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新视野(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1、自主性强范围广泛: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身心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不愿顺从别人,希望独立自主,喜欢展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性格。
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更加广泛的特点。
2、注重内容、注重形式:大学生校内外生活和实践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各具特色,人际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
伴随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人际交往的手段日渐多元化。
电话,短信,QQ、微信,邮箱、交往的形式越来越多,具有更多的开放和互动。
3、不信任:交友需要信任,就犹如人需要空气和水一样。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人与人之间是否融洽,全看有没有信任感。
如果不信任朋友,也就难于诚恳待人。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应对方法:人际交往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塑造个体的人格,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的应对方法如下:(1)克服羞怯心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培养自信,清除消极的自我暗示,学会肯定自己;其次不要过于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患得患失;最后要学习必要的交往技巧,进行心理训练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能力。
(2)克服猜疑心理:首先,要培养面对问题时理智处理的能力。
其次,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认知他人和客观事物,不要以短暂的交往经验就做出结论,避免以偏概全。
再次,要拓宽胸怀,人际交往中产生误会和隔阂是正常现象,要学会主动与他人沟通。
(3)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自尊自爱,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欣赏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增强人际吸引力;二是寻求他人帮助,如向心理咨询师倾诉求助,三是学会自我调控,积极参加活动和运动,逐步培养自信心。
(4)克服嫉妒心理:一是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普遍性,并相信这种情绪可以克服;二是改变认知,见贤思齐,让自己的心胸逐步变得开阔;三是转移注意力,化嫉妒为动力,努力提高自己;四是,学会自我宣泄,找他人开导。
当代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特点分析
当代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特点分析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而对当代青年群体来说,人际交往的特点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显著特点。
本文将从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缺乏面对面交流能力、以及多元化的社交圈子等方面入手,对当代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社交媒体的盛行对当代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当代青年群体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圈子,可以与全球范围内的人交流。
然而,在虚拟世界的背后,往往缺乏真实的沟通和情感体验。
因此,当代青年群体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时,可能更加倾向于表达自我,追求短暂的关注和赞誉,而缺乏深度的情感交流。
其次,当代青年群体普遍缺乏面对面交流能力,这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挑战。
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迅速传播,现代社会形成了虚拟社交圈子,使人们不断远离真实的社交互动。
与此同时,一些青年人更加依赖于社交媒体和通讯技术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而很少有机会进行面对面的真实对话。
这导致一些当代青年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陌生人时感到不自在,社交焦虑症状也逐渐增加。
因此,当代青年群体在面对真实的社交场合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更多的训练和锻炼来提高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最后,当代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圈子更加多元化。
与以往相比,现代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来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得当代青年更加容易接触到各种文化、价值观和观念。
这种多元化的社交圈子为他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促使他们更加开放和理解他人的不同。
同时,多元化的交往圈子也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并培养与他人建立长期关系的能力。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影响、缺乏面对面交流能力以及多元化的社交圈子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特点使得当代青年更愿意通过虚拟社交进行表达,但也增加了面对真实社交的挑战。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类型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类型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校园;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同学。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类型文章内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类型第一,大学生之间相互关系应该是一种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
1、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彼此之间没有尊卑长幼的差异。
2、大学生都是受教育的对象,一般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不存在人身依附和隶附关系。
3、大学生尚未投身社会,彼此之间亦无地位高低之别。
4、大学生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语音系统等虽然不同,然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一般都能自我解决和整合。
第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比较理性、纯洁、真诚。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思想比较单纯,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和自信。
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总是崇尚高雅,鄙视庸俗;崇尚真诚,鄙视虚伪;较少带有功利色彩。
第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对比较简单、稳定。
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校园内,其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同学和老师,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
交往方式主要是接触交谈。
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是比较简单的。
而且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大学生要一起生活、学习好几年。
往往娱乐活动或以宿舍、或以班为单位,相濡以沫、相知相识,即使彼此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一般不会有较大的波动,所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稳定。
第四,认知因素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研究证明,影响人际关系的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在不同层面学生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小学生交往联谊偏重于兴趣、爱好和义气,没有明显的防范心理。
而大学生交往兴趣、爱好偏重于联谊,常常带有防范心理。
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主见和选择能力,即认知能力。
什么人能较往,什么人不能交往,已能分清良莠,择善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_交际礼仪_
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一)交往愿望强烈(二)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强(三)存在一些团体或组织(四)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赖家庭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详细内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一) 交往愿望强烈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其人际交往较之中学时代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比中小学生更为迫切,他们力图通过交往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处世以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获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交往,富于理想情感,讲究情投意合、融洽相处。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与高年级学习负担加重、与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有关;另一方面,大学生兴趣、人格逐步走向固定,从多元化向一元化发展。
