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精神看教学方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摘要】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人文精神是其核心。
本文首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提出融入经典文学、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和写作、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倡跨学科的综合学习等具体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能领悟到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
结论部分强调了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并呼吁语文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人文情怀的优秀人才。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经典文学、学生素养、阅读写作、兴趣激发、跨学科学习、教师努力、重要性、引导引言。
1. 引言1.1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更是传递着文化、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精华,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培养情感、审美和伦理的修养。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具备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和勇气。
语文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互动,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语文教学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尊重语言、传承文化,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公民和未来领导者。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文魅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意义。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
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自然是课堂,而要将这一目标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必须体现人文精神。
一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坚持并实践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师要从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角度,正确理解和对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上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设计教育教学过程,有效选择教育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进步和发展。
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传统中似乎也是给予充分重视的。
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以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可能。
但是这与我们现今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做法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它只是单一的教育方式的优化,而不是建立在人本主义、人文精神基础上的手段的选择。
今天我们运用这一原则,不能只是在方法手段上根据对象加以调整,更重要的是承认教育对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同时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并能整体地观照学生的发展情况,用科学的和欣赏的态度而非僵化的同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坚持并实践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教学要充分照顾到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有些只是不表现在这一方面而已,对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梯次,要尽可能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
2.教学组织要兼顾所有的学生,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情景和活动之中。
调动每一个学生,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争取达成的目标,无论是实践操作,还是讨论发言,还是策划组织,学生都能获得接近公平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锻炼,才能实现让每一个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学习评价标准尽可能做到多元,充分及时地肯定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教育活动中,赞赏和鼓励是促使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以往的评价激励标准太过单一,致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少数学生的权利得到维护,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权利受到损害,教育的结果,是以多数学生的失败或不成功换取了少数学生的成功。
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立”起来
半天讲不 出一个字来 ,仝班 的同学 叽 叽喳喳地议论 起 来 , 的脸胀得通红 。老师于是走到他的不骄 败不馁 ;题西林壁》 《 则告诉我们 : 观察 的 角度不 同 , 观察 的效果 也不 同……教师如能认真分析教
材, 巧妙利用教材对学 生进行 熏陶和感染 , 久而久之 , 就
得 遇事要 细致 观察 、 真思考 , 认 采取适 当的方法才 能取
真诚 的情感 , 而不是靠辈份 、 权力 。一个教师上《 老师 , 您
好》 这篇课文 时 , 他启发 学生用 自己的话说说 老师像什 么 。一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举手 了。老师面带微笑地
叫他 回答 ,糟 糕 的是 这 位 学 生站 起 来之 后 支 支 吾 吾 , 好
、
把 师 爱 带进 语 文 课 堂 , 学 生 感 怀人 文关 怀 让
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 , “ 莫先乎情 。” 打动人 心 , 是靠
系统的 、 的放矢 的心理健康渗透 , 有 就能培养 学生积极 、 健康的心理 品质 。 3利用 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 品质。 . 教材 中, 许多文本 对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很大 。《 田忌赛马》 的故事让学生懂
三 、 丰 富 的情 感构 筑 课 堂 , 用 使学 生 得 到情 感熏 陶
好, 棒极了 !”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师爱不必刻 意 包装 , 也无需做作。师爱是极为寻常的一言一行 、 一笑一 颦, 是极为寻常的一声言语 、 一个抚摸 , 是极为寻常的一 次赞赏、 一次批评 。
二 、 掘文本 中的人文精神 , 挖 引导 学 生 树 立 积 极 的 人 生观
作 为语文课堂 活动 的凭借 , 教材更 是 “ 感” 人 情 和“ 文” 的丰 富载体 : 篇篇课 文无 不依 附着 情 , 一 浓缩 着 、 洋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挖掘、探究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话题,也是困扰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
语文课,作为学习我们母语的课堂,其意义不同于自然学科。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教材中固有的要素和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构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家园,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一、引导学生接受美德熏陶,激发美的追求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就是从感受、体验诗的情感开始,即从感受、体验诗的情感中迈出人生的脚步。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导演,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的心灵,体验作家的情感世界。
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主观感受。
老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在阅读中体会感受。
朗读时就像欣赏自己的杰作一般,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把充沛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诵读出作品的“原味”来,贴近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赏析了美景,体会了美情,品味了美言,领略到了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感,也就是说让学生看到一个美的文本,进行一种美的创造。
但这还不够,还应该更进一步把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思想深处的情感,从而养成对审美的热爱、追求,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诵读《雨巷》《再别康桥》时,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雨巷》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发挥声像资料的特点,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朗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课件,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作产生共鸣,对丁香姑娘产生美的想象和联想,也烙下《再别康桥》对母校的绵绵别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及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它关注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体现经典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材通常包含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古诗、古代散文、近现代短篇小说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如,古诗中的爱国情怀、人生哲理、自然美景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素材。
