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解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解析)
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湿地含义与功能 1.湿地的含义⎩⎪⎨⎪⎧(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 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3)湿地的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 体之间的过渡带分布广泛,类型多样2.湿地的功能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
【疑难辨析1】湿地只存在于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吗?提示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也有湿地的分布。
根据湿地的定义,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的河流(包括内流河)、湖泊等都是湿地,如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艾尔湖(澳大利亚)及长白山天池、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湖等。
二、湿地资源问题与湿地保护1.湿地资源问题(1)产生与表现(2)案例——洞庭湖萎缩①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2.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疑难辨析2】保护湿地仅是保证湿地面积不减少吗?提示不全是。
保护湿地不仅要保证在面积上不减少,而且要保证湿地的质量,即水源的多少、水质的好坏、物种的多少等,还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例1】[2015·安徽文综,35(2)、(3),2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1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4.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 (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 是( D )
12/8/2021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 果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 此处挺水植物芦苇为一个种群,其中不存在群落的结构,A错 误;植物只可利用CO2和H2O等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利用污水中的 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 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不能互相交配。 (1)图中由A与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推知,二者未产生 生殖隔离 应属于同一物种,其差异能体现基因 多样 性。 (2)由C与A、B间不能互相交配推知,C与A、B间已产生 生殖隔离 , 故C为 新物种 ,则C与A、B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物种 多样 性。
12/8/2021
考向一 考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多样性
种生态环境问
(3)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 (2)用稳态与平衡观概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考查形式:常联 题的产生原因
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 及价值,树立敬畏生命、人和自然和谐共 系生物多样性锐 与防治措施
(4)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 处的观念,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减、温室效应、 (2)实例分析法
重金属、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农药污染
12/8/2021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浓度较高
注:①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 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②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 法就是减少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 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人类与环境讲义 浙科版
第32讲人类与环境 [考试标准]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 a a 全球人口动态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a a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3)活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babab考点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生物圈(1)含义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分布①最高:副生物圈带。
②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
③实质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3)功能①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
②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2.全球人口动态(1)人口增长①过程⎩⎪⎨⎪⎧古代:处于很低水平近代:类似于指数增长②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③当前发展:据乐观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
④限制因素:地球的资源、食物的生产是有限的。
⑤后果: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
(2)解决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措施①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②开发多种可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2)我国自16世纪以来,人口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时间1578 1764 1849 1949 1982 1995 2000人(亿) 0.6 2.0 4.1 5.4 10.3 12.3 12.95①自②人口激增为我国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等政策来减缓人口的增长( √)(3)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2.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可能会导致(1)~(4)中的哪些项产生?(1)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2)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3)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4)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提示图中显示人口激增可能会导致(1)、(2)、(3)结果的产生,但由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1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
赤潮与水华的区别与防治 (1)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 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 (2)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 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 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2.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有关 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 的曲线 b
B.产生曲线 b 与曲线 a 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 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 c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 110 亿,当世界人口达到 110 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
解析:选 D。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 现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 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 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 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题点一 与人口增长的相关曲线分析 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环境容纳量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选 C。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 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 项正确;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有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也会随之变化, B 项正确;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 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会降下来,C 项错误;人类活动 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 项正确。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32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新人教必修3
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
为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所以答案中火山爆 发不是“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
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 活动超出了环境的 承受能力 ,对人类自身 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 造成了 破坏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 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 、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 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资源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土地是人类 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由于非 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全球人口增 加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 尖锐,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 大。
(2)对水资源的压力:虽然水是可再生 资源,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口增 加,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 相应增加,使人均水资源减少。全球现 有 100 多个国家缺水,其中有 40 多个国 家严重缺水,十几个国家发生水荒。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及考生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
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
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增加,
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 生产、生活物质,正确选项为D。
2 . (2010· 江苏 ) 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
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
(3) 对森林资源的压力:人口增加,人类需 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 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制约,对森林乱砍滥伐 ,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 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4) 对能源的压力:能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 必需。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能 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世界性的 能源危机。目前,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 秸秆、粪便等都成了能源,给生态环境带来 了巨大的压力。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考点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解析] 流经害虫的总能量指的是害虫同化的能量,即 ,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为 ,A正确;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故图中粪便量 不属于害虫体内的能量,B错误;图中储存量-遗体、残骸等中的能量= , 可代表害虫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正确;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数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息息相关,D正确。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人为地改变,充分利用秸秆等作物中的能量,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考向2 能量流动的计算
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填字母)。
[解析] 据图分析, 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 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是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 是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填字母)表示。
C
[解析] 图中的各种生物可能构成多条食物链,A错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三、四营养级,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 ,但是也可能低于 ,因此 的值有可能超过 的10倍,D错误。
特征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特殊形状
无
极少,如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可能出现倒置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3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 以上体液或激素调节!
