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15冀教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5-86页课题《认识平均数》备课教师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教师导学学生交流、展示设计意图一、初步体会,揭示课题:师:老师这里有五个笔筒,每个笔筒中放有不同数量的铅笔,那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谁来给大家摆一下?师:很好,那你可以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吗?师板书:移多补少师:那你也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吧。

师板书:先合后分师: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最终都得到每个笔筒是3支铅笔,我们把这个3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师板书课题:平均数二、进一步感知,认识平均数师:在体育课上四一班的同学进行分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读题,想想那组的成绩好?师:你们同意吗?师:可见当数据个数相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总数来进行比较。

师:既然第二组的成绩不够理想,那么老师邀请丁鹏加入,现在同学们再看看哪组成绩更好?请同学们把你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由组长汇总交流观点,确定发言同学及形式。

稍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要和大家交流?师: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师:好,非常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请回。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第一组平均每人投7个球,第二组平均每人投6个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平均数和每个同学投球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它始终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有时也用它来比较几组数据的大小。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玩过篮球吗?谁有投中篮球的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做什么?(课件显示:一些孩子投球的情景)是的,这些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观察这张表示投球情况的统计表。

(课件显示:人数不同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如下:某班一组、二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二)合作学习,自主构建1、提问:读图,你知道了什么?假设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是怎么判断的?2、教师说明: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比较,老师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了统计图。

3、学生活动: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动手操作:理解用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两组成绩的好坏。

学生到前面移动磁力扣(磁力扣代表小球),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如图所示)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移动“小球”,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让学生直观感受第一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整体投球水平好,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哪组成绩好是公平的。

5.总结并揭示平均数概念总结方法: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投得多的给投得少的一些后,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从图上很容易看出第一组同学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好一些,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当两组人数不相同时,我们用“求总和”的方法是不公平的,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是公平合理的。

揭示概念:实际上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7就是8、7、6、7这组数的平均数。

冀教版数学四上《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上《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上《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2.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5分钟)教师出示一段文字,比如“小明每天去学校需要步行5分钟,骑自行车10分钟,乘公交车15分钟。

请计算小明平均每天去学校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Step 2: 引出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例子:“小明家的三个孩子每天早上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分别是10分钟,15分钟,20分钟,请问他们平均需要多少时间去学校?”请学生回答,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Step 3: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0分钟)3.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在黑板上计算平均数,让学生跟随计算并进行录入。

3.2教师给出另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平均数,并与同桌讨论结果,确认答案。

3.3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Step 4: 实战练习(25分钟)4.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2学生完成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例如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平均数、超市其中一种商品的售价平均数等。

Step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强调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重要性。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应用平均数在生活中。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训练,学生对平均数的应用也有一定的掌握。

然而,本节课还没有涉及到平均数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入拓展的内容,对于一些有较强数学基础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比较简单,需要后续的教学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第一关:快速计算平均数。出示几个复杂数字,比比看谁算的快。
第二关:判别。
第三关:求出丫丫的数学效果。
五、全课小结
明天你有哪些收获?
普通说来,〝教员〞概念之构成阅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然后历代对教员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员。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员〞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员〞,由于〝教员〞必需要有明白的教授知识的对象和自身明白的职责。出示课件平均数的概念。
生:比拟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师:那好,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区分算一算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注多少个球。
3.全班分男女生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投球的个数。指定两名先生下台板演。
4.让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言语描画每个组的平均效果,并依据两个组的平均效果说明哪个组的效果好。
师:在这道题中,问哪个组的效果好,由于这两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用两组投中的总数来直接比拟,那么我们想到了一个比拟公允的方法,就是比拟他们的平均数。用投中的总数除以人数,失掉了平均数。在第一组,我们用8、7、6、7这四个数的和除以人数4,求出的7就是第一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窗投球的全体水平。第二组求出的6是第二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窗投球的全体水平。你们明白了吗?
生:第一个笔筒里有3支铅笔,第二个笔筒里有4支铅笔,第三个笔筒里有2支铅笔,第四个笔筒里有5支铅笔,第五个笔筒里有1支铅笔。
师:大家说这五个笔筒里放的铅笔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
2.提出效果: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异样多,可以怎样做?
师:我们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异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2.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确定数据的总和;2.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一下以下问题:如果有5个同桌每人身高分别是120cm、130cm、140cm,150cm和160cm,则平均身高是多少?2. 渐进式教学1.告诉学生上述问题中的“平均身高”就是平均数;2.解释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量,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3.强调:求平均数时,需要确定数据的总和;4.给学生带一批数据进行计算:35、47、52、68、7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这几个数字的平均数是多少。

并让学生自行计算出结果;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环节1.请学生计算:10、20、30、40、50、60、70和80的平均数;2.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3.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明每天上学用时45分钟,小红用时52分钟,小李用时37分钟。

