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族自治权及其运用
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自主管理本地方事务的一种特定的民族权利和国家权力。
重要性:自治权是自治机关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手段,是民族自治制度的核心和少数民族实行自治的关键,也是衡量民族自治程度的尺度。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以下几方面自治权:
1、政治和法律方面的自治权
2、经济建设方面的自治权
3、财政管理方面的自治权
4、教科文卫等事业的自治权
5、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的权力
(一)政治和法律方面的自治权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其他地方性自治法规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
(2)对法律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权。
具体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是由特定法律授予的变通权。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刑法》、《婚姻法》、《民事诉讼法》等十多部法律有在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执行的规定。
第二是根据行政法规的授权而变通执行的。
如《金银管理条例》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都授予了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以变通执行的权力。
第三是对于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地方如有不适合的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3)人事管理方面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2条和第23条有相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注意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在录用工作人员的时候要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也应当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
(二) 经济建设方面的自治权
(1)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特点,自主制定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合理调整经济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自主安排地方基本项目和管理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的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5条和第26条分别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
指导下,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2)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力。
《宪法》第118条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建设项目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
”
(3)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权力。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家重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一优势,给予了民族自治地方以较大的开展对外贸易的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1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
(三)财政管理方面的自治权
(1)自主安排使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的权力。
《宪法》第117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的安排使用。
”
(2)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以及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享受国家照顾。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享受财政照顾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
”
(3)制定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的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税收实行减税或免税的自治权,以及设立地方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地方金融的自主权。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3条规定:“民族自治的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地方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
(四)教科文卫等事业的自治权
(1)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
《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7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审理和检查案件,并合理配备通晓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员。
”
(2)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7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制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
”
(3)依据法律规定和地方实际,管理本地区计划生育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4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
”
(五)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