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前方》说课稿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精品教案(1)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精品教案(1)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

2.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为未来规划提供依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目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案例、相关视频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学习计划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成功人士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成功的秘诀,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目标。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规划提供依据。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对人生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前方》2. 主要内容:人生目标的重要性自我认识的方法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培养3. 关键词:目标、自我认识、学习习惯、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为自己设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人生目标,并说明实现目标的途径。

(2)分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2. 答案:(1)短期目标:提高数学成绩,每周完成一篇英语阅读。

长期目标:考入理想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2)学习习惯:加强时间管理,减少拖延现象;提高课堂笔记效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了解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从中汲取人生智慧;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是实践活动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尤其是作业题目的答案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确保目标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有助于解决他们在人生规划、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

2024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教案

2024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教案

2024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的内容。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1节“坐标与图形”,重点探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移动和图形的变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掌握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2. 学会通过坐标变化分析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变换的坐标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移动和图形的变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图上的坐标定位,使学生理解坐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 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横坐标和纵坐标。

(2) 讲解点的坐标表示方法,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坐标确定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3) 分析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引导学生通过坐标变化来表示这些变换。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关于坐标变换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坐标表示图形变换。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课后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前方》2. 主要内容:(1) 平面直角坐标系(2) 点的坐标表示(3) 图形的坐标变换3.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3),将点A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上平移2个单位,求新点的坐标。

(2) 已知图形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1,2)、B(3,2)、C(3,4)、D(1,4),将图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求旋转后图形的顶点坐标。

2. 答案:(1) 新点坐标为E(5,5)。

(2) 旋转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1,2)、B'(2,1)、C'(2,3)、D'(1,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图形变换的坐标表示方法,如缩放、翻转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优质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优质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内容。

具体涉及教材第三章《位置与方向》,重点讲解经纬网概念、地图上方向辨别以及坐标位置确定。

还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使用指南针和地图,进行户外定位与导航。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经纬网基本概念,能准确描述地理坐标;2. 培养学生辨别地图方向能力,掌握指南针使用方法;3. 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地图和指南针进行户外定位与导航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经纬网建立与坐标描述、地图方向辨别。

教学重点:指南针使用方法、地图定位与导航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指南针、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设备;2. 学具:指南针、地图、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户外探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探险中方向定位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经纬网概念,讲解如何通过经纬度描述地理位置;(2)讲解地图上方向辨别方法,强调指南针使用技巧。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指南针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从A点走到B点?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图和指南针,设计一条从学校到附近公园路线。

5. 小组分享(5分钟)各小组展示设计路线,分享使用地图和指南针经验。

强调本节课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经纬网概念与坐标描述;2. 地图方向辨别方法;3. 指南针使用技巧;4. 路线设计示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经纬网概念及如何描述地理坐标;(2)如何使用指南针辨别地图上方向?(3)设计一条从学校到附近商场路线,并标明方向。

2. 答案:(1)经纬网是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网格状结构,通过经度和纬度描述地球表面任意一点位置;(2)使用指南针时,将指南针红色指针指向地图上北方,即可判断出其他方向;(3)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地图和指南针使用方法,提高户外定位与导航技能。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文学作品《再别康桥》、《沁园春·长沙》、《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复活》。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再别康桥》和《沁园春·长沙》两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再别康桥》的诗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2. 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老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3. 课文解析:老师讲解课文的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意象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再别康桥》徐志摩背景:留学英国,康桥情结主题:爱情与理想艺术特色:自由诗体,清新雅致《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背景:秋收起义后,转移途中主题:革命信念,英雄豪迈艺术特色:古典诗词,豪放激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再别康桥》和《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思想分析。

2. 作业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

3. 作业答案:《再别康桥》主题思想分析:诗歌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依恋和对爱情的追求。

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体现了诗人对母校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前方》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前方》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前方》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前方》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前方》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前方》是苏教版高一必修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以“消失”为主要情节,通过一个民间传说中出现的神奇花朵“红花大虫草”引出了剧情。

这篇课文表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引发了我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述: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组合的影响;2. 能够准确理解文章中的词汇语境,掌握生词;3. 能够根据故事情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思考当代环保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1. 热身: 班级分组,每个小组在讨论10分钟,谈谈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分类汇总到白板上。

2. 导入: 老师拿着一朵红色的鲜花,让学生从外面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来描述,并引入这朵花是文学作品《前方》中所描述的花朵“红花大虫草”。