这三个人平均用时多少?5. 总结归纳教师对上述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并对学生在拓展应用中的思考进行点评。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渐进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具准备:乒乓球、盒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引课:同学们喜欢玩乒乓球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乒乓球,并拿出准备好的杯子和里面的乒乓球。

利用学生学生平时喜欢玩的乒乓球开始引入到新课中去。

二、新授(一)体会平均数1、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每个杯子中有几个乒乓球。

师板书出每个杯子中的乒乓球的数量。

2、提问:要使每个杯子里的乒乓球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这些乒乓球集中在一起是12个,把12个平均放到4个杯子里,就是12除以4,得到每个杯子里放3个。

3、教师按照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

并说明:每个杯子里平均放3个,这个“3”叫做平均数。

目的:利用学生“同样多”的操作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的方法和平均数的意义。

4、板书课题:认识平均数(二)认识平均数1、过渡:以前我们学到过哪些数?学生回忆并汇报:整数、小数、分数。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优质精编)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优质精编)

《平均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课,是有关求平均数的一节课。

本课时要求学的内容是认识平均数,“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合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

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解决平均数的问题时,学生可能有难度。

《XX课程标准》中提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概念和统计量”。

本课时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

例1,给出五个笔筒,分别有3支、4支、2支、5支、1支铅笔。

提出: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支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兔博士提问:每个笔筒放几支?目的是利用学生“同样多”的操作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和平均数的意义。

例2,设计了同学投球比赛让学生说说每组有几人,每个人投中几个球。

例3,在学生自主完成计算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议一议”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同时,利用“问题讨论”的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内涵和意义。

据此,本课教学目标可以包含: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教学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平行线线已经具有初步的感知,能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课内容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

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第八单元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冀教版

第八单元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冀教版

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思维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如何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引导性探究、启发性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大家平时喜欢玩游戏吗?玩游戏时有用到平均数吗?•几个人一起打篮球,每人投篮5次,求这几个人投篮的平均命中率。

2. 引入通过PPT或者黑板写出“1, 2, 3, 4, 5”,询问学生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3. 任务驱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道问题,如:•小组A:求2, 4, 6, 8, 10这5个数的平均数。

•小组B:一个人跑步的时间分别为6分钟、7分钟、8分钟、9分钟、10分钟,求他的平均时间。

•小组C:一个班的30名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求这个班的平均成绩。

姓名数学成绩语文成绩英语成绩张三887892李四948881王五788286…………平均数………4. 操作演示以小组C为例,教师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详细讲解公式:平均数 = 这几个数的和÷ 这几个数的个数。

5. 小组讨论、展示与总结小组C讨论后,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并向全班发起讨论。

6. 练习教师提供以下练习:•求:15, 18, 20, 24, 27的平均数。

•求以下图形中所有黑点的平均数。

•8月份中山市每日最高温度(单位℃):34, 32, 31, 33, 39, 36, 37, 35, 34, 32, 30, 28, 30, 32, 31, 30, 33, 34, 35, 36, 33, 30, 28, 29, 31, 34, 33, 35, 36, 3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生:比较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师:那好,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分别算一算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注多少个球。
3.全班分男女生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投球的个数。指定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师:在这道题中,问哪个组的成绩好,由于这两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用两组投中的总数来直接比较,那么我们想到了一个比较公平的办法,就是比较他们的平均数。用投中的总数除以人数,得到了平均数。在第一组,我们用8、7、6、7这四个数的和除以人数4,求出的7就是第一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第二组求出的6是第二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你们明白了吗?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出示课件平均数的概念。
课题
平均数(一)(P85~P86)
课时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

2.学生学会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3.学生学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3.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学生听懂并理解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学生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四、教学环节1. 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水果,让学生说出看到的每种水果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算出这些水果总共的数量。

引导学生想到以前学的个数平均数。

2. 认识平均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某班同学期中考试语数外三科的成绩,同学们运动会小组的跳远成绩,让学生讨论出这些数据的共同特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3. 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15分钟)引导学生如何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让学生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数,例如:小鸟科技有限公司的7名职员每月的收入分别是1000元、1500元、1700元、900元、1200元、1300元、1500元,请问这7名职员的平均工资是多少?4. 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0分钟)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让学生观察若干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如:某班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期中考试成绩,三组数据分别为:64、58、75;90、76、86;79、85、90。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法求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进行比较。

5. 练习(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自己练习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以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6. 巩固和拓展(10分钟)最后,让学生自己布置一组数据,在班内互相出题计算平均数,并学生自己出题求平均数。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利用观察比较法和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出平均数,并通过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解析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解析

平均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因为它可以非常准确地描述一组数的整体数量水平。

对于学生们来说,平均数是一个常见的概念,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冀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中,平均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以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2.掌握如何寻找一组数中的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数量指标,它是这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例如:1、2、3、4、5这组数的平均数是(1+2+3+4+5)/5=3。

