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说课稿
望海潮教案8篇
望海潮教案8篇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案(一):【教学目标】透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透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资料)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形胜、繁华)【移步换景的描述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述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背景】这是一首投赠词。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望海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3. 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4. 课堂实践: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2. 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苏轼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3. 诗歌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分析其韵律、意象、情感;6. 课堂实践:学生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教师巡回指导;7. 随堂练习:分析一首现代诗歌,探讨其与《望海潮》的共通之处;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背景介绍、诗歌朗读、诗歌解析、例题讲解、课堂实践、随堂练习;3. 重点:意象、情感、主题、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为主题,仿写一首诗歌;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欣赏的方法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3. 板书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1. 意象美:《望海潮》中的意象生动丰富,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望海潮》说课稿
《望海潮》说课稿《望海潮》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望海潮》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望海潮》说课稿1一、说教材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望海潮》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此单元共选取四位名家的词作,重在品味赏析宋词的情思与意境。
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来看,此单元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望海潮》一词是柳永青年时期的成名之作,重在表现杭州的富庶与繁华,其写景壮丽,声调激越,一反柳词惯常风格,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学生虽然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里已初步接触到词的相关知识。
在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的诗词的'理解上,未能经过归纳总结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
《望海潮》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对学生领悟并掌握宋词鉴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宋词的相关常识、诵读技巧,了解。
2、能力目标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二、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根据我校的生本教育理念,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采取了“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迁移应用”的三步教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启发点拨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1、“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诵读法。
3、启发点拨法。
4、直观教学法。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具体如下:⑴诵读全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望海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重点词汇的讲解,诗词意境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海潮》,并背诵全文。
2.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3. 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词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望海潮》。
2. 朗读诗词(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分组比赛朗读,评出最佳朗读者。
3. 解析诗词(1)了解作者和诗词背景。
(2)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
(3)分析诗词的意境。
4. 例题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句子,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词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诗词的意境。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海潮》2. 作者:苏轼3. 诗词背景:浙江之潮4. 重点词汇:潮、观、豪情、壮志5. 意境:壮阔、激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望海潮》。
(2)翻译诗词中的难点句子。
2. 答案:(1)背诵内容见课本。
(2)翻译答案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感悟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
(2)以“壮阔”为题,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象的作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2. 重点词汇的讲解3. 诗词意境的体会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情感感悟与课堂小结6. 作业设计与答案一、诗词的朗读与背诵(1)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应注重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的处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榜样。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汉语》第二册第七单元《诗词鉴赏》中的《望海潮》。
具体内容包括:1. 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诗歌的篇章结构: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结构。
3. 诗歌的主题思想:领悟诗中描绘的壮阔海景和抒发的豪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领悟,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壮美,引入本课。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望海潮》。
3. 诗词鉴赏:(1)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分析诗词的结构,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3)解析诗中的意象,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4. 例题讲解:以诗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为例,讲解地理知识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意象:潮、风、帆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
2. 答案:(1)词牌特点:双调,七言绝句,平仄韵脚交替。
(2)意境描述:诗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意境。