(二) 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大大地强化,大学生年轻、有干劲,“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有冲劲和活力的一代,他们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增长社会财富。
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注意力都集中在高考学习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很多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他们走出家门,认识、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与社会的接触比中学时更加频繁与密切,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
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学好高等课程,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必须符合这个共同目标,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显得特别有力。
(三) 存在一些团体或组织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校园场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参加过社团就等于没有上过大学。
形成这些团体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和补偿性吸引三类,在这些群体中,起积极作用的是多数,同学之间的情谊能用道德标准要求,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也有起消极作用的团体,交往活动常常是玩耍、娱乐、吃喝,学习、思想上不能互相帮助,不能用集体的道德标准和生活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对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对策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在人际关系发展上有其独特的特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对策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群体,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对自我认识进一步深入,自我意识趋成熟与完善。
大学生人际交往增多,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一些大学生还建立了较稳定的恋关系。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上体现出如下特征。
1.交往以人格平等为基础。
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成熟。
因此,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把平等的交往作为继续交往的基础。
2.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
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他们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采取积极的心态,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往,能以主动开放的姿态面对现实社会。
大学生交往对象从过去的、教师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交往的范围也从寝室、、学校扩大到社会各领域。
交往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理智上的良朋、情感上的挚友、甜蜜的爱情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交往方式也放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现出交往方式的多样性。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在传统的交往方式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兴的内容,无线通讯工具——手机、网络中的聊天室、电子信箱、“微博”、“QQ”等被当代大学生广泛应用。
新交流方式的使用,打破了传统人际交流的时间、空间限制,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3.较单纯的精神性。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中学阶段相比较,有了一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但是主体上还是以情感性、精神性为主。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一是自主性、平等性的交往意识。
心理的渐趋成熟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空前膨胀。
“我是自己的主人!”这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的宣言,是大学生独立自主人格和平等观念在交往意识上的反映。
表现为:在交际人群抉择上,开始凭自己的个性、爱好、情趣来自由地选择交往的对象和交往方式,自主地开展交往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立人际关系,较少受他人左右;由于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个人阅历、社会经历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产生平等心理,导致大学生喜欢与同龄人结交朋友;大学生对交往成功的期望值比较高,追求交往的平等性,要求交往双方真诚、坦率,彼此尊重,因此,那些指挥欲、操纵欲强的人和傲慢无礼、妒忌心、报复心强的人,以及防御心理过重、交往主动性差的人,由于在交往中易使人产生不平等感,普遍不受大学生欢迎。
二是交往主体观念的个性化。
尽管在年龄和阅历上相似,但因社会认定性各异,在交往活动中,大学生群体特征相对减少,个性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十分张扬,在交往观念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
第一,两性差异性。
男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生择友数量较大,交际更广,女生则更注重于发展人数不多但友情较深厚的友谊;男生在交往中较强调兴趣爱好一致、价值观趋同,女生择友标准较男生细腻,偏重于感情的倾诉,有更强烈的亲密需要;大学生一般喜欢与同龄人交往,但女生在异性交往中明显喜欢与显得成熟稳重、有安全感的人交往。
第二,交往圈子多样化。
大学生交往圈大体有以下几种:学习圈、娱乐圈、社团圈、合住圈和老乡圈。
但是,当代大学生交往圈子较少单一,更多呈综合型模式,经常是一种主生活圈与几种辅生活圈的结合,甚至是兼有多种生活圈子。
第三,交往动机多元化。
大学生交往一般来说比较简单,重感情因素,功利色彩少。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功利色彩不断加重,交往动机出现多元化的特点。
三是人际关系趋向经济化。
这是当前形势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当中出现的新特征。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严重匮乏,小群体、孤单、愤世嫉俗等不良现状比比皆是,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哪些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文章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第一,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值过高。
渴望友情,寻求归属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是,一些人又经常为找不到可以依赖的朋友而苦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交友期望值过高,许多人把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希望所有交往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密友。
期望值过高,客观上使自己忽略了一般性的交往,必然导致朋友或没有朋友的结局。
第二,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
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交往半径较小,与同学交往多,与社会交往少,热衷于与老乡交往,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愿与朋友,恋人交往,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第三,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一些同学却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起,性格等的了解,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个别同学孤辟,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
有的同学虚伪,嫉妒,出现了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特征,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际关系的适应。
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社会而改变,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自己去学着与人沟通交往。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
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大学是一个充满各种机会和挑战的地方,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是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大学生人际交往都有哪些特点呢,第一点,开放性。
