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案例.终
中位数和众数优质课件
④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 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销售目标, 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励。 为了确定这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 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经计算得出销售额 的平均数是20万元/月,中位数是18万元/月, 众数是15万元/月,如果你是该商场的管理 人员,
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1.75米,说明成绩为 1.75米的人数最多;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 1.70米,说明1.70米以下和1.70米以上的数 据各占一半;运动员成绩的平均数是1.69米, 说明所有参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1.69米。
双语学校第二届校运会初二的男子跳高比赛 中,12名选手的成绩如下(单位:cm):
1 1.5 2
2.5 3 3.5 4 合计
人数
2 2 6 8 12 13 4 3 50
1)填写图中未完成的部分, 2)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的平均时间是 2.44 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2.5 ,众数是 3
4)请你根据(2),(3)的结果,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 感受.
小结与反思:
你知道中间位置如何确定吗? 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
学生数
25
20
20 18
15
10
5
4
学生数
8
0
7
8
9
10
答对 题数
A 8,8 B 8,9 C 9,9 D 9,8
例: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 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 了这15人某月销售量如下:
每人 销售 件数
人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1 1 353 2
4.数据8, 8, x, 6的众数与平均数相同,那么它们的中位数是
中位数 平均数 应用场景
中位数平均数应用场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位数和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两个指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中位数和平均数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我们来谈谈它们的应用场景。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值,即所有数据按大小排序后,正好位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值。
中位数对异常值不敏感,反映的是数据中的典型值。
在一些情况下,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数据的真实情况。
比如在收入分布这样的数据中,如果有一部分人的收入远高于大多数人,那么平均数就会被拉高,不再能准确反映大多数人的情况,而中位数则能更好地代表整体水平。
在一些场景中,中位数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医疗领域中,研究人员常常使用中位数来分析药物的疗效。
由于个体的生理差异,一些病人可能对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反应,而中位数可以更好地反映整体的疗效水平。
在商品价格和房价等领域中,中位数也经常被用来作为参考指标,以更好地了解市场的价格水平。
与中位数相比,平均数更多地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它是所有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值。
平均数对所有数据都是敏感的,因此在数据没有明显异常值的情况下,平均数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数据的整体情况。
在一些场景中,平均数更适合用来描述数据的特点。
在一些科学研究和经济分析中,平均数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使用平均数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平均数来衡量某个群体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群体的整体特征。
在实际的数据分析中,中位数和平均数通常是结合使用的。
通过分析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特点,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使用中位数还是平均数,以更好地适应数据的特点和需要。
第二篇示例:中位数和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一组数据的中间值和平均值。
《中位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中位数》教学案例与反思西山小学陈生平一、[案例背景]《中位数》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内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但它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中先呈现了一个超市工作人员工资的表格,再引导学生讨论“用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月工资的平均水平”,在讨论中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好的代表着这组数据,需要新的统计量。
进一步,学生将尝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故事等形式引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用“超市每个人的平均月工资1000元”来表示工作人员月工资的水平是否合理,在讨论与对比中引出中位数,初步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讨论如何求中位数。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学生可以直接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但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二、[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充分地挖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让学生分析、评判,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三、[情景描述]片段1:故事引入——骗人的平均数南昌市某公司就要开业了,他们准备招收一批员工。
小刘需要一份工作,就去应聘并与负责人交谈。
负责人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待遇是月平均工资2000元。
并且还有加薪的机会。
”小刘工作几天后找到负责人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找其他员工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2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呢?”负责人说:“啊,小刘,不要激动,平均工资是2000元,你看,这是一张工资表。