但在讲解诗中意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引言概述:《望海潮》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大海潮涌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望海潮》的主题和意义。
一、自然景观的描写1.1 描述大海潮涌的壮丽景象:文章开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大海潮涌的壮丽景象,如“万顷波涛汹涌,千堆雪浪飞滚”等,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美感。
1.2 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文章中作者用“海潮声入船舱”来形容大海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
1.3 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大海潮涌的景象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让人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
二、人生哲理的探讨2.1 通过自然景观反思人生:作者通过描绘大海潮涌的景象,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如“人生在世,应如何面对浩瀚的大海”等,使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
2.2 引发读者对命运的思考:文章中提到“大海潮涌,人生如梦”,暗示人生犹如大海潮涌一样瞬息万变,让人们思考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积极应对和把握自己的命运。
2.3 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大海潮涌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使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3.1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作者通过描绘大海潮涌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大海的喜爱和情感,如“浩渺千里,尽入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等,使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2 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艺术性: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3.3 唤起读者的审美情趣:通过对大海潮涌景象的描绘,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使读者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提升了读者的审美能力。
四、对人生态度的启示4.1 呼唤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描绘大海潮涌的景象,作者呼唤人们要积极向上地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望海潮》教案(优秀3篇)
《望海潮》教案(优秀3篇)《望海潮》教案篇一【情景导入】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首词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
2、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
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3、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景象。
(过渡)了解了词大概内容后,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跟着作者再次走进当年的杭州。
【合作探究】1、自古杭州皆繁荣,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它的美丽和繁华的呢?明确:“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
这是上片描写的内容。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详细地分析一下上片。
解说:“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标题:《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引言概述:《望海潮》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通过描绘海潮的壮观场面,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说课稿中,我们将深入解读这首诗歌,探讨其内涵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简介《望海潮》是明代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其诗歌充满激情和抒情。
1.2 诗歌创作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热爱,而《望海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1.3 诗歌主题《望海潮》通过描绘海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诗歌解读2.1 海潮象征海潮在诗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它汹涌澎湃的浪花代表着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沧桑。
2.2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描绘海潮的壮观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2.3 诗歌情感诗人在《望海潮》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促的感慨,展现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三、诗歌艺术特点3.1 用典精准辛弃疾在《望海潮》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意境和深度。
3.2 抒情真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慨,情感真挚动人,引发读者共鸣。
3.3 结构严谨《望海潮》的结构严谨,用词精准,节奏感强,展现了辛弃疾高超的诗歌技巧和艺术造诣。
四、教学方法4.1 讲解诗歌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望海潮》的内涵和意义。
4.2 分析诗歌内容通过逐句解读《望海潮》,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3 鼓励学生表达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分享他们对《望海潮》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目标5.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通过深入解读《望海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引言概述:《望海潮》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宋代文学家文天祥创作。
本文将从五个部分详细阐述《望海潮》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文学价值。
一、背景:1.1 历史背景:宋朝末年,北方面临金国的侵略,南宋政权岌岌可危。
1.2 文天祥背景: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忠诚、坚定的民族精神而著称。
1.3 《望海潮》创作背景:文天祥在被金国俘虏期间,通过观察大海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
二、主题:2.1 国家命运:《望海潮》通过描绘大海的浩渺和澎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2.2 民族复兴: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他希望国家能够重新崛起,摆脱外族的侵略。
2.3 忠诚与坚定:文天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忠诚和坚定信仰的崇尚,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三、结构:3.1 诗歌形式:《望海潮》采用七绝的诗歌形式,每句四个字,共四句。
3.2 描写手法:作品通过描绘海潮的浩渺和汹涌,以及作者内心的激荡,展现了壮丽的景象和强烈的情感。
3.3 反衬手法:作品中通过对比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渺小,凸显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关系。
四、语言特点:4.1 壮丽的景象描写:文天祥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海潮的浩渺和汹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2 激情澎湃的表达:作者运用豪情激昂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坚定信念,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4.3 深入人心的抒情: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通过抒发内心的激荡和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考。
