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设计(泉港一中庄亚香)
弹力(泉港一中庄亚香)
庄亚香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 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两物体直接接触
2、弹力产生的条件: 接触处产物体
施力物体形 变的方向
施力物体恢 复形变的方 向
书本对桌面 的压力 桌面对书本 的支持力 电灯对电线 的拉力 电线对电灯 的拉力
向下 向上
书本 桌面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下
向上
电灯
电线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
弹力都是由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3、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
《弹力》教案设计
《弹力》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弹力》是一种主题为舞蹈和运动的表演艺术形式,结合了芭蕾、现代舞、肢体表演等多种元素。
它不仅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还需要有较高的柔韧性和身体控制能力。
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柔韧性和身体控制能力,培养他们对舞蹈和运动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控制能力;2.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身体灵活性;3.发展学生对舞蹈和运动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内容1.身体热身运动:包括拉伸、扭转、挥舞手臂等,以准备学生进行后续的舞蹈动作训练;2.基本舞蹈动作训练:如起身、站立、转身、蹲下、跳跃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控制能力;3.舞蹈组合训练:将基本舞蹈动作组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跳舞的基本技巧;4.舞蹈表演训练:让学生进行舞蹈表演,提高他们的演技和舞蹈表达能力;5.团队合作训练: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身体热身运动(10分钟)•让学生做头部、颈部、肩部、手臂的拉伸运动;•让学生扭转腰部、臀部,进行下肢的拉伸运动;•让学生挥舞手臂,锻炼上肢力量。
第二步:基本舞蹈动作训练(20分钟)•教学生正确站立和走路的姿势;•让学生练习转身和蹲下的动作;•指导学生进行跳跃和起身的练习。
第三步:舞蹈组合训练(30分钟)•教学生一段简单的舞蹈组合动作;•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练习,逐渐熟练掌握;•分组让学生进行互相表演,加深实践经验。
第四步:舞蹈表演训练(20分钟)•教学生基本的舞台表演技巧,如眼神交流、动作协调;•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舞蹈表演;•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第五步:团队合作训练(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训练;•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小舞蹈表演,强调团队合作和协调;•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评价和欣赏他人的表演。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热身运动中的参与和表现;2.考察学生基本舞蹈动作的掌握情况;3.观察学生在舞蹈组合和表演中的表现;4.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训练中的表现。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对实验的挖掘。
通过引入新课时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中的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
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弹力》教学设计完美版
《弹力》教学设计完美版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橡皮圈操的基本动作和规则。
2.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橡皮圈操的基本动作。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进行团队合作。
教学准备:1.橡皮圈2.橡皮圈操动作图示准备PPT3.操场或室内空旷场地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导学生回忆并介绍一下什么是橡皮圈操。
2.导入视频或实际示范,展示橡皮圈操的基本动作。
步骤二:学习基本动作1.将学生分成同组,每组人数为四人。
2.引导学生一起练习基本动作,例如"晃动"、"飞跃"、"踩踏"、"穿线"等。
3.指导学生通过观察PPT或示范,学会正确的橡皮圈操动作。
4.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确保他们正确地掌握了基本动作。
步骤三:团队合作练习1.引导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让他们明白彼此之间的配合是非常必要的。
2.将四人的小组分成两个,一组站在圈内,一组站在圈外。
3.配合组员,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例如圈内的学生进行"晃动"动作,圈外的学生进行"踩踏"动作等等。
4.改变小组的站位和分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步骤四:表演与总结1.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橡皮圈操的表演节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操动作进行组合。
2.引导学生讨论表演节目的构思和分工,在小组内进行排练和磨合。
3.让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4.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表演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橡皮圈操的重要性和好处。
步骤五:温故知新1.利用PPT或口头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复习和回顾。
2.通过练习操动作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橡皮圈操的掌握程度。
教学扩展:1.鼓励学生组织橡皮圈操俱乐部,定期进行训练和表演,提高练习的效果。
2.组织学生参加橡皮圈操比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自信心。
《弹力》的教案设计
《弹力》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弹力》年级:初中学科:体育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弹力”这一体育概念的含义。
2. 了解身体某些部位具有弹力的原因。
3. 学习并练习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
4. 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弹力?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具有弹力?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结合图示和文字,详细讲解身体具有弹力的原因,如肌肉弹力、关节弹力等。
同时,讲解身体弹力的重要性和对运动技能的影响。
3. 实践操作(30分钟)3.1. 暖身运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简单暖身运动,如慢跑、摆臂、摇头、转腰等,以准备接下来的活动。
3.2. 弹力练习(1)教师示范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
同时,向学生解释每个动作的重要性和对弹力的训练效果。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由一个学生担任教练,其他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动作错误。
4. 温故知新(1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复习刚才的学习内容。
比如,问学生哪些动作是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5. 结束(5分钟)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坚持练习,提高身体的弹力水平。
三、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执行动作。
2. 针对理论讲解部分,可以设计一份简答题或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于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对于实践操作的反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四、教学资源1. 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
2. 图示和文字材料,介绍身体弹力的原因和训练方法。
3. 暖身运动和弹力练习所需的器械和场地。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弹力。
2.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或活动,锻炼身体弹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2-09-02T05:46:29.200Z 来源:《教育学》2022年3月总第279期作者:苗增选[导读] 尤其是对本节内容涉及到的学习方法和思想的掌握,对以后章节甚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都至关重要。
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652399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学习受力分析的基础和重要开端,学好本节内容,尤其是对本节内容涉及到的学习方法和思想的掌握,对以后章节甚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都至关重要。