道德故事: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道德故事,如孔融让梨、孟母戒子等。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向学生传递了诚信、尊重、友爱、勇敢等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人文情怀。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还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例如,教材中会介绍一些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人文精神在教材中的教育意义塑造健全人格:通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珍惜友情等,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培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他们更加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怀。
传承和弘扬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四、教学建议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和感悟。
创设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文精神。
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他们自己查阅资料、阅读书籍、观看视频等,以获取更多的人文知识;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如何在教案中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
如何在教案中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在教案中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质。
而在教案中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课程设计与目标教案编写的首要任务是设计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
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人格塑造。
因此,在教案中应该设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素材选择人文精神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从课程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多元化考虑。
教材的选择可以注重文学作品、历史事件、艺术欣赏等人文领域,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感受到人文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例如,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需要注意在教学设计中添加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感知和理解。
四、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是教育人文精神体现的重要环节。
评价内容不仅仅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人文意识。
因此,在教案中要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作业、小组讨论、展示演示等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个人素养和思维能力。
五、课后延伸与反思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课堂内外相结合。
因此,在教案中可以设计一些拓展作业或者延伸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促使他们不断发展自我、丰富内心。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关注以上几个方面,并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
这样才能真正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育中,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格品质的学生。
人文精神教学
刍议人文精神教学为适应综合文科的中考开卷考试、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我校史地政教研组在区教研室的引导下积极展开了“人文精神教学”课题的研究。
开卷考试提倡能力的考查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自学的空间,使教学人文化、多元化。
营造“情感共鸣、思维活跃、活学活用”的教学环境,使创新之花真正开放在课堂教学中。
在这方面,我做了以下几点探索:一、激发好奇心,变被动为主动强烈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假如好奇心被压制,学生吸收知识的潜质就会被大大削弱。
政治课教学内容更应求“新”求“趣”。
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名言警句、小栏目、练习与探究、小资料等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运用故事、寓言、轶闻趣事、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及社会热点问题,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用鼓舞人心的内容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培养其“学以致用”的意识。
在无疑处设疑,创设问题情景就会使学生自主自觉的进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问题》时,学生本来做好了听老师一板一眼讲解的准备,可是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去讲,而是先问到:“你们觉得咱们周围的环境怎么样?”这个问题使他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七嘴八舌的剖析身边的现象,由被动的听变成主动的参与。
然后又展示了几幅有关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图片,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释放,一系列枯燥的问题被“揪”出来。
这时,学生真的成了学习的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
二、营造探讨氛围,变单动为互动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有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教师必须带着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
让课堂的探究讨论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下进行,以活泼多样的形式消除学生在讨论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因此我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好“放”和“导”两个环节。
“放”就是放心的让学生互相讨论,在学生中产生互动,引导学生们各抒几见,讨论争辩,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导”就是绝不能让学生的讨论放任自流,要因势利导,因时而导。
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管理篇•德育天地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杨昌顺(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塘边中学)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之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实际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有实施的价值。
也就是说,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暴露出一些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人文精神的融入;另外,将人文精神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将人文精神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的需求。
二、如何让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切实的体现如何确保其得以体现是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1.在语文课堂中落实情境教学法将人文精神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情境教学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通过切身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来体会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上《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看的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全方位感受这一故事情节,让学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之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感受主人公内心的活动。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自己的观后感使得学生自己的看法得到有效的表达。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诸如生词、句式等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感。
2.给学生更多机会进行思想沟通可以说,头脑风暴能够碰撞出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
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给予其更多的机会让其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更多独特的想法和看法,有助于人文教学的实现。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以下两个基本点:一是教师能够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和回答问题,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二是能够重视思想的交流。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历史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高他们的情感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围绕着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探讨。