五、文学价值:5.1 历史价值:《望海潮》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动荡的背景和人民的心声。
5.2 情感价值:作品通过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引发读者的爱国情感,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5.3 文学艺术价值:《望海潮》以其雄浑壮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引言概述:《望海潮》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文天祥以雄浑激昂的诗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来阐述《望海潮》的内容和意义。
正文内容:一、诗歌背景1.1 描述作者文天祥的身份和背景1.2 介绍《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1.3 解读《望海潮》的诗歌形式和结构二、诗歌主题2.1 分析《望海潮》的主题,即国家命运与民族精神2.2 解读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感2.3 探讨诗中对国家兴衰的思量和警示三、诗歌意象3.1 分析《望海潮》中的海潮意象,代表了什么3.2 解读诗中的海鸥意象,传递了怎样的情感3.3 探讨诗中的山川意象和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四、诗歌语言特点4.1 分析《望海潮》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韵律等4.2 解读诗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4.3 探讨诗中的压韵和节奏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五、诗歌艺术价值5.1 分析《望海潮》的艺术价值,如音乐性、意境等5.2 解读诗中的音乐性,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5.3 探讨诗中的意境和审美效果,给读者带来何种感受六、诗歌影响与传承6.1 分析《望海潮》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力6.2 解读诗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6.3 探讨《望海潮》的传承与演变,如何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总结:总结部份分为三个部份,分别总结了《望海潮》的内容、意义和影响。
1. 总结《望海潮》的内容,概括了诗歌中表达的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主题。
2. 总结《望海潮》的意义,强调了诗歌中对国家兴衰的思量和警示,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3. 总结《望海潮》的影响与传承,指出了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力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演变。
总的来说,《望海潮》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以其雄浑激昂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通过对《望海潮》的分析和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也能从中吸收力量和启示,坚定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责任。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引言概述:《望海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学作品,被誉为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望海潮》进行说课讲解,匡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经典。
一、背景介绍1.1 作者简介:辛弃疾,宋代著名诗人,号码临,生于北宋政和年间,卒年不详。
他是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豪放、慷慨、悲壮的诗风著称。
1.2 作品背景:《望海潮》是辛弃疾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咏史诗,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家国的深情。
1.3 文学价值:《望海潮》以其雄浑悲壮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二、诗歌解读2.1 内容概述:《望海潮》以壮志豪情的笔调,描绘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家国的深情,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2.2 诗歌结构:《望海潮》共有七十六句,每句四个字,共分为十九个段落,整体结构严谨有序。
2.3 语言特点:《望海潮》以雄浑悲壮的笔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和象征手法,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时局的深刻思量。
三、主题分析3.1 国家兴亡:《望海潮》通过对海潮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时局的不满,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的耽忧。
3.2 家国情怀:《望海潮》中蕴含着作者对家国的深情,表现了他对家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3.3 人生感悟:《望海潮》不仅仅是一首咏史诗,更是作者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表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寻觅。
四、意境描写4.1 海潮象征:《望海潮》中的海潮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潮流,寓意深远。
4.2 自然景观:《望海潮》通过描绘海潮的壮阔气势和浩荡气息,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营造出壮丽的意境。
4.3 情感抒发:《望海潮》中蕴含着作者对国家、家国和人生的深情表达,通过海潮的象征意义,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
五、结尾总结5.1 文学意义:《望海潮》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历史意义,被誉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引言概述:《望海潮》是一首经典的古诗,描绘了海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才华。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简介《望海潮》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他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清新明丽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1.2 诗歌创作背景这首诗歌创作于唐代,当时正值唐朝繁盛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诗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1.3 诗歌主题《望海潮》以描绘海潮的壮观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诗歌解读2.1 海潮的描写诗中描绘了海潮汹涌奔腾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力量。
2.2 诗人情感诗人通过对海潮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2.3 生命的感悟诗人通过描绘海潮的壮观景象,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三、诗歌语言特点3.1 形象生动《望海潮》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海潮的壮观景象。
3.2 抒情豪放诗歌中充满了豪放的抒情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
3.3 雄浑壮丽诗歌语言雄浑壮丽,气势磅礴,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四、诗歌意义分析4.1 对自然的赞美《望海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2 对生活的感悟诗歌通过对海潮的描写,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4.3 对人生的思考诗歌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五、诗歌艺术价值5.1 文学意义《望海潮》是一首经典的古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感和高超才华。