教学建议:课前准备要充分,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几个实验,感受弹力,同时做好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演示和讲解。
胡克定律应先让学生根据生活感受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2.胡克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用力的示意图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3.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使学生体会使用假设推理法及放大思想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胡克定律,感受科学家的艰辛,培养学生刻苦奋斗的精神。
课前准备:自制面团、各种弹簧、刻度尺、铁架台、钩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拉弓、撑杆跳及跳水等情景。
发生形变的跳板把运动员弹起来师:以上动作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受到了弹力作用。
师:弹性物体对作用对象的作用力称之为弹力,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弹力。
感知导入:选几个学生代表上台亲自体验各种弹簧、面团、刻度尺等物品发生形变后的情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总结:当用手拉弹簧时,感受到了弹簧对手的拉力作用;把刻度尺弄弯曲后,感受到了刻度尺对手的作用;手压面团后,几乎感受不到面团的作用。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弹力是常见的力的类型之一,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的重要内容。
对于弹力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弹力究竟产生在怎样的物体之间,这个力的方向如何确定,以及弹力的大小决定因素等,学生往往似懂非懂。
本节课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来帮助学生形成弹力的概念和理解产生弹力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学会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2)理解弹力的大小和方向;(3)能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弹力;(2)通过分析、概括来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2)通过分析、概括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难点:弹力的大小决定因素。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教具:弹簧、重物、小车;多媒体资源:PPT课件。
2.教学环境: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先讲一个有关“弓箭”的故事,然后引出本课主题“弹力”。
2.知识探究:通过实验和演示来认识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体验弹力的存在。
同时,通过PPT展示弹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因素。
3.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做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以及大小决定因素。
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体验弹力的存在。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方法来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以及大小决定因素,并写一篇小论文来总结自己的探究结果。
6.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7.课外拓展: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方法来探究其他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弹力,并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弹力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安排:4课时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弹力,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弹簧的弹力特性;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3.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安全地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弹力的概念2.弹簧的弹力特性3.弹簧实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弹簧模型3.实验器材:弹簧、吊钩、重物等4.实验记录表格5.安全警示标语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弹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利用PowerPoint课件,简要介绍弹力的概念和弹簧的弹力特性。
3.讨论:让学生讨论弹簧为什么会有弹力,并给出相应实例。
4.实验:让学生观察弹簧在不同重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2.实验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弹簧的弹力特性和变形规律。
3.实验设计: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弹簧的弹力关系。
4.实验演示:学生依次进行实验演示,相互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第三课时1.回顾:复习弹力的概念和弹簧的弹力特性。
2.实验比较:让学生比较不同重量的物体对弹簧变形的影响。
3.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结论并进行讨论。
4.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第四课时1.实验展示:学生小组进行实验报告展示,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
2.知识回顾:对本次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3.应用拓展:提供额外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实验设计。
4.课程结束:师生共同进行课程总结,鼓励学生对物理科学保持兴趣和热情。
课后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的修订和整理,上交给老师。
2.回答课堂提出的问题,并写出心得体会。
3.绘制弹簧的弹力变形图,解释图中不同部分的含义。
教学评估:1.学生的实验成绩和报告质量。
【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弹力》引言:《弹力》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语言目标:- 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完整的《弹力》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并初步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2. 阅读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弹力》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学生能够发现和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寓意。
3. 思维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推理和归纳的思维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细节以及背后的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输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享交流对《弹力》中的情感体验,培养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学生能够感悟到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 学生可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通过声音传递人物情感;- 教师可进行语音指导,帮助学生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2. 词汇理解:- 教师通过课前导入、课中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难词、生词;- 学生可编写单词卡片,进行词义解释和例句造句。
3. 情节分析:-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梳理课文中的情节,并分析情节背后蕴含的生活哲理;- 学生可运用表格、图表等方式呈现自己的分析结果。
4. 人物形象观察:- 学生观察并描述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特点等;-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绘制人物形象画像。
5. 文学寓意理解:- 学生学会运用推理和归纳的思维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细节以及寓意;-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类似的寓意案例,并进行分享交流。
6. 表达与写作:-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写下自己对《弹力》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散文、诗歌或其他形式;- 学生可以举办分享会,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想法。