1.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中的人文因素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中的人文因素。
例如,通过教授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事件背后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背景和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意识。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通过教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促进他们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和竞争。
3.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历史教学不仅应该关注历史本身,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通过教授历史事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深远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积极关注社会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发现问题并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从而培养人文精神。
4.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教授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个角度和解释,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边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融入的有效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融入的有效方法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 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意图。
在教授《红楼梦》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清代社会的封建制度、妇女地位等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人生观。
在教授《平凡的世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意识到人生中的困境和抉择,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 学习人文经典: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人文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解读文化内涵和悟道人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4. 文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让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感受艺术的美。
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5. 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认识社会问题和思考人生命题。
在教授《围城》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人际关系、社会现象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能力。
6. 丰富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背景下的作品创作。
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学生可以开拓视野,拓宽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以上方法的有效运用,可以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道德、伦理、情感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指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语文教学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关系密切的内容进行教学。
例如,通过教授优秀文学名著,让学生感受到经典作品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通过讲解民间传说、童话故事等,培养学生对美好的向往和梦想;通过介绍诗人、文学家的传记,让学生了解到伟人的奋斗历程和背后的人文精神等。
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还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种子,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人文情怀。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的魅力和智慧。
例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理解和解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表达欲望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迪和滋养,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再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上。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情操的引领者和榜样。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教师要用激情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这样的教师言传身教不仅会给学生以教育上的启迪,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价值观的形成。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上。
教师可以组织各类音乐、舞蹈、朗诵、演讲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去感受到人文艺术的美妙,培养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个性和人格的建构。
个性和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却不可以简单地理解。
因为个性和人格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无限具体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学习那些包含着民族独特文化精神及情感的作品和语言,学习和了解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情感,从民族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获取丰厚的养分,陶冶心性,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
所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最根本体现,我认为应该是:展示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展示人的个性,要让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焕发异彩。
从新课标教材所选的文学篇目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感情以及思想的结晶,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理解、领悟也各有不同。
因此,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风格。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个性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富有鲜明个性的学生。
再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来说,它所特有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种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因此,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成年的教师和未成年的学生肯定是不同的。
即使是学生之间,年龄相同经历不同,他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既然如此,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读者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允许学生对课文提出不同于作者、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充分展示每一个人的鲜明个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塑造人的心灵。
语文是工具课,但它的工具性并非只体现在语言文字表达和运用上。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文养性,以文冶情,都是指通过读书来学会做人。
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如此,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用之于善,则可以福亿兆人,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
教育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
教育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是指对人类智慧和人类尊严的关注,以及对正确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的认同。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并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在教育学中,人文关怀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人文关怀教育旨在促使学生关注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并且发展自我关怀和同理心。
教师可以通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及通过教育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例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参观社区康复机构,与残疾人交流并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
这样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人的需要,并从而培养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价值观。