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新的人和事物,他们对这些新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和开放性。
同时,大学作为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们也具备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更愿意接受新的想法和观点,乐于交流和沟通。
第二点,多元化。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和背景,大学校园内充满着多种文化氛围。
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环境。
第三点,友好互助。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互相帮助和支持。
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往呈现出友好互助的特点。
在大学里,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关系非常紧密。
同学之间经常会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且彼此之间会给予耐心的帮助和支持。
第四点,独立性。
虽然大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很紧密,但在个人独立性这一点上,大学生却十分明显。
在大学里,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和管理自我。
这种独立性反映在大学生的交友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选择有自己思考的观点,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想法。
第五点,追求交友质量。
大学生的朋友圈不是以数量来定夺的,而是以质量来衡量的。
大学生希望交到与自己思想有共鸣、能与自己相互尊重、有能力相互走近的人。
对于那些没有真正交心或行为不良的人,大学生往往会避而远之。
总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中,开放性、多元化、友好互助、独立性和追求交友质量都非常重要。
在大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拓展交友圈子,加强沟通和协调能力,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结交更多的优秀朋友,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分析及思考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分析及思考大学四年不仅是学知识的时期,更是打好自己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在这里我们学着跟人交往,人脉是我们以后发展的潜在财富,因此人际交往就显得很重要。
所谓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因此,青年期的大学生尤其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
然而对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
其实大家渴望友谊和交往,有着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但有一些还是不愿意想周围同学说,而是深深埋在心底,长期的积郁,再加上血液负担的压力,使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力下降。
因此,和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
如果这种心理处理不当就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严重例如。
2004年2月的马加爵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马加爵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最终以残忍的方式把自己的四位室友杀害。
最后他也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件事情真的应该给我们广大大学生敲响警钟。
另外据上海《文汇报》报道:2002年上海高校自杀事件中,人际关系紧张的占27.8%,以恋爱为诱因的比例为22%,健康原因的5.6%,精神疾病的11.1%,其他占5.6%,人际关系紧张已取代恋爱失败成为上海高校自杀事件的最主要因素。
成都某高校去年在校园网上对近千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寝室人际关系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的大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33%的大学生寝室里室友不能互相关心、相处不融洽。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其个人成长、学习和职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1.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1.1 虚拟社交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社交平台进行人际交往。
他们通过社交软件、微信等渠道与他人保持联系,并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虚拟社交的兴起为大学生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2 社交焦虑问题虚拟社交的普及也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
大学生可能面临社交焦虑,不敢主动与他人交流或面对面沟通。
这一问题可能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正的人际交流,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的发展。
1.3 传统交往方式的衰退与虚拟社交的兴起相对应的是传统交往方式的衰退。
例如,大学生可能不再主动与同学共进午餐或组织聚会。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变得狭窄,缺乏多元的社交经验。
2. 如何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2.1 培养面对面交流的能力虽然虚拟社交很方便,但大学生仍然需要培养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加入学术团队或参与志愿者活动来实现。
这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机会,帮助大学生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
2.2 积极参与校园生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校园生活,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可以加入学生组织、参加课外活动或参与学术研讨会。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机会结识新朋友,还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际交往经验。
2.3 培养社交技巧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交技巧来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例如,学会主动与他人保持联系,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解决冲突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等。
这些技巧可以通过读书、参加培训班或寻求专业指导来提高。
2.4 打破社交障碍对于那些感到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打破社交障碍是至关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浅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浅析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接触,在心理上或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交换信息与思想,表达情感与需要,交流经验与技能,从而实现相互认识、理解、合作与促进。
人际交往能力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中国与世界接轨、职业流动性的增大和自主择业,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电脑互联网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网备受青睐。
大学生通过网络上的QQ和EMAIL等方式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等方式交流。
而且还通过手机,固定电话,传真等方式。
这种交往途径的多样性给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导致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增大。
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社团化:大学校园班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正在逐渐变小,而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社团都是搭建在学生之间的一个交流平台,而社团的共同目标,则是使同学产生凝聚力的源泉。
社团中举办的各种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和校园活动,让大学生们在活动中既扩大了交往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交往的密度,有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提高,包括控制协调,认知理解的能力等。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迫切性:首先,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交友需要日益迫切;其次大学环镜的改变使得他们有迫切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需要;另外,择业的自主性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有迫切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要。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想性仍存,目的实惠性: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