5.2 艺术表现诗歌通过对海潮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艺术表现力和写作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望海潮》说课稿
《望海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海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海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取了四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作品,旨在让学生领略宋词的独特魅力,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望海潮》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描绘了杭州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展现了北宋时期的都市生活画卷。
词中运用了铺陈的手法,从多个方面对杭州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语言优美,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柳永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基础。
但是,对于柳永的词以及宋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生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词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词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杭州的繁华美丽,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词人对杭州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意境。
(2)学习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的情感,理解词的深层内涵。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引言概述:
《望海潮》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词,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激昂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望海潮》的背景、词的结构、意境描写、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色,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正文内容:
1. 背景
1.1 词人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1.2 《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1.3 词人对时代的思考和情感抒发
2. 词的结构
2.1 词牌的选择与特点
2.2 词的整体结构和韵律特点
2.3 词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意境描写
3.1 描绘海潮的壮丽景象
3.2 表现海潮与人生的对比和象征意义
3.3 通过意境描写传达词人的情感和思想
4. 情感表达
4.1 词人对逆境的坚韧和乐观态度
4.2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4.3 通过情感表达传递对家国情怀的热爱和追求
5. 艺术特色
5.1 辛弃疾的个人风格和词的独特之处
5.2 词中的音韵和意境的统一
5.3 《望海潮》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地位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望海潮》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的结构、意境描写、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色。
这首词以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激昂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逆境的坚韧和乐观态度,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以及对家国情怀的热爱和追求。
它的艺术特色在于辛弃疾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词中音韵与意境的统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解,读者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经典之作。
《望海潮》优秀说课设计
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
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
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
能歌柳词”的局面。
2、正音、识记字形
叠巘( )天堑( )珠玑
( )羌管( )千骑( )
【五】教学过程:④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突破本节课教学重点一个重要环节, 我设计了三个方法: 吟咏诵读 美中感悟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妙笔生花 赏中升华
方法一:吟咏诵读 美中感悟
欣赏《望海潮》朗诵视 频,直观感悟魅力杭州,要 求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读出词的韵律。学生可以齐 读,小组诵读,个人自由赏 读。“凡读书,须先读得字 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 少一字。”学生在诵读中感 受词的优美韵律,初步明白 词的大意。
方法二: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
请每个小组在词中找出一个方面进行描绘,看 哪个小组找得快、找得准,描绘的美。
教师明确
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 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 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 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 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 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 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 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 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及高考诗词鉴赏考查要求的分析, 结合本文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 整体感知——理解整首词写的具体内容。 2 反复吟咏——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理解 整首词写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
反复吟咏,领略 词的意境美。
【四】说教法学法
1 “自主、合作、探究”
法
2 小组展示交流
【优质文档】望海潮说课-推荐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望海潮说课篇一:望海潮说课稿《望海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海潮》。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望海潮》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共选取四位名家的词作,重在品位、赏析宋词的情思与意境。
《望海潮》一词是柳永青年时期的成名之作,重在表现杭州的富庶与繁华,其写景壮丽,声调激越,一反柳词惯常风格。
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主要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文实际,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了解作者。
2、能力目标鉴赏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体察作者喜爱赞颂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鉴赏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察《望海潮》中作者喜爱赞颂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二、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本课的实际特点,我采取了“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的教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启发点拨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三、说学法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于是我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和评价诗词的能力。