3. 阅读: 学生们开始阅读课文《前方》,老师在课中引导学生注重品味文章中的点滴细节,了解故事情节,以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4. 拓展: 围绕“自然、生态环境”等话题,老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红花大虫草的出现是否合规法律规定?如果是真实的,我们是否应该保护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老师从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大家分析当代环保的意义。

5. 总结: 老师在这个学习过程的最后,拿出一份知识点卡片,老师邀请大家仔细观察资料,总结一些有用的启示和正能量。

6. 作业: 学生们需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在家中完成环保宣传海报设计。

三、教学重点1. 学生们对于《前方》中红花大虫草的意义的理解。

2.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度理解。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现代环保意义。

五、教学资源1. 课本配套学习资料。

2. 生态保护组织的资料。

六、教学反思1. 第一次讲解时讲的太快,学生有些跟不上。

2. 班级讨论实现不够充分,应多引出一些话题。

七、教学小贴士1. 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必要的资料,方便学生们阅读课文以外的资料,易于加深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理解;2. 强调学生们的作用,鼓励他们在自己生活中,积极支持环境保护活动;3. 在教学中强调适合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习惯,要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容易接受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现代环保的意义。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前方》的内容。

具体包括教材的第三章《数的运算》中的第一节“数列的极限”和第二节“数列的求和”,以及相关的实践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掌握数列收敛和发散的判断方法。

2. 学会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数列极限的判断,数列求和的方法。

重点:数列极限的定义,数列收敛与发散的判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龟兔赛跑”、“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的数列变化规律。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数列极限的定义,通过例题讲解如何判断数列的收敛与发散。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数列极限的判断方法。

4. 知识拓展(15分钟)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数列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列极限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数列的收敛性。

(2)求下列数列的和。

(3)应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数列1收敛,数列2发散。

(2)数列和分别为:S1=55,S2=144。

(3)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了解了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数列极限的判断和数列求和的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研究其他类型的数列,如斐波那契数列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列知识。

《前方》说课稿范文

《前方》说课稿范文

《前方》说课稿范文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的是一首诗歌《前方》。

这首诗由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可谓是一首老少皆宜、妙趣横生的佳作。

在这首诗里,王之涣以简练精炼的语言道出了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态度,同时也告诫读者要时刻保持自我勇气和进取心,不惧未来的种种困难,积极拓展前方的道路。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探讨其内在的核心思想。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整体结构。

《前方》全篇只有四句,每句各四个字,组成了一首结构特别紧凑、意境极为生动的短诗。

这种短小精悍的诗体,恰如王之涣对未来的看法一样,显得异常扼要而精辟:表达出了一种无法被削弱和打败的决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渴望。

首先,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了,很少使用修辞或者引申意义的手法,这不仅给了读者清晰明了的阅读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王之涣自信和果敢的性格特征。

其次,尽管使用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生动描绘来闪现一种荒凉和孤独的景象,但这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对未来前景黯淡的消极情绪。

相反,通过使用“犹自双泪流”,王之涣把自己对未来道路的难度和困苦的体验神秘地表达了出来,这既帮助读者感知到了当时人们前进路上所遭遇的困难,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

最后,我们来分析诗歌的隐含意义。

在这首诗里,王之涣不仅传达出自己对前路的坚定信心,而且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充满勇气和希望的榜样。

他的形象和态度,不仅展示了一位真正的诗人的风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类前程的深深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传递出王之涣对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也可以看做他积极进取和敢于突破的灵感之源。

总之,这首《前方》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的佳作,也是对当前社会的一种启示和提醒。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着足够的勇气和对未来的热切信念,就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来,迎向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苏教版必修一《前方》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前方》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前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前方》是苏教版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文学模块。

该课文选自唐代贺知章的《边城词集》中的《前方》,以真情实感和豪情壮志描绘了边疆军民的生活和英勇抗敌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边疆保卫战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唐代边疆士兵的辛勤劳动和英勇抗敌的精神;•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词汇和句式;•学会分析和理解课文的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意义并正确运用;•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能够通过文本感受到边疆抗敌的壮烈景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边疆保卫战士的敬意和钦佩之情;•培养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心。

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难点•解析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其思维深度和宽度。

五.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通过逐词解释,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情景演绎划分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其中的情感冲击和情节变化。

3.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相关背景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和写读书笔记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边疆士兵团结一致、英勇抗敌的图片,展开导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重点词汇,整体把握文意,初步感受边疆抗敌的壮烈场景。