大学生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校园内,因而他们之间的交往动机比较单纯,如结识朋友、切磋学问、交流信息等,较少带有功利色彩,属于理想型交往。
我看大学生人际关系
我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
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
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发生诸多新变化。
一、现状从交往心理看,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
大学生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表现在:一是交往的范围扩大。
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辈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
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发展到同级、同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所有同学;不仅包括同性交往,异性交往也是同学交往的重要方式。
二是交往频率提高。
交往由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较为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举行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出游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有哪些第一,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值过高。
渴望友情,寻求归属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是,一些人又经常为找不到可以依赖的朋友而苦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交友期望值过高,许多人把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希望所有交往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密友。
期望值过高,客观上使自己忽略了一般性的交往,必然导致朋友或没有朋友的结局。
第二,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
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交往半径较小,与同学交往多,与社会交往少,热衷于与老乡交往,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愿与朋友,恋人交往,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第三,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一些同学却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起,性格等的了解,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个别同学孤辟,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
有的同学虚伪,嫉妒,出现了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特征,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际关系的适应。
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社会而改变,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自己去学着与人沟通交往。
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
当代大学生的亲密人群以同学和朋友为主体,愿意与同学和朋友分享情绪,倾诉交流,但同时他们自我中心感强烈,不会控制负面情绪,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有哪些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严重匮乏,小群体、孤单、愤世嫉俗等不良现状比比皆是,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哪些特点。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文章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第一,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值过高。
渴望友情,寻求归属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是,一些人又经常为找不到可以依赖的朋友而苦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交友期望值过高,许多人把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希望所有交往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密友。
期望值过高,客观上使自己忽略了一般性的交往,必然导致朋友或没有朋友的结局。
第二,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
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交往半径较小,与同学交往多,与社会交往少,热衷于与老乡交往,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愿与朋友,恋人交往,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第三,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一些同学却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起,性格等的了解,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个别同学孤辟,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
有的同学虚伪,嫉妒,出现了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特征,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际关系的适应。
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社会而改变,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自己去学着与人沟通交往。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本文是关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具体来说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言语、神态、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法了解和联系他人,进而使彼此之间在双方的行为上相互作用,以至于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交实践活动。
而这种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的沟通和物质的交换的媒介,同时它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相互联系的纽带。
2.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时俱进,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以下几点就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方式多样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电话、吃喝、探亲访友、玩耍。
随着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我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都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手机上网、电脑网络等方式已逐渐取代那些传统的交往方式而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用网络交往的方式建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完全使用互联网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还有许多大学生倾向于与朋友、同学集体出去游玩、参加同学聚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花式多样的娱乐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由此可知,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千姿百态。
内容丰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花样的年纪,他们精力旺盛,兴趣爱好广泛,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希望在大学生活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希望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随着他们的知识水平及个人阅历的增加,他们的交往内容日益广泛,不再仅仅是学习方面,在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娱乐、时尚等领域也有所涉略。
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日常的交往内容不外乎交流学习、生活、文学艺术、兴趣爱好、政治思想、个人情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哲学、时尚等。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研究人际交往是个体的基本需要,在以竞争和合作为重要特征之一的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及形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乃至未来的发展。