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和交流讨论,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共同负责完成组内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弹力》教学设计
科学《弹力》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设计:《弹力》目标: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的弹力性质,并能够运用弹簧构建简单的弹簧体验装置,观察并分析其弹簧的变形和恢复过程。
年级:一年级时间:两节课教学内容:第一节课:1. 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和橡皮筋等具有弹性的材料,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
2. 弹簧的弹力特性:让学生观察弹簧在受力后的变形,并讨论弹簧受力后会恢复原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弹簧的弹力特性。
3. 弹簧的应用:通过展示弹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秋千等,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广泛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需要使用弹簧。
第二节课:1. 构建弹簧体验装置: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根弹簧和一些重物,引导学生使用弹簧和重物构建一个简单的弹簧体验装置。
2. 弹簧的变形和恢复观察:让学生使用自己构建的弹簧体验装置,观察弹簧在受力后的变形和恢复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分析观察结果:让学生回顾观察结果,讨论弹簧在受力后的变形和恢复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弹簧的弹力原理: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弹簧会产生变形,释放外力后弹簧会恢复原状。
4. 弹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弹簧探究实验,如改变弹簧的材质、改变外力的大小等,观察弹簧的变形和恢复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弹簧的弹力特性和弹力原理,以及弹簧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弹簧和重物的变形和恢复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和弹簧的弹力特性。
2. 实验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弹簧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弹簧的变形和恢复规律。
3. 讨论法:通过讨论弹簧的弹力特性和弹力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弹力的概念和弹簧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让学生在观察弹簧变形和恢复过程时进行记录,包括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图示。
2. 弹簧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简单的弹簧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
初中弹力教案说课稿
初中弹力教案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弹力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性质的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平时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在实验中养成谨慎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如拉弹簧、压尺子等,引出弹力的概念。
2. 新课教学:(1)弹力:解释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性形变:讲解弹性形变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簧测力计: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
4.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跳板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弹力概念、弹簧测力计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第一篇:《弹力》教学设计《弹力》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2、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λ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λ设计理念:对于弹性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弹性和弹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λ教学准备弹力教学课件;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弹簧球、木板、钩码、铁架台。
λ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活动探究(钢尺或钢锯条,橡皮,橡皮筋,皮球等)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2、弹性和塑性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泥巴、雪球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 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弹性的物体.3.弹力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 我们把这种弹性物体对手的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在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后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右上图)引导学生观察后讨论得出:物体只有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讨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用电线悬挂着的电灯(用水气球替代灯泡,用橡皮筋代替电线)与电线的相互拉伸。
内容
弹力方向
施力物体
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
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
受力物体形变的方向
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向下)
(书本)
(向上)
(向下)
(向下)
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
(向上)
(桌面)
学生活动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人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刻度尺、弹簧、泡沫塑料块、橡皮泥、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球、钩码等等.
(1)本节课流程设计: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教学活动
(一)分析类比引出条件
(小组讨论)利用表格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概括出:
①我们平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
②弹力都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③以及这三种力的方向: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结论】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书与桌面、电线与电灯的形变情况,用直观性降低学习的台阶。
课题
§4.2形变与弹力
授课人
庄亚香
教材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向下)
(向上)
(向上)
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向下)
(电灯)
(向上)
(向下)
(向下)
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向上)
(电线)
(向下)
(向上)
(向上)
(学生完成表格)
(分析):
A.纤维板发生了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装水气球施加了支持力;
同样,气球发生了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对纤维板施加了压力。
B.橡皮筋由于被拉长了,要恢复原状,对气球施加了拉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演示)桌面上放一个小车,用手给小车一个推力,小车就运动起来,现在我们不用手给小车推力,能不能用刚才研究的这些有弹性的物体给它一个力,让它运动起来?
(学生思考回答):
(实验):用压缩的弹簧使小车运动。
(分析):
【引出概念】我们把这种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提问):除了压缩的弹簧可以给小车力的作用,还有什么办法?使弹簧保持原状,会不会给小车力的作用?
(对比实验)被拉长的弹簧使小车右运动,处于原长的弹簧使小车保持静止,橡皮泥被小车压缩,放手后小车不动。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有两个: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二)自主探究体会方向
力是矢量,弹力也是矢量,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体会弹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