2.寻找一组数中的平均数为了确定一组数的平均数,必须进行以下步骤:(1)将一组数加起来;(2)将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例如:有这样一组数 2、4、6、8、10,它们的和为30。

这组数的平均数是30/5=6。

3.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平均数常常被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中心,以便更好地了解数据的数量特征。

例如:平均成绩可以帮助了解整个班级在某科目上的学业水平,平均收入可以帮助了解一个社区中家庭的经济状况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些数的和是多少?这些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如何找到这组数的平均数?2.讲解和演示可以通过课本或者PPT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逐个计算以及寻找这组数的平均数。

老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进行解决。

3.练习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方法。

4.总结在完整地讲解完平均数概念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后,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来总结以及复习。

四、教学建议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含义;2.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3.在教学结束时,强调重点内容,并让学生提出问题。

五、教学评价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1.师:圣诞节到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不倒翁可是你们觉得老师分的公平吗,为什么呢?2.(出示事物:5个同学分不倒翁)因为第一个同学分到了3个,第二同学分到了4个,第三个同学分到了5个,对于老师这样分,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不公平师:同学们也觉得不公平,那么同学们说说,怎样分就一样多了?生:从多的里面拿出一些补给少的。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3,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一)出示例题2: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情况。

1.说到平均数,通过观察,四(1)班同学们进行的篮球比赛,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可以怎样进行比较?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可以比较总数,可以比较平均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法)他们的说法你们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3.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应该求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就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用语言解释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平均分配物品等;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等;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数学建模。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1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这10本书,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并让学生依次将它们相加,最后得出它们的和,然后问学生如果要平均分配这些数字,应该怎么做;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用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将其称作平均数;3.老师再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自己计算它们的平均数;4.老师再让学生自己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五个人的身高,然后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3.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有10个人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6个饼干;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将饼干数量除以小组人数得到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分配给每个人;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在选举中得票数是7、8、6、5、4,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得票数。

4.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2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先将这20本书分成两组,使得每组的书的数量相等;2.老师引导学生将20除以2得到10,然后让学生将这20本书按顺序逐个分配,每个小组每次分配一本,相互比较,直到10本为止,证明10为这20本书的平均数;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的年龄是10、11、8、9、12,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年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15)(Word最新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15)(Word最新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15)通过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15)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教科书第8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2、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加求平均数的方法3、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建立意义1、情景引入师:周一我们学校篮球爱好小组的男、女生进行了投篮竞赛,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就来了一次pk,看谁一分钟投中的次数最多。

我把他们的投篮状况制作成了统计图,请同学们看:出示统计图(2个小组,女生组和男生组)师: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状况?生有可能回答:1、女生组有3人,男生组有4人我又告知你们一个信息:课件出示:女生组3人,平均每人投中了4个。

由这个信息,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师:我们再来看看男生组的状况,首先请张小强出场,(同时课件出示张小强投中了5个篮球),张小强听说“女生组3人,平均每人投中4个篮球”这一消息,兴奋的说:“我投中的个数比女生的任何一个人都多”。

师:你们觉得张小强的这句话对吗?生答对还是不对,别忙着下结论。

得想方法证明才行。

接下来请我们看看操作指南:出示课件(操作指南)弄清晰操作指南的步骤学生画统计图(强调一个圆圈代表一个篮球)师:都画好了吗?再出示第三步要求学生探讨沟通2、理解意义师:“3个女生平均每个女生投中了4个”你认为3个女生投中的个数分别是多少个呢?(选择4、4、4 3、4、5 1、2、9)擅长倾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来听听这几位同学的想法吧选择一下状况:可能出现三种情:学生边说边摆(要求在摆的时候说每个女生几个,张小强的话是否正确)第一种:每个女生都捡了4个其次种:(3、6、3)第三种:(2、8 2)黑板展示三种统计图后师:视察这三个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生可能出现以下状况总数都投中了12个,每人投中的个数不同,平均每个人都投中了4个师接着追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可能出现:师:哪个统计图能一眼看出平均每人投中了4个?(第一个图)师:你能想想方法,在后面两个统计图中,也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平均每个人收集了4个吗?(师同时画一条虚线)生上台移动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你们看清晰了吗?你们给它取个名字吧(师同时板书: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后,几个女生的个数就怎样?(板书:一样多)师追问:一样多的这个4是什么?(平均数)师:平均数是什么?师:在数学上,像这样一组数据,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一样多的那个数就是整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在这几个统计图中,能看到平均数4在哪儿?生:第一个看得到,后面两个图看不到4 师:看来平均数有可能和某个数相等,也有可能与任何一个数都不相等,说明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板书:虚拟的数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已经用到了平均数,谁来举个例子?学生举例:平均成果95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95分呢?既然平均数不是代表某一个人的成果,那它代表的是什么呢?(一个班成果的整体水平)师:是的,平均数就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数学课上的小故事)一匹小马要到朋友家去玩,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发现河中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深度为120cm”,小马想了想,自己的身高为130cm,我到底能不能过河呢?小马很发愁,你们认为小马过河有危险吗?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不揭晓,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
师: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统计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学完,学好今天的课程你就知道了。