中位数的案例
比较一下这一组同学踢键子的成绩,你有什么想说的?生1:小红踢得最少,小明踢得最多。
生2:小明最棒!比其他同学踢得成绩多很多。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怎样呢?请大家求出平均数。
生(汇报结果):(2+10+11+12+13+16+76)÷7=20(个)师:比平均数大的有几个学生?比平均数小的有几个学生?生:比平均数大的有1个学生。
比平均数小的有6个学生。
师: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都比平均数小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1:因为小明比其他同学踢得成绩好很多。
生2:76这个数太大了。
抬高了平均数。
师:那你们觉得用平均数来代表这一小组同学踢键子的成绩合适吗?生:不合适。
师:用什么数表示这一小组踢键子的一般水平?(首先理解一般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生:中等(中间、不好也不坏等)师:在这组数据中用什么数表示这一小组踢键子的一般水平?2行不行?76呢?到底用什么数更合适?生:12师:为什么?生:因为12在正中间。
师:像这样的数叫什么呢?(揭示课题:认识中位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对认识上的冲突。
一开课,我提供了踢毽子成绩,以学生最熟悉最喜欢最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设计的这组数据都比较小,是为了求平均数时容易计算,节省时间。
通过观察,比较这一组同学踢键子的成绩,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说感受)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有一个数据76非常大,接着算出平均数并提问:比平均数大的有几个学生?比平均数小的有几个学生?接着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平均数来代表这一小组同学踢键子的成绩合适吗?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踢毽子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引出中位数这个概念。
在分析比较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在题目中找到中位数是12,初步理解中位数是中间的一个数,体验它的真正意义。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中位数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中位数六、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则生活小实例,老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他现在甲公司上班,每月工资1200元,他想应聘到工资高的公司,一次,他意外收到乙公司给他的招聘广告:我公司待遇优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1500元,比甲公司高,欢迎您加入我公司。
老李一看工资不低,决定辞掉甲公司的工作,去乙公司应聘。
他多了个心眼,将甲、乙公司职工工资情况分别统计如下表。
请你帮老李分析,帮助他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是去还是留?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甲公司职工工资情况统计表职工经理副经理职员临时工人数 1 2 15 2月工资4000 2000 1200 600乙公司职工工资情况统计表职工经理副经理职员临时工人数 1 3 23 3月工资6500 4000 1100 500(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有的在用计算器计算;有的用笔算;还有的在指指点点进行比较。
教师在各组间巡视并参与讨论。
)【评析:创设的问题情境很现实,很有挑战性,数学味浓,能激起学生积极、有效地从数学的角度认真思考。
】师: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汇报?组1代表:我们小组认为老李应该留在甲公司,因为老李在甲公司是一位职员,每月工资1200元,而到乙公司干职员一个月才1100元,工资实际降低了。
组2代表:我们小组认为乙公司招聘广告有欺诈嫌疑,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乙公司平均工资1510元,甲公司平均工资1360元,的确乙公司平均工资高一些,但由于经理和副经理工资过高,人为抬高了平均工资。
乙公司一般职工工资才1100元,1500元并不能代表这个公司实际多数人的工资情况,所以我们认为老李应该留下。
师:也就是说平均数1500元不能反应乙公司职工的一般水平,你们觉得用哪个数能代表乙公司职工的一般水平?生:1100元。
师:1100是中位数,是乙公司工资统计表中这组数据中间的那个数。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
(板书课题:中位数)【评析:通过学生的课上研究,学生得出结论:老李应该留在甲公司,乙公司的广告具有欺骗性,这是表面的。
中位数ppt课件
中位数与众数的关系
总结词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而 中位数则是描写数据集中趋势的数值。
详细描写
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用于描写数据集中趋势的 统计量,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众数强调数 据的离散程度,即某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最多 ;而中位数则强调数据的中心位置,即位于 中间位置的数值。在实际应用中,众数通常 用于描写分类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中位数则
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数据清洗和预处理
在数据分析和发掘之前,中位数 可以用于处理特殊值和离群点,
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决策支持
中位数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数据 散布的直观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 科学公道的决策。
统计分析
中位数可以与其他统计量结合使用 ,进行更深入的统计分析,如与平 均数、方差等指标结合,全面揭示 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中位数ppt课件
汇报人: 202X-XX-XX
目 录
• 中位数的定义与性质 • 中位数的应用场景 • 中位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 中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 中位数的优缺点分析 • 中位数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中位数的定义与性质
中位数的定义
总结词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详细描写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词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排序后取中间值和插值法。
详细描写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排序后取中间值;另一种是利用插值法计算。插值法适用于数据量较大且 需要精确计算中位数的情况,通过插值公式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中位数。
02