二、提供优秀的榜样学生常常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因此,教育学可以通过提供优秀的榜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这些榜样可以是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或者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为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
通过与这些榜样的接触,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鼓励思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因此,教育学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讨论来培养这些能力。
这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课、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以及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等方式实现。
在辩论课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从而培养出对于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理解。
四、教育学科融入人文精神与价值观教育学科本身也应该融入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将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道德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价值观、人文精神、人格修养等方面。
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价值观、人文精神、人格修养等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价值观、人文精神、人格修养等方面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在教学中体现这些方面,不仅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必要手段。
首先是体现教学价值观。
教师要带着一定的价值观去做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为人师表的教师更应如此,无论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还是把积极进取、团结互助、创新交流、自强不息作为学生的价值追求,都需要教师一以贯之地去做。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刻意练习等,让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是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道主义的信奉、对人类智慧的敬仰,对思想、文化、人类成就的承认,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用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将他们的个性与心理需求融入到教学中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发扬人文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外读书、讲座等形式,扩宽学生的人文视野,为学生呈现出广阔的个人兴趣与生命赞美之道。
最后是体现人格修养。
人格修养是教师能力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够为学生的成长献上力量。
教师要为学生做榜样,引领学生往善、向上。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更多地注重鼓励、引导和惩戒,展现出既有人格魅力,也有教育智慧。
同时,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师也应始终以真诚待人为前提,善待学生,以好的品德为学生树立起榜样。
加强教师个人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将会为教师实现在教学中体现教学价值观、人文精神、人格修养,从而为更多的学生带去更好的榜样与引导,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价值观、人文精神、人格修养等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反思与提高自己的素养。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
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组织和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系统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是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老师的辅导,了解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而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成为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
下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详细介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人文精神的关键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目标中。
人文精神包括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试图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
具体策略如下:1、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社会责任感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伟人的奋斗史、社会问题的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文化素养融入教学目标中。
例如,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
具体策略如下:1、选择适宜的教材。
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既具有文化内涵,又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
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应该选择那些典籍性强、思想含义深刻的篇章。
2、借鉴现代文学作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借鉴现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时代气息,鲜明的个性与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1、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吟唱,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让学生思考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阅读和研究课文时,可以发放提问卡片,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一、准确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尊重和理解,是一种追求真善美和人类最高境界的价值追求。
人文精神是个体主体的价值观、精神境界和文化思维方式的体现,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情感共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关注每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思考、表达、创造中发挥自己的个性魅力。
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培养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从而使其具备辨别是非、探求真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文精神,把学文化的能力提升为感悟生活和关怀他人的情感甚至情怀。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培养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行动。
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追求真善美的完美境界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解读和创作,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完美境界。
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美,培养他们独立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
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具体方法为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文学阅读与解读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感悟文学作品中人的喜怒哀乐,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培养他们对人的关怀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让人文精神走进课堂
入地思考问题 , 实行民主原 则, 必须 坚持以下几点 : 1 . 淡化权威薏识 , : 树立 民主 、 平等 、 合作 教育和教学相 长 观念 , 洽师生关系 , 融 达到心理相容 , 情感交流共鸣。对与教
学无 关 、 学生关心 、 而学生认识 又存 在偏差 的话题 , 在巧妙 的、 不伤学生 自尊心的情况下 , 放在 课后交流 。 2鼓励学生 质疑问题 、 . 怀疑经典 、 挑战权威 , 提倡 “ 出 青
学 习 . 自我学 习 成为 学 生 的 自觉 性 。 使
的条件是民主” “ , 只有 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坚持 民主的教 学原则 , 让学生敢想 、 问、 说、 敢 敢 敢创是培养创新人格 、 发展 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只有在民主、 平等 、 亲切 、 和谐的师生 关 系中 , 学生对教学 活动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 , 自由深
师也要张扬教学个性 , 不封闭 自我情感 , 放下权威 , 课堂不应 是教师 自我表演的舞 台, 而应成为学生 自主学 习的课堂。教 师要转变成组织者 、 协调者 、 指导者 , 课堂教学应摒弃舞台表 演化 , 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说 :创造力量最能发挥 “
职业中专教学 目的是要学生产 生内在的动机“ 想学” 就 ,
中简单模仿高等教育 、 普通高 中教学模式 , 造成 了培养 目标
定位上 的高不成低不就 , 热衷于培养 中级管理者 , 忽视了培 养技能型的劳动者。 这一定位随之带来 了课程上的高不成低
心理倾 向。 学生有了学 习兴趣 , 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 , 学 而 是一种享受 、 愉悦体验 。学 生学 习兴趣来源于教师能否非常