3.逐句解析(20分钟)从第一段开始,逐句解析课文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抒情,帮助他们逐步深入文本。

4.小组讨论(15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情感和主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前方》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前方》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讨论法
总结词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前方》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围绕《前方》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由发 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交流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同时,小组讨论还可以培 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课文。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和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和活动,巩固所学知 识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 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社会现实和人生 处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和人生观。
难点解析
总结词:突破难点
详细描述: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
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总结词
通过教师讲授,使学生理解《前方》的背景、作者介绍、文章结 构和主题思想。
详细描述
教师通过讲授法,系统地介绍《前方》的背景、作者介绍、文章 结构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可以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学习态度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 ,是否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是 否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 。
教师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能够 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 果。
课堂氛围和互动
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氛围和互动情况,是否能够营 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否能够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前方》说课稿

《前方》说课稿

《前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前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现代散文。

这一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故乡、家园的作品,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前方》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人类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对前方的向往和对家的思念。

作者通过摄影作品、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既充满了对未知前方的渴望,又无法割舍对家的牵挂。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散文鉴赏基础。

但是,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学生对于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哲理性的思考可能会感到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学习作者由摄影作品展开联想和思考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类在前行过程中对家的眷恋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激发学生对故乡、家园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前方”和“家”的深刻思考。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在路上”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获得人生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前方》说课稿

《前方》说课稿

《前方》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前方》是一篇由鲁迅所写的散文作品,它以真实的、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农民、资本家、富人等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画卷,展现了社会逆境下人们的苦难与无奈。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前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前方》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了解鲁迅的社会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前方》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

2.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

3. 归纳法:通过学生集体讨论,归纳总结出文本的主题和思想。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引入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社会现象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引入《前方》这篇作品。

Step 2 文本解读1. 让学生阅读《前方》这篇作品,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好标记和记笔记。

2. 针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句子,逐一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Step 3 主题分析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就文本的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归纳总结出各组的讨论结果。

2. 合作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主题分析和解读。

Step 4 延伸思考1. 提问: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2. 自主思考:鼓励学生以完整的段落形式,写下对于文本的个人理解和思考。

Step 5 反思总结1. 班级讨论:通过班级讨论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前方》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前方》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 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 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水 平。
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 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 发言、提出问题和思考,提高 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重点
重点一: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重点二: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学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了解和掌握作 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象征、比喻、拟 人等,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课的另一重点是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学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理解作者所要 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意义,从而培养自己的思想意
难点一:理解“家”与“前方”的深刻含义
难点二: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本课的难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和“ 前方”所代表的抽象概念。学生需要通过对文本 的细致解读,理解这两个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和象征意义,从而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 感。
本课的另一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 特思考。学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 思考作者对人生、家园、追求等方面的思考,从 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人生观。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类文明和 文化的热爱和关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和手段

《前方》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并从中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前方》是一篇描写战争背景下人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残酷和对人性的考验。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仍需要指导和引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背景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5.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5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5.6 总结与反思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6.2 评估内容学生阅读理解、讨论参与度、课后心得体会等。

6.3 评估方法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等。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状况等。

7.2 反思方法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思考,以提高后续教学效果。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活动目的通过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前方》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前方》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评价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运用阅读策略和批判性思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运用写作和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情节,培养同情心和理解力。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持有积极的态度,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前方》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背景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

时代背景: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2 课文内容的分析:情节梳理: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动机。

2.3 课文主题的探讨: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如人生意义、奋斗与坚持等,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3.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合作任务,如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活动,如研究作者的写作风格或分析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寻找答案并进行解释。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发言、讨论、提问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前方说课稿模板范例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前方说课稿模板范例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前方说课稿模板范例
语文是一门很好玩的学科。

小编准备了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前方说课稿模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来表现家园之思这一永恒的主题,一共有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前方》是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布满现代人文气息,对阐释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有重要作用。

同时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是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

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第三专题的主题内涵和本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前方》的说课稿

《前方》的说课稿

《前方》的说课稿关于《前方》的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来表现“家园之思”这一永恒的主题,一共有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前方》是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布满现代人文气息,对阐释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有重要作用。

同时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是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

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第三专题的主题内涵和本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感受对课文进行鉴赏,理解“家”、“路”、“眼前和心中”等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

②学生能够理解立意上的反弹琵琶和写法上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对文本进行评点。

(3)情感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激发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2)弄懂课文中几个核心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难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写法上的虚实结合。

二、说学情教学班学生的入学成绩不理想,基础较差,理解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上比较有依靠性。