中位数的应用场景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师使用中位数来分析一组数据,以了解数据的中心 趋势和散布情况。中位数可以帮助分析师辨认数据的特殊值 、离群点以及数据的对称性或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 受。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学案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2.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任务,共同完成整个问题的解答。
4.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通过绘制统计图表,直观展示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中,培养以下能力:
-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出统计学问题。
-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探讨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1.向学生展示一组跳绳成绩数据,让他们观察数据的特点。
2.提问:“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激发学生的思考。
3.引导学生通过排序、观察、讨论等方式,发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应用。具体策略如下: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中位数和众数能够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相互解答,促进课堂互动。
3.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方法方面: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和应用:
中位数计算公式例题
中位数计算公式例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位数是统计学上一个常用的概念,它是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在统计学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中位数来衡量数据的集中趋势,以辅助我们对数据的分布和特征进行分析。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常用的方法是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然后找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排列后的中间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排列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题,通过这个例题来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例题:求以下数据集的中位数:{3, 7, 2, 9, 10, 5, 8}数据的个数为7,是奇数个,因此中位数就是排列后的中间那个数,即第4个数7。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计算器来快速计算中位数,但掌握手工计算的方法也很重要。
通过不断做题和练习,我们可以更加熟练地运用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我们的统计分析能力。
除了求单个数据集的中位数,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的中位数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中位数是一种比较稳健的统计指标,它对极端值的影响较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的中间位置,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中位数比平均值更为准确和合理。
中位数是统计学中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掌握中位数的计算公式和应用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希望大家通过不断练习和总结积累,能够熟练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统计分析能力。
【本篇文章共XXX 个字,如有错误请及时指正】。
第二篇示例:中位数是统计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中间值,即将数据集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计算中位数可以有效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布情况,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进行计算:1. 如果数据集中的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九年级数学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典型错误剖析素材苏科版(new)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典型错误剖析由于一些同学不能透彻的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概念,没有明确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常出现一些错误.现分别列举如下:一。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相混致错.例1。
某电子商店有一批集成块,共有两个型号,其中A 型的200个,B 型的300个,A 型的价格为3元/个,B 型的价格2元/个,现将这两种型号的集成块每块2。
5元出售,问卖出价比这批集成块的平均价格高还是低?误:这两种集成块的平均价格为:5.2232=+元,所以卖出价与平均价相等. 析:因为两种型号的集成块个数不同,不能用其单价的算术平均数当作这批集成块的平均价格,应当将两种型号的个数视为“权",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其平均价格。
正:这批集成块的平均价格为: 5.24.230020030022003<=+⨯+⨯,所以这批集成块的卖出价高于平均价. 二.忽视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不止一个致错例2.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2,2,2,2,3,3,5,6,7,7,7,7,8,8,8误:这组数据中,数7出现4次,出现次数最多。
故这组数据的众数为7.析:在以上数据中,7出现4次,而2也出现了4次,众数不只一个,如果一组数据中,若干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的次数都多,那么这若干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正:因这组数据中2和7均出现4次,且比其他数出现的次数都多,故这一组数据的众数为2和7。
三。
误将一个数出现的次数当众数致错例3. 求一组数据3,2,0,3,3,2,3的众数。
误:因这组数据中,3出现了4次,出现次数最多,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4.析: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
正:因在这组数据中,3出现了4次,出现次数最多,由众数的定义知这一组数据的众数为3。
四。
求中位数时没有按顺序排列致错例4。