君
辽阳 1 0 ) 1 0 10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既是一项挑战,又是一项责任。
本文将探讨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一、创设多元文化环境教师在课堂中应创设多元文化环境,以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语文课中,教师可以引入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并对不同文化进行思考与探讨。
在历史课中,教师可以介绍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和探索各种文化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文化知识、有趣的故事和典故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古代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
三、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社区的文化节、书法比赛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文化魅力,感受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研究和调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除了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与欣赏,教师还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展示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并通过课堂的教育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帮助和支持身边的人。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出更具人文关怀精神的学生。
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同学生在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同的兴趣和潜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如何在小学语教学中贯彻《普罗米修斯》的人文精神?教案示范
如何在小学语教学中贯彻《普罗米修斯》的人文精神?教案示范众所周知,《普罗米修斯》是西方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充满了人文精神,传递出人类向上、探求真理、勇于担当的理念。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普罗米修斯》的人文精神,成为了我们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提出一些教案示范,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把握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他们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所学内容。
我们在落实《普罗米修斯》素材的时候,要注重把握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将之与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我们可以通过剪影音乐等简单而深刻的手段,让学生对人生做出一些简单、而言犹在心中的思考。
比如,在课堂中放映一段《勇敢者的游戏》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恐惧、无助、失落等情感,引导他们从中认识人类的弱小与不幸,同时也感受到勇气和希望的力量。
我们要注重在课堂上对课文中的细节和人物描写进行深入阐释。
例如《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虽遭受到各种尖锐的抨击,但他仍然保持着天下为公的信仰,坚定不移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路。
这样的人物塑造,值得孩子们去学习,即使我们教授的是一篇课文也要着力让孩子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光辉。
二、活用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贯彻《普罗米修斯》的人文精神,单靠教材往往显得单薄和不足。
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更深刻的人文领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发挥创造力的同时,激发其对人文价值的热爱和追求。
我们多利用各种媒体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科普知识了解,例如父母送孩子到博物馆学习、看纪录片、听课外的演讲报告等,这些资源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比较有助益。
我们也可以综合利用教科书的丰富内涵,跨学科进行创新性探讨。
例如,在授课海外文学选文的时候,可以与当地社会、地理、文化知识的走访、考察和文艺活动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异国文化的魅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首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需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传承和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诗词、古代文言文等经典语文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感悟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语言文化素养的课堂活动,比如古诗词朗诵比赛、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需要注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诗词与外国诗歌的对比、中国古代文言文与外国经典文学的对比等方式,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语言文化。
此外,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需要注重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比如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影视作品等,让学生了解当代语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当代文化中感受语言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品质、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人文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人文关怀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以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真正领略语言文化的魅力,培养出高尚的人文精神,成为有情怀、有修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文精神看教学方法王啸内容提要科学关注的是事实,是规律,是一般。
以此为指导的教学方法,由于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个性的泯灭,道德的滑坡。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
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再概念化”学派、“合作教育学”中得到了深刻反映。
真正的教学方法应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共同指导下来构建。
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大多是从科学主义同传统教育学的结合上探索建立新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可能性。
这种探索,对于促进包括教学方法在内的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是有益的,也是应该肯定的。
但现实教育中出现的大量乃至普遍的高分低能、智德脱离等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这种结果要从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更大的社会背景上去反思,不能仅仅归因于教学方法,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受科学主义指导的教学方法确实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也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指导下构建我们的教学方法,尤其在目前出现道德滑坡的情况下,更应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教学方法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一、对科学教育的剖析应当承认的是,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文明,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反作用也显示了出来,如人的个性、主体性的丧失,以及道德的败坏等等,人感到了自我的残缺和生存本性的异化。
不仅科学技术奴役人,甚至教育和知识也奴役人。
科技文明把教育变成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人从受教育中获得知识不再是一种乐趣,而只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种更有用的工具。
我国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看,大多是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它对于传授知识是有益的,但对它的过分偏爱却产生了众多的值得深思的问题:1.科学关注的核心是事实。
这种以物为尺度的思想影响到教学方法对人的忽视,造成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漠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开拓性、创造性的培养。
而且,现行教学方法要么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从而忽视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情意方面;要么就是仅仅将情意教学停留在口头上。
这种肢解知识与情意的教学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是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热情的重要原因。
2.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规律,掌握一般。
认为把握了一般就把握了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把具体、特殊视作非本质的、次要的、偶然的、可有可无的。
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注重的往往是学生全体,忽视或没有看到学生丰富的个性。
这种以共性代替个别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培养。
