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是我国现代农业事业中的重要开拓者和杰出科技工作者。
2019年,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农业科学领域专家。
他被誉为“千万稻农之父”、“中国水稻之父”。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讲授袁隆平先生这位伟人的事迹,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科学家创新精神的力量和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课题。
一、情境设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感知,让他们有一种无论是在精神上、感性上,还是认识上都能够陪伴袁老师“耕稼”的视觉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图例、实物、逻辑分析等多种途径,将学生的潜意识引领至“农田”实地。
根据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创设农业成长实验室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种田”,让学生重新体验农事劳作,亲身感受耕种之苦与艰辛。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种植,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对“绿色”的关注和追求。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感觉就仿佛置身在稻田之中,不断感受到这个领域内杰出科技工作者们的种种疑惑与探索,在“实验室”中亲手实验、调配、施肥,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能够:1. 学习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经历、成果及其对我国农业的贡献,领略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
2. 意识到种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3. 探索生态种植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责任心态。
4. 培养对生物科学原理的基本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影音引导型教学法:通过影音资料、图例、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潜意识,建立思维联系,加深记忆印象。
2. 研讨式课堂:通过互动式的研讨、讨论的形式,带领学生领悟科研的执着与坚持;提高学生对不同意见的辨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导学目标:1.了解国家最高科技奖及其评选要求。
2.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科学成就。
3.认识水稻良种培育的重要意义。
4.思考科学家的职责和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知识链接: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以表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分为个人奖和团队奖两种。
评选标准包括成就卓著、在本领域有突出贡献、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几个方面。
袁隆平:是中国南方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是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是中国南方农业现代化的开创者之一。
袁隆平创造了杂交水稻技术,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
导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放一张图片,“国家最高科技奖”悬挂在获奖者的胸前,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国家最高科技奖?它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有什么奖励和嘉奖措施?2.讲解(1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袁隆平:他是一位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得到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他的贡献对中国南方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袁隆平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很优秀的一代人,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
3.课堂活动(35分钟)3.1 让同学们观看袁隆平的视频并回答问题。
让同学们观看袁隆平的视频,允许他们在视频中询问、记录自己的问题和疑问。
观看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共同解答问题和疑惑,帮助他们理解袁隆平及其成就。
3.2 手抄《袁隆平传》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写《袁隆平传》的重点内容,包括生平、学术经历、荣誉成就等,并用清晰的词汇和语句,尽可能详细。
3.3 水稻良种的发展制度介绍水稻良种的发展制度,同时让学生讨论这些制度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改进。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导语】本文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介绍了袁隆平对水稻育种的贡献及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经历,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作用以及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章正文】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
在这美好的早晨,你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班主任发来的消息:“同学们,今天语文老师请你们写一篇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的文章,请在一小时内完成。
”以下是我的一篇作品,供大家借鉴。
袁隆平的贡献袁隆平,生于1930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他开创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使得全球的水稻产量大增,被誉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第一人”。
在中国,每年有五亿亩稻田在使用他的技术,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袁隆平博士几乎是从事水稻研究的一生。
在他的眼中,水稻不仅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水稻之王”发挥出它最大的生产潜力。
为此,他攀登悬崖峭壁,到处寻找水稻的纯种,不断地进行了千百次的试验。
1964年,袁隆平发现了一种叫做WA354的纯种杂交水稻,它有着与传统水稻不同的优点:更加抗逆性强、不容易倒伏以及产量高。
之后,袁博士开始了一系列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探索实验,并率先在广西实现田间试验。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袁隆平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难关,使其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世界水稻产量。
他的成果也为国家探索出走出一条“压实地力、提高单产,走富民路”的农业发展方向。
获奖背后的努力2019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成就为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的获奖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前预习一、作家作品生平袁隆平(1930—2021),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 年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研究。
1971 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 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2000 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品牌价值被评估为1 000 亿元人民币。
评价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二、课文背景插上科技的翅膀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 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面临粮食严重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 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 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杂交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后,记者为介绍他的先进事迹所做的人物报道。
三、常识积累1.新闻与通讯的区别(1)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2)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3)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展开事件,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
(4)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以适当增加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
第15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
2.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3.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重点难点】1.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1)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2)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3)人物通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
它以_______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_______”,一条是“_______”。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研导学案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1.了解袁隆平的经历及成就。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4.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5.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文章脉络,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一、走近作者: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二、掌握文体知识:(1)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
同时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2)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3)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材定位】《喜看稻菽千重浪》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记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那些卓越的劳动者。