求1,3,7,8,5,5,7,9,10的中位数.误:这组数据共有9九个数,而5出现在以上数据的中间,故其中位数为5.析: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应先将其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再求其位数. 正:将这组数据依次排列为1,3,5,5,7,7,8,9,10,这组数据的个数为九,其中间位置的7为中位数。
中位数例题
中位数例题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值即为中位数。
如果数据集的个数为奇数,中位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集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以下是一个关于中位数的例题:
例题:考虑以下一组数据,求其中位数:
5,12,8,16,22,14,10,18
解答:
1.排序数据集:将给定的数据集从小到大排列:
5,8,10,12,14,16,18,22
2.确定中位数:由于数据集的个数为偶数(8个),中位数为中
间两个数(第4和第5个数)的平均值。
中位数= (12+14)/2=13 因此,给定数据集5,12,8,16,22,14,10,18的中位数为13。
这表示在这组数据中,约有一半的值小于或等于13,一半的值大于或等于13。
《中位数》教学案例 黄大明
《中位数》教学案例——概念教学更加需要生活体验朱王堡中心小学——黄大明设计理念: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
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5-106页。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2.探究发展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观察、分析、处理的能力,学会根据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统计量。
4.体会中位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突破重难点:重点: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体会“中位数”“平均数”各自的特点。
突破方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结合具体的情景自然的引入中位数的感念,是学生在解决情景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从而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教学案例】一、情境引入一则新闻标题《张村年户平均收入过百万》,看到这个标题,你想象一下张村居民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张村一位居民叹了一口气,写了一首打油诗张村有个张千万邻居个个穷光蛋平均下来算一算人人都是张百万这是怎么回事?我们看看他们的收入情况统计表吧算一算张村的户平均收入是多少?(1000+2+1.5+1.5+1+0.8+0.5+0.4+0.3)÷9=112(万元)平均数为什么这么大?用平均数112万元表示张村居民的一般收入水平合适吗?为什么?板书:极端数据(偏大数据、偏小数据)平均数不合适【反思】:以“一个骗人的平均数”的小故事进行引入,这个开头对于整节课的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成功的开场把学生引入到了“动”的境地,选准了、选活了“切入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迅速地使学生进入了“角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案例分析:《众数和中位数》
案例分析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众数和中位数》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合理地设置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教学内容:《众数和中位数》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能利用众数、中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根据数据特点合理选择数据代表,提升学生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一、复习常见的数据代表——平均数姚明的身高2.26米,他在NBA中身高是最高的。
所以我说姚明是中国人,中国人的身高是世界上最高的。
这种说法对吗?平均数经常作为数据代表,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数据的代表。
二、探索:数据代表之一——众数1、情境:小王大学毕业后去找工作,看到一则招聘启示:月平均工资2000元。
(略)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1)经理说月平均工资2000元是否属实?(2)平均数能不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3)用哪个数更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帮助学生感悟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小结:平均数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解决问题并不能关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要关注数据另外的情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据代表——众数揭示概念: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3、生活中的应用出示书上例2。
(1)求平均数和众数(2)想一想:平均数和众数这里的意义一样吗?各表示什么?(3)这里的哪个数据严重影响平均数?用哪个数据来反映大多数同学发芽情况合适?小结:当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会影响平均数。
而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数据的集中程度。
4、练习:找众数三、探索数据代表之二——中位数1、前不久,老师参加了一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下,徐老师跳了107下,你觉得徐老师的跳绳水平怎样?2、先猜,再出示几位老师的跳绳成绩,排一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教学案例
沙市黄家塘小学全红梅
一、案例背景:
平均数、中位数是两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平均数会受其影响,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孩子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我在教学中作了适当的调整,我将课后的练习题作为了开课的故事引入,呈现两个公司工作人员工资表格,请同学们帮小红的爸爸选择公司。
学生们一开始会以往的经验选择平均工资高的公司,但经过工资表的对比后,有很多学生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再引导学生讨论“用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月工资的平均水平”,由此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在讨论与对比中引出中位数,初步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讨论如何求中位数。
二、情景描述:
片段1:故事引入——明智的选择
小红的爸爸想应聘一家公司做职员,有两家公司打出了招聘广告,乙公司说他们公司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1500元,比甲公司好。
所以小红的爸爸准备选择乙公司。
但被小红注意到了一张工资表。
(课件出示)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乙公司的说法有道理吗?
