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
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
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为
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
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
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
现金全部消耗殆尽。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
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
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
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
潭深陷。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
案例中航油事件
案例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又被称为中国航空油料公司事件,是指中国石油集团旗
下公司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发生的一起巨额经济犯罪案件。该事件发生在1993年,案件涉及的金额高达25亿元,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
济犯罪案件之一、此案对中国金融体制的和监管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航油事件起源于对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内部审计,审计机构发现该
公司存在资金流失的现象,并怀疑内部存在腐败问题。随后,中国石油集
团组织了一次全面的审计,结果表明该公司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违规行为,
尤其是在采购和销售环节存在利益输送和非法转移资金的行为。
调查发现,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员工与供应商之
间存在着勾结关系。他们通过设立“空白合同”和虚构的交易来获取巨额
资金。同时,他们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企业员工销售石油制品,从而非
法牟取暴利。这些非法行为已经持续多年,直到内部审计机构的发现才被
揭露。
在调查过程中,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纷纷被捕,并被判
处长期监禁或面临死刑。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类
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首先,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建立了
更为严格的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其次,政府加强了反腐败斗争力度,对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贪污腐败的行为进行了打击。
中航油事件不仅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道德风险意识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开放过程中面临的腐败问题。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方面,许多人对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法律法
规表示了质疑,认为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控制。另一方面,一些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一、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策。
监事会建设
企业应加强监事会建设,明 确监事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 程序,确保监事会对企业财 务状况和董事、高级管理人 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激励机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将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 的长期发展相结合,促进企 业的可持续发展。
04
中航油事件对企业的启示
重视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识别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控 制。
风险评估
企业应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明确风险的性质、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范围,为制 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风险应对
企业应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 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
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
的监管和内部治理。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
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
的严重问题。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
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也说中航油事件透析巨亏、反思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性
饱谎“‘-)航油事俘"——透析巨亏、反思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性
文/黄斯赫徐若然
一、从金融交易层次看“中航油事件”
2004年11月5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1.我国石油企业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的手段
我国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于申请该项业务的企业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并且限定获得资格的企业仅能从事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所需的原材料有关的品种的套期保值交易。
根据《管理办法》,证监会先后批准了中石化、中石油、中化集团以及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等7家石油进口量较大的公司,可在境外期贷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业务,并规定其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过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的计价期相匹配。
2.中航油境外石油衍生交易亏损透析
中航油此次进行的主要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并不是交易所内的石油期贷交易。中航油之所以亏损,主要在于大量卖出看涨期权。期权设计的原理相当于一份保险,买方为了规避风险买入期权合约,到期根据标的资产价格和执行价格的差额,选择执行还是放弃合约。期权的交易涉及两个交易方:买入者和卖出者。期权的出售方实现收取期权费,但之后有潜在的负债,他的损益状态与期权购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案例十八: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一、案例介绍
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而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经过一系列扩张运作后,公司已成功从一个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实力大为增加。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同时也是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的成员。挂牌上市后,其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超过65 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中航油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公司几乎100%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同时公司还向下游整合,对相关的运营设施、基础设施和下游企业进行投资。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中国国资委表示,中国航油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一连串声誉,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其作为MBA的教学案例,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公司总裁陈久霖被《世界