很多活动,都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 同配合才能完成。
教材P62,拓展应用改编 人在遇到危险等紧急情况下会出现心率加速、呼吸 频率加快、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的现象,这与肾上腺髓质在内脏神经的直 接支配下分泌的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 体液调节有时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 在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 调节 D. 紧急因素消除后,心率不会马上恢复正常水平,说明体液调节持续时间 较长
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 的重吸收作用
99%的水、全部葡萄糖、 大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
原尿(不含蛋白质的滤液)
终尿
考点3 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3.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本质(会看图会分析)
[典例] 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 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机理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D ) A. 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 运输至靶细胞 B. 结合ADH的受体促进①ATP水解过 程,为M蛋白供能 C. H2O通过③自由扩散进入肾小管和 集合管腔内(B侧) D. M蛋白促进②过程,增加膜上水通 道蛋白数量
[典例] 瘦素是由编码基因ob编码的蛋白质,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和分
泌。它进入血液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能量释放,并 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瘦素还可作用于下丘脑的代谢调节中枢,抑制食欲
,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进而使体重减轻。研究表明缺失ob基因
的大鼠,食欲旺盛,体重显著增加,导致病态肥胖。体内瘦素的浓度使脑 部获取机体的脂肪数量信息,借以控制食欲及新陈代谢速率。下图是瘦素 调节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31+体液调节
[2016年II卷]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分泌
作用全身,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生 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主要生理作用
分泌异常
作用于肾小管等促进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作用全身,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 过少侏儒症,
成和骨的生长
过多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
肾上腺 (皮质)
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 糖皮质激素 (皮质醇)
调节水盐平衡 调节有机物代谢
经盐酸刺激 促胰液素 (人类发现的第一种 促进胰液分泌 小肠分泌 动物激素)
考点2 内分泌腺和激素
5. 激素调节的特点
1)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分泌并血液流动全身
2)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不存在定向运输!!)
胰岛素促进去路④⑤⑥,即促进组织 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同时>>>抑制来路②③
考点4 血糖平衡的调节 2. 胰岛素的作用机理
[典例] 如图为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
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葡萄糖的吸收需要细胞膜上__葡__萄__糖___转__运___蛋__白___的协助,在该过程中其形 状发生改变后能否复原?__能____。如果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则细胞摄取 葡萄糖的速率变化是__减__慢________。 2)胰岛素降血糖的生物效应除图示过程外,还表现在促进__葡__萄__糖___的__利___用__ ,抑制_氨___基__酸__(___非_。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第31讲 染色体变异-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正常精子形成过成
21 21
21 21
减Ⅰ后正常,减Ⅱ异常 。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正常卵细胞形成过成
21 21
21 21
减Ⅰ后异常,减Ⅱ正常 。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正常卵细胞形成过成
类型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1.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类型
正常
增多
减少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
或成套地减少(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多或减少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1.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1)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高考一轮复习
核心知识全面复习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31讲 染色体变异
复习目标要求
❖1.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2.活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主要考点 必备知识
考点一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考点二 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一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4
21
6
56
8
1
二倍体
六倍体
4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4.实验
(1) 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2)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作用机制。 材料用具: 洋葱或大葱、蒜(均为二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16), 培养皿,滤纸,纱布,烧杯,镊子,剪刀,显微镜,载玻片,盖 玻片,冰箱,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 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学案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程导学]内容要求2.2.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2.4.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2.2.6.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2.2.7.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与旧教材对比增:①物质循环对农业生产的启示;②生物富集;③信息传递中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等概念;④生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⑤生态平衡。
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碳的循环及存在形式(2)碳循环过程①过程解读[提醒]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完全等同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包括胞内分解作用和胞外分解作用。
②碳循环途径(3)温室效应2.物质循环[提醒]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虽具有全球性,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甚至在池塘生态系统中也能完成物质循环。
3.生物富集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3)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6)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答案:(1)×(2)×(3)√(4)×(5)√(6)√1.(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本周复习生态因素的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等。
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运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指导生物与生物互为环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然对环境产生影响。