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力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法(1)教法:课文中的语句往往兼有实指意义和虚指含义,布满了浓郁的思辨色彩,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呢?我的方法是:大处着眼,细部入手,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设置教学过程和步骤。

《前方》说课稿2

《前方》说课稿2

《前方》说课稿2《前方》说课稿-------说课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课文是曹文轩的《前方》,内容包括六部分,依次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法教法和教学过程。

二、第一教材分析,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乡关何处》中的第一篇课文。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本专题围绕“家园之思”这个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设计了《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关》两个板块,老舍“想北平”,韩少功“我心归去”,柯灵总结“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问“乡关何处”,从一副摄影作品入手,阐述人类不可克制的离家的欲望,离家终究要归家,家,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

《前方》直指人类精神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揭示了人类,作为人生苦旅者的悲剧性实质。

刘亮程继而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

在写作指导与实践中,让学生躬身创作,分别以“在路上”“在远方”“静听回声”为题,思考人类的精神家园。

所以,《前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学生深入思考“家园之思”。

第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建构上,学生没有接触过摄影散文,在人生阶段上,学生处于青春时期,怀着理想,憧憬着前方,正走在求学的道路上,每两周回一次家,到了读大学就剩下寒暑假和十一假期,到了工作,也可能只剩下春节了。

为此,我们要介绍摄影散文这种新文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我们的家、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三教学目标设计,在知识与技能上,学习理解立意上反弹琵琶,写法上虚实结合及联想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中,能够独立阅读,深入思考,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能够表达自己阅读体验并对文本进行评点,进一步激发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第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于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主旨,难点是了解立意上的反弹琵琶和写法上的虚实结合及联想。

第五在学法和教法上,强调学生独立阅读与深入思考,能够做到对话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法上,力争做到五步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主要通过“问题探究”与“疑难研讨”两种方式。

高中语文《前方》教案和说课稿(共3篇)

高中语文《前方》教案和说课稿(共3篇)

《前方》教案曹文轩【教学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知道其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字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教学重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难点】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教学方法】反复阅读,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由《前方》照片导入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非常多。

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

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下。

曹文轩看到这幅画面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

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

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

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

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

《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二、整体感知,清文章思路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

《前方》是否也采用了这个思路,我们一起看。

请大家小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思路。

明确:文章第一段由这幅画面切入;第二段开始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

三、文本研读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说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找好后,小组商量讨论一下,回头派代表回答。

(自由发言)师小结: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的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探讨三个问题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为什么说这句是核心观点?明确:因为这句有很强的统摄性。

它统摄了下面若干个段落,比如离家走向前方人类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广大而且精彩,家对自己身心的压抑,还有前方对人的召唤。