板书:统计——认识平均数
(意图:质疑激趣,把学生学习、学好新知的欲望调动起来。


【活动】二、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两个情境,引发冲突
情境一:星期天的时候,小明和小亮两个家庭进行了一场投球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人投十个球,投中个数多的家庭获胜,比赛结果如下:
小明一家小亮一家
姓名
投中个数
姓名
投中个数
小明
3
小亮
5
小明爸爸
9
小亮爸爸
8
小明妈妈
5
小亮妈妈
6
师:哪个家庭赢了比赛?你是如何发现的?
生:小亮家赢了,通过计算并比较总个数发现的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应当能独立并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情境二:小明输了比赛很不服气,他说:“到了学校我们两个小组比一场,我们组比你们人多,投中的总个数也一定比你们多,我们赢定了!”比赛结果如下:
小明代表队小亮代表队
姓名
投中个数
姓名
投中个数
小明
7
小亮
8
小艺
9
小乐
9
小琪
8
梦夏
5
小佳
6
小雅
10
小涵
4
小悦
8
师:如果你是小亮这一组的,你愿意这样和他比吗?为什么?
生:不公平,人数不等。

师:那么在两队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个队的成绩好差呢?
(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较总分是不可行的,感觉认识平均数的必要性。


2、操作实验,归纳方法
那么如何求平均数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操作实验。

实验一:磁铁扣数量少,分组少,易观察出平均数
目的:引入移多补少法(板书)
实验二:磁铁扣数量多,分组多,不易观察出平均数
目的:引入计算法即把所有的合在一起,再重新平均分配总数÷份数=平均数(板书)
分步:1+2+7+9=20(个)
20÷4=5(个)
综合:(1+2+7+9)÷4
=20÷4
=5(个)
回归问题,解决冲突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尝试独立计算,确定小明和小亮哪组赢了比赛。

(首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幻灯片出示结果,起到示范作用)
师:现在大家说一说哪个小组成绩好?
所求得的平均数7和小明投中的个数7意义相同吗?分别表示什么?
生:小亮组成绩好,因为小亮组平均每人投中8个,小明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

不同,平均数7表示平均每人投中7个,而小明投中的个数7表示小明正好投中7个球。

师:表中有比平均数7大的数据吗?比7小的呢?和7相等的呢?
生:都有(简单、直观,应当都能发现)
(评析:平均数不是指哪一个人的具体数量,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


【活动】三、小明质疑,突破难点
学到这里,小明还有很多疑惑,请同学们来到智慧岛,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帮助小明排疑疑惑。

小明质疑1:
一组判断题
(小组讨论,突破难点,理解平均数意义)
小明质疑2
以下是班上五位同学的体重:(单位:千克)
31、36、32、27、39
你能快速发现哪一个数是他们的平均体重吗?
27、33、39
(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中国10岁儿童体重的正常值
性别
男生
女生
体重/千克
34
33
(如果你的体重严重偏离这个数值,那么你就应当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和加强体育锻炼了。


小明质疑3:
比如我只知道我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90分,能知道我的总分吗?
(逆向思维训练)
小明质疑4:(根据时间情况灵活安排此题)
投篮投中个数统计表你知道小豪一分钟投中了几球吗?
【练习】四、学以致用、课外延伸
学以致用
小明认识了平均数,并且感觉到平均数的用处真不小,这不,小明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自然腐蚀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

出示统计表
请大家帮小明算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妈妈平均每天丢弃4个塑料袋)
2、课外延伸
根据小明家每天丢弃4个塑料袋,计算本班学生家每天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星期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及时把教材内容联系到本班实际,增加计算练习,为下面讨论提供素材。


想象一下,如果全国每天都以这样的数量丢弃塑料袋,情况会是怎样的?
生:塑料袋满天飞
师:塑料袋是人们常说的白色污染。

所以我们要呼吁大家以后买菜带上菜篮子,减少丢弃塑料袋的数量。

(感受数字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练习】五、首尾呼应,突破难点
学到这里小明知道小马能否过河了?你知道了吗?
(解释平均深度,明确可能会出现比130厘米深的地方,这样过河会有危险,所以建议小马最好绕路走。


【练习】六、、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的?
2.引导学生说说合作学习的感受,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作业】七、作业布置
回家调查自己家庭全部成员的年龄,计算一下,全家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