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评(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6

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0分)材料2014年4月23日,广州市第一季度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昨日公布,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优9天,良49天,轻度污染23天,中度污染8天,重度污染1天,未出现严重污染;全市定期公布的50条河涌中,大沙河、花地河等10条河涌稳定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东濠涌等6条河涌部分时段水质达标,其余34条河涌水质超标,超标项目主要是氨氮、总磷等有机污染,呈现明显的生活和农业源头污染特征。

(1)材料中涉及的环境有哪几类?它们属于什么环境类型?(4分)(2)假如你是广州市民,为提高广州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该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6分)【解析】阅读材料,不难得出,材料中涉及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属于自然环境。

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控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如工业生产部门,尤其是污染企业应严格执行排放标准;交通部门应控制机动车数量;机动车应持有绿色环保标志;市民出行应提倡“环保出行”,如骑自行车、乘公共交通工具等;环保部门应加强监测,严格执法。

【答案】(1)大气环境和水环境。

自然环境。

(2)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机动车数量;提倡市民“环保出行”;加强环境监测;控制生活污染。

2.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0分)(1)将图中①②③④⑤与所反映的环境问题连线。

(4分)①酸雨问题② 荒漠化问题③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④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⑤ 海域污染问题(2)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图例②所示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当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减少速度最快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__,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所反映出的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综合检测 鲁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综合检测 鲁教版选修6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环境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

据此完成1~2题。

1.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2.下列人类实施的活动,体现人类与环境关系良性发展的是( )①生态旅游②生态住宅③绿色食品④石油农业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第1题,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则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

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对立。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在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对立。

第2题,石油农业虽然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会污染农田,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1.A 2.C3.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B.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C.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D.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解析:选D。

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A.自然经济时期B.采猎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D.工业文明时期解析:选D。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大量财富,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5~6题。

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6.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②⑤D.②③⑥解析:第5题,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及答案单元测试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及答案单元测试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2、下列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人地关系搭配错误的是A.第一阶段---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B.第三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C.第一阶段---人类萌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D.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下列不属于自然环境的是A.高山草甸B.极地苔原C.因过渡放牧造成的荒漠流沙D.大漠盐湖4、下列不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A.征服自然 B .人是自然界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C.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5、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①全球海平面上升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6、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B.陆地面积增加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粮食产量增加D.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7、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氧化氮 D.氟氯烃8、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B.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C.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缩小D.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9、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C.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D.发展煤炭生产10.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A.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B.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C.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D.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11.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C.生产工艺水平低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12.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13.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B、森林面积减小,生物物种灭绝C、土地盐碱化,水源枯竭D、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14.下列最适宜作为环保辩论会辩题的是A.环境保护需不需要B.农业发展中,生态破坏能否避免C.环境污染是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保护环境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15.据上题选出的辩题,反方可选下列哪些论据进行辩护①农业生产对耕地的需求必然要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②生态农业可以兼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③干旱地区发展耕作业易引起土壤盐碱化④畜牧业发展使草场退化严重⑤南方地区发展立体种养型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16.下列环境问题在工业文明以后新发生的有:①臭氧层破坏②CO2的温室效应③水土流失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17.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是A.印度洋海啸 B.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事件 D.内蒙古草原退化18.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19.下列现象的发生属于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A.泥石流和洪涝灾害B.某些地区出现地下水漏斗区,进而引起地面塌陷C.某些地方病的蔓延D.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流和湖泊20.可有效减缓物种灭绝速度的人为原因有:①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②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③禁止猎捕珍稀野生生物④减少各种废弃物的排放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二、综合题下图为“世界荒漠带分布图”,据图回答:1.世界上的荒漠带包括和两种类型。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满分60分)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A.人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2.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解析】第1题,传统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第2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和环境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答案】 1.C 2.D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题。

3.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解析】①东非高原和北非主要为荒漠化问题;②欧洲西部主要为酸雨问题;③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和我国西南部主要为原始森林遭受破坏;④我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及南亚和西亚部分地区主要为农田土壤的侵蚀问题;⑤亚洲、非洲和欧洲沿海的石油运输航线上主要表现为海域污染等。

【答案】 B4.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大气环境和生物环境等B.人类环境是自古就有的,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C.一个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D.任何地区的环境质量都是稳定的、不变的【解析】环境按其属性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环境是在人类出现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地理试卷(选考)

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地理试卷(选考)

第一学期质检考试高二地理 ( 选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50 分)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表示图, 达成第 1-2 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选项是()A.a 表示资源开发B.b表示生产活动C.c 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d表示荒弃物排放2.属于 d 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 煤矿开采造成地面沉降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C. 华北地域土壤盐碱化D.冰箱使用造成臭氧层破坏读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表示图, 达成第3-4题。