所以这是核心观点。

2.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关于前方的语文说课稿

关于前方的语文说课稿

关于前方的语文说课稿篇一:《前方》说课稿各位老师: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曹文轩先生写的《前方》这篇课文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中的“乡关何处”这个版块这个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来表现“家园之思”这一永恒的主题而这个板块重在指出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前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非常契合这一点对阐释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有重要作用同时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是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具有重要意义我所准备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摄影散文二是这篇文章的语句往往兼有实指意义和虚指含义布满了浓郁的思辨色彩所以我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第一是让学生了解摄影散文并知道其特点;第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关键的字词句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简单来说就是导入新课、了解体裁研读文本、探究疑难总结全文感悟升华也就是说我将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个关键词、三个核心观点多层次多角度地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生成丰富的课程意义第一个环节我先会请学生谈谈对印度的印象并展示课文照片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这张照片的理解、感悟和联想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能力由此引入到曹文轩先生写的这篇文章之后再介绍摄影散文的基本特点让学生能对其有初步的概念第二个环节是我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较快速地阅读全文并让他们对文章内容进行划分这既可以锻炼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形成对文章的初步印象然后在学生大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逐步引导学生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人离家的原因、人在旅途的情状以及人的悲剧性实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探究疑难合作学习的能力而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较好地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第三个环节也是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带领学生回顾总结这篇文章的三个关键词、三个核心句巩固所学我的板书设计主要为第二环节的教学服务篇二:《前方》说课稿好山西省长治市平顺中学牛丽飞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前方》一、教材《前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的第二板块——乡关何处第二板块是第一板块——飘泊的旅人的延伸和拓展其中的“家”已不仅是指故乡还指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二、目标专题要求及文本特点教材分析中已有说明学生情况:我们的学生生在长在山青水秀风光秀美的山区从不缺少大自然美的沐浴但也因为经济落后孩子们对这种美的高科技的表达手段较为陌生根据专题要求、文本特点及自己所带学生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说法的具体运用②理解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同学、老师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美、思考美、表达美②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感悟精神家园对人精神的滋养学生第一次接触摄影散文这种文体文章立意又与常见的思乡类文章大有不同所以我把掌握摄影散文的特点理解“精神家园”的内涵作为重难点三、方法1、先谈学法遵循“学本教育”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①自主动手查阅资料②朗读可以增强学生语感帮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③圈点、批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阅读、自觉筛选关键词、主要信息的动手习惯④合作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与同伴进行思维交换增强合作能力⑤展示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进而增强自信2、教法遵循“学本教育”理念我确定教法的指导思想为“突出学生突出自学突出学习力突出发展力”具体做法是:①情景设置②问题引领③点拨四、教学过程根据我校“80分钟翻转大课堂”模式“六步四循环”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以下七个环节(一)导入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及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应用2、理解文中哲理性语句把握主旨3、深刻体会“精神家园”的内涵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一一对应的但呈现给学生的时候要简洁明了(三)出示问题组出示问题组一:文体特点1.查阅资料了解摄影散文的概念和特点2.读课文说说说说这些特点在文中体现在些地方此问题组设计在于让学生先查资料得到理论依据再以本文为例深入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落实目标1点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发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意识出示问题组二:梳理思路体会写作手法;品味句子思辨色彩把握主旨1.在上组问题中同学们明白摄影散文是将视觉的直观性和散文可以自由联想结合起来那么作者在前方中是怎样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呢2.同学们说文章的思路是作者由画面到联想到对人生的思考再到画面那么这幅画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呢你是否能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并且谈谈其中的含义呢3.作者的立意到底呢这与我们在第一板块中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此问题组中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在于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思路的前提下聚焦重点体会思辨性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家”之精神家园人们苦苦追寻的是精神归宿以及体会作者反弹琵琶式的立意特点落实目标2和目标3(四)质疑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查漏补缺看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是否还有疑惑让学生提问题如果学生没问题根据教学需要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发难这节课我的预设问题是:文章结尾处照应开头进一步引发了读者的思索仿佛给人留下了永久的回味那么同学们你对结尾段“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作何理解呢此问题在于让学生从文本走出根据学生成长经历以及自身的性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五)拓展训练给出一幅图让学生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思考此环节为深化目标而设突出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六)回应目标小结收获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七)作业为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体现到实践中去作业环节我的设计为:请同学们用一周的课余时间留意身边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定格片段作以记录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方
从容说课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

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有记者问曹文轩:“有不少评论家包括北大的一些学者都认为,你的作品是“唯美”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曹文轩这样回答:“说唯美我还可以接受,说我唯美主义则就不能接受了。

对美,我确实很在意。

我的看法已多次重复了: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

再深刻的思想都会成为常识,甚至会衰老与死亡,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最具震撼力与杀伤力的并不是思想,而是美。

”曹文轩的作品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摄影散文《前方》,窥一斑而知全豹,让我们体会一下吧。

多媒体投影出《前方》
教师精讲
一、有关作者、作品
师:海淀区学院路一家临街书店,将一纸粗笔浓墨写就的“告示”贴于门板上,“告示”上的五个大字似要向凛凛寒冬里的人们传达一种江南的暖意:《草房子》到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草房子》的作者是谁吗?
生:曹文轩!
师:好,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整理后简介一下作者及作品。

生: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
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

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师(补充):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

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

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

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中年教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重读普鲁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谈会上发言:“听了曹老师的课,我已不虚此行。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1、听录音,自行朗读,并正音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 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
2、总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初步理清本文的脉络。

可以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生: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本文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这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然后,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进行讨论。

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至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师:很好,这位同学总结得很清晰、很全面。

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研讨课文。

三、探讨文本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

生:“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句话表明了文章的立意,它也是本文的文眼。

师: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请在总结的时候落实到每一小节。

生:文眼出现在文章的第二小节,下面的几小节层次清晰的围绕它层层展开,具体如下: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

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再思考一下,文章从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
生: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
生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

师: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生: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

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生1:联想。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像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师(补充):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

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还有其他写法没有?
生2:反弹琵琶。

因为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这说的是归家,是思乡,而本文讲的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

师: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

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的关键词语。

生: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师:《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同学们,你们能具体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的语境义吗?请讨论、总结。

生: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

“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

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