(2)平均工资15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若不能,你认为哪个数更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3)如果爸爸想应聘一名公司的职员,选择哪个公司更好?为什么?
上述问题呈现出来后,同学们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算的算,议的议,就连平时最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积极参加了讨论。
下面是师生的讨论过程。
学生甲:老师,乙公司的平均工资是1500元,比甲公司高,可以选择乙公司。
学生乙:不对,我觉得乙公司的广告纯属忽悠,因为1500元根本不能代表员工的工资高。
老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乙:因为经理1 人的月工资就有6500元,还有副经理3人,月工资4000元,这样放在一起计算平均数,就把整个平均工资提高了,所以1500元根本不能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
我认为选择甲公司。
老师:分析正确,有理有据,那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理呢?
学生乙: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用剩下的26个人的平均工资1030元表示比较合理。
学生丙:我认为甲公司1200元,乙公司1100元反映比较合理。
因为去掉两个高工资后,处于中等水平,我选择甲公司。
学生丁:我觉得应该这样,因为小红爸爸是应聘员工,应该用大多数人的工资来反映才合理。
所以找工作时,首先应该了解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多少,而不应该首先关心超市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老师:大家分析得不错,看来很多同学没有盲目的凭借以往经验,而是经过分析后,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广告中所说的,乙公司从数字上说不存在欺诈,但变相地欺骗了人。
其原因如同学乙分析的那样,乙公司将经理和副经理高出一般人几倍或几十倍的工资搅在一群低工资中参与计算,使整个平均工资提高了。
这里的个别高工资在统计数据中,我们将它称为极端数据或异常数据,即指一组数据中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
对于存在极端数据的总体或样本,用平均数描述其集中趋势就不合适了,应该像同学丁分析的那样,用大多数工人的工资来反映。
本故事中这个“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以及学生丙提出的处于中等水平,确切地说“处于中间位置的工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位数。
片段2:概念教学
有了前面以故事形式导入新课,以问题的讨论为新课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已对中位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这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完成学案。
内容如下:
《中位数》学案
姓名
一、我很棒,我会填。
1、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中间的数叫。
2、中位数的优点是。
3、一组数据是单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双数时,中位数是。
二、找一找——中位数,将答案写在()里。
1、 138 135 129 125 123 121 120 ()
2、 3 7 9 11 14 16 18 19 21 ()
3、 8 12 5 10 6 ()
4、 25 23 21 17 14 11 ()
5、 9 11 12 15 18 20 21 24 ()
三、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我也行!
李敏同学前四次数学测试成绩分别是:92分、99分、95分、98分,第5次测试,他生病但坚持考试,成绩不理想,只考了56分。
1、1、这5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中位数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个数来代表李敏同学平时的数学成绩更合适?为什么?
完成学案后交流、汇报。
对于(一),因有了前面故事的铺垫,学生又自学了课本上的知识后,90%以上能较准确的阐述中位数的相关概念及找中位数的方法。
对于(二),同学们应用自学方法,也能很快地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
对于(三),学以致用,同学们运用所学的中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片段3:学生思考:
(1)如果你找工作,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
(2)写出生活中应用平均数、中位数的实例各一个
三、课后反思
1、精彩导入。
好的开课是一节优质课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教学中,我将课本上的课后练习作为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迅速地使学生进入了“角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本课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不断质疑,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目标的情境。
学生想、教师导,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引导学生去想。
学生议、教师导,议就是学生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老师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导。
3、自主学习。
课堂上我认为充分的让学生自学课本,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完成学案,最后交流汇报,是我这节课的亮点。
放手让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设计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一个领路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运用的优势在于直观、清晰的突破知识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练习中的课件两幅条形统计图的动态演示,对于理解平均数受极大和极小数据的影响以及中位数的稳定性有着很好的帮助,进一步领会中位数的价值。
5、不足之处。
课堂内容较多,没有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例题的处理不够深入。
学案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得不够,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不够。
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估计过高,出现了有的学生跟着跑,有的学生拖着跑的局面。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有效地学案,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