学法指导具体如下:⑴诵读全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⑵品味诗句,培养思维能力⑶迁移应用,培养写作表达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
他就是柳永。
望海潮教案十篇
望海潮教案十篇望海潮教案1《望海潮》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潜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那么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
这天我们就透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板书〕〔二〕知识积累望海潮教案2《望海潮》教学设计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潜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2、数量词运用所表达的风格。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这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
《望海潮》说课稿说课讲解引言概述:《望海潮》是一首由明代文学家文天祥创作的抗元诗歌,以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为主题,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勇气。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的方式,分为五个部分详细阐述《望海潮》的背景、主题、艺术特点和意义。
一、背景1.1 历史背景:介绍元朝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
1.2 作者背景: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及其在抗元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1.3 诗歌背景:说明《望海潮》是在文天祥被俘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抗元斗争的坚定信念。
二、主题2.1 爱国情怀:阐述诗歌中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2 抗争精神:说明诗歌中所展现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2.3 忠诚信仰:解读诗歌中所蕴含的对忠诚信仰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
三、艺术特点3.1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2 韵律特点:介绍诗歌的韵律结构和押韵方式,以及如何使诗歌更具韵律美感。
3.3 感情表达:探讨诗歌中通过语言和意象表达的情感,如激昂、慷慨、悲壮等,以展现作者的情感力量。
四、意义4.1 历史意义:阐述《望海潮》在明代抗元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4.2 文学意义:说明《望海潮》作为一首优秀的抗争诗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4.3 价值意义:探讨《望海潮》所传递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五、结语通过对《望海潮》的背景、主题、艺术特点和意义的详细阐述,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
《望海潮》作为一部优秀的抗争诗歌,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样的经典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望海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宋词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此单元在“阅读鉴赏”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望海潮》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又是“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的佳作,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3、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教法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教学内容风格,以“俗”与“美”为教学主题。
因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法提问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板书)
补充: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二、知人论世: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写作背景:
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
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
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
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
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
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投赠词,哪两句表达了投赠的用意?虽为投赠词,但它与一般投赠词又有明显的不同,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两句显示了投赠用意,意思是他日孙何把杭州美景画下来,带回京城向同僚夸说吧。
这是这首词的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显得有些俗气,有赞扬甚至奉承之嫌。
不过,经过柳永妙手,这首词同样美,表现在景美、城美和人物活动美。
具体内容如下:重点赏析鉴赏意象
“景美”表现如下两方面:
一是西湖的柔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湖边上栽着含烟笼雾的杨柳,湖上架着雕饰华丽的桥梁,窗前挂着翠绿色的帷幕)
二是钱塘的壮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江堤旁茂密如云的树木,绕着沙路,汹涌的潮水激起了霜雪般的浪花,钱塘江无边无际实在广大)
“城美”表现在:“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前一句写杭州城状貌:房屋高低不齐,住着大约十万户的人家;后两句是杭州繁荣和富庶景象:市场里罗列着珠宝,家家户户穿着罗绮做的衣裳,似乎在比赛着奢侈豪华)
“人物活动美”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是百姓嬉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戏钓叟莲娃”(悠扬的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采菱的歌儿在夜空中回响,钓鱼的老汉、采莲的姑娘面带笑容生活得很愉快)
二是官员游赏:“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成千的马队簇着高大的牙旗,孙何您在醉酒之后,和着箫声和鼓声,欣赏和吟咏美丽的自然风景)
五、分析手法。
具体赏析:
柳永是如何写杭州的“美”的?
运用了点染的方法,先“点”后“染”。
诗歌一开篇便三方面来“点”,即概括评点,一是“东南形胜”,二是“三吴都会”,三是“钱塘自古繁华”。
然后是“染”,即具体描绘。
内容如下:
东南形胜: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一“染”,由市内说到郊外,写出了钱塘江岸的柔美和钱塘江潮的壮美)
三吴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又一“染”,描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和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钱塘自古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再一“染”,写出了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总而言之,这三“染”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市场商品的丰富、钱塘八月观潮的盛大。
词的下阕,同样也有点染,先“点”后“染”。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和人文风貌之佳三方面来铺绘,展现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六、小结。
这首投赠词的确与一般投赠词不同,虽“俗”却“美”,体现了文人风范。
全词先着力铺绘渲染钱塘的繁华,展现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最后才歌颂在此地任地方官的好友孙何治郡有方,政绩卓著,水到渠成,自然而不做作。
七、板书。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点
景美
人美染
人物活动美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