3.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由是( )A. 受自然灾祸影响, 有些耕地失掉了农业生产能力B. 人口不停增添, 非农业用地不停扩大C. 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总面积快速减少D. 环境污染严重, 使耕地不可以发展农业生产4.此后 , 为使我国人均粮食据有量增添 , 适合的做法是 ( )①大批减少经济作物栽种面积,增添粮食栽种②退耕还林还牧③控制人口增添田扩大粮食栽种面积⑤发展科技提升单位面积产量⑥改良耕地质量A. ②③⑤B.①③④⑥C.①⑤⑥D.④围湖造③⑤⑥以下图表示我国北方农牧交织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达成第5-6 题。

5.北方农牧交织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 植树造林,发展果林业或经济林待育肥牲畜B. 大批开垦荒地 , 建设商品粮基地深加工产品C. 推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 努力提升农业技术D. 退耕还林还草 , 发展舍饲养殖饲草料6. 北方农牧交织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农副产品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给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给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修养带和饲草料供给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修养带和重要粮食供给基地A. 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011 年 6 月 17 日 , 是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 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活力”。

这一要旨告诉世人, 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 一定保护我们的生计基础——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2015_2016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湘

2015_2016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湘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选择题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图片中的环境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 ( )A.贵州梯田 B.周口店人类遗址C.城市或乡村 D.卧龙自然保护区1~2.【解析】第1题,图片①是稻田,②是水乡,③是放牧的羊群,只有④是人类没有干预、改造的荒漠。

第2题,梯田是人类改造过的人工环境,不属于自然环境。

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是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

【答案】 1.D 2.D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其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之一。

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危害极大。

根据材料,完成3~4题。

3.下列环境问题,由酸雨直接引发的是 ( )A.全球海平面上升B.南极企鹅患白内障C.水土流失D.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4.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促进酸雨防治的是( )A.使用低硫燃料B.控制汽车尾气排放C.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制冷剂D.安装烟道脱氮设备3~4.【解析】第3题,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南极企鹅患白内障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多;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遭破坏引起的;酸雨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受影响、森林枯萎死亡等。

第4题,C项措施利于臭氧层的保护。

A、B、D三项均利于防治酸雨。

【答案】 3.D 4.C阅读《藏羚羊的跪拜》文中的片段,完成5~6题。

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

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5.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将违背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中的( )①尊重与善待自然②关爱人类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④可持续发展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6.文中“他”的行为是为了获取自然环境中的________价值( )A.维持生命 B.经济C.娱乐和美感 D.科学研究5~6.【解析】第5题,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会导致藏羚羊的灭绝(违背了尊重与善待自然的原则),还剥夺了他人和子孙后代合理利用藏羚羊的机会,而且所有人类都要承受藏羚羊灭绝的后果(违背了关爱人类和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的原则);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原则中没有可持续发展。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海洋概述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海洋概述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一章海洋概述(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关于世界各洲的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麦哲伦海峡2222B.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波斯湾和苏伊士运河C.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土耳其海峡D.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解析: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和红海;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

A、B、C三项都错。

答案:D2.下列水域属于内陆海的是( )A.波罗的海B.地中海C.南海D.阿拉伯海答案:A3.平均水温最高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解析:太平洋平均水温19.1 ℃,大西洋平均水温16.9 ℃,印度洋平均水温17.0 ℃,北冰洋平均水温最低。

答案:A4.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计划依次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再返回青岛。

它将先后途经( )A.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B.马六甲海峡——好望角——巴拿马运河C.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D.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解析: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是从青岛起航向东航行的。

答案:A5.世界面积第一、二大洋的分界线为( )A.白令海峡B.纽芬兰岛60°WC.通过合恩角的68°W经线D.通过好望角的20°E经线解析:世界面积第一、二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和大西洋,其分界线为通过合恩角的68°W经线。

答案:C6.读图,完成第6~8题。

图中A水域是( )A.北海B.南海C.阿拉伯海D.墨西哥湾7四幅图中属于边缘海的是( )A.A图和B图B.B图和C图C.C图和D图D.B图和D图8图中海峡是日本“海上生命线”的是( )A.A图B.B图C.C图D.D图解析:此组题要求把重要海域的轮廓记熟,并掌握海、海湾等的区别。

创优设计2015_2016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过关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创优设计2015_2016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过关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图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这种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连续性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旱涝灾害B.b——土壤肥力C.c——水源D.d——低温答案:1.B 2.B孟买和洛杉矶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3~5题。