3.由于科学主义的盛行,在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贯彻上,仅仅强调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源的方面,从而将本应是互动的教学方法蜕变为单纯知识教学的方法,甚至灌输的方法——而情意教学本身是排除灌输的。
学生成为一个个的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创造性便被泯灭在一大群毫无个性的人身上。
4.科学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获取大量知识,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都成了附属的东西。
这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忽视,是智德分离乃至出现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长此以往,造成人的价值观的失落、尊严的丧失、选择的迷惘,就这样,人被遗忘了,人被肢解了,人被异化了。
而教育本应是培养人的,这难道说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吗?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从更大的背景上看,正如许多有识之士已深刻指出的:科学并不能包办、解决一切。
以为科学可以解决人间的一切问题,只是对科学的一种幼稚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单面的理解。
人世间的许多现象和问题,有着与自然界不同的特殊性,因此成功地应用于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一定能有效地应用于认识人文现象和解决人生观问题。
象人生的幸福与不幸、崇高与渺小、善与恶、充实与空虚、成功与失败等等,就很难用统一的科学方法加以判决。
因而,现时代人类所遭受的“科学危机”、“道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科学主义或科学精神的危机,是科学观中人文精神衰微和科学总体中人文学科被遗忘的结果。
近代以来,人类被实证知识和技术的力量所迷惑,造成人的尊严的丧失和人的失落,这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
反映到教学方法上,也需要高扬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对于教学方法的昭示1、什么是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
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
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于当前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
单纯强调专业和职业的实用教育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以题海战术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学方法,破坏了青少年人格的完整、全面的素质,而他们每年又要面临“黑色的七月”,那些过了关登入大学殿堂的人在生活方面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强烈要求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包括教学方法在内的整个教育体制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2.人文教育的历史。
人文主义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社会,人们将这种教育称之为“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
“Liberal”一词来源于词干“Liber”,意思是自由。
文科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或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
直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人文主义的教育仍代表着欧洲和美国教育的主要方向。
但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古典人文教育被学校的职业教育所取代。
在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学校教育被工业化和模式化。
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型知识人才,学校把教育组织成一种类似工业生产的过程,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受教育者“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
在这种教育中,学生被当作要加工的零件,没有独立的人格、个性,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被压抑、被窒息,人的同情心和道德感得不到启迪,学生心灵中根本的理想是获取一张文凭,一个普遍认可的符号和资格,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兴盛了数千年的人文主义教育终于走向衰落。
然而,人文主义教育并未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
一方面,凭借着强大的传统力量,人文主义教育为在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另一方面,20世纪不断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和人的危机也为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空间与条件。
在20世纪已经过去的90余年中,人文主义教育始终作为一种独立的制衡力量,不仅存在着,而且发展着,它制约着科学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教育的发展势头,补充着以科学主义为主流的其他教育的不足,减小了这种教育将人和社会的发展引向歧途的可能性,为20世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更为可贵的是,这种贡献是在忍受和抗拒着人们对人文主义教育不断的蔑视和嘲笑中获得的。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人文主义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完美的人”,也就是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人,其中,又特别强调道德在个人完美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鹄的。
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从古至今所追求的永恒的理想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较之以往的人文主义教育又有所发展,它重点提倡如下伦理价值:理解与和平,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敬重自然。
为此,它强调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和因素之中,使整个教育环境人性化;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将之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价值。
具体到我们国家来看,为什么人文科学长期得不到重视呢?原因在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限制甚至根本取消具体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
既然马克思主义把握了一般规律,把握了本质,那么具体科学所要研究的特殊规律,所要把握的特殊性或偶然性自然也就是不重要的了。
还有人认为,目前在中国,经济搞上去了,其他问题包括教学方法在内的教育问题也就解决了,于是,普通教育和大学文科教育被轻视。
尽管这两种教育的规模需要适当缩小,课程需要适当改革,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卑微。
随着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狂卷大陆中国,中国人恨不能一夜之间就赶上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
至于精神和文化,那是其次又其次的问题。
正因为有如此偏颇的价值取向,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道德和精神危机也已发展到令人忧虑的地步。
笔者以为,即使在经济领域内,不仅要着眼于经济效益,还要着眼于对人的效益。
生产的逻辑不是生活的逻辑。
经济增长可以用数量来衡量,而生活质量却以人的感觉、人的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尺度。
不可否认,追求物质的增长是中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但这无论如何不应成为轻视精神和文化建设的理由。
否则,在追求物质进步的过程中,中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我们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应该回归。
3.人文精神对教学方法的昭示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人文科学告诉我们,在自己的或其他的主要文明世界中,人们是怎样执着坚定地探讨那些关于人生基本问题的若干永恒问题的。
作为人文科学对象的人之世界,是一个以个人的独创性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载体所组成的意义世界。
人文科学的特点是主观性、历史性、具体性和教化性。
人文科学致力于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作为人的内在精神之客观表达的文化体系中,去探索人类的新的理想境界,因此,人文精神往往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的超越与批判意识。
先来看一看体现着强烈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人类具有实现自己的性向和潜能的倾向性,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所以有其积极的生命与生存态度。
它对意识经验的重视,对选择自由意志的宽容,对完整性整体人格的强调,对建立高层次需要即自我实现的追求,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比如,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说,尽管符合逻辑地把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摆在必须首先满足的基础层,但却又明确地把抉择的重点放在高层次精神境界的自我实现,这其实是超越唯科学理性主义的判断。
作为教育和教学的观点,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马斯洛倡导人们进行精神领域里的创造,追求充满人格成长与发展动机的自我实现,正是要帮助人类摆脱由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支持着的物质欲,正是要帮助人们在构建教学方法时,要立足于整体的人,立足于人是一个知、情、意并重的生命个体,从而弘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实现人的潜能。
让我们再来看看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中的教学思想核心是人性化,即以学习者为中心。
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了学习者,认为环境和教育不要试图控制他们的发展方式,只是提供给他们一般意义上的需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