二. 学习重点:1. 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三. 学习难点:1. 互利共生与寄生的区别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四. 学习过程:1. 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建、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五大危机:全球性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等的因素生物因素: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1)非生物因素光: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例:阳生植物强光条件下才能生长的好松、杉、柳、槐阴生植物暗处才能生长的好三七、人参小麦灌浆期连续晴天籽粒饱满阴雨连绵小麦减产动物: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长日照动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能繁殖貂、鼬等短日照动物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繁殖山羊、鹿等银灰狐瑞士1~2月交配阿根廷8月交配长日照动物通过光照、黑幕控制光照时间,进而控制动物的繁殖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昼行动物白天活动大部分的鸟类、哺乳类夜行动物晚上活动猫头鹰、褐家鼠、蝙蝠等蛾类通常夜间活动,趋光性,对紫外线敏感,常用黑光灯诱杀温度: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酶的活性)影响植物的分布寒带针叶林苹果、梨等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温带阔叶林香蕉、凤梨等不宜在寒带地区栽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生长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小麦种子在3~43摄氏度内才能萌发温度高低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也有影响50~100千克的猪,在18~20摄氏度时增重最快水:生物生命活动的基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水分过多过少都会对生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植物干旱萎蔫、生长受阻水涝土壤空气减少,影响根呼吸,甚至死亡动物:脱水,严重缺水导致死亡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分布,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间的关系种内互助:因社会性、群体生活的蚂蚁、蜜蜂种内斗争: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相邻作物植株间阳光、水分、养料等鸟类的雄鸟占领巢区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豆科植物(有机养料)根瘤菌(生物固氮)人(提供有机养料)肠道有益菌群(V B12 、V K)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造成对宿主危害体表寄生:跳蚤、虱子体内寄生:蛔虫、血吸虫、小麦线虫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食物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3.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同时共同起作用,不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1)生物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2)各生态因素作用不同等重要,但又一个关键因素干旱地区水分的多少往往是影响陆生生物的关键因素河流、湖泊含氧量是水生生物影响关键因素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适应的普遍性形成: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特点:普遍存在,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都是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2)适应的相对性生物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是完全德、绝对德、更不是永久的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相互作用适应的相对性环境条件的改变(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①生物与生物间互为环境条件某种生物的数量、分布,会对环境中德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②生物的活动对无机环境也有影响营养成分生物环境5. 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结构:A. 生态系统得的成分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生物群落生产者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化能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捕食动物分解者异养生物(腐生)细菌、真菌,腐生动物B. 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主要是捕食链:起点生产者一般有三级以上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肉食动物食物网: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替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除了极少数空间外(化能自养生物)总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途径: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流动图解: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呼吸散失(热能)生产者植物残体分解者机体储存植食性动物未消化残渣(生长、发育、繁殖)被同化能量转换: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等(无机环境)(生物)(无机环境)能量流动特点:a.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流向其他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b.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10% ~ 20%c. 能量流动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塞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分析,1942年,美国,林德曼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形成一个金字塔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a.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的地方b.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例如: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载畜量,保持出产品的持续高产作物秸杆做饲料,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肥料,实现能量多级利用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循环特点:全球性、可重复利用8. 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二氧化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群落未分解的有机物化石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生物体大气碳循环现状:气温升高化石燃料中的碳快速释放→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陆地生态系统改变9.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特点不同: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在各营养级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项目碳氮硫进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得的吸收、生物固氮作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进入形式CO2NH4—NO3—NO2—N2SO22—SO32—SO2返回无机界形式CO2NH4—NO3—NO2—N2SO22—SO32—SO2返回途径分解者分解,生物呼吸作用,燃烧分解者分解,硝化细菌,燃烧分解者分解,燃烧【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1.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菌、真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B. 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C. 有的动物也能成为分解者D. 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产者再利用2. 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A. 分解者大量减少B. 生产者大量减少C. 动物大量减少D. 食物网简化3.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A.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B. 绿色植物和无机环境C. 化能自养生物D. 动物和微生物4.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A. 生态因素的好坏B. 生态系统的大小C. 营养结构的复杂度D. 动物数量多少5. 肉、蛋类食物价格比粮食蔬菜类高,从生态学观点看,这是由于()A. 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B. 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C. 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成本高D. 植物栽培比较容易6. 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 充分利用光能B. 减少阳光照射C. 适应低温D. 适应潮湿环境7. 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其生长期变化和引种要求是()A. 生长期缩短引进早熟品种B. 生长期缩短引进迟熟品种C. 生长期延长引进早熟品种D. 生长期延长引进迟熟品种8.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自然界中生物在稳定状态下,它们需要的基本物质接近最小限量时,必然限制生物的发展B. 生物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面对各种因子的耐受性有一定的限度,若其中之一的因子不足或过多,对生物的发展不会造成影响C. 群聚有利于种群存活,群聚过密对种群不利D. 在种群增长过程中,往往是因密度作用限制种群的增长,而使之突然停止9. 下列那项是最可能是与种群密度无关的()A. 气候变化加剧B. 传染病易于流行C. 竞争加剧D. 繁殖率下降10. 据科学家分析,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进化的速度要缓慢,其原因是()A. 海洋生物一般比陆地生物低等B. 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中生物很少发生变异C. 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中生存斗争进行的比较缓和D. 海洋中弱肉强食,很多物种还未进化到高水平就已经被淘汰11.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讲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考试标准]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1)概念理解输入—⎩⎪⎨⎪⎧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传递—⎩⎪⎨⎪⎧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2)流动过程①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能量散失的途径是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③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约为10%,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可绘成能量金字塔。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方向的、不可逆的。