3.可以衡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差异的综合性指标是( )。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B.人均国民收入C.人文发展指数D.三次产业比重4.图甲中M国( )。

A.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区域经济表现为自给自足的特征C.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D.劳动力开始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5.图乙中的N国( )。

A.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很少B.处于不均衡的加速发展状态C.科技成为其发展的主导力量D.中心城市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整个国家的平均速度答案:3.C 4.D 5.C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完成第6~8题。

6.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 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7.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8.A、B 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系不便④生产方式落后⑤水资源短缺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解析:第6题,甲位于塔里木盆地,河流水源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

高中地理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2)中图版选修六

高中地理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2)中图版选修六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人类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有别于其它的生物环境。

回答1—2题: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B.通常所说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C.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D.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2.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一组是()A.土地、岩石、矿物B.村落、城市、泰山游览区C.阳光、水、大气D.丘陵缓坡、人工草场、水产养殖场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

完成3—4题。

3.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4.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C.工业社会开始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下列选项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大漠盐湖B.极地苔原C.畜群牧场D.高山草甸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7.生态系统的基础与和核心的是() A.土壤B.植被C.水文D.大气8.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B.环境发展的必然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要求。

据此回答9—10题:9.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积极发展国家工业C.积极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D.治理污染10.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总量D.改善生态环境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1—12题: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14题。

高中地理检测题:第一单元复习环境与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检测题:第一单元复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单元复习:环境与环境问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韩增禄认为:风水是关于生存环境的学问。

风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好理解,包括天文、地理纬度、山川、地貌、河流、植被、气象、信风等。

社会环境也比较好理解,孟母三迁就是迁的社会环境,还不是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社会文教环境。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根据材料提示,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A.格陵兰岛上的冰川B.太湖水域C.城市立交桥D.西西伯利亚的沼泽2.根据材料,下列环境属于风水环境中自然环境的是()A.城市环境B.梯田C.高山草甸D.黄河大堤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物质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4.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是自然环境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C.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D.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涉及岛屿面积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

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完成5~6题。

5.永兴岛的主要植被类型()A.亚热带常绿林B.热带雨林和季雨林C.热带稀树草原D.亚热带硬叶林6.随着三沙市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海南省计划在永兴岛大力发展海岛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易引发的环境问题()A.水土流失严重B.滨海湿地消失C.海水污染加剧D.海平面上升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

结合漫画“挥汗如雨”,完成7~8题。

7.造成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A.时空分布不均B.需求结构不合理C.人均拥有量少D.生产利用效率低8.漫画中人类过度的行为最可能导致()A.水质下降B.地面沉降C.降水增多D.土壤酸化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9~10题。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章)(90分钟100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分)下图示意某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风向频率。

概述该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该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的含量较高,在空间上距离高速公路越远,含量越低,重金属浓度由高速公路向两侧递减,因为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主要来自汽车尾气,距离高速公路越近,接收的汽车尾气越多。

东西两侧相比,东侧大于西侧.可推测重金属来自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只能是汽车尾气排放;另外从风向频率图可看出,该地盛行偏西风,则东侧浓度较大可能是东侧位于盛行西风的下风向,接收的汽车尾气较多,尾气中重金属被风吹到高速公路东侧,导致高速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

答案:特点:距离高速公路越远,含量越低;高速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原因: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主要来自汽车尾气;距离高速公路越近,接收的尾气越多;东侧位于盛行西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接收的汽车尾气较西侧多.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分)“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芭蕉(下图)因生长速度较快及文学作品的渲染,近年来成为部分南方城市新建小区内的绿化新宠.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下茎发达,难与其他乔木共生。

最宜在肥沃、疏松、透气性良好的土壤中生长。

叶面宽大却易折,喜温暖但不耐寒。

请分析小区内种植大量芭蕉作为绿化植物的不利影响。

【解析】由材料可知,芭蕉为草本植物,生态效益不如乔木;难与其他乔木共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造成景观单一;叶面易折,不耐寒,给维护管理带来不便。

答案:芭蕉为草本植物,生态效益不如乔木显著;单一种植芭蕉,不利于保持小区的生物多样性;易受病虫害影响;越冬易受冻害;易折损,维护管理麻烦;景观单一。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鲸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其中多种鲸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上图为当地时间2018年11月28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28头鲸鱼被发现在Croajingolong国家公园海滩搁浅死亡,画面令人痛心.多数大型鲸类聚居在南极附近海域,该海域磷虾蕴藏量惊人,它在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南极海域被国际捕鲸委员会划为鲸类保护区.然而,日本等国家在该海域的捕鲸活动从未停止过,被捕杀的鲸就包括处于濒危状态种类。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 沿海滩涂、名胜古迹B. 极地、高山及荒漠C. 风景游览区、水产养殖场D. 天然草场、畜群牧场解析: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多分布在地理条件较为恶劣、人迹罕至的地区。