本文通过细腻的笔法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而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通过横跨40载的历史,写出了“温饱梦”“粮食梦”在袁隆平手里逐渐成长并最终实现的光辉时刻。
进而展现了袁隆平对科研工作的高度热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学习这篇课文时,要了解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
把握文章中对袁隆平的细节描写,概括主要事迹,并分析这些典型描写的作用。
同时,要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素养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3.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把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和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品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当“杂交水稻”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有支持,有质疑,有不屑。
当“杂交水稻”真正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有了“超级水稻”的称号时,世界为之震惊。
温饱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民生的根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杂交水稻发现的科学之旅—《喜看稻菽千重浪》。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沈英甲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
重庆人。
中共党员。
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04
袁隆平的人文精神
坚守信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信科学兴农
袁隆平认为科学是农业发展 的关键,不断探索、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我国 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VS
弘扬传统文化
他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提倡尊老爱幼、 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以身 作则,为社会树立了良好榜 样。
乐观向上,坚韧不拔
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 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推动 农村经济发展。
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 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 会作出积极贡献。
无私奉献,团结协作
01
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智 慧和力量,为了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 出。
02
重视团结协作,与团 队成员共同开展研究 和推进工作,发挥集 体智慧和力量。
03
倡导互帮互助,与他 人分享经验和成果, 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
1930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 西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士
袁隆平在农业科学领域的贡献
建立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的理论和技术 体系,使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世界领先 水平
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提高了人 民的生活水平
为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 越贡献
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意义
积极向上
袁隆平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即使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也能够坚定信念,继续前 进。
坚韧不拔
在科研工作中,他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我国杂交水稻 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爱众生,回报社会
心系民生
袁隆平非常关注民生问题,用自 己的科研成果为解决我国粮食短 缺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描写袁隆平院士生平事迹的传记文章。
本章节通过学习该文章,使学生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生平、科研成就以及为国家、人民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把握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及科研成就;(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3)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和科研成就;(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袁隆平院士的科技创新精神及其对国家、人民的贡献;(2)运用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和科研成就;(2)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和贡献。
3.2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和科研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辅导解答;(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袁隆平院士科技创新精神的理解;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学生对袁隆平院士科技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的认同。
4.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袁隆平院士精神的认同;(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或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内涵。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拓展内容(1)观看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纪录片或电影,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和科研成就;(2)参观农业科技展览,了解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课时作业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至今,人类无时无刻不浸泡在文化的汁液中。
在我国,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鼎、樽、爵等食器文物,到园林寺庙等建筑艺术、唐诗宋词明清小品等文学艺术,再到围棋、投壶、蹴鞠等游艺活动,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璀璨繁星。
但是,一般来讲,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创造者和________、高端文化产品的使用者,大都是王侯贵族、文人士子等上流社会人士,而坐贾行商者、市井细民等平头百姓,或是堆金积玉,或是________,虽然也在创造着、享用着文化成果,却大都处于文化________状态,( )。
这与古代中国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是息息相关的。
而在当下中国,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生活对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提倡大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并明确发展方向;百姓想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一些美感与意义,让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
这样上下________,一起将“文化创意”推到了时代前沿,也推到了巨大的产业链中。
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指导者一文不值懵懂勠力同心B.引领者一文不名蒙昧勠力同心C.指导者一文不值蒙昧和衷共济D.引领者一文不名懵懂和衷共济B [指导者:指示教导的人;指点引导的人。
引领者:起引导或带领作用的人。
“指导者”强调指点、教导,“引领者”强调引导、带领。
根据语境,上流社会人士引领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用“引领者”更合适。
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
形容极其穷困。
一文不值:没有一文钱的价值。
形容毫无价值。
根据前文可知,此处强调有富有穷,故选“一文不名”更合适。
蒙昧:①未开化;没有文化。
②不懂事理;愚昧。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
【新教材】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4.1《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知识导学】一、作家作品简历:沈英甲,吉林辉南人。
中共党员。
1983 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68 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二、课文背景:1981 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 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 9 项国际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 年 2 月 19 日,袁隆平被授予 2000 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三、字词广场1.字音识记挽起(w ǎ n ) 签署(qiān) 一蔸(dōu)淤泥(yū) 籼稻(xiān) 捍卫(hàn)茎秆(jīng) 粳米(jīng) 花蕊(ru ǐ )2.词义辨析探索· 摸索两词都有“ 寻找” 义。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名师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名师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尊重科学、敢向权威挑战、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
3、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
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
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
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
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