(3)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能量传递效率的公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 )(2)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 )(3)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 )(4)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 √ )(5)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6)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 )(7)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获得了兔子能量的约10%( × )(8)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热能越多,所以能量流动一般不会超过4~5个营养级( √ )2.如图表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过程,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第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其摄入量和粪便量有怎样的关系?提示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是不是全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提示不是。
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所消耗,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3)为什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提示单向流动的原因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定的。
能量流动不能循环,原因是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利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题组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答案 C解析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C错误;B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丁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都是异养型生物;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
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B.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C .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D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 D解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A 正确;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它的上一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 正确;②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③是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所以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C 正确;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故①+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 错误。
题组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B .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C .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 C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所以营养级越高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 正确;生产者只能固定光能或化学能,而不能固定每个营养级及分解者所散失的热能,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 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人为改变,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 正确。
4.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 1、E 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 .该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C .E 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D .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答案 C解析图中Ⅰ代表生产者,则E1表示的能量主要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题组三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5.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 C解析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1表示未被利用,C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一般只有1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生物,D正确。
6.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kJ/(m2·y)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答案 C解析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三个途径。
因此,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2.5×103kJ/(m2·y),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16×103kJ/(m2·y),传递效率=2.5/16×100%=15.625%,B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9.6×104kJ/(m2·y)+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C错误。
食物链是以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1.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e)。
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利用(f)+下一营养级同化(i)+未被利用(j)。
所以有:(1)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2)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3)动物同化的能量与摄入量之间的关系: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一部分被同化。
(4)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几点误区(1)误区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只能是光能。
由于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利用的能量是光能,但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化学能,所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2)误区二:生物数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完全一致。
能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所含总能量的关系,而生物数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个体数量的关系,所以生物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3)误区三: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能量传递效率体现的是能量流动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改变;但能量利用率可以人为改变,例如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就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关于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传递的计算,一般从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分析:(1)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计算(传递效率按10%计算)①在一条食物链中,若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n ,则传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 ×10%(即0.1n );②在一条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 ,则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 ÷10%=10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