答案:B2. 人类对环境的正确态度是()A. 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B. 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C. 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D. 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解析: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正确的环境观应该是立足目前的实际,谋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答案:C2014年太原市提出“改造一个旧城,建设一个新城,挖掘一个古城”的“三城联动”规划。

太原市通过“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古城挖掘”的城市规划,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据此完成第3~5题。

3•“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A.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B. 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C. 环境的客观性D.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4. 要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就要增加绿地面积,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太原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是()A. 善待森林,防止水土流失B. 在太原以北风沙源地植树造林C.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D. 加强城市公园、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5. 下列叙述中,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有()A. 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太原特色放在首位B. 每天每平方米都有天气预报C. 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D. 太原市大多数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及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解析:第3题,环境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4题,防止水土流失对增加森林覆盖率没有作用,在太原以北风沙源地植树造林对提高太原的森林覆盖率起不到作用,在太原城市内部不能建设自然保护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

第一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①F表示资源开发②F表示产业活动③H表示废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所以F表示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又会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H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第2题,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答案:1.C 2.D读“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完成第3~4题。

①农地面积/107 km2②人口数量/108③能源消耗量/108 t ④淡水消耗量/103 km3⑤氟利昂排出量/104 t ⑥二氧化碳排出量/10-63.二战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氟利昂排出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 )。

A.能源消耗量B.淡水消耗量C.氟利昂排出量D.二氧化碳排出量4.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关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②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引起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面积增加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解析:第3题,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二战后增加速度最快的,其中氟利昂排出量从无到有,且二战后急剧上升。

第4题,城市及基本建设会占用农业用地,而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都会使农业用地退化,从而减少农业用地面积。

高中地理: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测试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测试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测试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地区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图,完成第1题。

1.N所在地形区水土流失严重,除自然原因以外,人为原因主要是()①樵采、开荒等造成的植被破坏②过度放牧,草场超载③轮荒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示人口B.乙表示环境C.丙表示资源D.丁表示经济系统3.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①生产过程中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②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③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④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B.环境发展的必然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

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的矛盾?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什么矛盾。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7.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球B.过程的不可逆性C.规模的全球性D.治理的不可行性8.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C.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部演变成全球性范围内的问题D.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10.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

最新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过关检测湘教版选修6

最新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过关检测湘教版选修6
5 / 14
解析“驯养野兽,种植禾谷”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崇拜自然阶段,“轮 作、间种、生态种养”是谋求人地协调阶段,“以粮为纲”体现农业社 会改造自然阶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则体现了征服自然的错 误心态。 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356.92 万平方千米,以 20xx 年的数据分析认为, 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 2 000 亿元以上。结合所学知 识完成第 11~12 题。 11.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国土面积广阔 B.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C.山地面积广阔 D.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2.下列地理事象不是由水土流失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是 ( )。 A.流失区粮食减产 B.流失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C.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 D.北京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答案 11.D 12.D 解析第 11 题,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不当的人类活动造成植 被的严重破坏,而人口基数大和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量多是导致植被破 坏严重的主要原因。第 12 题,水土流失会使流失区的土层变薄、土壤 结构破坏,肥力下降;由于流失区土层变薄、植被减少,抵御旱涝灾害的 能力下降,进而诱发其他灾害;黄土高原流失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人
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缓解大气的温室效应,缓解议的话题。所谓“绿色 GDP”,是指现
行 GDP 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
即“绿色 GDP”=GDP 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据此完成第 18~20 题。
第 20 题,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能够限制我国产品出口,说明我国产品在
环保技术上还有待提升,我国应与国际接轨,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
量。
二、综合题(共 5 小题,共 40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下列各地景观图,完成第1~2题。

1.这四处风景地中,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松赞林寺景观图反映的各种环境要素中,最主要的是( )A.岩石B.阳光C.科学技术D.宗教信仰解析:第1题,四处风景地中,横店影视城和松赞林寺属于人类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是社会环境;元谋土林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千湖山是洼地积水成湖,属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是自然环境。

第2题,松赞林寺主要是藏传佛教寺院,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宗教信仰。

答案:1.C 2.D2013年11月16~19日,欧洲最高和最活跃的火山——意大利埃特纳火山持续爆发,岩浆喷涌,高达数千英尺。

这已是埃特纳火山2013年的第16次爆发。

据此完成第3~4题。

3.火山爆发会喷出大量火山灰和二氧化硫,对大气造成极大的污染。

这种污染属于( )A.资源枯竭B.生态破坏C.原生环境问题D.次生环境问题4.按产生的原因来说,下列图片与火山造成的大气污染同类的是( )解析:第3题,火山爆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属于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第4题,台风属于自然力,和火山一样都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答案:3.C 4.A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