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淤yū泥籼xiān稻分蘖niè贬biǎn斥2、解释词义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斥:贬低斥责籼稻: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三、解题:喜看稻菽千重浪1、稻菽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三字经》2、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1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1.能够概括出作者着重叙述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2.能够通过对标题及细节的分析,概括科学家袁隆平的精神。
3.能从袁隆平的事迹中得到未来职业道路的启示。
自主预习1.为加点字注音。
稻菽.( ) 掖.( )着屏.( )气一蔸.( )淤.( )泥籼.( )稻分蘖.( )颁.( )发阐.( )明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正确的字形。
饥jǐn() 山lù() hè()立鸡群亦步亦qū() zhǔ()目tǐng()身而出hàn()卫无与lún()比义无反gù()3.查找资料,了解袁隆平及国家最高科技奖。
课堂探究1.阅读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概况袁隆平精神。
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精神的事件,填入下表。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具体事件精神品质2.核心任务:2021年是《科技日报》创办35周年,该刊物正在筹备“创刊以来最佳人物通讯”评选活动,刊登在2001年2月22日头版上的《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入围此次评选。
请为此文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推荐词。
任务一:各小组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优秀人物通讯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展示:(材料一)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材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阅读学习人物通讯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报道人物的事迹,思考人物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了解通讯的特点,学会写通讯。
本文是该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对高中生而言,“人物通讯”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通讯的热情,还是对提高其通讯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和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四、说学法:(一)学情分析相比于初中,高中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新学期的主要任务。
最重要的是,此时学生大都怀有改善和提高的愿望,所以要注意语文课堂的浅显、生动,不可以给学生一个枯燥刻板的首因效应。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袁隆平先生的简介,袁隆平1919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
1950年,袁隆平进入西南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师从中国著名水稻育种学家袁隆华先生。
从事水稻杂交育种工作期间,袁隆平发明了杂交稻育种技术,此技术于1973年被全球首次推广。
1999年,袁隆平获得全球最高奖项之一的“世界粮食奖”,2018年,因其在水稻育种领域里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二、主体1. 要点一袁隆平先生对我国水稻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袁隆平先生是著名的水稻育种家,是我国现代化农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其在杂交稻育种领域里,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得我国的水稻育种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稻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抗病虫害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
他还积极推进农村现代化,带动了众多人民脱贫致富。
多年以来,袁隆平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农业事业的发展,他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将激励新一代的水稻育种家们不懈追求卓越。
2. 要点二袁隆平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袁隆平先生在杂交稻育种技术发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科技成果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当然,袁隆平先生还在其他研究领域里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在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尝试,探索科技推动农业发展,使得中国科技事业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世界的认可。
一些在袁隆平研究团队中孵化和培育的新技术和成果,将为世界农业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将推动全球农业生产工艺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
2.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先生的贡献和科学精神。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袁隆平先生的创新过程和成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
2. 提问:袁隆平先生的贡献是什么?他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他取得成就的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章: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教学目标: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他的杰出贡献。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袁隆平先生的兴趣和尊敬。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袁隆平先生的创新过程和成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
2. 提问: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他的杰出贡献是什么?3. 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袁隆平先生的杰出贡献教学目标: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杰出贡献,认识他的科研成果。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课堂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了解人物通讯和小说的区别,并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通过梳理文本,掌握典型细节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通过分析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指导学生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并能自主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教学重难点1.在对比和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理解并传承劳动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二、学习任务1.课前预习任务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孔乙己》,写好人物形象分析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在报纸上剪裁一份关于人物的新闻报道备用。
2.课中学习任务情境创设:今天,咱们有个重要任务,需要对人物通讯进行专题研究,然后选出代表根据研究报告给全年级同学做专题讲座。
学习任务一:比较阅读,见微知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手头上掌握的资料,来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
教师同担当防汛护校园本报记者王志鹏6月20日13点多,黄潭源行知幼儿园园长李惠萍收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教育局的停课通知,她赶紧安排教师联系家长,把全园205个孩子接回家。
到了14点,只剩下大一班学生伊然的家长还没来。
教师蒋姝妍再一次拨通了家长的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地说,必经之路上有段小路被淹了,过不去。
“伊然今晚跟我回家吧,我来照顾她。
”“蒋老师,我们刚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真是太感射了。
”17点半,全园除一名保安留守外,全部撤离。
20点左右,洪水通入幼儿园。
23点左右,洪水涨至最高位,之后开始消退。
第二天早上7点多,李惠萍来到功儿园,只见地上全是於泥,食堂的大型设施东倒西歪,教室里一片狼藉,水留下的痕迹显示最高水位达到了12米,配电房、消防控制室全部瘫痪。
27名敦职员工陆续到达后,迅速投人灾后清理工作中。
住在附近的学生家长闻讯也拿着扫帚、铁锨参与进来。
“我数了下,一共有60多名家长,他们真是太让我感动了!”李惠萍说。
经过一天的抢救,清淤、清扫工作基本完成。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1.3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简介袁隆平及其事迹。
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讲解生字词,解释词义。
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总结讨论成果,梳理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4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写一篇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第二章:导学案2.1 学习目标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学习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2.3 学习步骤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生字词。
课堂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课后复习,总结学习收获。
2.4 学习评价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课后作业: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
第三章:习题合集3.1 选择题1. 下列关于袁隆平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A.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B. 水稻育种专家C. 稻菽种植专家D. 科技界领军人物2. 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是:(B)A. 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B. 他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巨大贡献C. 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D. 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3. 下列词语中,与“稻菽”意思相近的一项是:(B)A. 麦田B. 稻田C. 草原D. 玉米地3.2 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请阐述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介绍。