解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的具体特点,探究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种种心理障碍,对于有效寻找对策,消除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进而促进大学生选择更为恰当的交往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质量,使人际关系得到良性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了新特点:<一>迫切性与开放性迫切性是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需求方面具有急切性的特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与异性的交往上。
随着生理的成熟,大学生对于爱情特别关心和敏感。
他们对校园里的异性交往大多持认同态度,并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二>广泛性与时代性广泛性是就大学生交往的内容和范围而言的。
他们除了寻求友谊,交流学习工作体会外,还常常在一起探讨人生,开发智力和技能等。
时代性特点主要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体现出来。
大部分的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
比如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们新型的人际交往。
<三>平等性与不平衡性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独立自尊的要求高。
他们期待交往的双方彼此尊重,相互容纳。
他们不能接受一方委曲求全,一方居高临下。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贫富的差别上。
经济上的拮据使其在人际交往中较多的表现为被动、性格内向等,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由此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
<四>理想性和实惠性大学生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人际交往的动机相对较单纯,情感的因素占绝大多数。
他们在交往中真诚、坦率,注重的是精神方面。
因此,对人际交往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并将其理想化。
但由于社会上各种因素,尤其是实用主义思潮流行的影响,理想化有淡化的趋势。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_交际礼仪_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方法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不平衡性由于贫富差距、出生地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社交状况整体情况上比城镇的同学差一些,一些农村同学较敏感、自尊心强,在经济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表现出交往被动,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加入学生社团组织的状况。
2.情感性和非功利性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某种互酬性。
“酬”包括物质内容也包括精神、情感内容。
即交往双方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大于失或至少得等于失。
大学生往往是出于性格、习惯、观念乃至语言等方面的相似即志趣相投而结为朋友,没有特定的目的,相互之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价值,注重彼此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较少带有功利性。
3.理想性和现实性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思想较单纯,与人交往崇尚高雅,鄙视庸俗,崇尚真诚,特别渴望真诚纯洁的友谊。
希望彼此之间的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趋于理想化。
但是面对就业的压力,迫于社会现实,为了毕业后找工作或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他们也会进行一些功利性的交往,从而表现出交往的现实性。
4.开放性和时代性大学生的交往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表现出开放性。
表现在交往对象由同班同学到异性同学,由老师到社会各类人员,交往范围由班级到宿舍到其他系、班、院校,有不同的交际圈;交往内容也随之丰富和多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交往成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学生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聊天、交友等人际交往,反映出交往的时代性。
5.交往的迫切性和主观性迫切性表现在: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渐趋成熟,大学生交友的愿望强烈,学习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迫切需要结识新朋友和适应新环境,同时自主择业也使他们迫切想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得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今天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按照布劳的社会交往理论观点,呈现两高一低的新特点。
“两高”指交往途径多样和参加社团的大学生交往程度高;“一低”指贫困生群体交往频度和密度较低,师生间交往的亲密度降低。
具体表现为: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途径的多样性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因而电脑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众所喜欢的家用和学习办公用品。
尤其是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群体中,电脑互联网备受青睐。
大学生宽松自由的时间比较多,电脑网络不仅是他们的学习工具之一,更是他们娱乐休息时与人交往的重要手段,他们通过网络上的QQ和EMAIL等方式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等方式交流。
过去的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交往途径和今天的相比而言,他们主要是通过书信这种简单的方式。
现在人们不仅利用互联网,而且还通过手机,固定电话,传真等方式。
这种交往途径的多样性,从而也就创造了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导致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增大。
从而验证了布劳理论假设中的个体间的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取决于它们相互接触的机会。
(二)参加学校社团或其他各种活动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高
曾有专家指出,大学校园里正在发生的一个变化是,班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正在逐渐变小,而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用布劳的观点解释:“在多维空间,个体间的相似性增加了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在相同类型的位置上的人的交往频率大于他们与外人交往的频率。
”因为每一个社团都是搭建在学生之间的一个交流平台,而社团的共同目标,则是使同学产生凝聚力的源泉。
社团中举办的各种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和校园活动,让大学生们在活动中既扩大了交往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交往的密度,有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提高,包括控制协调,认知理解的能力等。
(三)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程度较低
1997年,我国高校全面实行并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收费制,学费逐年大幅度提高,家庭承担教育费用的额度不断增加。
国有企业改革下岗职工的增多以及农村经济的相对不发达,校园中出现了庞大的“贫困生阶层”。
正如布劳所说地位上的差异决定了宏观结构的不平等程度,不平等程度的增加会抑制群际交往的发生。
渴望参与交往的贫困生,其个人身心发展正处与社会化阶段,认知结构不完善。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容易把经济条件作为衡量个人成败的唯一条件,并在参加群体的选择上表现出以偏概全的情况,从而导致他们在适应环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交往能力是从交往中学来的,交往经验是在交往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贫困生由于家
庭经济困难,个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贫困生压抑的心理倾向;进入大学之后,面临全新的人际环境,通过与在经济上占优势同学比较,贫困生强烈的感受到自己在经济上的相对贫困,会造成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
长此以往,导致了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需要经济上有投资的活动,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布劳的结构社会学的视角,阐述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特点,突破以往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异质性和不平等性差异导致他们形成不同的人际交往特点。
希望能给那些想了解当今大学生的人们提供一个的新思路或者能够受到一点启发。
考试资料网
参考文献
[1]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M],华夏出版社,1988
[2]尚英姿,大学生异性交往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0
[3]邱泽奇,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候雁伶,女,山西大同,中央民族大学2005级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马冬(1977—),女,辽宁省,中央民族大学2005级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比较教育学专业;马丽娜(1982—),女,安徽省,中央民族大学2005级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原理专业。