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

据此完成第5~6题。

5.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6.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第5题,移植大树改变了大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存环境,如果大树不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将会死亡。

第6题,大量移植树木会对树木原生地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滑坡和泥石流,影响森林种群的稳定。

答案:5.C 6.A图中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

读图,完成第7~9题。

7.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8.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9.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B.加大台风预报警报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D.加强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解析:第7题,题干说明图示为某种“环境变迁”,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可知,该“环境变迁”最可能的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第8题,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

第9题,解决全球变暖一方面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应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答案:7.A 8.B 9.D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11.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解析:第10题,考查对地理坐标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结合图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置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高纬度减少明显。

第11题,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答案:10.C 11.B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随着时间的推移,图示地区原始林地逐渐消失的原因是( )A.森林大火或病虫害B.过度开垦C.环境的自然演变D.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13.自1800年以来,图示地区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A.自然环境逐步优越B.林业产值逐步上升C.种植业产值降低D.气候异常现象增多解析:第12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开垦的过程。

第13题,1800年之后,原始林地所占比重已变得很低,说明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必然会引起环境恶化、气候异常。

答案:12.B 13.D下图为人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以下所列项目与图中a、b、c、d箭头表示意义组合正确的是( )①铁矿石、水产品②煤渣、污水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A.a—①b—②c—③d—④B.a—①b—②c—④d—③C.a—②b—①c—③d—④D.a—②b—①c—④d—③15.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c箭头代表含义的是( )A.东南沿海的台风B.黄土高原一些地区常见的甲状腺肿大病C.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出现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D.贵阳地区的“天无三日晴”解析:第14题,a表示人类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或能源,b表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d表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c表示地理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反馈作用。

第15题,c箭头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C项是人类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答案:14.A 15.C阅读材料,完成第16~18题。

①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3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

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③打死虎,打死豹。

……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16.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A.①B.②C.③D.④17.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 )A.依赖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善待自然18.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的文明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6题,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场景。

第17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

第18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的文明时期为后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16.C 17.C 18.A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下面的人类活动能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是( )A.森林采伐量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D.新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20.为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我国正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其直接目标是( )①增加林木产量②调整农业结构③提高生态质量④提高农民收入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19题,森林采伐量应控制在木材自然生长量之内,否则会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呼伦贝尔草原和新疆为半干旱、干旱气候,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在新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都会造成土地沙化。

第20题,国家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一是可以改变我国种植业比重过高的农业结构;二是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答案:19.C 20.C二、综合题(共50分)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某年全球CO 2排放总量排行前10位的国家及其人口总数。

材料二: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1)据材料一分析,人均CO 2排放量高的为 (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美国人均CO 2排放量约为中国的 倍。

(2)据材料二分析,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变化特点是,1998年平均气温比1956年平均气温约上升了 ℃。

(3)从日常生活出发,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第(3)题,主要联系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对二氧化碳吸收的措施。

答案:(1)发达国家 4.5(4~5之间)(2)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但有波动(全球气温波动上升) 0.8(3)尽量节约用电(因为目前世界上主要为火力发电,需燃烧大量化石燃料);保护森林和海洋(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环境);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不踩踏草坪,保护植被等。

22.(14分)右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说出图中A、B两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乙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解析:第(1)题,A为武夷山山区,环境保护的重点应为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

B地区环境保护的重点应为保护湿地,防止水污染等。

第(2)题,A地区过度开垦会造成水土流失,下游旱涝灾害增多,三角洲面积加速扩大,同时会影响河口处渔业资源。

答案:(1)A地区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保护水质为主。

理由:位于气候湿润的山区,河流上游源地。

B地区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湿地(湖泊)为主。

理由:位于河流中下游湖泊沿岸,人口密集,城镇较多,经济较发达。

(2)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多;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水质下降,污染加剧,可能使河口地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也可能因营养盐类增多,渔业资源更丰富。

23.(2013·山东高考)(10分)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从图中不同植被距海远近、地形起伏和图例可以得出,甲地地势起伏大,植被生态功能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植被在沿海的平原地区,主要功能是降低风速、阻挡风沙;而丙地植被在沙质海岸上,主要功能是固沙阻浪。

第(2)题,根据题干得知,该地位于华北沿海地区,气候较干旱,特别是春季蒸发旺盛,而且是荒草地,如果将荒草地开垦为耕地,则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