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还曾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时年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此次事件之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成为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2003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陈久霖2003年收入高达490万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利润分成。虽然家财万贯,陈久霖却并不是一个喜欢奢华生活的人,他住在租来的公寓里,家里也没有聘请佣人,唯一能够显示其身价的就是一辆奔驰汽车。他曾经多次表示自己的个人生活哲学是“一日三餐,衣食无亏足矣”。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2024
引言: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石油公司的缩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化工企业。近年来,中航油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分析中航油事件的案例,并从管理层面剖析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概述:
中航油事件是指2014年12月,中航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李关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双开,并且公司内部发现众多腐败现象。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航油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正文内容:
一、管理体制问题
1. 面临的挑战
中航油作为国有企业,面临着政府的监管、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应对挑战。
2. 管理层负责制的缺失
中航油在管理层方面存在问题,管理层责任制不清晰,导致监管不力、违规行为难以监察和惩处。
3. 决策过程不透明
中航油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给了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机会利用职权进行个人谋利。
4.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中航油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腐败问题得以存在和蔓延。
5. 职业道德缺失
中航油存在一些员工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腐败现象和原因分析
1. 资源配置不当
中航油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当的现象,资源分配过程中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2. 监管不力
中航油在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有机可乘。
3. 激励机制不完善
中航油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对于腐败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和警觉。
4. 领导作用不力
中航油领导层在腐败问题上的作用不力,没有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处置。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
2.1、内部控制不完善
2.2、缺乏监管和审计
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
3.1、加强内部控制
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
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时间流程
中航油事件时间流程
2004年1季度— 2004年10月
2004年12月1日
石油期 权交易 开始
油价飙 升,公 司巨亏
公司采 取措施
公司破 产
中航油 重新洗
牌
2003年下半年
2004年10月— 2004年11月25
日
2005年2月— 2006年
0 1
违规入市
违规分 析
0 2
判断错误
0 3
越陷越深
违规入市
• 在中航油2001年12月6日获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该公司的业务中 并没有后来引发巨亏风波的期权交易。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包括轻油、重 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五个部分,其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衍 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 2002年3月,“为了能在国际油价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开始了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 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 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 于由两位公司的外籍交易员进行。
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
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
238
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
文/于冰洁
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宣布公司因从事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亏损了5.5亿美元。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典型的风险管理失控案例,在经营者层面就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导致相关制衡机制完全失衡,本文将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分析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风险管理失败的原因,如道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然后结合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给出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能力。
一、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原因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管理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投机于风险较大的石油期货交易却没有正视中航油(新加坡)的风险状况,陈久霖本人甚至承认自己以及企业对石油期货贸易并不熟悉,对风险的忽视以及身处风险而不自知的态度直接导致中航油(新加坡)承担了大量不可控制的风险。
下面就对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中航油从 2001 年 11 月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公司总裁陈久霖在不了解原油期权交易业务、没有对交易风险做出正确评估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期权交易,2002年下半年,石油期权交易收益颇多,那时中航油就应该注意识别风险问题,一个业务在为公司赚取了大量利润的同时,公司应该认识到其可能产生巨大风险。然而,管理层在损失发生之时并没有及时汇报,还逼迫财务人员做假,这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行为最终将企业陷入困境。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1、公司发展历程和行业地位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由后来的明星企业家一落成为阶下囚的人,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上任后不久,陈久霖就向总公司提出了把公司重新
定位为石油贸易企业的转型方案。在陈久霖的精心策划下,中航油于2001年12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公司都拥有石油产品进出口权,因此,他们会影响到中航油的行业垄断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中航油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同时还面临着全球石油巨头对中国10亿美元的航空燃油市场的觊觎。
中航油事件的认识与分析
六、中航油事件对中国政府的警告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关于"国企不应轻易涉 足石油期货投机交易"的意见,并进而认为在 条件不成熟、国企管理人信托责任制度尚 未建立起来前,国家应立即明令禁止国企从 事任何投机性期货交易,除石油外,金属和粮 食领域也应禁止任何形式的投机性期货交 易。
一中航油失败过程图解二中航油事件发生的原因三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解读四以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来解读中航油事件五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六中航油事件对中国政府的警告根据纽约轻原油期货行情和中航油末路纪实所做1违规操作期权交易量过大
中航油事件的认识与分析
三、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 险管理——总体框架》解读
