑微微 王一帆 刘炳涛 张健 樊如森 唐巧天 毛立坤
姜修宪
王列辉 张珊珊 董枫 祁刚 王哲 马峰燕 武强 张永帅
王振忠 王振忠 王振忠 王振忠 王振忠 满志敏 满志敏 满志敏 满志敏 满志敏 满志敏 满志敏 吴松弟 吴松弟 吴松弟 吴松弟 邹逸麟 王建革 吴松弟 吴松弟 吴松弟 吴松弟 吴松弟 吴松弟 吴松弟 吴松弟
29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
30 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研究 31 齐地历史地理研究 32 中国古代姓氏地理研究 33 山东段黄河灾害与人口迁移 34 中越关系研究 35 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 36 唐诗中的文化景观 37 1648-1937 年绥远地区移民与社会变迁研究 38 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 39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 40 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 41 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 42 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 43 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
任玉雪 林涓 余蔚 薄井由 王毅 毋有江 杨雨蕾 李智君 阎盛国 倪文君 史党社 刘祥学 黄普基
何穆 陈琍 周运中 周庆彰 李碧妍 杨勇 杨焕鹏 游欢孙 丰箫 何建木 邹怡 吴媛媛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周振鹤 曹树基 曹树基 曹树基 曹树基 王振忠 王振忠 王振忠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94 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 95 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 96 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 年) 97 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 98 明清赣南地方政治秩序与基层行政之演化 99 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 100 上海地区地表水系空间结构特征重建及相关问题研究 101 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49-1930) 102 清代以来梅雨雨带推移与降水事件研究 103 清末地理大测绘:以光绪<会典舆图>为中心的研究 104 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 105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研究 106 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 107 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 年) 108 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
2008.9
1994.4 2004.1 2000 2004.1 2001
69 清代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70 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 71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72 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理初探——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 73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 74 北魏政区地理研究 75 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 76 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77 秦汉时期招降战略战术研究 78 西方人“塑造”的广州景观(1517-1840) 79 秦关北望——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研究 80 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 81 燕行路地名、聚落区域景观 82 秦代政区研究 83 近代上海城乡景观变迁(1843-1863 年) 84 苏皖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85 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 86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87 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 88 国家视野中的江南基层政治(1927-1949) 89 近代苏州地区市镇经济研究 90 1945-1949 年浙江省嘉兴乡镇自治研究 91 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 92 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 93 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19 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 20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 21 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 22 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1644-1937 23 民国以来沂沭泗流域环境变迁与水利纠纷 24 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 25 技术、环境与社会:宋以降太湖流域水利史的新探索 26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专题研究 27 黄河长期夺淮期间淮北平原湖泊、水系的变迁及其背景分析 28 山西历史人口迁移研究
2005 2005 2006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998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