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作者:陆寓丰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4期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15)
【摘要】文章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危害,并特别强调加大政府投入在解决区域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以推进收入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
【关键词】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区域差距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最终要消灭剥削和压迫,归根到底是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没有公平正义,社会经济不能协调发展,政治权利得不到公正维护,就会引发矛盾冲突,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就无社会和谐可言,更无人的全面发展可讲。
近几年,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在迅速扩大。
而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个问题的各个结构中,最为严重的是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合并可称为区域收入分配差距。
它使全国收入差距的绝对量变动大大高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变动量。
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成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关键,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区域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带来的危害主要是:损害效率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这就要求劳动力、资本、技术与管理、自然资源等要以生产要素的形式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配置。
配置的原则就是各要素要寻求最大化收益。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东部地区和城市进行了重点投入建设(非市场行为),建立起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利于全国的优势资源到东部和城市去发挥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是,随着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要素的配置就有扭曲的危险。
一、劳动力资源的错误配置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好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好于农村,使得劳动力要素更愿意去到这些地方。
最明显的是两类人群:
一类是民工群体。
他们很多是农村的剩余劳动人口,为了较高的收人去东部地区打工,去城市讨生活。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存在大量隐性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好事,但不是只要转移就是好事,要看转移的地方和数量。
区域收人差距过大可能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的良性转移并产生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扭曲。
表现在一,过度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而在可能更需要劳动力的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小城镇却配置不足。
二是我国农村生产率低,个体劳
动是主要生产方式。
农民外出打工者数量过多,超过了剩余劳动力数量使必要劳动者也在转出,就有可能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
另一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在区域收人差距过大的影响下会更愿意选择东部地区和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去中西部等贫困地区。
这使得大量高素质人群集中在经
济发达地区,使学历缩水,大材小用,并增大了失业的概率。
而急需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贫困地区却很难招收到合适的人才影响了发展,变得更加落后,陷人恶性循环。
二、资本要素的扭曲配置
整体的收人差距扩大会使资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高收人者的消费增加很有限,更多的钱只能用来投资;而低收人者则无钱消费。
这就是我国目前遇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却消费疲软的最重要经济原因。
这是一种扭曲。
区域收人分配差距过大会使资本在区域投资上发生另一种形式的扭曲,即愿意在经济发达地区投资,不愿在经济落后地区投资。
因为,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收人水平高,人们的需求相对较大,细分市场多,投资的机会就多,回报也大。
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高,金融服务等服务产业也比较完善。
在这里投资,回旋余地大,投资风险小。
所以,逐利的资本更愿意投资在经济发达地区,使贫穷落后地区日益缺乏资本。
三、自然资源要素的扭曲配置
落后地区缺乏技术与设备,本地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或者开发与利用的效率很低,浪费破坏很大。
经济发达地区缺乏足够的资源时,贫困地区的众多资源却还在闲置,使得自身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得不到经济收人,是自然资源要素配置的低效率。
由此可见,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的稳定协调的发展考虑,逐步消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状态,缩小区域收人分配差距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缩小区城收人分配差距的对策研究有很多,比如改革区域投融资政策、加强市场化建设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区城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展农业经济等等。
但此处我想重点提的是:区域收人分配差距的缩小急需政府的大力协调与投人!
对经济落后地区给予一定的财政政策与政策扶持是大家都认可的。
但是通常谈到这个问题时,惯有的说法都要紧跟类似的一句:仅靠财政的投人“输血”救济是不够的,要培养出“造血”能力,发挥出地方的潜力优势才是根本可行之道。
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单纯的投人政策不认可。
我认为单纯的财政投人“输血治疗”肯定是不够的。
但是不能在培养“造血”能力上舍不得花钱。
现在应该是大胆破除顾虑,毫不犹豫的将宏观投人政策偏移到中西部等贫困地区发展上来的时候了。
四、政府投入是广大落后地区获得自主发展经济能力的基础与关键
改革开放后,为了闯出一条致富之路,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必然选择,国家投资重点的东移也不可避免。
比如“六五”和“七五”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319个,从地区分布上来看东部地区占一半稍多,中部又多于西部。
国家在东部的能源、原材和交通建设上投人很多,直接促成了东部地区市场休系建设所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
有力的保障了市场体系的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化程度高,东部地区就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和生产条件与技术成熟的市场与较高的市场回报率吸引外资、民间资本不断扩大经济实力。
地方政府从经济发展中获益,收人提高就可以不断完替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而进人良性循环。
以1996~2000年度的“九五”期间为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10%的,有福建(11.7%)、上海(11.3%)、天津(11.3%)、江苏
(11.2%)、河北(11. 1%)、浙江(11%)、山东(11%)、广东(10.3%)、北京(10%)等,而内地只有湖北(10.8%)、河南(10.1%),安徽(10.3% ),内蒙古(10%),但增长速度最慢的五个省区,即西截(4.8%),广西(6.6%)、山西(7.6%)、江西(7.9%)、新疆(8%),有四个在内地。
可见是国家的基础性投资使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受地理历史条件的影响,底子比东部地区更差。
如果国家不花力气大量给予投入,靠地区自身是无法完成市场化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的。
因此,只有国家投入才能培育出中西部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持久的良性发展。
五、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需要
邓小平有两个大局的思想。
一是,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要服从这个大局;等发展到一定时候,东部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展,东部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现在我国正处于20年机遇期,理论上没有到东部地区无条件支持西部地区的战略时期。
但是当地区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如此之大的时候,听任东部地区高速发展而不管中西部地区,中国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就有出轨的危险。
因此现在到了一个非调整不可的时期。
具体措施应是:东部地区要把经济发展的成果适当转移给贫困地区(东部地区的发展是属于全国人民的,不存在杀富济贫),这主要是通过税收等途径由国家统一调配。
要让经济发展成果丰富的东部地区为国家的财政收人负担大部分。
并通过国家的大力投人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来实现。
不过要有一个前提,即不能过分损害效率。
国家投入的目标应是使贫困地区尽快完成市场化建设而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让贫困地区尽快获得自我“造血”的能力,从而以后能吸引到全国的生产要素发展经济。
国家应在建设初期为贫困地区筹集封足够的生产要素,包括高素质人才,必要的资本,技术与管理等。
这些是贫困地区现在根本无法靠自身的能力筹集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已经有点不少建设主要是瞄准西部地区的能源,比如西气东输工程。
把西部的资源开发出来供应缺乏这些的东部地区是好事,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一定要注意的,要给予资源产地充分的定价权,必要时国家要给予保护价,不能造成“剪刀差”,那就不是在开发西部而是损害西部,必将造成更严重的地区差距。
综上,我们认为,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应当成文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更需要解决好因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差距过大问题和两级分化趋势,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扫清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J].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3] 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J].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4] 李实.对收入分配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说明一对陈宗胜教授评论的答复[J].经济研究,2008,10.
作者简介:陆寓丰(1989-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