1、企业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内涵的发展:内部控 制的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1)是一个过程; (2)受人为影响;(3)为了达到三个目标; (4)合理保证。 2、企业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发展:ERM 整体框架中除了经营目标和合法性目标与内部控 制整体框架相似以外,还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 3、相关角色和任务的变化:ERM框架使董事会 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负 总体责任,并且要求其变得更加警惕。
简介: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 坡)股份有限公司,因参与石油衍生品交 易出现5.5亿美元巨亏,公司面临灭顶之 灾,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当局扣留接受 调查,其职务也已被解除。这一重大事 件于本月初暴露以后,引起了国内外舆 论的巨大关注。
中航油事件剖析
事件经过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 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 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 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 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 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 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中航油事件
案例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件经过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 (option),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 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 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 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 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 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 增加。
(二)风险意识薄弱
中航油内部的《风险管理手册》设计完善,规定了相应的 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 用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 和期货三者融合在一起,全盘监控。但是自2003年开始,中 国航油的澳大利亚籍贸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 权交易;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这些教条和规则,全都在 亏损来临、头脑发热的时候被抛之脑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
鲁晨光
我是一个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者[1],同时也是股票、期货、期权交易者。我从从2003年开始重点交易纽约石油期货和期权。半年前我就写过一篇介绍石油期权期货交易策略的文章[2]。我的策略是:卖出近期期货和做多期权,加倍做多远期期货。我采用这种策略,一万多美元的帐户赚了5万多。中航油就是因为卖空石油期货和做多期权亏损了五亿多美元。听到这个消息,我比其他人更加感到遗憾。我想,我赚哪一点小钱算什么?中国人的钱是廉价劳动汗水换来的。我的努力要是能减少国人汗水白流,那对我是莫大幸事。所以我很想把我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和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分享。
1.中航油事件图解
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的交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那时油价波动上涨,中航油初战告捷,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30元(指美元,后面相同)以上开始做空,以后越亏加仓越大,最后做空石油5200万桶, 在油价50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合计亏损约5.5亿美元。
我根据纽约轻原油期货行情和《中航油末路纪实》一文[3]制作了图1。
图1. 中航油失败过程图解
纽约轻原油市场是石油期货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其交割的石油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叫轻原油。其价格稍高。该市场成交量超过伦敦石油期货市场的两倍,一个月份的期货合同总持仓量达到十几亿桶。所以该市场是石油交易主战场。中航油参与交易的是伦敦石油期货市场和场外衍生交易市场。这些市场油价走势是类似的。
2.例外的第六次石油危机
回顾石油行情历史,可见影响油价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产量,需求,战争,货币贬值――特别是美元贬值,因为国际上的石油交易以美元标价。而战争的主要因素也是来自石油资源和运输通道的争夺。比如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和70年代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关于石油危机,流行的说法只讲暴涨,不讲暴跌,这是不全面的。如果把油价暴跌也当作危机,那么世界石油市场就经历了6次危机。
第一次,从1973年10月到1974年1月,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中东战争造。战争造成产量下降,同时中东产油国用油价作为武器反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
第二次:1978年底到1980年底,油价从每桶13.34美元上升到43美元。主要原因是两伊战争造成石油减产和恐慌。
第三次:1985年底到1986年10月,油价由每桶28美元下降到6.8美元。主要原因是:前两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大石油投资,造成石油供过于求。有人认为,阿拉伯国家联合降价导致油价下跌,为的是打击美国企业。布什家族经营石油,当然也难免受到惨重打击。美国的开采成本比中东高,根本经不起降价的打击。油价上涨,美国经济和美国人民受害;油价下跌,美国石油企业受害。这正是美国,特别是两位布什总统,插手中东,拉拢沙特和科威特、打击伊拉克的重要原因。
第四次:1996年10月到1998年12月,油价从每桶23.5美元下降到10.6美元。主要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石油需求下降。此前油价连续上涨导致产量增加也是原因之一。
第五次:1998年12月到911事件,油价从每桶10多美元上升到35美元左右,又跌到17美元。
第六次:从2003年初的伊拉克战争到中航油破产。油价因战争从25美元上升40美元,跌倒25美元后又暴涨到55美元。战后的暴涨是大多数人,特别是中航油老总陈久霖始料不及的。
最近10年油价变化如图2所示。其中包含后三次石油危机。
图2. 油价10年走势
石油市场一直在循环这样的过程:
战争或减产->短缺->价涨->投资增产->供过于求->价跌> 再战争或减产…
然而,最近的一次石油危机例外!伊拉克战争基本结束,欧佩克也没有通过减产推高价格。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我询问过许多人对石油的行情的看法,绝大多数人,包括在美国能源大公司的行家,都认为,油价会跌下跌,甚至跌回20美元以下。他们最重要理由是:1)美国希望下跌; 2)行情会循环,低廉的开采成本会导致油价再次下跌。
请读者注意图1中,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是中,石油现货价格达到40美元一桶时,两年后的2005年12月期货价格刚过25美元。2009年的价格大概是21美元。这符合流行的观点。
然而,我不太相信流行的看法。虽然我也完全没有估计到油价会涨这么高。我觉得至少远期石油期货价格不应该比近期便宜那么多。我在写给朋友看的一个分析报告中列举过这样一些理由:
1)美元会下跌,以美元报价的石油应该看涨。事实是:同期,欧元兑美元的价格从0.9以下涨到1.35附近, 涨幅达
50%。
2)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石油需求在快速上升,这由中国的汽车越来越多可以看出。
3)通货膨胀促使油价缓涨。
4)石油资源有限,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大庆油田就是例子。
现在看来,最后一个理由最重要。
我看过一个研究报告,说照现在的消费速度,世界石油资源还可以用50年。20年后石油产量将从高峰下降。我想,石油消费量在上升,当消费上升速度超过增产速度,油价就会暴涨。这一天要不了20年,也许只有5年或10年。不过也有人说,探明的石油储存也在增大,资源危机不会这么快。而事实是,这一天的到来,比谁预料的都快。
这次石油暴涨危机和以往任何一次不同,它主要是由资源紧缺引起的。欧佩克已经暗地里放松了超额限制,过剩生产能力也几乎用尽,可是油价还是涨。当然国际投机分子哄抬油价也是因素之一(后面谈及)。
大多数人片面地总结了历史教训,过于相信美国的油价控制能力,完全没有考虑到资源紧缺会提前到来。中航油没有例外,在油价涨到30美元以上就做空了。
3.石油期权的风险和魅力
中航油做空石油还有别的原因。石油期权的魅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据分析,中航油做空石油,小部分是通过伦敦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的,大部分是通过柜台期权市场交易的。中航油追债者中有高盛商品部(J.Aron公司)、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巴克莱资本、伦敦标准银行、三井住友银行、富通银行和麦格理银行等。其中前三家就是类似于破产的安然公司那样的中间商或做市商。高盛中文网站介绍说:高盛是场外交易市场的造市机构,是能源风险管理领域公认的行业领导,协助大量的客户全面管理与能源相关联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