3. 课文结构分析和表达手法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5. 布置作业,进行阅读延伸。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阅读法: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2 教学反馈1. 课堂讨论:学生对课文结构和表达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评价。
3. 学生反馈: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相关资料:关于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材料: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2. 作业材料: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阅读课文。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讨论课文内容。
4. 第四课时:布置作业,进行阅读延伸。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45分钟2. 第二课时:45分钟3. 第三课时:45分钟4. 第四课时:45分钟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收集有关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的资料,进行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尊重科学、敢向权威挑战、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
3、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重点】: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
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
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
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
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
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淤泥籼稻分蘖贬斥2、解释词义刻骨铭心:义无反顾:贬斥:籼稻:分蘖:力排众议:三、解题:喜看稻菽千重浪1、“稻菽”《三字经》上怎么讲?2、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原文是什么?以其中一句做题目的原因是什么?四、走进文本,人物初印象问题1:从单元提示里面,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第一段与后面的四段是什么关系?问题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问题:3:讲述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品质?抓小标题的关键词问题4:这四个小标题能否打乱顺序?问题5: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
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概括典型事例一般方法。
典例1:袁隆平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
典例2: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他不盲从权威,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典例3:1964年7月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典例4: 1992年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文章,典例5:1993年以过人的胆识力排众议,主张对玉米稻大面积推广要持慎重态度。
典例6: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中,袁隆平说到自己的梦。
(两个心愿)五、精读文本,感悟人格魅力问题6:你总结一下袁隆平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用下面的格式回答格式:袁隆平是一位……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的追梦者;问题7,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问题8:这些优秀的品质是怎样打动人的?(写作手法的讨论)问题9:人物通讯要注意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新闻性要突显重点,文学性要有丰富的细节。
本篇人物通讯,精彩之处有哪几点?六、走出课本,谈名利观因为袁隆平的突出贡献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估出“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估价超过1000亿元。
然而,荣誉和财富不约而至,并没有改变袁隆平科学家的本色,他自己说,他并不在乎那些名利。
而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则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能受一次表扬。
于是,他想来想去,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的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领导的重视,派记者古国歌对事情的真实度进行调查,两人之间有一场对话后,杨红旗竟然流着眼泪跪下求古国歌表扬自己,请就此谈谈你的名利观。
答案:1、读准字音淤yū泥籼xiān稻分蘖niè贬biǎn斥2、解释词义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斥:贬低斥责籼稻: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三、解题:喜看稻菽千重浪1、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三字经》2、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篇通讯选自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
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突出了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成就。
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四、走进文本,人物初印象问题1:明确: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第一段与后面的段落是总分关系。
(第一段):总述袁隆平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第二段-----最后)分述其事迹及表现。
问题2:明确: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线索: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问题:3:明确:①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实践②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创新②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实事求是④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心愿问题4:明确:不行。
四个标题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时间线索,分别讲述了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总结: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问题5:【要素归纳法】: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事典例1:袁隆平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
明确:表现袁隆平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
典例2: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他不盲从权威,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明确:显示了袁隆平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不迷信权威。
典例3:1964年7月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明确:展示了袁隆平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典例4: 1992年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文章,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典例5:1993年以过人的胆识力排众议,主张对玉米稻大面积推广要持慎重态度。
明确:表现了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典例6: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中,袁隆平说到自己的梦。
(两个心愿)明确:表现了袁隆平是一位有理想,有不息奋斗精神的科学家。
五、精读文本,感悟人格魅力问题6:(1)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2)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3)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4)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追梦者。
问题7:面对千亿身价,袁隆平一笑置之。
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
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一米六高,六十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
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稿费,掐指一算,也有几千元,够花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袁隆平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自己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问题8:①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请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细节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标注课文页码、自然段)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地表现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对科学热爱与专注。
总结: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②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使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
学生找读如:“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袁隆平就这样以事实来捍卫科学的原则。
”“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有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问题9:1)、围绕主旨选取典型事件;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3)、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六、走出课本,谈名利观谈自己的名利观就好,只要是真正的观点就给予肯定。
侯晓旭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